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31|回复: 4

禅宗故事

[复制链接]
灵韵曲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6-8 13:20: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锄草斩蛇
有一个学僧到智常禅师的道场来参学。
智常禅师正在锄草,草中刚好跑出一条蛇,禅师举起锄头便砍。学僧很不以为然的说道:‘很久就仰慕这里慈悲的道风,到了这里,却只看见一个粗鲁的俗人。’
智常禅师道:‘像你这么说话,是你粗,还是我粗?’
学僧仍不高兴的问道:‘什么是粗?’
智常禅师放下锄头。
学僧又问:‘什么是细?’
禅师举起锄头,作斩蛇的姿势。
学僧不明白智常禅师的意思,道:‘你说的粗细,叫人无法了解!’
智常禅师就反问道:‘且不要依照这样说粗细,请问你在什么地方看见我斩蛇?’
学僧毫不客气的道:‘当下!’
智常禅师用训诫的口气道:‘你“当下”不见到自己,却来见到斩蛇做什么?’
学僧终于有省。
 
禅宗史上有南泉斩猫的故事,有谓杀生究是佛门根本大戒,南泉不应杀生;有谓这是南泉古佛的大机大用,不能以狭义的见解,诬谤大德。南泉斩猫或许以手作势,为斩断大家的物欲和执着。现在智常斩蛇,这可能也是作势欲斩,学僧见风即雨,故脱口批评太粗气了,意谓些慈悲没有。
但智常禅师既有德望可以号召学者,岂容你说粗说细,所以教诫学僧不要停滞在见闻觉知上,禅要割断常情常识,为什么一定要在外境上分别执着,而不能照顾当下的自我呢?

真假妄语
道光禅师有一次问大珠慧海禅师道:‘禅师!您平常用功,是用何心修道?’
大珠:‘老僧无心可用,无道可修。’
道光:‘既然无心可用,无道可修,为什么每天要聚众劝人参禅修道?’
大珠:‘老僧我上无片瓦,下无立锥之地,那有什么地方可以聚众?’
道光:‘事实上你每天聚众论道,难道这不是说法度众?’
大珠:‘请你不要冤枉我,我连话都不会说,如何论道?我连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你怎可说我度众呢?’
道光:‘禅师,您这可打妄语了。’
大珠:‘老僧连舌头都没,有如何妄语?’
道光:‘难道器世间,有情世间,你和我的存在,还有参禅说法的事实,都是假的吗?’
大珠:‘都是真的!’
道光:‘既是真的,你为什么都要否定呢?’
大珠:‘假的,要否定;真的也要否定!’
道光终于言下大悟。
 
说到真理,有时要从肯定上去认识的,但有时也可从否定上去认识的。如般若心经云:‘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就是从肯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般若心经又云:‘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就是从否定中认识人生和世间的。大珠慧海禅师否定一切明句文身,不是妄语,因为否定一切,才是肯定一切。

那就是禅
王田是一个精于医术的医生,不过仍有许多病人死去,因此每天都惧怕死的阴影。一次在出诊的路上,碰到一位云水僧,王田于是就请示道:‘什么叫禅?’

云水僧回答道:‘我也不知如何告诉你,但有一点可以确信的是,一旦会了禅之后,就不用怕死了。’于是在云水僧的指示下,王田前往参访南隐禅师。
王田医师找到南隐禅师的住处,说明来意,并请求开示。
南隐禅师道:‘禅不难学,你既然身为一个医师,就应该好好对待你的病人,那就是禅!’王田医师似懂非懂的前后拜访了南隐禅师三次,南隐禅师总是对他说道:‘一位医生不该把时间每天消磨在寺院里,快回家照顾你的病患去!’
王田医师非常不解的想着:这种开示,怎能袪除怕死的心呢?因此,当他第四次参访时,就抱怨道:‘有位云水僧僧告诉过我,人一旦学了禅就不怕死。每次我到这里,你总是要我照顾我的病患者。对于这一点我很明白;但假如这就是所谓的禅,我以后就不必再来向你请教了。’
南隐禅师微笑的拍着王田的肩膀说道:‘我对你太严格了,让我给你一个公案试试吧!’
所谓公案就是南隐禅师要王田参‘赵州无’的话头,王田苦参这‘无’字公案,前后二年,当他将心境告诉南隐禅师时,得到的答案是‘尚未进入禅境’。王田并不灰心的专心致志,又参究一年半,终于自觉心地澄明,难题逐渐消失。‘无’已成了真理。他善待他的病人而不知其为善待;他已脱离了生死挂虑。
最后,当他叩见南隐禅师时,禅师只对他微笑说了一句话:‘从忘我到无我,那就是禅心的显现了。’
 
