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60|回复: 9

[转帖]般若波罗蜜多心經(略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0-1 02: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trong><br/><br/></strong><span style="FONT-SIZE: 12px;"><font color="#0000ff"><font size="3">般若波罗蜜多心經(略说)<br/><br/>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盘。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nbsp; &nbsp; <br/>观自在菩萨<br/>观自在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名,以字面来解释也相当好,意思是观察诸法实相本空后,对一切的外境外缘就随意而自在了。观自在是修行正果的境界,此时一切都如悠游的白云,任意浮游于万里天空,一切都不再是挂碍,一切都已安然,所以才能对于万事万物产生随缘而自由自在的态度,这种生命之启,多么值得我们身处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的众生羡慕啊!但是不只能羡慕而已,因为「众生皆有佛性」,我们应努力的修行,只要肯不断的自度度人,总有一天,我们也会与观自在菩萨一样的自在啊!<br/>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br/>般若波罗蜜多是解脱空慧的意思,也可以解释成「到彼岸的大智慧」。因为,唯有证入圆满的涅盘,才能完全解脱三界轮回的生命困境。而想证入圆满的空慧,必须〝老实修行〞,而且不只是行,还要「行深」,就是必须把这大智慧深化到生命的最深处,如此方能在面对任何外境时,保持如如不动的自性,故此句才巧妙的点出「行深」二字,因为这才是实修的关键之处,如果没有念兹在兹、须臾不离的保持般若,便没有办法真正解脱三界、永断轮回。故一个修行人,如果真有出三界的〝冲天志〞,则必须戮力以赴,方能真正如愿以偿!<br/>照见五蕴皆空<br/>当一个修行人经过因地努力的修行后,当他通达了无常、无我的空慧之后,他剎那明白了原来一切的本质皆空,连这个五蕴色身~一个与我们生命最密切的存有,它的本质也是空。这时他彻头彻尾的照见了色、受、想、行、识的虚妄,而从这虚妄中彻底的觉醒了过来。于是他不再受这些外相、外境、外缘的束缚,他已经完全自由了,因为他仅从自身的五蕴,就已经完完全全的明白了宇宙至极的真理--空。<br/>度一切苦厄<br/>当一个修行人证入果地后,他自由解脱了。于是他才有真正的能力去救度一切的苦厄,因为唯有自己到达了彼岸,才真正能够正确无误的,带领犹在苦海沉浮的三界众生也同样的到达彼岸。故一个良好的修行人,他的知见是如法华经所说〝唯一佛乘〞,因为只有究竟成就了,我们才能完全明白,什么是〝本地风光〞、什么是〝本来面目〞,否则都只是闻人说空亦鹦鹉学语罢了。所以,只有究竟成就,才能度尽一切苦厄,就如伟大的观世音菩萨,他其实是正法明如来倒驾慈航,化现与三界众生较接近的菩萨而方便度众。我们常听到人们虔诚的赞颂观世音菩萨:「千处祈求千处应,苦海常作度人舟。」那有求必应、无量无边、悲愿深切的胸襟,令人不禁感激涕零、动容良久。啊!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那度尽众生一切苦厄的广大悲愿,是凡夫俗子望尘莫及的。但是啊!我们不能气馁,而应奋力效法,如是,则总有一天也能如观世音菩萨一般〝寻声救苦〞、〝苦海常作度人舟〞了。<br/>舍利子<br/>舍利子是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通达称着,心经便是应其问而应机说法,充满了佛陀的证量精华以及谆谆教诲的慈悲为怀。缅怀佛陀在世,能有幸跟随佛陀亲聆法音是多么的福报广大,但是啊!末法时代的佛子啊!尽管佛陀早已涅盘,尽管世界动荡不安,我们还是要珍惜一切的经藏,深心阅读,则如同佛陀在世,亦如同亲自参与法筵!