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5370|回复: 3

你相信这是佛陀的画像吗?(转)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0-20 16:24: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要尽可能的让更多的佛子看到此文,

不能任由一张伪画混淆视听,坏我正法

几年前就有师兄给我看过这张照片,说这张照片是珍藏于“英国博物馆”的古代印度画像。我当时就反问这位师兄:你相信这张画像是释迦牟尼佛吗?这几天两次看见有人在嘉绒之家群里传这张画像,与我几年前看到此画像不同的是,有人煞有介事的在这张画像上又添了一些“注解”,说这是释迦牟尼佛42岁的“照片”,是富楼那尊者“刺绣”的。
几年前我看到的两个版本。此画若是真品(珍品),有岂会有人再加工耶?仔细看这三幅画的区别非常大,很明显是有人再加工的。用心叵测!
我想请大家谨慎的思考一下关于这张照片的真伪问题。由于古代印度不重视历史年代的记录,故对释迦牟尼佛确切的生灭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记载方面以及碑记方面,对于佛陀的年代,有着各种不同的传说。根据近世学者的考证结果,基本认定佛陀降生于公元前五百六十年,入灭于公元前四百八十年。 如果说这张画像是画在纸上的,请问2500多年前,古印度有纸吗?有考古依据的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出现在中国古代西汉时期(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8年),那时已经有了麻质纤维纸。质在粗糙且数量少,成本高且不普及。如果古代印度有纸的话,那时候的经书就不会写在叶子上了(贝叶经)。玄奘法师去印度取经,取回来的经都是写在叶子上的,可见那时印度没有纸。 有人说这张画像是用刺绣的方法绣在丝绸上的。关于印度丝绸业的历史起源,印度学者根据一些文献的记载,认为印度的丝绸业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而那时正是西汉张骞开辟丝绸之路的年代,古印度的丝绸是从丝绸之路开辟后从中国传过去的。佛陀是公元前五世纪的人,大家可以想一想,那时的印度会有丝绸吗?


如果那时的印度已经有了丝绸,两百多年后张骞还有必要冒着风险再去开辟一条丝绸之路吗?更不要说根植于丝绸之上的刺绣技艺了。
请大家从历史的常识去判断一下这张画像的真伪。再从经书的记载去印证一下这张画像的可信程度。在《佛行十二谊赞》中叙述道:“王城四门各现忧恼状,清净佛塔之前自落发。尼连禅河河畔行苦行,二障罪垢咸离我顶礼。”佛陀二十九岁出家修道是自己剃度落发的,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时,年35岁。从那时起开始创建僧团,请大家想一想,佛陀有没有可能在四十一岁的时候自己留着这么长的头发,而去给门下弟子挨个剃度的? 这幅画像有太多可疑之处,佛教界也早有人指出,但是仍有不少居士乐此不疲的传播这张画像。我个人建议大家,对待这张画像一定要慎重,再慎重!阿弥陀佛 后记: 我在网上查到一位田青先生写的文章,现转载这篇文章如下: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市区的一所著名寺庙办事。在一位我所熟悉的法师屋里,忽然发现他的供桌上新增加了一幅画像(如图)。这幅大约十六开纸大小的画像上清清楚楚地印着六个电脑制作的繁体美术汉字:“释迦牟尼佛像”。透过缭绕的香烟,一个长发、阔面、细眼、唇有短髭、颊蓄络腮胡的中年男人在画上阴郁地望着世界。虽然从画上可以看到这个男人带着耳环,穿着一件与当今僧装相似的右衽交领古式服装,但明眼人依然能够立刻感觉出这是一个现代人的形象,而且,稍加注意,便可以看出这幅画像是用这个男人的照片在电脑上“加工”而成的,其头部是照片,衣领是后画上去的。看着这幅与我们习惯看到的佛像没有丝毫相似之处的“佛像”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寺庙里,我哭笑不得!


