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27|回复: 1

被五浊世界绑架的诺奖得主 莫言的幸福在哪里? 2012-10-24 08:30:43)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4-19 12:55:4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我是夏雯静 于 2015-4-19 13:02 编辑

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 作者:铂净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图片来源:资料图)

   凤凰网华人佛教特约评论员专稿:中国山东作家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圆了中国人的百年之梦,国人为之振奋,媒体强烈炒作,网上莫衷一是,各种声音都在发出,汇合成一股强大的嘈杂流,一直挂在人们眼球。中央电视台不失时机的开始采访发问,《面对面》栏目名嘴董倩问莫言“您幸福吗?”面对亿万观众,莫言回答“我不知道”。董倩提示:“绝大多数人觉得您这个时候应该高兴,应该幸福。”然而莫言的回答很值得玩味,他说:“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我现在压力很大,忧虑忡忡,能幸福吗?但要我说不幸福,你就会说太装了吧,刚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

   莫言的肺腑坦言,没有任何骄作,是直视内心的流露。在常人的眼里,能够获得世界文学的最高奖是人生道路的顶峰,从此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不仅名垂青史,而且名利双收,巨额的资金和前程无限正在为这位世界文人铺开了红地毯,无庸讳言,未来的道路是一条让人不可限量的幸福之路。但是莫言他不知道,他欲语无话,因为他看到了是压力,所以他忧虑忡忡,他能幸福吗?

    得了诺贝尔奖还不幸福,就是因为来自于烦恼,因而放不下心。莫言说的是实话,因为他有烦恼,才会忧心忡忡,所以没有幸福。也许他在听到了获奖的消息之后,瞬间确有幸福快乐的感觉,但是接下来的媒体采访与网上评论已经将“幸福”打成碎片,陷入了不幸福的海洋,我对这种“莫言无语”的心情非常理解,当你进入那种无奈的时候,你的振奋心情已经不再!

   “幸福就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身体健康,精神没有任何压力才幸福。”这是禅师的境界,也是所有人都明白,却无法做到的事情。当你“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的时候,心境自然宁谧,清净无欲,才有超越;不为焦点,才能平静,幸福是你心中的感觉,快乐是你不再烦恼的时候。宋代令人明室道人曾说过:“不识烦恼是菩提,若随烦恼是愚痴。起灭之时须要会,鹞过新罗人不知。不识烦恼是菩提,净妙莲华生淤泥。人来问我若何为,吃粥吃饭洗钵盂。莫管他,莫管他,终日痴憨弄海沙,要识本来真面目,便是祖师一木叉。”烦恼与菩提是一对分不开的尤物,在佛教看来他们是不二关系,也是一体的两面。烦恼压过菩提就不幸福,菩提压过烦恼就幸福,所以幸福与不幸福,关键是烦恼多还是菩提多,聪明的人掌握了菩提,起灭菩提随心所欲,摆脱了烦恼就变得聪明,反之就是愚痴。我们都生活在一个充满陷井的淤泥五浊世界之中,菩提就是净妙莲华,菩提觉悟就在世间,就在五浊世界中得到。吃粥、吃饭、洗钵盂都是栽种菩提种子,终日痴憨弄海沙就是日常修行,开发本来真面目关键还在于你的心识,于日常之中找回你的真面目,这就是你那颗清净的心。找到了清净的心,就没有任何压力,就获得了幸福。

   莫言对幸福无法把握,是因为他没有放下,还没有找到原本属于自己的那颗清净的本真面目,他在五浊世界里面被绑架了,巨大的压力给他带来了烦恼。虽然他意识到了这都是内心所执,但是他没有放开和放下,所以他不知道幸福在哪里?澧州龙潭崇信禅师曾经向天皇禅师请教怎样才能让自己的心不受烦恼的影响,天皇禅师告诉他四句话:“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心,别无圣解。”这四句话同样对莫言也适用,如果他有禅师那样的境界,他就会有幸福感了。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很奇怪的是本博主前天就有预感),让世界开始关注中国文学,无疑会给中国文学注入一剂强行针,可能会在不长时间内催生出具有超越时空影响的名著型作品——中国现当代文学都没有产生过世界性名著。十多年前,本博主做记者时曾经电话采访过莫言,其耿直爽快的山东汉子风格令人印象深刻。在现实社会,许多有成就的政治家、思想家、哲学家、科学家都会向佛法吸取营养(很多本来就是佛菩萨的化身,其应机教化世人,比如孔子就是红文殊的化身,后来还转世为司马迁,二者为构筑博大的中华文明做出了巨大贡献),作家们也不例外,很多作家试图用文学的形式诠释六道轮回和佛法精髓,其中就包括莫言。莫言在接受诺贝尔奖组委会采访时特别推荐了他的长篇作品《生死疲劳》,莫言说:“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而这本书诠释的正是生命的六道轮回。下文综合转发自网络媒体。

