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3-2-16 21:36:46
|
显示全部楼层
(五)观人观大节
- a- b& t b5 `. L- b1 ^5 l 毛先生把《资治通鉴》看作是一部大相砍书,一生不厌其读,从中探讨中国兵法的思想。7 z, Q. V& P. q4 j. r8 v/ I$ i
《资治通鉴·汉纪》记载,刘备的谋臣法正,主持朝政,多次利用职权行个人恩怨,有人劝诸葛亮禀告刘备,$ G' a/ q" @, o
限制法正的权力。诸葛亮从大局出发,指出法正像羽翼一样,辅助刘备翱翔,不能因其有过失就限制他行& I7 _: N4 v y: a
使职权。“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已者数人。或谓诸葛
$ e: O) n# b( s/ b( }9 ?1 F亮曰:‘法正太纵横,将军宜启主公,抑其威福。’亮曰:‘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操之强,东惮孙
: ?; m% }$ k+ v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孝直,使不得2 X; K3 Q$ B5 v6 m5 F
少行其意邪!’”毛先生读此评点到,“观人观大节,略小故。”认为观人要从大处着眼,全面看人,6 ^; r$ Z% I- U
不能求全责备,以小故摒弃贤才。
, p3 N0 ^) x& Y+ k& } 观人是中国兵法的重要内容,正确观人是任人的前提。《六韬》指出,君主观人有“六守”:一曰3 R3 v" c9 l0 z, B* K; I0 q6 l
仁,二曰义,三曰忠,四曰信,五曰勇,六曰谋。认为富裕而能够循规蹈矩,不胡作非为就是仁;尊贵, |- x/ c4 G% n7 }8 B) M9 t
而能够遵守礼法,不骄傲放纵就是义;重任在肩而能够信念坚定,不屈不挠就是忠;受托作事而能够公, ^ r- m! f& t5 I0 K5 U9 \# k
私分明,不隐瞒欺诈就是信;面对危险而能够大义凛然,不畏惧退缩就是勇;事繁多变而能够处置有序
' @" c7 Z! F" N9 F( K# f4 B3 ],应变无穷就是谋。“富之而观其无犯,贵之而观其无骄,付之而观其无转,使之而观其无隐,危之而: [; U) v |% M
观其无恐,事之而观其无穷。富之而不犯者,仁也;贵之而不骄者,义也;付之而不转者,忠也;使之0 d4 l O/ c5 ?/ l
而不隐者,信也;危之而不恐者,勇也;事之而不穷者,谋也。”守者,关隘、关键之谓也。六守者,
+ j' Q# ?- w( ^6 M! q观人之六点关键也;守者,守备、不失之谓也。六守者,仁义忠信勇谋,人具其一就不可弃也。“六守, g, q" Q8 ]3 W5 f: Z
”的观人思想是中国兵法观人的基本思想,也是中国兵法观人思想中的精华,毛先生也正是以此观点来
5 {, J8 R5 O' @9 ?% q! E; w+ H8 |看待法正的。
2 l9 p% y% k. E1 E& K0 D: N 法正,字孝直,三国时期的智谋之士,《三国志》上称他“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最初他投奔
9 B& a. E! W5 W$ z刘璋,久不任用,被人“谤无行”,志意不得,只与益州别驾张松友善。后密结刘备,成功实施了刘备, R5 n: F7 b' P& h, v6 J7 X
集团西取益州的战略意图,被刘备任为蜀都太守,辅佐刘备经治巴蜀。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
3 `8 P" Z% E# M, @; o操进兵张鲁,平定汉中。汉中是益州的北部屏障,曹操占据汉中后没有乘胜攻打益州,而是留下夏侯渊 c0 V' [" l6 b2 ]/ u- S) V
驻守,自己仓促北还。法正判断曹操此次出兵汉中,不是不想进军巴蜀,也不是力量不及,而是忧患所$ C. {* ?0 G1 x; ^9 i" S+ z, v
迫不得不还。“此盖天以予我,时不可失也。”他劝刘备出兵汉中,占据这块战略地域。刘备善其策进" \, z' s7 t7 j9 ~# L6 E
军汉中,夏侯渊败死。曹操在西征乌丸时得到汉中战报,不无感慨的说,“我本来料定玄德不会有此举0 s0 Q) ?, `% Z0 \
动,必为人所教也。”法正辅佐刘备西取巴蜀,北征汉中,为刘备建立帝业奠定了基础。刘备称帝后,
: g+ [! g4 b( O' }7 s发兵东征为关羽雪耻,群臣莫能劝阻,大败而归。时法正已死,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定能制8 g8 P3 j9 k% l# y. u* Z& X! L
止主上东征,即使不能劝止也不至于落得如此惨败。”毛先生读《资治通鉴》时评点的就是法正在蜀都
, m6 O: h. f5 r1 |# u0 F( a太守任上的事。* {+ u$ J1 C5 m% d+ |" g9 h
法正量小失政,不足称道,但以一时一事观人更不可取。金无足赤,世无完人,十个手指不会一般
2 s0 w3 Z7 C0 h, I& b) y. x齐。明智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长,求其长而任人;昏庸的领导者,常常见到人之所短,责其短而
( N+ Q! h( f) i' \7 G6 ^( g弃士。善于观人的人,见到人之所长则知人之所短,见到人之所短则知人之所长。观人见短不见长是愚
( W/ C! R+ f, j4 u% u5 n/ ]3 F,任人避长不避短是蠢。任人之长者势益强,责短弃士者势益弱。倘若一个人在领导者眼里没有了缺点( R; s+ A* t* t8 L
过失,各个方面就像组成木桶的每一块木头,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巧伪圆滑的诺诺奴才;一个人在' z" X, {; s5 G" y
群众眼里没有了缺点过失,十个手指一般齐,这样的人很难说不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好好先生。峭峭者易, f ^" `# J7 s; ]" m2 w+ g
折,皎皎者易污。“木桶理论”是一种不折不扣的求全责备理论。苏询在《衡论》中曾说,“先王之选
& H' h8 y* e1 j f2 F$ [- Z& p才也,自非大奸剧恶如虎豹之不可以变其搏噬者,未有不欲制之以术,而全其才以适其用。况为将者,8 H) H% w' O( b! S2 G* E
又不可责以廉隅细谨,顾其才何如耳。”
/ p/ n4 Q3 }1 d+ p, x( h( L 管仲曾说,吾尝鲍叔经商,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与鲍叔谋事,而更穷
# H, y6 Z( I7 r6 J! d# y, ]7 v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遇也;吾尝
$ S( U p3 A [" f, F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我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耻,知
3 h* U* J! I, I( u我不耻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观人观大节,选才贵适用。毛先生也正是在一次“开除党籍”、两
$ y, u: J; Z: E次撤销红军总政委职务的境况下,背着许多莫须有的罪名,被历史推举到党的领导核心的,从而才使中
b5 B, n/ S+ y8 F3 u, w' S国革命走上胜利的征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