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世间情爱害人之事多矣。小时候,我曾亲眼见一小伙子因其单相思的女孩结婚而喝农药自杀,他在地上扭曲滚爬挣扎惨叫直至断气的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然而,情爱之害人,佛弟子亦未能幸免。不少的出家僧尼因之还俗结婚且不说,博主的几位同门师妹,爱上了不该爱的人,陷入了巨大的痛苦中。有的试图依靠修某个密法以得到对方(但姻缘非可强为),有的刻意受邪淫戒以终止和对方的来往(但相思更甚),有的陷入了频繁的自慰中(但无异于饮鸩止渴),弄得憔悴不堪,令人唏嘘。所有的大德都在棒喝:要出轮回,必须断爱离欲。可是,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情啊。说实话,博主虽然在这里发此博文以说教,目前却也还没有做到。昨天晚上,一位师兄在丹增上师面前还明确表示:什么都好说,就是对女人的贪爱去不掉。然而,断除对异性的贪爱,是我们无论如何必须做到的,否则休想有成就。本博前些天曾经发过一篇相关文章《晋美彭措法王开示:男人和女人对异性的贪著》,详细解构了男女情爱的虚幻本质。今再发一文,希望更细致地指点大家断除对异性的贪爱。
本文全文转摘自益西彭措堪布的《甘露妙法》
如果说死亡是这个世间人们最恐惧的事,那么最悦意不过的事莫过于情爱,情爱作为文艺作品和影视“永不衰落”的话题而为世人所津津乐道。
人们用各种各样的语言、诗篇来赞美它,用音乐、戏剧来表现它。缺少了它,人生好象暗淡无光;而有了它,再艰苦再沉闷的生活似乎也变得绚丽多彩、生气勃勃。这个世间,有多少人将人生的幸福寄托于它,有些人甚至将它视为人生唯一的幸福,缺少了它,便觉得是此生最大的遗憾。
情爱真的如人们所想象的那样能给真实、永恒的安乐吗?
实际上,从最初的求爱、中间的结合,直到最终的分离,人们品尝的只有酸苦的情爱之果。
首先在求爱阶段,要博得女人的欢心,不付出沉重的代价是很难的。不用说平民百姓,即便是帝王将相也同样如此。这样的例子古今中外可谓举不胜举,远的不说,当代美国总统克林顿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个超级大国的总统竟然为了一个女人,不得不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检讨自己的过失,以致名誉扫地,脸面丢尽,这恐怕是他本人在放纵情欲时万万想不到的吧。如是为了满足女人各方面的欲求,而造作种种恶业、奔波劳碌,来世还要饱受三恶趣的痛苦。再者,女人的心态变化无常,晴雨不定,时而欢喜时而忧,为情欲系缚的人们总是饱受折磨。
又在情欲的追逐中,人们实际上也是在满足自我的占有欲和控制欲,认为对方是“我的”,这时对方和“我”的房子、“我”的家电、“我”的车子等一样成为“我所”。这正是一种坚固的我所执的表现,实际上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恒时占有对方。人们在情欲的追逐中带有强烈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性。人们往往希望对方的所作所为按照自己的意愿而行,听自己的话,稍不合自己的心意即产生烦恼。然而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自己的想法,一个人又如何能去主宰另一个人呢?
其次是结合之后的苦。
涉世不深而又充满幻想的年青人,总是把情爱看成如鲜花一般绚丽,幻想着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家庭,然而一旦步入婚姻的圈子中,就会发现家庭生活不外乎柴米油盐,从此便不得不奔忙于各种鸡毛蒜皮的琐碎杂务。这时,人就象马匹已被套上马鞍马刺,开始驮起沉重生存负担,尤其是周而复始地单调重复着的生活,更是使人深深地失望。鲜花盛开时确是炫人眼目,但最终必然枯萎,同样,人们心中的美好幻觉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这时人们往往会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其实正是人们从虚幻的想象中走入真实生活的必然痛苦。正因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幻觉仅是一种非理作意,所以它不可能长久,象肥皂泡一样终究会破灭。一切都将归于平淡,归向人生本有的痛苦烦恼。
尽管现代人都不愿意去正视它,人生的痛苦不会因为人们虚幻的憧憬而转变消失,而人为什么却偏偏不尊重现实而喜好徒劳的幻想?人要获得真正的安乐只有走解脱之道。人们没有体察到情欲是痛苦之本,反而想以追求情爱的欢乐来替代人生的痛苦,这是一种不现实的想法。
人心就像秋天的云朵一般变幻无常,尤其在浮躁异常的现代社会中更是如此。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生起贪心,并组成家庭,一旦长久,先前的新鲜感和美好的感觉随着时间的迁移而荡然无存,生活开始变得枯燥乏味,甚至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已经无话可谈,互相视对方都感多余累赘。于是男人就去追求另外的女人,去寻找新的刺激,或者女人去寻找另外的男人,当今时代流行的婚外恋基本上是这种情形。实际上这都是人的分别念在作祟,同样的两个人,前后之间彼此的心态竟有如此大的差别,如果情爱的本性真实存在的话,那对一个人的认识和态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变化?