中国本土首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莫言
引言:
《生死疲劳》既是一部关于人生本苦的书,又是一部关于 “六道轮回”的书——
莫言专访:《生死疲劳》从佛教思想出发(节选)
     莫言透露,《生死疲劳》从“六道轮回”的佛教思想出发,主人公之一“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驴……”小说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
(南方日报记者 蒲荔子  2005年12月22日)
向佛经求源泉,莫言创作《生死疲劳》(节选)
东方早报记者  陈佳
    据东方早报报道:莫言的每一部长篇似乎都有着某种突破性意义。3年前,一部《檀香刑》把莫言式的残忍和血腥发挥到了极至,而他下月即将推出的新长篇《生死疲劳》则以“轮回”的构架描画了中国农民与土地的关系。12月12日,在接受早报专访时,莫言首次向媒体透露了这部小说的创作历程与细节。
沉痛的血泪,不至血腥
    不出意料,莫言的新作仍是农村题材,与以往的作品相比,甚至更具备某种史诗性。莫言透露,《生死疲劳》叙述了1950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50年的历史,围绕土地这个沉重的话题,阐释农民与土地的种种关系。“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中国革命也是由土地革命开始。新中国以来我国的土地革命经历了互助组、人民公社,1980年之后又变为包产到户、小包干、大包干、分田到户,展现出由集中到再度恢复到分散的规律。”他说,农民饱经患难的历史,实际上反映了一种螺旋上升的历史规律。
向佛经求源泉
    “每一个作家都不希望重复自己,《生死疲劳》是我的一次探索。一次在承德参观庙宇时,偶然看到有关‘六道轮回’的文字,我突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很好的突破点。”莫言透露了创作这部小说的灵感来源。他介绍说,小说的主人公之一集中阐释着农民与土地的关系,而另一个主人公即小说的叙述者,则在六道轮回中,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从不同的视角讲述他所看到的故事。”
以“轮回”作为突破口
    莫言说,书名《生死疲劳》也来自佛经中的一句:“生死疲劳由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他说,佛教认为人生最高境界是成佛,只有成佛才能摆脱令人痛苦的六道轮回,而人因有贪欲则很难与命运抗争。书名表面上与“土地”这个主题并无关联,但也深层次地探索着人与命运、人与历史的关系,“读者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尽管在创作中动用佛经资源,但莫言坦言对佛经没有任何研究,接触佛经纯粹是为了寻求创作上的突破。
    《生死疲劳》由一个人在不同轮回中看到的片段构成乡村历史,有着零散的叙事结构。事实上,贾平凹和阿来2005年的新作《秦腔》、《空山》也是如此。评论家张颐武曾表示,中国乡村题材小说由完整性宏大叙事到破碎叙事的集体转型与中国乡村正走向消亡密切相关,莫言并不完全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出现这种转型是文学发展的必然规律,80年代以来中国完整性有关中国乡村的宏大叙事已经非常成功,很难超越,很多作家自然会转向在结构上有所突破。(记者:陈佳)
莫言接受诺奖组委会采访 推荐《生死疲劳》
2012年10月12日 09:02:51  来源: 京华时报
    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的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原标题:莫言推荐《生死疲劳》)
    在公布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诺贝尔奖组委会立即用中文对莫言进行了电话采访,并将这长约8分钟的音频上传至官网。莫言表示,听到获奖后感到非常惊讶,会在今天晚上和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庆祝。12月10日,他将亲自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
    偏爱《生死疲劳》
    在接受采访时,莫言表示,刚刚听到获奖的消息时感到十分惊讶,“因为我一直感觉诺贝尔文学奖离我非常遥远”。诺奖组委会说,全世界很多大学生会读他的作品,请他推荐一部。莫言推荐了今年在瑞典的出版的《生死疲劳》,“因为这本书比较全面地代表了我的写作风格,以及我在小说艺术上所做的一些探索。”他说,首先,这本书是对中国历史和现实重大问题——土地农民问题的一种思考;其次在本书中,他采用了一种东方式的超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小说中人跟动物之间可以自由地变化,通过动物的眼睛来观看中国最近50年来社会、历史的变化”。此外,他在语言上也进行了探索试验,“力争用一种最自由、最没有局限的语言来表达我内心深处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本书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文学探索、文学创作的一种比较完美、统一的结合。”
