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派派大星

求教救救我们这一大家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7-4 16: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佛世时,有一位比丘,名二十亿耳,出家前是一名琴师。随佛出家后,急于证果,日夜不懈的精进修行,结果不但久久没有开悟,反而把身心弄得疲惫不堪,因此生起了退转心。佛陀知道后,就晓喻他说:譬如琴弦,太紧则弦易断,太松则弹不成调,唯有急缓得中,才能弹出美妙的音乐来;修行也是如此,过份急躁或懈怠,都不是正常之道。二十亿耳听佛开示后,调整自己的修行方式,终于在不久后,证得阿罗汉果。" T3 R0 b0 j; T
' C4 P" `5 z6 [* W; O
不仅修行要合于中道,做任何事情,过与不及都不好。譬如日常生活中,有人过于追逐物欲,有人过份刻苦自励;有人对金钱的使用浪费无度,有人则一毛不拔,这都不是正常的生活之道。就像一只手,始终紧握拳头是畸形,只张不合也是畸形,一定要拳掌舒卷自如,这才正常。所以凡事要适可而止,要不偏不倚,这就是中道。
/ c8 P0 W' M' n7 P; U6 ]- B& [7 k5 o6 p5 @
中道是佛教的根本立场,中道就是离二边之极端、邪执,取一种不偏于任何一方的中正之道。
3 ]+ _( Q3 h" n- H9 I& a& }+ H8 ?9 G& l, K% l& a
佛陀成道之初,为五比丘讲说四圣谛,其中道谛所说的八正道,就是教弟子们离于偏执,履中正而求解脱之道,故称中道。
) {) |) W2 d* E1 A  ^- s: v8 H7 y5 Z7 r  T! r6 h+ f( g- m
佛陀为何要说中道之理?一方面是佛陀自己曾经在雪山经过六年的苦修,深感苦行并不是究竟解脱之道,所以佛陀将自己的亲身体验告诉弟子们。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卷三说,佛陀告诉五比丘:‘行在苦者,心则恼乱;身在乐者,情则乐着。是以苦乐,两非道因。……行于中道,心则寂定。……我已随顺中道之行,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9 g# w. p" t3 ^7 ^' Z, x2 g" d! y7 ?
- d+ W7 d$ V  L( W" c# N3 X
另一方面,当时印度有九十六种外道,他们在修行上,有顺世派的极端享乐主义者,有婆罗门的极端苦行主义者;对于宇宙人生问题的看法上,有极端的‘宿命论’,有极端的‘无因论’,这种各执一端的说法,佛陀认为均不可取。为了不落于偏见,因此佛陀‘离于二边,而说中道’。也就是说,在修行上,要不偏于苦行或纵乐的生活;在思想上,要不离于有或无、常住或断灭两种极端的见解。所以,中道具有实践上与理论上的两种不同意义。在实践意义上的中道,以实践八正道为主;在理论上的中道,可以说就是‘缘起’。7 w$ D2 M0 G9 c  S8 _

6 ^. K0 O3 K  l/ M贰·中道的实相: }1 r7 S1 w+ C* S: A  `/ d& r5 x) Y
/ r5 }( o5 M# C# l
根据理论上的中道──‘缘起’之说,可以演绎出中道的实相,也就是空有不二、即真即俗、色心并举。3 `. s% O+ b+ Y5 m' q/ P8 G' {, d

+ i2 p& m) \2 G$ [9 {4 }7 I7 `一、空有不二
* D4 h& |7 y4 Z3 Y0 l( W# F6 R! A' Y% ]( q1 K- F- T. S
龙树菩萨的《回诤论》说:‘空自体因缘,三一中道说。’意思就是说,一切有为法都是因缘所生的假有,本性是空,因此我们不要从假象上执有,应该从假有中认识空性,但是也不能从空性中执空,因为尽管缘起法是幻有、假有,但也并非虚无,我们可以从空性中看到妙有。所以,真正了解缘起法的人,不会在一切法上执着实有,所谓‘色即是空’;也不会在一切法上执着虚无,所谓‘空即是色’。如此悟入非空非有,空有不二,就是中道。此即《中论·观四谛品》说:‘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所以说空、缘起、中道为一义。. F1 J+ E7 o3 O" t
! b2 A. x/ L2 a. d
佛说缘起,本来就是为了对治众生执于空有二端的弊病。离于空有二边的中道,这是佛法不共世间法的特色之一,能够把握到这个思想,就能得到佛法的真实义。* v! c" [1 S6 Q" f. ~& M

