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45|回复: 6

解密明清后宫选妃全过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10-16 16: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结婚前,小皇帝上过“理论知识课”之后,有关方面选出八名俏丽而年龄稍长的宫女,作小皇帝的“司门”、“司帐”、“司寝”等,掌管小皇帝的“床笫事务”,为他充当夫妻生活的参谋、顾问,陪他“实习”,积累实践经验。1 I4 ]  l6 @  o% \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执六礼,始于周代。《礼记》、《唐律》、《明律》规定,六礼屡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k, n- p" p! w4 C

3 L4 N1 X, Z, H8 H0 G/ P# P% k即使是皇帝,也不免“买卖婚姻”之俗。明神宗朱翊钧大婚,仅织造费就用了九万多两白银;清同治皇帝载淳大婚,共花了两千多万两白银。3 v( _. t$ ^7 {. R
( V$ r4 b9 z2 `2 P) [  n
奢华的背后,隐藏着一大批贪官污吏。
9 F; \. l+ |$ w* X" ^: A( b% d3 s! K8 m
明正统七年(1442年),英宗朱祁镇年届十六,该结婚娶媳妇儿了。
3 ?# r. j  L0 N7 L3 Z6 L  V  {, y2 i& u3 o; M9 n
或许是,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上大;或许是,皇上的婚礼场面大,动静大,规矩大,麻烦大……反正,皇上娶媳妇儿叫作“大婚”。
5 a9 ]+ P" M8 z+ M5 C
7 C& u0 r9 d2 Q. `! z0 {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妃子。
! g7 A4 `, ], w& o1 M/ ?7 G6 u( x% i+ X  j( q* m; ]
不是每个皇帝都能赶上大婚这种风光体面事儿的。登基前已经成年娶妻的皇帝,当上皇帝后,只举行册立皇后大典,不补办婚礼。
  f/ m& K) i- t/ i
: ]7 b( ?+ o4 |9 ?. K, t朱祁镇这小子有福气,赶上了大婚。为了这件事,太皇太后张氏、皇太后吴氏,以及朝廷重臣,搜肠刮肚,千挑万选,操碎了心。司礼太监、朱祁镇的“忘年交”王振,也忙得不亦乐乎。无论从私人交情、拍马屁固皇恩方面说,还是从公事公办,甚或乘机大捞油水方面讲,王振都实心实意地主张“大办特办”,并且早早地向全国各地派出了采购团,看样订货。
9 h: j2 S( T: |! T8 d% G  b; c
6 H1 D! i1 ^) [  K$ q: O- \朱祁镇这盏“灯”,本来就费油,绝不能再弄个“疯丫头”,跟他配对儿!太皇太后张氏掂量来掂量去,综合了方方面面的意见和建议,毅然打破“皇后出自民间”的祖训,决然拍板:以工部尚书钱允明的长女为皇后,以御史云湘的女儿为妃。礼部和翰林院官员会议以后,完全赞同、坚决拥护太皇太后的英明决策。随后,翰林院负责起草证书及其他有关文件,礼部负责制册造宝,并会同司礼监、内府等部门,备办用品、礼品。钦天监的担子也不轻,负责选择良辰吉日,以便“执六礼”。
5 V8 K. v; h* s$ O, |; T$ P4 k* C8 ~) s4 v( r9 k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六礼之仪”,始于周代。《礼记·王制》,以“冠、婚、丧、祭、乡、相见”为“六礼”。其中的“冠”,为“成年礼”;没到成年,没举行过“成年礼”,就结婚,那就是“非礼”。《礼记·昏义》、《唐律》和《明律》,规定“婚”的程序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和亲迎,也称“六礼”。
) g1 Y9 @# S' T  U3 Z! Z1 p  B# f" j9 t* X7 Y* O1 R. O
纳采,即送礼、议婚,请媒人去探探口风、虚实。古人认为,大雁“夫唱妇随”,感情专一,值得学习;因此,纳采时拿一只大雁作见面礼。明清时期,见面礼可就丰盛了,互相攀比,再也不能光拿只大雁去蒙事儿了。
$ R% z- X$ \" [1 M7 c3 {) r& O; G* p/ E1 r3 M0 l% J8 C( Z4 U* W
问名. {5 P. C6 j7 x/ P0 p5 d7 |, p7 X