  这幅画像的可疑之处太明显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历史。从佛法讲,佛经中所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一概没有。 从服饰上看,这幅画像也是不伦不类,缺乏历史常识。众所周知,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最普通的服饰,是围在腰间、搭在肩上的长布,根本没有领、袖。佛陀规定佛徒的规范服装,是所谓“三衣”(Tricivara),即平时或寝宿时穿的内衣“安陀会”(Antaravāsaka);礼颂、听讲时穿的上衣“郁多罗僧”(Uttarāsanga);进王宫或出入村落时穿的大衣“僧伽梨”(Sanghāti)。这种规范的僧服,是由五条布、七条布、九条布缝制成的长方形阔布。此外,还有两种与“三衣”合称“五衣”的“僧祇支”(Sankaksikā)和“厥修罗”(Kusūla)。前者也是一块长方形布片,又称“覆肩衣”,穿时“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而后者则是比丘尼穿用的筒型裙。早期佛的造像,大都是符合此印度风俗的,或赤膊(如著名的犍陀罗雕刻“苦修释迦像”)、或右袒、或圆领,象这幅画像中的“右衽交领”,则完全是中国的特产,是自周代即已出现的传统“中式”服装。 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早期印度、西域风格逐渐“汉化”,从通常内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大衣,演变为南朝风格的“褒衣博带”后,画像上这种“右衽交领”式的服装,也很难在佛像中看到。目前汉传佛教出家人的服装,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与印度出家人不同。与画像上的衣领类似的僧装是“方袍”,也叫“海青”,是汉族古代俗服的“僧化”,唐宋时僧人才普遍穿用。此幅画像的制作者缺乏常识,以今度古,以中度外,在照片上像下勾画的这几笔衣领,恰恰露出了作伪的马脚。  这幅画像的背面,在“佛祖释迦牟尼画像”的标题下,有这样一些文字说明(原文如此,所有错字及语法错误均未改动):“此画像是释迦牟尼四十一岁时,其弟子富楼那尊者亲手所绘。原本现存放在英国帝室博物馆珍藏,视为国宝。








现已编入东方佛教文化资料丛书,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出版的:《佛学经典配图彩色画册》中在全国佛教流通。由成都文殊院,佛源祖庭洛阳白马寺倡印。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广济寺方丈明旸法师题词。”
在此说明的下面,还以“最初造像”为题,从佛教经典中抄录了一段有关文字,因错讹太多,恕不照引全文。但奇怪的是,这些文字中并没有所谓富楼那尊者为佛祖画像的记载,不知富楼那尊者画像事出自何典?“倡印”者引用这些文字想证明什么?
当时,我有一个英国朋友,曾经在英中友好协会工作过的彭雅倩(Rowan Peare)女士正好来华,虽然我根本不相信这样明显的一个赝品会成“英国帝室博物馆”(英国的所谓“帝室”、“皇家”博物馆正确的名称应为“大英博物馆”)的“珍藏”,成为英国的“国宝”,但为了充分说明问题,还是托她将此画像带到英国。在伦敦,她通过英国的中国传统文化学者、伦敦大学亚非学院的钟思弟(Stephen Jones)博士找到了长期在英国大英博物馆研究佛教艺术的英国著名佛教艺术专家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德先生(Roderick Whitfielid),专家看过此画像后在画像背面写了两句话。

下面是他的原话和译文:
  “There is nothing remotely like this at the British Museum.This is pure invention and completely worthless.
  Roderick Whitfielid”
  “在大英博物馆没有任何与之相类的东西,这纯属杜撰而且完全没有价值。
  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德”

(博主按:为了保险起见,我在英国相关的艺术网站上找到了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德先生的简介,如下:Dr. Roderick Whitfield was Assistant Keeper, Department of Oriental Antiquities at British Museum, London, England.1 He graduated with 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Ph.D.).1 He graduated with the degree of Master of Arts (M.A.).资料显示田青先生找的这个人确实是大英博物馆东方古物部的专家。博主在此赞叹并随喜田青先生所做的上述工作。)
罗德里克·怀特费利德教授
他的研究方向是:Chinese art & archaeology; Buddhist art from Dunhuang; Chinese pictorial art and calligraphy and East Asian narrative painting; Chinese painting theory

他的电子邮件 rw5@soas.ac.uk  有兴趣的佛友可以用此电邮和怀特费利德教授联系。

至此,似乎可以结束有关这幅画像的讨论了。当我再一次审视这幅从英国旅行了一趟后又回到中国的画像时,不禁想起了一则广为人知的佛教传说:魔王波旬想尽办法破坏释迦牟尼成道。波旬软硬兼施,先是派魔兵魔将袭击,接着又派他的三个女儿化为美女前去诱惑,均遭失败。波旬最后说:我让我的魔子魔孙冒你的名、穿你的衣、说你的法,看你怎样?!据说,佛陀听后沉默无语。我不知道画像上的那个男人是谁,但我却克制不住自己莫大的悲哀。波旬的魔子魔孙们真的按照魔王的话去做了!而且,就在今天,就在我们的眼前。
  
