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62|回复: 1

历代祖师传法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1-13 13:2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释迦佛入涅盘说无常偈曰: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至尊释迦牟尼佛传法之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西方一祖迦叶尊者传法偈:法法本来法,无法无非法。何于一法中,有法有不法?
西方二祖阿难尊者传法偈:本来付有法,付了言无法。各各须自悟,悟了无无法。
三祖商那和修尊者传法偈: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
四祖优波鞠多尊者传法偈: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五祖提多迦尊者传法偈:通达本法心,无法无非法。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六祖弥遮迦尊者传法偈:无心无可得,说得不名法。若了心非心,始解心心法。
七祖婆须蜜尊者传法偈: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证得虚空时,无是无非法。
八祖佛陀难提尊者传法偈:虚空无内外,心法亦如此。若了虚空故,是达真如理。
九祖伏驮蜜多尊者传法偈: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十祖胁尊者传法偈: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
十一祖富那夜奢尊者法偈:迷悟如隐显,明暗不相离。今付隐显法,非一亦非二。
十二祖马鸣尊者传法偈:隐显即本法,明暗元不二。今付悟了法,非取亦非离。
十三祖迦毗摩罗尊者法偈:非隐非显法,说是真实际。悟此隐显法,非愚亦非智。
十四祖龙树尊者传法偈:为明隐显法,方说解脱理。于法心不证,无瞋亦无喜。
十五祖迦那提婆尊者法偈:本对传法人,为说解脱理。于法实无证,无终亦无始。
十六祖罗侯罗多尊者法偈:于法实无证,不取亦不离。法非有无相,内外云何起?
十七祖僧伽难提尊者法偈:心地本无生,因地従缘起。缘种不相妨,华果亦复尔。
十八祖伽耶舍多尊者法偈:有种有心地,因缘能发萌。于缘不相碍,当生生不生。
十九祖鸠摩罗多尊者法偈:性上本无生,为对求人说。于法既无得,何怀决不决。
二十祖阇夜多尊者传法偈:言不合无生,同于法界性。若能如是解,通达事理竟。
二十一祖婆修盘头尊者偈:泡幻同无碍,如何不了悟,达法在其中,非今亦非古。
二十二祖摩蝗罗尊者法偈:心随万境转,转处实能幽。随流认得性,无喜复无忧。
二十三祖鹤勒那尊者法偈:一法一切法,一切一法摄。吾身非有无,何分一切塔?
二十四祖师子尊者传法偈:正说知见时,知见俱是心。当心即知见,知见即于今。
二十五祖婆舍斯多尊者偈:圣人说知见,当境无是非。我今悟真性,无道亦无理。
二十六祖不如密多尊者偈: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
二十七祖般若多罗尊者偈:心地生诸种,因事复生理。果满菩提圆,华开世界起。
二十八祖菩提达磨祖师偈:吾本来磅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二祖慧可大祖禅师传法偈:本来缘有地,因地种华生。本来无有种,华亦不曾生。
三祖僧璨鉴智禅师传法偈:华种虽因地,従地种华生。若无人下种,华地尽无生。
四祖道信大医禅师传法偈:华种有生性,因地华生生。大缘与性合,当生生不生。
五祖弘忍大满禅师传法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
六祖慧能大鉴禅师传法偈: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生。顿悟华情已,菩提果自成。

佛陀于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亦可参阅藏
释迦牟尼佛
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9] 在明末,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悲华经》记载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为度脱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难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每一寸尘土,无不是释迦牟尼佛苦行之处!以此善缘,令五浊众生,有机缘听闻到佛法。故而在《阿弥陀经》中记载“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稀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佛,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大悲白莲花经》所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上以国王之躯、下凭畜生之身,为利益众生而发心、修持、牺牲等种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包括众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出家求道并最终证悟成佛的层次上的话,这本广传则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地介绍世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迹,使大家对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认识与理性了解。