王田医师经常接触老病死生之人,因此,‘眼看他人死,我心急如火,不是伤他人,看看轮到我。’所以对死亡就起了恐惧,南隐禅师要他好好照顾病患者,就是参禅,因为一个人放弃责任,放弃爱心,怎能入禅呢?及至到他参透了‘无’字的公案,从有心到无心,从有我到无我,从有生到无生,那就是无死的禅境了。

咸淡有味
由艺术家入佛的弘一大师,把佛道修行和艺术生活集合起来,更见出他的人生境界。有一天,名教育家夏丏尊先生前来拜访,吃饭时,只见他吃一道碱菜,夏先生不忍心的说:‘难道你不嫌这碱菜太碱吗?’

弘一大师回答说:‘碱有碱的味道!’
过一会儿,弘一大师吃好后,手里端着一杯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
弘一大师又笑一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弘一大师的‘碱有碱的味道,淡有淡的味道。’这是一句多么富有佛法禅味的话啊!弘一大师把佛法应用在他的日常生活中,他的人生,无处不是味道。一条毛巾用了三年,已经破了,他说还可以再用;住在小旅馆里臭虫爬来爬去,访客嫌恶,他说只有几只而已。可说真正体会了‘随遇而安’的生活。

心净国土净
有一位虔诚的佛教信徒,每天都从自家的花园里,采撷鲜花到寺院供佛,一天,当他正送花到佛殿时,碰巧遇到无德禅师从法堂出来,无德禅师非常欣喜的说道:‘你每天都这么虔诚的来以香花供佛,依经典的记载,常以香花供佛者,来世当得庄严相貌的福报。’
信徒非常欢喜回答道:‘这是应该的,我每天来寺礼佛时,自觉心灵就像洗涤过似的清凉,但回到家中,心就烦乱了,我们一个家庭主妇,如何在烦嚣的城市中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呢?’
无德禅师反问道:‘你以鲜花献佛,相信你对花草总有一些常识,我现在问你,你如何保持花朵的新鲜呢?’
信徒答道:‘保持花朵新鲜的方法,莫过于每天换水,并且于换水时把花梗剪去一截,因花梗的一端在水里容易腐烂,腐烂之后水份不易吸收,就容易凋谢!’
无德禅师道:‘保持一颗清净纯洁的心,其道理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环境像瓶里的水,我们就是花,唯有不停净化我们的身心,变化我们的气质,并且不断的忏悔、检讨、改进陋习、缺点,才能不断吸收到大自然的食粮。’
信徒听后,欢喜作礼感谢说道:‘谢谢禅师的开示,希望以后有机会亲近禅师,过一段寺院中禅者的生活,享受晨钟暮鼓,菩提梵唱的宁静。’
无德禅师道:‘你的呼吸便是梵唱,脉博跳动就是钟鼓,身体便是庙宇,两耳就是菩提,无处不是宁静,又何必等机会到寺院中生活呢?’
 
古德说:‘热闹场中作道场’,宁静,只要自己息下妄缘,抛开杂念,那里不可宁静呢!深山古寺,如果自己妄想不除,就算住在深山古寺,一样无法修持,禅者重视‘当下’,何必明天呢?‘参禅何须山水地,灭却心头火亦凉。’即此之谓也。

回向
有一个农夫,礼请无相禅师到家里来为他的亡妻诵经超度,佛事完毕以后,农夫问道:‘禅师!你认为我的太太能从这次佛事中得到多少利益呢?’

