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195|回复: 11

毛先生对兵法十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2-16 21:35: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看什么新进, ]% H- E9 P7 A
  清姚鼐《古文辞类纂》中收有欧阳修《为君难论》一文,此文从战国时期赵孝成王不用老将廉颇而& J9 I5 d/ ^2 E8 r
任用新将赵括、秦王赢政不用老将王翦而任用新将李信致使战败兵失得出结论,秦赵二国之君“乐用新0 N9 [, D' M& O
进,忽弃老成,此其所以败也”;并阐述说,“大抵新进之士喜勇锐,老成之人多持重,此所以人主之
6 z/ e0 t- t( N: F好立功名者,听勇锐之语则易合,闻持重之言则难入也。”毛先生读此评点到,“看什么新进。起、翦1 m/ ^6 h" K5 h/ ^* n, ~0 X9 ^( Y
、颇、牧其始皆新进也。周瑜、诸葛、郭嘉、贾诩,非皆少年新进乎?”在毛先生看来,事业的成败不& G$ }: C3 D: t
在于人的新进老成,而在于人是不是贤、是不是有能,是不是为将之材。! `, X" e2 {( h
  注重为将之材,强调将帅作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研究国家兴亡学说的中国兵法对此作了深入探讨
6 a$ ]  d; v$ ?0 E) ]。《孙子兵法》认为“道、天、地、将、法”是决定国家兴亡、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将”是其中之' M9 {5 G$ ?" ^1 X8 O
一。贤能的将帅是国家的辅弼,辅弼的周全国家就强盛,辅弼的欠缺国家就衰弱,“夫将者,国之辅也
# U7 S4 z" a) r5 D, N。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六韬》还指出,要把选人任将当作国家存亡安危的大事来认真看
4 `$ }9 Q+ N" {9 v$ t' b# I待,“兵者,国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于将。将者,国之辅也,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将不可不察也。3 r; C8 E; Q' H3 M* ]/ Z
”什么样的将帅才算的上是“国之辅”呢?《孙子兵法》指出,“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曹; A2 ~: \! O1 C& J# p
操称此为“五德”,注曰:“将宜五德备也。”为将之材要五德兼备,不可偏废。杜牧说,“盖智者,9 _0 E; w  \/ b4 U! n) S5 Q
能机权、识变通也;信者,使人不惑于刑赏也;仁者,爱人悯物,知勤劳也;勇者,决胜乘势,不逡巡# q. j8 |, o: z$ _
也;严者,以威刑肃三军也。”所谓“智”就是智慧,知识渊博,多谋善断,能正确认识事物,预见事
8 r3 i* d8 M* U; u  e% b' J态变化,有克服困难、解决问题、战胜敌对势力的能力;“信”就是诚信,言出如山,赏罚分明,有功! S1 y) ^& _4 |- v
必赏,有过必罚;“仁”就是爱人如己,珍惜生命,能与部属同甘共苦、患难与共;“勇”就是果敢,9 A1 l+ u0 L) f
锐意进取,不避风险,不怕牺牲,尽守职责;“严”就是威严,严明法纪,严格执法,以身作则,身体1 l: A  M& e& `+ S5 h+ w8 ]4 o$ T& f
力行。《孙子兵法》还指出,将帅在做到五德兼备的同时,还要做到“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
, ]1 o  m2 Z) V! ~# S; Z. K,而利合于主”,这样的将帅才称的上是“国之辅也”、“国之宝也”。
) f* W7 ?. l9 U5 _  辫贤去奸,拨庸拔锐,选拔五德兼备的为将之材是中国兵法思想的重要内容。《尉缭子》说,“民; {0 v& Z4 d( I% @% p1 @
言有可以胜敌者,毋许其空言,必试其能战也。”选拔为将之材,在进行素质考察的同时,也要进行实
) U, {# k# G+ s. N1 W践检验,把可用之人放到实践中去锻炼、去检验。素质考察的关键要看是不是那块料,不能把“世俗之6 e4 \: z5 |; h. p
言”当作选人的标准。《六韬》说,“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
$ Z- }9 |" [$ p( u) K# ^# f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君,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
9 t5 k4 I8 x8 s9 R: |。”把“世俗之言”当作辨别贤庸的标准,平庸之辈就会结党营私、拉帮结伙、互相吹捧、以虚名蒙蔽
2 n( {) k- ~5 v% `, X3 ~君主获取爵位,出类拔萃的人难免不因莫须有的罪名而丧失晋身之途,这样国家终将危亡。
) t+ O5 ?1 r( c  i+ r  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是战国时期秦国和赵国的名将,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是三国时期的8 B4 S3 a8 u8 z$ i1 V! Z, m
主帅及谋士。白起、王翦、廉颇、李牧最初都是以新进之士建功立业的,周瑜、诸葛亮、郭嘉、贾诩更9 \* T# I* _! m* W% e/ W2 P' z
是以“少年新进”立下功勋的。因此,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人才,选拔人才的关键在能力。毛先生曾说,, K9 u' S# |6 ^0 h% v
三国时期,曹操带领大军攻打东吴,那时程普40多岁,周瑜20多岁,程普虽是老将,不如周瑜能干。大
( d  f# r+ r5 X# p/ K  I敌当前,谁人挂帅?还是后起之秀周瑜挂了帅印,结果打了胜仗。古时候可以破格用人,我们为什么不2 C7 `9 f2 ]2 b7 ~$ G
可以破格提拔!他希望在新中国能创造一种氛围,让为将之材脱颖而出,层出不穷,为中华民族的复兴; G  X3 `/ e1 e" T  e  `
贡献才智,建立功勋。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5:43 | 显示全部楼层
(二)老粗出人物
8 N5 F, [, `% C2 z! W# c+ J  毛先生一生多次谈到汉高祖刘邦,称赞刘邦是高明的政治家,从他的谈论中我们可以领悟出一些深1 P- e1 s2 e2 ~
刻的兵法道理。1964年1月,毛先生在一次谈话中说,“老粗出人物!自古以来,能干的皇帝大都是老
* }) o' W. i# ^  a- ]! Z# j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
1 k: }5 M7 K6 e5 i5 y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 C7 G4 t1 j4 D# a; Q
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他妈的,要封
9 N3 b5 V% H% _/ m$ P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南北朝,宋、齐、梁、陈,五代梁,唐、晋、汉、周,很有几个老粗。”
! |2 J& L( a) j% i  Q毛先生还指出,刘邦是个大老粗,“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决策和用人是中国兵法* d* s+ [6 s5 U/ P4 }; E
探讨的重要内容。 ( |& E+ C9 i9 X- _' l# k
  中国兵法中讲的“计”、“谋”、“算”,说到底就是决策。《孙子兵法》说,“夫未战而庙算胜
: g) p5 ?" L7 U$ }2 q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杜牧注,“庙算者,计算于庙堂之上也。”“庙算”2 N! k8 a5 B/ H
指的就是在庙堂之上做出战略决策。“庙算胜”就是说在战前就要做出胜人一筹的决策。《尉缭子》也
- U* Z3 U. `& n8 p' g0 s3 Y( b6 M+ [说,“兵有胜于朝廷,有胜于原野,有胜于市井。”“胜于朝廷”,就是说在朝廷上就要做出战胜敌人" V8 Z2 _& J4 P0 O: ?$ n% T" c
的决策。刘寅注,“胜于朝廷者,谋定也。”《六韬》认为,主帅心中要有主见,看到有利的时机,要
4 |1 i8 L( m3 o! H+ c. K! U抓住不放,毫不迟疑,大胆决断。用兵最大的灾害就是迟疑不决。“善战者,居之不挠,见胜而起,不! m" q0 M& b$ w6 V' I- i# e( v
胜则止。故曰:无恐惧,无犹豫。用兵之害,犹豫最大;三军之灾,莫过狐疑。善者见利不失,遇时不
1 {, D! C  F# }/ \2 L疑。”《虎钤经》也指出,正确的决策是取得胜利的必由之途。“战胜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
) q, `- w+ P/ x3 k. ?- a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审,兵权贵一。”刘邦遇事能听取不同意见,果断决策,这与他的老粗禀性是密
( y$ a- u3 B, }& ?% e* o3 O6 d不可分的。- b4 I" ~4 N1 ^* u
  举贤任能,选将用人是实施战略决策的重要一环。《尉缭子》指出,一国之君在做出决策之后,必4 ?, b4 q, ?$ z6 M7 `* Q  k, k) r
须要起用贤能之将去实施。不能起用贤能之将,而想占有天下,必定会落得一个亡国覆军的结局。“视7 c  \0 A: Z% F3 o$ O. \' b
人之地而有之,分人之民而畜之,必能内有其贤者也。不能内有其贤而欲有天下,必覆军杀将。如此,
3 T" V. }& Z( _" N: X3 X虽战胜而国益弱,得地而国益贫。”《三略》也指出,“夫主将之法,务揽英雄之心,赏禄有功,通志
6 ~0 I# o7 V; ?- g, i. t1 o于众。……治国安家,得人也;亡国破家,失人也。”“夫为国之道,恃贤与民。信贤如腹心,使民如
