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虽对佛法有信心,但未断名利之心,终有变回世间法的危险,故当谨慎。
2、虽依止静处修行,但不具备出离心,终有散乱的危险,故当谨慎。
3、虽生起了道验之相,但未断骄慢之心,终有魔障的危险,故当谨慎。
4、虽集聚了众人,但不具备悲心,终有业际颠倒的危险,故当谨慎。
5、虽有极高的见地,但未断贪执,终有成为佛油子的危险,故当谨慎。
6、虽勤做利众之事,但被私欲所缚,终有成为骗子的危险,故当谨慎。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讲一下龙钦巴大士的《六种危险》,这都是我们要注意、要谨慎的地方。在修行的过程中,这些危险随时都会出现,所以我们应该明白,也应该有所准备。这样,我们才能在对境当中保持清净,才能坚持、才能成就。
第一,虽对佛法有信心,但未断名利之心,终有变为世间法的危险,故当谨慎。
虽然对佛法有一点信心,但是,如果没有断除对名利的贪着,佛法最终会变成世间法。
我们现在对佛法都有点信心,但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断掉对名利的贪着,即使修行再精进,也是世间法,还会六道轮回。这里讲的也是出离心的重要性。若是没有断掉对世间的贪念,时时都有危险,所以要注意。
首先要修出离心,断除对名利的贪着。若是要断除对名利的贪着,就要了解六道轮回,知道轮回的过患。六道轮回只有痛苦,没有安乐,包括这些名闻利养也是痛苦的因,他们只会给我们带来烦恼和痛苦,不会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越有地位,越有权力,越有钱财,越有势力,心灵上的压力就会越大。名气也是如此,越有名气,人就会越不自在、不自由。我们现在都特别羡慕那些有名气的人,实际上那些名人、名星,他们是最痛苦的。这种名气对他们是一种束缚,因为有名气、是名人,人们都知道他们。哪怕是出一次家门,都会被人们注意;走到哪里,都会被人们注视。他们的言行举止都是不自在、不自由的。现在好多名星也在学佛、修行。连他们自己都说,越有名气越不自由,越有名气越不自在,越有名气越痛苦。这些只能给我们带来烦恼痛苦,不可能让我们解脱成就,不可能让我们轻松自在。所以这些名闻利养都要统统放下,统统断掉。
若是在相续中有了出离心,不贪着名利,不贪着世间八法,为了众生,可以有这些名闻利养,也可以修这些名闻利养。这里讲“未断名利之心”。没有生起出离心之前,如果是为自己,就不能有名闻利养。因为它会束缚你,让你烦恼、让你痛苦。
其实这些名闻利养本身不会束缚你,不会让你烦恼、痛苦。那么是谁在束缚我们,让我们烦恼、痛苦呢?是对名闻利养的执着。是对名闻利养的这种贪心束缚你,让你烦恼,让你痛苦。主要看自己的心态。若对世间法没有贪着,没有丝毫的贪恋,可以有名闻利养。
在这里讲的是,如果对世间法还有贪念,对名利还有贪着,在这样的情况下,你再怎样修行,修行再精进,最终也会变成世间法,还会六道轮回,所以很危险,应当注意。
现在我们虽然对佛对法有一点点的信心,想学想修,想解脱成就,但是没有生起出离心,没有断除对名利的贪着,无论你修什么法,不管是修大中观、大手印或者大圆满法,不管是修净土还是修禅宗,都会变成世间法。
“我修的是出世间法,怎么能变回世间法呢?”法本身是出世间法,但因为你的心不是,所以法随你的心转。如果心不到位,你修的法再殊胜、再高深,也不管用。相续如何,法就是如何,最终这些法都会变成世间法。最终还会六道轮回,不能解脱,要继续感受六道中的这些痛苦。对一个修行人来说,对一个希求解脱的人来说,这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虽依止静处修行,但不具备出离心,终有散乱的危险,故当谨慎。
