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5-2 09:5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华严会上,雪公所讲的都是最可靠、最实用的法宝。老人家常提醒大家,要认识中国文字;因为我们文化的宝藏——儒佛经典——都是用中国文字写的,假使我们不懂得文句文理,更不用谈经义了,那么等于是睁了眼睛的瞎子,有再好的文化遗产,也只有望洋兴叹了。更有甚者,错解一字一句,差以毫厘,失之千里;所谓‘一盲引众盲,相率入火坑’,不但不能使人得益,甚至断人慧命的罪过也就太大了。所以雪公讲经的态度是非常审慎的,常说讲经决不敢离开经典一句,有所解说,也是根据佛经和祖师的注解,决不妄自发明。佛言是圣言量,当然可靠,祖师是实修实证,断了见思惑,亲得佛法利益的,这样的注解才可看。因为,凡夫一开口,一写文章,不免是见思惑在讲话。再者,老人家讲经也从来不谈玄说妙,而专说我们修行做得到的。讲念佛可以得到利益的方法,也就是老人家数十年的宝贵经验。又怕大家认为浅近,不以为然,所以又常勉励莲友,千万勿起贡高我慢心。办事就要办真的,学佛就要求得如来真实义。今年元月二日,雪公在慎斋堂的开示,还字字铿锵地烙在我们心田之中。老人家一开始就问大家,今天来到这里是干什么用的?如果只是凑热闹,热闹场多的是,这里没有什么好热闹的。虽然是新的年头,老人家并不说好听话;因为重要的是死生的问题,是头出头没,六道轮回的问题。而实际上,老人家说出来的,都是经典上最精要,真正能帮助大家解决生死大事的方法,那一句不是好话呢?
老人家以近一世纪的人生阅历,深知每件事情的因缘都不容易,对于每一个人、每一件事物,无不恭敬谨慎。老人家的身教、言教都在在启发我们,任何大小事情都不可轻忽,因缘得慎自珍惜。如今,老人家虽然暂别我们,归于安养,相信老人家行愿弘深,必能尽速乘愿再来,广度众生。而老人家的精神志业,更是需要我们同心齐力来发扬的。每当看到滴答不息的钟表和照人光明的灯烛,不禁都令人想起老人家那两首诗偈,到底有几人能从长夜大梦中醒来呢?
台中莲友心目中的雪公老师
净毅
民国三十八年,炳公雪庐老师随孔奉祀官德成先生,由大陆播迁来台,整整三十七个年头,一直住在台中市,以弘扬佛教净土法门及儒家中华文化为职志。他老人家是数万人的老师,‘李老师’三个字,已代表多层的含义,学生们想到李老师,意识里就知道要念佛,要行善,要真心实意,要表里如一,要经世济用,要....,总之要做一个外儒内佛的中国人。
李老师三十多年来在台中建立净土道场,以及许多文教事业,尤其每周三,亲自在台中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风雨无阻,学生有七八十岁的老妪,有大学教授,有青年学子,而每人均能普受法益,这可从十六年来每星期三,千人座席的慈光图书馆,被挤得水泄不通可得明证。前年老人腿疾行动不便,但仍然由弟子们抬著上台讲经,不肯休息,并说道:‘我留著身子,就是要当法器,大家想听,我怎能不讲?....’这种为法舍身的精神,就是所谓台中的‘李老师’。
近月来,老人体力较为不继,弟子们前去探望,请老人多进餐食,老人说:‘我吃精神。’再劝吃补品,则又言:‘我吃菩提子就够了!’由此可知李老师全凭一股坚强的毅力为道为法而牺牲。老人常告诉青年学子们说:‘我来台湾,受台湾这块土地的滋养,我比台湾人更爱台湾。’老人爱的不是台湾的阿里山,或日月潭,而是要爱护台湾老百姓的民心;他不断的把中华文化的种子及精神传播给台湾人,唤起青年学子对文化及社会的使命感,从早年开办国文补习班、大专佛学讲座,到晚年成立论语讲习班,都是默默的把古圣先贤的内涵,透过他渊博的学养和智慧,不收分文,夜夜挑灯,为学子们逐句逐章,不疲不厌的讲到最后一口气。