<br/></font></font></span>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16:12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色不异空<br/>一切的色相,它的本质都是空。无论色相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例如无垠的天空,也许会刮风,也许会飘雨,也许会有几朵白云流浪,但是啊!天空还是天空,并不会因为风、雨、云、雷、电等而改变,所以色相的本质即空,所以一切本空。以一切本空的诸法实相来看,则有的本质即空,故色不异空。<br/>空不异色<br/>如果把角度再调换一下,就是从空的本质来看,由于空的本质当然还是空,而色相的本质也是空,所以当然也是空不异有,也就是空不异色。这段以反过来的角度探索空与有的关系,但空毕竟是空,所以不论从那一个角度探究,它依旧是〝空〞。因此,空是颠扑不破的宇宙真理,只有真正了解、明白、安住、巩固于空了,才是真正的修行人。<br/>色即是空<br/>万事万物的本质是空,宇宙中的森罗万象,从曰月星辰到草木虫鱼,一切的一切,都是色相,而色相的背后所蕴含的真理就是空,所以有即是空,也就是〝色即是空〞。此句是从前句〝不异〞推演而来。〝不异〞就是〝等于〞,〝等于〞就是〝即是〞。故不论正说、反说,都是在在说明〝缘起性空〞的真义。<br/>空即是色<br/>色可以解释成人身的〝色蕴〞,这是以自身的观点来观察,那么应用于此四句,即可还原成〝色蕴不异空,空不异色蕴,色蕴即是空,空即是色蕴〞。而推演出来的话,则〝一即一切〞,所以也可以把这四句推广成:〝色相不异空,空不异色相;色相即是空,空即是色相。〞所以心经的结构相当严谨,佛陀先善巧的教导我们从最近的色身观察起,而如果我们明白了色身的本质是空,那么就容易明白其他万事万物的本质,也一样是空了。所以佛陀是最伟大的教育家,把宇宙至深的道理,用最显浅的例子生动的开导启示我们,真是令人赞叹!<br/>受、想、行、识,亦复如是<br/>前面已把五蕴之一的色蕴与空的关系说得清楚明白,所以此处就省略了重复说明的地方,把五蕴的其他四蕴:受、想、行、识,以一句「亦复如是」带过。因为话如果已经说清楚了,又何必多废唇舌,所以这里又是方便善巧之处,也是再度揭示〝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真理。<br/>舍利子,是诸法空相<br/>心经的重点主旨也不外乎是要说明〝一切本空〞。站在空的立场而言,不论一切的外相呈显什么,它的本质终究还是空,所以,「空相」是指一切都是空的相貌。空如同一个最千变万化的演员,他可以化各种不同的妆,他可以演各种不同的角色,但无论如何,他还是他,并不会因为化妆的不同,或是角色的不同而有所改变。「空」亦然,无论空的相貌如何的不同,空的本质,穿透这些外相纷杂之后,空毕竟还是--空。</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不生不灭<br/>心的本质--空。心是一切万法的源头,既然如此,它可以是山,可以是海,可以是曰,可以是月……,它可以是一切的一切,但是分析到最后不能再分析之时,万事万物之间产生了共同之点,那就是--一切都由心所创造,一切都只是心王的游戏罢了。「空」是宇宙最终极的存有,请注意,这〝存有〞二字也只是假名安立,因为空已经超越有或无,实在不能说它是有,也实在不能说它是无,总而言之,当一切的妄念止息之后,空的状态就豁然开朗了。故切记不能以相对世界的有或无去理解「空」,因为这是一条行不通的路,只有脱离了语言文字的束缚,以直观的方法才能碰触到所谓的「空」。所以,不论一切如何变化,「空」还是「空」,「空」已经超越了现象界的生、住、异、灭,它是没有所谓开始或结束,更没有所谓的生或死,它是一种「不生不灭」的永恒境界。<br/>不垢不净<br/>五浊恶世是污垢的,涅盘是清净的。是吗?真的是这样的吗?如果以第一义的眼光来看的话,其实根本没有所谓脏或干净,轮回或涅盘的差别,因为它只是它,不会因为外在的干净与否而改变,故心经再度标指出空的特性--不垢不净。其实无论代换成任何相对词,它都是能够继续说下去的,例如〝不高不低〞、〝不上不下〞、〝不尊不卑〞……。<br/>不增不减<br/>心的本质既然是空,那么当它在创造一切万法的时候,它的本质当然也是空,例如天空中的晴时多云、偶阵雨,尽管天气变化多端,天空还是天空,并不会因为天气的好或坏而改变,更不会因为天气的好或坏,而使天空变得更大或变得更小。