仔细观察当代人的内心情感世界,变幻莫测的分别念尤为明显、强烈,人们任性放纵,随意结合,朝秦暮楚,无有克制之念,人们认为放纵而为即是自由,这种自由即是人生的快乐幸福。之所以会有如是荒唐的见解、疯狂的行为,只因为自身的理智被非理作意所牵制,而陷于虚幻境中不能自拔。这种自由观痴迷地认为外面有真正能使他欢乐的异性,而实际带来的只有今生来世的难言苦果,这实为深重的烦恼业障。
最后是分离之苦。
世人向往恩恩爱爱、如胶似漆地生活,不但要今生在一起,而且还想生生世世不分离,所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然而即使今生生活在一起,也只是因缘凑合而暂时相聚,一旦因缘尽时,必是各自随着自身的业力而漂泊不定。今世为夫妻,来世或许成为互不相识的陌路人甚至成为怨敌,所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来时各自飞。”所谓“人有悲欢离合”,本来聚散不定,这又岂是耽着情欲的凡夫所能作得了主的?印度的帕单巴尊者曾说:“夫妻无常犹如集市客。”所以对此人间聚散当以放下随缘的态度观待。(月称论师讲过一个故事:以前有对夫妻,开始时感情不错,一些男人找他妻子调笑时,她立即回到丈夫身边,说自己很讨厌那些人,以后他们再来的话,自己会立刻喊叫,让丈夫速来解围。但日子稍久,她与那些男人勾搭上了,并跟他们发生了关系。自此以后,她经常花言巧语地欺骗丈夫,偷偷出去与别人鬼混。后来她丈夫发现了,想起她以前所说的话,明白所谓的感情极其虚伪,由此生起极大厌离心。——索达吉堪布讲授)
是否人人都将欲乐执为人生的最大快乐而紧执不放呢?事实上并非如此,在修习不净观的行者眼里,人间欲乐被视为粪堆、火坑和毒蛇,避之唯恐不及,而脱离爱欲染缚的成就者则见欲乐本如空花、了不可得。这是由于他们在各自相应的层次上观察照见了事物的真实本相,从而远离了普通凡夫人的非理作意。如果我们依循佛菩萨的教言来观修,同样能化热恼为清凉,使情欲之火当下止息。
以下就所贪恋对象一生的无常迁变、其身当下的不净、幻化本质善加思维,从而破除情欲烦恼的根源——非理作意。
首先对于异性,我们的目光不应只停留在她一生中短暂的光辉时刻,应该观察她一生的走向。比如观察她的出处——从父母经血腥臊交媾而来,又从污秽之处而出,从一个意识混沌、不明世事的幼童逐渐长大而成。作为凡夫,她可能除了喜爱享受生活之外,其余美德不会很多。在她容颜光耀、青春艳丽的数年中,这时人们最愿去留意、关注她,然而此后她必将走下坡路,随着容颜的衰败而慢慢地退出人们的视线。如果她结婚生育,那将忙于操劳家务,日常生活中大众面临的烦恼她也不能例外地一应俱全,烦恼将踵接而至,生活的压力使她平庸,身体也日渐臃肿、肤无光泽。到了老年的时候,则形容枯槁有如一株焦木,这时病魔和精力衰竭将笼罩着她,老眼昏花,感到事事都无能为力,一旦被死魔攫住就再也难以逃脱而在茫然无奈中死去。在家中停放几天,再往火葬场的钢铁炉里一放,即刻灰飞烟灭,化为一堆灰烬。往日的身形连一个影子都找不到了。难道这个曾经容颜姝丽、令人心荡魂销的美女不是和梦幻泡影无二无别吗?再多多回忆一个女人一生的痛苦艰辛,则同情心悲悯心亦会油然而生。
再思维这个娇媚姝丽的身体死时会是多么令人生畏,颜色逐渐变成青瘀,身体膨胀腐烂,一块块化为脓水,然后蛆虫从腐血中爬出,时间长了便成一堆白骨,再经过长年的风华,一切都将荡然无存。一个生命不论她生前多么风光,最后的结局皆是如此。