虽然你现在依止寂静处,身处于在寂静处,但相续中没有具备出离心,终有散乱的危险。龙钦巴大士也特别强调出离心,在《三十忠告论》里句句都强调出离心,在这里也是这样。
我们现在是身在寂静处,能够如法地修行,能够得到解脱。但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心还会散乱。所以,我们的心要远离散乱,不是身要远离散乱。若是没有生起出离心,心是无法能够远离散乱的。散乱是非理作意,是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了就要流转轮回,还是解脱不了啊!所以出离心很重要。如果没有生起出离心,不管你身在何处,即使身在寂静处,也没有多大意义。
我们现在在修加行,尤其要好好修四外加行。我们通过修四外加行,最终能够生起出离心。若是没有修好四外加行,对佛讲的这些最基本的道理没有甚深的体会,无法能够生起出离心。若是没有生起出离心,即使身在寂静处,在庙里,在山上,甚至在山洞里,也不能远离散乱。若是不能远离散乱,就不能远离烦恼,远离妄想分别。若是有妄想分别,就有烦恼。若是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就会流转轮回。
大家要把功夫下在出离心上,从基础入手,从加行学起。尤其是从四外加行学起,先把轮回和因果弄清楚。我们现在还没有深信六道轮回的存在,还没有深信三世因果的规律。我给大家讲过,不懂得六道轮回的人,不是学佛的人;不深信三世因果的人,不是修行人。我们现在也不是不信,也有点信,但不是深信。我们这种信念还不是坚定不移的信念。如果是坚定不移的信念,我们还敢造业吗?还敢懈怠懒惰吗?
每一个起心动念都是六道轮回的因,每一个言行举止都是堕落恶趣的因。我们在轮回过患和因果不虚里讲的很清楚,若是我们六道轮回了,甚至堕落恶趣了,就要感受轮回的痛苦,要感受恶趣的痛苦!那是难以忍受的痛苦,我们怎么能忍受得了啊!大家若是真心想解脱成佛,就要从基础开始,先把最基本的道理弄清楚,然后再修其它的法。
无论你是修净土宗、修禅宗,还是修密宗,都需要修加行,尤其是修四外加行。四外加行是共同四外加行,它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共同的学处。若连这些道理都不精通,都没有生起定解,绝对不能成就。所以真的别再肓修瞎炼,好好地,如理如法地,一步一步地修学。
第三,虽生起了道验之相,但未断傲慢之心,终有魔障的危险,故当谨慎。
我们学佛、修行了,虽然生起了道验之相,甚至有一些征相和觉受了,但未断傲慢之心,终有魔障的危险。不能生起傲慢之心!傲慢是一切成就的障碍,会阻碍一切功德。
傲慢的铁球,沾不上功德水。尤其是懂得了一些道理,自己也有一些小小的成绩和成就,出现了修道上的一些征兆和觉受的时候,心里就会生起傲慢之心。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已经都懂了、可以了。
我们也遇到过很多这样的人。有些人还说:“我已经有出离心了,有菩提心了,已经开悟了。”真正开悟的人,在没有意义的情况下,是不会说这些的,就是傲慢么。很多大德高僧,都特别谦虚。这几天我们学习了他们的很多教言,他们是非常谦卑、低调的。你懂的这些都是皮毛,不是真懂。真正要懂得佛法,领悟佛法,只有通过修行去积福、消业。业障小了,福报大了,最终通过上师的窍诀或者通过一些特殊的诀窍,才能领悟。