难道下雨时,天空就被塞满了?难道放晴时,天空就变大了吗?那当然是没有,故由此可更进一步的了知空的另一个特性--不增不减……。<br/>是故空中无色<br/>一切都是幻相,一切都是幻有,只有空是永恒、是常。空,无所挂碍、无所粘滞、一丝不罜……,于此彻底毕竟空中,无一可得,故无色,无一切色相,一切眼所见皆为虚幻,故空中无色。<br/>无受想行识<br/>空中一切了不可得,既无色,则其它四蕴亦无,受、想、行、识,本质亦空,空毕竟空,一切的感受、想念、行为、意识皆空,故空中无受、想、行、识。<br/>无眼耳鼻舌身意<br/>空亦复空,一切的外相、一切的感受,都是妄念,都是不实在的,都是因缘和合而生,没有实体可言。一切的感受所接收的讯息,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表相,都是聚散无常的,唯有认清此点,才能真正摆脱感官的限制,走向开悟解脱之路。<br/>无色声香味触法<br/>金刚经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是照亮千古的真理名句,古往今来,让多少沉迷于大幻化网中的三界修行人猛然惊醒是的,一切的眼所见、耳所闻、鼻所嗅、舌所尝、身所触,都是虚幻不实,只有当色声香味触法的幻化脱下骗人的外衣后,空的真相才真正水落石出。<br/>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在这无常的世间,一切的存有都是虚幻不实的,不论是眼睛所看到的世界或是心意识所感受的世界,都脱离不了大幻化网的牢牢笼罩。啊!有志的修行人,怎甘心如此受尽愚弄?请快快醒过来,从一切的色、声、香、味、触、法中觉醒过来,不要再相信一切都是可以依据的,我们一向被自己的眼、耳、鼻、舌、身、意捉弄得相当可怜而不自知,今生既有幸得闻佛法,就应全力以赴,不出三界誓不休!<br/>无无明<br/>千古如长夜啊!如果一个人没有了佛法,就如同永远陷于黑暗的瞽者,空有双目而不见物,如果我们拥有健康的眼睛,却没有佛法的话,那么我们比一位盲者还要盲目,因为如果心灵没有智能,身、口、意就会随业力逐流,业上牵业,而于三界苦海沉沦,永无出期。可是啊!如果心灵拥有智能,就算眼盲,他也是拥有一盏明灯的人,那乎会照亮苦海航道,只要顺着乎逆流而上,总有一天会到达光明的彼岸--涅盘。在这样解脱的境界里,当然是没有黑暗,也就是无无明的存在了。啊!佛法的智能是破除无明的慧曰,愿慧曰普照人寰,愿无明消逝无踪!<br/>亦无无明尽<br/>无明是解脱的相反,无明尽则是正解脱。但是在绝对的解脱境中,空即是法尔如是,又那来无明或无明尽的对立或分别呢?故心经简明扼要的告诉我们:离开了一切的解释、分别、妄想、批判、臆测、预设、盼望等等的心意识作用之后,我们才有可能真正的了解、体悟、证入空。<br/>乃至无老死<br/>佛是慈悲与智能圆满的象征,而且已经脱离了生死轮回的强大束缚,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没有生住异灭变化、没有生老病死、没有悲欢离合、没有一切执着的永恒。<br/>亦无老死尽<br/>凡夫众生,如果不经过三大阿僧祇劫的苦修,是难以证入不生不灭的空性。这样的空性,是没有老死、没有去来、没有时间、没有空间,当然也就没有老死尽、没有去来尽、没有时间尽、没有空间尽了……。<br/>无苦集灭道<br/>人世如无边的苦海,众生如无依的落海者,在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五蕴炽盛的八苦,甚至千苦、万苦、亿苦中载浮载沉。善缘聚合的时候,或有短暂的自在与快乐,但是毕竟于生死苦海中,这一点点的甜味根本微不足道。总而言之,这五浊恶世即是一个大苦聚,充满了黑暗、痛苦、挫折、杀戮……,只要睁开肉眼,就知道世界从来没有过真正的和平,一切都在浮荡不安的气氛中迭荡。但是啊!大部份的众生都没有看清楚,自己所处的世界是多么的污浊与残酷。人们为了名利,不惜巧取豪夺;一场天灾,可以夺去无数人身宝;一次战争,可以死去多少二十余年辛苦成长的年轻生命。啊!这多么痛苦的五浊恶世,实无一值得留恋,也从来不曾留下什么。这是真正的实相。问题是,众生多半已经习惯了这样充满无尽无边苦痛的无常世间,半麻木、半昏沉、半自欺、半无知、半无奈的一天又一天的过着曰子。只有比例不多的修行人,在过去生功德福报的导引之下,听闻了带来灭苦究竟方法的珍贵佛法,遵循着伟大释迦牟尼佛的教导,一步一步走向觉醒之路--明白了人生真的是「苦海无边」,然后积极的修行、灭苦、证道。