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843|回复: 10

现代脑科学(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7 19:39: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现代脑科学(转)


肉眼中的脑


  人在许多方面不如动物,如听觉不如狼,视觉不如鹰,嗅觉不如狗,长跑不如鹿,短跑不如豹,游水不如鱼,但是,在五光十色、千姿百态的生物界里,人类之所以成为万物之灵,或许很大一部分这个灵就是灵在了脑子上。

  脑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孕育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魅力无穷的智慧。

  人脑的形状和表面很像一个核桃仁,又很像一堆豆腐团,脑的平均重量男子为1380克,女子为1250克。脑分为大脑、小脑、间脑和脑干四个部分;脑干又分为中脑、桥脑和延脑。大脑是脑的最高级部位,占据全脑的70%,分为左右两个半球。两半球之间由大约3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联系着,使两个大脑半球息息相通。

  大脑的表层部分叫大脑皮层,平均厚度为2.5~3.0毫米,上面布满了下凹的沟和凸出的回,如果把它剥离下来并全部展平,形成的灰色物质层有四张A4打印纸大小。而黑猩猩的大脑皮层只有一张A4打印纸那么大,猴子的像明信片那么大,老鼠的只有邮票那么大。大脑皮层上面密密麻麻地分布着大约120亿个神经细胞,在这些神经细胞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







脑是受到保护的

  颅骨中的脑,共有三层包被,统称为脑脊膜。其中,与脑表面紧密相接触的是软膜,其外层分别是蛛网膜和硬膜,软膜和蛛网膜之间充满着脑脊液,整个脑浮在脑脊液中;从微观上讲,所有的神经细胞都浸在脑脊液中。

  硬脑膜在拉丁语中有“坚强母亲”的意思,而软脑膜有“温柔母亲”之意,柔软的脑就像睡在母腹中的婴儿一般,在这三层膜和脑脊液的保护下,免遭外界物理性的冲击。

  另外还有一种保护脑的构造——血脑屏障。它只允许大脑所必需的氧、葡萄糖、维生素通过,而拒绝稍有危险的物质通过。需要指出的是,治疗脑疾病所需的药物也受到血脑屏障的选择并受其限制。血脑屏障的存在使我们的脑免受来自于外界的化学性伤害。

  人类的脑从各种意义上来说都是受到保护的。






人脑的平凡与伟大

  人脑是世界上最复杂,也是效率最高的信息处理系统。别看它的重量只有1400克左右,其中却包含着100多亿个脑细胞(神经元),在这些脑细胞的周围还有1000多亿个胶质细胞。人脑的存储量大得惊人,在从出生到老年的漫长岁月中,理论上人们的脑能够以每秒1000个信息单位的速度记录下从小到大周围所发生的一切事情。

  人脑像一台信息处理机,其运算速度同样快得惊人。据实验证明,大脑能在几百分之一秒的时间内接收外界传来的一个人脸的映像,并在1/4秒的时间内分析所见到的这张脸的详细情况,并把这些情况综合成一个整体;然后大脑便从它的“记忆库”里边所储存的几千张脸孔中识别这一张特定的脸孔,看看以前是否见过它;如果曾见过这张脸,大脑还能够回忆起与这张脸相关的详细资料。

  以上所产生的全部过程还不到1秒钟。紧接着,大脑还要继续识别这张脸的表情,并决定自己所要采取的行动,比如面露微笑,打个招呼,走过去握握手等。






地 FANG 自 ZHI 与 中 YANG 集 QUAN 相统一

  脑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它有着精细的分工。大脑皮层上排列着各类中枢神经,它们分别承担着各种功能,而且各自都有着确定的位置,叫做大脑皮层功能定位区。

  如额叶主要调节随意运动,还负责语言和书写的功能;顶叶主管感觉、计算、阅读和运动;颞叶主管听觉、味觉和嗅觉,还与记忆有关;枕叶接受和分析视觉信息;小脑则维持着身体平衡,在协调运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和其它动物相比,人脑的额叶和颞叶异常发达。特别是额叶,它的显著发达标志着人类进化的辉煌,人类特有的精神活动主要源于此。

  所谓原始脑和高度发达的脑到底有何区别呢?螳螂从头到尾均有排列整齐的神经节,这些神经节以分工体制分管着后脚、前脚和头部等,但似乎缺少“中 YANG Z F”级的LING DAO。与此相反,人的分工体制主要体现在脊髓水平,而其余均由大脑管辖。各个区域既分工又合作。大脑对外部各种信息进行分析、归纳和综合,然后通过脊髓传送指令,调节身体对这些信息的反应。

  脑功能所体现的细致分工与高度整合,用“地 FANG 自 ZHI 与 中 YANG 集 QUAN 相统一”来形容比较恰当。







身的主宰

  脑和脊髓统称为中枢神经系统。

  从脑底面观察,可以看到12对神经出入脑部。其中,只有嗅神经直接由大脑半球向外伸出,其它11对神经分别和脑干,主要是中脑、胼胝体和延髓相连。对于人类,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共有31对。从脑发出的12对神经称为脑神经,从脊髓发出的31对神经称为脊神经,这些脑神经和脊神经构成了周围神经系统。

  周围神经负责联络中枢和身体各部位。周围神经系统还可以根据功能分成躯体神经系统和自主神经系统(亦称为植物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出端有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它们能够自主调节人体内脏及各种腺体的功能。