我不止一次地给大家讲过那诺巴大师的故事。那诺巴已经精通了三藏,已经是“班智达”了。“班”是梵音,是“五明”的意思,“智达”是“精通”的意思,“班智达”就是“精通五明”是意思。他有很多世间的神通神变,跟那些无形的护法,随时可以沟通、交流,他还有成千上万的弟子。最终智慧空行母却告诉他:“你精通的是词句,不是真正的含义,你还要依止上师。”后来他通过消业、积福,通过苦修,最终以帝洛巴上师的窍诀,领悟了真正的佛理与真理。
不要以为懂得一点皮毛就可以了,不要太骄傲、太傲慢了,这是很危险的。“终有魔障之危险,故当谨慎。”真正的魔不在别处,就在心中,心魔才是魔。这种傲慢,这种骄傲之心才是真正的魔!因为它会障碍你解脱成就,障碍你开悟证语,这才是真正的魔障!所以都要注意。
我们现在很幸运,有一个从基础到最后完整的修持方法,应该一门深入,脚踏实地地修。不管是有感觉,还是没有感觉;不管是有进步,还是没有进步;不管是有觉受,还是没有觉受;不管是有征兆,还是没有征兆,都无所谓。主要是下定决心好好修。
我们修行的过程就是磨炼的过程,修啊修啊,炼啊炼啊,磨炼磨炼,最后终有一天会开悟的。不要着急,不要执着相这些东西。在一切境界当中,无论是好还是坏,无论是顺还是逆,能够坚信,坚持到底,最终一定能成就。
我们都会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但是,如果没有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还坚持,那就完了,越坚持离解脱、离真理越远。
我们现在不是这样,我们现在已经有佛法了,有路了,是历代祖师给我们铺好的,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与方向,我们现在使劲往前迈步就可以了。因为我们的历代祖师、高僧大德都通过这种方法成就、解脱的,没有问题。我们现在修的是“净土与大圆满法”,净土法就是临终往生的方法,大圆满法就是即身成佛的方法,这两种方法非常正确,非常圆满。所以我们可以坚持到底,最终能够胜利。
第四,虽积聚了众人,但不具备悲心,终有业际颠倒的危险,故当谨慎。
虽然手下有很多徒弟、弟子、眷属,但是不具备无伪的悲心,终有业际颠倒的危险。我们在《三十忠告论》里讲的都是这些。虽然在表面上建道场、接引众生、帮助众生,做的都是饶益众生、利他的事业,都是好事,都是菩萨的行为。但是没有生起真正的出离心、慈悲心,没有无伪的菩提心,业际颠倒,都会变成恶业、造业,将来要感受痛苦。不但没有功德,反而有罪过,所以很危险。
我们是要饶益众生,是要救度众生,但这个是有过程、有程序的。我们是要自觉觉他、自度度他,但是先要把自己修好。自己不觉悟怎么能让别人觉悟,自己没有得到救度怎么能救度别人?自己都没有到达彼岸,没有解脱,怎么去帮助别人?就像自己已经被水冲走了,自身都难保,还要去解救另外被水冲走的人,结果可想而知。我们现在所在的轮回就像苦海,要想到达彼岸,就要先救度自己,然后再去救度别人;先自己觉悟,然后再让别人觉悟。都要按程序、按次第来,不能盲目地去做这些事情!否则会造业,最后倒霉的是自己,最后损害的就是自己。
第五,虽有极高的见地,但未断贪执,终有成为佛油子的危险,故当谨慎。
虽然有很高的见解,但这种见解肯定不是出世间的见解,而是世间的一些见解,或者理解为属于世间的一些清净的见解。此处也可以理解为,虽自认为有了极高的见地、见解,但没有断除对世间的贪着之心,最后有成为佛教油子的危险,所以应当谨慎。
大家应当要注意!成为佛教的油子了,非常可怕。就是拿佛法,拿上师三宝来造业。这种恶业非常不可思议,将来要感受很多不可思议的痛苦!