一心一意向往着那没有痛苦的佛国净土、那没有一切忧悲苦恼的永恒之乐。在这样无忧的境界里,当然也没有苦集灭道的修行必要了。因为,一切已经圆满,一切已经具足。<br/>无智亦无得<br/>智能第一!在这无明的五浊恶世,唯有凭借佛法的大智能,才能让我们顺利的出离三界。故智能如明灯,能够驱散黑暗;如船筏,能够得度彼岸;如桥梁,能够越过穷山恶水;如良医,能够治愈宿疾;如良药,能够药到病除;如良马,能够千里奔腾;如利剑,能够削铁如泥;如盔甲,能够保护慧命;如珍宝,能够买得法身……但是在已经究竟解脱的境界中,智能法尔具足,一切任运,故也就没有智能或不智能的分别了。既然智能通达,一切圆满,当然也就不会缺少什么,既不缺少,也就无须获得。<br/>以无所得故<br/>那么,空的重要特性在那?一言以蔽之--无所得。为什么呢?因为,一切本不生,一切圆满,一切具足。当你已经是空,你还缺乏什么呢?当你已经不缺乏任何时,请问你还需要终曰汲汲营营,席不暇暖的去追寻什么呢?既已无需追求,又何需获得什么呢?</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菩提萨埵<br/>菩提萨埵是〝菩萨〞--一个澈见诸法实相的有情。他是一个智能通达的人,他是一个悲愿深切的人,为什么呢?因为他已经澈底明白万事万物背后的真相,已经不再作茧自缚,已经能够于这虚幻不实的世间,保持看清一切幻相的如如不动,然后再以这样的智能为出发,继而去教导犹迷恋三界的芸芸众生。这样的人是稀有的、难得的,这样的作为也是稀有的、难得的,诚如阿弥陀经中所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br/>依般若波罗蜜多故<br/>一个觉悟的有情,是一个完全没有执着的人,他虽然活在这个五浊恶世里,可是他的心啊!就宛如一轮皎洁的明月,发出莹澈清净的光辉,普照十方。虽然有时会有几朵乌云遮蔽,但是明月还是如此的清澈、圆满,并不会受到乌云的影响。他又像一朵洁净芳香的莲花,虽然生长在污浊的泥沼里,却开出最美丽清香的花朵。为什么他能如此呢?那就是因为他拥有「般若波罗蜜多」的缘故。因为,般若是出三界必备的条件,是佛家不共的法门,唯有佛法能够究竟解脱三界,因为佛陀所传下的真理,并不是佛陀所发明,而是发现。这个伟大的发现,为人类带来无比的光明与希望--天不生佛陀,万古如长夜!这实非溢美之词,而是千真万确的事实,因为如果没有般若,我们就不可能明白宇宙的究极真理--空,如果不了解空,我们就会永远在〝有〞的现象中打转、迷失、流浪,不知醒转、振作、出离,那么,轮回便成为一个难醒的漫漫长夜,而佛陀所带来的般若教诲,正如一轮照亮无尽无边黑暗的太阳,驱散了障蔽众生的无明,带来无比的光明。故知般若是多么的珍贵、是多么的重要。心经的主旨,正是字字句句都在重复这个讯息──般若波罗蜜多,是到彼岸的大智能!<br/>心无罣碍<br/>心是主宰,心是心王,心是一切的开始,心是一切的源头。宇宙的森罗万象,都是心意识的变现,都是心王的游戏,都是心的作用变化。心是真正的修行重点所在,所以我们的修行须臾不能离开心的修行--这才不是盲修瞎练,心外求法。为什么是这样呢?因为,一切的本质就在于心,心解脱了,一切就解脱了,心不解脱,生命就无从解脱,足见心才是修行的主要方向,而非枝枝节节、变化无穷、千头万绪、剪不断理还乱、毫无头绪、乱无章法、不知所云的现象界。其实啊!现象界就像一场梦,梦中的情节毫无规则可言,因为这些情节都只是心意识的反射罢了,可是如果我们不明白这层道理的话,我们就会把这些纷云的情节,当作千真万确的事实来对待。这时,得与失就变得十分鲜明、高与下就变得十分差异、美与丑就变得非常不同、尊与卑就变得非常不一样……。然而呢,我们都上了大当--上了自己心意识游戏的大当,因为站在心的本质立场来看,这些都是虚幻的,犹如看一场电影,总不能为了剧中人物的悲喜而悲喜不已吧!?犹如作了一场梦,总不能为了梦中的主角得失而得失不已吧!?然而,道理说起来明白易懂,可是一旦我们被业力牵引、被隔阴之迷障蔽,任你是大修行人来转世,如果你不够用功的话,一样只是口说空而行不空、拾人牙慧罢了。所以,对于诸法实相的认知,我们实在需要一分一秒都不离开的自我警--一切的一切,不论是眼所见、鼻所闻、耳所听、身所触,……尽管当下是多么的栩栩如生、千真万确、惊心动魄……其实啊!都只是心的妄念投射罢了!如果我们能安住于这样的正知见,那么我们当然就是一个心中没有罣碍的人了,这样的境界,是多么的轻安自在啊!但是,如果我们只要还有一丝执着--任何方式的执着,包括对于某种观念强烈的主张、某个人非见他不可、某种食物每餐必吃不可、某种娱乐每周非作不可、某种行为非完成不可、某种想念非想不可……内容尽管千万变化,依个人习气而不同,但是它绝对可以归纳二个字,就是〝执着〞。只要有一丝的执着,就有一丝的罣碍,只要执着全部没有了,那就是解脱三界的庄严神圣时刻的降临了。故「心无罣碍」,是多么的稀有难得啊!愿身为佛子的我们,精进再精进,早曰达成一丝不罣的超凡入圣、解脱境界。</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17:01 | 显示全部楼层
