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36:06
|
显示全部楼层
(三)误于隆中对
8 B+ A6 Q4 o+ o 《古文辞类纂》中收有北宋兵法学者苏洵《权书·项籍》一文,此文评述项羽用兵百战百胜,但其
$ |" O* G Q* r) B9 u0 c! S0 Z“虑之不长,量之不大”,不能把战略重点放在咸阳以制天下,虽胜犹败,最终导致垓下之亡;并由此
3 y& a5 g5 Z( q7 ?谈到三国时期诸葛亮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诸葛孔明弃荆州而就西蜀,吾知其无能为也。且彼未尝见. m" {: v9 O' E$ d+ L' a
大险也,彼以为剑门者,可以不亡也。吾尝观蜀之险,其守不可出,其出不可继,兢兢而自安犹且不给
6 x( x7 e; i& h. v# J% ?8 Y,而何足以制中原哉?……今夫富人必居四通五达之都,使其财帛出于天下,然后可以收天下之利。有& T( }2 f* T4 |5 U3 D6 D+ q
小丈夫者,得一金椟而藏诸家,拒户而守之,呜呼!是求不失也,非求富也。大盗至,劫而取之,又焉
4 [+ H3 W4 d" N2 |+ J/ B1 h2 _知其果不失也?”认为诸葛亮把战略重点放在益州(今四川及云南、贵州部分地区)难以进取天下,是
' ~0 b- W2 z6 ~+ L* K. ]: K1 o战略上的失策。毛先生读此评点到,“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
]6 d, s1 e- E( G: S+ L" L5 E0 p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从评点中可以看出,毛先生不仅赞同苏洵对诸葛亮战略失误的批评,而且
% F5 v4 _! l$ |! q7 Z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
2 S0 _; p6 W9 T5 c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指出,自董卓
# a+ v% ~$ K, ?# `9 U) Q' W专断朝政以来,豪强蜂起,争雄天下。曹操战胜袁绍,拥兵百万,挟天子以令诸侯,暂不可与之争锋;
" Y9 W x) w5 N% t% M2 l, Y7 Z/ {孙权占据江东,历经三世,人心归附,贤能之人尽心效力,可以联合为援,不可以为敌。剩下可以图谋* o3 h1 @. }3 E3 \
的地方只有荆州、益州两地,将军可在此建立根据地,安抚夷戎,修明政治。一旦天下有变,可命一上
1 o& i, t7 r6 P2 n8 l将率荆州之军向宛、洛进军,将军可亲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如此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从隆中对中
) r! ^# p! p0 N可以看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
+ m( p6 o7 D& @2 N4 \& a、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
, }# ?; A) X3 G. c* X1 S/ \ 隆中对为刘备集团最初寻找立足点、建立根据地起到了积极作用,因而也对三国时期的战略走势产) Z, s! y/ F' P$ c4 ]) Z8 ^
生重大影响。但是,由于隆中对在战略策划上存有内在的缺陷也束缚了刘备集团的发展,造成蜀汉政权7 ]/ g( L( g4 Z8 z9 H) K3 i
短命。以中国兵法理论分析,隆中对的战略失误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i3 k6 p1 a6 b$ V
一是战略思想失略。“不战而屈人之兵”是中国兵法的思想境界。《孙子兵法》指出,“善用兵者
9 K2 S- G: X/ ^9 K6 c: g' O,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
" V7 h1 W# O$ W8 D2 y" m8 }5 u2 I5 V此谋攻之法也。”摒弃战争、确保周全、双赢共惠是最高的战略准则,兴兵作战、攻城掠地、拼得你死5 u9 g) S: ]9 t$ Q; a" d
我活是战略上的下策。《尉缭子》还指出,“战再胜,当一败。”在战场上取得了两次胜利其损失相当
: c1 z9 {. U0 j9 [* q5 r$ i' ?于打了一次败仗。因此强调百战百胜不算高明,不战而胜才算高明。隆中对的主导思想是“先战而后求
- N. g2 p- S8 {: k) n/ F胜”,把刘备集团引导到豪强争战的漩涡之中,不得不进行无休止的争战,在争战中寻求胜利,这是隆
- j/ k8 p3 [: V) F! W2 g6 V中对在战略思想上的失策。- I& [4 O" m1 @6 I) v: O! J
二是战略选择不利。中国兵法认为自然地理条件是战略上的重要因素之一,只有占据有利的战略地
z7 K1 k% p! t* t2 X域,充分利用地形地利条件才能保全战争的胜利。《孙子兵法》指出,“料敌制胜,计险隘远近,上将2 r0 s d' C/ s- J* M
之道也。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强调战略指导者要根据敌我强弱形势,选择有利 {& j4 N! @0 z4 W, q3 M
的战略地域,利用地形地利条件做出正确的决策,远途作战后续不接难以取胜,有的地域得而不利、得7 p& f; o/ Q1 L6 P
而难守就不要争取。隆中对指导刘备集团谋取的战略地域是荆州和益州。荆州是战略上的必争之地,也4 J) i) o5 I4 G7 g* U
即是一个是非之地,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导致刘备集团在战略上始终处于被动局面,最终得而又失,损兵 J" S7 J% a m
折将;益州地处边远,地势易进难出,不足以制天下。诸葛亮从益州兴兵,六次出征六次皆失,自然地8 k# F* _( B& C5 \, Z: z
理条件是其失败的客观因素之一。9 z. _: M! z& x) L4 m$ @8 Z4 U: ?