第六,虽勤做利众之事,但被私欲所缚,终有成为骗子的危险,故当谨慎。
虽然很勤奋地做一些利益众生的事情,但没有断除私欲,没有断除自私自利,最终会被私欲所束缚,终有成为骗子的危险。这种骗子,就是表里不一、言行不一。
现在的骗子,有很多招术。众生也是非常迷茫,都是以盲引盲,真的非常危险啊!所以不要只看表面。因此我经常跟大家讲,不要轻易地相信别人,接触别人。首先要了解清楚,然后再去亲近,再去跟随也不晚。
很危险哪!现在是末法时期,真正能够利益众生的人不是很受欢迎,而骗子却非常受欢迎。为什么呢?因为众生的福报不够。众生已经黑白颠倒了,真正有修有证,能够引你证道,令你开悟,让你解脱的人,不受欢迎,得不到信任。在众生的眼里,骗子所做一切的都是真的,真正有修有证、实实在在的人,所做的一切都是假的。
现在这个社会太虚假了,社会上的人,认为虚假的东西才是真的,真实的东西不受欢迎。所以到末法时期利益众生非常难,真的非常难!希望大家不要盲目地信任别人,不要轻易地接触别人。如果受骗、上当,烦恼痛苦了,再怎么说长道短、说是说非也没有用。应该认命,这是自己的命,没办法。前世肯定欺骗过别人,今生反过来被别人欺骗。但是你可以提前准备,以正知正念把这样的缘了掉。我们现在学佛修行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对,但面对是有准备,有方法的。这样,所有的问题都能解决,所有的逆境都可以转为道用,所有的坏事都可以变成好事。
我们今天简单地讲了一下《六种危险》里的具体内容,这些都很重要。虽然词句不多,但是意义非常深,内容非常多。我们今天没有太多的时间,所以不再仔细讲。
就讲到这里。祝愿大家吉祥圆满,扎西德勒!
功德回向:
此福已得一切智,
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
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
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
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根据师承选自堪布上师有关教法中如有谬误处敬请诸大德同仁善知识指正为盼拉玛久美仁增多杰顶礼 鸣谢
愿法益普泽 和南祝吉祥
世间的真相
慧净法师
(一)一切无可乐
爱欲荣华,不可常保,皆当别离,无可乐者。
世间的恩爱再深,拥有再多的荣华富贵,也都只是一时因缘和合,不能长久保留,时间一到,都会各自离散而去。人愈是享乐,因缘离散时愈是痛苦。所以,我们要了解世间本来如此,唯有极乐世界才是究竟可乐的。
(二)身独不相代
人在世间,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
这几段话是从《无量寿经》摘录出来的。
人在这个世间,因为贪图五欲,所以都在「爱欲之中」。但其实都是「独生独死,独去独来」,这并不表示我们死的时候才是独死、才是独去,连我们生的时候,也是独生独来。「独生独来」是指我们即使有六亲眷属,恩爱、和合在一起,但其实也是孤独的,因为往往我们的心事,很难有一个知交能让我们倾诉,所以台语有一句话说「心事谁人知」,这个大家都有同感吧!所以,即使与众相处也是「独」。更何况:
「当行至趣,苦乐之地,身自当之,无有代者」:当我们临终受果报的时候,不管是到苦的地方,还是到乐的地方,是善道还是恶道,都要自己去承担,没有人可以替代,即使想替代也替代不得,这就是「自因自果」、「自作自受」。
除非是阿弥陀佛来承担我们罪业的重担、救度我们免于轮回。所以,八万四千无量法门,除了弥陀救度的法门能够使我们脱离生死轮回之外,没有一个法门、没有一个人能够代替我们的生死轮回。
(三)至亲路各别
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这段法语是从《地藏经》摘录的。
「父子至亲」:父子的亲情是天性,在人世间,自然会互相恩义,父慈子孝,可是一旦死了,到了地狱之后,就各走各的路,因为每个人今生三业行为都各不一样,即使夫妻、母女、父子,也各有不同的业,所以死的时候,就随各自的业去受果报,不能够相逢的,所谓「歧路各别」。即使有百千万分之一的机会相逢了,也「无肯代受」,为什么?地狱的痛苦实在难以忍受,而且,自己的痛苦都忍受不了了,怎么有能力为人代受?想要代受也绝不可能的。