  当人熟睡后,心脏依然有规律地跳动,吃进的食物被慢慢地消化,而睡眠中还必须保持一定的体温和平稳的血压,这一切如果都靠脑来做的话,岂不要把脑累垮!那么,出色地承担这一与意识、判断无关的调节工作的,是神经系统中比较古老的一种,叫做自主神经系统(或植物神经系统)。首先,它统管着心脏的节律、血压和体温的调节,同时对消化道和其它内脏活动也有精细的调节作用。瞳孔是受自主神经支配的,明亮时缩小,黑暗时散大。此外各种内分泌即激素的作用也受自主神经的调节,例如血糖上升后胰岛素分泌增加,这是靠神经网络实现的。

  在人身体中进行的各种精巧的调节和日常生活中不经意的一切,都是在脑和神经系统的指令下完成的。

  就连刷牙这样重复性的小动作也必须由大脑、小脑一起协调起来才能完成。如果小脑有了毛病,刷牙会刷到面颊上,剃须时也会把脸弄得伤痕累累。你看,人可以边看报纸边和家人聊天,一只手还能去取来报纸下面的咖啡喝,这样能使人有条不紊地同时做几种动作也是靠脑的支配。系领带、穿鞋这样并不复杂的动作,对某些脑病患者来说可能是很难办到的事,在医学上叫做失用症,病人不知如何穿上鞋子,也忘记了系领带的方法。

  人的日常生活中的具体运转基本都得通过脑所主宰去影响,是靠脑和神经系统来完成的。







奢 侈 的 脑

  脑的重量虽为体重的2%,但是其耗氧量和耗血量却是人体总耗量的20%。脑所消耗的能量足以让一只20瓦的灯泡发出耀眼的光芒。它的硕大与沉重,是其它生物无法比拟的。

  有人会问,鲸鱼的脑不是比人脑大得多吗?但从脑与体重的比率来说就比人类小得多了。脑代谢的重要特点是不但耗氧量大,而且耗氧速度也是体内所有脏器中最快的,但它又几乎没有任何能源物质的储备,而脑所需要的能量主要是靠源源不断流入脑内血中的葡萄糖来供给的,所获得的氧也主要用在这些葡萄糖的氧化上了。况且鲸鱼平均启用脑部的用量程度是远远比不上平均人类的,何况这点上的个体差异也是非常大的,比如人中的霍金和比较偏重体力劳动者。
可见,脑是人体相对最为奢侈,也是最为娇贵的器官。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9:39:42 | 显示全部楼层
神奇的大脑具有无限的潜能

  可以肯定地说,绝大部分人都不太清楚自己的智力极限。

  那么人类的智力潜能究竟被发掘了多少呢?

  科学家们在20世纪初就有过这方面的推测:一般的人只运用了他的能力的10%。后来有的科学家认为不是10%,而是6%。到20世纪90年代,科学家估算,不是6%,而是4%。

  估算数字越来越低说明了什么?并不是说明人类发挥出的能力绝对值越来越小,而是说明现在人所具有的能力远远超过以往的水平和以往的估算,人人都具有巨大的,用之不竭的智力资源。

  其实人脑的智力潜能几乎是无限的,它的存储量大得惊人。

  一个人的大脑究竟能容纳多少知识呢?按照科学家的估算,理论上大脑可能存储的信息量相当于藏书1000万册的美国国会图书馆的50倍,高达5亿本。如果一天读一本书,要不间断地读136万年才能装满人的大脑。一个人在70年内,假若每天用10小时来学习,尽量接收各种信息,其总量还不到人脑可容量的百分之一,或最高可容量的十万分之一。

  科学家研究表明:如果我们人的大脑能够发挥一半的能力,那他就能轻而易举地学会40种语言,学完10所大学的课程,获得12个博士学位。

  一直以来,神秘的大脑一直是人类科学界的未全解之谜,它的记忆容量比电子计算机的信息容量大千万倍。





脑细胞的特殊性格

  脑细胞的特征是,一旦发育完成后,很难再增殖。人的一生往往就只有出生时那个数目的脑细胞可供利用,大约120亿个。骨骼、肝脏、肌肉等其它器官或组织损伤后可因细胞分裂增殖很快得以恢复,唯独脑细胞很难再生。(起码目前,科学界内尚没有更好的办法能够普遍改变脑细胞不可再生这一特性,当然极少数自然界中的个体案例除外。)


脑细胞处在一种连续不断地死亡且永不复生增殖的过程,死一个就少一个,直至消亡殆尽。这是一种程序性死亡,也叫凋亡。人到20岁左右,脑细胞发育的速度达到巅峰,此时不仅精力充沛,而且记忆力好,是一生中的黄金季节,越过此峰,便是下坡。20岁过后,若这些细胞放置在那里而不使用的话,会以每天10万个的数量变成废品。尽管这是件令人不快的事,但脑细胞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却是事实。拿80岁的人和40岁的人相比较,前者比后者大约减少了一半,相差一倍左右,这已被科学所证实。

  但是,并不是脑内所有部位都以相同比例减少,如脑干部位的细胞就几乎没有变化。从这点来看脑干是人类生存绝对必需的部位,此部位破坏了,就会使各脏器失去功能。这种与维持最低生命活动相关的部位在发生学中是最早成熟的部位,出生刚一天的婴儿,其脑干部位的动眼神经的髓鞘就已完全发育好。这样的部位,不但不受年龄变化的影响,同时也不易受到疾病的侵害。
  
脑细胞按其成熟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类是已经充分发展了的脑细胞,其成熟度最高,每个细胞有多达二万余条线路与其它的细胞有业务联系。这部分细胞为处于工作状态的精英,人类现有的略有难度的工作均由它们来完成。

