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每一个牺牲都是永垂不朽的。电影《集结号》的海报上这行醒目的文字,总是容易让人产生时空交错之感。那一座座高耸着的“无名”墓碑,触痛了今天人们内心中那根最柔软的弦,撕心裂肺,欲罢不能。 
. f- }5 T- o. ~! U/ g" s9 P6 ?' F, I0 ^( ^ 
4 I, @; a' I; W  U( \1 A 
就在《集结号》热映的同时,一个消息从南京传来:2007年12月30日召开的南京航空联谊会成立15周年大会上披露,专家们又发现了900多位抗日航空烈士的姓名,其中包括500多名中国航空烈士和404名美国航空烈士。" O7 M  T. V* z, |5 S% X# O 
 
. h( V6 x+ Z, q& F8 Y+ N+ w2 {0 P 
) a6 P1 [, i' d6 L: P; A1 r900多人的姓名同时被发现,这究竟意味着什么? 
, S& p, w: c9 m, \/ V( u 
/ [9 b9 v: R. U) D# P' ^7 f5 F6 M3 ~7 D' C) ~  U' ~& A9 ] 
电影中,谷子地幸运地找到了司号员,他的47名烈士兄弟因此得以不再"失踪",烈士家属得到的小米抚恤也可以相应地从200斤提高到700斤。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当年烈士们牺牲的土地上,不知已经收获了多少茬庄稼,而他们的真实姓名却刚刚为后人所知。他们的家属当年是否也有700斤小米可拿?发现烈士姓名的专家又是怎样一群人? 
. A9 T% @/ P& b3 X) k) M2 j+ t* G1 m& @ 
, q& v- i2 ?/ ?& s' h9 @ 
一份名单引出一群老人* o1 _) h1 c5 J, u& c" U  I4 f# C 
7 V* L5 D! s( z- G) B4 n- V# B7 P5 M 
 
/ Q# a' t' ^# y! R3 ]- W+ C) E0 P6 p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他们在抗战中抛洒热血,为了民族和国家的统一什么都不顾,今人不该忘记他们。我们这些七八十岁的老头都心甘情愿地在这里工作。”1月4日中午,73岁的陈立诚老人说。在没有太多的官方支持,没有经济上的报酬,也没有鲜花和掌声,甚至连给记者寄一份资料的邮费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一群老人默默地投入到搜寻从淞沪抗战至1945年9月间牺牲的航空烈士英名的工作中。13年前,第一批3304名烈士的名单被整理完毕。如今,新发现的900多个名字最后的整理工作也已接近尾声。而在这些名单背后,有一群几乎快被人们遗忘的老人。他们的名字虽然或许不曾多么响亮,但每个人的履历却都几乎足以构成一部中国的近代史。* y% y, B0 [. `+ O4 x4 M 
5 _% n3 |" }0 K+ \& r 
 
3 ]0 p$ d( |, s' k, M# f' I- x华人杰,1941年考取西南联大,1944年参加举世闻名的"驼峰空运",担任中国航空公司(CNAC)副驾驶。后曾任北京航空联谊会会长,2001年7月辞世。( c3 {( Q) |* v# t3 c7 W( c  f% F5 [ 
 