《妙法莲华经》云“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开佛知见使得清净故,出现于世。欲示众生佛之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悟佛知见故,出现于世。欲令众生入佛知见道故,出现于世。”
释迦牟尼佛之来源
释迦牟尼佛诞生于三千年前的中印度,佛陀在降生之前为一生补处菩萨,于兜率
释迦牟尼佛
天说法,号“白幢天子”,后因诸佛以天乐等各种庄严,劝请佛陀:如过去燃灯佛所授记,贤劫千佛之第四尊佛——释迦牟尼佛,您降生世间、说法度众、示现成佛的时机已到,请您以过去生于燃灯佛前,以诸佛殷切之劝请,佛陀遂生起降生世间、说法度众之坚定心念。兜率天之天众听闻白幢天子(释迦牟尼佛前世)将降生世间,咸感哀伤悲泣,忧虑从今后,不能再听闻白幢天子讲经说法,白幢天子知悉天众之心念,乃告知天众:吾虽决定降生世间,但吾将一生补处菩萨之权位,以宝冠为记,授与弥勒菩萨,弥勒菩萨将继续于兜率天为诸位讲经说法,此事之殊胜,无可比拟,故弥勒菩萨又号“无能胜”,即源于此。
白幢天子观种姓、氏族、时、地、母亲等五相后,决定降生于中土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之王族,于是化乘六牙白象,象口含白色莲花,入住迦毗罗卫国王后摩耶夫人之母胎。摩耶夫人夜梦六牙白象入住母胎后,即怀有身孕。
经十月怀胎,依印度当时的习俗,摩耶夫人返娘家天臂城待产,在许多的侍卫护送下启程,当行至蓝毗尼园时,见树林苍翠蓊郁、百花盛开,一切景物均极为清净殊胜而美好,当摩耶夫人手扶无忧树之枝叶,佛陀即于此时,于没有任何痛苦的情况下,由摩耶夫人之右胁诞生。佛陀诞生之时,有各种殊胜妙相与瑞兆产生,大地有六种吉祥之震动,帝释、梵天以各种化身示现,守护四周;天女散花,天众以天乐庄严,并以殊胜美妙之甘露沐浴佛身,诸天以殊胜妙好之甘露沐浴佛身之缘起,即为后世浴佛法会之由来。佛陀诞生后,随即于东、西、南、北四方各走七步,每走一步,地皆涌现宝莲承接佛足;世尊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吾当安之。”以此为佛陀于世间示现成佛之缘起。
(在《我等本师释迦牟尼佛之来源》中有更深密的讲解[10])
佛陀之世间
佛陀出生后便成为了迦毗罗卫国的太子,取名“悉达多”意译为“一切义成、一切事成”,王后摩耶夫人在悉达多太子出生后七天便去世了。太子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即后来的大爱道比丘尼)精心照料和养育。太子天资聪颖,幼年就通达五明、四吠陀(古印度传统思想),并且相貌英伟,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无人能及。17岁时,娶表妹耶输陀罗为妃,生下儿子罗睺罗。
太子像
虽然王族的生活优裕而舒适,但太子却并不贪恋这些世间的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门出游,见到生、老、病、死、等现象以及修道的沙门,深感人生之苦痛与无常,遂萌出家修道之志。于十九岁,太子夜出王宫,自脱衣冠为沙门。初访毗舍离国求教,复至王舍城求道,但都没有得到解脱之境,遂至摩揭陀国伽耶南方的优楼频罗村苦行林,开始六年的苦行生活,当时净饭王派了五位侍者与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间,太子日食一麻一麦,虽至形体枯瘦,心身衰竭,但始终未能成道,遂出苦行林。当时,共修的五位侍者,误以为太子退失道心,遂舍之而去。
太子来到尼连禅河沐浴,接受牧女乳糜之供养。恢复体力后,至伽耶村毕钵罗树下,以吉祥草敷金刚座,东向跏趺而坐,端身正念,静心默照,降伏诸魔,入诸禅定。四十九日后,于十二月八日破晓时分,豁然大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世人尊称为“佛陀”(意为觉者),佛号“释迦牟尼”,时年35岁。由此因缘,毕钵罗树被称为菩提树。释尊降魔、成道的经过,皆由太子的侍者,即后来蒙佛教化而成道的大尊者优波离所见证。释迦牟尼佛成道时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著,不能证得。”指出一切众生皆具佛性。(昔禅宗五祖为六祖讲《金刚经》,当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六祖顿悟,即而说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释迦牟尼佛示现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后,为令众生入佛知见,以无量的善巧方便开始了49年的弘法事业(详见一乘三乘),于此同时十方无量的诸佛、菩萨亦化现于娑婆世界,助佛教化。其中熟知的有观世音菩萨、地藏菩萨、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弥勒菩萨等。