  另一类是未充分发展的脑细胞,其成熟度相对较低,每个细胞一般只有几十条线路与其它脑细胞联络,承担着一些力所能及的简单性的工作。我们称这部分脑细胞是处于半抑制状态。
  第三类是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的脑细胞,这部分脑细胞既不马上死亡,也不参与工作,处于休闲状态。我们称其为处于完全抑制状态或沉睡状态的脑细胞。

  人脑大约有120亿个脑细胞,最多不到10%是充分发展了的并常加以运用的,其余的仍处在未充分发展或完全没有发展的原始状态。

  脑细胞彼此间联络的线路绝大多数在人出生后,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脑细胞联络线路越多,就越能发挥各细胞彼此之间的分工合作,人就越聪明,智商就越高。因此,一个婴儿出世后,如将其与外界隔离,各细胞间的联络线路就无法发展,将来绝不会是一个高智商的人,也就是前人俗话说的脑越用越活。

  脑细胞是脑活动的最小单位,如果将每个细胞比喻为一部电话交换机的话,其电话线路比全世界的电话网络还要复杂1400倍。






那么,细胞与细胞之间是如何交流信息的呢?

  一般人认为,脑细胞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如电路一般,微弱的电流流过这些脑细胞并传达着大脑的命令。

  事实上并非如此,细胞与细胞之间并不直接连结,中间均存在着小小的缝隙。

  充当导线作用的是弥散在细胞与细胞之间的荷尔蒙,也叫激素,它们充当着脑内信息的传递者。这种激素分泌于大脑的各个地方,大脑通过它向全身传递指令,于是身体也分泌同样的荷尔蒙,通过这种荷尔蒙接受信息的细胞根据命令采取行动。

  也有人把脑细胞比作一个微小的生物电池,随时准备放电。荷电的元素称为离子,它们在脑细胞内外的数量不等,从而在细胞膜两侧形成微小的电位差。人类脑细胞内部记录到的电位要比外部低70毫伏(以-70mV表示),这种电位称为静息电位,这种细胞膜“外正内负”状态称为极化。

  从另一个脑细胞传来的信息改变了静息电位,使其负值改变,到达一个称为阈的水平,引起放电。人类脑细胞的阈约为-55mV,当达到此值时,脑细胞就产生一种沿轴突传播的电变化,称为动作电位或神经冲动。神经冲动引起递质释放的同时,还伴有电位变化。






脑是由脑细胞(神经元)构成的一种网络组织,是通过脑细胞之间的信号传导来发挥功能的。显然,脑的基本结构单位非常单纯而明确。换言之,脑由单一功能的神经元和支持神经元功能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神经胶质细胞主要包括星形胶质细胞和施旺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因其形状类似于海星而得名,它与血管内皮细胞是构成血脑屏障的重要物质。而施旺细胞呈薄片状缠绕在轴突上,形成所谓的髓鞘。髓鞘部分不导电,因此具有较好的电缆特性,大大提高了动作电位的传导速度,可以使脑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处于超导状态。经科学测算,有神经髓鞘和没有神经髓鞘两种情况下的神经传导速度会相差大约一万倍之巨。当神经髓鞘出现断层或受损时,记忆、思维等心智活动的时效速率会大大降低。

  综上所述,脑细胞具有如下特点:

  与生俱来的脑细胞大约有120亿个,且基本很难不再增殖,只存在程序性凋亡。正常人仅启用了不到10%,近90%的脑细胞均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细胞之间是通过激素进行信息传递的。







神秘的脑电波

  生物电现象是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之一,各种生物均有电活动的表现,大如鲸鱼,小到细菌,都有或强或弱的生物电。其实,英文细胞(cell)一词也有电池的含义,无数的细胞就相当于一节节微型的小电池,是生物电的源泉。

  人体也同样广泛地存在着生物电现象,因为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都是由细胞组成的。对脑来说,脑细胞就是脑内一个个“微小的发电站”。

  人的脑无时无刻不在产生脑电波。早在1857年,英国的一位青年生理科学工作者卡通(R.Caton)在兔脑和猴脑上记录到了脑电活动,并发表了“脑灰质电现象的研究”论文,但当时并没有引起重视。15年后,贝克(A.Beck)再一次发表脑电波的论文,才掀起研究脑电现象的热潮,直至1924年德国的精神病学家贝格尔(H.Berger)才真正地记录到了人脑的脑电波,从此诞生了人的脑电图。

  这是一些自发的有节律的神经电活动,其频率变动范围在每秒1-30次之间,可划分为四个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δ波,频率为每秒1-3次,当人在婴儿期或智力发育不成熟、成年人在极度疲劳和昏睡状态下,可出现这种波段。

  θ波,频率为每秒4-7次,成年人在意愿受到挫折和抑郁时以及精神病患者这种波极为显著。但此波为少年(10-17岁)的脑电图中的主要成分。





α波,频率为每秒8-13次,平均数为10次左右,它是普通人脑电波的基本节律,如果没有外加的刺激,其频率是相当恒定的。人在清醒、安静并闭眼时该节律最为明显,睁开眼睛或接受其它刺激时,α波即刻消失。

  β波,频率为每秒14-30次,当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或亢奋时出现此波,当人从睡梦中惊醒时,原来的慢波节律可立即被该节律所替代。