    该书初稿写作只用了43天时间,莫言说,这本书的创作是基于现实生活的,“我六七岁的时候,在我们学校旁边就有这样一个农民,他以个人的力量与公社化这个农民运动相对抗,一直坚持到最后。历史证明了他是正确的。这样一个人在当时的社会情况下却显得非常极端和另类,被很多人打骂,他为了坚持自己的观点做出了巨大的牺牲,甚至跟自己的儿子、女儿都分道扬镳,但他依然没有屈服。我走上文学道路之后,觉得这个人物迟早会进入我的小说,所以这本小说写得非常快”。
    和家人包饺子庆祝
    谈到当年如何走上文学道路,莫言直言,自己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书,后来读得多了,就引发出对文学的强烈兴趣。“当我拿起笔写作的时候,我首先感觉到有很多话要说,我发现通过文字表达是最有力量的、也是最自由的一种方式,所以我就开始写作了。”他坦言,当然他也想通过写作来证明自己、改变个人的命运。
    对于庆祝方式,莫言连连笑言“没什么好庆祝的”。但他表示,晚上会跟家人一起包顿饺子吃,“因为我最喜欢吃的就是饺子。”他说,12月10日,他一定会亲自前往瑞典领奖。(完)
人生本苦与生死幻灭——论莫言新作《生死疲劳》的佛教意识(节选)
张喜田 (河南师范大学 文学院)
摘要:莫言的新作《生死疲劳》体现了对佛教的慧悟。作家揭示了苦难永在、轮回不息、万物皆空的人生本相,这表明了他对人的本体性特点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苦难虽然永在,但苦难又使人得以升华;轮回虽苦,也难以挣脱,但轮回表明了生命的永恒及众生平等;幻灭虽常常使人消沉,但也能使人胸怀大度、抵达至高境界。可见,莫言虽身陷红尘,但佛的慧根也不低于千年古刹里的世外高僧。
    从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许多农村题材小说从政治革命的角度描写农民在阶级压迫下遭受的苦难,但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许多农村小说则改变了聚焦点,将视线推移到阶级斗争、政治斗争本身所带来的苦难,如《古船》、《白鹿原》、《缱绻与决绝》、《故乡天下黄花》和《丰乳肥臀》等。
    ……但是,其中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所形成的对人世与生命的感悟则是振聋发聩与发人深省的,而这种佛性着重体现在他对苦难、轮回与幻灭的叙述与证明上。
    一、苦:人生本相。
    根据佛教的教义,人生是大苦聚,苦是人生的真象。有情众生充满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恨苦、求不得苦和五盛蕴苦等。佛经屡屡提醒我们“人生是一大苦聚”、“一切皆苦”,这是佛教对待现实世界的基本看法,也是其对现实世界最基本的价值判断。人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有受不尽的身心烦恼。此种烦恼,不仅是来自外在的环境,同时亦来自人们的内心。人们内心的种种欲望和烦恼,是苦所生的根源。
    进入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国学的复兴与全球化浪潮中民族身份焦虑感的加重,很多中国作家向传统文化寻找滋养,而佛教的苦难意识在作品中呈现并日益加重无疑是文学向传统回归的标志之一。
    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兄弟》(上),阎连科的《日光流年》,史铁生的《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我与地坛》,阿来的《尘埃落定》等,均形象地揭示出“人生本苦”的生命底蕴,并把苦难当作本体意义上的生存境遇来表现。
    《生死疲劳》这部小说,也是以写苦难为主的。莫言带着一双佛眼去看待人生百态,得出“人生皆苦”的结论。……对他的转世的详细描写,不是为了歌颂他们的勤劳,而是为了证明他们的辛勤之苦痛、活着之危险……《生死疲劳》中人们最基本的生存(衣食住行)便充满痛苦。这种痛苦在伤痕文学、反思文学中早已出现,但从本体论上肯定生存之痛苦在我们的民族文学中则是不多见的。本体之苦的文化渊源不是儒道文化。而是佛教的底蕴。
    在佛教看来,苦的根源是渴爱,即执著。由于众生的迷昧与执著,因而生起种种烦恼。众生有三种根本的烦恼,即贪、嗔、痴,此称为“三毒”,亦名日“三火”,而三毒均由执著而生。贪,是苦的直接原因。贪是对事物起爱著心,追求财物、美色、名声等而无厌足的精神作用。痴则更是痴迷执著。芸芸众生以各种形式表现的渴求、欲望、贪婪、爱著,就是生起一切痛苦及使得生死相续不断的根源。渴爱不仅是对欲乐、财富、权势的贪求与执著,也包括了对意志理想、观点、意见、理论、概念、信仰等的贪求与执著。渴爱不足,苦海无边,回头无岸。
    莫言在《生死疲劳》的题词中写道:“生死疲劳,从贪欲起。”而本书所体现的贪欲着重体现在爱财、色、欲上,具体说来,也就是爱土地、爱人、爱钱财、爱信念等。蓝脸、洪泰岳、西门金龙三人是“过于执”型的人物,他们的痛苦来源于“执著”。执著是坚贞,但何尝不是痴?痴是“三毒”、“三火”之一,同样是痛苦之根。蓝脸对个人单干的倔强、洪泰岳对集体经济的执拗、西门金龙对个人成就的渴望,均造成了他们的不幸。
    在佛教中,六道轮回是为了破“执”,也可以说,《生死疲劳》是一部关于“执著”的颂歌和悲歌,人之所以苦就是因为“放不下”,但是,最终安放我们的只有这片土地,只有尘归尘、土归土,才能一了百了,涅槃寂灭,超脱痛苦。在《生死疲劳》中,人与牲畜的死亡是触目惊心的……