所以,眼光不能只停留在现前的绚丽一刻,要把时间拉长,观想一个人一生的整个过程,把整个过程连起来观察思考,再炽热的欲念也会变得索然无味。
所以我们不应该被世间的愚痴粉饰所蒙骗,随顺世间的矫揉粉饰永远也见不到真实面目,不应躲避而应面对真实的情景。
以下再次观察所贪对象的本质。
比如星级宾馆的厕所,灯光辉煌,里面还洒上高级香水,点上浓香,摆放着各种鲜花且有侍应生站着服务,然而不论如何装扮修饰,都改变不了其藏污纳垢的本质。同样,一个女人无论用什么饰物、化妆品、香水来打扮自己,无论如何花枝招展,也都改变不了其为活动厕所的本质。在身体里头包裹着的仍然是污秽的脓血屎尿,更何况其相续中尚有无边的贪嗔痴等五毒。这里里外外何有可贪之处?
有关人体的常识告诉我们:贪恋的对境本是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成。三十六种不净物是:毛、发、爪、齿、薄皮、厚皮、筋、肉、骨髓、脾、肾、心、肝、肺、小肠、大肠、胃、胞、屎、尿、垢、汗、涕、泪、唾、脓、血、黄、白、痰、阴、肪、脂、脑、膜。所谓的美妙身躯就是由此而来,三十六种不净物堆聚而拼凑成一个活动身躯。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余可称为身体的了。 (阿罗汉莲花色比丘尼,曾于追求自己的少年前,以神通节节肢解她那美丽的身体,可是除了三十六种不净物外,她身体没有任何精华可言。我们现在虽然没有神通,但也可以借助X光、CT等科学仪器,通过从里到外的观察,不管是美人还是丑人,身体都没有可贪的地方。——索达吉堪布讲授)
我们再略述关于不净观方面的教言(详见《观住轮番净心法导修歧路灯》)。首先历历明观贪执难舍的有情身体,以文殊智慧宝剑从右眼处剖开表皮,将它撕下来,随着表皮的撕裂,随之汩汩鲜血奔溢而出,染红了面部及身体,皮扒光后,剩下一具血肉模糊的身形,接着自上而下割剔身肉,逐渐露出颈骨、锁骨、胸骨、手臂骨、胯骨、腿骨、脚骨,此时血肉狼藉,撒落四处,面前站立一副青白色的骨架,又五脏六腑、胃液、浓痰、胆汁、屎、尿一并涌出,臭气熏天,流布满地。
这样清晰观想之后,就能清楚地了知人体实为一堆不净物,另外,人的九窍排出的也全是不净物,所以这个躯体不用到死后,现在即是活动厕所。了知此理,如何会生起拥抱亲近之心?如何会与之如胶似漆、缠绵不舍呢?然而就是这样一堆不净物,经过分别心非理作意的加工之后,就变成了悦意可贪恋的对象。而作深刻细致全面的观察,可以使我们看清它的本来面目。
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深入观察下去,这三十六种不净物,每一种又归于五大,都可分析至微尘,最后析为空无,这样经过分析观察,所得到的是谁也无法否定的事实——人体如空花水月。然而人们以非理作意却将此泡影一般的身躯观想为美妙的身躯,认为与此“美妙”身躯相处是人生的快乐所在。人们以非理作意再三生起猛烈串习,不加抑制反而火上添油,这样相续中的欲念会如森林中的火遇上大风势必焚毁整个森林一样,必将愈演愈烈,由此人们深陷迷乱之中不能自拔,有人因失恋而精神崩溃,有人甚至不顾一切、施暴造恶。人们对这层妄念死死抓牢,不肯放松。在生生世世中,盲无慧眼的人们多少辛酸泪,都付痴情中!
