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37|回复: 1

末法时期如何护持佛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6 12: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末法时期如何护持佛法:现在末法时代,我们学佛人的根基与客观环境都不如从前,破戒障缘大大增加,持戒难度越来越大,但是,现时若能守持清净戒律,所获得的功德也远远超过正法时代。《佛说无量寿经》云:“汝等于是广植德本,布恩施慧勿犯道禁,忍辱精进一心智慧,转相教化,为德立善,正心正意,斋戒清净一日一夜,胜在无量寿国为善百岁。所以者何?彼佛国土无为自然,皆积众善无毛发之恶,于此修善十日十夜,胜于他方诸佛国中为善千岁。所以者何?他方佛国为善者我为恶者少,福德自然,无造恶之地,唯此间多恶无有自然。”《等持王经》云:“经恒沙数劫,无量诸佛前,供养诸幢幡,灯幔饮食等若干正法坏,佛教将灭时,日夜持一戒其福胜于彼。”我们获得人身很不容易,寿命无常,我们这个身体也会毁坏,如今我们已经遇到了佛法,懂得持戒修行,应当不要错过这个机会。末法时期甚至只持一条不杀戒,这个功德也非常大。因此,宁舍生命也要护持清净的戒体,使自己的心相续保持清净。
佛曾经预言:正法500年;像法1000年;末法10000年,此后进入“法灭尽”的时代。宋朝以后,即进入“末法时代”。这个时代,佛教的真实义理逐渐被人误解,逐渐“世俗化”“浅化”。表现如下:
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
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
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
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
“佛教世俗化”毁坏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变得越来越罕见,表面的兴起往往掩盖佛法的没落。

愿大乘甚深微妙法久住世间
愿学人道业早成,护持正法

南无常住十方佛
南无常住十方法
南无常住十方僧


佛法中的珍宝——慈心三昧的修行方法


尔时,世尊告无胜意童子:“善男子,慈有三种:一、众生缘,二者、法缘,三者、无缘。善男子,众生缘者缘于五有。若有法行菩萨,欲得具足六波罗蜜、大慈大悲、菩萨十地,速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转正法轮,调伏无量无边众生,令度无边生死大河,欲坏无量恶魔伴党,入大涅槃。如是菩萨,应当修集四无量心。应云何修?若菩萨摩诃萨,为下方众生乃至上方一切众生,修集是慈,视诸众生如父如母,如师和尚,如佛世尊、声闻、缘觉,尔时应作如是思惟:‘若有众生,横于我所起诸恶事,菩萨尔时应作是念:若我瞋是恶众生者,则为十方诸佛所见,是大可耻,当见呵责。云何是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自不能调伏其心?譬如有人无有脚足而欲趣彼郁单曰土,如无目者而欲读书,如无手者而欲执作;远离慈心,而欲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是。若不能断如是瞋心,尚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为诸佛、声闻、缘觉、天龙八部之所呵责。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得大罪受地狱苦,不得现在、未来利益,是故应当修集慈心。’复作是念:‘若有于我已作诸恶,始作欲作,或以恶事加于我亲,以利养事益于我怨,亦复如是。’如是观已,菩萨先于一方众生,修集慈心;二三四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善男子,是名菩萨慈缘众生。”

若菩萨摩诃萨,为下方众生乃至上方一切众生,修集是慈,视诸众生如父如母,如师和尚,如佛世尊、声闻、缘觉,尔时应作如是思惟:

‘若有众生,横于我所起诸恶事,菩萨尔时应作是念:【若我瞋是恶众生者,则为十方诸佛所见,是大可耻,当见呵责。云何是人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自不能调伏其心?】

譬如有人无有脚足而欲趣彼郁单曰土,如无目者而欲读书,如无手者而欲执作;远离慈心,而欲获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亦复如是。若不能断如是瞋心,尚不能得声闻菩提,何况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为诸佛、声闻、缘觉、天龙八部之所呵责。

