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026|回复: 6

念佛成佛是佛教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6 16:16: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含烟 于 2013-3-26 16:23 编辑

善导大师、弥陀化身、创净土宗、楷定古今、本愿称名、凡夫入报、平生业成、现生不退、
念佛成佛是佛教——释慧净述
正文:学佛的目的是成佛
念佛成佛是佛教”,意思是说,念佛“而成佛”是佛教的目的。如果念佛而不成佛,就不是佛教的目的。
  学佛首先要皈依,但是皈依不是目的,皈依只是初步、基础,皈依的究竟目的是成佛,如果学佛或皈依的目标不是成佛,那就不是真正的学佛,也不是真正的皈依。念佛也是如此,如果念佛的目的不是为了成佛,那就不是真正的念佛。
  念佛方法有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我们这里说的念佛不是实相念佛,也不是观想、观像的念佛,而是"称名念佛“。称名念佛"是四种念佛方法当中最简单、最直接、最普遍的,任何时代、任何地方、任何人都做得到的,也是最殊胜、高超、稳当的,所以这里说的念佛单指称名念佛。
'

佛,有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阿閦鞞佛
 楼主| 发表于 2013-3-26 18:44:4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过去佛、未来佛 ,有千佛、万佛,我们念的是哪尊佛?我们不念过去佛,不念未来佛、不念千佛、万佛,单单念"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成佛以来于今十劫,是无量寿佛,所以阿弥陀佛是现在佛,而且也是尽未来世永远存在的未来佛,因此,这里所说的念佛就是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六字万德洪名,也就说,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
  念佛成佛是佛教,就是指不管是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的人,乃至法灭时期的人,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成佛。而且是当生成就。
     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
   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诸佛特留。
   弥陀本愿的本愿有两种含义:一是因本的愿,二是根本的愿。因本愿是每一尊佛在因地发菩提心、修菩萨行,为众生所发的愿,每一愿就因地来拿说都是本愿。这样来说,就因本而言,阿弥陀佛为众生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本愿;但若就根本而言,在四十八愿中,唯有第十八愿是跟本愿。根本与枝末是相对的,准此而言,除了第十八愿外,其他的四十七愿都是枝末愿。
   我们这个法门,讲到”本愿“时多是指第十八愿,很少指其他愿,这是有跟据的。
   净土三经中,《无量寿经》所讲的本愿也是指第十八愿。《无量寿经》有一首《本愿偈》:
          其佛本愿力,闻名欲往生,
          皆悉到彼国,自致不退转。
   这首《本愿偈》的内容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
   龙树菩萨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比定。
   这里的阿弥陀佛本愿也是指第十八愿,”称名自归“就是在解释第十八愿,可见龙树菩萨也是以第十八愿为本愿。
   天亲菩萨的《往生论》、昙鸾大师的你《往生论注》也都以第十八愿为本愿。
  《  往生论》言:
     观佛本愿力,遇无空过者,
    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
   偈中的观佛本愿力也是指第十八愿。
  所以我们这个法门,只要谈到本愿或本愿力都是指第十八愿。
  ” 诸佛本怀“的本怀 ,就是”目的“。诸佛出现于世间,目的就是在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方法非只一种,所谓”佛说种种法,为治种种心。若无种种心,何用种种法“,因为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所以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诸佛出现世间所说的最究竟的法,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也就是念佛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十方诸佛出世,其他的法,不说也没有遗憾,不会失去意义,唯有念佛成佛这个阿弥陀佛本愿救度之法,若最后没有说就不行,若没说就失去了佛出现世间的意义及目的了。间而言之,能达到究竟救度众生的法就“诸佛本怀”。
   这样说的根据在哪里?《无量寿经.序分》中,释迦牟尼佛表露了他出现世间的目的,透露诸佛也是同样的心情:  
          如来 以无尽大悲,矜哀三界,所以出兴于世,光阐道教,欲拯济群萌,惠以真实之利。
    这段文称为“释迦出世本怀文”,又称诸佛出世本怀文。
   如来以无尽大悲,如来,就近而言,是指释迦牟尼佛本身;就远来说,是指十方三世诸佛如来。凡是如来、佛,都具有不可称说、不可思议、无量无边的大慈大悲,因为大慈大悲是佛的境界,非菩萨以下众生所可思议,所以叫“无尽大悲”。
   矜哀三界就是怜悯三界六道的凡夫。诸佛因矜哀三界才出现在这世间,我们若非在三界火宅、六道苦海,就不需要诸佛来怜悯,就因为众生在火宅被烧,在苦海受苦,才让诸佛生起大悲来救度苦海的众生。