     二、轮回:威慑与永恒
    《生死疲劳》既是一部关于人生本苦的书,又是一部关于 “六道轮回”的书。 轮回,指业的主体或生命在不同的存在领域中流转。在佛教看来,由于主体善恶业力的作用,众生在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不断流转、转生于六道,这六种转生的趋向是:天、人、畜牲、饿鬼、地狱、阿修罗——“天”最好,“阿修罗”最可怕。众生各依所作善恶业因,一直在此三界六道之中生死相续,升堕不定,循环不已。如此生死相继、因果相依,便形成业报轮回。佛教认为,众生之来世究竟会轮回到哪一种类之中,完全是众生自身今世业行的结果。这便是因果报应,各自受报。
    在《生死疲劳》中,作家对轮回的领悟表现在轮回之苦与报应思想上。西门闹是土地改革时被枪毙的一个地主,他认为自己虽有财富,并无罪恶,因此在阴间他为自己喊冤,他不断地经历着轮回,试图申冤昭雪,回归到人:一世为人、一世为马、一世为牛、一世为猪、一世为狗、一世为猴,最后又轮回到人。每次转世为不同的动物,但都未离开他的家族、离开这块土地。在每道轮回中,他均有相应的动物性:“看看他脸上那些若隐若现的多种动物的表情,——驴的潇洒、牛的憨直与倔强、猪的贪婪与暴烈、狗的忠诚与谄媚、猴的机警与调皮。”
    ……这样,人常常处于对命运的不可知以及对轮回的畏惧之中。西门闹的轮回显示出了畜牲性,即处于畜牲道。这种动物性从传统的世俗眼光来看,有着等级观,畜牲与人是不平等的。随着业力的不同,果报也就不同,轮回的结果也不同。这也就表达了轮回的一种道德力量,人的所作所为,都会有报应的。
    在中国民间,佛教的“轮回”观点是一股很强的道德制约力量。社会之所以还能比较安定,就是因为在老百姓的内心里有这样一种天然的自律:“恶人终得恶报,公道自在心中。”轮回的另一面就是因果报应。如西门闹对蓝脸有救命之恩,所以蓝脸对西门闹的子女与妻妾就有报答,他与西门闹的二姨太结婚,表面上是接收大员,其实是救她一命,并且把西门闹的一双儿女也救了下来。其实,轮回观背后还有一种“众生平等”观。六道轮回也表现了佛教的众生平等观。表面上看来,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牲有一个级别,从“天”到“畜牲”逐渐降低,但是背后他们是平等的。既然他们之间有轮回,也就证明不管自己的前世、今生是什么,他们也就不能因此世成“天”而自傲,也不因成“畜牲”而自卑,大家都是一样的,谁也确定不了前生是什么来世又会成为什么。更何况,佛教强调“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正如蓝脸所说:“老黑,我总觉得你是那头黑驴投胎转世,咱们两个有缘分呢。”
    三、空:幻灭与升华
    佛教在东土、在世俗人的眼中具有浓浓的出世思想。之所以出世,是因为看破红尘、幻灭过后而如此做。他们认为,万物皆为镜中花、水中月,一切皆空。“空”是佛教哲学的根本概念和核心范畴,也是佛教义理的最高范畴,并且,“空”因适应佛教人生归宿的学说即解脱论的需要而成为佛教哲学的第一个关键词。佛教认为,“缘起性空”与“无常为空”。事物是由各种因缘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不存在一个主体或根本实体,具体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以他物的存在为条件,没有完全绝对自立自在的东西。一切事物毫无例外地都是由因缘而生的。一切无常,无常为空。
    莫言也许受民间文化的影响,把佛教之“空”常常理解为虚无,在《生死疲劳》中,表达了浓浓的幻灭感。《生死疲劳》描写了大量的死亡故事,这里既有人的死亡,也有动物的死亡,而这些死亡全是非正常的死亡,不是寿终正寝,而是突发事件造成的死,如西门闹、西门白氏、蓝脸、迎春、吴秋香、西门金龙、蓝脸、黄合作、庞抗美、庞春苗、庞凤凰、西门欢、黄开放、洪泰岳等;驴被饥民杀死、牛被金龙打死、狗自杀、猴被开放枪杀——真是一切无常,生命无常,生命最后化为乌有。不管身前多么荣华光耀,死神总会不期而至,死后便化为一杯黄土。在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中。人世必然会多次遇到生离死别,但是,作家突出地醒目地描写死亡,尤其是非正常的死亡,“死亡”便凸显出来,具有形而上的本体意义:生命是死,生命是空;生命本身就无存在的意义,一切也就化为虚无,幻灭感油然而生。
    在《生死疲劳》中,西门闹经过驴、牛、猪、狗、猴、大头娃娃的六次轮回,仍没有解脱。在无穷的脱生中并没有挣脱轮回,难达寂灭,还需要继续轮回下去,这样,轮回似乎也成空。
    佛教的“空”观对世俗的影响更多的也是最具有教化作用的是“戒欲”,不要贪欲与纵欲。欲是“三火”之一,最后要把人烧死。一切苦难与不幸缘于欲望,所以要戒欲,因为一切到头来全是空:权力为空、金钱为空、爱情为空、生命为空。一言以蔽之,欲望成空,一切欲望最后全化为空无。洪泰岳、西门金龙均成为革命的急先锋,成为一个时代的风云人物,但最后一块葬身火海。西门金龙在政治时髦时,成了政治的领军人物;在经济风行时,又成了大老板,女人、金钱、权力,他是一人独占,最后也只不过化为一块黑炭。洪泰岳一生为革命抛头颅洒热血,参加地下党、锄汉奸、带头奔集体、与单干户斗争、与骗农坑农的人做斗争,一生为了自己的的本性,无欲无在——当欲望不存在时人也就不存在了。那么,佛到最后也成为“空”的了;人只有感觉到生命的徒劳和徒劳的苍凉与悲怆! 莫言如此理解佛教及“空观”,表现出了他的佛教观的民间性与世俗性……
 