最后从生死流转的角度来看情欲。
欲乐如美食中的毒药,初尝使人愉悦欢喜、趋之若骛,然即此情欲将人死死系于六道之中,只因缠绵则如春蚕吐丝一般,一丝丝、一层层自身作茧还将自缚。正因为欢愉,所以异常难以醒觉,于此中沉迷最深。古往今来圣者们千呼万唤亦莫肯清醒,世间无有第二者比此沉迷更深,也难有第二者比此更难看破。帝王将相、学士才子、英雄豪杰、少年老者在此一关俱难得过。
而此缠绵极为深细,深者多生累劫都在此屡屡失误,为之缠缚流转却难以觉醒。细者乃至一念一思皆如游丝,不绝如缕,难以根除。虽说愉悦,然而误者何过于此,苦患者何过于此。古人云:“爱不重不入娑婆。”《楞严经》云:“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汝修三昧,淫心不除,尘不可出。”
由于情爱的重缚,在漫长的生死之中,我们难以解脱。若无文殊的智慧宝剑,我们如何能断除这藕断丝还连的痴情呢?
附:《从三方面破除对女色的贪欲》(索达吉堪布讲授)节选的小故事
苏东坡的妹妹苏小妹,长得非常漂亮,有一次她去佛印禅师的寺院里,五百个修行人都动了心。(公案虽是这么说的,但五百个人全部动心应该不会吧,可能只有一部分人对她生贪心。不然,五百个人的业力各不相同,就算是最美的女人,也会有人认为很难看、很讨厌。)佛印禅师告诉苏小妹:“你真可怜啊,让五百个修行人动了心,来世要一一做他们的妻子偿还。”苏小妹非常害怕,忙问禅师有什么办法挽回。禅师让她吊死在禅堂门口,方能免去自己所造之业。
苏小妹还是深信因果,据说无奈之下,只好吊死在禅堂门口的一棵树上,禅师叫大家九天之内不要把尸体取下来。过了九天,在烈日的曝晒下,苏小妹的尸体开始腐烂,不断流下黄水脓血,臭不可闻,一群群苍蝇围着团团飞。五百个修行人见昔日所贪爱的美女,身体如此肮脏恶心,每个人都向她的尸体吐了一口唾沫,以此断绝了当五百人妻子的恶缘。
世间,人最脏;而人,心最脏。情色应男女对等地说,不能只说女人如何如何。色之难戒,在两相悦,尤其是能悦人,使善者不擅拒。情之难绝,宿世因缘实为劫,劫数难逃。不净观是有为法,是权法,是方便法,不是究竟。不垢不净,静观止化,才是究竟。不然,就如玉帝排斥出的 阴暗面化为“奎刚”,仍是劫数。
按:最近以来,有多位师妹遭遇感情困扰或者说遭遇感情骗子,还有不少来邮件的网友也是如此,甚至千方百计想知道他们的前世因果,可叹!本博主希望本文能对他们有所助益。本文(除附录外)转载于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的行为博客,原文标题为:爱情婚姻是假的吗?---净空法师开示。下面这段引言也出自该博客另外一篇文章:
前几天香港有个新闻﹐一对小情侣..... 女的说要分手﹐男的不肯...... 男的就杀死了女友。 他..... 用尖刀在她的心臟狂插十几下后﹐再砍了她的头下来.......