【若我不能调伏自心,当得大罪受地狱苦,不得现在、未来利益,是故应当修集慈心。’】





 楼主| 发表于 2012-11-6 12:10:36 | 显示全部楼层
末法时期众生可怜

为人总要有个学处,我用功要能得力,根本也不会去拜香访师。秦岭遇难,感恩师慈悲救度,有幸闻五音念佛之妙药,治昏沉才有了效。恩师大发慈悲,唯恐我懈怠,以一千万计数督促精进。
       但看世道人心,忆起五音念佛出处之代价,心有抽搐,禁不住感怀诸菩萨慈悲与耐心。真是:手热不暖寒冬冷,苦心难免恶言嫉,暑往秋来冬飘雪,春风吹柳孕新枝。
       生住异灭,冬去春来,因生果报,身心世界为缘所生。佛说,末法时期,贤圣隐伏,邪法增炽。我们儿孙可怜,要静下心来,想想自己生死大事。不明佛学,应该知道科学,从念佛号讲,能伏住你的昏沉,掉举,有清净心,治病了,这就是科学。如果这都不信,那就太可怜了,坐在佛怀里,佛法也与你无缘。

对佛法实际修、行、证的人非常稀有;佛教沦为“求名闻利养”、“求平安无灾无病”乃至“求升官发财”的法门;正如一副对联:“经忏可赎罪,难道阎王怕和尚?捐财能超生,岂非菩萨是贪官!”;最为痛心的是:“无庙不设功德箱,无寺不受香火钱”,名寺的高额门票致使无钱信徒常常临其门而难以拜佛礼敬;随佛所教的三乘菩提变成了“交易”。以上是“佛教世俗化”在世间的现状。
  其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以佛教作为“心灵港湾”“心理按摩”等寄托;倡导“人间佛法”,曲解“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之真义,重视色身之利养,轻视佛法“出世间”之意旨。这些都是是佛教本来意义的沦落;远离了解脱道与菩提道。
  复次,“佛教世俗化”还表现为:“佛学研究”代替实际修行,深入经藏不是寻求如何出离生死苦海,如何走上成佛的道路;而是为了举证某一论点。
  最后,如《楞严经》所说:“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各种邪教打着佛教的旗帜,大行贪欲之邪法,又如《楞严经》所说:天魔及眷属常以“世界末日”“天灾人祸”等言论笼罩愚迷众生