       
1 许多念佛的同修说,他在念佛的时候妄念很多,这是必然的现象。妄念起来了,要紧的是把全部的精神贯注在佛号上,根本就不理会,那个妄念自自然然就没有了。


2 你愈是照顾妄念,妄念就愈多,那佛号就忘掉了。你只要注意佛号,这个妄念必定会减少。妄念才起来,一句佛号就压住了,这叫功夫成片,这就算是成就了,带业往生决定有把握。


3 往生净土必须具备的条件,第一个是要放下,就是要布施、要舍;第二个是要忍辱、要能忍。你具足这两个条件,就能带业往生。


4 带业往生,只带旧业,不带现行。旧业是指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业里面最重的是贪嗔痴。


5 我们的贪嗔痴没断,也能往生;虽然没断,在往生那一刹那,只要你的贪嗔痴不现行,你就稳稳当当去了。


6 如果在临终那一刹那,你的贪嗔痴现行,你就去不了,这个事情是要警觉的!


7 现在我们觉悟了,我们要把我们所有的业障习气,用这一句阿弥陀佛取而代之,这是净土法门修行的秘诀。


8 净土法门说,念阿弥陀佛就能往生,这是有条件的,最起码的条件是你不造恶业,不带现前的这个业,带着习气种子,这个决定能往生。


9 不必破无明,不必断见思烦恼,只要把妄念暂时伏住,暂时做到“不着相、不动心”,这样就能带业往生,这是真正不可思议!净土法门比其他的法门真正方便就在此地。


10 一句佛号提起来,把自己的烦恼压下去,自己念佛得力,自己功夫成片,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好处是自己的,不是别人的。


11 真修道人,他心地清净,他不见他人过,他没有是非,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不分别不执着、不起心不动念,心里只有一句阿弥陀佛,这人决定往生。


12 对于一切事物都非常淡泊,不放在心上,这样念佛就没有障碍!这一句佛号能把烦恼伏住,叫烦恼不起作用,有这个能力,决定带业往生,生凡圣同居土。


13 凡圣同居土里面,具足方便土跟实报土的殊胜,说得粗浅一点,就是那种享受、待遇、好处都能够得到,这是在其他世界看不到的,极乐世界的确是太殊胜了!


14 凡圣同居土的众生,居然就有方便土、实报土的享受,这是任何佛国土里面没有的,什么原因?极乐世界是净业所成的,不是世间染业所成的。


15 往生西方净土,虽然不是真正成佛,可是他已经与佛差不多了,为什么?圆证三不退——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


16 你要说他是佛,他不是,他是凡夫,他是带业往生的;你要说他是凡夫,他圆证三不退,圆证三不退的地位是等觉菩萨。他既不是等觉菩萨,又不能算凡夫,这是不可思议的境界,这是西方世界的殊胜处。


17 只要能带业往生,哪怕是下品下生,生到西方极乐世界,寿命长。阿弥陀佛无量寿,你也无量寿。纵然成佛需要三大阿僧祇劫,你的寿命是无量阿僧祇劫,三个阿僧祇劫算什么?


18 我们毕竟是凡夫,要想破妄想执着谈何容易?幸亏有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带什么业?妄想执着。除这个法门之外,没有带业证果的。唯独念佛法门可以带业往生,我们才有救;否则的话,没救!
 
 楼主| 发表于 2015-4-19 13:04:53 | 显示全部楼层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冥加,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得生净土,即断生死,故名为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胜希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无障碍土生因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①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以无明的多寡而区别。
  以天台六即位来判,若功行至观行位,则生凡圣同居土,分三辈九品;通惑未断,故见弥陀劣应身。若至相似位,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四住虽脱,六尘未空,故见弥陀胜应身。若至分证位,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净土,见佛报身,亦见法身。于此境界,虽生彼土,即生自土;虽见他身,即见自身,自他不二,乃惟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现量亲证。
  四土各有三辈九品,一般来说,娑婆世界净业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于中随其功行浅深,分三辈九品(或无量品)。兹举几例以证。
  天台智者大师,相传释迦之化身。临终时,有弟子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智者大师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眼(即十信位——注),损已利人,但登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此位圆悟藏性,圆伏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注)。”智者大师的回答,表明自己还属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师临终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证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自称尚居名字位入,圆悟藏性,与佛同俦,而见思惑尚未能伏,何况乎断?换句话说,蕅益大师亦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本世纪大彻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二位大师的本迹不可测度,然其末后示位,以身说法,杜塞后世以凡滥圣之弊,恩德弘法,诚末法净业行人之顶门针。

大安法师: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以及如何往生到各土
首先申言的是:阿弥陀佛西方极乐世界,乃报佛报土。五乘行人(人、天、声闻、缘觉、菩萨)正是由于仰托佛愿以作强缘,得以往生西方报土,全显阿弥陀佛慈悲愿力的胜妙。至于各宗祖师大德依据通途教理对净土的分类,仅可用作参考。在诸多净土界说中,得到后人认同并广为运用的当推天台智者大师的净土分类框架,兹拟天台四土界说与极乐世界四土生因两大方面,略施阐释。
第一节 天台四土界说
  天台净土分类系统诠释面宽,剖析精细,囊括十方佛国的净土与秽土,将净土的类别性质与众生的根机、不同净土往生的条件等加以综合说明。天台将十方佛国类分为四土,即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兹分述如次。

一、凡圣同居土
本土是凡夫与三乘圣人共居之地。凡圣同居土又分净秽二种。吾人所居的娑婆世界即是凡圣同居秽土。若约秽土,则有三界、二十五有,乃凡夫有漏善、不善、不动业之所感。凡居土有人天趣,圣居土有实圣与权圣二种。实圣是界内的声闻缘觉与地前菩萨,权圣是地上菩萨与如来有缘而化现三界内者。本土有凡夫,也有圣人,凡圣同居,故名凡圣同居土。