    救度众生当然就要说法,所以叫光阐道教,光阐道教的目的就是救度苦海的众生,惠施真实的利益。
    佛法有方便的利益及真实的利益,《无量寿经》说明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救度,第十八愿就是真实的利益,所以阿弥陀佛第十八愿是诸佛本怀,“诸佛本怀”就是根据这段文。这段文虽然只有短短五六句,但是含义非常广大,意义非常深远,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佛教。
         






'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7 18:47: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含烟 于 2013-3-27 19:06 编辑

                             弥陀本愿是诸佛称扬
   诸佛称扬,就是十方三世诸佛所称扬赞叹。在《无量寿经》中,释迦牟尼佛曾开示: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十方世界有无量无边的佛,到底有多少?算不出来你,释迦牟尼佛以印度的恒河沙来形容。十方恒沙的诸佛如来都异口同声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不可思议。”威神功德“是指阿弥陀佛的慈悲、智慧、愿力、神通、道行,以及救度众生的功德能力。连十方诸佛都认为无量寿佛救度众生的能力不可思议,可见阿弥陀佛 的力量超越十方诸佛。
   当然,证到佛性时,是佛佛相同,佛佛平等,但是佛与佛之间,在因地所发救度众生的愿与满愿之后救度众生的能力,却是不平等的。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经过五劫思惟所发非常殊胜的四十八愿,非其他诸佛所有,就发愿时间与内容而言,皆与其他诸佛不平等,而且阿弥陀佛所发的愿是经过兆载永劫直到可以救度任何一位众生之后才成佛,因此就所发的愿行及内容来讲,也与其他诸佛不平等。
   因地不同,果上成佛的功德力也不同,所以佛性虽然平等,但救度众生功能差别就很大,因为有的众生容易救度,有的众生不容易救度,不容易救度  的众生就必须阿弥陀佛才能救。《大悲经》说,五浊众生,贪瞋痴特重,诸佛舍离而去,只有阿弥陀佛才有办法救度。因为十方国土中,贪瞋痴烦恼炽盛的众生,因共业故而出生在娑婆世界,只有阿弥陀佛才有能力救度。
   换而言之,阿弥陀佛救得了的众生,其他佛未必都救得了;其他佛救不了的众生,就必须阿弥陀佛救度,因为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特别不可思议,是十方诸佛所咨嗟赞叹的,甚至十方诸佛也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名号,以身作则给十方众生看。比如第十七愿 言:
                     设我得佛,十方世界无量诸佛,不悉咨嗟称我名者,不取正觉。
   意思是阿弥陀佛成佛时,必使十方世界的无量诸佛都称扬赞叹他的名号,如果这个愿望不达成,就不成佛,所以,让十方诸佛赞叹也是他的愿行之一。
        又,《无量寿经》言:
         佛告阿难:“
无量寿佛,威神无极。十方世界,无量无边不可思议诸佛如来,莫不称叹”。
   可见释迦牟尼佛在在处处都在称扬赞叹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所以阿弥陀佛 本愿是“诸佛称扬”。
                 弥陀本愿是诸佛劝信
   诸佛劝信,念佛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往生极乐世界就必定成佛,这是诸佛所劝信,诸佛所护念。
《阿弥陀经》“六方佛”段中都共同有的:
               如是等恒河沙数诸佛,各于其国出广长舌相,遍覆三千大千世界,说诚实言:”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其中”汝等众生,当信是称赞不可思议功德“,就是诸佛劝我们要信受这部不可思议的《阿弥陀经》。
   《阿弥陀经》说只要”执持名号“,就是”多善根、多福德“,必定往生极乐世界;只要执持名号就是”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一心不变,执持名号而一心不变,就是”若一日......若七日......“之意,此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观音、势至及清静大海众菩萨都会来迎接,因之不受冤亲债主、天魔外道之妨害,就可以心不颠倒,正念现前,往生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就是在讲这样的内容,也就是演说第十八愿的含义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因此释迦牟尼佛讲说此法门时,十方诸佛都共同作证,劝我们相信,因为这个法门是诸佛的目的。释迦牟尼佛讲,等于十方诸佛讲。三藏十二部中,只有这部《阿弥陀经》有诸佛作证,唯有此法门是十方诸佛所护念,故称《一切诸佛所护念经》。
                     弥陀本愿是诸佛特留
   ”诸佛特留“,此法门也是诸佛特留。《无量寿经.流通分》释迦牟尼佛言:
                     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悯,
                     特留此经止住百岁。
                     其有众生,直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
    这段文在《无量寿经》中也是很重要的一段经文,但能够看出这段经文之重要性并不多见。由这段文我们得以了解,这部经、这个法门是多么受到释迦牟尼佛所重视!也由此证知,这段文在整个佛教是何等重要!