李老师往生前三、四小时,弟子们请老人开示,老人手持念珠,双目炯炯有神的说道:‘一心不乱。’这就是李老师为世人说法的最后一句遗言。
千言万语,诉说不尽台中莲友及学生们对李老师的崇敬与追思。他深入每位弟子的心中,从四月十三、十四两日,如丧考妣,络绎不绝跪在地上匍匐到李老师卧榻助念的神情,即可知弟子痛失良师的心情。
李炳南居士大事年表
净军敬编
名号:讳艳,字炳南,号雪卢、法号德明。别署雪僧、雪叟、雪野、海沤、一沤。
籍贯:世居山东省、济南市、南券门巷。
年龄:生于民前二十二年(一八九○)即清光绪十六年,岁次庚寅,夏历腊月初七日。卒于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四月十三日,时为夏历丙寅三月初五日清晨五时四十五分,春秋九十有七。
眷属:父讳寿村。母翟氏,讳师远。弟讳华,字实美。元配张氏讳德馥,继配赵氏讳德芳,皆已谢世。子俊龙,孙女珊、彤。均陷大陆。
大事记要:
民前二十二年(一八九○)清光绪十六年一岁
夏历十二月初七日,公诞生于山东省济南城内南券门巷。
民国元年(一九一二)二十三岁
与济南学界组成‘通俗教育会’,当选会长。
民国五年(一九一六)二十七岁
前会更名为‘私立通俗教育研究会’,设讲座于西门月洞,日日讲学,获山东省府奖誉。
民国九年(一九二○)三十一岁
管莒县监狱,倡德化,医囚疾。始崇儒,继读‘山东法政学堂’。复依梅撷芸光羲大士闻法相学,由是洞达儒释。
民国十三年(一九二四)三十五岁
哲嗣俊龙诞生于莒县。
民国十七年(一九二八)三十九岁
四月,大盗谋犯莒城,知事北去,县府无人,公联合各机关及邑绅,组临时县政委员会,抢救灾民,以待军援。
民国十九年(一九三○)四十一岁
一月,军阀据莒城抗中央军,民食殆尽。公偶阅丰子恺(护生画集),深感弭兵祸在戒杀护生,遂为苍生立誓茹素。
莒城解围后,公获友人向印光大师所设苏州宏化社函请之佛书(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即觉契入。复闻印祖为通儒高僧,即思皈依。后得印祖弟子函介,乃通信皈依,蒙赐法号‘德明’。
民国十六年至二十年间,莒县频遭内战之祸。公在此间,不计己身安危,或率警兵巡行弹压安抚,或偕人缒城说敌,或登城堞劝阻犯军等,周旋其中,保全民命。
民国二十二年(一九三三)四十四岁
公往苏州报国寺参谒印光大师,蒙开示终日,遂栖心净土。
民国二十三年(一九三四)四十五岁
莒县重修县志,公受总纂庄太史心如之邀,由狱政转任分纂,负责纂修古迹、军事、司法、金石四类,逾三年而竟其事。
民国二十四年(一九三五)四十六岁
获中医师执照。
民国二十五年(一九三六)四十七岁
八月三十日,于山东济南净居禅寺,依可观律师求受五戒。
九月二十六日,复于山东济南女子莲社,依大云大法师进求菩萨戒,由是道业益进。
民国二十六年(一九三七)四十八岁
一月,受庄太史荐,应聘入‘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任主任秘书职。七月,芦沟桥变起,公随奉祀官孔上公德成迁重庆。一日,至长安寺求谒太虚大师,欣见梅师撷芸亦在座,乃获荐至监所弘法。绩佳,蒙大师题字奖慰。
之后,又随奉祀官迁入西郊歌乐山,结庐林间,命曰‘猗兰别墅’。并自请于大师,愿于山巅云顶寺任讲席。平时则奔走于硝烟弹雨间,赈济灾黎。
避渝之前,曾从北京真空禅师,学参究法,复与济南净居寺方丈客观法师同参八年。
居渝期间,依白教唝噶呼图克图、红教诺那呼图克图修持密法,计有八年。
民国二十九年(一九四○)四十九岁
十一月初四,印光大师示寂,公恸如失怙。
民国三十二年(一九四三)五十三岁
夏天,慈母翟太夫人往生,公悲恸欲绝,于寺延僧超度。后凡兴办诸事业,多以母难日为成立日,其孝思不匮有如此者!