无相禅师照实的说道:‘当然!佛法如慈航普渡,如日光遍照,不止是你的太太可以得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无不得益。’
农夫不满意道:‘可是我的太太是非常娇弱的,其他众生也许会占她便宜,把她的功德夺去。能否请您只单单为她诵经超度就好,不要回向给其他的众生。’
无相禅师慨叹农夫的自私,但仍慈悲的开导道:‘回转自己的功德以趣向他人,使每一众生均沾法益,是个很讨巧的修持法门,“回向”有回事向理、回因向果、回小向大的内容,就如一光不是照耀一人,一光可以照耀大众,就如天上太阳一个,万物皆蒙照耀,一粒种子可以生长万千果实,你应该用你发心点燃的这一根蜡烛,去引燃千千万万支的蜡烛,不仅光亮增加百千万倍,本身的这支蜡烛,并不因而减少亮光。如果人人都能抱有如此观念,则我们微小的自身,常会因千千万万人的回向,而蒙受很多的功德,何乐而不为呢?故我们佛教徒应该平等看待一切众生!’
农夫仍是顽固的说道:‘这个教义很好,但还是要请法师破个例,我有一位邻居老赵,他对我可说是欺我、害我,能把他除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外就好了。’
无相禅师以严厉的口吻说道:‘既曰一切,何有除外?’
农夫茫然,若有所失。
 
人性之自私、计较、狭隘,于这位农夫身上可以完全看出。只要自己快乐,自己所得所有,管他人的死活?庶不知别人都在受苦受难,自己一个人怎能独享?如论世间,有事理两面。事相上有多少、有差别,但在道理上则无多少无差别,一切平等。等于一灯照暗室,举室通明,何能只照一物,他物不能沾光?
懂得一切的人,才能拥有一切;舍弃一个,就是舍弃一切。舍弃一切,人生还拥有什么?

禅味
唐朝时,有一位懒瓒禅师隐居在湖南南岳的一个山洞中,曾写了一首诗,表达他的心境:

“世事悠悠,不如山丘,卧藤萝下,块石枕头;
 
不朝天子,岂羡王侯?生死无虑,更复何忧?”
这首诗意,已说明他的洒脱生活,后来这首诗传到唐德宗的耳中时,德宗很想见见这位禅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物?于是就派大臣去迎请禅师,大臣拿了圣旨寻找到了岩洞,正好瞧见禅师在洞里举炊,大臣便在洞口大声呼叫道:‘圣旨驾到,赶快下跪接旨!’洞口的懒瓒禅师,却装聋作哑的毫不理睬。
大臣探头一瞧,只见禅师以牛粪升火,炉上烧的是地瓜,火愈烧愈炽,烟火袅漫,整个洞里洞外黑雾缭绕,熏得禅师涕泗纵横,侍卫看得忍不住叫道:“喂!禅师,你的鼻涕流下来了,为何不擦一擦呢?”
懒瓒禅师头也不回的答道:‘我才没有闲空为俗人擦拭鼻涕呢?’
懒瓒禅师说后,随即夹起炙热的地瓜,就往嘴里送,并连声赞道:‘好吃!好吃!’
大臣见状,惊奇得目瞪口呆,因为懒瓒禅师,吃的是一块一块的石头。懒瓒禅师吃时,顺手捡了两块递给大臣,并说道:‘请趁热吃吧!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贫富贵贱,生熟软硬,心田识海中不要把他们分在两边。’
大臣见禅师这些奇异举动,和说这些难懂的佛法,不敢回答,只好赶回朝廷,据实报告皇上,皇上德宗听了十分感叹地说道:‘国有如此禅师,真是大家之福!’
 