7 h* L* j3 F/ ], r四肢,则策无遗。”君主治国平天下,在于收揽贤人之心,得贤人者得天下,把贤人当做自己的腹心,( H" Q4 F+ @% n% D
任贤使能,这样战略决策才不致落空。《孙子兵法》还指出,将帅受命为将拥有临机制宜的权力,君主0 T% m7 q; w1 C/ j0 o4 h. T
不能从中制御,“将能而君不御者胜”。《尉缭子》也强调,将帅在军中拥有绝对权威。“夫将者,上
1 O0 z# K* F! A! u* J  a; R, s不制于天,下不制于地,中不制于人。……无天于上,无地于下,无主于后,无敌于前。”任用贤能之. H7 h8 M9 j( b; y8 H5 t
人为将,保证将帅行使职权,这是国家安定昌盛的重要保障。
# G$ w: U$ t2 V9 A% }6 u  历史上成就大事的老粗很多,老粗一般具有五个优点:一是思想没有框框,没有书生气,不教条,: ?5 R: V0 j1 w' \
敢想敢闯敢干;二是爱惜人才,肯放手用人,不吝啬权力,能发挥人才的作用;三是尊重知识,听得进
& k1 Q) D- Z+ K9 x' O3 q! c# G不同意见,从善如流;四是能吃苦,肯接近社会低层;五是从实际出发,不讲面子,不摆架子,不求小/ N  q4 \: ], N* I, U2 Q7 Q% t
利,不图虚荣。这些正是中国兵法对统帅的基本要求。刘邦是个大老粗,但他具有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 ~! n8 y& o; n9 E$ q- @! l) S
组织本领,这是他获得成功的本质因素。试看今日天下,世界著名学府MBA出身的才俊遍布全球,但是他$ M6 U, y( R, n
们之中又有几人能成为经济王国中的统帅?在经济王国中的成为统帅的不少倒是那些出身平民、身经百6 _% Z5 X+ _" d' R1 Z
战的老粗。毛先生在一次谈话中曾背诵《史记》中刘邦说的一段话,“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
2 i# I5 r4 g$ S( H6 T9 k7 H$ \8 R,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粮饷,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2 f9 z8 f! _% m& Z( c+ X: O; n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并说
- H+ @% P5 `4 Y/ J: Z8 D,有这么一大帮人为刘邦出点子,这位老粗取得天下,自然不是偶然的。不要小看老粗,老粗能干大事, e: u9 F1 M( b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误于隆中对. _$ k# j3 C4 J5 Z" t8 l# ~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
+ [" Z  I  P1 Y" `“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 U! h( Y" \; v' w/ m
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1 e4 X/ w0 p) {" m9 s
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 [) b. x" C/ A
,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
  g/ s; m! y; d& e8 L3 |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
) w7 f9 b3 _4 P+ \' f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
( b, p$ ^) y8 c  T战略上的失策。毛先生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
* H' [2 v- W) y4 o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先生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 G& J9 s9 F2 ~6 p9 m
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6 W0 V7 @1 h+ Q5 N! N1 ~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8 ?5 |0 i2 a7 e) t
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
8 Q% w% C7 C; B) Y0 ]2 w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
+ ^$ a5 L: o8 u. v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
' B  o0 F9 ^9 ^/ Y0 H( j3 ^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 Z1 ?2 I. N' B* K! }
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
/ I: U1 @# q& V3 P' N7 B) r7 I' G、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g: w& F- p' n  Y  N5 |8 n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
/ Z: g& r2 ?/ }% _" w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 {  e$ Z$ r7 S2 [7 t7 n
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J' h3 o; W. a) S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
9 c2 _4 z& q3 B/ D/ l# G,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C, j! K4 p: B/ d1 P4 `
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
2 {  h! ]% `$ g8 V6 f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 F7 _0 F5 D7 V( n2 h
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
( D- F" Q/ Q; g3 `8 j+ P" [4 @9 V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
4 y, l4 r0 `; e" v% H9 n( j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5 L# ^6 X% R6 l% V/ Z& h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
5 {- i) o6 Y- ?" d! s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
" B# {. @4 r# ]0 c- \  c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 ?( Z- t  @9 n) P6 \: z* ~% y
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 e# Q# A% S: c
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 I* q. b( Z1 y, D7 ?' G4 z
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
* Z+ r6 J7 H; F6 q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
' |$ i/ n9 K3 y8 Q, e/ x+ d$ K& a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
3 J6 w% f; A2 k$ U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
' t  N. `% G) O) \- j9 \) H) T% \3 |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 I3 q3 O1 A# R& k
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3 z9 Q/ U, Z1 X& r$ e2 \0 n
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 S: q6 Q5 ?$ K2 {
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5 ^; t" E' q$ e
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
0 t1 D1 y; A  |# x2 l4 W% }, A这即是毛先生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 {, E# k. ~9 {+ o6 ~. U+ X, d1 Y/ l* y
,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4 c' ]; N$ G  c* |! x8 U2 ?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 E  H- C1 h5 A/ s3 V2 ?
