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3-7-10 16: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四谛和十二因缘是佛教的基础理论,佛陀在菩提树下悟道成就,来到鹿野苑第一次讲佛法给乔陈如五个弟子,讲的就是四圣谛,十二因缘,后来又讲了无数次。
2 `" Q& r6 I# y8 j8 [$ c7 R. x四谛为;苦集灭道。
7 `6 r- u- @6 N1 N& C' K 苦谛是三界内的苦果。苦有三苦、八苦、无量诸苦。9 ?% I( c2 F0 S% t; R( n
三苦,一、苦苦。二、坏苦。三、行苦。
7 `, w; n. o- O八苦为;生 老 病 死 怨憎会 爱别离 求不得和五盛阴苦。
4 H+ a L6 b) J9 ~# I+ k d) y/ D$ a/ y) x 集谛:是三界内的苦因,集意谓集聚,把见惑八十八使,和思惑八十一品的烦恼,统统集聚起来而成业因,随业感报,所以招感苦谛三苦,八苦,无量诸苦的苦果。见惑就是由知见方面所产生业因。见惑是以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禁取见的五利使为主体。是佛教所讲如是因,如是果,因果轮回的规律,这叫做集谛。 ( a. w* E5 g1 v+ i. a+ |# I; i& Z
灭谛:是出世的果。灭是寂灭,就是罗汉所证的寂灭涅盘。他们在因地之中修行三十七助道品,断除了见思烦恼之惑,灭除了分段生死之苦,所以证入不生不灭的有余依和无余依涅盘乐果,这叫做灭谛# E7 w* t; X6 q: {& \$ K/ Y, p
道谛:是出世的因,道是道品,就是三十七助道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这个三十七助道品,是大乘、小乘共修法门,不但小乘阿罗汉可依此修行,就是大乘菩萨也要依此道品修行。但是修法不同,理论不同,观点不同。以四谛为例,就有生灭四谛,无生四谛,无作四谛,无量四谛,渐次增进,步步高深。《智度论》说:‘三十七品、无所不摄,就是无量道品,亦在其中。’《涅盘经》说:‘若人能观八正道,即是佛性,名得醍醐’。5 {) A+ o5 K& a# H* G$ B
阿弥陀佛!学明白四谛十二因缘,就能证得声闻缘觉,明白了理论,有助于实践,理通行则无障!祝你精进勤学,随处吉祥!
; \4 }2 O7 Z# v9 o" q: O苦谛:了解人生是苦的:如失恋痛苦,如求不得痛苦,死了记忆消失痛苦,遇到不顺心的事痛苦等等
/ l2 F% W& P; p. x$ R集谛:了解这些苦的原因---并不是这些事情本身苦,而是人的思想对其做判断导致了痛苦。& u8 o7 i! D$ Z2 r
灭谛:知道痛苦的原因之后,就可以通过修行断灭思想对事物的判断。
3 Z# k: v& J# d- S道谛:这样修行之后,人就回归无生无灭的真性,就是大自在的本来状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