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8-17 15:29: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位于长春火车站前、人民大街80号的春谊宾馆,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大和旅馆。它曾是20世纪初期长春最早、最先进的一座大型建筑。
$ h9 c+ \; b& p) ~! x1 p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日本人从沙俄手中夺得中东铁路长春以南段的一切权益。自此,日本满铁就竭尽全力地经营满铁附属地。1907年8月,满铁买进附属地用地后,就规划在长春站前修建一座国际性的旅馆。当时,满铁直接经营的旅馆都一律命名为大和旅馆,所以满铁修建的这个旅馆也叫大和旅馆。1909年~1929年满铁在东北共建大和旅馆4处,其中第1处就是长春大和旅馆。另外3处,在大连有2处,沈阳有1处。
0 F3 s/ ~9 o7 d: f1 ~" x2 F. U 长春大和旅馆分北、南两座楼。北楼于1907年9月动工,1909年9月竣工;南楼于1938年动工,1939年竣工。两楼建成后相通,立面风格浑然一体。北楼为两层,重于观瞻;南楼三层,趋于实用。总面积为7 746平方米,占地约1.5万平方米。正门朝北,有可供停放轿车的拱顶廊檐。当时正门的上方塑有英文“Yamato HoteI”的大和旅馆标记,抗战胜利后被凿去。院内植有树木、花坛和绿篱,没有围墙,只有不足一米高的栏杆。, z8 P4 i. A2 D' `
长春大和旅馆是由满铁建筑课建筑师市田菊治郎和平泽仪平设计。其建筑设计风格明显受当时欧洲建筑界广为流行的新艺术运动的影响。1904年,俄国人建成的哈尔滨火车站就是新艺术运动风格的代表作。这样长春大和旅馆应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次呼应世界建筑思潮的建筑作品,它那充满曲线变化的形体与细部,使建筑整体形象充满了活力与光影的变化,成为长春站前重要的标志性建筑。
3 _' g4 p! q! f) Q. Z- b1 W0 z' N 满铁对大和旅馆工程极为重视,总裁后滕新平曾指示:“要努力做好。不要模仿俄国,要采用欧美式的。”旅馆建成时,即有电力供应、给排水和暖气供热。1925年安装了煤气设备,大部分客房设有卫生间。北楼共有24套客房,备有餐厅、会议室和车库,与当时欧美的旅馆不相上下,先进程度很高。仅2 000平方米的北楼工程就花费了37.73万日元,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款项。/ H3 U7 ?5 W" ?; w- E( e7 c
长春大和旅馆的修建,也并非十全十美。于泾先生的《长春史话》记载:“这个新式建筑物,当时在排放污水上竟带来了不小的问题。每日排出的污水粪便常达十多立方米,全靠马车载运到附近的明沟排往头道沟,满铁附属地的南部臭气熏天,有时运不出去,则地下室被污水浸泡,无法使用。日本商民甚为不满。这种情况持续一年之久。”9 \& u$ D$ i7 f8 z8 r% g9 i: \1 P
长春大和旅馆是达官显贵和知名人物下榻的场所,平民百姓不敢问津。清朝海军大臣载洵、海军提督萨镇冰奉旨前往英国、德国、意大利和奥匈帝国等欧洲国家考察,1910年1月取道西伯利亚回国路过长春就住在大和旅馆,成为该旅馆接待的第一批“贵宾”。当时的东三省总督锡良指示长春的地方官“恭备行台,一切器具务求华美,切勿草率从事。”因此,崭新的旅馆又被“装饰焕然一新”,迎送他们一伙的费用就高达白银十万两。/ q; W+ ^* T: \( c
日本出兵西伯利亚干涉苏俄革命后,日本与苏俄进行了谈判。1922年9月4日~9月25日的会谈在大和旅馆进行,通称长春会议。双方代表均住在这里。参加这个会议的外交家中最有名的是苏俄代表越飞,他曾参与过苏俄同孙中山的谈判以及同中国北洋政府的谈判。