这就是爱的[魔力]﹗恐不恐佈﹖ 记者问他﹕“她已经死了﹐你為何还要砍她的头下来﹖” 他回记者说﹕“因為我要确定她是死了﹗” 你说﹐恐不恐佈﹖ 爱得疯狂﹐到最后就著魔了。
爱一个人爱到这个疯狂的地步了﹐果然无药可救。
净空法师开示——
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把爱情断掉绝对不是绝情无义,你那个爱情是假的,不是真的,是骗自己又骗别人,虚情假意。怎么知道是假的?今天爱得不得了,明天又吵架了,后天又离婚了,你看这不是假的吗?哪里是真的!许多青年男女在恋爱的时候,多甜蜜!过了不久,变成仇敌,变成冤家。可见得那种爱情不是真的,假的。诸位冷静去想一想,爱情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你就会觉悟。古人结婚是为道义,为人伦,为家族幸福,不是为爱情。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是脆弱的,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
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你要晓得,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做爱情,叫慈悲。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永恒不变。一定要转烦恼成菩提,你才能够悟入佛法,你才能脱离六道轮回。
你看自古以来,中国、外国的文学作品里面,写的是什么东西?都是情与爱,所以他永远不能够脱离六道轮回。佛法讲“慈悲”,佛菩萨是真正爱世人,他是真正有爱有情。慈悲是真正的爱情,永恒不变。慈悲是从自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它那个根源不变,所以流出来的作用、现相也不变。 六道凡夫都没有真心,都没有真情,也没有真爱。凡夫那个心靠不住,全是虚情假意,不能相信。你如果相信别人会对你好,那你是糊涂,你是迷惑颠倒。六道凡夫用的是妄心,说的话都靠不住,不要当真,你要当真,决定要上当。你不但不能相信人,对自己都不能相信,为什么?自己的感情都会变化。今天我对这个人好,明天我又对他不好了,自己都靠不住,还能靠别人吗?佛给我们讲,没证得阿罗汉以前,别相信自己。自己都不能相信,怎么能相信别人?这个世间人,全都是虚情假意,全都是用妄心,你要当真,你亏可吃大了!
世间种种的境缘,一切人事物,平常看得愈淡愈好,不要认为看得这么淡,好像这个人绝情寡义,但是往生容易。你爱情太重,往生就发生障碍。你爱情重了,就要搞六道轮回,就要搞三恶道。爱情不是好东西,生生世世害我们;害得这个样子,还舍不得离开它,这是太愚痴了,一定要觉悟。
我们要到极乐世界去,当然要把爱情放下,还有留恋,还有牵挂,还有放不下的,那就去不了!这个事实的真相,你要看破,你从此以后,这一切恩恩怨怨要把它舍弃。不要想爱情,想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就好。佛家不讲爱情,佛讲慈悲。佛法为什么不说爱,要说慈悲?因为爱里面有感情,慈悲这个爱里面没有感情,它是纯粹的理智。慈悲跟世间所讲的爱情是一桩事情,一个是觉悟,一个是迷惑。爱情与慈悲在事相上没有两样,在起心动念上不一样,一个心迷,一个心觉。迷了的时候叫做爱情,觉悟了就叫慈悲。佛菩萨这个爱心叫做慈悲,是永恒不变的,它是理性的,它是心性、真理自然的流露。佛菩萨为什么能够舍己为人?慈悲心在那里推动。
世间人带着感情这个爱是假爱,靠不住,为什么?它会变化,爱到最后会变成怨家、仇敌,所以那种爱是假的,不可靠。凡夫的爱情,这个爱里面不平等,这个爱里面没有真诚。为什么没有真诚?那个爱会变的,靠不住。我们中国祖师大德们常说,“爱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一不生净土”。你为什么在娑婆世界受苦受难,在这里搞六道轮回呢?就是你的爱欲没断,这是六道轮回生死的根本。世间人把爱欲看得很重,认为这是正当的,这个都是迷惑颠倒。惟独佛菩萨看得清楚,知道六道轮回怎么发生的,就是在这一念错误。然能把爱情看破、放下了,你决定超越六道轮回。念佛,一天念十万声佛号,如果爱情这一关看不破,还是不能往生。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原因在哪里?就是爱欲不断。爱情这条绳索捆住你,阿弥陀佛拉都拉不动,没有法子,一定要把这个断掉。
今天爱了,明天就不爱了,今天爱得不得了,两个人结婚了;过两天离婚了,对簿公堂离婚了。可见得爱是假的,不是真的。现在人结婚是为爱情,爱情会变,所以婚变的事情层出不穷。今天的结婚是感情的结合,感情非常脆弱,很容易破裂。现在民主开放,结婚,要以生活目标,为思考的第一个重要的标准,不能够迷在感情上,迷在感情上一定会痛苦。因为感情变化太大了,一个人早晚情绪都不一样,哪保得了明天是什么样的心态!所以说感情变化太大,靠不住。世间人这个感情会变的,千变万化,靠不住的!我们学佛的人头脑比较冷静一点,你说你喜欢我、爱我,我点点头,不会相信你。为什么?知道那是假的,虚情假意。所以千万不要当真,你要当真那你就吃亏了,你就上当了。就是他本人,他也不知道他那个心。今天喜欢,过两天就讨厌,他不晓得,自己对自己都把握不住。所以他欺骗别人,不能怪他,他连自己都欺骗了。爱是假的,是千变万化的;慈悲是真爱,永远不会变的。这佛菩萨靠得住,世间人不可靠,所以我们要学佛。现代人把婚姻看得很轻,喜欢就结婚,不高兴就离婚,简直叫儿戏。他不晓得,他背的因果有多重!轻易离婚,果报都在地狱。为什么有这么重的罪?他把整个社会秩序破坏了。
现代的的夫妻,在没有结婚的时候,彼此双方都看到对方的好处,决定不看对方的缺点,对方有缺点也不放在心上,人家告诉他对方怎么怎么不好,他都不相信。
夫妻为什么会离婚?结婚之后,专看对方的缺点。天天看对方的缺点,你说这个糟糕不糟糕!