    ”当来之世“就是未来世。佛法流传世间,分正法时期、像法时期、末法时期,末法时期之后称灭法时期,也就是”经道灭尽“。正法时期是五百年(有说一千年),像法时期是一千年,末法时期是一万年,现今离释迦牟尼佛灭后约两千六百年,所以 是末法时期。”灭法“就是所有的经论都已在世间失传,当然也没有出家众及三宝,人们也不知道三世因果、善恶报应、六道轮回的道理,也不知道要持守五戒十善。但是,释迦牟尼佛说,虽然在灭法时期,经典一部部消失,但他还是慈悲哀悯,特别将这部演说阿弥陀佛本愿救度法门的《无量寿经》留在世间一百岁(同本异译是说永驻不灭)。如果众生遇到这部经,就能得度,脱离轮回。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诸佛特留“。
   诸佛出世都是为了 救度众生,救度众生的方法必须要适合任何时代、任何众生的根基,而且没有任何条件与限制,才能平等普渡众生:阿弥陀佛的本愿就是这样。
     ”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具足所有功德,任何人只要愿往生极乐世界,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可以往生。已脱离六道轮回的圣人,不需阿弥陀佛来救度。但是,世间凡夫不是善人就是恶人——即使是善人,也只是随因缘而行善积德,尚未脱离六道苦海;恶人因逢遇恶缘造恶而堕三恶道,但只要遇到善缘,知道行善积德,仍可生天或生而为人。所以,善人恶人只是所遇姻缘的差别致使相互浮沉而已,都是苦恼凡夫,都需要阿弥陀佛的救度。
  《大经》付嘱弥勒菩萨,《观经》付嘱阿难尊者,《小经》付嘱舍利弗尊者。
   《大经》就是《无量寿经》。《大经》中,释尊付嘱弥勒菩萨要永永远远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法门流通在世,文言:
                   佛告弥勒:”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段《付嘱流通文》就是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要将阿弥陀佛本愿生生世世流传下去,不要失传了。
   ”其有得闻“的”其“,是指一切众生,不管佛在世还是佛灭后,不管善人还是恶人。
  ” 彼佛名号“,是指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万德洪名。
  ” 欢喜踊跃“,很欢喜庆幸有阿弥陀佛的名号可以救度他,乃至临终才遇到而称念这句名号,这个人就可得大利——往生极乐世界称佛,所以说”具足无上功德“
   《观经》就是《观无量寿佛经》。释尊将此经付嘱阿难尊者,文言:
                       佛告阿难:
                           ” 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 寿佛名。“
   佛陀开示阿难尊者:你要好好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持无量寿佛名“,
这是中文的意译。
   ”好持是语“的”好“,意即好好地,如何好好地念呢?一般而言,就是老实称念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脚踏实的、专一的、不间断、不夹杂、不怀疑,从头至尾就只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掺杂念余佛,不掺杂咒语,不掺杂其他法门,对阿弥陀佛的救度不怀疑,很单纯、很朴实地念 这句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叫做”老实念佛 。
   整部《观经》中很长的篇幅都是在解释”十三观“及”三福九品“,或许一般人会这样想:”既然如此,应流通十三观的观想或三福九品的内容才对,为何释尊却付嘱阿难流通持名念佛呢?“我们 应知,一部经中最重要的经文往往都出现在经的结尾,在《观经》的结尾,佛陀没有开示要”观无量寿佛像“,而说要”持无量寿佛名“,由此可知,《观经》的目的并非在说观想或三福九品,而是引导圣道门的行者进入专持名号。
   因为名号具有阿弥陀佛本体的功能力用,持名就直接拥有阿弥陀佛的全体功德;其次,观想困难,持名容易,而且持名的当下就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观想即使观得如法,也无法当下拥有阿弥陀佛的功德,何况大多数人并没有能力观想。所以就方法而言,观想比较困难;就功德而言,观想也不够殊胜。因这两点,佛陀并不流通”观想“的法门,而流通”持名“的法门,因为”名体一如“,且持名容易。而观想所观的十三种内容都不是阿弥陀佛的本体,凡夫”三福九品“也是有漏之善,比起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只是小善根、小福德,而非大善根、大福德。