民国三十四年(一九四五)五十六岁
日本降。次年,还金陵,从奉祀官住京三载。此间,曾陪孔上公三返曲阜,以道梗,仅于三十五年秋一返济南。余时恒于南京普照寺、正因莲社讲经说法。
民国三十八年(一九四九)六十岁
一月,奉到押运卷箱前来台湾之证明书。
二月,随孔上公只身浮海来台,寓台中。初居自由路,继居复兴巷,再迁和平街,后寓正气街。
四月,于台中市居仁路法华寺设‘施诊处’。夏历四月初一,在法华寺开讲佛法,这是莅台第一次正式说法。
五月,于法华寺开讲(心经)(四十二章经)等,并倡印(歧路指归)(光明画集)(无量寿经)(学佛浅说)(劝人专修念佛法门)(龙舒净土文),并编印(当生成就之佛法)(阿弥陀经摘注接蒙义蕴合刊)。并成立‘放生组’,每月放生两次。
七月,受聘为‘觉生月刊’社长,并撰创刊辞。
夏历六月起,于台中市忠孝路灵山寺,陆续开讲(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佛说阿弥陀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无量寿经)(佛说观无量寿佛经)(往生论)等。
又于台中有明巷赞化鸾堂开讲(阿弥陀经),感动堂主及鸾生皈佛。
民国三十九年(一九五○)六十一岁
夏历二月,于台中灵山寺首次佛七中开示法要。之后年年佛七皆应邀前往开示。
同月,获朱炎煌、许克绥等居士之助,成立‘台中佛教莲社’,社址暂设于法华寺内,并任第一届社长。
六月起,复分身至丰原慈龙寺、慈济宫、龙意堂,台中宝善寺、二份埔慈善堂、彰化昙华堂、鹿港龙山寺等处弘法,大扇莲风。
民国四十年(一九五一)六十二岁
五月,应屏东东山寺邀,宣讲(阿弥陀经),并成立念佛团。八月,应台中宝善寺邀请,每周末举办‘佛学通俗讲座’,训练佛学讲演人才。
十月,于台中莲社成立男女二众弘法团,男众宏法台中监狱,女子宏法莲友家庭。
民国四十一年(一九五二)六十三岁
一月,礼请证莲老和尚传授三皈五戒。复于台中莲社举办首次‘冬令救济’。并举行‘春节讲演大会’,及成立‘天乐班西乐队’。
四月,于台中莲社创立‘国文补习班’,嘉惠失学者。并亲编(佛学常识课本)。
十一月,辞(觉生)社长职。
十二月,为(菩提树)撰创刊辞,复撰(参观癞病乐生疗养院因缘记)。并于台中莲社成立‘往生助念团’。
民国四十二年(一九五三)六十四岁
一月,功成身退,辞台中莲社社长职。复受聘为导师及名誉社长。并开讲(阿弥陀经)。
八月,亲率女子宏法团,至大甲、大安慰问妮娜台风灾胞及法施。
民国四十三年(一九五四)六十五岁
二月,于台中慎斋堂开讲(阿弥陀经)。
三月,于台中灵山寺开讲(妙法莲华经)。
五月,受菩提树月刊聘为社长。复应邀巡回至屏东东山寺、凤山、高雄、大岗山等处弘法。
十月,于台中莲社倡办‘儿童德育周’,以正童蒙。
十一月,应栖莲精舍请,讲(阿弥陀经)。
十二月,应桃园莲友邀请,前往弘法。
民国四十四年(一九五五)六十六岁
六月,礼请斌宗老和尚,传授菩萨戒。以后则常请忏云老和尚主持诵戒。又随章嘉大师至台南、丰原等地协助弘法,并代表大师讲演数次。
十二月,受提携一年组成之桃园莲社,聘为名誉社长。
民国四十五年(一九五六)六十七岁
三月,获朱炎皇、许克绥等居士之助,筹备创建‘慈光图书馆’,并撰文呼吁。
民国四十六年(一九五七)六十八岁
五月,‘慈光图书馆’奉教育部核准,被推为董事长。
民国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六十九岁
五月,慈光图书馆开幕,公兼任馆长,开讲(佛说尸迦罗越六方礼经)。之后每周三晚间于此讲经不辍。略有(地藏菩萨本愿经)(阿弥陀经)(普贤行愿品)(维摩诘经)(金刚经)(楞严经)(圆觉经)(八十卷华严经)等。