三是战略措施不力。战争是以综合实力相竞技的事情,综合实力强的必定战胜综合实力弱的。“战
3 g( u2 u: P1 N3 \+ B5 K* }) e; {' L者,以形相胜者也”。因此,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为使弱势
2 k/ r0 z. g J6 E9 Y$ V" D/ [" v7 z变为相对的强势,要掌握战争中的主动权,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调动,使敌人的兵力相对分散,我方兵
5 |2 A% W' u2 |$ ~7 p0 L- H力相对集中,以集中兵力各个歼灭分散之敌。隆中对指出,天下有变则一路出秦川,一路走宛、洛,分2 v+ l9 c1 _7 C% H4 }! Y: y% U# E% b
路合击,并取天下。出秦川是走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老路,走宛城、洛阳是袭汉光武帝刘秀中兴汉室的0 v* o) k( @, K$ c0 c% P
成算。历史上刘备在占据荆州之后又西取益州,荆州由关羽驻守;占据成都之后,诸葛亮又进军汉中。
4 k8 P' X& c- j+ k `) r v. n这即是毛先生评说的“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
, A' v, X! @' G& f2 Q1 I8 ~,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
2 p- y, g! x, _0 `" Z# L& r! v. ~4 z 刘备得孔明,促使其避实击虚占据天下一隅,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这里有隆中对的积极因素,但
8 O+ C- E. Q5 p更重要的因素是当时的历史大势使然。可以看出,隆中对缺少中国文化的底蕴和兵法思想的渊源,不是 R+ Q3 T* b& s! {
一个很好的战略策划,诸葛亮也不是一个高明的战略家。诚可谓隆中对有对无策,诸葛亮有孔无明。它8 j* n9 i X; E }
较同时代郭嘉进言曹操的十胜论相差甚远。对于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当时的人就已经有所认识。诸葛9 A; z: k+ g- }' S+ S. {1 L
亮的对手司马懿曾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 i( W3 C. B0 h! N4 L8 d3 N2 |# q
必矣。”陈寿在《三国志》中评价说,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北
. p( y) w1 D5 I8 b5 p6 A" Y- w7 B宋时期的兵法博士何去非也指出,“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无用众之智。”
2 `$ U% w3 A# H) u( ?- {这些都是非常中肯的评价。毛先生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
$ s$ e/ k7 `$ Y6 m! ^ i2 z$ C3 B,独步古今。我们批评诸葛亮在战略上的失误,并不是否定他在历史上的贡献,而是以此探讨治乱兴亡
& w- j6 {- s& E* j/ v. {6 K# Z1 w中的道理。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读书不求甚解,未出茅庐即受到刘8 U+ ]8 J U/ L/ I5 d5 B
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没有对中国兵法不同层面的思想融! y( I& {) U. r+ g$ t& I$ Y
会贯通,把握精髓。他告诉刘备走上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
, r4 j! n/ B; Z: L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
6 A# I W" n7 w- I5 [ P( F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4 s3 Q+ j( I5 d+ @
视中国兵法的。
$ c, b, ~5 u9 `1 ~; k0 }$ w4 S 刘邦、刘秀的老路就能复兴汉室、取得天下,真乃千古笑谈。中国兵法思想层面多、意境深,不同
, f% F/ M9 A/ Q L6 W1 g9 P# @层面的思想在某些方面的表述是矛盾的,但整体是一致的。只有在人生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 K' j" j! H2 R; G2 |6 k. l
能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毛先生也正是在人生的磨难中重视中国兵法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