: @5 h7 r  |- p7 L- e6 h二、即真即俗
* X8 B) z3 z* P* s6 X
( `+ I8 [# `8 t" O佛法分真、俗二谛,真谛又名第一义谛,或胜义谛,是出世间法;俗谛又名世俗谛,是世间法。佛陀的一代时教,不出此二谛法门,《中论·观四谛品》说:‘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
5 @2 R8 D3 q' e& B$ c: l6 D& D5 y. t: ?* `/ ^5 n# Y
二谛是佛法的纲要,所谓空、有,都是依此而开显的。佛说二谛的本意,是为了引导众生趋向中道,但后世论师由于见解、观点上的不同,强分空有、真俗,而有‘真空俗有’与‘真有俗空’的说法。事实上,二谛是从不同的认识而安立的两种真实,虽然不是彼此无关,但却是各就所见而说,如同一现实的世界,凡夫见之,视为实有,这就是世俗谛;圣者灼鉴,知其是空,这就是真谛。所以,即真即俗,二谛无碍,这就是中道的旨趣所在。9 ~- Q7 F* [, Y* L

3 I* q" {* q! l5 y; b- P; D三、色心并举
, y% ^2 |. C  t! L$ v. o2 g7 j! t% B5 \+ a
《华严经》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华严宗主张三界都是一心所作,也就是说,客观的世界,须有主观的心照射之,方能现出客观事象。而且客观的世界映入我人眼中,由主观加以认识,全凭心智,所以《般若经》说:‘于一切法,心为善导,若能知心,悉知众法,种种世法,皆由心生。’离却心识,则无万象可谈,所以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0 G7 s9 E/ c2 |# q8 U6 n( ^/ e* U$ \& L, F! W
佛法以一心统摄诸法,并不落于一边,而是借现实以启发心灵,本心灵以照见现实,这就是不偏唯心、不偏唯物,色心并举的中道观。, s4 o8 H; E( e9 s

$ M% w* J/ E0 \1 r6 c9 o5 \参·八不中道
! A2 e% n" x' G( K2 z8 I4 |* |$ O0 v& a6 R
中道是佛教的重要教义,在大、小乘中,广受重视,因此意义虽各有深浅,但各宗一致以中道为教理核心。" E" i6 C# r9 J6 `% A

/ G5 }' e5 ^) P" t% P1 _/ @在各宗派的‘中道说’中,以‘八不中道’最为浅显易懂,是印度大乘佛教中观学派与我国三论宗重要理论之一。2 o7 O0 W( J) O/ w

& w+ S& n7 p. O2 e& X3 h1 R- l" L$ h八不中道,又作八不中观、八不正观、八不缘起、无得中道、无得正观。根据《中论·观因缘品》所载:缘起的理法是打破生、灭、断、常、一、异、去、来等八种邪见,而阐明空的真理;万有是依此缘起道理而存在,所以离八邪,本无实体,不为执着之对象。如此,离八邪而住于无得正观,称为中道,也就是‘八不中道’。) t, o9 a3 d8 s

. u& |( A- l9 F5 ?; ~/ u2 I9 Q八不中道的‘八不’,是指否定生灭等八邪的教理,也就是不生、不灭、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去、不来。由此得破一切邪执,而显现诸法实相。也就是说,宇宙万法都是由因缘聚散而有生灭等现象,实际上诸法无生无灭。如果说有生有灭,则偏颇于一边;离此二边而说不生不灭,就是中道之理。有的外道认为人死亡之后,有一常住的神我存在,永不断灭,这种有我论便堕于常见;有的外道则认为死了以后一切归无,身心皆断灭,这种便堕于断见。常、断二见都是妄见,因此说不断不常。一切诸法从本体来看,是‘同一’的,从现象类别来看,则有种种‘差异’。例如,同样为人,这就是‘同一’;你我他各有智愚差别,这就是‘差异’。但是自他之间有共通的地方,是异中有一;每个人又有各自的特性,是一中有异,因此说不一不异。我人生命的来去,有人认为从此道来,往彼道去,因此有来去之见。如甲乙二人,甲至乙地,甲认为‘去’彼处(乙),乙则认为‘来’此处,去来之间不过是假名对待,所以说不去不来。, Q. l2 G2 V* o5 o; ^1 M