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3 P* J6 Q. ^- s
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5 k- o9 ?' V8 p0 D: E2 j* }, O1 \
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 g9 b* s. G0 S. x  p
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 U" |! O" H* a- ~
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
( x# R2 Q" _) o; N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8 n* t$ A+ w$ A, i+ v; @5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先生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
4 t" _) B' B- W,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  `! V! K" S2 C0 O( ?1 T2 y7 p/ R
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
% ^# H2 J: e6 [: r6 {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2 I7 Y" `1 R' B! D# G- Q+ R
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
2 T$ }+ t. x% [2 g' t; n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
7 S9 o" C# S5 j3 z& e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6 j' Z$ I! U- l2 Q% N; x5 B
视中国兵法的。
6 H) o6 W- `4 `  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 M! f4 G' G; b/ i
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 ~9 U" C% Z+ b0 [% Z% i
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6:33 | 显示全部楼层
(四)郭嘉是一位著名人物7 P& T4 w7 b0 m  l
  1959年4月,毛先生在党的八届七中全会上说,“希望大家看看《三国志》中的《郭嘉传》。
) K  N& z/ N/ ~. J& v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是曹操的重要谋臣,才识超群,足智多谋,长期追随左右,出谋划策,
& |! v2 b/ n* y# `& s5 W功绩卓著。曹操则倚为股肱,常常问计于他。郭嘉三十八岁时病殁。令曹操十分痛惜。郭嘉足智多谋,
: ~" h* b% H5 q; o0 I而曹操能够问计于郭嘉等谋臣,听取他们的意见,果断作出决策,这说明他是一个知人善用、多谋善断的人+ B0 R2 h- q. a; h$ s
物。”不久,毛先生又在一次谈话中说,“世上没有先知先觉,没有什么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的刘
3 z* j% l6 r+ `$ p1 T伯温。无非是多谋善断,留有余地。《三国志》里《郭嘉传》值得一读。郭嘉这个人足智多谋,初到袁' U& [8 n- t+ y
绍麾下不得施展。他说袁绍‘多端寡要,好谋无决,欲与共济天下大难’,就跑到曹操那里。曹操说他
; n* g2 r* R5 G' U8 O‘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可惜中年夭折。曹操大哭。”
8 ?) g% [$ e9 ~/ Y《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裴松之注记载,郭嘉胸怀远量,匿迹修行,不与常人交往,所以当时并不知
  l) t5 R8 W6 e9 I, y名,只是有见识的人赏识他。由此引发了毛先生的感慨,说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 M. Y0 g9 D4 L
  毛先生讲的实际上是智谋之士的人生境遇问题。智谋之士是不是多谋,能不能得到君主的赏识信赖
* A0 a' L' D# v/ U: Q0 S2 x;君主是不是善任,能不能礼贤下士、知人善用。这是中国兵法关注的重要问题。中国兵法认为,国无8 Q$ \$ u; V6 U6 d
智谋之士不强,君无智谋之士不立,事无智谋之士不成,兵无智谋之士不胜。“有国家者,未有不任智
$ r0 T8 T0 Z9 T  w, Z谋而成王业也”。然而君主对智谋之士的信赖、智谋之士对君主的认知需要一个过程。智谋之士要多谋
, ~8 {+ r; b7 A8 y2 h* N: o7 K5 r6 m,谋划国家安危大计,预见事态发展大势,消除隐患于未发之际,匡正君主过失,解决疑难问题,辅主
$ i% f  b8 _$ k. `% I1 ^4 W正确决策。君主要善任,以挚诚之心待智谋之士,隆礼重义,勿施以欺,勿施以诈,君无礼遇则智谋之
7 D& c5 ?7 @3 M# w士不至,君不挚诚则智谋之策不出,君主能否得到智谋之士、能否得到智谋之策全在于君主对治世大道
7 n/ q% j- z* {( S4 ~) K" v的追求。周文王原是商王朝周部落的首领,周部落长期受商王朝的奴役欺凌,历尽艰险危难,后来按照
/ ^+ q9 b% O' q姜太公的谋划才推翻了商王纣的统治;姜太公是一位具有高深谋略的人,长期不遇明主,以替人屠牛贩
* R3 o) N# r& l9 U( J& G3 B酒为生,年愈七十才遇到周文王,受到文王的礼遇,他辅佐文王、武王平定了天下。所以《尉缭子》说& e- _2 |, {' U
,“良马有策,远道可致;贤士有合,大道可明。”君主与智谋之士相遇,道合而志同,志同而情亲,3 k3 C% }! f' o1 Q( U0 i3 B# K
治世的大道才可彰明。
+ C/ _/ p2 r8 q) C5 D) a4 x  郭嘉是历史上罕有的智慧之星,是值得学问家深入研究、艺术家大书特写的人物。最初他北上晋见
# J4 }9 `& f, ]& j9 }& a袁绍,袁绍不能用,又投奔了曹操。他向曹操进言,论断曹操十个方面胜于袁绍:“袁绍礼仪繁多,常4 o- L: R) u7 ~4 E4 \! U
为形式所困;公从实际出发,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袁绍割据一方,逆历史潮流而动;公顺应统一大
+ C  o+ Q/ ^7 L5 L势,奉天子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东汉灭亡在于对待豪强过于宽纵,袁绍以宽济宽,不能整饬危局;* e( m- x2 H2 D8 K" ~' T+ s- v
公拨乱反正,以严治政,上下皆循法度,此治胜三也。袁绍外表宽宏大量,内心量小忌贤,所任用者唯
2 \1 R/ ?- o, K; x" T7 n1 {其亲戚子弟;公外表简单严肃,内心机智英明,用人不问远近、唯才是举,此度胜四也。袁绍多谋少决. u3 s' \, G) o5 y$ y( Y
,往往事后才能意识到应当采取的策略;公谋定即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五也。袁绍沽名钓誉,喜欢听2 W$ u! |- x+ Y, m$ v' F2 Q. @
奉承话,那些能言善辩外表上看德才兼备而干不了实事的人多归之;公以诚待人,不务虚名,以俭率下
: M7 x' b* i! ]# l- e& B' z,有功必赏,那些有远见灼识、真才实学的人都愿意为公所用,此德胜六也。袁绍见到饥寒之人怜悯益2 s  x' i- A6 I% H! `, D# r4 w. J
于颜色,却不考虑那些从未见到的贫困百姓,谋划救国辅民的大计;公对眼前小事时有忽略,对待大事* A1 _9 E; v7 V  |
从不含糊,思虑所及不限于直接接触的人,恩德加于四海,此仁胜七也。袁绍不会用人,大臣之间争权) w- j% v% N6 }& [# r
夺利,疑惑丛生;公用人得法,使人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 A' R9 ?% h2 l1 u( V* ?0 d/ P9 N
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8 u) y  ^; E" P. Y- i/ j% M& Q
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 G& A9 h" p. V
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 _& N* B$ Q$ z4 }# k8 n
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 d5 C1 L! K3 p8 i% @% q0 {
愈发敬重他了。郭嘉智慧渊深,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
% ?/ `9 B$ A# Z' Q& v9 u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  y) `8 y  Y% ^) ]: R% o2 w, ]
士的重要作用。历史上智谋之士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 o+ {5 h- D9 B0 C! X, g% k
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 g$ j3 A. N1 n" {3 C  O
;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
0 K) |9 o: W, j* N8 M' J, n1 \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
2 g6 y& H) y- P9 \8 y。毛先生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
) T8 K. [+ K# h8 w* Q. a# `' f0 N。毛先生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大成的?肪奕恕?