娑婆的凡圣同居土有三个特点:(1).暂同。此土小乘初二三果,证阿罗汉便入寂灭;大权菩萨度生机尽便不复示现,故与此土凡夫只是暂时同居,非究竟同居。(2).难遇,虽有圣者现居此土,但不容易见闻亲近。(3).稀少,此土圣者如珍如瑞,稀有难逢。凡圣同居土的净秽,依见思惑的程度而判分,凡夫见思惑轻,感凡圣同居净土;见思惑重,感凡圣同居秽土。

二、方便有余土
本土是声闻缘觉及地前菩萨所住之地。但离三界内分段生死,未断变易生死;但断三界内见思烦恼,未断尘沙无明,不能逍遥自在。以烦恼生死,二皆有余,故名方便有余土。方便有余土的净秽,依体空与析空的巧拙而判分。通教三乘,体色明空则巧,感方便有余净土;藏教三乘,析色明空则拙,感方便有余秽土。

三、实报无障碍土
本土乃圆教四十一位,别教地上菩萨所居之地。由于全性起修,契合实相,所感真实果报,故名实报。色心自在,一多互含,突破时空的羁束,故曰无障碍。此土菩萨分证法身;身能现土,土能现身;心外无法,全彰法界。七宝庄严具净妙五尘,毛孔遍含刹海,十世不离刹那。法法相即,周遍含容。具如《华严经》所明法界安立海。

实报无障碍土的净秽,依次第三观与一心三观而判分。别教菩萨修次第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秽土;圆教菩萨修一心三观,证法身理,感实报无障碍净土。

四、常寂光土
诸佛所居之三德秘藏,究竟涅槃皆含有性德修德,约修德所显真实法性言之,谓如智不二,依正圆融,真俗两忘,自他不二。尘尘无非法界,念念贯彻古今。常即法身德,法身常住不迁故;寂即解脱德,一切尘劳永寂故;光即般若德,般若光明遍照故。三德不离一心,复本心源,究竟清净,具证常寂光净土。

常寂光土的净秽,依分证与究竟而判分。别教如来,断十二品无明,分证三德,感常寂光秽土。圆教如来断四十二品无明,究竟证三德秘藏,感常寂光净土。克实而言,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本属一土,圆教初住菩萨,豁破一分无明,始入实报无障碍土,分证常寂光土。妙觉极果,断尽无明,属究竟常寂光土。

十方佛刹的十界四土,皆有净秽之别,分齐有别。唯极乐世界为阿弥陀佛大愿之所成就庄严,有净无染。凡夫带业往生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即已横生上三土。四土在一处,往生者根机有殊、所见有异。若见思惑断尽,即见方便有余土;尘沙惑断尽,分破无明,即见实报无障碍土,亦分见常寂光土;无明断尽,即得了了见于常寂光土。于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横生上二土,即实报无障碍土与常寂光土;于彼实报无障碍土横生上一土,即常寂光土。

又极乐世界的佛菩萨声闻,能随于自己所居之土,横向竖向自在无碍。若证常寂光土,能于下三土随心寄托;如欲教化法身菩萨,则寄实报无障碍土;欲教化权乘圣人,则寄方便有余土;欲教化凡夫,则寄凡圣同居土。实报无障碍土的法身大士,能示现下二土;方便有余土的圣人,能示现同居土教化带业往生者。
西方极乐世界的殊胜,体现在凡圣同居土。与娑婆凡圣同居土相比,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净土中,凡夫与圣人俱会一处,直至成佛,非暂同;凡夫与圣人如师如友,朝夕同聚,非难遇;极乐世界的圣人,一生补处菩萨无量无数,非稀少。极乐世界的凡夫与圣众一道,同尽无明,同登妙觉,与娑婆众生所作不同。可见极乐同居净土胜过娑婆同居秽土百千万亿倍。下凡众生带业往生凡圣同居土,悉皆圆证三不退,于念不退中超尽四十一因位。不必舍身受生,一生必补佛职。此等往生者,非凡非圣;若谓是凡夫,却不历异生圆证佛果,与观世音大势至,无二无别,故非凡;若谓是圣,就所带烦惑业障而言,却可名凡夫,不可名等觉菩萨,故非圣;而又即凡即圣,十方无量佛刹,无此名相,无此阶位,无如是凡圣同居土。这种情形,“非心性之极致,持名之奇勋,弥陀之大愿,何以有此?”(《弥陀要解》)。蕅益大师的赞叹,弥显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的超绝殊胜。十方世界的众生,见思之惑难断,分段生死难出,故凡圣同居之关最难透脱。唯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圆融具足上三土,圆证三不退,故能圆断诸惑,一生圆成佛道,超出十方凡圣同居土之外。吾人深契此中真相,方可感戴阿弥陀佛的深重恩德。

                        
第二节 极乐世界四土生因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悉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正因。而由念佛功夫的浅深、断惑的程度决定往生极乐世界的境界,为何土所摄。四土的差别只是就往生者的根机而论。在西方净土本身并无此分别。极乐世界乃是阿弥陀佛依无漏善根所成的唯一清净的净土,而四土的差别乃是往生者唯识所变。