(四)万般皆成空
人生在世,物质方面的金银财宝会离开我们,即使恩爱的亲人,也会离开我们;而且,每一个人各自受报,是不能互相代替的,也难得再度相见。所谓:
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在手中;
妻也空,子也空,黄泉路上不相逢。
又说:
一旦无常到,方知梦里人,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五)客居不可久
此亦客也,不可以久;
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这段话是从一个典故来的。有一对父子,他们没有家,四处流浪,今天乞讨到这个地方,明天又乞讨到另一个地方。好不容易有个地方安顿下来,父亲就告诉儿子:「这也不是我们的地方,到了这里还是作客,不能长久。」
当初看到这段典故时,内心有着深度的伤悲。我们在娑婆世界,是旅客而已。能够长久的,只有极乐世界,所以「图久远者,莫如西归」。
(六)图久当生西
世间眷属,缘尽则离;
图久远者,当结佛缘,
同念弥陀,同生极乐。
这段法语也很容易理解。世间眷属虽然恩爱相处,但也不过是这几十年的和合,几十年过了,缘尽了,就彼此各自离开,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再相聚,所以人生都很可悲。
有可能再相聚的,就是要结佛缘。结什么佛缘?就是彼此都「专称弥陀佛名」,彼此都「愿生弥陀净土」,这样,不只现世六亲眷属和乐相处,未来也能再度团聚,永不相离。
修行用功,原为了生死,故凡学佛,必须先了生死;生死不了,危险太大,轮回未出,难免堕落,努力今生,以了生死。
这些都是很浅显的法语,目的是要促使我们提升强烈的愿生之心。
南无阿弥陀佛……
当我们讥笑寄生在细胞上的细菌之渺小时-,我们可能没有想到,在某些天人看来,我们也只是寄生在细胞(地球)上的细菌。
闭上眼睛歇一会儿。-
现在请接着再回答我的问题:-
1、你经常会很痛苦烦恼吗?-
2、你觉得我们所学过的“现代科学”真的很“科学”吗?-
3、你觉得迷信涵盖的范围是不是重新定义才更“科学”呢?-
4、你现在认为生活的目标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5、你想过生死吗?-
不管你的答案是什么,你都不得不承认一点:无论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放到整个宇宙的时间和空间的尺度中,真的还不如一粒微尘;-我们对于这个我们生活的“地球小世界”的看法、-我们对于在这个“地球小世界”上面发展了几千年,并被我们奉为经典的现代科学的看法、-我们对于生活在这个“地球小世界”上几十年的自己,每天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生生死死的看法,-是不是也需要重新思考定位一下呢?!-
(附注:上文图转自http://user.qzone.qq.com/874058678/blog/1278656147)
2500多年前,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乔达摩·悉达多证悟成佛(就是释迦牟尼佛)。他没有显微镜,但是,他说:一杯水中有无量众生。他没有望远镜,但是,他说:宇宙中存在无数的世界,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众生。以一个太阳系来做划分,1000个太阳系是一个小千世界;1000个小千世界叫一个中千世界,1000个中千世界叫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有10亿个太阳系。佛经中称,一个大千世界中会有一位佛在教化,因而称这个大千世界为佛土。
大千世界,是由一千小世界,累进千倍为中千,再由中千累进千倍,一共经过三次千数的累进而成,所以称为三千大千世界,其实只是一个大千世界而已。
小世界是指一个日月系,以须弥山为日月环绕中心,,上下大,中间小。
山根有七重金山,七重香水海环绕。
金山外有咸水海,外有铁围山,
四大洲在咸海之四方。