3 r4 ~7 j2 u: c3 l- a4 x! R  各尽其力,不能相互倾轧,此明胜八也。袁绍以亲疏定是非,赏罚不明;公是非分明,赏罚有道,
. q. T3 h7 b2 B' E! D# w& v- A+ E此文胜九也。袁绍声众势强,但不懂用兵要领;公精通兵法,能以少胜众,用兵如神,此武胜十也。”( y7 n8 x5 d8 r
十胜论为曹操战胜袁绍平定中原奠定了思想基础。曹操曾说,“使我成大业者,必此人也!”视郭嘉为' y8 J# Z* W+ M
股肱,出则同车、入则同帐。曹操评价郭嘉忠诚善良,智慧渊深,品性美好,通达事理,过绝于人。有5 C0 O, f% o+ D% O0 f7 y. t9 _5 P5 t
人曾非议郭嘉“不治行检”,郭嘉泰然自若,曹操见其有大丈夫意气,愈发敬重他了。郭嘉智慧渊深,6 l+ F! D6 b' h( X1 c3 k* ]( M
通达事理,十余年为曹操出谋划策,动无遗失,过绝于人。赤壁战败,曹操又想起了郭嘉,叹息道,“
7 n# |: Y! r/ j8 E, |; J假如郭嘉健在,我不至于落得这等地步!”更加深刻的领悟到了智谋之士的重要作用。历史上智谋之士0 t6 T) b3 a" ]# W, K6 ^# E+ w
大抵有三种人生作为:一是为帝王之师或帝王谋臣,出谋划策,辅主成功,姜太公、张良、刘伯温是也
# s: O# A$ k* W4 |6 C;一是为帝王相将,躬身实践,匡扶宇内,曹操、李世民、曾国藩是也;一是为布衣书生,著书行世,5 f. ]8 _0 j* i- x5 C
人不知其详,黄石公、李筌、赵本学是也。郭嘉是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智谋之士,他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2 N. k. a3 {6 o  X+ K' t6 ^; ?
中国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明,博大精深,古今罕成。毛先生还指出,我说郭嘉是借
. C- _% z6 P9 J& r( a郭嘉的事来说我们的党委书记,不要多端寡要,每天都在混混沌沌之中。毛先生就是一位集古今智谋之4 @' Y+ B7 \8 a! K4 ?
大成的?肪奕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观人观大节
- a- b& t  b5 `. L- b1 ^5 l  毛先生把《资治通鉴》看作是一部大相砍书,一生不厌其读,从中探讨中国兵法的思想。7 z, Q. V& P. q4 j. r8 v/ I$ i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刘备的谋臣法正,主持朝政,多次利用职权行个人恩怨,有人劝诸葛亮禀告刘备,$ G' a/ q" @, o
限制法正的权力。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指出法正像羽翼一样,辅助刘备翱翔,不能因其有过失就限制他行& I7 _: N4 v  y: a
使职权。“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
$ e: O) n# b( s/ b( }9 ?1 F亮曰:‘法正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
: ?; m% }$ k+ v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2 X; K3 Q$ B5 v6 m5 F
少行其意邪!’”毛先生读此评点到,“观人观大节,略小故。”认为观人要从大处着眼,全面看人,6 ^; r$ Z% I- U
不能求全责备,以小故摒弃贤才。
, p3 N0 ^) x& Y+ k& }  观人是中国兵法的重要内容,正确观人是任人的前提。《六韬》指出,君主观人有“六守”:一曰3 R3 v" c9 l0 z, B* K; I0 q6 l
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认为富裕而能够循规蹈矩,不胡作非为就是仁;尊贵, |- x/ c4 G% n7 }8 B) M9 t
而能够遵守礼法,不骄傲放纵就是义;重任在肩而能够信念坚定,不屈不挠就是忠;受托作事而能够公, ^  r- m! f& t5 I0 K5 U9 \# k
私分明,不隐瞒欺诈就是信;面对危险而能够大义凛然,不畏惧退缩就是勇;事繁多变而能够处置有序
' @" c7 Z! F" N9 F( K# f4 B3 ],应变无穷就是谋。“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 [; U) v  |% M
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0 d4 l  O/ c5 ?/ l
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守者,关隘、关键之谓也。六守者,
+ j' Q# ?- w( ^6 M! q观人之六点关键也;守者,守备、不失之谓也。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人具其一就不可弃也。“六守, g, q" Q8 ]3 W5 f: Z
”的观人思想是中国兵法观人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兵法观人思想中的精华,毛先生也正是以此观点来
5 {, J8 R5 O' @9 ?% q! E; w+ H8 |看待法正的。
2 l9 p% y% k. E1 E& K0 D: N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三国志》上称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最初他投奔
9 B& a. E! W5 W$ z刘璋,久不任用,被人“谤无行”,志意不得,只与益州别驾张松友善。后密结刘备,成功实施了刘备, R5 n: F7 b' P& h, v6 J7 X
集团西取益州的战略意图,被刘备任为蜀都太守,辅佐刘备经治巴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
3 `8 P" Z% E# M, @; o操进兵张鲁,平定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北部屏障,曹操占据汉中后没有乘胜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  c0 V' [" l6 b2 ]/ u- S) V
驻守,自己仓促北还。法正判断曹操此次出兵汉中,不是不想进军巴蜀,也不是力量不及,而是忧患所$ C. {* ?0 G1 x; ^9 i" S+ z, v
迫不得不还。“此盖天以予我,时不可失也。”他劝刘备出兵汉中,占据这块战略地域。刘备善其策进" \, z' s7 t7 j9 ~# L6 E
军汉中,夏侯渊败死。曹操在西征乌丸时得到汉中战报,不无感慨的说,“我本来料定玄德不会有此举0 s0 Q) ?, `% Z0 \
动,必为人所教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称帝后,
: g+ [! g4 b( O' }7 s发兵东征为关羽雪耻,群臣莫能劝阻,大败而归。时法正已死,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定能制8 g8 P3 j9 k% l# y. u* Z& X! L
止主上东征,即使不能劝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毛先生读《资治通鉴》时评点的就是法正在蜀都
, m6 O: h. f5 r1 |# u0 F( a太守任上的事。* {+ u$ J1 C5 m% d+ |" g9 h
  法正量小失政,不足称道,但以一时一事观人更不可取。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十个手指不会一般
2 s0 w3 Z7 C0 h, I& b) y. x齐。明智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长,求其长而任人;昏庸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短,责其短而
( N+ Q! h( f) i' \7 G6 ^( g弃士。善于观人的人,见到人之所长则知人之所短,见到人之所短则知人之所长。观人见短不见长是愚
( W/ C! R+ f, j4 u% u5 n/ ]3 F,任人避长不避短是蠢。任人之长者势益强,责短弃士者势益弱。倘若一个人在领导者眼里没有了缺点( R; s+ A* t* t8 L
过失,各个方面就像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头,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巧伪圆滑的诺诺奴才;一个人在' z" X, {; s5 G" y
