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40|回复: 1

西北军惨烈中条山抗战,10万日寇三年未过一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7-9-2 16:59:5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937年7月7日,侵华日军发动了“芦沟桥事变”后,以闪电般的速度攻城略地……1938年3月,日军牛岛、川岸师团兵临山西风陵渡。 7 u. @8 ?# v( N5 [! T

, n9 O0 E+ T; B! I' f1 X
. F3 y( C6 l* U1 e
5 `0 x0 U5 j" b3 d. i0 ]! }# |7 `0 z, l- f- x# X; T8 b
  而此前,杨虎城因“西安事变”被迫出国,临行前,将自己苦心经营多年的西北军交给了结拜兄弟孙蔚如,并一再告诫:一定要牢记“兵谏”之初衷,一切以抗日大局为重……“芦沟桥事变”后,孙蔚如向蒋介石请战,并向国民政府和陕西民众盟誓:余将以血肉之躯报效国家,舍身家性命以拒日寇,誓与日寇血战到底!但闻黄河水长啸,不求马革裹尸还…… 5 T+ m% p% x) h- v
; T& |& m! r- e

* y; Z4 }9 h4 L. c9 A. U3 Y* t. n# v6 X% Y+ m5 V
  蒋介石批准了孙蔚如的请战要求,将孙蔚如为军长的38军(杨虎城的17路军在西安事变后被缩编为38军)扩编为31军团,由孙蔚如任军团长;下辖38军(军长赵寿山)和96军(军长李兴中);17师、177师番号保留,师长分别由耿子介、陈硕儒担任。 8 k) b+ f5 Y, @( V; A; @
5 I5 X" {  _8 r3 }

0 N1 Z, L8 R) p1 b0 {# I8 I, O3 o; j# K, k

' N( K1 B% C' E2 x  1938年7月,一支由三万多名“陕西冷娃”组成的队伍夜渡黄河,开进了黄河北岸的中条山。位于黄河北岸的中条山是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长约三百余里,它是黄河的一道天然防线。 : ^8 J3 s5 v! x1 A5 e
" m* G* @5 M5 W+ B* _- G! g: n

6 ]! a$ R9 ?9 T! w( i0 n! M6 D" E) T5 j- M
7 a! y( ^) r' x! s; o
  这支军队在中条山坚持抗战近三年,先后粉碎了日军的十一次大扫荡,使日军始终未能越过黄河,进入西北。而我军也有2.1万人牺牲在中条山下、黄河岸边。
: \" c0 Y3 l3 e9 ~; k5 u9 q* }6 \7 Q" T  U& |. A; `3 u1 U. O
% n6 W* `0 l  [( q9 f
7 B# P; c: w! w' H7 F: Q
, u  G2 {9 p# v) w  t
  11次反扫荡中,以“血战永济”、“六六战役”、“望原会战”最为惨烈悲壮! 9 C9 F4 ^9 }; {  L0 @9 s1 S% |

# }9 n; b9 }. n1 S
, _7 \, r3 u* m5 }
9 H/ T/ T, i1 S$ t' O1 d$ ?# [# |4 N0 D
  血战永济:全营将士无一生还
2 ?  I* P- a5 Y4 K) S6 t& t9 q( M% I8 N  q9 \" I( g& i) y

* `( ~1 s  J* a. @0 Z
/ G0 e0 o: _' O  P: x; m* e: n: e
) x. t- d6 E' l+ v* Q  1938年8月8日,日军牛岛师团三千余人,从运城方向扑向永济。
# G, ~  s. J+ C( X0 y' r9 i9 D, ? 3 T# X" z. R+ c8 s# N

; F3 e% x8 r% d. `+ c$ j4 v
. |/ t9 j" R6 |  W. A& I. I; U: N6 _$ S$ }
  据资料显示,中条山西端的永济(旧蒲州)是晋西南名城,紧靠南北走向的黄河,与风陵渡成南北直线,是守护风陵渡的前沿要塞。孙蔚如率军渡河前,已派独立46旅旅长孔从洲先期过河,占领了永济,在城外修起坚固的防御工事,随后,又调在河西执行河防任务的警备一旅张剑平团进驻永济城,担任守城重任。 ' ~' O1 I# L# I; i1 O) ^( \1 D3 D

5 l2 n( x0 p* l! N
8 b; J) z& w) e8 N6 t9 ?( ?  H$ K1 Z& ~4 N/ E

. Z9 z" ~: @) H! t1 _+ `  黎明,日军十几门大炮同时向永济城外的中国军队东原阵地开火,9架飞机盘旋着投掷炸弹。从中条山下的西姚温到黄河岸边的永乐庄,中国军队20多里的防线上火光冲天,硝烟弥漫。
. G# v$ Q- K' i9 l3 j& w
8 O% A9 A+ a2 G& d0 ^
" m+ d6 d5 T+ f( I# {- q. v9 t; y7 H# Z, p) z9 D/ N

. N" J( _9 x% a/ I/ W- Z  在东原防线上指挥作战的是陕军名将孔从洲,而为了鼓舞士气,孙蔚如的军团指挥部就设在中条山的最西端、半山腰上的六官村,这里不仅“山下鼓角相闻”,而且可以俯瞰整个永济战局。
/ f0 Q/ d* T$ R% w6 f8 V9 S6 P6 M) f" j( a1 F5 U7 ]
6 H7 l! i) p& f3 r, c3 |" M( J0 K1 q0 n
7 H: I8 d7 G2 N& t6 h