一、凡圣同居土生因
净业行人信愿持名,未断见思惑,以一向专念之力,得蒙阿弥陀佛愿力加持,临命终时,舍娑婆世界同居秽,生极乐世界同居净。得生净土,即截断生死轮回之苦,故名为横出三界。带业往生的凡夫依念佛功夫的浅深分为三辈九品。而十方世界凡圣同居土的凡夫,须断尽见思二惑,方得漏尽通,始截生死流,出凡圣同居土而升方便有余土,此名竖出三界,其事甚难。净宗念佛带业往生净土,其事至易,故名易行道。如是方便直截,殊胜稀有,乃十方世界之所无。故知极乐世界凡圣同居土,胜于十方佛土,良有以也。

二、方便有余土生因
若人念佛功深,以离杂乱之心专念一句名号,或系缘忆念阿弥陀佛相好光明,心口相应,字字分明,心不离佛,佛不离心,念念相续无有间断,如是念佛,名事一心。若达此境界,虽不求断惑,而见思烦恼自然断落,则从娑婆凡圣同居秽土,横生极乐世界方便有余土。此土以伏断尘沙惑的程度分三辈九品。

三、实报无障碍土生因
若忆佛念佛历历分明,行住坐卧唯此一念,无第二念,不为贪瞋烦恼诸念之所杂乱,是名事一心。事上即得,理上未彻,属定门摄,未有慧故。若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于自本性忽然契合,了知能念所念唯是一心,不住有念,不落无念。诚如莲池大师所云:“若言其有,则能念之心本体自空,所念之佛了不可得;若言其无,则能念之心灵灵不昧,所念之佛历历分明。”(《弥陀疏钞》)无念而念,念而无念,言思路绝,不可名状,唯是一心,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何法而得杂乱,是名理一心。属慧门摄,兼得定故。念佛若达理一心,破一分无明,则生实报庄严土,同时分证常寂光土。

四、常寂光土生因
法身大士任运进道,四十二品无明,生住异灭四相,悉皆断尽,即生实报庄严土上上品,而证究竟无上菩提,究竟无余涅槃,常寂光净土。实报庄严土与常寂光土,以无明惑的多寡而区别。
天台家以六即佛判摄由凡至圣的六个阶位。理即佛、名字即佛、观行即佛、相似即佛、分证即佛、究竟即佛。从事相上申言六个阶位,欲令行人免于增上慢,未证谓证。从理体上申言即,欲令行人免于退屈,高推圣境。兹将古德六即佛偈颂。转述如下:

理即:动静理全是,行藏事尽非。冥冥随物转,杳杳不知归。
名字即:乍听无生曲,才闻不死歌。方知当体是,翻恨自蹉跎。
观行即:念念照常理,心心息幻尘。遍观诸法性,非假亦非真。
相似即:四住虽先落,六尘未尽空。眼中犹有翳,空里见花红。
分证即:豁尔心开悟,湛然一切通。穷源犹未尽,尚见月朦胧。
究竟即:昔年真是妄,今日妄皆真。但复本时性,更无一法新。

以天台六即位来判,若修行功夫至观行即(凡夫五品位),于中则生凡圣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见思惑未断,故见弥陀劣应身。若至相似即(十信位),则生方便有余净土,四住虽脱,六尘未空,故见弥陀胜应身。若至分证即(初住至等觉),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名分证常寂光净土,见佛报身,亦见法身。若至究竟即(妙觉),于此境界,虽生彼土,即生自土;虽见他身,即见自身,自他不二,乃惟心净土自性弥陀的现量亲证。

四土各有三辈九品,一般来说,娑婆世界净业行人,大多生在凡圣同居土。于中随其功行浅深,分三辈九品(或无量品)。兹举几例以证。

天台智者大师,相传释迦之化身。临终时,有弟子问:“未审大师证入何位?”智者大师回答:“我不领众,必净六根(相似即、十信位——注),损己利人,但登五品(即随喜、读诵、讲说、兼行六度、正行六度五种,此位圆悟如来藏性,圆伏无明烦恼,而见惑尚未能断——注)。”智者大师的回答,表明自己还属凡夫,只能生到凡圣同居土。蕅益大师临终示偈,表明自己的修证位果,“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蕅益大师自称尚居名字即位人,圆悟如来藏性,见地与佛同俦,而见思惑尚未能伏,何况乎断?如论往生品位,蕅益大师亦只能生凡圣同居土。此世间大彻大悟人,亦多多是此等身份。二位大师的本迹不可测度,然其末后示位,以身说法,杜塞后人以凡滥圣之弊,恩德弘深,诚末法净业行人之顶门针。

本文摘编自大安法师著、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的《净土宗教程》(中国佛学院教材)第七编(往生品位)第二十章(西方极乐世界四土界说)的第一节(天台四土界说)和第二节(极乐世界四土生因)
             念佛论:常寂光土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
   常思净土在目前,日用头头无缺陷”。常常想着净土就在眼前,老当眼前就是净土,你在日用上头头没有欠缺的。这就是净土,香光庄严,这就是佛法。
 最后夏老师说了一句偈子:“坚持正念相继不断”。贵在坚持要相继,关键在相继。所以刹那的见法也不是难事,就是相继大难。坚持正念相继不断,这样的话怎么样呢?“常寂光中时时相见”。彼此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常寂光土是极乐世界四土中最高的土,是佛所居的土,法身大士所居的土,称为常寂光。凡夫往生,只是在凡圣同居土。断了见思惑,才能生到方便有余土。破无明,才能生到实报庄严土。四十二品无明,这里是很深啊,无明破了一层还一层。破一层就可以分证常寂光土,全破净了就是佛了,究竟的常寂光土。那么,只要正念相继不断,就在常寂光中时时相见。“虽隔万里无异对面”。虽然相隔万里,跟在对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说常寂光中时时相见,虽隔万里无异对面。“如人饮水自己体验”,就像人喝水一样,是冷是热的,自个知道。因此,我们说佛法是真实不虚。[s