   释迦牟尼佛讲说《观经》之后,进一步讲说《阿弥陀经》(简称《小经》)。在《小经》中,其他法门都不说,一千八百五十八字的经文只说一法——执持名号。就是将《观经.流通分》”汝好持是语,持是语者,即是持无量寿佛名“的持名,在《小经》中演说一遍。”若一日,若二日......若七日......“都是重复演说《观经.流通分》的经文。
  《小经》中,释尊将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念佛决定往生成佛的法门付嘱舍利弗尊者。经文中,释迦牟尼佛主动呼唤舍利弗三十六次,舍利弗尊者都没有回答,只是静静地聆听开示。释迦牟尼佛问舍利弗两次,但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尊者对阿弥陀佛的境界都无法回答,只有恭敬顺承、欢喜信受释迦牟尼佛的开示及付嘱而已,因此我们可以知道,这部经是佛”无问自说“的。
                      三经唯明专念
   《大经》唯明,《观经》唯标,《小经》全显。
    善导大师《观经疏》(《善全》第206页)说:
                《无量寿经》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弥陀经》中,一日七日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此经定散文中,唯标专念名号得生。
   ”《大经》唯明“,四十八愿每一愿的内容都不同,但善导大师却解释说”唯明“。”唯“是唯一、单单,意即四十八愿唯一在显明专念阿弥陀佛的名号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故说”《大经》唯明“。
   或许有人会疑惑:”为何善导大师这样解释?会不会说错了?“我们都知道,善导大师是阿弥陀佛的化身,大师做这种解释一定有他的含义。
   四十八愿中,每一愿都是教我们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都在令众生仰慕极乐世界。极乐世界如果不是那么清静、庄严、殊胜、高超,我们就不会想往生。因此,可以这样讲,愿愿都是在说:如果要往生没有三恶道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如果要往生金色之身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如果要往生当下得到六种神通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如果要往生当下入正定聚、当下决定不退转的极乐世界,你就要念佛;如果要往生到无量寿、无量光的地方,你就要念佛......每一愿、每一愿都在显明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善导大师这样解释是有深意的。
   有善导大师这样石破天惊的解释,让天下的人振聋发聩,好像黑暗当中突然照进阳光,让我们有了光明。
   《观经》唯标“,善导大师说,《观经》的《定善文》和《散善文》中,单单标示”专念名号,必生极乐世界。“
   这种解释,和其他祖师的解释是完全不同的。其他祖师解释"定善“的部分都在显明定善,解释"散善“的部分都在强调散善,但是善导大师不管是解释"定善”还是"散善“,都是指向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因为善导大师知道释迦牟尼佛讲这部《观经》的目的,就是要引导所有根机的众生都来念" 南无阿弥陀佛”,讲定散的目的不是定善本身,目的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所以定也好,散也好,唯在标举"专念名号,必定往生极乐世界“。
   如果修观想,或修三福九品,就不一定往生极乐世界。为什么?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做不到,做不到就不能往生;另一方面是如果没有回向也不能往生。而念佛就像汽车开上高速公路,只有一个方向,只能前进,不能后退,也没有办法回转,达到成佛目标之前没有办法停止,所以说念佛成佛是佛教。
   前面三段文是引用经典的内容来作"念佛成佛”的证明,接下来引用两位菩萨的故事来做证明。
                              文殊发愿往生极乐
   《观佛三昧经》中,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文:
                               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
