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994|回复: 4

国 学 认 识(申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2-7 20: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国 学 认 识



——曹聚仁《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简摘



国学是什么?
“日本人原有‘支那学’、‘汉学’这样的名词,以此,十九世纪后期,留日归来的学人,译制为‘国学’,也就是‘中国学术’之意。……在我国古代,‘国学’即‘国子学’,也称‘太学’,便是今日的国立大学,……因此有人称之(国学)为‘国粹’,章太炎师称之为‘国故’,他的《国故论衡》,便是谈中国学术的专著。”



对国学的一些看法。
“……‘国学’、‘汉学’、‘中学’这一类名词,有着和‘西学’对抗的意味,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西学就是物质文明,中学就是精神文明’,都有着阿Q型的夸大狂心理作用。 清末维新志士们,有过这样的话:‘这国故的臭东西,他本同小老婆吸鸦片相依为命。小老婆、吸鸦片,又同升官发财相依为命。 国学大盛,政治无不腐败。’ 有人嘲笑国粹派的复古头脑:‘倘真正是国粹,何必急急去保?’……”


“经”是什么?
“经的本义是线,就是订书的线,也就是《论语》上所谓‘韦编三绝’的‘韦编’。”

“太炎师说:经字原意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古代的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 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 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缀若干简的线就是‘简’。”(“名”等于字,“方”等于木板。)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读的几部书而已。

(一)一般人,口头所说的“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始见于《庄子·天运篇》。汉史家刘谙《七略》、班固《汉书·艺文志》亦称六经。

(二)六经去《乐》称为“五经”。 宋徐坚《初学记》谓:《乐经》亡,乃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今文学家谓《乐》本无经,《乐》即在《诗》与《礼》之中。

(三)东汉有“七经”之称。 全祖望《经史问答》云:“七经者,盖六经之外,加《论语》。东汉则加《孝经》而去《乐》。”清柴绍炳则谓:“五经之外,兼《周礼》、《礼仪》。”七经就有这么三种不同的说法。

(四)“九经”之名,始见于《唐书》。柴绍炳谓:“有称九经者,兼《论语》、《孝经》也。”清皮锡瑞谓:“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九经也有二说。

(五)“十二经”之名始见于《庄子·天道篇》。 唐陆德明《经典释文》以为有三义:甲、六经加六纬为十二经。乙、以《易》上、下经,并孔子《十翼》,为十二经。丙、以《春秋》十二公为十二经。宋筄公武《郡斋读书志》:“唐太和中,复刻十二经,立石国学。”这十二经指《易》、《诗》、《书.》、《周礼》、《礼仪》、《礼记》、《春秋左氏》《公羊》《谷梁》三传、《论语》、《孝经》、《尔雅》。

(六)“十三经”之名始于宋。皮锡瑞云:“唐分三《礼》、三《传》,合《易》《书》《诗》为九;宋又增《论语》、《孝经》、《孟子》、《尔雅》为十三经。”顾亭林《日知录》云:“九经者,三《礼》三《传》,分而习之,故云就也。 宋程、朱诸氏始取《礼记》中之《大学》《中庸》及《孟子》以配《论语》谓之四书,而十三经之名始立。

(七)有附《大戴礼记》于十三经,称“十四经”。

(八)清段玉裁主张于十三经外,增《大戴礼记》、《国语》、《史记》、《汉书》、《资治通鉴》、《说文解字》、《周鹘算经》、《九章算术》八书,为二十一经。



“经”之评说。
“依腐儒们的想法,六经删订,出于孔夫子之手;而孔子作《春秋》,笔则笔,削则削,由夏不能赞一词的,自该尊经了。但据《礼记经解》:‘《诗》之失,愚;《书》之失,诬;《乐》之失,奢;《易》之失,贼;《礼》之失,烦;《春秋》之失,乱。’可见孔子对所谓‘六经’又了深切了解与批评,他只教弟子们以‘六艺’,并不要他们念六经的。……