  在人心情愉悦或静思冥想时,一直兴奋的β波、δ波或θ波此刻弱了下来,α波相对来说得到了强化,因为这种波形最接近右脑的脑电生物节律,于是人的灵感状态就出现了。

  脑电波的节律来源于丘脑,科学家曾将动物大脑皮层与丘脑的联系切断,脑电波的节律消失,而丘脑的电节律活动仍然保持着。如果用8-13Hz的电脉冲刺激丘脑,在大脑皮层可出现类似α节律的脑电波。因此,正常脑电波的维持需要大脑与丘脑都要完好无损。

  另外,大家都知道“电生磁,磁生电”的道理,也就是说,电场与磁场总是相伴而生的。既然人脑有生物电或电场的变化,那么肯定有磁场的存在。果然,科学家Cohen于1968年首次测到了脑磁场。由于人脑磁场比较微弱,加上地球磁场及其它磁场的干扰,必须有良的磁屏蔽室和高灵敏度的测定仪才能测到。1971年,国外有人在磁屏蔽室内首次记录到了脑磁图。脑磁测量是一种无损伤的探测方法,可以确定不同的生理活动或心理状态下脑内产生兴奋性部位,无疑是检测脑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脑电波或脑电图是一种比较敏感的客观指标,不仅可以用于脑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而且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它的临床实践的应用,与人类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9:40:05 | 显示全部楼层
“脑内吗 FEI”与“脑内蛇毒”

  人们一提起吗 FEI,会立刻想到DU 品。事实上,在人的脑内经常会分泌一些令人产生欣快感的物质,这类物质就是激素,目前已知的大约有20种。其中,最强烈的快感物质是β-内啡肽。它与DU 品 吗 FEI的分子结构十分相似,快感效力是DU 品 吗 FEI的五六倍。

  人们容易对它会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和成瘾性,一旦尝到了它的甜头,就易渴望再一次体验这种快感。吗 FEI有DU副作用,但这种物质则要好的多(人体一般都有一定自我调节适度的功能),因此人们把它比喻为“脑内吗 FEI”。

  当人处于特定冥想状态或精神愉悦时,脑内会分泌更多的“脑内吗 FEI”。此时人心情好极了,精力旺盛,思维敏捷,自身免疫力也明显增强。历代高僧高道们为什么大都健康长寿,主要是他们能够长期做到平心静气、修身养性,严于律己,不做出更多的浪费,以及善于利用脑内吗 FEI的结果。

  这种体验既包括我们的脑内活动,也包括体育运动。在马拉松比赛中,有一种生理现象叫做长跑极限。当运动员出现累得再也跑不动的感觉时,“脑内吗 FEI”就会大量分泌出来,反而会使人情绪更加高涨。痛苦极限过后,带给人的感觉是无比的轻松和愉快,尽管运动员跑得非常艰难,上气不接下气。

  与β-内啡肽同时出现的一种脑电波是α脑波,二者的关系好比鸡和蛋的关系一样不分先后。当α脑波在脑内占主导地位时,人的脑内就会分泌出快感物质“脑内吗 FEI”。





“脑内吗 FEI”对脑细胞具有独特的作用,能够激活处于抑制沉睡状态的脑细胞,对因脑损伤导致的后遗症有很好的恢复作用,如脑出血、脑血栓所引发的后遗症(偏瘫、失语)、脑萎缩、植物人、老年痴呆、小儿脑瘫等疑难脑病,通过诱导脑脑内吗 FEI的分泌,可达到激活抑制状态脑细胞、促使神经系统恢复的目的。

在脑内还有一类与“脑内吗 FEI”作用相反的化学物质存在着,也是激素,有剧毒,其毒性仅次于自然界的蛇毒,因此人们将其比喻为“脑内蛇毒”。少量的分泌对人有益,一旦过量对人百害而无一利。当人情绪紧张、恐惧、忧虑或怒气冲天的时候,“脑内蛇毒”会大量地分泌出来。若长期这样,人患癌和得脑中风的可能比正常人多出很多倍。目前已知的“脑内蛇毒”有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所以万万不可过度失控啊!)

  那么长期大量分泌脑内吗 FEI,会不会产生负面作用呢?首先应当明确的是,这种分泌不是源源不断、毫无节制的,因为激素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分泌这种化学物质,显然是需要消耗体内物质基础的。)

  当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产生时,必定还会分泌出一种称为血清素的荷尔蒙与其相对抗,我们称之为负反馈。

  与脑内吗 FEI相对应的另一种抑制性物质叫卡巴,正常情况下,脑内吗 FEI分泌过量时它会发挥负反馈的作用。但当人脑的前额联合区受到刺激分泌出脑内吗 FEI,这个负反馈即得到了相应的抑制,致使脑内吗 FEI汩汩流出,但也是相对有节制的。当分泌过量时,卡巴也会出来干预,成语“乐极生悲”、“喜极而泣”可能说的就是卡巴与脑内吗 FEI交锋的结果。

无论是β-内啡肽,还是去甲肾上腺素,都是激素。激素控制着生物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生命活动。如果激素的作用受到干扰,就会影响到生物体的正常生长,甚至引起疾病和死亡。






吸 DU 会成瘾

DU 品(如“可 KA YIN”、“苯 BNG AN”)通过吸入或静脉途径进入人体后,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脑。其作用部位主要是在中脑腹侧被盖区的多巴胺神经细胞群。由于伏隔核对“边缘系”的作用,引起人体较强烈的欣快感。之所以会出现欣快感,是因为这里存在一种自身激励机制,即小量的药物就可引起强烈的奖赏反应。在成瘾过程中,另外一种神经递质——谷氨酸也起着重要作用。它对伏隔核产生兴奋性影响,改变神经元的可塑性,使其倾向产生长期记忆而导致最终 成瘾。

当停止吸 DU 后,多巴胺的浓度降低,又使 DU 品减弱的某些神经活动回升,如使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功能亢进,从而导致焦虑、震颤、出汗、高血压等,即所谓“戒断症状”。这时,吸 DU 者要求摄入更多的DU 品,以获得同样欣快感的增强效果,这就是DU 瘾难于戒除的重要原因。



故 有关 DU 品 万万不可有丝毫侥幸心理,此等慢性自 SHA 行为必须要坚决抵制远离!