                               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
                               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是七佛之师,他在《观佛三昧经》中表达自己修行的目标,透露自己最后的愿望就是往生极乐世界。文殊菩萨是等觉菩萨,等觉菩萨还差佛位一级,虽然只差一级,但"失之毫厘谬以千里”
   就像弥勒菩萨现在是在兜率天,距离到娑婆世界成佛还要经过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差一级就要经过那么久的时间。往生极乐世界当下就进入了佛的果位,所以连文殊菩萨都发愿临终的时候能灭除所有的障碍,顺利见到阿弥陀佛,一刹那之间就往生极乐世界,满足他的大愿。什么大愿?就是阿弥陀佛现前为他授记,也就是以阿弥陀佛为他授记作为他所有愿中最大的愿。
                  普贤发愿往生极乐
   《华严经》中普贤菩萨发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
                             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这首偈跟前一首偈内容可以说完全一样,普贤菩萨也是等觉菩萨,《华严经》有四十华严、六十华严、八十华严,《普贤菩萨行愿品》是最后一品,也就是《华严经》最重要、最精华的一品,因为有这一品,使《华严经》普遍受到佛教的重视。这一品的重点,就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且回归极乐,所以说"十大愿王“。普贤菩萨自己求生极乐世界,也引导华严会上四十一阶位的众多法身菩萨一齐回向极乐,这是
《华严经》重点与可贵的地方。
   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都是等觉菩萨,他们都回向往生极乐世界,而且还带领四十一位法身大菩萨一同往生极乐,由此可知净土法门是一切法门、一切行者的归宿。八万四千法门要是没有回归这个法门,就没归宿;若专学这个法门而没有学其他法门,也没有遗憾,因为已得到圆满。
   文殊、普贤是释迦牟尼佛的胁侍,代表释迦牟尼佛的智慧和行愿。这两位菩萨都归向极乐世界,显示
释迦牟尼佛出现世间弘扬佛法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众生、指归修行者往生极乐世界。
   就好像陆地上的千江万水最后都归向大海,千江万水若没有归向大海,就没有究竟的归宿。同样地,修行者最后若没有归向弥陀净土,就没有办法究竟成佛,所以印光大师说:"九界众生舍此法,则上无以圆成佛道。”文殊、普贤菩萨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是以身作则示现给我们看。
   接下来,引用观音菩萨以及文殊、普贤菩萨示现,劝导祖师往生极乐世界的故事,进一步显明刚刚所讲的文殊、普贤菩萨求生极乐是为我们示范,以及显示弥陀本愿是"诸佛本怀、诸佛称扬、诸佛劝信、诸佛护念、诸佛特留“.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27 20:28:2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功德无量,看到善导大师、慧净上人,这些字很亲切!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3-28 18:26:25 | 显示全部楼层
                           观音劝慧日往生极乐
   第一个故事是观音菩萨劝慧日大师往生极乐。
   慧日大师又称慈愍三藏,是唐朝的国师。
   慧日法师俗姓辛,东莱人。唐中宗时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西域印度求法,内心非常仰慕,于是也乘船渡海,经过三年,终于到达印度,参访礼拜释迦牟尼佛一生成佛的种种圣迹,并寻求梵文经典。慧日法师经历了这么多的艰难困苦,因此对阎浮提世界产生了深深的厌离。他思惟着,不知是否有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地方、只有快乐而没有痛苦?又有什么法门、哪一种修行,可以很快地亲见诸佛呢?因此他每到一处就将此问题请教当地通达经侓论的三藏法师,而他们全都劝他修行净土法门,求生极乐世界,慧日法师听了开示之后欢喜踊跃地顶戴奉行。