“佛教世俗化”毁坏佛法,大乘甚深微妙法变得越来越罕见,表面的兴起往往掩盖佛法的没落。
  1、据佛教经典大乘《同性经》卷下、大乘《法苑义林章》卷六本等记载:到“佛教末法时期”时——
  “教法垂世,人虽有禀教,而不能修行证果,称为末法。”
  (修佛法的是为了什么?那不就是要修得正果,要证悟自己的果位吗?
  “不能修行证果”,这是佛经中这么明确的话。佛祖说话绝不“妄语”的。“妄语”是佛教的根本大戒。)
  2、佛经中关于“佛教末法时期”“得度者甚少”的问题有具体的论述——
  ①《占察善恶业报经》:末法时期——
  人们“于佛法中钝根少信,得道者极少,乃至渐渐于三乘中,信心成就者,亦复甚少,所有修学世间禅定,发诸通业,自知宿命者,次转无有,如是于后入末法中,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
  (“经久得道,获信禅定通业等,一切全无”这一句明确指出:
  末法时期,因人们根器不如正法像法时期猛利,又有各种诱惑刺激,业障深重,于佛法中甚少生信心,不能精进修行进而证得果位,故称末法。)
  ②《大方等大集经》第55卷《月藏分》的第17“分阎浮提品”——
  释迦牟尼佛告诉诸位龙天护法,要他们守护佛法,“护持养育佛正法眼,令得炽然”;然后释迦牟尼佛说:“若我住世,诸声闻众,戒具足、舍具足、闻具足、定具足、慧具足、解脱具足、解脱知见具足,我之正法炽然在世……犹于我法解脱坚固。次五百年,我之正法、禅定、三昧得住坚固。次五百年,读诵、多闻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多造塔寺得住坚固。次五百年,于我法中斗诤言颂,白法隐没,损减坚固。了知清净士!从是以后,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毁破禁戒,行不如法,假名比丘。”
  (这里佛陀指出:佛教在2500年之后,也就是现在,许多僧人们“于我法中,虽复剃除须发,身着袈裟”,但他们“毁破禁戒,行不如法”,都是一些“假名比丘”了。)
  3、有关佛教“末法时期”的什么意思还见于——
  佛经《佛说法灭尽经》、《贤劫经》、《大乘三聚忏悔经》、《摩诃摩耶经》、《大佛顶首楞严经》、《佛说瞿昙弥记果经》、《弥沙塞部和酰五分律卷二十九》、《四分律卷第四十八》、《中阿含经卷第二十八》、《巴利律藏小品第十比丘尼犍度》等。
   释迦牟尼佛娑婆世界是释迦牟尼佛示现、教化的国土,也就是我们所居住的世界。“娑婆”翻译为“堪忍”,意思是说这个世界虽然众苦煎迫,但是人生活在其中,还有能力忍受,因此称为堪忍。 根据《阿弥陀经》云,娑婆世界是个五浊恶世,五浊分别是:
劫浊
  人寿本来是八万四千岁,随著人心越来越凶恶,道德越来越浅薄,因此每一百年就减少一岁,直减到三十岁时有饥馑之灾,减到二十岁时有疾疫之灾,减到十岁时有刀兵之灾,而世界众生无不受害,是为劫浊。
见浊
  正法、像法灭尽后,末法时代的众生,知见不正,邪见增盛,不知修行善道,是为见浊。
烦恼浊
  众生追逐五欲六尘,引生贪、嗔、痴、慢、疑等烦恼而恼乱身心,是为烦恼浊。
众生浊
  众生因为知见不正,烦恼覆心,因此不知孝顺父母,不懂修善去恶,不畏恶业果报,以致福报渐衰,苦报渐增,是为众生浊。
命浊
  众生因恶业增加,故而寿命渐减,从往古八万四千岁,到满百者稀,是为命浊。
  五浊之中,以劫浊为总,其余为别。四浊中又以见浊、烦恼浊二者为浊之自体,而成众生浊与命浊二者。婆娑世界因为有此五浊,故称恶世。
  有一次,舍利弗不解的问佛陀:“为什么诸佛国土都清净无比,唯独佛陀您所教化的国土却是如此的污浊肮脏呢?”
  释迦牟尼佛即以脚趾一按,霎时日月四洲、金河茂树、繁花秀草,齐现眼前。他说:“这才是我的世界,你所看到浊秽不堪的国度,那是众生业力所现。”
  佛陀是为了救度此界众生才示现娑婆世界的。
五浊是哪五浊呢?就是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这五浊到底在讲什么呢?
劫浊
  劫浊就是时代混乱,劫就是时代,所以劫浊就是说现在碰到一个不好的时代,这是一个很大范围的时期,所以我把它翻译成时代混乱,这就是劫浊。
见浊
  见浊指的是什么呢?见就是你的见解、你的看法、你的价值观,见浊就是见解混乱,也就是价值观混乱、理念混乱,意思就是没有正知正见。这样一讲,就觉得好像跟我们现在生活的状态有关联了,是不是?
烦恼浊
  烦恼就是思想的问题,所以烦恼浊就是思想混乱,想东想西,乱想一通,思想没有条理,当然就想不清楚、产生烦恼,意思就是像《维摩诘经》里面讲的“意调伏”,只不过在这里是“意不调伏”,就是没有条理、不清不楚、互相矛盾、颠三倒四,这样混乱的思想,也就是所谓的烦恼浊。
众生浊
  众生浊是什么?众生指的是众生的行为,你的行为是不是循规蹈矩?是不是有礼有节?所以众生浊的意思就是行为混乱,大家做人处事都没有章法,乱做一通,这就是众生浊。
命浊
  命浊是什么?命就是寿命,寿命混乱是什么意思?就是炒短线。我们在想事情、做事情的时候,都没有长期的思考,没有永续经营的想法,顾得了今天顾不了明天,认为我的生命只有今天没有明天,于是急功近利,只注意到很短时间的损益,没有长远的打算,这就是命浊。
  这样一解释大家就知道,五浊就是我们现在的社会现象,我们都遇到了这五浊,那要怎么做以避免这五浊呢?当我们真的了解它的时候,你就晓得要怎么改变这五浊、化掉这五浊;不然的话,连五浊是什么都搞不清楚,怎么可能避开这五浊,又如何化掉这五浊?
  譬如劫浊,我们知道劫浊就是时代不好、时代混乱,那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知道时代不好是一种共业,那我们就要转共业,大家齐心都朝好的方向去想,朝清净的方向去做,依照《华严经》<净行品>所指示的那些方法,凡事都朝光明面、朝正向去思考,如果大家都这样想,这个世界就会变成清净的世界,那么就会把劫浊消除,时代也就跟著改变了。
  时代就是这样改变的,当然还有另外一个改变法,就是我们能够请到菩萨来住世,请菩萨投身到我们这个世界,那我们这个世界也会转,<净行品>里就是这样讲的。还有一个办法,就是我们这边的人,有人能够发菩提心,那我们这个世界也会转变。所以这个世界会不会转变,只要看众生的心有没有转变就知道了,转向善就会变善,转向恶就会变恶。劫浊要怎么转变呢?只要大家都把心清净了,凡事都朝好的方向去想,就好像《华严经》<净行品>里面所举的例子:比丘在中午以前去托钵化缘,但是化了半天钵还是空的,这下怎么办呢?如果生气骂人那就完了;看到空的钵,比丘心里就朝向体会空性的方向去想,这个钵是空的,就是代表我们的烦恼都空掉了。大家遇到不好的事情都朝好的方向去想,这个不好的时代就会变成一个清净的时代,所以说劫浊是可以化的。
  见浊怎么化?遇到见浊就是要有正知正见来化它,你要能够建立自己的正知正见,不要有邪见,乱想一通、颠三倒四,要把错误的见解拿掉,有了正知正见,见浊也就化掉了。
  再来就是烦恼浊,要好好整理自己的思想,让自己的思想有条有理,清清楚楚,你要求真,这样你就会有智慧,只要你有智慧,烦恼浊就不见了,所以说烦恼浊也是可以改、可以化的。
  那众生浊呢?众生浊就是行为混乱,所以大家要守理法,遵守礼节,行为要循规蹈矩,这样众生浊也就不见了。
  命浊怎么办?很简单,你要永续经营,想事情都要考虑长远,不只是想这一辈子,还要想到下一辈子,都把它规划好,做事情就不会炒短线,就不会急功近利,有了长远的心,命浊就消失了。
  这五个浊都是可以化掉的,但是在化掉它之前,先要了解何谓五浊,如果五浊是什么都搞不清楚的话,那怎么去化掉呢?我以前搞不清楚,所以一直都不会讲这个东西,最近想清楚了,才讲出来给大家参考。