在出家人中,有人间比丘,也有独居比丘。人间比丘弘法利生,服务社会;独居比丘深山岩穴,清净修道。有些人间比丘是人在红尘,心在山林;有些独居比丘人在道场,心在世俗。像懒瓒禅师,遇到皇帝的宠召,视如閰王的召魂;宝物的赏赐,看作拖累负担;实在已是一个超越人间的圣僧了。

诚实无欺
道楷禅师,宋人,得道后,大阐禅门宗风。曾担任过净因寺、天宁寺等大寺的住持。一日,皇上派遣使者,颁赠紫衣袈裟,以褒扬他的圣德。并赐号定照禅师。
禅师上表坚辞不受。皇上再令开封府的李孝寿亲王至禅师处,表达朝廷褒奖的美意,禅师仍不领受。因此触怒皇上,敕交州官收押。州官知道禅师仁厚忠诚,当到达寺中时,悄声问道:‘禅师身体虚弱,容貌憔悴,是否已经生病?’
禅师:‘没有!’
州官:‘如果说是生病,则可免除违抗圣旨的惩罚。’
禅师:‘无病就无病,怎可为求免于惩罚而诈病呢?’
州官无奈,遂将禅师眨送淄州。闻者皆流涕不已。
 
我们经常看到禅者性格风趣活泼,但禅者的诚实固执,于道楷禅师行谊见之。如明代莲池大师赞之曰:
‘荣及而辞,人所难也:辞而致罚,受罚而不欺,不日难中之难乎?忠良传中,何得少此?录之以风世僧。’

一与二
在中国佛教史上,道教的道士和佛教的出家法师,时常辩论、斗法。

有一个道士向法印禅师说道:‘你们佛教怎么样也比不上我们的道教,因佛教最高的境界是“一心”,是“一乘”,是“一真法界”,“一佛一如来”,也是“一”,而我们道教讲什么东西都是“二”,可以说,“二”胜过你们的“一”,比方“乾坤”、“阴阳”,这都是“二”,实在说,“二”要比你们“一”高明。’
法印禅师听后,像是不解的问道:‘真的吗?你们的“二”真能胜过“一”吗?’
道士:‘只要你说“一”,我就能“二”,一定能胜过你们。’
法印禅师就跷起了一条腿来,慢慢的说道:‘我现在竖起了一条腿,你能把两条腿跷起来吗?’
道士哑口无言了!
 
佛教史上记载我国有三武一宗的教难,大都因为道士嫉恨佛教所引起。西洋有耶稣教的新旧之争,印度有婆罗门教和回教之争,佛教尚和平,但仍难免有道教之不相容,连一二都成为争论主题,如法印禅师之方便机辩,亦禅之巧妙应用也。

割耳救雉
智舜禅师,唐代人,一向在外行脚参禅。有一天,在山上林下打坐,忽见一个猎人,打中一只野鸡,野鸡受伤逃到禅师座前,禅师以衣袖掩护着这只虎口逃生的小生命。不一会儿,猎人跑来向禅师索讨野鸡:‘请将我射中的野鸡还给我!’
禅师带着耐性,无限慈悲地开导着猎人:‘它也是一条生命,放过它吧!’
‘你要知道,那只野鸡可以当我的一盘菜哩!’
猎人一直和禅师纠缠,禅师无法,立刻拿起行脚时防身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来,送给贪婪的猎人,并且说道:‘这两只耳朵,够不够抵你的野鸡,你可以拿去做一盘菜了。’
猎人大惊,终于觉悟到打猎杀生乃最残忍之事。
 
为了救护生灵,不惜割舍自己的身体,这种‘但为众生得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的德性,正是禅师慈悲的具体表现。禅者,不是逃避社会,远离人群,禅者的积极舍己救人的力行,从智舜禅师的割耳救雉,可见一斑矣。