   慧日法师随后渐往北印度行去,到了西北印度的健馱罗国。在王城的东北方,有一座大山,山上有观音菩萨的圣像,凡是至诚恭敬祈求的人,往往都可以亲见观音大士现身,因此慧日大师也前往山顶,叩头顶礼七天,又断绝饮食,准备以死为期,精进用功,希望观音菩萨能显现,为他开示。到了第七天晚上,观世音菩萨在虚空中现出紫金色的身形,身长一丈多,坐在七宝莲花座上,俯视法师,并伸出右手,抚摩法师的头顶说"你如果想要弘传佛法、自利利他,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至诚发愿往生净土。见到阿弥陀佛及我之后,就可以得到无上利益。你应当知道,净土法门是超过一切行门的殊胜法门。“说完之后就消失了。慧日法师本来身体非常疲惫困乏,但是听完这段话之后,马上振奋起来。
   慧日大师是唐中宗时代的人,根器锐利,因看到义净三藏法师前往印度取经,自己也发愿前往印度。那时候并没有飞机,汽船、火车、汽车,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坐船,船在海上也没有什么导航设备,都是随海浪漂浮,漂流到哪里就到哪里。慧日大师坐船到印度,足足花了三年的时间,等于是拼命,抱着宁可牺牲生命的决心也要到印度求法。就如玄奘大师鉴于当时传至中国的经典不全,抱者"宁向西天一步死,不向东土一步生”的决心一般。
   一个人如果对娑婆苦海、轮回之苦的体会越深,求解脱的心就会越深,体会解脱生死轮回的重要,就会去追求一个百分之百可以解脱生死轮回的法门。"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生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不会因得到人身。遇到佛法,还希望下辈子再来,一定是必须在今生今世求解脱的。
   慧日大师就是抱着这种观念。虽然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但是这么多的经典、法门没办法让他在今生今世解脱,他就觉得有遗憾。所以,他决心追求一个所有的人今生今世都可以解脱的法门,这样他才觉得有价值,有意义。所谓"人有诚心,佛有感应”,不但通达经侓论的三藏法师们都向他介绍求生极乐世界的净土法门,观世音菩萨也亲自现身为他摩顶开示、授记,告诉慧日大师:"要自利利他、弘扬佛法,唯有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虔诚求生极乐 世界,往生极乐世界。那样就不但可以看到我,也可以看到阿弥陀佛这个世间所有法门,没有比这个还要超越的法门!“这就是观世音菩萨所开示的。
   慧日大师因为断食,七天没吃没喝,本来身心非常疲惫困乏,忽然亲蒙观世音菩萨的摩顶、授记和开示,好像喝到甘露、得到救度一般,整个人都有了精神。他回到中国后,、进入长安城,受到皇上的器重,被聘为国师,就是慈愍三藏法师。
          慈愍大师有一首偈语很有名:
                  彼佛因中立弘誓,闻名念我总迎来,
                  不简贫穷将富贵,不简下智与高才,
                  不简多闻持净戒,不简破戒罪根深,
                  但使回心多念佛,能令瓦砾变成金。
   这首偈语可说将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无条件的救度彻底显露无遗,也将诸佛的本怀彻底显露出来。
   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是阿弥陀佛的胁侍,一位是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显示,一位是阿弥陀佛大智大慧的显示。两位菩萨显现在这世界的目的,就是要引导众生一齐归向净土,一齐念南无阿弥陀佛。
   所以,若是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应该要知道,观世音菩萨显现世间的目的,不是要人永远修观世音菩萨的法门,而是要他最后来念阿弥陀佛,如此才是真正的救苦救难。因为世间的苦难是枝末的苦难、暂时的苦难,跟本的苦难是生死轮回,生死轮回是恒久的苦难。生死的苦难如果拔除,才是真正的救苦救难。引导所有众生进入净土法门,念佛往生极乐世界成佛,则根本。恒久的苦难被拔除,这就是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最终目的。
                          文殊普贤劝法照往生极乐