, O* b$ X& U  n" P8 G: j' q问名,就是举行一个仪式,询问对方的姓名、出生日期,看看“命相”是否合适。
5 m( X- t4 E: i1 K- p* I) y  H" t4 G+ w  P$ x8 b
到了纳采、问名这一天,礼部官员拟定了礼仪程序和规范,又和一大帮太监、宫女,忙前忙后,布置典礼会场。按“常仪”,陈设仪仗于乾清门外,设女乐于乾清宫丹陛上。乾清宫正殿内,临时设置两张桌子,铺上杏黄色缎子桌布,一桌上面放“节”,另一桌上面放“问名”诏书。准备送往钱尚书家的礼物,也一水儿展示在光天化日之下。
+ e1 m5 ~! l2 k' O6 x) ~
0 @8 A* M1 h2 b0 [5 R. f7 d8 c0 H0 o大婚的礼仪,皇室成员、朝廷命官也难得一见,也许一辈子就遇到这么一次。别看礼部官员咋咋呼呼的,其实,他们也是根据典籍、文件的有关规定,“摸着石头过河”,在实践中学习。其他中央机关来观礼的官员,都觉得新鲜,光顾着看热闹,忘了遵守纪律。鸿胪寺(掌礼宾)的官员好容易逮着个露脸的机会,指手划脚地整顿观礼队伍,维持秩序,惹得好多“卖呆儿”的官员,对他们侧目而视。
4 h) k( h3 c) V( w) V8 Q8 A& c/ ~8 F
钦天监官员神气活现地报告:吉时已到!朱祁镇打扮得人儿似的,在内大臣、侍卫、太监簇拥下,隆重登场,在乐曲声中步入乾清宫正殿,升座。王公大臣伏地叩拜,高呼万岁。宣制官奉诏书,站在东侧丹陛上,高声宣诏,任命正、副二天使,去钱尚书家纳采,问名。乐曲声中,两位天使奉节、奉诏。礼成,朱祁镇退朝。3 c, q, j, Y& L: a
( X  {% G7 ]0 x) ?8 f
正使持节,副使捧问名诏书;仪仗队、鼓乐队在前开路,送礼官员跟在二使屁股后头,自乾清宫出发,吹吹打打、浩浩荡荡地奔向钱府。
: `8 L0 `1 v6 k; a, m3 W& E( v4 g- z  a
“成年礼”- B) k0 D, t+ q

/ o  {- A# w& k+ a* ]钱尚书在大门口跪接天使,奉旨,接受礼品,谢恩。就事儿举行问名仪式,钱尚书把写着女儿姓名、简历、生辰八字儿等项内容的“表”,呈交天使。礼毕,钱家盛宴招待天使。仪仗队、鼓乐队员,就只能吃“盒饭”了。; I+ F  q+ H9 N) J

" @3 v8 u8 C/ s酒足饭饱,天使率队回紫禁城。进午门,在太和门外打住,将“节”和“表”,交给司礼监太监,就算圆满完成了任务。司礼监太监持节、表,到乾清宫复“皇命”。朱祁镇向王公大臣“诏告”纳采、问名情况。
9 I& c5 [* g" W: D! r" F5 p8 W. Y7 v" Z+ g2 Q
皇室择日为朱祁镇举行隆重的“上中礼”,即《周礼.王制》所说的“冠”礼。, n. P6 c: s2 w) f: }; G/ s7 j

$ C0 E1 f9 X, T* P, G" w% n这个仪式类似目前世界上某些地区或民族仍在实行的“成年礼”,以此宣布某男某女业已成年,并象征性地为他(她)穿戴上成年人的衣帽。从此,他(她)便有了社交和谈婚论嫁的自由。& l2 `# I& H6 _9 ^

. Z: t8 U2 l4 w0 P/ c. J居住在中国云南省丽江地区的摩梭人比较坦率,干脆把这种仪式称作“穿裤子礼”或“穿裙子礼”,分别由舅舅或母亲,为年满十三岁的男孩、女孩操办。当太阳光照进屋子里的时候,男女孩脚踏粮食口袋和大块的猪肉,男孩手持长矛和银元,女孩拿着首饰、衣料,主持人为他(她)脱掉童装,穿上成年人的衣裤或裙子。已经“成年”的男、女,一一向客人敬酒,并接受客人赠送的贺礼。
" X7 u4 L' M. M) T6 V1 z6 W, R- m/ j* X! d1 {( D: U
朱祁镇在“上中礼”上,带上了一种名为“通天冠”的帽子。这样一来,他就可以装“人”了。太皇太后、皇太后等皇室长辈,临场观礼;王公大臣三跪九叩,表示热烈祝贺。礼成,朱祁镇去祭祖,再到太皇太后、皇太后的寝宫,跪谢养育之恩。/ m2 P  }# B) H  w5 T6 L