群众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十个手指一般齐,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好好先生。峭峭者易, f  ^" `# J7 s; ]" m2 w+ g
折,皎皎者易污。“木桶理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求全责备理论。苏询在《衡论》中曾说,“先王之选
& H' h8 y* e1 j  f2 F$ [- Z& p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其用。况为将者,8 H) H% w' O( b! S2 G* E
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
/ p/ n4 Q3 }1 d+ p, x( h( L  管仲曾说,吾尝鲍叔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
# H, y6 Z( I7 r6 J! d# y, ]7 v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也;吾尝
$ S( U  p3 A  [" f, F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
3 h* U* J! I, I( u我不耻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观人观大节,选才贵适用。毛先生也正是在一次“开除党籍”、两
$ y, u: J; Z: E次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的境况下,背着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历史推举到党的领导核心的,从而才使中
  b5 B, n/ S+ y8 F3 u, w' S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征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7:03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街亭之战亮宜自临阵) ]7 U3 W3 w5 y8 x; ?, ]- z5 [$ S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 b# ?- ~3 j  m! x+ A/ m3 T
执法严明。毛先生则不然,他对此有独到的见解。《资治通鉴》记载:“初,越太守马谡,才器过人4 I* ^+ a/ [6 M# [7 P  v/ |7 r
,好论军计,诸葛亮深加器异。……及出军祁山,亮不用旧将魏延、吴懿等为先锋,而以谡督诸军在前
  Y* G9 `- `9 Y& p% j1 G5 o,与张合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措烦扰,舍水上山,不下据城。张合绝其汲道,击,大破之,士卒4 P. J/ ^$ I) d
离散。亮进无所据,乃拔西县千余家还汉中。收谡下狱,杀之。”毛先生读此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 L! X( l3 `8 L2 m
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
4 N- `: X* i* K/ ]# F5 u) `  街亭之战是诸葛亮初次北伐时蜀军先头部队与魏军的一次交战。蜀建兴五年(公元227年)冬,诸葛. ]4 x! D  ]# }1 o" G# {, E
亮在平定南中叛乱后挥师北上,集结汉中伺机北进。转年春,诸葛亮声言由斜谷道(今陕西省眉县西南
0 G: ~1 U, L% j# F; X)进攻眉城(今陕西省眉县),命赵云、邓芝占据箕谷(今陕西省褒城北)以作疑兵,自己则亲率大军
# l0 A% I- n/ i% h  O5 F! C6 |+ A3 L* X直赴祁山(今甘肃省西和县西北)。在蜀军声势的震撼下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叛魏降亮,关中由此震3 U4 f/ b9 r2 c/ j3 e& M' x
动。魏明帝曹睿闻讯命大将曹真增援箕谷抵御赵云,命张合西进街亭(今甘肃省庄浪县东南)抵御蜀军- P; d5 ~) K8 A
先锋马谡,自己则亲率大军坐镇长安,企图一举歼灭无险可据的诸葛亮。赵云不敌曹真,战败而返。马  {& G: d% l; p& @& G7 [
谡与张合交兵于街亭,马谡据城弱不敌强,上山占据险阻以待诸葛亮大军北进。张合攻山不下,绝马谡6 r! ^+ u, v) h) L
水道,马谡断水兵败。诸葛亮大军行至祁山未与魏军正面交锋即无功而返,杀马谡以责其街亭之败。 : s# N8 ]- n4 @' |, [
  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中国兵法强调,4 S4 K3 s5 a% a. U4 }* _# ]
战略指导者要估量敌我强弱形势的变化,选择有利的时机,利用有利的地理条件,同敌人展开决战,战+ C9 L7 v  {: b( P- c7 d0 X
胜敌人。诸葛亮北伐之际,蜀汉的总体实力弱于曹魏。时因刘备去世,魏边关多年无犯,关中及陇右地
+ F+ w% z; T3 \' A( _8 H区兵力空虚,守备废弛。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一个天赐良机。诸葛亮本可以抓住这一有利时机率大军直6 F- b- p" Z( x" F
取长安一举平定关中。但是,诸葛亮没有采纳大将魏延集中兵力攻取关中的建议,而是以赵云、邓芝为
" w6 T: g$ j. c6 E. b一部攻打箕谷,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 W$ w& ]  d8 Z5 @5 C
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
) W$ i5 {' R3 L) e7 }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这就是毛先生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8 {7 d0 O' r( Z$ D1 x2 ?5 [3 B0 v# W7 h. Z3 x+ @
  诸葛亮对于自己的失误内心里应该是清楚的。 ! U1 L; J" s: B8 `2 p* H
  毛先生在读《资治通鉴》“(太和五年)六月,亮以粮尽退军,司马懿遣张合追之。合进至木门,
5 k5 k- m+ c* m. S2 W9 s与亮战,蜀人乘高布伏,弓弩乱发,飞矢中合右膝而卒。”时评点道:“自街亭败后,每出,亮必在军
7 ]9 b$ }" s& `! r9 j* l- _5 h。”说明自街亭之败,诸葛亮已经吸取了教训。据《三国志》裴松之注记载,诸葛亮也曾说:“大军在: d& O0 o: b& z7 G' w6 J1 N1 Q9 {
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两处战败,一人之
* m# x& s  ?: h1 T责。一人者谁?亮自身也。诸葛亮初战失利的更深层的原因,还在于他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失误,过于
3 L$ ?0 P1 q. c! p+ c# d& n7 m! D; B强调战争手段,主动进攻,穷兵黩武,缺乏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在平定天下中作用的认识。这一5 j9 P! S8 a$ H% P0 F8 s8 o& X1 V
深层的原因不仅决定了诸葛亮初次北伐的失败,也决定了他整个北伐战争的失败。陈寿在《三国志》中
% e0 Z* O. u! V2 `5 z7 {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这是非常中肯的评价。诸葛无谋% V" O1 W2 W# r8 D2 B8 A
,马谡冤死。
2 j+ j3 Z* A, W/ r  p: W& R+ [  马谡,刘备之谋臣,从荆州随刘备入蜀,被任为绵竹成都令、越 太守。诸葛亮南中平叛,问计于( n9 c* B6 a1 F& g3 {  D
谡,谡筹策征服南人之心。亮采纳马谡之策,纵孟获而南方平定。及马谡被斩“十万之众为之垂涕”,% `+ G  u: w# O2 D4 ~  V
蒋琬也指责诸葛亮做了一件亲者痛仇者快的事。诸葛亮以马谡为先锋,令其孤军深入敌境,马谡上山是
( W+ L/ N0 A% m+ v败,守城亦败,诸葛亮非任之也,弃之也。马谡是一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裁定失8 Z" d# b; |) {$ u) u; p1 E& t
中,“难乎其可与言智者也”。北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