9 V+ K: K9 j5 `- q6 G3 R" G  黄昏,日军出动装甲部队,天上飞机呼啸,地下坦克轰鸣,东原岌岌可危!孔从洲叫来17师补充团(102团)团副杨法震,指着地图说:“正面阵地压力太大,你速带一个营冲出去,绕到敌人背后的栲栳镇,从背后敲他一下!”
. a" d$ H* ^4 F& @; `6 u- P* @, r0 u9 H
% Q+ @- B+ Q( f# J' [! t

! Q; W7 V" x7 }- j. P4 E1 `% L6 |* c4 Z/ ?0 i6 K
  杨法震随即率领5名机枪手一字排开,5挺机枪怒吼着,织成一道扇面形火力网,三百名壮士杀开一条血路。杨法震对弟兄说:“兵贵神速,要打就打他个冷不防。”说完,从一名机枪手手里夺过一挺机枪,冲在队伍的最前列。 " o6 M- |2 W( |2 d' D2 ^

. y1 r( q/ ?5 v% w! g6 x9 L! i: K1 u& V  [
0 S1 h" q+ g2 T; N& G

' T9 I+ j) a/ U  杨法震率一营士兵一路冲杀,在黑水村灭了敌警戒哨,在唐家营端了敌预备队;在北古城炸毁了日军增援的汽车队……一连数日左冲右突,神出鬼没,搅得日军后营大乱,从而大大缓解了中国军队主阵地的压力。8月15日清晨,大雾弥天,日军调集1200多人,向杨法震设防的上高市猛扑过来。杨法震在指挥士兵们打退了敌人的4次进攻,自己亲手击毙了13名鬼子后,与三百名弟兄们一起魂归上高市……当晚,东原防线上,日军见主阵地攻不下来,便沿着中条山绕道攻打北麓的制高点尧王台。尧王台下一场血战,终于将日军击退了。但从尧王台退走的日军又迂回偷袭,一夜间占领了东南方向的西姚温、解家坟、万古寺,使中国军队处在腹背受敌的境地。永济城外,日军又突破了东原防线,兵临永济城下。在六官村坐阵指挥的孙蔚如急调有“铁军”之称的教导团去夺回万古寺。三营营长张希文一马当先,在收复了万古寺后又逆袭西姚温。由于战局瞬息万变,通讯中断,三营被日军困在了西姚温……40年后,孙蔚如将军在他所撰写的《第四集团军在中条山抗战经过》一文中深情地写道:“敌旅将我西姚温阵地突破,我张希文营向该处逆袭、肉搏一昼夜,该营全部殉国,我主力及炮兵得以安全转移、厥功甚伟。”
 楼主| 发表于 2007-9-2 17:00:09 | 显示全部楼层
8月17日,日军从东、南、北三面(西面是黄河)包围了永济城。
, F4 C- m1 M6 t6 s( M7 P% F2 E
$ o8 h6 e+ @: F$ L
" x2 T1 q3 ]7 ]9 [* O0 ?7 m6 I, W" p' |3 l2 n- _

( [- l4 d1 F# l: H6 K  j8 w7 R; b  张剑平团长带领全团官兵坚守城池,日军用炮火将城墙炸得到处都是缺口,城墙外的护城河已被双方士兵的尸体堵塞,变成一条“血河”。下午5时许,日军在坦克大炮掩护下冲进城内,中国军队官兵在城内展开巷战,连炊事员也抡着菜刀杀入敌群……6时许,永济失陷,中国军队500名官兵壮烈殉国……8月26日,当时的最高统帅部以蒋介石的名义发来电报:“自张团长以此牺牲壮烈,特电慰勉。” 5 X7 n4 H7 d; Z$ M
. K9 v3 h* X7 [/ J* _0 M3 G/ m1 {, a

* k9 A( m6 |: K7 Y# }7 \8 a" k+ g' U7 k: N' S" y8 q
  j! _& z/ ~9 J, ^
  永济失陷后,教导团团长李振西在永济到风陵渡之间的韩阳镇筑起第二道防线,在当地民众的支援下,以灵活机动的战术阻击日军。期间,团副魏鸿纪带领一支便衣队多次插入敌后,奇袭敌营,搅得日军一时风声鹤唳……在一次奇袭完成后,撤退途中,年仅25岁的魏团副不幸遇难。 4 ^0 h' B1 I& u- E+ n$ O9 _( [

, F8 a! s$ Q8 w) B& i& h, P9 r, X; ~- L0 m9 z# R6 d

! J% h0 N. F( e; E  p6 V: P) X
% b! R* l1 T) f! B8 K1 M6 I  一个小小的韩阳镇,竟使鬼子半月之内久攻不下。于是他们又故伎重演,从中条山西部的王官峪迂迴包抄。教导团在腹背受敌的情况下,遵照孙蔚如命令,撤出韩阳镇。至此,永济战役结束。
; R! X- w4 R9 f3 m9 u) o$ p5 J* Q7 j" z# y% T

& q! y1 G5 \7 Q; V  ^; \' y/ w1 F( \5 D1 o0 E$ z2 D8 {& ~

- t/ H8 L! A: g3 u  永济失陷,韩阳撤兵,从局部上看是中国军队的失利,而从战略上讲则是为中国军队争取到了时间和空间。因为,孙蔚如渡河作战之初,主力38军及529旅尚未赶到中条山(此前,38军归八路军朱德、彭德怀将军指挥,在太行山一带游击作战),三百里中条山的防务也没有部署停当。永济战后,中国军队各部已集结到位,中条山防务也基本就绪。教导团撤出韩阳镇后,孙蔚如的指挥部也从芮城的六官村东撤至平陆的东延村。而日军虽然占了永济和风陵渡,但惧于中国军队的中条山防线会断其后路,仍然不敢举兵渡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4-28 15:34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