   大历二年,法照大师住衡州云峰寺,于粥钵内忽见五彩祥云,云内现大圣竹林寺;他日又于钵中感见五台山诸寺及净土胜相。大历五年,也就是公元七七0年四月六日,法照等一行人到达五台山佛光寺,就在那天夜里四更(也就是凌晨一点到三点之间),法照大师远远看到一道奇异的光芒照到自己身上,因此就向前接近这道光芒,跟随这道光芒而去,走了大约五十里,见到一座山,山下有溪涧,涧水北边有一道石门,石门下有两位童子,自称是善财和难陀,这两位童子引导着法照大师到一座寺院,寺院匾额写着"大圣竹林寺”,就如同法照大师过去在钵里看到的完全一样。这间寺院黄金铺地,七宝行树,众宝庄严。法照大师进入寺院,登上讲堂,见到文殊菩萨在西边,普贤菩萨在东边,各自坐在狮子座上,有数以万计的菩萨众围绕在两位菩萨身旁,文殊菩萨、普贤菩萨正为围绕在旁的大众说法。法照大师于是至前向两位菩萨问讯顶礼,然后问道:"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 ,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静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而佛法又浩瀚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
   文殊师利菩萨就告诉法照大师说:"你现在修习的念佛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法门。在一切的修行法门当中,再也没有胜过念佛和供养三宝的了,如果能够这样做,就可以快速圆满福慧双修 。此念佛和供养三宝两种法门,最为圣善和重要。我文殊师利在过去劫中,因为观想佛的缘故,因为念佛的缘故,并且由于供养三宝的缘故,得到如来的一切种智。所以你应当知道,一切诸法、般若波罗蜜,以及甚深禅定,乃至十方诸佛,都是从忆佛念佛而生。因此可知,念佛法门是一切法门之王。“
   法照大师又问:"那么应该要如何念呢?”文殊师利菩萨回答说:"在此娑婆世界的西方,有阿弥陀佛,彼佛所发的愿力不可思议,你应当要净念相继,不要令他间断,临命终后,决定往生极乐世界,永远住于不退转之地。“说完之后,文殊菩萨、普贤菩萨两位大圣同时伸出金色的手臂,抚摩法照大师的头顶说:"你因为念佛的缘故,不久之后就可以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期愿能够尽速成佛,再也没有比念佛更好的了。只要一心念佛,就能够快速证得无上菩提。”法照大师听完之后欢喜踊跃,顶礼菩萨,然后告辞,退出讲堂。两位童子将他送出寺院。大师才一抬头,整个寺院突然消失,法照大师因此在该处堆积石头,以标记它的处所。
   这段典故出自《高僧传》。由此典故我们知道,无论是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还是普贤菩萨,都劝我们发愿求生极乐世界。
   这段典故的起因是,法照大师曾经在他的钵中看到一个景象:有一座寺院,大门上写着"大圣竹林寺“,而且这座佛寺跟一般的寺院不同,地是黄金铺地,楼阁、讲堂都用种种宝物庄严而成,而且有不可计数的圣众菩萨四周围绕着。寺院也好,大众也好,都非常庄严殊胜,非世间所有,就好像是《小经》上所描写的极乐世界。因此法照大师心想,这一定是圣境而不是凡境,所以他一有因缘就问高僧大德或长辈,他钵中所现的这种境界到底是在什么地方。长辈都跟他说,这种境界应该是在五台山,五台山是文殊菩萨显化的道场,如果能往五台山诚心祈求,往往能见到文殊菩萨示现。之后,法照大师以虔诚之心跟随着同窗道友来到五台山,果然遇到这段不可思议的灵应事迹。
   一般修行者见到菩萨,不论是在梦中,还是在坐禅中,或是在念佛中,大都没有对话,即使有,也只是几句而已,没有像法照大师这般面对面互相对答、受到开示,甚至于摩顶授记,所以这种感应非常殊胜。
   当时,法照大师登上讲堂,向两位菩萨问讯顶礼之后,就请问:"末法时代的凡夫众生,距离世尊在世的时间已经很遥远了,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烦恼尤其深重,本来具足的清静佛性无法显露出来。"这段话是法照大师就自己的实际情况而问,而我们更是如此。
   法照大师向二位菩萨问说,距离世尊时代已经很遥远,很难遇到真正的善知识。虽然说现在还有佛法在流布,有出家众,但是毕竟真正修行的人很少,能证果的人也可以说几乎没有,所以没办法遇到真正的善知识来指导我们,而且自己智慧浅薄,根器陋劣。根器陋劣就像杯子有破洞,根本没办法装水。如果是根器陋劣,要修行解脱生死,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对佛弟子而言,人生的目的就是要了脱生死,要了脱生死必须要学佛。而学佛当然就要成佛,成佛有近期跟远期,近期的目标就是先了脱生死,远期的目标才求成佛。如果连了脱生死都未能做到,那么成佛也就不用谈了,所以要先求了脱生死。不过,如果能够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不但生死了脱,而且彻底成佛,是一生成佛,二者同时完成。
   法照大师是很有学问、很有道德、很有修持的人,才可能被聘为国师。但是他即使已经当国师了,可是真正面对生死轮回的解脱问题时,才知道自己浅薄陋劣、烦恼业障深重。本来一切众生都具有清静的佛性,也因受了烦恼业障覆盖,所以无法显露出来。这样说来,自己生生世世岂不是无法出离三界六道生死轮回!