快感神经A10

  人脑大体上是由功能各异的五个部分组成,即脑干,被称为生命中枢;小脑,被称为运动之脑;大脑,由左右两个脑半球构成;大脑基底核和边缘系统,被称为动物之脑;大脑新皮质,被称为人类之脑。

  从系统发生学的角度来看,大脑新皮质又分为三部分,即最古老的(原始的)旧皮质、较新的古皮质及新皮质。这三部分都叫皮质,但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

  如果把人的大脑新皮质剥去,人脑就变成和猫、狗的脑一样。如果再把相当于猫、狗脑中的高级部分大脑边缘系切去,人脑就会退行到和爬虫一样的低级脑。人类在饮食、XING 欲等方面之所以有别于猫、狗和爬虫类动物,最主要之一就是人有大脑新皮质的缘故(信息影响固然不同,但是影响信息智能持续运算的脑的硬件还是有所不同的。)。也就是正因为主要是在大脑新皮质的发达,人才称其为人。在这里,孕育着人类的智慧与才能。

  也正是因为这个大脑新皮质,使人类能把欲望提高到高层次的爱以及实现自我这样的精神境界。人之所以能够不遗余力、心甘情愿地去这么做,是因为与此同时会产生一种令人难以言表的快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精神享受。

  饮食、体育运动、读书学习听音乐等能给予人充分的快感;为社会、为他人奉献的行为,能够得到社会的承认与认可,以及对某范围的影响力等,更会给予人们较高尚的精神享受。而掌管人类快乐感受的正是着里要讲的快感神经A10。






A10神经是无髓神经,像裸露的导线一样。在大脑新皮质活动的其它神经均是有髓神经,参与重要的精神活动。无髓的A10神经是比较原始的神经,也是人脑中最粗的神经。虽然是原始神经,但四通八达,参与运动、学习、记忆以及较高尚风格的人的精神等各种活动。

  猫、狗以及爬虫类动物的脑子里均有A10神经,它们通过这根神经也可以得到快感,但它们无法去控制A10神经。而人就能够做到这一点,因为人有能够控制A10神经的高级脑。人有大脑新皮质,在通过A10神经得到快感的同时,可以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自在地控制A10神经。

  A10神经的发现者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工科大学的詹姆斯·奥尔兹教授。他在大鼠脑部埋入电极进行电刺激后发现,刺激下丘脑的上部就会出现快感。脑神经从A1到A16,其中A8、A9、A10的功能相似。多巴胺是A系列神经的介质,是由A8神经到A10神经分泌出来的,其中分泌量最大的是A10神经,而掌控A10神经的关键性物质是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

  多巴胺与内啡肽相比较而言,是脑内兴奋剂,它使我们的精神更加振作。当我们精力充沛时,脑异常地活跃,不断地分泌这种物质,它是激发人热情干劲的激素,但如果分泌过多,会使人早逝,即使幸免一死,也会出现精神分裂症、癫痫病的症状;不分泌或少分泌,又会使人得帕金森氏综合症、痴呆症等。多巴胺分泌出来后,若是消耗过量,人就会明显感到力不从心,精疲力竭。此时若是分泌出足够的脑内吗啡,多巴胺就会发挥出相当于平时的10倍、20倍的功能作用,可见脑内吗啡具有增强能量的作用。

  A10神经是影响人们心理活动的重要部分,由于它是唯一的一条通过下丘脑、边缘系统及大脑新皮质三部分的神经,因此一旦被激活,人就会情绪高涨,干劲十足,思维敏捷,记忆力明显增强,产生无比的快感。当我们心情愉快地从事某项工作时,肯定就是这根神经在起作用。而对激活A10神经具有重要作用的是多巴胺,掌控A10神经的关键物质是脑内吗啡,即β-内啡肽。它对多巴胺的功效具有多倍数放大的作用。





总之不可主动或被动的去求分泌大量的脑内 吗 FEI,因为这样实际上是一种过度透支自身物质起点的行为,就像过度享乐一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9:40:27 | 显示全部楼层
血 脑 屏 障

  人类的脑除了受头皮、头盖骨、脑脊膜的三层保护免受外界物理性冲击外,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防止脑免受外界化学性伤害的自我保护系统,叫做血-脑屏障。顾名思义,是在血与脑之间形成的一个屏障。

  首先发现血脑屏障存在的是艾尔利菲博士,他是研制发明治疗梅毒特效药——洒尔弗散的著名科学家。博士有一天在给动物做皮下注射酸性苯胺色素时,发现尽管动物的全身组织都染上了色素,但唯独脑组织仍是白色,没有染上。这就查明了脑有着与其它组织不同的特殊构造。

  血脑屏障是由星形胶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共同构成的具有防御功能的结构,约85%的脑毛细血管周围包绕着星形胶质细胞。它的存在就像在中枢神经系统外围构筑的一道防线,在保护脑免受外界化学性伤害的同时,也将好多对脑有利的物质(包括药物及健脑食品)阻隔在脑之外。