    生到极乐世界是我们回归常寂光的第一步
上一篇 / 下一篇  2011-04-10 16:44:40 / 个人分类:⊙第一部 净土大经解演义:摘录
查看( 601 ) / 评论( 0 ) / 评分( 0 / 0 )
《华严经》里面讲华藏世界,讲毘卢遮那如来,毘卢遮那是法身佛。

毘卢遮那的名号是梵语,翻成中国的意思是遍一切处,说它为法性身、法性土。

毘卢遮那住的常寂光净土,身遍一切处,土也遍一切处,没有形相,身土都没有物质现象,也没有精神现象,也没有自然现象,所以六根接触不到。

它就在面前,从来没有离开过你,你没有办法感觉到。科学家也无能为力,为什么?就是它没有现象,只要有现象,科学家就有方法发现它。

它虽然没有现象,它能够现现象,所以它能生能现,十法界依正庄严就是它所生所现。它能生能现,它没有变化,所以叫一真法界,就是诸佛如来的实报土。

十法界里面有变化,为什么有变化?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有起心动念、分别执着,这叫情识,就是有情识、有分别。情识能变,十法界里面森罗万象是所变。

我们今天疏忽了,只看到它所变,没有看到所生所现,所生所现跟所变完全融合在一起,我们看到假相,没有看到真相,诸法实相没看到,实相跟假相混合在一起。你要能看到实相,那你就是法身菩萨;你看不到实相,只看到假相,这是凡夫,特别是六道凡夫。

四圣法界里面的人知道真妄混合在一起,但是他还没看到真相,六道凡夫连真妄混合在一起都不知道。到法身菩萨,他就见到真相。所以大乘经常讲,这桩事情「唯证方知」,你真正证到,你就明白了。

告诉我们,毘卢遮那佛跟阿弥陀佛是一不是二。经上也这样说法,毘卢遮那是法身佛,阿弥陀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是应身佛,一即是三,三即是一。是不是?真的,一点都不假。

法身是体,报身是相,应化身是作用,以应化身来帮助十法界的众生,帮助他们破迷开悟,帮助他们回归自性。

佛法终极的目标是教我们回归常寂光,我们生到西方极乐世界这是第一步,因为我们现在回常寂光是绝对做不到的,必须先在极乐世界好好的修行,把无始劫的烦恼习气统统淘汰尽,才有能力回归常寂光。

常寂光是真正的自己,换句话说,学佛就是把真正的自己找到。身不是自己,身是假的,有生有灭,灵魂也不是自己。最近这些年来,在世界各地我们都看到附体的现象,附体现象是什么?是灵魂在起作用,说明人没死。

--摘自净空法师《净土大经解演义第三一七集》

极乐世界之特点: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也就是生到常寂光土---黄念祖老居士
径登四土。极乐净土它是分四土,三身四土啊。佛是分三身:法身、报身、化身。土就分四土:咱们刚去的土,一般去的土是凡圣同居土;再往上就是方便有余土;再往上实报庄严土;再往上常寂光土。

极乐世界之特点:你生到凡圣同居土,你也就是生到常寂光土。在咱们这儿那就是不行,是嘛!而极乐世界是圆生四土,圆融无碍。诸上善人俱会一处,都是阿鞞跋致。证阿鞞跋致的都是常极光土的圣贤,你就跟他在一块儿,你这个四土那就是圆融无碍的,圆生四土,这极圆极顿哪!怎么称为圆顿之教?这圆顿是登峰造极啊,这是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哪!

所以就是说为什么我们今天一见面先要向大家谈净土法门呢,是不是?刚才就说了一个很粗浅的意思。就是说大家出家,这个净土法门、《阿弥陀经》你要不透啊,日子不好过。那还是为自己打算,这个意思太浅了...以这个我就不来了。而是要紧就在于,这是一个佛之不可思议的微妙法门,我们应该从一开始就予以重视。我们上殿、拜佛、看经等等啊……


来源:   作者:智随法师249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请师父慈悲开示:学习观经,对九品往生与报土关系的理解,请确认是否正确。
一、是否可以说,极乐世界全体就是报土。智者大师四土之说对极乐净土而言是不存在的。或者说,极乐世界只存在实报庄严土和常寂光土。
二、凡夫入报。是不是只要往生极乐世界的凡夫,都进入报土,只不过各随烦恼习气轻重,而出莲胎时间有迟速之别?也就是说,莲花胎也在报土之内。
三、观经说的上品上生之人,是直接进入报土了吗?这个时候,他的果位是登地菩萨,还是佛?
智随法师答:善导判为报土,即佛之境界,无四土之别。天台以修行深浅而判四土,通于一切佛土。若依善导,则不必执于四土之说。善导所判报土,也非实报与寂光二土,纯一报土。
凡夫入报者:通入报土,一入报土,自无烦恼习性。善导言:十地愿行自然彰。印祖亦有言:所谓带业往生,未生之前名曰带业,已生之后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至西方。
善导言五乘齐入报土,不仅仅是上品上生人。入报土远超登地,以二十二愿言:超出常伦诸地之行,现前修习普贤之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4 10:08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