   一个人能彻底相信自己没办法靠自己的力量出离三界六道轮回,这就是善导大师所说的"信机“。有了"信机”的人,他才能够彻底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如果没有了解自己真的是知识浅薄、根器陋劣、业障深重、烦恼强盛,他就无法彻彻底底相信阿弥陀佛的救度。
   就好比一个人,如果没有自觉已坠入大海、正在大海中随浪浮沉、即将灭顶的事实,他就很难生起求救的心。如果他能够自觉已坠入大水中,只有浮沉的分而已,当有大船来救他时,他就会即刻接受这艘大船的解救,完全归投。
   所以唯有自觉知识浅薄、根器陋劣、烦恼深重的人,才能彻底信受阿弥陀佛的救度。
   我们根器陋劣,就好比赚不了钱;业障深重,就好比债还不完。如果这样,解脱就遥遥无期,成佛就永远无望。认清自己是无有出离之缘,这就是"信机“。一个信机的人要怎么办呢?不是到处去乞讨,而是要赶快依靠一位大富长者,就是依靠阿弥陀佛的救度。但是大富长者要具备两个条件:第一,他很富有,是国中最有钱的人,他的财宝甚至比国王还多,多到不可计数;第二,他是最有爱心的人,他的爱心是绝对的爱心。所谓绝对的爱心,就是没有条件,不管任何人向他求救,他都会援助,这才是真正的大富长者。
   一个无有出离之缘的人,就是要靠大富长者,靠大富长者就是完全认定佛力的救助,而不是到处去乞讨。杂修杂行就好像到处乞讨一样,今天修这个,明天修那个,今天参加这个法会,明天参加那个法会,到处跑道场。这些修行好不好?相对于没有修行来说,当然是好,也有功德,但是这就好比行乞一样,能讨得到,就能勉强一时、维持三餐,不然就得挨饿,但是结果还是没办法彻底将债务还完,一生没办法有个地方安住,只得 一直都在乞讨,永远没有个依靠:这就是杂修杂行。
   将我们无常的生命完全依靠无量寿命的阿弥陀佛、永恒的阿弥陀佛、绝对救度的阿弥陀佛,就是彻底归命"南无阿弥陀佛“。此后就专念南无阿弥陀佛,不杂修杂行,这样,生死根源一刀斩断,就决定往生极乐世界,决定成佛!这就是完全依靠大富长者,而不是四处乞讨。依靠大富长者就是认凭佛力,不再四处乞讨就是舍自力,舍自力才能够完全靠他力,就不会杂修杂行,而是专修专行。
" 而佛法又浩翰广大,无量无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佛法好比大海,一望无际,无量无边,令我们望洋兴叹,不知道要修哪一种法门。而且每一个法门看起来都不是我们所能修得起的,连法照大师也这样感叹:"不知道要修什么法门,才能够最容易得到佛法的心要?但是这么多的法门,只要能掌握到根本,就算其他的都没有学,都学不来,也没有遗憾:可是如果没有掌握到根本,就算是其他的都学了,也还是有缺失,也会有遗憾。
   上一段是法照大师就自己根器陋劣来请问,这一段则是从法的重要性来请问。
   文殊师利菩萨告诉法照大师:"你现在修习的念佛法门,正是最适合这个末法时代的法门。“针对法照大师所问,文殊菩萨先告诉他答案,后面再详细说明理由,"念佛法门”就是这段的关键。
                              有一首偈语说:
                                       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
                                       路头若识得,生死一齐休。
  这首偈语的意思是说,不是随缘跟别人阅藏、诵经、朝山、参禅、拜忏、参加法会......这样叫做修行,不是的!修行无别修,只要你能够识路头,能够掌握到总根源,找到修行的心要处,生死轮回当下就一齐斩断了。反之,路头如果不识得,没有掌握到根源,没办法得到佛法的心要,这样的修法就等于白修,因为只要生死没有斩断,还是继续轮回,那些都只是跟佛法结个缘而已,等于是入宝山空手而归。所以"念佛法门“是这一段开示的重要点 ,也就是法照大师所问的"佛法的心要”。
   念佛法门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有一句话说"三藏十二部经,六字全收”,佛说八万四千法门,结集成为三藏十二部,六字就全部包含了。所以,如果能够专念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是掌握到佛法的心要,这不但最适合末法时代,也适合正法时代和像法时代。为什么?因为念佛法门是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万人修万人去。上等根器也好,中等根器也好,下等根器也好,聪明也好,愚笨也好,识字、不识字,无论男女老幼。智愚贤不肖,只要念佛,都能够成就。如果修其他法门,就不一定成就,因为都要讲究根器堪修或不堪修。
   念佛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任何人只要会讲话就会念佛,最简单,最容易,而且最快速,最圆满,为什么?因为一世就成就,今生这口气一断,就往生极乐世界,一旦往生极乐世界,三界六道生死轮回就永远断除,到那里就成佛,没有第二世。因为极乐世界不是声闻、缘觉的境界,也不是菩萨的境界,而是佛的境界,入佛的境界就绝对成佛。就好比地面上的千江万水,有清净的、污秽的,有香的、,臭的,可是一旦进入大海就跟大海的水同一味。所以念佛法门不但适合任何时代,也适合任何根器的众生,所以说念佛法门是"易行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3-3-30 01:11:09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成佛是净土宗的基本思想,在一般人群中流传最容易沦于迷信。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21:05:18 | 显示全部楼层


                     龙树菩萨于《易行品》言:
                                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我称名自归,即入必定。
含烟向佛忏悔:不该把“即入必定”的“必'写成比字。含烟罪业深重,愿法界有情尽除一切罪障,共证无上菩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0 19:5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