| 
 | 
 
  
: X6 y9 z5 y2 E( V: `* U! j/ u被克格勃杀死的保加利亚叛逃者马尔科夫。 $ a% Z: ~- D! @- K" j) E/ _4 x3 j 
  
& d: }/ a7 D: b: M/ w; `$ h4 ?苏联著名情报机构克格勃的总部大楼。 ' o  F7 s6 d- R/ |' a% N 
    近日,俄罗斯国家杜马通过了新的反恐法修正案,批准总统普京动用特工人员到境外从事反恐行动,为在伊拉克受害的4名俄外交官复仇。一场令全世界瞩目的海外追杀行动即将展开。回顾历史,俄特工部门的前身——苏联情报部门可以说是组织海外追杀行动的高手,其中有三次成功的追杀行动曾轰动整个世界。) H/ q$ U- U* t3 q5 J8 o' s, H' } 
1 [8 }4 [5 C& x! J4 @& F# b 
3 H7 F# {& `/ l; p) q9 { 
    托洛茨基喋血墨西哥城  
+ g( W# Q% b# f, v1 {1 G$ J  J: v/ _+ h& R0 `% j 
 
2 M* Y) u8 @- n4 J  r$ }$ R8 l    在苏联时代,影响最大的海外追杀行动就是追杀托洛茨基。托洛茨基是苏联早期的重要政治人物,曾参加俄国十月革命,为建立苏维埃政权做出过重要贡献。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与斯大林等人在政治上产生严重分歧,结果被开除出党,并被驱逐出境。离开苏联后,托洛茨基在法、美、德、意、英等国建立了托派组织,从事反对斯大林和苏联共产党的活动。1937年,托洛茨基移居墨西哥,此时战争的阴云已经逼近欧洲,为了防止敌对势力与托洛茨基勾结,苏联政府决定刺杀托洛茨基。  
" A2 U0 U9 G" A; }+ [! P8 e0 c+ K2 u7 y& g' X/ G 
    1938年3月,苏联最高法院缺席判处托洛茨基死刑,紧接着,一个个苏联特工小组潜入墨西哥,准备对其实施追捕和暗杀。为保证托洛茨基的安全,墨西哥政府在他的住宅附近专设了一个警察所,配备了一支警备队。托洛茨基自己更是小心翼翼,随身携带着手枪。然而,托洛茨基最终仍难逃厄运。 7 w% J: {0 Q& R. R4 ~' I7 r- U 
# E% u+ o5 b) y3 o; p 
  / b- k: d9 }, k' X3 j* o* G 
    1940年8月20日,天气十分晴朗,托洛茨基刚刚完成写作,欣赏着蔚蓝的天空。这时,一个名叫莫尔纳尔的人前来拜访托洛茨基,此人是托洛茨基女秘书西尔维亚的情人,也是托洛茨基家的常客,但他这次来却有些异样,大晴天他竟穿了一件雨衣。托洛茨基刚刚把莫尔纳尔迎入书房,莫尔纳尔突然从雨衣里拿出一把登山用的冰斧,用力向托洛茨基头上砍去。由于事出突然,托洛茨基来不及触按报警器,也来不及拿起手边那把刚刚擦拭过的手枪,满脸是血的他在情急之下大声呼叫,跌跌撞撞地往门外奔去。听到喊声,托洛茨基的卫士们迅速冲进书房,抓住了莫尔纳尔。尽管托洛茨基被及时送进医院,但由于伤势过重,还是没能逃过一死。 & ~. G" i8 r% z$ K$ S 
" a5 {, k; l- k  } 
- Q  u+ V: S9 u 
    事后,墨西哥警方才搞明白,莫尔纳尔原来是西班牙人,真实姓名叫拉蒙·麦尔卡捷尔,其母是著名的职业革命家。受母亲影响,莫尔纳尔参加了革命活动,并接受了苏联内务部的委派。他利用自己的容貌征服了托洛茨基的女秘书西尔维亚,终于完成了任务 7 Z2 o2 D8 |5 [& Z# h6 w9 m( P3 q9 l6 _8 J 
5 T% _( M6 _/ L! L; P 
 
5 Y/ G& h$ n  c1 k" M, G  r6 u美国间谍丧命慕尼黑 * `4 A- F8 c; }$ G 
 
- i8 k( n: Q: c    1957年,苏联特工一次干净利索的海外追杀行动再次震惊了世界。当时,苏联情报机构克格勃(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发现,一个叫列夫·利比特的美国中央情报局间谍在德国慕尼黑活动十分猖獗,此人专门训练间谍到苏联活动,还与反共的“乌克兰民族主义组织”来往密切。克格勃总部决定除掉此人,并将这一任务交给了特工保格丹·史塔辛斯基。* Y4 [3 E8 v. s# C+ j 
 