7 l0 e! z- Y9 o+ k. |. A6 p3 W4 u作为一个成年人,不管朱祁镇“戴帽子”之前都干过什么,“戴帽子”之后,也得上一堂重要的生理知识课。据说,自古以来,各朝各代的皇太子或小皇帝,进入青春期后,皇室都要派专人(也称师傅)教以人伦;只有这样,他们才能胜任“上以事宗庙,下以续后世”的重担。这种性启蒙教育,既严肃认真,又生动活泼;既传授理论知识,又通过“春宫图”和模型,展示操作方法。
" H" v: ]5 V/ H- U3 @
* Y5 s3 P% |5 i8 G- o9 e6 M' }据《万历野获编》记述,明代紫禁城中供奉的欢喜佛,就是对皇太子或小皇帝进行性启蒙教育的教具之一。欢喜佛为男女合一佛像,成互相搂抱状。佛身上设有机关,控制男女性器;按动机关,佛就作交合之状。初入佛殿,必须举行一个仪式,老师带着学生烧香,上供,叩拜。然后,老师讲解,演示。得到老师允许,学生才可以触摸佛身,甚至操作、演练。“上课”时,师生都必须“端庄”,“严肃”;嘻嘻哈哈,打打闹闹,以“儿戏”对待,那是绝对不行的。, }3 |7 l. \- C5 w
! Q4 a& _) `$ k
前述,故宫西北部雨花阁供奉的五尊欢喜佛,是不是《万历野获编》所说的“教具”,不得而知。9 S! {4 K& y" K: S* \. |

5 J: m- Z& v! {+ W清代皇家的性启蒙教育,据说比明代更规范,更系统。结婚前,小皇帝上过“理论知识课”之后,有关方面选出八名俏丽而年龄稍长的宫女,作小皇帝的“司门”、“司帐”、“司寝”等,掌管小皇帝的“床笫事务”,为他充当夫妻生活的参谋、顾问,陪他“实习”,积累实践经验。( e& p* {+ R* W
' J* O9 c7 {& l4 I
朱祁镇行过“上中礼”之后,按钦天监选下的吉日、吉时,行纳吉、纳征礼。
/ E( x& a8 z& T, h
$ ]0 \2 @1 z6 ~* q4 l4 a$ p纳吉,说白了,就是算一卦,即古人为结亲的事儿占卜吉凶;如果是“吉兆”,生辰八字儿又合适,就请媒人携带礼品去订婚。
) O' w! n" z; ]0 I+ m3 F
2 M6 ^8 [% C# h1 D" Z4 M6 ^纳征,就是送订婚礼品。古人云:“男女无媒不交,无币不见。”因此,纳征又叫作“纳币”。币,是古人用作订婚礼物的玉或帛类丝织品。
: Z! N( _# ^$ d& i& ?1 s! u$ c6 q: V  Z% p5 g9 W  d
行纳吉、纳征礼,宫中仍要举行相应的仪式,派天使持节,带着礼物和有关文件,前往钱尚书家。这一次,钱家老小,凡是能动弹的,倾巢而出,在大门外跪接天使。他们当然有理由兴师动众,兴高采烈。皇帝女婿“没挑儿”,想得非常周到。礼品中,现金和实物,两全齐备;不仅有钱小姐的,而且有钱尚书及其全家人的,连家丁、奴仆,也人人有份儿,的的确确是“甘霖普降”,“皇恩浩荡”。况且,经过纳吉和纳征,这门“皇亲”就算攀定了,即使入洞房前,皇帝女婿有个三长两短,“皇后”的名份和皇亲国戚的荣耀,也都到手了。按照传统习俗,一旦订了婚,钱大小姐就是朱家的人了。清末,内务府大臣庆善的女儿阿元,与慈禧太后娘家大侄儿订了婚,万事俱备,只等举行婚礼了。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太后的大侄儿死了。然而,阿元已经是叶赫那拉家的人了,终生不得再谈婚论嫁。刚满十八岁的黄花闺女,就被人称作“元大奶奶”。到她满二十岁的时候,才“名副其实”,看上去,整个一个四十多岁的半大老婆子。
5 o" X" R2 }- ~9 v" y- i- I
' h; C# N/ X. v0 U% }. ^: e% u在民间,未婚夫死了,婚期一到,婚礼照样举行。新娘子与未婚小姑子,或与一只大公鸡拜天地;之后,要么独守空房,要么与一个木制假人共寝。" t9 n5 M1 C3 t  {( s
/ J; |, l. ?  ?# S/ v
正的大戏,在亲迎那天上演0 L6 ^7 e5 G+ h; [! D$ M