  人在三岁左右,一般血脑屏障的发育基本完成。因此母亲在孩子出生前,尽可能多地食用一些健脑益智的食品,是十分必要的。婴儿通过母乳或直接食用营养品,也同样有效。看来“智力是吃出来的”这句话对婴儿来说,很有科学道理。不过在血脑屏障未形成前,母亲或婴儿若不慎食用有毒的食品,也很可能给孩子留下终生的遗憾。为此,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婴幼儿的血脑屏障尚未形成,不能让防腐剂、色料、香料、抗氧化剂、农药等含在食物中,包括用洗涤剂清洗奶瓶这样的小事也要注意。


其实血脑屏障并不是把所有的物质一概拒之门外,它具有记忆性和选择性,比如脑所赖以生存的必需的氧、葡萄糖和维生素都能通过。







左脑是现代脑
右脑是祖先脑


  人类科学界在认知自己的大脑左右半球之间的功能性差异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上,花了整整200年的时间。而在19世纪前,对左右脑之间的差异几乎一无所知。

  对这一自身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痛苦的过程。
  1816年,法国医生布罗卡偶然碰到一位失语症病人,原来他能讲话,患病后却不能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但检查表明,他的听觉器官和发音器官却完好无损。当患者的尸体被解剖时,布罗卡发现,患者左额叶组织有严重病变,他为此写出了轰动科学界的论文——《人是用左脑说话 》。

  对失语症的研究使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左脑和右脑,这就是著名的布罗卡分脑区实验。
  真正确立左右脑分工的新观念,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此我们不能不提及一个人,他就是美国加利福尼亚技术研究院的教授、著名生物学家斯佩里。他和他的学生开始在动物身上进行裂脑实验研究,并发现当切断猫(随后是猴子)的左右脑之间的全部联系时,这些动物仍然生活得很正常。更令人兴奋的是,他们可以训练两个脑半球以相反的方式去完成同一项任务。

  后来他们又对裂脑人进行了实验研究,即对严重癫痫病人切断两半球之间的神经联系,使其成为相对独立的半脑半球。结果发现,各自独立的半球有其自己的意识流,在同一个头脑中两种独立意识平行存在,它们有各自的感觉、知觉、认知、学习以及记忆等。也就是说,左脑同样具有右脑的功能,右脑也同样具有左脑的功能,只是各有分工和侧重点而已。

  如果进行形象一点的描绘,左脑就像个雄辩家,善于语言和逻辑分析;又像一个科学家,长于抽象思维和复杂计算,但刻板,缺少幽默和丰富的情感。





右脑就像个艺术家,长于非语言的形象思维和直觉,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活动有超常的感悟力,空间想像力极强。不擅言辞,但充满激情与创造力,感情丰富、幽默、有人情味。
  左右脑两部分由3亿个活性神经细胞组成的胼胝体联结成一个整体,不断平稳着外界输入的信息,并将抽象的、整体的图像与具体的逻辑信息连接起来。

  奇迹般的事实说明脑功能是一个整体,而且一个半球可以代替另一个半球的功能,半个大脑也能挑起一个大脑的重担。斯佩里的研究,在科学史上是相当有特色的。他是在设计大量精巧实验的基础上进行“形象的”推理,从而得出两半球功能性差异的科学结论。由于这一杰出的贡献,1987年,他荣获了 诺 BEI ER 奖。大脑两半球功能不同的科学论断得到了医学界、心理学界的广泛认可。


正是由于斯佩里的这项研究,促使人们产生了右脑革命的新观念,使我们开始认识右脑的工作,引导我们沿着正确的道路去探索心灵中那些空闲的空间 。





关于左右脑的另一种说法完全可以看成是对斯佩里脑科学成果的补充,即认为左脑储存的信息一般是人们出生后所获得的,在左脑反复得到强化的信息最终转存在了我们的右脑,而右脑继承了我们祖先的遗传因子,是祖先智慧的代言人。

  今天,我们在斯佩里的结论基础上经研究总结出:我们的大脑可分为左脑和右脑。左脑具有语言功能,擅长逻辑推理,主要储存人出生以后所获取的信息。我们日常生活用的最多的就是左脑,因此又将其称为“现代脑”。右脑具有形象思维能力,但不具有语言功能。右脑的信息来源渠道:一是人出生后凭直观感受直接摄取的;二是经过左脑反复强化的信息转存的;三是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经过浓缩后遗传下来的。因此我们又将右脑称为“祖先脑”。

  左右脑相比,右脑往往处于弱势,只有在左脑的兴奋静定下来后,右脑才有“表现”的机会。但右脑这样的类似信息沟通般的存贮的信息包含了500万年来祖先所经历的人和事,其潜能相当于左脑的10万倍。把我们的大脑比喻为沉睡的巨人毫不为过。开发智能首当其冲的任务是发掘右脑的潜能。

如果能够深入了解左右脑的功能性差异和各自的优势,那么就可以破解好多脑之谜,比如对精神分裂症、抑郁症、躁狂症和梦幻等均可做出科学的阐释了。






海马对持久性记忆至关重要

  和语言、情绪、视觉一样,记忆在脑中也有特定区域。20世纪50年代,蒙特利尔神经病学院的一个外科医生,无意中发现了脑中储存记忆的部位——边缘系统的海马。

  医生曾治疗过一个不幸的病人,一个27岁的装配工人。他患有严重的癫痫,1953年做了左右两侧部分颞叶切除术后,虽然治好了癫痫,但却产生了摧毁性的记忆障碍,不能保持长期的记忆。他仍能记住手术前经历的人和事,有正常人的智商,但不能把短期的记忆变成长期的记忆。比如一个医生走进他的房间,做一番自我介绍并和他交谈后离开。几分钟后医生再返回病房,患者既记不得他的脸,也想不起他的名字,甚至不记得这个医生刚刚来看过他这样的一个事实。

  这种情况提醒了主治医生,在手术过程中他把患者脑的某一重要部分切除了!