释迦牟尼讲经说法照片集锦(7张)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最初佛陀直畅本怀,宣演《华严经》二十一日,后观机逗教,又说《阿含经》十二年,《方等经》八年,《般若经》二十二年,《法华经》和《涅盘经》共八年,这是大会式的宣讲,而对于个人各别的教化,不知说过无量数次。佛陀因材施教,点化迷萌,感化无量数人求皈受戒,改恶修善,得大解脱,了悟无上菩提。如佛陀在波罗奈斯城外的鹿野苑,向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陈如等五人,宣说四谛、十二因缘、三十七菩提分、五蕴、四禅等,五人听后便获果证,当即皈依了佛陀,成为最初的佛弟子。与此同时,度舍利弗、目犍连等使其舍弃外道,各获果证。佛陀的弟子有频婆娑罗王、波斯匿王等国王,及韦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会下层的莲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难陀、阿难陀等诸王子出家,也不舍弃理发匠优波离、挑粪工尼提。总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摄众,以法领众,以智教众,以法养众。
慈悲的佛陀对众生的爱护无微不至,所教化的对象,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归依的弟子日渐增多,于是便有了僧伽(僧团)。一般认为,释迦牟尼佛在鹿野苑初次演教,阿若憍陈如等五人皈依佛教,便是佛教僧伽之始。在佛陀的弟子群中,有着种种贤圣不肖的分别。故而佛陀制定了戒律,并时常教戒弟子有关持戒的重要性。
以下是经文简列:
《楞严经》:“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般舟三昧经》:“弃绝情爱,作比丘僧。意欲学是三昧者,当清净持戒,不得缺犯。”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尔时世尊告韦提希:‘汝今知不,阿弥陀佛去此不远。汝当系念,谛观彼国净业成者。我今为汝广说众譬,亦令未来世一切凡夫,欲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佛告韦提希:‘汝今知不,此三种业,乃是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净业正因。’修净业者,得生西方极乐国土。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者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三者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如此三事,名为净业,乃是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净业正因。”
《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行作沙门,就无为道,奉行六波罗密,不当亏失经戒。慈心精进,不当嗔怒。不当与女人交往。斋戒精进,心无所贪慕。其人寿命终时,阿弥陀佛自与诸菩萨阿罗汉,飞行迎之。往生无量清净佛国。”
《遗教经》:“汝等比丘,于我灭后,当尊重珍敬波罗提木叉。如暗遇明,贫人得宝。当知此则是汝大师,如我住世,无有异也。”
正是戒,维系了僧团的清净,个人遵照戒律而行,过着法制的生活,僧团就是民主自治的象征,佛陀又规定每半月布萨诵戒一次,集合说戒,使诸比丘都能在清净戒法中长养善心,长行梵行。
《大般涅盘经金刚身品》云“如来身者是常住身 不可坏身 金刚之身 非杂食身 即是法身”然而佛陀在度生的过程中,也曾受到外道的迫害及种种的灾难。据《佛说兴起行经》记载,佛陀历经孙陀利谤佛、战遮女系盆诬陷、奢弥跋谤佛,以及被木枪刺脚、被掷石出血、食马麦、受苦行、患头痛、患背痛、患骨节疼痛等十次灾难。这些都是佛陀的慈悲示现,为让众生明了因果业报不失,令生怖畏之心,不再留恋无常的色身,不再执着于世间的种种事物,而能断恶行善,获证永恒法身。《佛说大般泥洹经金刚身品》中云“如来身者。是为法身非秽食身。云何当有若病若恼若坏如坏器耶。随受化者现老病死。如来法身金刚难坏。”
佛陀之涅槃
故而佛陀于八十岁时示现涅盘,为令众生于佛法中生珍重心,进而实践解脱之道。《妙法莲华经如来寿量品》云“诸善男子。我本行菩萨道所成寿命。今犹未尽复倍上数。然今非实灭度。而便唱言当取灭度。如来以是方便教化众生。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种善根。是故如来以方便说。比丘当知。诸佛出世难可值遇。所以者何。诸薄德人。过无量百千万亿劫。或有见佛或不见者。以此事故我作是言。诸比丘。如来难可得见。斯众生等闻如是语。必当生于难遭之想。心怀恋慕渴仰于佛。便种善根。是故如来。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释迦牟尼
[11]临入涅盘之际,佛陀指示弟子们,要“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并开示弟子说:“如果你们不能依照我的教导而行,即使我活了千万年,于汝何用?如果你们能依教奉行,亦如我永久住世。你们要坚定信仰,皈依法,依法而行,不皈依其他;你们要精进修学圣道,解脱烦恼,住心不乱,这才是我真正的弟子。”佛陀明示弟子不要伤心,因为天地万物有生就会有死,合会必然有别离。最后佛陀针对阿难所提出的四个关键问题,开示弟子们,在佛入灭后,要以戒为师、以四念处安住、以默摈置之调伏恶人、在一切经首安立“如是我闻”令人起信。并再次叮咛弟子,要常常思慕佛陀的生处、悟处、说法处、涅盘处。最要紧的是,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佛说四十二章经》中云:“佛言‘佛子离吾数千里 忆念吾戒 必得道果 在吾左右 虽常见吾 不顺吾戒 终不得道’。”
佛陀入灭,遗体荼毗,留下舍利八斛四斗,被分成八份为摩羯陀王阿阇世、吠舍离的离车毗族、迦毗罗卫的释迦族、阿摩罗迦波的布利族、罗摩伽摩的俱利耶族、波伐的末罗族(南末罗国)、拘尸那迦的末罗族(北末罗国)和吠多底波的婆罗门分得,各建舍利塔供养。后来,阿育王取出全部舍利,分成八万四千份,分别盛入宝函,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养,其中有许多传入中国。1987年在法门寺的地宫中发现了许多唐代古物,世界上惟一的佛指舍利即在其中。据史料记载,唐时,该舍利“长一寸二分,上齐下折,高下不等,三面俱平,一面稍高,中有隐痕,色白如雨稍青,细密而泽,髓穴方大,上下俱通”。所记与实物吻合。
舍利简介