“……清末明初,河北学师李恭(颜元弟子,史称颜李学派)说:‘至于宋明,虚文日多, 实学日衰,以诵读为高致,以政事为粗庸。邱睿为大学士,著《大学衍义补》,不务实行,但期立言。孙矿坐大司马堂上,手执书卷,时边事日函,为侯执蒲所效。此风一成,朝廷将相,竞以读书著述为高。至于明末,万卷经书,满腹文词,不能发一策,弯一矢,甘心败北,肝脑涂地,而宗庙墟,而生民簪矣。’正如颜习斋所说的:‘古今旋乾转坤,开物成务,由皇帝王霸以至秦汉唐宋明,皆非书生也。读书著书, 能损人神智气力,不能益人才德。其间或有一二书生济时救难,是其天资高,若不读书,其事功亦伟,然为书损耗,非受益也。’……”


一字之差。
(五行)“金曰从革”怎么讲?汉儒不曾说通,宋、明理学家,即作《尚书注释》的蔡衴(南宋人,朱熹弟子),也不曾说通。其实,这个“从”字,乃是“纵”字;而“革”字,乃是“横”字,并非如前人所说“其形任从人来改变的。”“纵横”云者,乃是说钢铁可以任意敲打,作面的开展的。所以战国的“兵家”亦称“纵横家”。

……清代朴学大师戴东原晚年,与玉凤阶书云:“昨偶举《玉篇》‘光’字,引《尔雅》:‘光,充也。’仆以为此解不可无辨,欲救一字见考古之难,则请终其说之明。…… ……

戴东原为了《伪孔传·尧典》的一个“桄”字, 化了二十多年工夫作考证,证明“光被四表”乃是“桄被四表”;“桄”便是“横”,古本必有作“横被四表”者。(《说文》:“桄。充也。”孙愐《唐韵》:“古旷反。”《乐记》:“钟声铿铿以立号,号以立横,横以立武。”郑康成《注》曰:“横,充也,谓气作充满也。”《释文》:“古旷反。”《孔子闲居篇》:“夫民之父母乎,必达于礼乐之原,以致五径而行三,无以横于天下。”郑,《注》:“横,光也。”疏家不知其义出《尔雅》。)“横被,广被也。正如《记》所云:‘横于天下’;横四表,格上下,对举。”可是戴氏垂暮之年,对友生们说这一推断,只有十分之九的肯定,另一分,要等到直接的版本出来,才可以完全肯定,到戴氏逝世后二十年,他的儿子和门弟子,才从《前汉书·王莽传》找到“横被四表”的实例,证明南宋蔡衴训“光,显也”的训解释错误的。

……当年军阀们互哄之日,让秘书们电文先闹起来,每每用了“佳兵不祥”之语。此语出于《老子》,原为“夫佳兵者不祥之器”。那些酸腐的秘书们,意谓“爱用兵的是不祥的”,其实“佳”字乃是“唯”字,“夫唯”乃是发语词。……
 楼主| 发表于 2007-12-7 20:0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儒”。
关于“儒”。
《说文》:“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术士是有方术的人,凡从需之字,大都有柔弱或濡滞之义。

“儒之名于古通为术士,于今专为师氏之守。道之名于古通为德行道艺,于今专为老聃之徒。”(章太炎《原儒》)

《论语·先进篇》:“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试着另作一种解释:殷墟甲骨文字出现以后,我们可以明白殷商文化、文明,都比周民族的文化进步得多,殷商民族进入商业社会,周民族还是农业社会,因此,礼、乐、射、御、书、数,这些生活技术,周民族都显得落后得多。可是,周民族处于统治地位(君子),殷民族乃是被统治的(野人),所以,孔子说懂礼、乐、仪节的,便是我们殷民族,我们是先进,一谈到了“礼乐“,则吾从先进。这不是说得入情入理了吗?