南无阿弥陀佛
释净空
附录:顶果仁波切开示-关于身体
身体只是一个盛装各种污物的皮囊,人们啊!切勿娇养它,装扮它。
“我艳冠群芳”一个美丽女人想着,“我可以诱惑任何我想诱惑之人。”
事实上,她动人的身躯不过是一堆血、肉、淋巴、骨骼和排泄物,一点也不漂亮美好。
人身如同一只盛装了排泄物的精致瓷瓶,一打开它 就令人作呕。
我们耗费心思来照料身体,用最鲜美多汁的菜肴喂养它,用最时髦的衣饰装扮它,努力让它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是多么的浪费时间!
除了墓地,身体没有其他归宿;在墓地里,它将被焚化,被埋葬,或被用来喂养鸟禽。
当我们拥有足够食物来维持生命,拥有足够衣装来遮身蔽体时,我们还需要什么呢?
我们的心灵上师有了这些就心满意足,他们从不贪图奢华的衣饰或价格高昂的精致佳肴,他们嘲笑安逸和名声。
因此,我们平日对身体的关注无功德可言;然而,它却可以成为修持佛法、价值无可估计的工具;可惜的是,我们不应只是尽可能地让它享受欢乐与舒适,我们必须善用它,用它来趋近证悟的境界。
如果你无法停止迷恋身体,那么你的执着与贪爱只会增加;我们应该把身体视为一个幻象,一个梦中的色身;我们应该只给予身体必要的照料,以维持良好的健康;然后把全副心力用于修行。
如此一来,我们有朝一日就会变得跟菩萨一样;菩萨毫不执着于身体,随时准备布施他们的四肢、眼睛、甚至生命来利益他人。
人身难得
所谓“珍贵的人身”必须是一个生于具足一切修习佛法的自由,以及适切的环境中的人,方堪称之。因为唯有如此,才能运用此人身,于此难得的一生中成佛。所有伟大的成就者过去都生为凡夫,然而一旦进入佛门,追随一位已证悟的上师,并投入其全部生命以修习他所领受的教导后,他们便得能展现出大菩萨的圆觉事业。所以,如果我们不善用此生为人的良机,我们就会毫无选择的像滚石般的堕入地狱。
死与无常
如果我们现在想修学佛法,仍然能够有机会,但一旦死时已至,我们将被身体的痛苦与心理的苦恼所淹没,再也无暇想到开始修行。因此我们要时时警醒于死之的威胁,如此将不会继续一天天没头没脑的安排无意义的俗务。
业力因果
如果死亡单纯的像是火焰燃尽,或像是水枯竭了那就好。如此就一点也不用修持佛法。但事实并非如此。当身体和心识分离时,身体是被留下了,但心识会多次转世。那时候唯一可以决定我们将如何存在的,是我们过去所做善恶业的多寡。我们也许在那时候都会承认,恶业引起痛苦,善业令我们快乐;然而那并不是说在我们死亡或中阴身时,我们应该开始去想到善恶行为。事实上,死亡时我们所能做的十分有限——因为我们的业力早已建立了。
现在,当我们还有自由去选择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时,我们一定要考虑到因果律。如果我们以为可以做些只要是自己高兴的好事或坏事,然后附带的修一点佛法,就可以像坐飞机般的成佛,那就大错特错了。
等到在中阴身时,即使我们后悔我们的一切恶业,我们仍将像块抛到空中般的石头 ——只有落地一途。我们无法逆转已积聚之恶业。那时已太迟了。因此我们要认清何者为善、何者为恶;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许多大功德善业或大恶业,都是由一件小小的行为所造做,如一语谤佛即造大恶业等,故不能单从外相来看。