四大洲为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卢洲。其中,南赡部洲又称南洲,或南阎浮提。人寿近百岁,人修梵行,有佛出世。
每一个小世界的范围是由一个须弥山至色界的梵天,须弥山高16万8千由旬(约224万公里)一千个小千世界,称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每一中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净天。一千个中千世界,称为大千世界,大千世界每一大世界的范围,到达色界的光音天。每一个大千世界,都有一位大梵天王,大千世界有无量无数,大梵天王也有无量无数。我们这个大千世界总称为娑婆世界,每一大千世界,即为一佛的教化区。
佛经中的描述如下:
(一)大般若经中记载:
大般若经初品放光说:「释尊从三昧起,以天眼观世界,……,出大光明,遍照三千世界,从三千世界,遍照东方如恒河沙诸世界,南、西、北,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大般若经初品现身说:「……,此三千大千世界皆作金色,及十万如恒河沙等诸世界亦皆如是。」
(二)阿含经中记载:
阿含经(起世经):「……,如一日月所行之处,照四天下,如是等类,四天世界,有千日月所照之处,此则名为一千世界。诸比丘,千世界中,千日千月,千须弥山王,……,千三十三天(帝释天),千夜摩天,……,此千世界,犹如周罗,名小千世界。诸比丘,汝所周罗一千世界,是名称二中千世界。如此称二中千世界,以为一数,复满千界,是名三千大千世界。诸比丘,上三千大千世界,同时成立,同时成已而复散坏,同时坏已而复还立,同时立已而得安住,……,是为无畏一佛刹土。」
阿含经(大楼炭经):「……,如一日月旋四天下时,称所四千天下四界,有千日月,有千须弥山,有四千天下,四千大海水,四千大龙宫,四千大恶道,四千大金翅鸟,七千种大树,八千种大山,……,是名一小千世界,……,是名三千世界,悉烧成坏,是为一佛刹。」
人类的起源---由业报感
地球形成之后最初的人类,是由色界第六天的光音天而来,他们是飞空而来的,那是由于他们的堕落,贪爱了地球上的一种天然食物,吃了之后,身体粗重不能飞行了,就在地上安居下来(世记经、大楼炭经、起世经等)。实际上,那也是出于他们的业报所致,天福享尽之时,必须要来地上随业受报。
经书中的记载如下:
阿含经(起世经):「世间转已,如是成时,诸众生等,多得生于光音天上,是诸众生生彼天时,喜悦为食,自然光明,又有神通,飞行自在,寿命久远,……,此时世间转坏已成,空无有物,诸梵宫中未有众生,光音天上福业属者,乃从下生梵宫殿中,不从生,自然化生。」
大楼炭经天地成品:「佛告比丘,天地破坏,更始成后,人皆在第十五阿卫货楼天上,其上天人,以好喜作食,各有光明神足,其寿久远,……,彼天人福德薄禄,命欲尽者,从阿卫货楼天上,来下游此间地,……,取地味食之,食地味之后,身即麤坚,……,亡失光明神足,不能复飞天上。」
佛教的六道:
天道.阿修罗.人道、畜生道、鬼道.地狱道等六道
天道:
分三界28天,其中欲界6天,色界18天,无色界天4天。
最接近人间的是欲界6天,其上为色界18天.在其上为无色界天4天。
修善业的人,只能生在欲界六天,色界天及无色界天中除了色界上层的五净居天是小乘的三果圣人所居,其余都是修习禅定者所生的禅定天。
欲界六天:
即为四天王天.仞利天(33天).夜摩天.兜率天.化乐天.他化自在天。
天人有淫.食.睡三欲
四天王天---位于须弥山的半山腰。
东边是黄金城,持国天王就住在这里。
南边是琉璃城,增长天王住在这里。
西边是白银城,广目天王住在这里。
北边是水晶城,田比沙门天住在这里。
只要人们能布施,不犯杀戒,孝顺父母,死后就可以到四天王天居住。住在这里的人寿命有五百岁,这里的一昼夜是人间的五十年。当寿命终了,就得降级到人界。天宫离人间高度168里,天人寿命500岁(合人间约900万年)。此天1日夜合人间50年,天人淫、食、睡同人间。天人身净有大光明,心常欢喜,无不适意事。
忉利天---(位于须弥山山顶)是世界的中心,忉利天外分成四边,每一边有八个天,共三十二天,加上忉利天便是三十三天(名称请见底下的三界天人表)。
忉利天的天王名叫帝释,她本来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当时有一位叫做迦叶的佛圆寂,她便发起愿心,盖了一座塔来供养迦叶佛,另外还有三十二个女人也来帮忙,忉利天外的三十二个天各自的天王就是这三十二个女人。