2 h% j ?( j. Z `/ L' w! Q* l) X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关东军司令部从旅顺迁到沈阳,1932年2月5日又迁到长春。当时的日本关东军司令本庄繁和他们的一些高级幕僚,就住在这座旅馆里。有关扩大侵略和制造傀儡政权之类的阴谋也出笼在这里。
) [, q8 K* s7 ~5 G. T1 u: y& q 1932年,国际联盟调查团,即“李顿调查团”一伙来东北进行实地调查,于5月2日到长春,共停留一周,也住在这里。这期间,他们与伪满外交总长谢介石、伪总理郑孝胥、日本驻长领事田代重德、日本奉天特务机关长土肥原贤二、伪满洲国执政溥仪、伪国务院总务长官驹井德三、伪立法院院长赵欣伯等人进行过接触,其中大部分活动是在这里进行的。同年9月15日,日本驻满洲国全权大使武藤信义和郑孝胥签订“日满议定书”,日本宣布承认伪“满洲国”。武藤及其随员就住在这里,并在此策划如何让郑孝胥在签字仪式上就范。
9 U2 Y: i4 J5 d" Y 长春大和旅馆还接待过在苏联曾受过列宁和斯大林赞誉、十月革命前成名的、世界一流的苏联歌唱家菲奥多·夏里亚宾。
- O$ w6 v* X. ]9 u6 {5 X' t 长春大和旅馆还住过不少神秘人物,其中最著名的是1938年6月13日从珲春附近叛逃的苏联内务人民委员部远东地区部长格利希·萨莫伊洛维奇·留西柯夫上将。此人被日军辗转押送,于1938年7月下旬到8月上旬,被软禁在这里。他不仅向日本提供过大量机密情报,而且参与策划反苏阴谋,甚至密谋刺杀斯大林。
4 c$ B( X+ w4 C. q4 r 长春大和旅馆作为旅馆,也有一些以此为家的特殊常客,其中居住最久的要算是甘粕正彦。此人原是日本宪兵大尉,因1923年趁东京大地震之机杀害无政府主义者大杉荣的全家而被判刑。后来在日本陆军的庇护下减刑释放,一度旅居西欧。“九·一八”事变前潜入东北,参与侵略阴谋活动。东北沦陷后,曾充任伪治安部警务司长,主持伪满协和会,开办压榨中国劳工的大东公司,还长期担任满洲映画协会理事长等一类职务。另外,甘粕还搜罗日本浪人和右翼团体组成“甘粕机关”,拥有很大的秘密势力。另一个特殊常客是“满映”的著名女演员李香兰。此人实为日本人,原名山口淑子,后改名大鹰淑子。战后曾任日本环境厅次官和国会议员。
, a/ J, T. t7 Y! Z, b/ M 长春大和旅馆大体上最多的房客还是日本的企业家、军政要人、高等浪人以及富有的旅游者。此外,还有欧美国家商人、政客、新闻记者和旅游者。沦陷期间,法西斯国家的商人、政客、频繁地到长春,也多住在这里。长春大和旅馆以烹调技艺和服务闻名于当时,日本要人的送往迎来与集会,多在此举行。但是,因为费用昂贵,并不是日本官僚、军人和商人都能问津的。甚至武部六藏、岸信介和古海忠之之流的中上层官僚,在东北沦陷初期,都只好住在普通的旅馆而不能住在这里。就是最显赫的首任伪国务院总务厅长官驹进德三,也住进不久就在关东军的“劝告”下,搬到另一个旅馆去了。
! J( J' }; ]+ s9 T3 H+ d4 F 1945年8月以后,长春大和旅馆被苏军接管,房客都是苏军军官。
- [, ?7 U7 X, p7 A) K( M 1946年5月,国民党占据长春以后,这里成了接待国民党军政要员的场所,同时也是国民党军政要员宴饮的地方。同年6月,北平军事调停处执行部东北停战执行第27小组(后改为长春分部)移驻长春。美方代表泰勒上校等美方人员也住在这里。以伍修权为首的中共代表小组人员、国民党的代表,也经常在此进行谈判。, @4 K9 D. E2 r
1946年7月20日,李立三代表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来长,与国民党东北当局就输送电力及遣返日侨等问题进行谈判期间,也住在这里。$ C: v7 C! [& m7 g: q
1948年3月,国民党六十军从吉林撤到长春以后,设军部于此,直到曾泽生率部起义前夕,才把军部迁到原“康德火磨”(今长春机车厂院内)。其间,有关起义的组织与联系工作,有些也是在这里进行的。