! e9 P0 P( m; l4 R# E; k9 [: f2 N$ V. S告期,就是把结婚的日期,通知对方。至此,大婚的序曲唱完。真正的大戏,在亲迎那天上演。
# B/ Z6 K8 I& g  D5 G$ b, r, |) |: b) W/ R- P7 G
亲迎,那是对平民百姓的要求。皇上可不能屈尊到老丈母娘家去接新媳妇儿。他选派“儿女双全”的代表去,能从他们身上“借点儿仙气儿”。亲迎这天,朱祁镇起了个大早。他根本就没睡着,翻来覆去地琢磨:钱大小姐到底儿长的啥模样。要不是每一步程序,都得按照钦天监认定的“吉时”进行,他早就想起床了。朱祁镇穿上礼服,在脸上胡乱抹了点化妆品,美滋滋地去祭祖、拜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然后,在乐曲声中御太和殿。迎亲和册立皇后用的节、证书、金印,等等,放在大殿内临时设置的桌子上。朱祁镇走过去,装模作样地查看一遍,才升座。
2 {8 h2 t" g' q5 u5 ^  ^/ B2 K: H5 |" j" a& \* U2 Y
皇宫中到处张灯结彩。各主要宫殿,都备足了鞭炮、红色烫金双喜字儿大蜡烛。御路上都铺了红毡子。# n, `6 ^/ E$ ?, q0 Z" G' C, z