6 e  t4 R1 R- S+ {6 ?5 P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毛先生从辞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部长后开始研究战争问题,以一介书
$ }' ~* ?& i/ W3 Q! e生投身革命战争,他从不讳言自己曾经打了许多败仗,不能带兵。遵义会议后他进入党的领导核心,从3 E$ y/ @' T: F) @4 T. t! e
此导演了一幕幕战争奇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7:54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能军无出李世民9 w9 U7 l  z- R5 ]2 _* ~- a. O
  明代冯梦龙编纂的《智囊》一书汇集了历史上近2000则智谋故事,令毛先生爱不释手,圈点批阅。& M( a( M( g' `( m3 J5 ]4 [
《智囊》在记述孙膑“驷马之法”处有一按语,“唐太宗尝言:‘自少经略四方,颇知用兵之要,每观
" C$ x8 r- s6 S0 ^敌阵,则知其强弱,常以吾弱当其强,强当其弱。彼乘吾弱,奔逐不过数百步;吾乘其弱,必出其阵后
5 Z! f$ s9 R7 a! @4 c# o反而击之,无不溃败。’盖用孙子之术也。”毛先生读此评点道:“所谓以弱当强,就是以少数兵力佯
' x3 Q$ H* ?) O攻敌诸路大军。所谓以强当弱,就是集中绝对优势兵力,以五六倍于敌一路之兵力,四面包围,聚而歼$ T3 Z. f. d% T& Q. L" C
之。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在毛先生看来,在总体处于弱势情况下,关键在
7 p# U% O8 v8 d: G8 R于掌握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从而造成相对的强势,以相对的强势敌相对的弱势,各个歼灭敌人,/ X* R8 ?# G; }0 Q
最终由弱变强战胜敌人。这是中国兵法的精妙之处,历史上以此战法驰骋天下的最杰出人物就是李世民
- ~( ?  I0 w- ]6 ]。 
0 c# U0 u2 [; R. C# X+ c- Z: p  李世民,唐高祖李渊次子,自幼聪睿过人,临机果敢,不拘小节,心智深远人莫能测度。十七八岁
+ ?$ b$ V% M. r时随其父李渊奉诏征战,深入敌阵,独往独来,所向披靡。时群雄并起,天下蜂拥。李渊、李世民父子* @+ V& q9 F5 ~3 A6 u2 B8 {; L
看到隋朝气数已尽,于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逐鹿天下。攻取长安后,李渊拥立隋炀帝孙杨  P, I5 `2 \9 H, N
有为帝,是为恭帝。恭帝封李渊为唐王,封李世民为京兆尹。李渊称帝后封李世民为秦王。唐武德九年
) c& R3 q0 x& B8 B(公元626年)六月四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自称帝,是为唐太宗。李世民平生以礼下士,广纳英
9 D+ i9 O% v2 Z" @5 ^. J才,为盗为侠者皆能为其所用,贤能之士无不委身甘效死力。在李渊谋取天下的征战中,李世民武功最+ N! `4 E! D& z; D6 N* V
巨。唐武德元年(公元618)七月,薛举在泾州(今甘肃省泾川县)称帝。李世民率众讨之,无功而返。0 h/ r3 C: G$ R. T7 X' d' B
不久薛举死,其子薛仁杲嗣位,李世民再次兴师讨伐,与薛仁杲在折庶城(今甘肃省泾川县东北)对峙! W5 ?3 j  W3 f0 ^# ]6 D0 H" H
六十余日,敌众十余万人,兵锋甚锐,数来挑战,李世民按兵不动以挫敌锐气。至敌粮尽、两将来降,
/ Z; o& l+ Q+ D+ ]5 G  }李世民才说:“彼气衰矣,吾当取之。”命庞玉先在浅水原(今陕西省长武县东北)南攻击敌人,敌将& {9 Z/ U, i$ g5 x
宗罗侯全军出战,庞玉先战败未溃之际,李世民出其不意亲率大军从浅水原北奄出,大败薛军,薛仁杲# l' U. T# U. d, F
降。李世民与兵法家李靖探讨兵法思想时,曾说:“朕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孙武十三篇,无出虚实。
. b' [4 m  r. m  }* J0 \& Q夫用兵,识虚实之势,则无不胜焉。今诸将中,但能言避实击虚,及其临敌,则鲜识虚实者,盖不能致9 ~6 o7 r( J& N* h& S
人,而反为敌所致故也。”这既是李世民对中国兵法思想的深刻理解,也是他战争实践的高度概括。 
$ h8 T7 o$ a" a& }  y % m# m5 }1 D5 q, l( I  M! U% x
  孙膑的“驷马之法”源于《孙子兵法》的虚实思想。《孙子兵法》指出:“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 e6 d5 }+ J5 T( }6 L. t
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 v+ g: v; [' A; d0 d2 u
胜者,谓之神。”“兵之所加,如以段投卵者,虚实是也。”认为能做到从战争实际出发,因敌情的变
3 n6 s. s+ S0 Z' [( z/ U6 _' }化而变化,避实击虚,战胜敌人,就是用兵如神。无为虚,有为实。中国兵法上讲的虚实,一般而言弱$ l* R7 M2 K2 p7 ^- F$ Q: @
、寡、饥、劳、怯、乱、不虞是虚,强、众、饱、逸、勇、治、有备是实。用兵的法则是避开敌人之实
9 c7 S% h/ P+ t3 V0 ]攻击敌人之虚。这关键在于掌握战略上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形势的变化,发现和制造敌人之虚,适时攻
. E+ N- D3 f! F* b: I* ~击。这是中国兵法思想的核心,李世民正是抓住了这一核心才做到了以弱胜强,百战百胜。# Y* f3 a9 p" q8 k% K7 k  r
  李世民一生南征北战,以弱敌强,屡建奇功,千古罕有。1920年毛先生在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曾
+ ~9 `$ x& S2 z# A$ l3 d  j说,李世民是草莽英雄,“太原公子,褐裘而来”;晚年还曾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打仗要像唐太宗那
6 _1 J. W0 u/ D# K% x样,先守不攻,让敌人进攻,不准士兵谈论进攻的事,谈论者杀。待敌人屡攻不克,兵士气愤已极,才/ X+ z; W4 n  d1 z2 q" N
下令反攻,一攻即胜。这样一可练兵,二可练民。”一再流露对李世民能征善战的赞赏。秋收起义失败2 g6 i" w1 g! K- ]
后,在几千起义官兵中愿意再跟毛先生走的只有七十二人,毛先生就是以这七十二人为班底,以寡敌众
9 g( x7 v6 H8 t% ?5 u" R,以弱胜强,在与强敌的斗争中不断壮大,最终走向胜利,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业。李世民与毛泽# O0 F7 N$ _" D! L, t2 |' V3 z
东相比逊色许多,千古中国能军能出李世民之右者,仅毛先生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8:52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攻魏救赵千古高手
6 J* ?# [, J5 |( ?$ u- L  《智囊·制胜》孙膑处记述:“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以刑余辞。乃将田
! v7 A2 H. v! }; m( u' g0 Q) ^忌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田忌欲引兵救赵,孙子曰:‘夫解纷者不控卷,救斗者不搏戟。2 m! S' s7 l" {, ?8 l3 S
批亢捣虚,形格势禁,则自为解耳。今梁、赵相攻,轻兵锐卒必尽于外,老弱罢于内。君不若引兵疾走* z; M! M8 O8 r
大梁,冲其方虚。彼必释赵而自救,是我一举解赵之困,而收敝于魏也。’忌从之,魏果去邯郸,与齐# b) s/ w1 U0 p7 p
战于桂陵,大破梁军。”毛先生在此段文字的天头画了三个圈,评点道:“攻魏救赵,因败魏军,千古7 x  L7 D3 T/ y$ S9 T( }
高手。”认为孙膑能够掌握战略主动权,驾驭战争,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削弱敌人,战胜敌人,是实践
: ^* p. i/ F: N. ]$ j6 ~" x3 D5 ]$ G中国兵法的千古高手。
" K# o+ x! n  r/ R  孙膑,战国中期齐国人,《孙子兵法》的传承者。早年孙膑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投奔魏国,任/ r) w! G& n, P. ^
魏将军。庞涓自知能不及孙膑,荐膑于魏,庞涓又恐孙膑位过于己反而加害孙膑,断膑两足使其终生残8 Z) A9 z) F  @; e' h7 @  }