! H$ B# N! T4 G) J: O( f% {8 D 长春解放后,大和旅馆由中国铁路管理局接管,更名为铁路宾馆,但并未营业。1954年贺龙副总理视察长春时,决定划归吉林省使用。1955年10月1日,改名为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接待处,后又改名为交际处和吉林宾馆。1958年改为中国国际旅行社长春分社。在此期间这里曾接待过朱德、贺龙、陈云、胡耀邦、李立三、十世班禅、李井泉、何长工、安子文等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大批应邀来吉林省的友好使团、外国友人、专家和归侨等。1975年7月改名为春谊宾馆,取长春友谊之意。改革开放以后,春谊宾馆进行过全面维修和扩建。到目前,宾馆的建筑面积已增加到30 000多平方米。
, G( Q/ T( `7 I9 P' V7 K9 C 1985年12月18日,该处被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7 @5 l$ S( `% F6 Q: m3 H; G |
位于南京大街原2号的长春市工人浴池,最初是伪满时期的新京浴池。" I8 P8 ~0 w/ v3 O
新京浴池是由刘和范等3人与日商喜太郎等4人于1934年合资开办的。1945年日本投降后,日商撤出,中国人继续经营,更名为长春浴池。1949年,更名为国营长春市工人浴池,归市总工会领导。1954年,划归市福利公司领导,更名为长春市第三浴池。1956年,变为公私合营长春浴池;1959年,又变为国营长春市工人浴池。9 ?/ Y, G/ p- x$ T" {
营业范围包括男女池(盆)洗浴、搓澡、修脚、理发、等10个服务项目,并设旅店部。 |; p2 [7 m i* p0 Q# h8 X
( T% L/ y. A; t
位于人民大街30号的和平大戏院,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满铁长春图书馆。7 p" U; p2 l" H( c- P. i
该建筑于1931年10月12日竣工。建筑面积407米,地上一层,并设局部地下室,为砖瓦结构,工程造价2.53万日元。由满铁工事课设计,长春地方事务所工事系监理,荒井组施工。
( w8 B' Z p% d. t 1910年11月3日,为满足日本人的文化需要,满铁在日本长春小学校(今天津小学)内设立满铁长春图书阅览场。有书籍150册,主要是小学的图书,阅览场主任由小学校长村田春江担任。1913年至1930年期间,曾搬迁5次,并于1917年6月改名为满铁简易长春图书馆,于1922年6月改名为满铁长春图书馆。) F) q. T4 t( O4 i6 d) O# W
据1925年统计,当时该馆有藏书6944册,会员读者768人,年阅读量达11 000多人次。1927年1月25日报载:该馆“为本埠唯一之公共图书馆,……规模虽不甚巨,藏书颇丰富,日文杂志及其它学科要籍,莫不完备。”著名的东北史学家金毓黻客居长春期间,曾前往该馆借书,他在日记中写道:“馆中藏日文[书]略备,尤以研究满蒙书籍为多,盖其宗旨所在也。”
3 o' x3 _9 s( [! J1 D) s 1931年满铁图书馆搬入此建筑,从此有了专门馆舍。东北沦陷后,满铁长春图书馆先后改名为满铁新京图书馆和满铁新京特别市图书馆。8 [% ?% Y& B# Z$ e6 F9 H7 _+ p, S
0 U& F6 {& T: ~
1937年12月,日本将满铁新京特别市图书馆移交给伪满政府。1938年5月,伪满政府将这个图书馆与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由原劝学所图书馆演变而来,由长春官府管理,当时设在西二马路市公署,今西长小学校内)合并,统定名为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原满铁新京特别市图书馆为总馆,原新京特别市立图书馆为分馆。总馆藏书47 357册。馆长是日本人山崎末次郎。两馆合并后,开展过设立文库、组织学会、举办展览会和研究会等多种活动。从1940年开始,还出版《新京图书月报》,研究图书业务,记载馆内的藏书、分类、目录、人事、经费和馆舍等情况。) w D* ?( j7 E' E2 i/ J
1945年日伪政权垮台后,国民党长春市政府派人接收了长春图书馆的总馆和分馆,馆名改为长春市立图书馆及分馆,馆址不变。1946年春,中国共产党东北民主联军一度解放长春,该馆由中共东北局所属的东北日报社接收。1946年秋,该馆改为吉林省立长春图书馆,归国民党吉林省政府管辖。当时馆内共有图书79 342册,其中中文图书20 511册、日文图书56 136册、欧文图书2 695册。