嬀骨舍利
《妙法莲华经忧波提舍》卷上云:“名一切诸佛坚固舍利者,谓如来真实法身,于此修多罗不败坏故。”
《金光明经》卷四《舍身品》云:“舍利者,是戒定慧之所熏修,甚难可得,最上福田。”《大智度论》卷五十九谓:“供养佛舍利,乃至如芥子许,其福报无边。”
依《长阿含经》卷四《游行经》所述,释尊于拘尸城双树间般涅盘后,佛舍利八分。由八个国家各自起塔供养。另据《阿育王传》卷一载,佛灭度百年后,阿育王搜集佛遗存的舍利,建造八万四千宝塔供养之。
《浴佛功德经》分舍利为二:(一)生身舍利,又称身骨舍利,即佛之遗骨。(二)法身舍利,又称法颂舍利,即佛所遗之教法、戒律,而以舍利比喻之。
《法苑珠林》卷四十分舍利为三:(一)骨舍利,其色白。(二)发舍利,其色黑。(三)肉舍利,其色赤。
《长阿含》卷四《游行经》、《菩萨处胎经》卷三《常无常品》、《法华经·提婆达多品》等亦有全身舍利与碎身舍利之说。另有谓将遗骨全部收入一塔者,称为全身舍利;将遗骨分置多处者,称为碎身舍利。关于全身、碎身舍利之说,或起源于古代印度梨俱吠陀时期所行之土葬与火葬二法,而以土葬之遗体称为全身舍利,以火葬后之遗骨称为碎身舍利。