 佛陀出此浊世的因缘在《悲华经》、《大乘悲分陀利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亦可参阅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
  在明末,藕益大师为广弘《悲华经》,曾作偈云:“此经若能长久住世,五浊恶世不难度尽!”《悲华经》记载此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刚强难化。释迦世尊大慈大悲大愿大行,为度脱五浊众生,旷劫精勤,难行能行、非忍能忍,所修广大布施行,为三世诸佛中最为第一!娑婆国土每一寸尘土,无不是释迦牟尼佛苦行之处!以此善缘,令五浊众生,有机缘听闻到佛法。故而在《阿弥陀经》中记载“舍利弗。如我今者称赞诸佛不可思议功德。彼诸佛等。亦称说我不可思议功德。而作是言。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于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舍利弗当知。我于五浊恶世。行此难事。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经题‘悲华’,即‘慈悲的白莲华’之意,喻指释迦牟尼佛,以及如诸佛般发大菩提心,慈悲摄受众生的大行愿者。
  在藏地大成就者麦彭仁波切依于《大悲白莲华经》所著的《释迦牟尼佛广传·白莲花论》中,记述了释迦牟尼佛因地时,上以国王之躯、下凭畜生之身,为利益众生而发心、修持、牺牲等种种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如果说当今大多数人,包括众多佛教徒,对释迦牟尼佛的理解仅仅停留在他曾是印度王子、后出家求道并最终证悟成佛的层次上的话,这本广传则向世人全面、详细、系统地介绍世尊无数劫中六度万行之行迹,使大家对佛陀,多了一些感性认识与理性了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16 14:25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