疾不得为将。齐国使臣惜膑之才,把孙膑带回齐国,齐将田忌善待之,荐于齐威王,威王问兵法,拜膑$ {7 E' G- P4 A9 D' S% x
为师。公元前353年,魏将庞涓率军攻打赵都邯郸,赵求救于齐,齐威王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出兵救赵
) c6 t! f; B4 U$ X- G$ T3 K。田忌依照孙膑的谋划,没有直接去邯郸救赵,而是引兵直取魏都大梁,攻敌必救,迫使庞涓弃赵回救5 m& v/ G) T2 o; F+ n: m% n) W9 S
。孙膑在桂陵设伏,战胜庞涓。孙膑一举既解赵国之急,又败魏国之师。公元前341年,魏国以庞涓为将- U1 Z0 E3 B( i! D& G6 _
大举攻韩,韩告急于齐。齐宣王问救早与晚孰??。孙??指出,韩魏之兵??弊而??之,是我代韩而受魏之
8 N% z; V  O7 L; n3 X! H1 Z& j兵。不如阴固韩之志,晚承魏之弊,“则可重利而得尊名也”。齐王善其策,在魏韩交兵五战五不胜之
) f9 |# ^5 c0 e/ s/ {6 f际起兵攻魏,庞涓以疲惫之师与孙膑战于马陵,兵败自刎。1 r$ [& B5 T) N& K& a
  孙膑“围魏救赵”是运用兵法思想的辉煌战例。《吕氏春秋》上说“孙膑贵势”,何谓“势”?《3 u0 s. h1 u4 s! n% G8 T& }
孙子兵法》指出:“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意思是说,所谓“势”就是要根据战争实际创造出有利于
7 K0 t+ {) r  B) T- h* Q己的作战态势。“因利而制权”思想的核心还在于“致人而不致于人”,即掌握战略主动权,这里面应
; [! G8 ?' U- k- ?0 N3 c具有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处于主导战争全局的地位;二是能够在较大程度上决定自身的行动;三是能
: B9 z0 k3 X) p- R够在较大程度上主宰敌人的行动。唐代兵法家李靖曾指出,中国兵法千章万句,不外乎“致人而不致于
9 t# H; s) A, v! x) L人”而已。孙膑“围魏救赵”的关键也正在于此,驾驭战争全局,后发先至,调动敌人,变被动为主动. R' a" U2 W) _4 p. q, E
,掌握战略主动权。毛先生对“围魏救赵”这一战法非常重视,对这一战法所蕴含的思想认识深刻。抗! N% c0 }. ~' z) S, P
日战争时期,他在其著名的《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论述外线作战灵活机动打击敌人时曾指
$ X3 z* Z7 X9 d0 Y8 n/ }0 ^$ b0 t出,“这就是‘围魏救赵’的办法”;解放战争时期,他创造性地运用这一思想,指挥刘邓大军千里挺+ |0 x* H1 b3 G: `' h
进大别山,实现了人民军队由内线防御作战向外线进攻作战的战略转变,牢牢掌握了解放战争的主动权
- F/ h  n& |* O" I8 J; e! }( |& D2 ~7 a/ K
  中国兵法是在天下倾覆,生灵涂碳中概括出来的学问,掌握中国兵法思想有两个必由途径:一是胸
# k* n; e. Q; d9 J怀天下安危,躬身实践,在实践中舍得拿身家性命去拼赌,在腥风血雨中闯荡,获得胜利自然成为兵法
" A) c/ x* r0 f0 O6 r大家;一是志心兵法研究,身罹磨难,在磨难中体悟兵法思想,在书本上钻研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皮毛! x, d6 k7 d( q  l
,磨难才出真功夫,身罹磨难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在钻研过程中身受磨难、在身受磨难中反复钻
# {8 u- e# \7 [# t研自然成为兵法通家。舍此两个途径不能掌握中国兵法的精髓,从书本到书本只能掌握中国兵法的言辞/ t" p; t% z! Z& T! `* B, S" s2 p
,夸夸其谈,无济于事。孙膑就是在研究中国兵法的过程中遭受嫉害,身陷窘境,磨炼出真功夫,成为7 m) j& g! k2 Q' p5 E2 h- t
中国兵法的千古人物。孙膑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躺在辎车上谋划战争策略的大军事家,这不能不让曾8 T" j% e0 p# r/ h( W! T
经躺在担架上谋划中国革命战略的毛先生感慨赞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9:10 | 显示全部楼层
(九)司马懿敌孔明之智
+ R/ ~! m% u! k4 r- k& ]  《三国志·吴书·陆逊传》记载,吴将陆逊受命抵御刘备,众将各自骄傲自负,不听从陆逊的指挥调度, V- i2 b4 F- w6 S
,陆逊申明军法,以王命御众。“当御备时,诸将军或是孙策时旧将,或公室贵戚,各自矜持,不
/ O7 t: V. L  S* Z9 d* B6 ]8 v相听从。逊案剑曰:‘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诸君并荷国恩,当相辑睦,共
7 ], C0 `6 N( h+ B翦此虏,上报所受;而不相顺,非所谓也。仆虽书生,受命主上。国家所以屈诸君使相承望者,以仆有1 I0 I  A. ]: }. u
尺寸可称,能忍辱负重故也。各任其事,岂复得辞!军令有常,不可犯也。’”毛先生读此评点道:“
; f$ G7 p8 C8 \2 J1 Y6 p此司马懿敌孔明之智也。”认为陆逊与司马懿相同,能够机智果敢,忍辱负重,假君御众,不辱使命。! g$ a; n+ h  M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温县(今河南省温县西)人。少时聪颖多智,有奇节,常感慨天下之乱,有8 H7 {. }  N1 I+ O5 Q/ b! N4 N4 j
忧天下之心。曹操闻之,纳为谋士。曹丕即帝位,委懿参与枢机政务。魏明帝时,拜为大将军。明帝太
5 J; d5 s; [  f( V和五年(公元231年),诸葛亮北侵魏境,明帝对司马懿说:“西方有事,非君莫可付者。”命懿征讨诸
9 ?. W, R, _1 }) w2 A葛亮,亮败退。明帝青龙二年(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 ?) T( n; D% k/ E3 `  \8 n  R
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将议驻守渭水北岸,以待蜀军渡河来战。司马懿指出,百姓积聚
- z1 Y% k. p, a1 u5 m, G3 n皆在渭水南岸,此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引军而济,背水为阵,与蜀军对峙。司马懿对诸将说:“亮若勇
! I2 B9 Z3 Q  a1 X* j. m者,当出武功,依山而东。若西上五丈原,则诸军无事矣。”认为此时诸葛亮上策是兵出武功(在今陕
) `: ]5 ?+ D0 e4 y2 n. n2 g西省咸阳市西、渭河北岸),沿山东进;下策是西上五丈原(在今陕西省眉县西南斜谷口西侧),北渡
) c* P8 |, Y( g, _9 X/ Y5 @1 ]( h渭水。诸葛亮不识兵略果然西上五丈原,懿料其必败。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
8 @* C& s$ ?, p6 \  I6 D/ g0 P( t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
! F% L& L% b' r1 K5 n6 z! i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诸将皆怒,欲与亮决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
$ W9 d# K. g/ m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的弟弟司马孚来信询问
5 g) B2 N+ |" C7 P* }& f战事,司马懿复信道:“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 `" ]5 s  ~' D  y0 E6 y6 D3 @
必矣。”认为诸葛亮不通兵略,必败无疑。诸葛亮与司马懿对峙百余日,心力交瘁而死。蜀将自烧营垒
: F1 Z  w. V( w遁逃,司马懿观蜀军营垒,知亮已死。当初辛毗临军之时,姜维曾对诸葛亮说:“辛毗杖节而至,贼不: \# {: C) b) P8 o: ]$ E% L
复出矣。”诸葛亮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
, [) o* y- h3 M$ ?6 D. e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借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
% x9 F4 C8 E- R. ~8 R3 a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