在佛经中有对十方佛刹的描述,其中最为广大佛子们熟知和崇仰便是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与娑婆世界相比,十方佛刹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庄严,难道佛所成就的佛土有不净吗?
《证契大乘经》载:“尔时世尊现自佛土,名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其土广博。俱胝那由他恒河沙三千大千世界微尘等佛土。一一皆入无边阿僧祇功德宝盖不可思议庄严佛土王中。其佛土王。弥楼须弥摩诃弥楼及诸黑山。众流河海川阜堆险。土石凡砾粪污诸虫泥秽不净。地狱畜生阎魔鬼界。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与非人。及旧佛土庄严咸悉除去。地平如掌琉璃所成。”
释迦牟尼佛与十八罗汉唐卡
《大般涅盘经》载:“西方去此娑婆世界度三十二恒河沙等诸佛国土。彼有世界名曰无胜。彼土何故名曰无胜。其土所有严丽之事皆悉平等无有差别。犹如西方安乐世界。亦如东方满月世界。我于彼土出现于世。为化众生故。于此界阎浮提中现转法轮。非但我身独于此中现转法轮。一切诸佛亦于此中而转法轮。以是义故。诸佛世尊非不修行如是十事。善男子。慈氏菩萨以誓愿故。当来之世令此世界清净庄严。以是义故。一切诸佛所有世界无不严净。”
本师的佛土亦如十方诸佛般不可思议的庄严,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五浊恶世的世界呢?
《维摩诘所说经》中有详细解释:“尔时,舍利弗承佛威神作是念:若菩萨心净,则佛土净者,我世尊本为菩萨时,意岂不净,而是佛土不净若此?佛知其念,即告之言:‘于意云何?日月岂不净耶!而盲者不见。’对曰:‘不也!世尊!是盲者过,非日月咎。’‘舍利弗!众生罪故,不见如来国土严净,非如来咎;舍利弗!我此土净,而汝不见。’尔时,螺髻梵王语舍利弗:‘勿作是念,谓此佛土以为不净,所以者何?我见释迦牟尼佛土清净,譬如自在天宫。’舍利弗言:‘我见此土丘陵坑坎,荆棘沙砾,土石诸山,秽恶充满。’螺髻梵王言:‘仁者心有高下,不依佛慧,故见此土为不净耳!舍利弗!菩萨于一切众生,悉皆平等,深心清净,依佛智慧,则能见此佛土清净。’
于是佛以足指按地,即时三千大千世界,若干百千珍宝严饰,譬如宝庄严佛,无量功德宝庄严土,一切大众叹未曾有!而皆自见坐宝莲华。佛告舍利弗:‘汝且观是佛土严净?’舍利弗言:‘唯然,世尊!本所不见,本所不闻,今佛国土严净悉现。’佛语舍利弗:‘我佛国土,常净若此,为欲度斯下劣人故,示是众恶不净土耳!譬如诸天,共宝器食,随其福德,饭色有异;如是舍利弗,若人心净,便见此土功德庄严。’”
又《觉林菩萨偈》
“譬如工画师。分布诸彩色。虚妄取异相。大种无差别。
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
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然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
彼心恒不住。无量难思议。示现一切色。各各不相知。
譬如工画师。不能知自心。而由心故画。诸法性如是。
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丛生。无法而不造。
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欲净其土 先净其心 随其心净 即佛土净”
我等众生,心垢深厚,业垢深重,本性迷蒙以久,十方诸佛虽恒常加持护念,但我等业重,无法与诸佛的净土相感应,更无法见佛闻法而依教奉行。如慈母唤子,痴子不闻。
释迦牟尼佛不忍我等长劫冥苦,发大誓愿救度我辈,示现秽土成佛,所以隐自净土而现秽土,摄受我等,以无量劫难行苦行,使我等有缘众生,能以大罪业之身,得生有佛世界,遇佛闻法,种菩提因,行菩提行,从而踏上菩提正道,永不退转。非但释迦牟尼佛如此,贤劫千佛,一切诸佛,亦如此慈悲加护一切众生,以广大誓愿摄受众生,以种种善巧令得解脱。
娑婆的众生不明清净本然之心地,终日沉浸在妄想,执着,悭贪,愚痴之中,难以调伏,是故慈悲伟大的释迦牟尼佛,为我们开示了不可思议的“净土念佛”法门,
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巍巍不可思议,即是涵盖了弥陀本愿海,十方诸佛,皆共护念,亦是万德洪名,度一切苦厄,能令众生入佛知见,毕竟成佛。