帝释住在忉利天中的善见城里,城墙都是黄金做的,有五百道城门。
天宫离地336万里,天人寿命一千岁(合人间3600万年)此天1日夜合人间100年,行淫同人间,衣食随念而来。
夜摩天---在这天里以莲花的开合来分昼夜,赤莲开的时候是白天,白连开的时候是晚上,在这里,日月的光芒已经照不到了。
天宫离地640万里,天人寿命2000岁(合人间1.46亿年)。
行淫以勾抱方式。天人身高1里半。
兜率陀天(知足天)---兜率陀的意思是"知足",凡是能够知足,没有口过,存心孝悌,再加上作公益,修福德的人死了之后就可以到这里来。
有内外二院。
内院为弥勒净土,外院天人所居,执手成淫。
化乐天---生在这重天里的人可以转变自己的外貌,忽隐忽现,凭着神力可以随心所欲的变化。
他化自在天是欲界六天之王,
在这里的人可以把别人的快乐当作自己的快乐,寿命有一万六千岁,这里的一昼夜在人间是一千六百年。天宫离地高5120万里,天人身高3里半,以相视而成淫。此天之上有「魔罗波旬」。天宫离地高10240万里,天人寿命184亿年,身高4 里。即为佛教所说的天魔。
色界十八天
天人身体银白色,宫殿金色,赤白光色互相辉映,故名色界。以禅悦为食。
众生只有色相,无男女形,无淫欲事,不着衣服,形相皆同。
(见因本经)天人寿命甚长,以劫计算。一劫约人间13亿4千万年。
色界由低往高,大抵可分为初禅三天.二禅三天.三禅三天. 四禅四天.五重天
(1)「初禅三天」:
统称梵天。天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
1) 梵众天:天人身高20里,寿命半劫
2) 梵辅天
3)大梵天
(2)「二禅」三天。 包括:
4)少光天:天人身高80里,寿命2劫。
5)无量光天
6)光音天:人类最初由此天而来。天人以口发光为语,身高320里,寿命8劫。
(3)「三禅」三天:包括
7)少净天
8)无量净天
9)偏净天:天人身高2560里,寿命64劫。
(4)「四禅」四天:天人身高皆20000里,寿命500劫。可分为:
10)福生天
11)福爱天
在此岐分为:
12)广果天
13)无想天。
(5)五重天:无外道居住,统称净居天。可分为:
14)无烦天:身高皆40000万,寿命1000劫。
15)无热天
16)善见天
17)善现天
18)色究竟天:天人身高640000里,寿命16000劫。大自在天---位在色究竟天的中央,着十位菩萨,称为大自在天王,外貌是长着八只手,三只眼睛,坐着白牛,手持白拂尘。
无色界天:乃修四空定果报而来,无色界众生无色相及身量。
可分为:
(1)空处天(又称无边处天)。定心与虚空相应,舍厌世间,觉身为碍。销碍入空,寿命2万劫。
(2)识处天:唯留阿赖耶识。
(3)无所有处天
(4)非想非非想处天:留阿赖耶识的后缘,又称不回心钝阿罗汉,寿命8万劫。
阿修罗道
阿修罗为六道之一,因觉得佛法难行放弃,改行布施,但布施时有瞋心,故生修罗。
布施有福报故有宝楼宫室,但因瞋好斗,没有美食,每日三餐见美食,但入口成青泥,亦没有酒可饮,修罗亦称「无酒」。
男丑女美,又多欲,修罗王皆有眷属千人。(见阿含经、法华经),而诸天有美食,但少美女,故阿修罗常与天征战。修罗与天征战,开始先遣天龙,再出小王,最后修罗王与天王亲自出战,战况惨烈,最后修罗溃败逃命。
阿修罗有胎、卵、湿、化四种身
阿修罗三道:
鬼道修罗:有神通力,住大海边,身体像鬼。
畜生道阿修罗:住大海底下。
人道阿修罗:在人间的山地中住,为能力最差的阿修罗。
正法念处经中说:在须弥山侧大海底下,到8万4千由旬(约336万里),有四地住着阿修罗,属畜生道。
罗阿修罗:由海底到2万1千由旬,化身大小随意,住地有宝林、泉流、浴池,寿命5000岁,此地1日夜合人间500年。(寿命合人间约9亿年)。
勇健阿修罗:21000~42000由旬。寿命6000岁,此地1日夜合人间600年。
华鬘阿修罗:42000~63000由旬。寿命7000岁,此地1日夜合人间700年。
毗摩质多罗阿修罗:63000~84000由旬。寿命8000岁,相当于人间亿年,此地1日夜合人间800年。
人道阿修罗:在人间的山地中住,为能力最差的阿修罗。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