0 B, r Y$ v; F- K# |9 |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该馆由人民政权接管,先后隶属于东北财经委员会、长春市人民政府教育局等。馆名先后改为长春市立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长春市人民图书馆、长春市图书馆等。1958年3月迁到解放大路原伪满红万字楼(今中国人民银行长春分行址)内,1992年迁到同志街中段占地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新馆址。
8 u ^/ J% E9 D5 P% w 长春市图书馆迁出后,该楼先后由长春市电影发行公司、和平大戏院使用。8 C9 h: P) x) Y: p
0 a, ]$ W1 p3 w' c/ `8 _' i* o9 A: ~ 位于西广场东侧、汉口大街12号的长春铁路文化宫,最初是日本人修建的满铁俱乐部。: C {7 ^2 y# W7 I- _5 W- f
) Q1 I1 h; N: | B& ]满铁俱乐部& d: [& V) {$ U) {& k3 y" G. `: y
满铁俱乐部首任俱乐部主任是稻田好延。满铁的所有社员,只要每月交纳少量会费,均可入会,成为会员。当时设有报刊杂志阅览室和4个日本室,还有围棋室和食堂。俱乐部经常举办讲演会、电影会和绘画展览会等。后改为满铁厚生会馆。
+ Z- _$ v" I6 ^6 X6 U* I8 W 1948年东北铁路总局长春办事处接管了满铁厚生会馆,成立长春铁路俱乐部。1953年归沈阳中国铁路工会区委会长春分会领导。1956年改称长春铁路文化宫。
% l9 R+ c; {* ?1 P( x" m0 |胜利公园的西北角曾有过一个运动场,最早是由日本侵略者修建的南满铁路运动场。4 z% F4 [9 A% O6 i
南满铁路运动场由两部分组成:棒球场建于1924年6月20日,占地面积19 658平方米;田径运动场建于1927年9月15日,占地面积33 775平方米,内含足球场,冬季为滑冰场。南满铁路运动场在西公园(现胜利公园)西北角,也叫西公园运动场。1937年日本侵略者为纪念侵华“有功”的儿玉源太郎,将西公园改为儿玉公园,运动场也改为儿玉公园体育场。
' y9 P9 m% i" ~0 Z" d2 I, } 1948年长春解放后,体育场隶属于长春市总工会,命名为长春市工人体育场。1954年经长春市人民政府批准,体育场的田径运动场划归长春市体委管辖,改名为胜利公园体育场。原棒球场改为胜利公园儿童活动区。1957年胜利公园体育场改名为长春市体育场。
' h# r: {8 q9 K/ V 1956年为迎接全国冰上运动会,长春市政府动员人力、物力,在体育场内抢建一个有固定看台的灯光球场,另修建1栋平房作为运动员的休息室和办公场所。1972年运动场又修建了主席台和1栋2层楼房。+ h( }* k% L0 F- a. C+ }" ^
4 t! C9 R% j l1 q
南满铁路运动场8 _2 l! |1 o6 V: T6 r
这座体育运动场地点适中,交通方便,长期作为长春市各界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场地。1990年废除。5 i& q! J5 [8 O7 B( i' q- q
东北沦陷期间修建的银座映画剧场,位于长江路步行街74号的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长江路店位置。
. g8 o% M% u. Y9 q4 W8 `4 j) g 银座映画剧场为钢筋水泥结构,二层楼,是专门为日本人及满铁人员服务的文娱场所。
) K1 C- Z7 z: r 1945年“八一五”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苏联红军进驻长春,接管了银座映画剧场,并由其直接经营。1946年国民党占领长春后,因政局不稳,剧场倒闭。0 e% W \* U5 n- W- R; l