大觉世尊,愍诸众生,迷背自心,轮回六道,久经长劫,莫之能出。由是兴无缘慈,运同体悲,示生世间,成等正觉,随顺机宜,广说诸法。括举大纲,凡有五宗。五宗维何,曰律,曰教,曰禅,曰密,曰净。律者佛身,教者佛语,禅者佛心。佛之所以为佛,唯此三法,佛之所以度生,亦唯此三法。众生果能依佛之律教禅以修持,则即众生之三业,转而为诸佛之三业。三业既转,则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盘矣。又恐宿业障重,或不易转,则用陀罗尼三密加持之力,以熏陶之,若蜾蠃之祝螟蛉,须知律为教禅密净之基址,若不严持禁戒,则教禅密净之真益莫得,如修万丈高楼,地基不固,则未成即坏。净为律教禅密之归宿,如百川万流,悉归大海,以净土法门,乃十方三世诸佛,上成佛道,下化众生,成始成终之法门。故华严入法界品,善财蒙普贤加被开示,已证等觉,普贤乃令发十大愿王,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以期圆满佛果,复以此普劝华藏海众。而观无量寿佛经,下品下生,乃五逆十恶,将堕阿鼻地狱之人,蒙善知识教以念佛,或念十声,或但数声,即便命终,亦得蒙佛接引,往生西方。观此,则上自等觉菩萨,不能出于其外,下至逆恶罪人,亦可入于其中。其功德利益,出于一代时教之上。以一代时教,皆仗自力,以出生死。净土法门,未断惑者,仗佛慈力,即可带业往生,已断惑者,仗佛慈力,遂得速登上地。乃一代时教中之特别法门,不可以常途教道,相为并论也。以故华严法华等诸大乘经,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马鸣龙树等诸大祖师,悉皆显阐赞导,普劝往生。

和”,一个人人喜欢的汉字。民以食为天,“禾”字旁一个“口”,当农业收成好了,口中有粮吃了,人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有了保障,这是和最起码的前提了。中国汉字就是这么伟大。孟子说“食、色、性也”,人生莫过于食色二欲了。食乃维持生命,色乃繁衍生命,此二欲为实欲,适可而止。不能贪著,否则失去平和,反而有害健康。
  除实欲外,人还有虚欲,只能随缘而得,不可强求。人生如戏,知足常乐,同样不能执着,否则有害健康。道家讲“有即无,无即有”,佛家讲“色即空,空即色”。如果欲望过重,其结果只能是可怜、可悲、可叹。