0 `; I- J9 Q+ N, H, ~. }7 Y4 g  中国兵法思想的主旨是“兵不顿而利可全”,追求以政治经济手段解决战争问题,不追求以战争手
5 g0 t) s  `6 O段解决政治经济问题。因此,中国兵法关注的首要问题是保全利益,把战争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程度,谋
8 l0 w. z+ x' |' I$ X取不战而屈人之兵,在战争中发展壮大自己。司马懿敌诸葛亮的主导思想也正在这里。诸葛亮不是司马
% k, z: J' s3 R! O6 m懿的对手,司马懿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当时百姓所说“死诸葛走生仲达”都是司马懿释放给曹
" W( m- U% `2 j9 L9 R/ @% q魏集团的烟幕,曹魏集团才是司马懿的真正对手。司马懿的目的是,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保全司马集团: P$ F! M  w6 \$ b' o# r
的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自己。这才是毛先生评点中所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深层次的思想所在。7 C/ Y( ^) R" E' }: w' u2 r
  司马懿通权达变,战功卓著,对中国兵法有深刻的理解,把握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这和他的
5 b- K0 U) v% M0 j人生磨砺不无关系。当初曹操得知司马懿通谋略便荐其为官,欲纳为己用,懿不愿屈己附曹,称病推辞  y5 |& v: |' B
。曹操任汉相后,又派人召懿,并说:“若复盘桓,便收之。”司马懿惧怕曹操加害,不得不归附曹操4 |( W5 _) s, o) ~7 i
。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才大略,又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  x9 y: M$ [' W1 E; Z
家事。”内心里戒备司马懿。因此,司马懿常常做一些养牛喂马的小事,兢兢业业,夜以忘寝,这样才
3 b: d! s; G" Q使曹氏父子放过他。正是这段经历才使司马懿形成韬光养晦、胆大心细的禀性,辅佐曹氏四代,为魏重
7 ~9 e/ l# F1 H9 e( G' M臣屡建奇功。毛先生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赞赏司马懿多权谋,善
' ]8 e! S' W2 {; q, w# K$ B2 p权变。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3-2-16 21:3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十)赵宋祖此弊法( a1 l6 Y4 w# x" c; X6 z
  《南史·宋太祖本纪》记载,南北朝时期宋文帝刘义隆用兵不给将帅任何指挥调度权力,对敌作战
: F: X# Q% Z1 E6 H& T皆按圣旨行事;将帅不能临机制宜,屡战屡败。“文帝幼年特秀,自禀君德。及正位南面,历年长久,
$ `& [# Z& v1 @/ F1 D# o) [( Q纲维备举,条禁明密;罚有恒科,爵无滥品;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而授将遣师,事乖分阃,才谢
% S' ], k7 v  t光武,而遥制兵略,至于攻战日时,咸听成旨,虽覆师丧旅,将非韩白,而廷寇蹙境,抑此之由。及至
# Q: ?9 x  P* P3 R) N* ~! _0 H  g言泄衾衽,难结凶竖,虽祸生非虑,盖亦有以而然。夫尽人命以自养,盖惟桀纣之行;观夫大明之世,
0 {+ t5 P5 y. X其将尽人命乎?虽周公之才之美,亦当终之以乱。由是言之,得殁亦为幸矣。”毛先生读此评点道:“9 ~3 e' Z- o/ v3 `+ y% l
赵宋祖此弊法。”认为刘义隆统御军政,遥制兵略,不能授权任将,是用兵弊法;赵宋王朝仿效此法导
! \  b: T& a! q6 z致将不能军,士不能战,边患频仍,江河沦丧。5 ~3 I  X2 B. {9 \
  “赵宋”即赵匡胤建立的宋王朝。赵匡胤,五代时后唐天成二年(公元927年)生于洛阳(今河南省
2 Y0 b8 f' Z1 I' _- M1 K" y3 \9 B, w. O洛阳市),少时善骑射,周游四方不遇器重。后至襄阳寺中,一老僧语之“北往则有遇矣”,于是赵匡$ X1 G0 U: ^) Y9 S! m
胤北上投奔了正在招贤纳士的后汉枢密使郭威。不久掌握后汉军权的郭威谎称辽军侵汉,率军抗辽,途
, ~2 R/ a* y0 e5 j5 P中属下将黄袍披在郭威身上,拥立郭威为帝,建立后周。后周世宗柴荣即帝位,任赵匡胤为殿前都点检
$ b1 ]4 Q' T7 ~,掌握后周兵权。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去世,其子柴宗训继位。转年赵匡胤效法郭威' Q6 ^. ]% l9 k8 ^# r
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王朝。赵匡胤即帝位后,深感兵权对皇权的威胁,恐惧权臣兵变
0 `8 Z% R, ^$ O/ J$ I) d% U. e的闹剧再次重演,“杯酒释兵权”解除了禁军重臣的兵权,建立了一套军权分立、兵将分离的军政体制: {" `& X, g4 ^& y7 ?3 a- `( t
,管人的不管事,管事的不管人,权力统归于皇帝本人,规定将帅只能按皇帝规划的成旨行事,不得临
; V; j9 C3 |  V机决断。这种机制在其变革过程之中,对赵匡胤强化皇权统治、进行统一战争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3 L* q$ P6 q( |' ^但它一旦作为一种制度确定下来,就显现出了它的僵化和腐朽,致使大宋王朝国力军力衰微,自毁长城
! A' G& p" o) D# t3 N9 _1 K。宋太宗赵匡义继位以后,两次大举兴兵两次惨败而归,至此大宋王朝无力再战,丧权辱国,直至灭亡
1 [7 o; M" U! R) h" r& _( y: m, J) n; s) V8 K& p5 f7 F
  君主制御将帅是用兵弊法,兵家大忌。将帅是国家安危的主宰,君主必须授予将帅驾驭战争的全权
) y1 \  S- V; f$ t4 J# U,推之以诚,待之以礼,充分发挥将帅作用,将帅拥有独断决策、临机定夺、因敌制宜的权力;君主不4 w% J6 E; f$ a
能制御将帅行使职权,君主制御将帅行使职权是乱军取败之道。《孙子兵法》指出,“将能而君不御者
  _  n! T9 x7 Y! I6 S3 ~) D! o胜”;《孙膑兵法》指出,“得主专制胜”、“御将不胜”;《三略》也指出,“出军行师,将在自专
/ F; `: f  |' M) t% F。进退内御,则功难成。”都把君主授予将帅指挥调度全权,不制御将帅行使职权当作战争胜败的重要3 K. n/ X$ k+ X0 {4 D
因素。这是“万世之法戒”。中国兵法摒弃君主制御将帅,原因不外有三:一是将帅身处战争前线,直
7 \/ A1 [' d+ i4 Z接掌握战场对比情况和战争发展态势,随机决策更有针对性,及时准确,利于捕捉战机,掌握战略主动
/ V" N) N+ B' l: ~1 c0 `权,立于不败之地;二是树立将帅的权威,充分发挥将帅的主观能动作用,利于将帅协调指挥,令出一( u4 m! ?. @# p4 z; `' b
门,三军一体,提高整体的作战能力;三是避免君主决策失误,造成全局的被动和整体的损失。0 _* I# N6 ]- c  x7 F+ s) B9 {
  君主放手任将,不仅要有识人之智、容人之量,更要有爱人之心、用人之略。君主不是在将帅行使+ s/ P2 O5 L1 i% A3 N2 f  J7 e2 o  J
职权上羁縻制御,而是充分发挥将帅的作用,在更广阔、更深层的地方驾驭将帅、激励将帅;让将帅成, A0 F2 D. }. M2 z* `, M! k# H
为君主座下的战马,战马驰骋天下,君主得意于天下。这是君主的真正应该做的事情,这是君主真正应
/ V  J7 `1 J5 T2 v0 x( N该有的本领。毛先生在他数十年的戎马生涯中十分重视对战争指挥艺术的把握,赋予前方将帅战场指挥2 g: ~8 D& y- R& P6 _( T2 r* {
临机决断的全权,充分发挥了前方将帅在战争中的重大作用。他认为在整体战略高度统一的前提下,前
4 q1 X+ I0 `  o  W, H方将领必须发挥能动作用,自觉根据战场实际,机动灵活地组织作战,牢牢掌握战争主动权,确保实现; V7 a- o/ @( Y/ `" D3 w+ A0 S; T; {7 U
中央的战略意图。宋太宗赵匡义在对契丹的战争中秉承“弊法”制御将帅,被毛先生称作“无能”、“2 w: ^* A: c9 F% A* e) p( l
此人不知兵”,极力唾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2 23:2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