一切皆禅
有一位云水僧听人传说无相禅师禅道高妙,想和其辩论禅法,适逢禅师外出,侍者沙弥出来接待,道:‘禅师不在,有事我可以代劳。’
云水僧道:‘你年纪太小不行。’
侍者沙弥道:‘年龄虽小,智慧不小喔!’
云水僧一听,觉得还不错,使用手指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侍者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圆圈,云水僧伸出一根指头,侍者伸出五根指头。云水僧再伸出三根手指,侍者用手在眼睛上比了一下。
云水僧诚惶诚恐地跪了下来,顶礼三拜,掉头就走。云水僧心里想:我用手比了个小圈圈,向前一指,是想问他,你胸量有多大?他摊开双手,划了个大圈,说有大海那么大。我又伸出一指问他自身如何?他伸出五指说受持五戒。我再伸出三指问他三界如何?他指指眼睛说三界就在眼里。一个侍者尚且这么高明,不知无相禅师的修行有多深,想想还是走为上策。
后来,无相禅师回来,侍者就报告了上述的经过,道:‘报告师父!不知为什么,那位云水僧知道我俗家是卖饼的,他用手比个小圈圈说,你家的饼只这么一点大。我即摊开双手说,有这么大呢!他伸出一指说,一个一文钱吗?我伸出五指说五文钱才能买一个。他又伸出三指说,三文钱可以吗?我想太没良心了,便比了眼睛,怪他不认识货,不想,他却吓得逃走了!’
无相禅师听后,说道:‘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侍者,你会吗?’
侍者茫然,不知为对。
 
佛法讲究机缘,禅,就是机缘,你懂得,无时不禅,无处不禅,无人不禅,无事不禅。不懂,即使说得天花乱坠,也与禅无关。禅史中有赵州茶,云门饼之说,此皆禅也,俗语云:讲者无心,听者有意,故无相禅师曰一切皆法也,一切皆禅也。

育才之道
有一位信徒在佛殿礼好佛后,便信步到花园散步,碰巧看到园头(负责园艺的僧众)正埋首整理花草,只见他一把剪刀在手中此起彼落,将枝叶剪去,或将花草连根拔起,移植另一盆中,或对一些枯枝、浇水施肥,给予特别照顾。信徒不解的问道:‘园头禅师,照顾花草,你为什么将好的枝叶剪去?枯的枝干反而浇水施肥,而且从这一盆搬到另一盆中,没有植物的土地,何必锄来锄去?有必要这么麻烦吗?’

园头禅师道:‘照顾花草,等于教育你的子弟一样,人要怎么教育,花草也是。’
信徒听后,不以为然道:‘花草树木,怎能和人相比呢?’
园头禅师头也不抬的说道:‘照顾花草,第一:对于那些看似繁茂,却生长错乱,不合规矩的花,一定要去其枝蔓,摘其杂叶,免得它们浪费养分,将来才能发育良好;就如收敛年轻人的气焰,去其恶习,使其纳入正轨一样。第二:将花连根拔起植入另一盆中,目的是使植物离开贫瘠,接触沃壤;就如使年轻人离开不良环境,到另外的地方接触良师益友,求取更高的学问一般。第三:特别浇以枯枝,实在是因为那些植物的枯枝,看来已死,内中却蕴有无限生机;不要以为不良子弟,都是不可救药,对他灰心放弃,要知道人性本善,只要悉心爱护,照顾得法,终能使其重生。第四:松动旷土,实因泥土中更有种子等待发芽。就如那些贫苦而有心向上的学生,助其一臂之力,使他们有新机成长茁壮!’
信徒听后非常欣喜的说道:‘园头禅师,谢谢您替我上了一课育才之道!’
 
涅槃经云:‘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世间上没有不可救的生命,没有不可教的人才。寺院山门口往往供一尊笑容满面的弥勒佛圣像,意思是用慈悲(爱)摄受你,但弥勒佛的背后,却供了一尊手拿降魔杵的将军韦驮圣像,意思是用威武(力)折服你,父母师长对年轻子弟,一面授予爱的摄受,一面给予力的折服,子弟不会不成材的!

通身是眼
有一次,道吾禅师问云岩:‘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请问你,哪一个眼睛是正眼呢?’
云岩:‘如同你晚上睡觉,枕头掉到地下去时,你没睁开眼睛,手往地下一抓就抓起来了,重新睡觉,请问你,你是用什么眼去抓的?’
道吾禅师听了之后,说:‘喔!师兄,我懂了!’
‘你懂什么?’
‘遍身是眼。’
云岩禅师一笑,说:‘你只懂了八成!’
道吾疑惑的问:‘那应该怎么说呢?’
‘通身是眼!’
 