  世上本无枷,心锁困住人。佛教导我们说,世间本无烦恼,一切烦恼全是自己招来的。

  看看生活中的人,没有恋人想恋人,结婚以后吵闹甚至要离婚,没有子女想子女,有了子女累老人,不孝子女成了自己的掘墓人,没有官职想权力,有了权力,宠辱皆惊,何来幸福可言?没有钱财想钱财,有了钱财忘乎昕以,欲壑难填,结果遗患无穷。这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而这些痛苦却都是自己造作的。佛法说“一切唯心造”,为什么?迷而不悟啊!现代社会可以说是—个病态的社会,特别是现在这个社会充满了种种矛盾: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与自然的矛盾,个人与社会的矛盾,个人内心的矛盾。同时,种种矛盾也充斥着世界。一方面是科技的高度发展,种种发明创造,本是为了使我们自己获得更充分的自由,结果反而为其所束缚。另一方面是人文精神的失落,我们有时候会不自觉地失去自我,沦为物的奴隶,有时以“我”为中心,强调什么自我凸现,自我中心,自我张扬,等等,然而这些恰恰说明了“自我”的失落。从佛学角度来说就是“贪、嗔、痴”三毒无限膨胀的结果。

  天地下和,无焦无虑,无忧无愁,不以物喜,不以已悲,因而能长久。一切成败毁誉都不影响平和宁静,这就是佛家所讲的“八风吹不动”。这里讲一个佛教故事,一位僧人替一家施主做法事,事后主人发现家中丢失20两白银,便怀疑是僧人所为,于是气势汹汹地到寺院中问罪索取。僧人明白来意后,取出白银20两说:“施主请把银两拿回去吧。”这个人抓过银子气冲冲回家去了,嘴里仍啰嗦不停。等他回到家中,弟弟告诉他,昨天因为事情紧急,来不及告诉哥哥,拿走了银子没有及时交代。他听后感到非常内疚,万分羞愧,急忙回到寺庙送还银两,向法师道歉。师父接过银子只说:“阿弥陀佛,善哉,善哉!”一个有口皆碑的大师,被人诬偷银两却泰然处之,不怒不争。从现在的观点来看,双方都没有证据,如果对簿公堂,也只能是事出有因,查无实据,但必定会引起更多人的猜疑。一个法师,心中无染,心中无锁,外界的一切变化,对他丝毫不起影响,心中平和。相比之下,对照我们身边的儿女情长之苦,追逐名利之累,大家应有所悟啊!

  六祖慧能大师说:“如来,如来,本来如是”。铁矿能炼出铁因为它本质是铁,金矿炼出金,是因为它本质是金,我们硬要从铁矿炼出成金,岂非妄想?这与鹅卵石中孵不出小鸡的道理是相同。所以,对子女生养以后,提供正常的长身体和学习条件以外,让他们懂得人生大道就是矣,不必过多操心。

  平和即心理平衡,合于自然松静之道。人只有心静,才能去燥,沉稳才能避开轻浮之举。水面静,才能映出完整的月亮,心静才能接受宇宙良好的信息和能量。烦恼生于不悟。佛教中有风动幡动之争的故事:公元676年正月初八,广州法性寺印宗法师讲经,有幡被吹动,两个听经的法师一个讲是风在动,另一个讲是幡在动,而慧能说:“风未动,幡也未动,而是你们的心在动。”慧能从观察事物的另一个角度来阐明一个道理,心静而专注听经,不应感觉到风幡在动,心猿意马精力没有放在听经上,才会看到风幡动。心静则安!慧能大师牢记五祖弘忍的告诫,为避免佛家内讧,持衣钵远离寺院南行隐名十五年,干的是所谓下等人的活,到了师父规定之日,才公开佛家宗师的身份——六祖。他的心是何等的静啊!这正是一静去百愁。再看达摩祖师的画像,祖师脚踏一杆芦苇过江,须发飘飘,身心松静,与天地融为一体,此时芦苇只是载体,真正渡江的是他的心,心通天地,天地人合一,那么天地之间还有什么东西能阻挡呢?再看《临济录》里的一段故事:有天晚上,大含和尚一个人在读经,一强盗持刀入室,和尚平静地问:“你是要钱还是要索命?”强盗说要钱,和尚就随手从怀中取出钱袋扔给强盗,说拿去吧。说完又看书了。强盗拿了钱正要逃出去,和尚突然大喊一声:“等等,出去把门关好。”这一喊吓得强盗呆若木鸡,屁滚尿流地逃窜。这个强盗事后对人说:“我打家劫舍,历尽风险十几年,从未像这次吓得魂飞胆破。”你看平和的威力竟如此巨大。