, J6 a* \  h' q/ Y, A7 W中和韶乐设在太和殿前,丹陛大乐设在太和门内。法驾卤簿陈设在太和殿丹陛及庭院内。皇后仪仗陈设在午门之外,其中有一顶皇后礼舆,外面的杏黄色缎子帷幔上,用金线绣着大凤凰。“女乐”分设在乾清宫后面和交泰殿前面。王公大臣喜气洋洋地站在太和殿丹陛上和太和殿庭院中。静鞭三响,在鼓乐声中,王公大臣向皇上行“三跪九叩”礼,“万岁”之声,地动山摇。礼毕,乐止,礼部尚书奉金册、金宝,宣读册文、宝文;然后,把节、册、宝授予迎亲使者。王公大臣再拜。朱祁镇在乐曲声中,起驾回乾清宫,静候佳妇。
) Q' w+ e1 g, n9 Q. M# k2 s$ w# U: L. D9 E; t$ ]
迎亲使者把金册、金宝放到“龙亭”里。仪仗队、鼓乐队在前,迎亲使者居中,后面跟着迎亲官员、太监、侍卫,出午门,会同皇后仪仗,抬上大批的礼品,直奔钱府。一行人马,花花绿绿,绵延数里,绝对是难得一见的“靓丽的风景线”。沿途观者如潮,尾随始终者,大有人在。
: f2 s/ @8 z5 S$ w
" W5 R, L, M  d" s+ t8 l6 T钱府自纳采,小动;自纳吉,大动;告期以来,全府总动员,上上下下,谁都不能闲着,整修宅院,大搞环境卫生;虽然不能“僭越”,搞得像皇宫一般辉煌,但是,也得光彩夺目,尽量让人看着有“门当户对”的感慨。单是阖府上下、全家老小,置办里外三新的行头,就忙得够呛,何况,还得张灯结彩,张罗喜筵,广泛散发“喜帖”呢!
" W( \; L! O* L) y* k* l9 u2 T3 U0 \. F6 w' {3 y% K$ X4 l
为新娘子化妆,最伤脑筋。弄这么大动静,差不多天下尽人皆知,生米基本成了熟饭,“退货”是不大可能了。可是,万一皇上女婿一掀盖头,不满意,不开心,这门儿亲戚走得不近乎,皇恩就不会浩荡了。于是乎,沐啊浴呀,恨不得把钱大小姐搓掉一层皮!沐浴之后,反复地用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护肤剂、西域香水,揉面擦身;再用蜂蜜、玫瑰花瓣等原料制成的洗面奶涂面,用朝廷大臣都难得一见的高级纸膜,轻轻地擦拭;又用羊脂、白色素馨香等原料制成的护肤霜,反复涂抹。最后一道工序是,在脸上扑香粉,画眼线,涂眼影,描青眉,抹红唇;再在两个脸蛋子上,鼓捣出两块“颊红”来。
+ a* B6 w9 m/ g' h) d8 b3 A7 B
% o# C4 T; a/ c7 y! M) K至于发式,当然要按“文件”中规定的几种样子,选择处理。那是有“级别”的,整得像妃子、贵妃,那就糟了。不管是浪漫的“飞天髻”,还是新颖的“朝天髻”,既要考虑带凤冠的方便,又要适合钱大小姐的脸型。两绺鬓发,无论如何也要“自然下垂”,有如飘逸的蝉翼,让皇帝女婿一见,就两眼发光。
- a3 N* ?8 W5 |: r& d4 N1 ~# ?9 w# i
说时快,那时慢。经反复推敲,反复试验,反复论证,反复彩排,直到迎亲的头一天晚上,才最后“定盘子”。可倒好,这么一捯饬,看上去,钱大小姐像个瓷人儿似的,一点儿活泛气儿都没有了。不过,她爹妈都说好:美丽,最要紧的,是“端庄”。
4 n! w( v! t+ I: g
/ B' f  C: Z. \0 f& F. y* H' K5 O此刻,钱大小姐全副武装,端坐在绣楼上,耳闻迎亲的鼓乐声越来越近,心里的那面“鼓”,点儿也越敲越急。时刻未到,终不知这副尊容,能否得到“客户”的青睐!& H  ~, R) L* D: _, n' c
+ I' ^' z$ a0 W9 W1 b! C# [
后来的经历证明,钱大小姐的担心,还是有道理的。她这次“出门儿”,享福不多,遭罪不少。
, V( N  B. b4 g/ R6 ~* `  o4 R2 \# R/ E# `9 K. _/ |  @9 `  V& O
钱尚书率全家老少,在大门口跪接迎亲队伍。迎亲使者高声宣诏。鼓乐声中,锦衣卫轿夫把皇后礼舆、龙亭,抬入前院,再由太监抬到后院的“绣楼”前,按钦天监官员指定的“吉利方位”停放。钱小姐着皇后礼服,戴凤冠霞帔,闪亮出场,跪受金册、金宝,回“楼”等待吉时。: W4 _9 W' p0 P, ]
% \0 D1 T7 q; G3 ~; s; j1 o
吉时一到,新娘子升舆启驾。大队人马经前门,沿御路,过大明门,入天安门、端门,到午门,城楼上钟鼓齐鸣。队伍从午门正中门洞进入紫禁城,经太和门,到乾清门。皇后仪仗入乾清门,太监、宫女列队夹道,拍巴掌“热烈欢迎”。在丹陛下,迎亲使者还节复命。鼓乐声中,礼部官员奉皇后金册、金宝,交有关人等陈列于乾清宫后面的交泰殿。新娘子坐的礼舆,由诰命夫人、女官、宫女,或引,或抬,或扶,或随,送到坤宁宫去拜天地,行大礼。" g9 W$ |  b. L+ m
. B" `; j3 V0 ]2 t- o" w, H
合卺宴开。卺即“瓢”。古时,把一只葫芦剖成两个瓢,新郎新娘各执其一,喝交杯酒,取“合二而一”之意。看来,古人早就意识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然而,俗话又说:按下葫芦起来瓢。这东西似乎不大吉利,后来人们多用杯子喝交杯酒。明末,帝后有了特制的“青玉合卺杯”——两只连体圆筒杯,高约75厘米,外侧有凸雕、镂空的龙、凤,以及两首“打油诗”。这只专用合卺杯,现存故宫博物院。那是国家二级文物,人家肯定不会出租、外借。再者说,谁都用,容易传染非典、爱滋、霍乱、伤寒什么的。如今人们结婚不惜血本,讲究排场;不妨少花点儿钱,仿造一个,酷它一把。钱大小姐和朱祁镇在坤宁宫里相对而坐。新娘斟酒一杯,递给新郎;新郎抿一口,交给新娘,新娘一饮而尽。新郎斟一杯酒,交给新娘;新娘抿一口,还给新郎,新郎一口喝干。交杯酒喝完了,作为皇后,钱小姐在坤宁宫定居下来。9 W4 u7 s/ }; l& i* j5 i  {
! q& ]  s' v; U2 m& S
大婚礼成,余波未尽
. ~' {0 y& R$ `; ^# s$ k6 \- D$ ^0 a
朱祁镇偕皇后钱氏,去祭拜列祖列宗;诣太皇太后、皇太后寝宫,行谒见礼;朱祁镇御乾清宫,“诏告”大婚礼成,皇后率妃子等,叩拜丈夫。太皇太后、皇太后在各自寝宫,向新婚夫妇赠礼,设宴祝贺。朱祁镇御太和殿,接受王公大臣祝贺。皇上设宴款待皇后家人,赐礼物。
; Z2 C& O% f3 J& M# m' `, ?" r. m6 L% \
结婚“限男女之年”,皇帝也不能胡来。万历五年,皇太后李氏为神宗朱翊钧定下了皇后人选。钦天监反复论证后认定,只有十二月“宜嫁娶”。大学士张居正直嘬牙花子:过了年儿,皇上才十六岁,腊月娶媳妇,岂不是“早婚”,“非礼”?可是,到来年腊月再办喜事儿,朱翊钧肯定会“火上房”,“猴急”;怎么办?) h2 c$ I& y5 i5 P" b2 |9 ~