梁启超早就说过,佛教是“智信”,不是迷信。但是,当前的中国社幷会,的确是迷信盛行,尤其是一些各种各样的准宗教甚至邪教,假冒佛教之名行事,以至让一些不了解佛教的人误以为佛教便是迷信。所以,真正的佛教徒,一定要坚持正信,破除迷信,提高修养,辟涤邪见,为保卫佛教的纯洁性而奋斗。



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最为之殊胜释迦牟尼佛三十五岁等身像,据说是佛陀年代的,也被称为世界最完美比例的佛像。著名的印度菩提迦耶三十五岁佛等身像,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亲自指导塑造,亲自加持的三尊无与伦比的等身像之一,与佛真身无二无别,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加持力,凡见之者如睹世尊真容,必定解脱!

末法时期,大家少上网,少接收不良信息、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6:25: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6:2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西瓜皮 于 2012-10-20 16:37 编辑

                                                    极难见到的释迦牟尼佛等身像

极难一见的佛陀8岁,12岁,25岁的三尊等身像,分别拍摄于小昭寺、大昭寺、印度菩提迦耶正觉塔,能见到者灭无量罪业!

        释迦牟尼在世时,弟子们为使他的真容传之后世,特请工匠替他造了4尊8岁等身像和4尊12岁等身像又称觉沃佛。因为释迦牟尼的奶母等人从旁指导,故造像与其本人酷肖。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一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


本师释迦牟尼佛八岁等身像

        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尊佛像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陀没有丝毫分别。在为这尊佛像建造的大昭寺周围,每天都有虔诚的人们礼拜的身影。


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1图)


本师释迦牟尼佛十二岁等身像(2图)

        据《甘珠尔》记载,觉沃仁波切是释提桓因(天帝)命天匠毗首羯摩,依悉达多太子十二岁形象,用天界五宝锻炼成范,色如熟金。一手作定印,一手作触地印,相好庄严。法界众生若有能目睹圣像者,即种下“见解脱”因缘,具足一切见、闻、念、触之功德,将来必能解除三毒痛苦,成就佛道。据藏文古籍《松赞干布遗教》记载,印度国王达尔玛巴拉为感谢中国国王资助他击溃入侵者,使佛法重放光明,特将其中一尊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奉送给中国国王。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时,唐太宗将这尊像作为嫁妆,由都城长安送抵拉萨。


本师释迦牟尼佛二十五岁等身像
印度菩提迦耶佛陀成道菩提树下金刚座处的正觉大塔内,供奉着最为之殊胜释迦牟尼佛25岁最的等身像,据说佛陀年代的,也被称为世界最完美比例的佛像。与大昭寺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觉沃佛之殊胜是一样的。


瞻视这著名的印度菩提迦耶二十五岁佛等身像,我们的世尊是何等的慈悲、庄严!此像是释迦牟尼佛在世时亲自指导塑造,亲自加持的三尊无与伦比的等身像之一,与佛真身无二无别,具有不可思议的巨大加持力,凡见之者如睹世尊真容,必定中下解脱的种子。此尊二十五岁等身像被供奉在佛成道菩提树旁菩提迦耶大塔之中。因远在印度,众生甚为难见,故更显得弥足珍贵!