  现在已经知道,那就是海马,对持久性记忆至关重要。没有了海马,患者学不会新的东西,并会困于现在的思维状态。


海马是罗马神话中海神尼普顿骑的动物(前半身是马,后半身是怪鱼),储存记忆的部位和海马的前脚很相似,所以便借用了“海马”这个名字。

  在动物的脑遭到破坏后,用强电流刺激海马,会唤起对过去的记忆。从此人们知道了海马是人类记忆的贮存库。科学家通过对人脑的各部分进行刺激,绘制出了“脑功能图”。这位科学家就是加拿大神经外科医生及临床神经生理学家潘菲尔德(W.Penfield),他因对大脑皮质功能定位有重大贡献而闻名于世。




当然,与记忆有关的不仅是海马。

  人的前额叶的某一部分就像一块黑板一样,不断有新的内容写上去,又不断地被擦干净。前额叶就是记忆的暂存器,不断有新的内容出现又不断地被刷新。然而这种短暂性的记忆被抹去有时会有一些麻烦,比如你可能离家后不久又折回,因为怀疑是否锁好了门。前额叶有好多暂时记忆区,各主持着不同的任务。丧失了前额叶的正常功能,你将不能形成协调多变的思想和行为反应。

  与记忆过程有关的化学物质中,多巴胺神经递质非常重要。前额叶的多巴胺水平失衡,会导致极度的功能衰退。比如,科学家们发现老猴子的脑中一旦缺乏这种物质,它们在需要记忆的实验中就显得非常困难,给它们注射多巴胺后,又变得能储存记忆了。

  此外,海马外围的颞叶,也与记忆有关。当颞叶放电时,会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这是一种奇怪的现象,是指某人对初次经历的人和事会产生似曾相识或似曾经历过的感觉。
  与海马相邻的杏仁核也与记忆有关。杏仁核起着记忆中转站的作用,它与感觉和情感相连,使记忆固定下来。

神经记忆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短期记忆的信息只能记住几分钟,很不牢固,精力稍有分散便忘光了。但如果该信息不能忘,而且将来还用得着,那它则自动转入长期记忆的过程,称为巩固的过程,这个过程海马便参与了其中的工作。





黑帽雀的脑细胞再生

秋天,树叶凋零,昆虫死亡。黑帽雀开始储存种子和果实,准备度过寒冷的冬天。在寒冬来临时这些小鸟必须准确无误地记起自己储藏食物的地方。对于人来说,有时或要记住自己把皮夹或车钥匙放哪了,有时还真很困难,别忘了我们人所拥有的可是动物世界最发达的脑啊!为了飞翔黑帽雀的身体必须尽可能地轻巧,脑也只能是极小的,故构造也不可能过于复杂。因此它解决问题的办法就是在需要时增加脑细胞的数量。

  这种鸟的海马每到10月份就开始膨胀。留有去年记忆的老神经元死亡,新的神经元诞生。就像一本写满了字的旧的笔记本被丢弃,新的笔记本被买来,记录当年的信息一样。

  黑帽雀不是唯一能够产生新神经元的鸟。很多鸣禽,如金丝雀也能将神经元弃旧迎新,以此来学习独特的鸣唱,体现最近的季节的更替。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9:40:44 | 显示全部楼层
遗传记忆对一个人的长成的影响

  在16世纪,法国哲人蒙田对人类的遗传进行了探索与思考。“子女同父母为什么那么相像?”“为什么我们从中诞生的这一滴精 YE,包含着的不仅仅是我们父母体形的印痕,而且似还有他们的思想和爱好的印痕?”在那个年代,能提出这样的问题已实属不易,正如蒙田的一句名言一样,“我知道什么?”

  现在看来,用孟德尔的遗传定律来说,这些“印痕”就是遗传基因,也就是物以类聚的一种。

  俄罗斯生物学家亚历山大·卡缅斯基认为,人的记忆不只一种,而是三种。第一种记忆为遗传记忆,第二种记忆为免疫记忆,第三种记忆才是神经记忆,当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

  遗传记忆也就是天生的,免疫记忆往往是得病后留下的,神经记忆则因人而异(习惯环境等)。因为在生 ZHI 细胞——卵细胞和精 zi 中已经记录下任何一种生物的构成和活动原理(精子或卵子本身还附带有特定的信息规律,就像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但是这个是共性的),而这一活动细则将作为一组基因随着生 ZHI 细胞世代相传。相对来说遗传基因有一种顽固的惰性,相对较难有所改变。






既然是遗传基因,就带有记忆。它将单纯的神经记忆的内涵扩展了,赋予了“记忆”以新的内容。

  遗传的信息量非常大,约为1010个信息单位。而要记录一个人构成的全部信息,总共只需要他的基因的2%就足够了,那么其余的98%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有一部分基因是人类从未成真正“成人”时之前所继承下来的。亚历山大·卡缅斯基把那些暂时不活动的基因比喻为自然界的储备基金。

  当遗传记忆出现差错时,不活动的那部分基因开始活动起来,就会出现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奇怪现象:尾椎骨节的数量有所增加,使人长出了尾巴;人的全身长满浓密的长毛……