长春解放后,该建筑由长春市政府接管,更名为长江电影院。改革开放后,更名为长江影都,1993年,长江影都在长江路整体改造时拆除,在原址修建了新长江影都。2005年12月,新长江影都改为万达长江国际影城,2008年2月又改为长春万达国际电影城有限公司长江店。
, b, S" P* E; r, E/ @7 o, v/ R, Q4 |( A# Q; L
位于原珠江路的红旗电影院,最初是东北沦陷期间修建的新京剧场。( `& ^. ~4 h! I' w3 |: R. u+ v
国民党统治时期,新京剧场更名为长春青年剧场。这期间,长春文艺协会曾在此成立,总干事为郁其文(铁汉),成员有姚远、李长高、高明阁等30余人。由于无经费,未能开展活动。9 U# L5 D8 W/ T2 B
一说新京剧场在日本投降后改为青年电影院,由三青团经营管理,作为三青团开会和放映电影的场所。
$ J6 D0 S( e6 U: ~- d. N( w 解放后曾一度改名为儿童电影院,后改名红旗电影院。 M8 P0 v+ X% _% u
此建筑已于1993年长江路整体改造时被拆除。$ ]! P! z' @+ C6 V
% b! `2 ^ W5 x& U2 s4 P: F- f
90多年前,在今胜利大街南端与大马路交接处,曾有一座桥,它就是长春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拱桥——日本桥。
3 @/ D, G8 J6 @" C% d4 R0 s 1906年日本人进入长春后,日本满铁曾在长春附属地东斜街(今胜利大街)头道沟水沟上修建了一座木桥,叫日本桥。数年后,由于桥木腐朽严重,日本满铁决定重建一座永久性桥梁。7 ~6 b$ s- a4 B, ~5 N N) n9 p
1917年9月由日本关东厅、驻长各株式会社和日本居民捐款,开始动工修建新桥,工程费为34 000日元。桥梁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桥梁专家长谷川贞三。桥宽20米,长11.3米,负荷量15吨,为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单孔拱桥。
. M. W4 s: M& v H 桥中间是花岗石板铺成的快车道,两侧是用水泥方砖铺就的人行道。桥两旁有高约1米的水泥护栏,两端的四角各设一座灯柱。桥的翼壁由桥台向外延伸,并与头道沟护岸连接。桥墩采取打桩的方法,将预制桩打入沟底。1918年11月,这座桥竣工,被命名为“长春第一桥”。
) f' \" Q/ B3 p: W8 k8 M/ ?0 r. m$ I
日本桥
: O9 ~5 C7 D" [5 {+ u" I 现代著名作家萧军曾在长春度过8年时光。当年日本人在中国土地上趾高气扬、欺压中国人民的现实,深深触动了他的心灵。他在《忆长春》一文中记录了当时在日本桥附近的所闻所见:
, E: X/ f' @6 V: a1 H6 d) `, @ ……到了“阴阳界”干水沟的“日本桥”。在桥北面,日本人设有一幢红色砖墙的小房子,是日本警察的派出所,俗名叫“黑帽子小衙门”。因为它的警察全是穿黑衣,戴有一条暗紫帽箍的黑帽子。他们经常是挂着皮壳手枪、短剑或长刀的。
0 `6 K* ` L. _ 一些赶马车的,拉人力车的,……全很恐惧这红房子,称为“小衙门”,又叫黑屋子。如果一旦被抓了去,轻者打一顿咀巴和耳光,重者是灌凉水、煤油或辣椒水。6 i, F+ T8 G0 ~4 b
……
+ v& W# D, c' X; T- u 这些种种景象,它侵害到作为中国人我这个少年的、本能的小小的自尊心了!
9 d0 @! h/ @' ^) `. B1 e! ^0 x 日本桥存在了近30年,是满铁附属地与长春商埠地之间的咽喉要道。为了避免头道沟的污水影响伪新京市容环境,1935~1937年,日本人将头道沟的西段(从胜利公园到日本桥东侧)全部改成暗渠。由于此桥所处的地势偏低,只好作为暗渠的一部分被埋入地下。自此,大桥从地面上消失了。! |5 {. A$ k) ?
据传,上世纪80年代,胜利大街上的民族饭店在建筑新楼时,有人还看到该桥桥洞部分完好无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