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960|回复: 1

中国文字的演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7-25 10:0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汉字经过了6000多年的变化,其演变过程是: + l+ y7 `4 V, U9 B( d' f
     甲骨文 → 金文 → 小篆 → 隶书 → 楷书 → 行书
1 |' n6 L3 n  I  \  {    (商) (周) (秦) (汉) (魏晋) 草书
- G4 y1 E! m+ _" T2 \     以上的“甲金篆隶草楷行”七种字体称为 “汉字七体” 2 v( S0 A! \/ q# ]  @; N
6 ~, h/ R5 p. q7 b- i

$ k( S* `: r6 i0 ?# X& X
& Y, B, U% N6 |* k; ?, X6 i' s     中国文字——汉字的产生,有据可查的,是在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这时形成了初步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 8 N* r6 J# A6 S8 h4 H  ^) I
到了西周后期,汉字发展演变为大篆。大篆的发展结果产生了两个特点:一是线条化,早期粗细不匀的线条变得均匀柔和了,它们随实物画出的线条十分简练生动;二是规范化,字形结构趋向整齐,逐渐离开了图画的原形,奠定了方块字的基础。 5 S( C8 _- H: d$ W+ C$ B

) _+ m8 C1 t- q5 v     后来秦朝丞相李斯对大篆加以去繁就简,改为小篆。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但是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几乎在同时也产生了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
: o: u" Q9 }; I5 K  X1 o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和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 |/ `0 M* \6 H$ V% K) p# Q" K/ C4 v! x
     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当时所刻的字体有肥瘦两种,肥的仿颜体、柳体,瘦的仿欧体、虞体。其中颜体和柳体的笔顿高耸,已经略具横细竖粗的一些特征。到了明代隆庆、万历年间,又从宋体演变为笔画横细竖粗、字形方正的明体。原来那时民间流行一种横划很细而竖划特别粗壮、字形扁扁的洪武体,像职官的衔牌、灯笼、告示、私人的地界勒石、祠堂里的神主牌等都采用这种字体。以后,一些刻书工人在模仿洪武体刻书的过程中创造出一种非颜非欧的肤廓体。特别是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5 \' T1 \0 H( @! s

( }  N( ]# q5 b3 w# Y: N' }% u+ h     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 m4 c9 D' ^6 ]: v; {

* i" X: ~- E: n0 f     汉字的演变是从象形的图画到线条的符号和适应毛笔书写的笔画以及便于雕刻的印刷字体,它的演进历史为我们进行中文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在文字设计中,如能充分发挥汉字各种字体的特点及风采,运用巧妙,构思独到,定能设计出精美的作品来。 / T* V, ?7 Z- l! D, s, W0 `
+ b" L9 K; F7 |$ v/ W
' W. z" [7 k# t. X: P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然而,现今有些人对本国文字了解甚少,而对于其他国家的语言文字投入极大的热情,却依然是个半调子。文字是国家的灵魂,为了了解祖国文字的变迁,祖国的历史,祖国的灵魂,我们选择了这个课题。
; h5 m& k$ @3 S% F' u, [2 P& H" y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史上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表一)。   G- w* O: I$ o
$ l8 u9 Q% ~6 R8 v
(表一:汉字书体的演变) " E3 @4 u& Y% T+ U6 D! d% S7 X
1甲骨文
8 o5 C$ m; ^& G. _# H秦统一文字前,中国的汉字,不论从字体、应用角度而言,还是混乱的。古文广义而言,其包括大篆在内的小篆以前的文字;狭义的讲,指中国文字史上大篆以前的文字。这里采用狭义的古文概念。古文包含甲骨文与金文;其中,前者被人们视为中国最早的定型文字。 ; ~% `5 H# h8 l4 Y# Q* }
甲骨文字:为商朝后期用写或刻的方式,在龟甲、兽骨上所留下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甲骨文大部分符合象形、会意的造字原则,形声字只占20%。其文字有刀刻的,有的填满朱砂,也有直接朱书墨书的。因文字多为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程度高,且一字多体,笔画不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
" D: n5 E. C" y殷代图像金文:先秦称铜为金,故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金文,又叫钟鼎文、彝器款识。与甲骨文相比,金文象形程度更高,显示了更古的文字面貌。金文填实的写法,使形象生动逼真,浑厚自然。   n3 {" e; \1 P7 |
甲骨文是商代书写的俗体,金文才是正体,显示了正体多繁,俗体趋简的印迹(如表二)。
# V8 V# |5 K! q0 P- p# u9 u
4 A# o& t; m) ~* y5 @# M(表二:甲骨、金文对照表) ' _! @# g: ?8 o
甲骨文因多为刀刻在龟甲兽骨上,故其文字带有坚硬的笔法(如图3)。这种如刀刻的笔法,亦有被运用在现代平面设计上(如图4)。
- g/ p$ |9 ~; Q" r/ I% S* b6 v
, x' H& J/ ?, [, I+ a  C. |1 O$ K
2大篆
# x2 c" A* g/ p" a* Z; o" i6 M在中国文字史上,夏、商、周三代,就其对文字学的贡献而言,以史籀为最。史籀是周宣王的史官,他别创新体,以趋简便。大篆又有籀文、籀篆、籀书、史书之称。因其为史籀所作,故世称"籀文"。大篆散见于《说文解字》和后人所收集的各种钟鼎彝器中。其中以周宣王时所作石鼓文最为著名。
发表于 2012-8-3 08:35:3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只是前尘,还有后话。
, G# u& f9 I8 H+ Q" D天朝之初,去繁为简,为广大学子受罚抄时省略无数资源。+ o- k  e0 p3 E4 C, X8 j2 H
贰拾载前,推行错别之风,大行篡改成语之道。1 _& q5 j1 D. _  n5 W0 w
  令先人白骨蒙羞,古人有知不留子孙矣。; }1 O1 {; \0 H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8-3 06:0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