5 n* p) J6 c3 [3 r' a- i! H好在皇太后李氏对张居正印象不错,他的话她还听得进去。张居正求见太后,对她说:“英宗,武宗,世宗,都是十六岁大婚,咱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要是等到明年腊月,也确实晚了点儿。我看明年三四月比较合适。虽说钦天监认为不大好,可那是一般老百姓的见识。皇上是什么人?天之骄子,一福压百祸,哪位神佛都得卖这个面子,保佑他。”. B$ d9 I3 h, _) u- D, M/ N# X7 x
/ H5 m, e6 o6 P6 E
皇太后李氏思考再三,决定来个“中庸”,来年二月办事儿。
& n- n, l5 J! Q8 K! e0 Y- n5 w, L$ c1 b6 e# w
明神宗朱翊钧结婚,光织造费一项,就花掉九万多两白银。他给几个儿子办喜事儿时,为了采购珠宝,花了两千四百多万两银子。" z8 _+ L6 j, l

9 X2 N4 `" t" a3 f/ B明太祖朱元璋为后世子孙立下一个规矩:“皇后出自民间。”在执行规定过程中,“亲民”变成了“扰民”。各地官吏奉旨,大肆征选十三至十六岁未婚少女,送往京城,当地立马鸡飞狗跳,乱成一锅粥。不乐意应选的,哭;想乘机跳龙门的,笑;舍不得离开父母和情郎哥的,投河上吊。! E- z: z. k# I) T" ]# ?- d+ N1 h

% [- j- X! R5 X- F万历年间,民间传说“皇上又要选美了”。一时间,嫁闺女,聘女婿,忙得昏天黑地。浙江省青田县一位老兄,正在旅途之中,为了争取时间,也赶紧给女儿找了一个婆家。匆忙之中,手头上也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只好用一条腰带,权当“信物”。那时候,人们没有手机这种东西,难以互通讯息。他老婆在家里,不知道当家的是死是活,啥时候能回来,情急之下,自作主张,把闺女许给了一个有钱的人家。当家的回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吵得一塌糊涂。那个大款听到这个消息,来个“近水楼台先得月”,捷足先登,迎娶新娘子。这个闺女挺倔,仅遵父命,不从母意,在花轿中割喉自尽。. g8 Z& K* w( {9 z
+ l$ D9 j5 E2 W- m& k
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朱由校准备大婚,广选天下美女。消息传来,江苏浙江一带,许多当父母的,担心女儿一旦入选,势如永诀,就抓紧时间谈婚论嫁。单身汉无论老少俊丑,身价陡增,甚至出现“拉郎配”现象——不问青红皂白,从街上拉过一个男人,到家里就强迫他与自家闺女拜堂成亲。二十世纪五十年代,香港凤凰影业出品的彩色影片《抢新郎》,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类似的情景。6 @8 {7 I7 F* s/ _6 `: Y) X