  遗传记忆存在于我们的右脑信息脑,因为右脑是祖先脑。是遗传记忆的精确运算才使人变成了人。






免疫记忆能保证人的健康

  正常人都有免疫记忆。在我们的血液中,有一种小小的、在真正意义上具有献身精神的细胞,它们短暂一生的使命就是消灭更多人类的敌人。淋巴细胞对异己细菌和最简单的有毒物质进入血液会有所反应,这时它们就会产生一种抗体去“胶合”致病物质,不让它们进入别的器官。而要消灭这些已被“制服”的敌人,这一任务则由血液中的另外一种细胞——噬细胞来承担了。

  这些细胞卫士能轻易将异己细胞同自身的细胞区分开,能在自己短暂的几天生命中牢记那些“敌人”,并且将此信息传给下一代,真的很不简单。这就是免疫记忆。这样一来,凡得过荨麻疹、水痘和猩红热的人,均可获得终身的免疫力。如果诱发这些病症的细菌试图再度进入血液,必将很快被免疫系统识别出来并消灭掉。

  除此之外,它们还能识别和消灭癌细胞,产生一种抗癌的免疫力,这使绝大多数人免遭癌症的威胁。

  由此可见,如果这种记忆出了问题,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亚历山大·卡缅斯基把这种免疫记忆比喻为无形的英雄。那么这种记忆到底是受什么支配呢?换句话说,与脑有关吗?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发展,现已证明在免疫细胞上有对各种激素的受体,也包括β-内啡肽,亮-脑啡肽的受体,并且证明一些免疫细胞还能产生某些神经肽。当我们脑内大量分泌β-内啡肽类物质时,人的免疫力会明显地提高。

  可见,免疫记忆受脑所支配,并间接地存在于我们的右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9: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人脑就好比一台内存很大的计算机

人脑就好比一台内存很大的计算机一样,所存的内容越多,当提取有用的信息的时候运转的速度就容易越慢。新记住的知识一般由左脑转存到右脑的大脑皮层的潜表层,往往也是最易被先调出来的信息。积累得越多,压在底层的就越多,当需要的时候回忆所用的时间就容易越长。从那么多杂乱无章的信息中翻腾出来有价值的东西或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分良莠地去记一切东西,到头来可能变得反应迟钝呢!

所以学会精炼,尽量索取目前最为需要的信息去计算才是相对比较高效的运用这台生物“计算机”。




形体语言令人终生难忘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倚,砉然响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却,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虽然古文中讲的是“养生之道”,但庖丁解牛何以达到如此炉火纯青的地步?我认为这与他解牛数千有关,这一过程恰恰是应用了人的形体语言的过程。

  还有游泳、开车又或者滑雪或者武术中的技击姿势或意识形态又或者某种专业行业类型的意识形态等等,一旦学会了,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哪怕是过了几十年,到时候你的动作或意识照样能协调运算自如。






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这样的动作经反复强化后存在了我们的右脑,而中间省略了语言这个环节,也就是说不必通过左脑进行加工。右脑是形象脑,从这个角度来讲右脑记的东西更牢靠。善于运用右脑的人,不但具有超常的想像力,而且具有惊人的记忆力。

  另外,在游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旦形成不正确的姿势,要改正非常难,因此从一开始就要正确。

  以上事例说明,通过身体记住的本领和技能很难再忘掉。利用这个规律在KAO SHI前的准备阶段,以身体动作配合大脑来进行记忆,效果会更好。






惩罚与奖赏
对强化记忆同样有效

惩罚对强化记忆有效,奖赏更为有效。惩罚与奖赏是一对矛盾的统一体,是为了达到一个同样的目的而采取的两种截然相反的手段。

  实际上人类的脑有一个奖赏系统。饮食、XING XINGWEI、生儿育女都是人类生存过程中相对最基本的活动,为了保证人能按着正常规律完成这些活动,或至少努力做到这一点,人和其它哺乳动物一样,拥有一套密切联系的神经元网络,产生特定的快感作为脑的奖赏。这个系统叫做中脑皮质缘路径,主要位于脑中与情绪有关的区域——边缘系统。前面我们提到的β-内啡肽,就是能够使人产生欣快感的物质,能够激活快感神经A10,与此相齐名的也能够激活脑细胞的物质就是前面曾经提到过的多巴胺。内啡肽能够帮助多巴胺的分泌,这两个会容易让人产生依赖性和成瘾性。






定力的与克服对快感的过度依赖性

前人所言的定力实际上就是对以上奖赏系统的一种主动控制习惯,因为这样的物质奖赏系统其实于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有虽然程度可有不同(并非人类所独有)。

而人不但天生拥有可对其主观控制的能力条件也就是,高级脑,而且还拥有这样的主观能动性,也就是人与动物很重要的区别之一。


定力的原理其实就是主动对以上奖赏系统(脑部)的把握和控制,避免其形成瘾和依赖,其实说的简单点就是让A10等掌管快感的神经部分休息而不工作,当然这需要一定长期的冥想(入定)和日常的实践习惯以及真正心理上的真正决心才能达到的境界。

也就是生理现象(固体液体物质)的硬件脑固然不可或缺,而决定生理现象的运用往往却又取决于心理(信息运算习惯形态)也就是软件脑的影响,当然每个生命的具体程度和倾向或许都会有所不同,也就是所谓定力又或者其他运用方向的差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7 18:14:5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长知识了!很精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0-29 17:39:0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个必须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3 20:02:1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 学习 ;楼主辛苦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11-6 15: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20 03:5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