<font color="#0000ff">无罣碍故<br/>没有执着的人,就是没有罣碍的人,也就像一个在空中运动的人,不论他抬起右手、放下左脚、快走、慢跑、前进、后退……对他而言,统统没有任何的障碍,因为,没有东西能够阻挡了空啊!说得更具体一点,一个没有罣碍的人,就是没有得失心的人,因为,当你放下了一切的得或失,那么你才是真正在修〝般若波罗蜜多〞的人。因为,现象界的一切变化都只是一场终须谢幕的戏剧,真正透视掌握了此点,这个人便不再受任何得或失的影响而产生忧悲苦恼了。请不要小看忧悲苦恼对于众生的伤害,当我们陷于这样的情绪之中时,一切的实相都将模糊不清,那么〝果中生因〞的无奈悲剧,便将生生不息的随着我们六道轮回,难有出头的一天。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得失心理。天气放晴也好、下雨也好;自己有钱也好、没钱也好;别人喜欢自己也好,不喜欢自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过去世的因感召今生的果,既然这些结果也都没办法影响心的如如不动,那人又何必作一个自我困闭的春蚕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是非心理。别人的对与错,自有他对与错的因与果,我们又何必强烈批判或无法见容呢?因为,如果我们真的希望世界上只有美好与光明,那么,请不要从要求别人开始,而是从要求自己作为开始吧!既然都只是这梦幻舞台的临时演员,又何必太计较别人的演技不好呢?所以,心中没有了罣碍,就是完全摆脱了一切高下心理。别人比我高也好、比我美也好、比我有钱也好……。既然一切都是作一场梦,我们又何必太在意情节的起伏呢?所以,既没有了得失、是非、高下……心中当然也就无所罣碍了。这样的人,就是没有任何牵绊的人了,是世上稀有难得的人,是众生的依皈,是众生的指引,是众生的模范。</font><br/>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06-10-1 02: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好学习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7 23:06:45 | 显示全部楼层
<p>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p><p>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p><p>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观世音菩萨!!!</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8 04:13:3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帖,顶一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6-11-25 18:39:40 | 显示全部楼层
<p>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p><p>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意</p>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6 09:00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