8 M( `- Q1 ^  `3 T, v- v" Q数千名美女云集京城,真是个花团锦簇,风情万种,美不胜收。她们千里迢迢而来,许多人没有看到紫禁城到底儿是个啥样子,在初选中就被淘汰出局。剩下的,每百人一批,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顺序入宫,参加“精选”。肩负着重任的太监,远看看,近瞧瞧,把那些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都扒拉出来,送回原籍。留下来的,再按年龄大小编组,进入“一审”。, X# E0 m" i& L+ n6 u
1 G* o' ?; o. F+ S9 L5 {
太监以极为挑剔的目光,审视着每一位姑娘,观察她们的容貌,辨听她们的嗓音,发、耳、额、眉、目、鼻、口、颔、肩、背、腿、脚、音,只要有一处看着不顺眼,听着不顺耳,当场“退货”。
  p! y% ]! H0 I7 R0 B$ V& }; T! n' Y/ b  i! Z" R# M- B
“二审”时,太监拿着尺子,量姑娘的手、臂、腰、腿、脚,再令姑娘“活动活动”。凡是一处尺寸不符合要求、各部分“零件”不搭配,以及风度、仪态不佳者,一律打发回老家。" t# C% r' ]4 o( G% n1 k
/ _5 h% M6 d3 B* z1 d/ ?; b7 s# j, K; L
“三审”由女官和年老宫女把关。姑娘单独进入一间秘室,脱得一丝不挂,女官和宫女摸其乳,探其秘,闻其味,察其肤……合格者在宫中接受一个月左右的培训。在她们熟悉宫中规矩,学习礼仪规范的过程中,负责培训的女官,考察她们的智力、性格作风之优劣;当然,睡觉时咬牙放屁吧嗒嘴的,说梦话撒癔症的,绝对不能容留,将来惊了驾,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5 L9 t! O6 \( ?6 {/ B
2 ]- g! \3 Q# R千淘万滤之后,所得“精英”不过数十名。3 T7 d  f7 @/ N+ G! ~5 f" o

7 d, h. D! Q& J( k《光绪帝大婚图》局部“终审”一般由皇太后负责,有时皇上亲自出马。他们按摆在面前的桌子上的名单,逐一将精英传进。姑娘立而不跪,回答一些有关姓名、家庭状况、学问方面的问题。“考官”们审形辨音,从中筛选出一后一妃或数妃。其余的,赐给亲王、郡王、皇子、皇孙,或留在宫中当“女官”、宫女。明代内廷有“六个局”,由女官掌管,每局下设“四个司”,女官在百人以上;她们都是皇上后妃的“后备军”。5 ^( P+ }* ?( ?; P& N+ X+ Z0 i( l8 o7 D
; o8 K* X: ~3 T( X' F
明嘉靖年间,为世宗朱厚熜选皇后时,礼部负责初选,张太后负责终审。她听钦天监观天象的官员说,河北大名府“有佳气”,进入决赛的姑娘,大多数来自大名府。张太后端坐在一个青纱帘后面。姑娘们三人一组,“一正二副”,依次被传入。张太后相中的姑娘,就赐一只赤金镶玉的手镯,由宫女当场给她带上,这个姑娘就被牢牢地“铐上了”。落选的姑娘,张太后让宫女把几枚银币,塞到她的衣袖里。# O: k1 }9 i8 _9 M8 k! ?' i  H

5 X# o' g/ s9 M( |清代,坤宁宫不再是皇后寝宫,只在东暖阁入“洞房”。大婚礼仪与明代大同小异。《清史稿》说,同治皇帝载淳大婚,“纳采、大征、发册、奉迎,悉遵成式。”有的史料说,光绪皇帝载湉大婚的程序为:纳采礼,大征礼,册立礼,奉迎礼,合卺礼,庆贺礼,赐宴。: J/ s+ u& R3 z* W' d# n% W, t: _+ M
9 m2 |$ ^$ v: ^" C0 F$ a
上述记载,有的把“六礼”简化了,有的则细化了。说法不一,做法相同。
发表于 2007-10-16 1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发的很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6 20:22: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了解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8 19:33:2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古至今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20:54:01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是复杂啊,当皇帝从某种意义上说还是蛮郁闷的~~~·
% F; J4 R$ m" R5 y( x: z+ i+ G
9 H2 o* A+ z( G而且选秀立妃什么的一般都是选家世不选相貌,妃子长成什么样就可想而知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19 23:26:42 | 显示全部楼层
两个字           复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07-10-20 15:5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性质跟现在某些现象差不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7 23:0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