, f9 Z7 s! o+ d4 w, x: ?+ m' z- E) P+ W* a1 J# u 
王坚,76岁,曾在南京市委办公厅工作,其妻舅参加了1949年11月9日香港"两航"起义,在新中国刚成立时投入祖国怀抱。现任南京航空联谊会副会长。 
" U- g; g- ~  ~# ]) e* N2 U/ Z$ z8 G 
1 l7 ?. A7 N8 Q 
万永熙,89岁,燕京大学和辅仁大学高材生,毕业后在北平美军总部工作,并曾在国民党空军机械学校进修,当年作为美军技术雇员与陈赓大将相处多日,建国后在中科院工作,1968年中国第一台晶体管计算机"717"的显示器就包含他的辛劳,该显示器能显示256个汉字,是最早的汉字显示器之一。陈立诚,73岁,南京航空联谊会常务理事。 
, f. A2 i0 d& a9 p8 Y! G- }, L# d0 Z- T) @) }0 a 
( I& G# h$ {  e6 e5 j9 n 
…… 
: d& V. W& \& ?% b5 j: T! y1 X$ p! _1 P/ o& K) a 
9 ^: e: `9 s4 } 
亲历者,相关者,包括没有太多直接联系的老人,都投入到整理烈士名单的工作中。"几千个飞行员就这么牺牲了,他们都是天之骄子,最后却连名字都没有。这几个老人现在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刻在碑上,实在太不容易了。"华人杰之子、美中航空历史遗产基金会中国办事处主任华建宁说。 
# z$ ?; [% _, y$ k9 a' h 
5 [8 u: T' ?2 D; b( y' x" d 
- k( b6 }" O, N8 A+ j" y晚年的寻找 $ F7 I/ X4 }4 G 
' v) V  z/ S/ F" L6 `2 d 
& H% Y; s5 h, M  U. V 
因为父亲的缘故,华建宁十分了解寻找和确认烈士名单的不易。当年曾与美国人一起飞越驼峰航线的经历,使华人杰成为发起寻找抗日航空烈士名单的关键人物之一。"当时是1992年,我父亲跟王坚商量要为抗日航空烈士立碑,然后就开始找烈士名单。"活动很快得航空联谊会、南京航空联谊会等机构和个人的支持。“父亲在北京航联会工作了13年,非常投入。他为推动、组织在南京、昆明、桂林修建抗日航空烈士纪念碑等纪念地做了大量工作。作为子女,我们开始都认为建碑只是一种想像,根本不可能实现。我们也不太希望老人家这么辛苦,何况他们也没有钱。但是父亲说,没钱也要办大事……”华建宁说。据陈立诚回忆,美国飞虎队协会、俄罗斯老战士委员会等都参与了名单搜寻工作,中国的名单则以来自台湾方面的资料为主。“苏联烈士当时有完整的档案,相对好确认,而中美的名单比较凌乱。”由于确认名单需要详细的资料,包括姓名、出生日期、籍贯、参战时间、牺牲地点等等,所以整个工作冗长而庞杂。在中美烈士名单搜集过程中,夏华(音)和万永熙起了很大作用。夏华也是北京航空联谊会成员,她的丈夫1946年6月曾作为副驾驶参加国民党起义,驾驶B24轰炸机飞奔延安。“当时台湾有一本《忠烈录》,记载的都是牺牲的很有名的飞行人员名单。”这本小册子,加上当时一些健在的老飞行员的回忆对照,成为夏华确认中国航空烈士名单的主要来源。陈立诚说,此后经过北京航空联谊会的审查,再送到南京建碑委员会,“一关一关地过”,最后于1994年8月30日最终确认第一批中国航空烈士的名单。与中国烈士相比,美国烈士名单的整理更加复杂。“联谊会委托陈香梅到美国国防部去问,华人杰也亲自去美国国防部数次,发现美国官方虽然有资料,但没人整理。”因为英语好,万永熙被华人杰请来负责收集美国烈士名单。 
$ X' J6 b6 U/ g, t  F% \4 H 
* ?; ^" l& ~: V2 b& Q 
2 Q' B* q, g  G- D 
5 f; a% v2 g+ x8 ?为了4200名抗战飞行员的英灵 
/ @/ @! o" @6 t3 L; k: B$ p9 B7 ^# L' B$ g7 E5 q 
- L1 i- \, V( ?9 Z% j0 E! ?3 E 
“几千个飞行员就这么牺牲了,最后连名字都没有。这几个老人现在把他们的名字找出来,刻在碑上,实在太不容易了 |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账号?加入灵隐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