) w( k# ~3 y/ ]1 a, T9 E+ F6 d& z所以,由八不缘起能灭除种种的烦恼戏论、种种不合理的谬论、不见真实而起的妄执;又因种种戏论的灭除,就是自性的彻底破斥,能证得诸法的寂灭,出离生死的戏论海,到达寂灭的涅槃城。; S' e5 L5 V1 I" o' ]0 S! G! M7 ]

) N2 F% w, `$ T" ~9 \肆·中道的生活9 N4 y. ]* q+ i

6 i2 A% B0 ?& Z/ T: y7 d中道的思想就是空有融和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世间实相。有了中道的般若智慧,就可以过着中道的生活。所谓中道的生活,就是离苦乐二边,以八正道为行事指南的生活。
3 [3 }8 f* I& {- C5 J- k0 U1 }6 \# L1 I* J5 A7 \$ O
一般人以为佛教讲四大皆空,讲苦空无常,所以信仰佛教一定要吃苦。其实,从净土思想来看,佛教是一种幸福的宗教,也就是说信仰佛教可以获得幸福、快乐。
) e3 a4 f# d- b/ L' H  s2 [( y* w# G# p' ~2 \& y- g0 W
譬如《阿弥陀经》所叙述的极乐世界是黄金布地,七宝楼阁、七重栏楯、七重罗网、七重行树,都是四宝周匝围绕。另有七宝池、八功德水,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也都是由金、银、琉璃、玻璃等宝合成;穿的衣服,吃的食物,所谓‘思衣得衣,思食得食’;交通工具则是‘飞行自在’。由此可知,极乐世界的物质生活实在太丰富了。
9 `. F0 [, a! S2 _# A0 E# T7 P. d6 W+ H0 ~
虽然佛教也经常说苦,所谓三苦、四苦、八苦、无量诸苦;但是佛教讲苦,是因为‘苦是入道的增上缘’,它是一种方法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目的。
. x4 ]7 @- y; g5 m' p$ i. Y7 D& }
佛教对物质生活,不特别标榜‘苦’,因为太苦的人生如槁木死灰;但是也不热衷于物质的追求,因为过份放纵物欲,便无信仰的法乐可言。因此,‘太苦’与‘纵乐’两种极端的生活,都不是佛教所要求的生活。《阿弥陀经》虽讲丰富的物质生活,却要在物质生活中实行佛法,也就是过‘八正道’的生活;《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道理,也不是要我们放弃所有,而是强调佛法的中道生活。因此,离于苦乐二边的生活,就是中道的生活,也就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太好是一边,太坏是一边,凡是落于一边的,就不能平衡,就有偏差。一般人因为常把好坏、有无、苦乐、得失、恩怨、你我、生死,分得很清楚,因此不能活得安心自在,这就是缺乏中道的圆融智慧。如果我们能认识中道,有了中道的生活,不仅不会被称、讥、毁、誉、利、衰、苦、乐八风所吹动,而且能在佛法中找到安身立命之处,所以离于二边而行中道,这就是智慧,就是佛法" j! @/ E. W" I4 _* N7 Q# g; u

, d7 |: B! B5 l  C( y2 n; K这样;您和您最好是全家人或是亲属来一次;大庆果成寺  就有救了  我所说的有救可不是普通的有救法3 ~1 l3 ?8 W3 ^2 D# M! w1 z0 r
果成寺网站http://www.gctemple.org.cn/article/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4-7-5 10:01:3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找道家高手吧,可惜我修的是内丹术,不是符咒系的,帮不到你……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5 13:37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