, X* G: c4 M+ F9 E9 [" K1 b! @ 
9 H2 [, h* p0 ^- g: k6 v. H    史塔辛斯基出生于乌克兰,青年时期加入克格勃,曾经历过严格的训练。1957年9月,史塔辛斯基领到了一件用于执行任务的特殊武器,它的样子像一支手枪,但发射的不是子弹,而是毒药。这种毒药和空气接触后,立即化成雾状,在两公尺距离上对准一个人的面部喷射,可以引起这个人的心脏麻痹,立即致死,死后没有任何痕迹。使用者预先要服用一粒解毒丸,发射后再吸入解毒气体,就不会中毒。  
  \8 Q# ?; h% ?2 l" e% P7 n- z- c% v 
 
) a0 w- t  {- L    1957年10月9日,史塔辛斯基从柏林飞往慕尼黑。第二天,他来到利比特工作的地方,等候利比特的出现。他买了一份报纸,坐在利比特办事处的对面,耐心地等待着。这样的等待整整持续了两天,第三天上午,利比特的身影终于出现了。史塔辛斯基快速进入利比特工作的大厦,上了二楼,把武器掏出来,用报纸掩盖着,等待时机。当利比特上楼出现在面前时,史塔辛斯基抬起右手,扣动了扳机。只一瞬间功夫,利比特往后一仰,从楼梯上重重摔下去。史塔辛斯基立即打碎装有解毒剂的玻璃瓶,深深吸了一口解毒剂,逃离了现场。几十分钟以后,利比特工作的大厦被围得水泄不通,警车、急救车的笛声响成一片。这时,史塔辛斯基已经登上了飞往柏林的飞机。几天后,从慕尼黑传来消息:“10月12日10点40分,利比特被发现倒毙,经过法医鉴定,他死于心脏病。”  
: u* G! k* z& x* e* v/ G4 l, T+ u. f# J7 q! d  C 
    保加利亚叛逃者魂断伦敦  
* r* b0 i5 {) W) r# Z7 g( h    上世纪70年代末,苏联特工再次主动出击,在英国的土地上成功地实施了一次精密的追杀行动,极大地震慑了在海外流亡的反共分子。 2 u& h9 u/ M: z% x2 o4 W* K 
 
# T; }7 G% ]! _! O; H    冷战开始以后,欧洲社会主义国家纷纷追随苏联,这些国家的一些反共人士在西方的蛊惑下,不断攻击执政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产生了极坏的影响。保加利亚作家马尔科夫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作为一名在国内小有名气的作家,马尔科夫经常倚仗着自己的身份攻击政府。20世纪70年代,马尔科夫终于背叛了自己的祖国,逃到英国继续从事反共活动。   
! K' z' D$ [7 J+ B9 k& R* @1 K1 \0 I4 F 
$ A, Z$ K& X5 l: `: o+ V7 ^! D3 G 
4 r& j( O+ R2 b8 P' v6 Y    在伦敦,马尔科夫通过岳父介绍,进入英国广播公司,成了一名节目制作人。像所有叛逃者一样,马尔科夫想在西方混下去,必须配合西方的政治宣传,攻击共产党政府。于是,在他的节目中,通篇都是反共言论。马尔科夫的言行激起了苏联人的愤怒,很快,他就上了克格勃的猎杀名单。1 d; s. G6 u8 @5 w* z  e  l5 F* Y! X 
 
0 G& b* T/ k8 l. M5 s2 I6 Q( |& A! {9 p, r) C) H 
    1978年9月7日,马尔科夫步行上班,当他走上滑铁卢桥时,右脚突然一阵刺骨的痛疼。他回头一看,是一个年轻男子将雨伞掉在了他的脚上。马尔科夫看到年轻人一脸愧疚,也就没有深究。晚上下班回家时,马尔科夫的右脚疼痛加剧,出现了小红点,体温也迅速上升,高达40摄氏度。9月11日,马尔科夫终于不治身亡。经医生解剖发现,在马尔科夫右脚的肌肉里,有一个微小的空心金属球,里面装着一种毒素。球上有两个针尖大小的小孔,原本用蜡封着,马尔科夫的体温将它熔化,毒素从球里流了出来。据英国化学防御研究所检验,这种毒素是蓖麻毒素,毒性极强,1克就能杀死1千多人,马尔科夫正是死于这种毒素。* H- {8 d, l. k. k: F 
 
6 q( w8 Y8 z! V4 D3 J, n* K6 F6 M. }5 E' k8 d 
    英国警方一直没有找到杀死马尔科夫的凶手。由于克格勃曾生产过一种特种雨伞,伞柄尖端设有机关,可将毒剂刺入受害者身体,因此他们几乎可以确定这是克格勃干的,但苦于没有证据,只好不了了之。这就是当年在英国轰动一时的“雨伞谋杀案”。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剧变后,保加利亚前情报部门负责人才公开承认,刺杀马尔科夫的行动是苏联克格勃与保情报部门联手所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