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形成的六个阶段(转帖) * T/ E3 X& Y8 `; l
5 ^) v0 Z1 s. t' k' O
* E* a8 @4 \# n- b1 O& @
9 O) w0 Q- z( |1 n: N! A9 a/ u7 y: Z' m- J. E6 x& U7 h
( f, S# S. X; h* W/ p; i) u9 j4 \9 j; w5 e# ?# F, t
4 u+ R3 N c3 U" |( g m根据我国的自然条件,在古代形成三大经济区:(一)内蒙古高原以南,大致上即阴山、长城一线以南,青藏高原边缘以东至海,为东部季风区,其自然条件适宜于农业,是汉族聚居的农耕区;(二)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和阴山、长城一线以北为干旱和半干旱区,降雨稀少,分布有草原植被,为游牧民族聚居的畜牧区;(三)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由于空气稀薄、气候寒冷、植被稀少,当地居民从事狩猎、采集和原始农业的混合经济;大兴安岭以东、长城以北的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人口稀少,森林密布,17世纪以前当地居民主要从事渔猎、采集和少量农业的混合经济区。概而言之,我国历史上可分为农耕、畜牧和渔猎三大经济区。历史上民族、政权之间势力和疆土消长,实际就是这三大经济区的交融和消长。 E) ]2 Y8 Q+ ^3 F H; O4 _
这个发展过程,有六个重要的阶段。 ; |0 ?5 N/ R* P8 b8 L
, f) S3 n( J- o7 O
0 n# t3 y# o1 M# Y2 l$ V' Z, a
4 @/ ~! T( w1 S# b( ]
' |) M6 D! c7 Y# E第一阶段:战国秦汉华夏族政权疆域的形成和开拓期。春秋时期处于中国分裂状态,见于《左传》的大小国家有120多个, 而其时四周夷狄却伺机强大,交侵华夏,所谓“南夷与北夷交,中国不绝如线。”(《公羊传》僖公四年)南北四方夷狄十分强大,中原诸国都受到威胁,甚至为其所灭。战国时期中原形成七雄,纷纷向四周开疆拓土,置郡县,筑长城。当时中原华夏族农耕区的最大威胁是北方游牧民族匈奴。所谓“冠带战国七,而三国边于匈奴。”(《史记•匈奴列传》)北部的赵国原有山西中、北部,河北中部和西北部,北界至今桑乾河一线。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北击林胡、楼烦,疆土拓至河套北面阴山一带,置云中、雁门、代郡,筑长城起自代(今河北蔚县)西傍阴山山脉至高阙(今内蒙古临河县东北狼山口)。燕国原有河北北部和辽南一带,燕昭公时东击东胡,却地千里,设置了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五郡,筑长城西起造阳(今河北张家口附近)东经辽东,又东至满潘汗(今朝鲜清川江一带),与朝鲜分界。秦国拓地最为显著,秦襄王时灭义渠等戎,而置陇西、北地二郡(今甘肃东部),拓地至泾渭河上游和洮河流域,筑长城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沿洮河而上,至今陕北黄河西岸止。楚国在战国时十分强大,向北拓地至淮河流域,向南越过洞庭湖到了湘、资、沅、澧流域,向西占有湘西、鄂西地区,设置了巫郡、黔中郡,势力还远达广西乐平一带。前279 年左右楚顷襄王还派庄蹻由黔中郡向西南进入贵州夜郎国,直至滇池。总之,到了战国后期七国的范围,东北超过了鸭绿江,西面抵达了洮河流域,北面到了内蒙古、河北、山西北部和辽宁南部,南面到了浙南、赣北、湖南全省、贵州、四川一部分。为秦朝统一后的疆域打下了基础。
/ M. I0 N; @/ N
2 s- D) e- S) q" ~5 N
9 V( n$ V4 Z# z, J1 h
" u: q) N( R" C
4 X% D0 n- H# f9 P$ A1 o公元前2世纪前后秦皇、汉武时期汉族王朝统一不久,经济发达,国势强盛,为了保持和巩固已有农耕区的统治范围,向四周开疆拓土,蒙恬、卫青、霍去病数次出兵,远征匈奴,匈奴远遁。汉族王朝的疆土北面到了河套、阴山,西面到了河西走廊、青海湖边,包有原为匈奴民族畜牧区的鄂尔多斯高原。这些地区自然条件属干旱半干旱区,可耕可牧,适宜于半耕半牧。汉族政权占有这一大片空旷地区以后,大量移民,屯垦戍边,多达数十万、上百万,大大超过原有的匈奴人口。大批汉民一到便将可耕地尽辟为农耕地。由于汉民子孙繁衍,和当地游牧民族的汉化,自此以后,河套、银川平原、河西走廊的绿洲便成为传统的农耕区。汉武帝时还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远征大宛,西域诸国纷纷来朝,西汉王朝的势力进拓至新疆地区。汉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任郑吉为第一任西域都护,驻乌垒城(今新疆轮台东),进行屯田。秦汉王朝向东北则拓土至朝鲜中部,这里原先也是农耕区。
7 p- g) f- H: q4 w7 \$ H( n4 L/ `/ E3 n, K1 c
' D5 t& C: s. G6 H
' T* Y4 d- Z7 X V% H/ d! f4 v8 V, l
与此同时汉王朝势力南下据有了闽、浙、粤原先越人居住的沿海地区,西南控制了西南夷族聚居地,开拓至云贵高原、越南北部,这里原先是处于高山深谷中的分散的民族政权、小国,又从事原始的农业,因此未遇到多少反抗,在国势并不十分强大的东汉时期,还开疆拓土至云南西南部的保山地区置永昌郡,这是西南哀牢夷归汉的结果。
& ~2 i7 {. v) H( w I9 F7 f4 m3 X1 c% Z
# N: `' \9 Z* |8 L0 @* x9 h+ _
O+ o% c' @6 r6 u, \
* {) i) w- H$ l+ ]. t
总之,从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2世纪的400年, 是中国中原王朝疆域奠定的关键时期。从战国以来农耕区已统一在一个政权之下,秦皇汉武逐匈奴,筑长城,置边郡,对北方主观上并无领土要求,一是为了保护农耕区,正如汉文帝给匈奴单于信中所说:“先帝制,长城以北,引弓之国,受令单于;长城以内,冠带之室,朕亦制之。使万民耕织射猎衣食,父子无离,臣主相安,俱无暴逆。”(《史记•匈奴列传》)二是打通和巩固对中亚和西南亚的交通,因为在汉武帝前中原人民与中亚和西南亚已有往来。于是在中国历史上形成第一个由汉、匈奴、羌、百越、朝鲜、西南夷共同组成的多民族统一国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