‘遍身是眼’,这是从分别意识去认知的;‘通身是眼’这是从心性上无分别智慧上显现的。我们有一个通身是眼的真心,为什么不用它彻天彻地的观照一切呢?

不知道
宋朝有一将军曹翰,在讨伐南方的贼寇之后,路经庐山的圆通寺,寺僧因知曹翰的军队风纪不好,大家就吓得四散逃逸,只有住持缘德禅师端坐法堂不动。曹翰叫他,他也不理不睬,甚至连瞧一眼都不肯,曹翰英雄式的自尊心受到伤害,非常生气的说道:‘我的军队路过此间,只想借宿贵寺,让士兵们休息一下,为什么你连一声招呼都没有?你竟敢如此无理,难道你不知道面前站着一个杀人不眨眼的将军吗?’

禅师听后,平静的睁开双眼,回答道:‘一个军人站在佛前咆哮,如此无礼,难道你不怕因果报应吗?’
曹翰更是大吼道:‘什么因果报应不报应,难道你不怕死吗?’
缘德禅师也提高了声音说道:‘难道你不知道面前坐着一个不怕死的禅僧吗?’
曹翰非常讶异于禅师胆量,同时也被禅师如此的定力折服,问道:‘这么大的一座寺庙只剩下你一个人,其他人呢?’
缘德禅师道:‘只要一打鼓,他们就会闻声回来。’
曹翰就猛力敲鼓,敲了好久,但却没有出现任何人。曹翰不悦道:‘已经打鼓了,怎么还没有人回来?’
缘德禅师从容道:‘因为你打鼓的时候,杀气太重,请念一句“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然后敲一下!’
因此,曹翰念佛打鼓,打鼓念佛,不久藏起来的寺僧都跑回来了。曹翰此时非常有礼的合掌问道:‘请问禅师上下?’
禅师平静的回答道:‘我是缘德。’
曹翰惊叹不已,随即跪下来祈求道:‘原来是德高望重的缘德禅师!禅师,请指示我,如何才能在战争中致胜?’
  缘德禅师漠然的应道:‘不知道!’

洗面革心
良宽禅师,毕生修行参禅,从未稍懈一天,当他老年时候,从家乡传来一个消息,说他的外甥,不务正业,赌吃玩乐,快要倾家荡产,家乡父老,希望这位禅师舅舅,能大发慈悲,救救外甥,劝他回头是岸,重新做人。

良宽禅师终于为乡情所感,就不辞辛苦,走了三天的路程,回到童年的家乡。良宽禅师终于和多年没见过的外甥见面了。这位外甥非常高兴与他的和尚舅父相聚,并且特地留舅父过夜。
良宽禅师在俗家床上坐禅坐了一夜,次晨离去的时候,就对他的外甥说道:‘我想我真是老了,两手直是发抖,可否请你帮忙把我草鞋带子系上?’
他的外甥非常高兴的助了他一臂之力。良宽禅师慈祥的说道:‘谢谢你了,你看,人老的时候,就一天衰似一天。你要好好保重自己,趁年轻的时候,要把人做好,要把事业基础打好。’
禅师说完话后,掉头就走,对于外甥的任何非法行为,一句不提,但就从那天以后,他的外甥再也不花天酒地去浪荡了。
 
禅宗的教学法,有时当头棒喝,有时反诘追问,有时有无不定,有时暗示含蓄。总之禅的教育,就是不说破,不说破的才是自己的全部。
天下爱护儿女的父母们,你们能懂得这种禅心么?