现今这个世道修行,一定不能离开智慧以及判断力/
祝大家修行成就远离侵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0-20 16: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佛友一:这幅画像的可疑之处太明显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历史。从佛法讲,佛经中所称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它一概没有;从世间法讲,稍有一点佛教历史常识的人都知道,释迦牟尼在世时不主张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诵律》明确规定:“佛身像不应许”。因此,从公元前五世纪到一世纪,是佛教艺术的所谓“无像期”,当时的佛教徒认为直接描绘佛陀的形象是对佛陀的不敬。因此,早期的佛教艺术,是纯象征性的,比如用“佛足迹”表示佛的存在,以“象”的形象表示佛的诞生,以“马”的形象表示佛的出家;以“菩提树”表示成道,以“法座”表示降魔;以“法轮”表示佛法,以塔表示“涅槃”,等等。早期佛教艺术的遗存如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是以柱头上的狮子、法轮、马等形象来表示对佛陀的纪念。从服饰上看,这幅画像也是不伦不类,缺乏历史常识。众所周知,印度气候炎热,印度人最普通的服饰,是围在腰间、搭在肩上的长布,根本没有领、袖。佛陀规定佛徒的规范服装,是所谓“三衣”(Tricivara),即平时或寝宿时穿的内衣“安陀会”(Antaravāsaka);礼颂、听讲时穿的上衣“郁多罗僧”(Uttarāsanga);进王宫或出入村落时穿的大衣“僧伽梨”(Sanghāti)。这种规范的僧服,是由五条布、七条布、九条布缝制成的长方形阔布。此外,还有两种与“三衣”合称“五衣”的“僧祇支”(Sankaksikā)和“厥修罗”(Kusūla)。前者也是一块长方形布片,又称“覆肩衣”,穿时“覆左肩,掩两腋,左开右合,长裁过腰”。而后者则是比丘尼穿用的筒型裙。早期佛的造像,大都是符合此印度风俗的,或赤膊(如著名的犍陀罗雕刻“苦修释迦像”)、或右袒、或圆领,象这幅画像中的“右衽交领”,则完全是中国的特产,是自周代即已出现的传统“中式”服装。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佛教传入中国,佛教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从早期印度、西域风格逐渐“汉化”,从通常内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大衣,演变为南朝风格的“褒衣博带”后,画像上这种“右衽交领”式的服装,也很难在佛像中看到。目前汉传佛教出家人的服装,是在历史上逐渐形成的、与印度出家人不同。与画像上的衣领类似的僧装是“方袍”,也叫“海青”,是汉族古代俗服的“僧化”,唐宋时僧人才普遍穿用。此幅画像的制作者缺乏常识,以今度古,以中度外,在照片上像下勾画的这几笔衣领,恰恰露出了作伪的马脚。
佛友二:本人是学绘画的,特来补充两句:稍有绘画知识和鉴赏能力的人,一看这张画像便知是假的!判别方法很简单:这张画的技法是采用西洋画中的光影画法,人物布光也是西方古典油画中最常用的典型“伦勃朗布光”,为的是使任务的五官更为突出、立体,从而达到美化人物的目的。这样的画法,在13世纪末期的文艺复兴时期才发明,至15~16世纪之后被广泛采用。而2500年前的东方根本不可能有,更与个性鲜明的古印度绘画风格大相径庭。就是这么蹩脚的谎言,竟然也骗了无数

藏传佛教的佛像造像依据“三经一疏”,三经一疏是指《佛说造像量度经》、《造像量度经》、《画相》和《佛说造像量度经疏》。《佛说造像量度经》的全称是《佛像加尼枸卢树纵广相称十卡度量》,此经讲述了佛以自己的手指为量度,一百二十余指为身长,讲述了自己的身段各部位、各器官的造型比例,故后世又称《舍利弗问经》。《造像量度经》,全称《开示佛像纵广平等如无节树相制名称经》、又称《佛像如尼枸卢树纵广相称十柞度量经》,全书共分三部分,其中第二部分为正文,是讲述佛、菩萨、诸天神、大圣、罗汉和人等身像的论著,全文共分六部分,即“十卡量度像相”,专讲佛陀、大梵天、天母等身像尺度;“九卡量度相”专讲大圣、罗汉、佛母等神形象的尺度和技法;“八卡量度像相”专讲以威怒为特征的各种护法神形象的尺度和技法;“七卡量度像相”专讲金刚力士等威严形象的尺度和技法;“六卡量度像相”专讲吉祥王菩萨一尊及侏儒类身像尺度的技法。双身像的造像标准出自此部分。第三部分“迎送残旧身像之仪轨”,是站在佛教立场上,对人物造像的审美要求,提出了具体标准,对所绘制佛像的不合标准者,对断裂残破佛像处理前所应做的佛教仪轨进行了论述。《画相》,亦译作《画法论》、《画论》、《梵天定书》、《绘画人体量度论》、《绘画量度经》等,是一部以转轮王为例,讲述天神以及各类世俗人物画像的理论著作。《佛说造像量度经疏》,又称《止贡佛所说身影像量译》。是对《佛说造像量度经》的注疏和具体诠释注解。藏传佛教造像艺术(佛像、唐卡)的构思造型和色彩并不是完全可以由画家工匠主观自由选择的,而是佛教仪轨所要求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05:4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