孔丘,他是殷民族的遗民,他们那一圈子的人,都是依靠着殷民族的文化遗产在过“儒”者的生活:(一)他们是很贫苦的,往往“陷于饥寒,危于冻馁”;这是因为他们不务农,不作劳务,是一种不耕而食的寄生阶级。他们每每受人轻视与嘲笑,但他们却保留一种倨傲的遗风。 (二)他们也有他们的职业,那是一种宗教的职业;他们熟悉礼乐,人家有丧祭大事,都得请教他们,因为人们得请他们治丧相礼,所以他们虽是贫穷,自有他们的崇高的社会地位。(三)他们自己是实行“久丧”之制的,他们最重要的谋生技能是替人家“治丧”,因而获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他们正是哪殷民族的祖先教的教士,这是儒的本业。

“……殷人的文化是一种宗教的文化,这种宗教根本是一种祖先教。……亡国之后,他们有专门的知识技能,便靠着来换得衣食之资。这一些人和他们那新朝的‘士’,‘士’是一种能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武士;至于这批知识分子,只是‘儒’。”

“儒是殷民族的礼教的教士,……”

“儒的职业需要博学多能,所以广义的‘儒’为术士的通称。”由广义的儒演变为孔门学者的私名,而“孔丘是儒教的中兴领袖而不是儒教的创造者。”……“在那殷商民族亡国后的几百年中,他们好像始终保持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渐渐养成了‘救生圣人’的预言。这种预言是亡国民族里常有的,最有名的例子,是希伯来(犹太)民族的‘弥赛亚’降生救世的悬记,后来引起了耶稣领导的大运动。”

“……所谓《周礼》,其实是哪五六百年中造成的殷、周混合文化。……‘儒’的中兴,其实是‘儒’的放大。”

在儒家中,孔子所说的天,乃是主宰的天;孟子所说的天,乃是义理之天或命运之天。荀子所说的天,则是自然的天;天就是自然。

(秦始皇“焚书坑儒”)他所坑的乃是哄他求仙的方士,连儒士都不是。他所焚的书,只是诸侯各国的历史文献;他为了完成统一大业,把各民族的部落观念消灭掉,也是一种政策。而且把各种典籍,藏之内府,让儒士以吏为师,也是一种统制思想的方略。直到项羽入关,把咸阳宫烧掉,这才是真正的焚书了(这是清古文家刘大櫆《焚书辨》中的话)。



八股文的体性。
顾亭林《日知录》中的话来作补充:“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成化后。股者对偶之名也。”……

唐代的诗赋取士,作应举诗,有“破题”、“颔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一些名目格局。到了宋代罢诗赋,以经义策论取士,于是作文开始有了程式。不过当时的程式并不那么呆板。不过朝廷既然这样倡导,蒙馆里训练学生作文,当然也就来时程式化的路上跑了。于是慢慢有了“冒”、“原”、“讲”、“证”、“结”,“意头”、“原题”、“入腹”、“引证”、“结题”种种说法。大致把一篇文章分作几个部分,第一部分时总冒,概括地说说全文的主旨。第二部分说题意的本原,第三部分时对题意的发挥,第四部分是引用古书的话或别的事例来论证,第五部分是结论。……大致从宋代,经元、明至清代,训练作文,一直是采用这一五段的程式的。

旧时文士,爱做文字游戏,谜语、诗钟、对联,都是文字游戏;八股文也是从这种游戏变出来的。破题便是做谜语。有人替“三十而立”作破题,云:“两当十五年,虽有凳子椅子而不敢坐者也。”岂不有趣?


按:曹先生对"国学"的基本态度是:一般人不需要去过问,因为那是专家的事情.对于十三经,先生只提及读读<左传>.
由于时间和精力问题,姑且摘抄以上些微,有意者自可去寻原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15 17:57: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应该更重视发扬国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2-21 06:29: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气千秋是为儒之根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8-1-15 17:2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扬是要的
重要还是要学习正体字(繁体)
要不以后我们就看不懂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明了
我就是经常看到正体字
看不懂
现在正在拼命学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5-14 12:3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