野狐禅
百丈怀海禅师,是马祖道一禅师的嗣人。‘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可见他对禅门的贡献。
一日,百丈禅师说法圆满,大众皆已退去,独有一老者逗留未去,禅师问道:‘前面站立的是什么人?’
老者答道:‘我某甲不是人,实系一只野狐,过去古佛时,曾在此百丈山修行,后因一位学僧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我某甲回答说:“不落因果!”因此一答语,我五百世堕在狐身,今请禅师代一转语,以希能脱野狐之身!’
百丈禅师听后,慈悲的说道:‘请问!’
老者合掌问道:‘大修行人还落因果也无?’
百丈禅师答道:‘不昧因果!’
老者于言下大悟,作礼告辞后,第二天百丈禅师领导寺中大众到后山石岩之下洞内以杖挑出一野狐死尸,禅师嘱依亡僧之礼火葬。
 
这是一则有名的公案,只为了回答学僧说一句‘不落因果’,为什么堕入五百世狐身?百丈禅师为其转说一句‘不昧因果’为什么能脱去五百世狐身之苦?其间一字之差,实有天壤之别。问:‘大修行的人还落因果也无?’答曰:‘不落因果。’此即指有修行的人不受因果报应,这种随便胡乱的指点,错矣!差矣!因为任何人都逃不出因果报应之外。百丈禅师的‘不昧因果’,实乃至理名言,因为任何修行悟道的人,都要‘不昧因果’。
故无门禅师曾有颂云:‘不落不昧,两采一赛;不昧不落,千错万错!’

寸丝不挂
净居寺的比丘尼玄机,常在大日山的石窟中打坐参禅,有一天忽然兴起一个念头,心想:‘法性湛然深妙,原本没有来去之相,我这样厌恶喧哗而趋于定寂,算不得是通达法性的人。’

于是他立刻动身往访雪峰禅师。
雪峰初见时问道:‘从什么地方来?’
玄机回答道:‘大日山。’
雪峰用机锋语问道:‘太阳出来了没有?’
玄机不甘示弱道:‘假如太阳出来的话,会把雪峰给融化了。’
雪峰见其出语不凡,再问:‘你叫什么名字?’
‘玄机。’
‘一天能织多少?’
‘寸丝不挂!’
当玄机礼拜而退时,才走了三五步,雪峰道:‘你的袈裟拖在地下!’
玄机听后,赶快回头看一下袈裟的衣角。雪峰哈哈笑道:‘好一个寸丝不挂!’
 
玄机和雪峰的对话,可以看出禅的不同境界,玄机的话是捷辩,不是禅;雪峰禅师的一句‘好一个寸丝不挂’,那才是禅机!

不许为师
兜率从悦禅师,参访密行的清素禅师,非常礼敬,有一次因食荔枝,经过清素禅师的窗口就很恭敬的说道:‘长老!这是家乡江西来的水果,请你吃几个!’

清素很欢喜的接过荔枝,感慨的说道:‘自从先师圆寂后,不得此食已久了。’
从悦问道:‘长老先师是何大德?’
  清素答道:‘慈明禅师,我在他座下忝为职事一十三年。’
从悦禅师非常惊讶的赞叹道:‘十三年堪忍职事之役,非得其道而何?’说后,便将手上的荔枝全部供养给清素长老。
清素即以感激的态度说道:‘我因福薄,先师授记,不许传人,今看你如此虔诚,为此荔枝之缘,竟违先师之记。将你的心得告诉我!’
从悦禅师具道所见。
清素开示道:‘世界是佛魔共有的,最后放下时,要能入佛,不能入魔。’
从悦禅师得到印可以后,清素禅师教诫道:‘我今为你点破,让你得大自在,但切不可说是承嗣我的!真净克文才是你的老师。’
 
‘要学佛道,先结人缘’,荔枝有缘,即能悟道。‘佛法在恭敬中求’,从悦对前辈的恭敬,恭敬中就能得道。古人一饭之思,终生不忘,如清素禅师,一荔之赐,竟肯道破心眼,此乃感恩有缘也。‘不可嗣我,当可嗣真净克文禅师’,师资相助相信,亦禅门之美谈也。