  静守心房,顺乎自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物场”,场静,周围乱也变静:场乱,周围静也乱。所以佛家讲“境随心转”,“心净则一切净。”这里我介绍一件真实的事:一位出身在富农家庭的中学老师,在“阶级斗争”的年代,这“阶级烙印”使他苦恼万分,他拼命地工作,对领导唯命是从,工作出色,学生尊敬,家长叫好,就是评先进,奖福利等方面永远轮不上,内心不平,又不能流露于外,结果疾病缠身,整个消化系统全出了毛病,牙龈肿胀,口腔溃疡,胃窦炎,结肠炎,用了中药西药,口服肠灌就是不见好转。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的政策转变,在善知识指引下,皈依了佛门,他渐渐明白了,结果什么药也没有服,病就不治而愈,为什么?平和啊。我国中医讲的治病就是让“精、气、血”平和。场效应是客观存在的,人与人之间的生物场是相互沟通影响的。佛法并不深奥,从养生的角度,懂得心静平和,远离烦恼,打牢养生的基础,这是养生的起步。



 楼主| 发表于 2013-1-13 13:30:59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全文


法会因由分第一 ───────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释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 善现启请分第二 ───────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大乘正宗分第三 ───────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 妙行无住分第四 ───────

复次,须菩提!菩萨於法,应无所住,行於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於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释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如理实见分第五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释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 正信希有分第六 ───────

须菩提白佛言:释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做是说。如来灭後,後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於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 无得无说分第七 ───────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 依法出生分第八 ───────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释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於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一相无相分第九 ───────

须菩提,於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须菩提,於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须菩提,於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 庄严净土分第十 ───────

佛告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於法实无所得。须菩提,於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於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所沙数,如是沙等恒河,於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须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於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 离相寂灭分第十四 ────────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後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於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瞠恨。须菩提,又念过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持经功德分第十五 ────────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则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著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於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则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 能净业障分第十六 ────────

复次,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无边阿僧只劫,於然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於後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於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则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 究竟无我分第十七 ────────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於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於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受记,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於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则为非大身,是名大身。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须菩提,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 一体同观分第十八 ────────

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肉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肉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天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天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慧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慧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法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法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有佛眼不。如是,世尊,如来有佛眼。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佛说是沙不。如是,世尊,如来说是沙。须菩提,於意云何,如一恒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恒河,是诸恒河所有沙数佛世界,如是,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尔所国土中,所有众生若干种心,如来悉知。何以故。如来说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所以者何。须菩提,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法界通分分第十九 ────────

须菩提,於意云何,若有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缘,得福多不。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缘,得福甚多。须菩提,若福德有实,如来不说得福德多,以福德无故,如来说得福德多。

 

──────── 离色离相分第二十 ────────

须菩提,於意云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色身见。何以故。如来说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须菩提,於意云何,如来可以具足诸相见不。不也,世尊,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何以故。如来说,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诸相具足。

 

───────── 非说所说分第二十一 ─────────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於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无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无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我於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净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

复次,须菩提,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所言善法者,如来说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 福智无比分第二十四 ─────────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蜜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 化无所化分第二十五 ─────────

须菩提,於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

须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不。须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言,须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观如来者,转轮圣王,则是如来。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尔时世尊而说偈言: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 无断无灭分第二十七 ─────────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说断灭相。

 

─────────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

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於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

 

───────── 威仪寂净分第二十九 ─────────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於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则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著其事。

 

───────── 知见不分分第三十一 ─────────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於意云何,是人解我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 应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

须菩提,若有人以满无量阿僧只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发菩提心者,持於此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人演说,其福胜彼。云何为人演说。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何以故。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

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3 03:59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