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上最早的炸弹与地雷由金朝人发明
7 I' [- U* @3 O: F3 |- i+ I% Q* w' ?" I! N) U
( P. e) E2 T j, w
) I4 a: z c- ]8 m9 E/ G* x- _7 u' J0 g# [: Z% X- ^; f
+ n/ O. ?3 ~% n$ r) Y
) m# F2 u2 A, N) i$ g; e: w5 |# l
- L7 h, K/ u3 ]! Q! [6 E 目前所知的最早的爆炸类火器,是《武经总要》卷十二中的“霹雷火球”,其制作方法是“用于竹西三节,径一寸半无罐裂者,存节勿透。用薄瓷如铁钱三十片,和火药三四斤,裹竹为球。两头留竹寸许,球外加傅药。”这种霹雷火球在使用时用挠红的烙锥引燃后用“炮”掷向敌人, “球开,声如霹雷”,不再是靠燃烧,而是靠爆炸时的碎瓷片使敌人受伤,同时还有巨大的声响使敌人震惊,有烟焰格人熏灼。所以,这已不再是过去的燃烧类兵器,而是最原始的爆炸类兵器。如果抛射出去,就有如近代的大炸弹或手榴弹;如果放在地道中,就有如最原始的池雷;如果在水中引燃,就有如较原始的水雷。在宋金战争中,双方所使用的“霹雷饱”、“震天雷”等很可能都是这类武器。这类武器不断加以改进,爆炸力也就不断增强。 6 M. h! ]3 S ^3 z" w
; l0 e$ m: T; F7 D9 | 1 W$ ^6 P, ]+ O( u3 S
, {4 a* j# C2 s7 c; ~. P& y5 N1 k& y4 ^
; S0 ^! S! H+ u
金哀宗天兴元年(1232年),钧州三峰山之战,金军主力全部溃灭,蒙军进攻金兵据守的开封,金兵“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燕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旨透”(《金史.赤盏合喜传) 城内空虚,军民制造名为“震天雷”的火炮反击,激战十六昼夜。金哀宗求和,蒙古军暂退。震天雷用生铁铸成,有罐子式、葫芦式、圆体式和合碗式四种,身粗口小,内盛火药,上安引信,使用时根据目标远近,决定引线的长短。用时由抛石机发射,或由上向下投掷,或用铁丝吊下,到达目标爆炸。这种炮弹爆炸性强,声音极大,故称“震天雷”。
2 M$ b9 `; }+ ~- r, r4 w2 A
; l# a; L7 G! h& U* b9 \
7 N8 J0 S% O, k/ G- R1 e, j1 z, Q# B# ~, M0 W4 ^& t( C
9 K+ x" z) V( {6 g! y& r0 M
在宋元战争中,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元军攻静江(今桂林)。破城之后,宋军部将娄铃辖率二百五十人坚守月城(即瓮城),元军围困十余日,最后, “鸣角伐鼓”, “拥一火炮燃之,声如雹,震城土皆崩,烟气涨天外,兵(指月城外之元军)多惊死者。火熄,入视之,灰烬无遗矣”(《宋史·马曼传》)。这样大威力的火炮,应当是由铁壳满成的。用生铁铸成外壳的“震天炮”,宋人直接称为“铁火炮”。
; Y4 [- k: W/ D+ V- F2 j$ N
% Z( w& w8 l2 \( ?5 K3 d- v! ~; e$ U
' c4 t6 O4 r4 n3 @4 g2 X+ o
! Z& g7 b; _1 l, z2 P 铁火炮曾在我国使用并发挥其威力好几百年。元代的军队曾广泛使用铁火炮,并曾在进攻日本时使用铁火炮取得重要成果。一二九二年,日本画家竹崎季长根据他在战场上的亲身见闻画了名为《蒙古袭来绘词》的画册,其中就有元军铁火炮炸裂的真实画面。明代的《天工开物》第十五卷中所介绍的”埋伏土中,竹管通引,冲土起击”的地雷; “漆固皮囊经炮沉于水底”的“混江龙”即水雷; “用宿(即长久)干空中泥团,上留小眼,筑实消黄(即硝、磺)火药’, “敌攻城时,燃灼引信,抛掷城下,火力出腾,八面旋转”的“万人敌”即大型手核弹等等,就是明清时所常用之物。
7 a' B' I6 w1 [ o) e( M3 D
- ]2 D. u6 l" Z7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