飞越生死
有一个学僧道岫,虽然精于禅道的修持,但始终不能契悟,眼看比他晚入参禅学道的同参,不少人对禅都能有所体会,想想自己实在没有资格学禅,既不幽默,又无灵巧,始终不能入门。心想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于是道岫就打点二斤半的衣单,计划远行。临走时便到法堂去向广圄禅师辞行。
道岫禀告道:‘老师!学僧辜负您的慈悲,自从皈投在您座下参学已有十年之久,对禅,仍是一点消息没有。我实在不是学禅的根器,今向您老辞行,我将云游他去。’
广圄禅师非常惊讶问道:‘哦!为什么没有觉悟就要走呢?难道到别处就可以觉悟吗?’
道岫诚恳的再禀告道:‘我每天除了吃饭、睡觉之外,都精进于道业上的修持,我用功就是因缘不合。反观同参的道友们一个个都契机的回归根源。目前在我心的深处,萌发一股倦怠感,我想我还是做个行脚的苦行僧吧!’
广圄禅师听后开示道:‘悟,是一种内在本性的流露,根本无法形容,也无法传达给别人,更是学不来也急不得的。别人是别人的境界,你修你的禅道,这是两回事,为什么要混为一谈呢?’
道岫道:‘老师!您不知道,我跟同参们一比,立刻就有大鹏鸟与小麻雀的惭愧。’
广圄禅师装着不解似的问道:‘怎么样的大?怎么样的小?’
道岫答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越几百里,而我只囿于草地上的方圆几丈而已。’
广圄禅师意味深长的问道:‘大鹏鸟一展翅能飞几百里,它已经飞越生死了吗?’
道岫禅僧听后默默不语,若有所悟。
 
谚云:‘人比人,气死人。’比较、计较,这是烦恼的来源,怎能透过禅而悟道呢?聪明、机智,大鹏鸟一展翅千八百里,但不能飞越过生死大海。因为小麻雀与大鹏鸟是比较上有快慢、有迟速,但禅要从平等自性中流出的。所以道岫禅僧一旦除去比较、计较,回归到平等自性中来,就能有所悟了。

晒香菇
永平寺里,有一位八十多岁陀着背的老禅师,在大太阳下晒香菇,住持和尚道元禅师看到以后,忍不住的说:‘长老!您年纪这么老了,为什么还要吃力劳苦做这种事呢?请老人家不必这么辛苦!我可以找个人为您老人家代劳呀!’

老禅师毫不犹豫的道:‘别人并不是我!’
道元:‘话是不错!可是要工作也不必挑这种大太阳的时候呀!’
老禅师:‘大太阳天不晒香菇,难道要等阴天或雨天再来晒吗?’
道元禅师是一寺之主,指导万方,可是遇到这位老禅师,终于认了输。
 
禅者的生活,无论什么,都不假手他人,也不等到明天,‘别人不是我’,‘现在不做,要待何时?’这是现代人应该深思的问题。

不可向你说
有一学僧想到覆船禅师住的地方去,在路上碰到一个卖盐的老翁,于是就向前问道:‘请问老翁覆船路如何去?’

良久,都等不到老翁的回答,于是学僧又问一次。
老翁:‘我已经向你说过了,你聋吗?’
学僧:‘你回答过我什么?’
老翁:‘向你说覆船路。’
学僧:‘难道说你也学禅吗?’
老翁:‘不止是禅,连佛法也全会。’
学僧:‘那你试说看看?’
老翁一句话也不说,挑起盐篮便要走。
学僧不解只道了一声:‘难!’
老翁:‘你为什么这样说?’
学僧:‘盐翁!’
老翁:‘有何指示?’
学僧:‘你叫做什么?’
老翁:‘不可向你说这是盐。’
 
要去覆船禅师处参学,路要怎么走?‘既曰覆船,何有道路?’道,有难行道,易行道,有大乘道小乘道,有出世道世间道,一般学者,总要循道前行,但禅门学者,‘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虽是覆船,又何无路?
发表于 2012-6-10 14:2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2 13:08:15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鬼顽达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6-12 15:52:25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6-14 11:04:23 | 显示全部楼层
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5 01:12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