但无论我们已造作了什么重大的恶业,都是可能被忏净的。如果罪业不忏净,我们将无法领受诸佛与上师的加持,将无法生起精神上的体验和证悟。在你晨起时应如此想着:“我已幸运的生而为人。并且已入佛法之门,得遇上师,领受其教导。因此今天我应尽力追随佛法且仅仅修习善法。我这样做不单是为了自己,而是为利益一切有情众生尽无余。”
晚间休息时,检讨自己白天所做的行为、话语与念头,随喜自他之善行,将功德迴向一切众生,祈愿他们皆能成佛。愿来日自己能增长更多善业。似如下思惟强烈地忏悔恶行,并决心不再重犯:“我已得此珍贵人身,又得遇上师,却竟仍做下如此行径。”
一般凡夫众生即使能短暂的想想恶业的果报,也无法谨记在心,仍旧努力地造作一切恶业。这就是为何我们还在轮迴中的原因。为了要发展精进且稳定之心灵,我们必须了解自己的处境——我们轮迴中的痛苦就是自己恶业之果,此外无他。若我们能深知此点,我们自然就会不变,精进的善观自心。
凝思苦痛
六道轮迴中无处不苦,防非止恶、增长善业乃人天福报之基础,然亦非究竟。
解脱之殊胜特质
需知,一切存在的生命都是和自己一样的痛苦者。因此要激励以:“我必须去解脱一切有情众生。因此,第一步就是要自我解脱成佛。”这是修习佛法所必须的根本发心。以此态度,你将会逐渐地深刻你的精神体验,达到证悟,而如此地变得真正能够协助他人。
追随上师的必要
没有上师行者哪儿也到不了,如同没有驾驶员的飞机乘客。所以不要高估你自己的能力。立刻去寻找一位具足智慧、慈悲和能力的有德上师,然后以信心追随他,领受他的教导并精进地修持之。
自我与他人
我们希望自己快乐,所以我们应该也祝福别人获得快乐;我们希望自己远离痛苦,所以我们也应该祈愿众生都能免於痛苦。我们应该如是思惟:「愿一切有情众生具乐及乐因,愿一切有情众生离苦及苦因,愿一切有情众生不离无苦之乐,愿一切有情众生远离亲疏爱憎,常住大平等舍。」
当我们快乐的时候,感到心满意足;其他人不快乐,不是我们的问题,当我们不关心的时候,我们只想尽快除掉任何让我不快乐不顺眼的东西,根本不记得也不在乎其他人可能也很不快乐,相反的,我们应该希望他人和自己一样快乐,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痛苦。用充满慈悲的心对待一切有情众生,就是圆满成就诸佛菩萨大愿的最佳方式,即使我们无法给予任何人外在有形的援助,我们应该时时修持慈悲,直到慈悲永住於心,不退失为止。
当我们修行,并在修道之路上有所精进时,我们必须记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保持谦卑,谨记你的所有努力与广大无边的菩萨行相较,都显得轻而易举、正如父母深爱子女一般。我们绝不能认为自己已经为别人做了很多,或已经足够。即使我们最后让所有众生证悟成佛,我们也只能这么想:我们的愿望己圆满成就,绝不能有一丝想要获得回报,利益自身的念头。
超越我执,全心全意为他人奉献,即是菩萨行的精髓。行菩萨行取决於心,而非显露於外的行动。真正的慷慨是没有执著,真正的戒律是没有贪欲,真正的忍辱是没有嗔恨。菩萨之所以能够舍弃自身的一切,就是因为他们已经完全超越了内在的贫乏,可以无条件地去实现满足他人的愿望与需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