七月,创设‘慈光托儿所’,附设于慈光图书馆内。
民国四十八年(一九五九)七十岁
五月,获许克绥、朱炎煌老居士等之捐助,筹设‘慈光育幼院’专收孤儿,并受任为董事长。
民国四十九年(一九六○)七十一岁
五月,促成‘台中莲社四十八愿念佛班’。
同月,慈光图书馆已上轨道,辞馆长职。
六月,礼请证莲老和尚,启建‘千人戒会’于慈光图书馆。
民国五十年(一九六一)七十二岁
由于周宣德居士首先在台北倡导大专青年学佛,公乃于五月,创办‘慈光学术讲座’,亲编(佛学概要十四讲表)讲授。尔后于寒暑假陆续举办国学、佛学讲座,广开六门功课,为大专学子奠定学佛之基。
十一月起,每周日亲自主持‘大专青年佛学座谈会’,引导学子正信。
十二月,辞去台中莲社、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三机构董事长职。
民国五十一年(一九六二)七十三岁
七月,应邀每周二赴中兴新村讲演佛法,随即成立‘中兴佛社’。
同月,与赵丽莲博士等人,同获教育部嘉奖。公以事前未悉,不及婉谢。
十二月,试创办‘佛教菩提医院’于台中路。
民国五十二年(一九六三)七十四岁
四月,筹建‘菩提救济院’,后改名‘仁爱之家’。医疗大楼于五十五年落成。
九月,中秋节,迁居台中市正气街九号。
民国五十四年(一九六五)七十六岁
七月,受印顺法师等之托,兴建‘太虚纪念馆’,于五十六年五月落成。
民国五十五年(一九六六)七十七岁
十月,兴建‘菩提安老所’,于六十一年落成。
民国五十七年(一九六八)七十九岁
于慈光图书馆启讲(八十卷华严经)每周三不辍,直至七十五年三月,惜未竟而往生。
民国五十九年(一九七○)八十一岁
三月,设立‘明伦社’于莲社,专责接引大专青年。
民国六十年(一九七一)八十二岁
二月,开办‘明伦大专佛学讲座’,扩大接引佛青。
三月,创办(明伦月刊),阐扬中华文化,开辟佛青发表园地。
民国六十二年(一九七三)八十四岁
三月,承广播界前辈黄怀中居士之助,于彰化国声电台开创‘莲友之声’节目。后又开播‘中华文化’节目,获九所民营电台联播,展开空中弘法。
民国六十三年(一九七四)八十五岁
二月,承美佛会沈家桢居士之助,开办‘佛经注疏语译会’,培养译注人才。
三月,成立‘青莲出版社’,专责出版儒佛典籍。
八月,于‘佛经注疏语译会’内,附设‘内典研究班’,培养佛学人才。
民国六十四年(一九七五)八十六岁
六月,创办‘莲友子弟辅导团’于慈光图书馆,嘉惠莲友子弟。
民国六十八年(一九七九)九十岁
由于电台广播成绩斐然,乃筹设成立‘明伦广扩节目供应社’,扩大空中弘法。
民国六十九年(一九八○)九十一岁
十月,获周荣富居士之助,创办‘台中论语讲习班’,培养弘扬文化之人才。
民国七十一年(一九八二)九十三岁
筹购‘弘道楼’,作为明伦社、月刊社、出版社办公之用。
民国七十二年(一九八三)九十四岁
一月,捐款设立‘孔学奖金会’鼓励儒学作品之写作,提供明伦月刊及电台广播用。
十月,创办‘台中莲社社教科研习班’培养人才。
民国七十三年(一九八四)九十五岁
二月,获黄怀中居士之助,于复兴广播电台开播‘明伦之声’,全省联播,助益社教。
民国七十四年(一九八五)九十六岁
三月,忽召集莲社暨联体机构干部,咐嘱一年之期。
五月,与学生畅游杉林溪。
十月,再获黄怀中居士推荐,于台湾区渔业广播电台开播‘明伦之声’节目。
十一月,捐款购地,获周荣富居士之助,兴建‘六吉楼’,作为广播社办公及社教科上课之用。
民国七十五年(一九八六)九十七岁
元旦,最后一次在‘慎斋堂’开示法要。
二月,最后一次参加台中莲社暨联体机构围炉、新春团拜,及明伦讲座结业典礼开示。
三月十九日,最后一次在慈光图书馆讲(华严经),切嘱:‘少说一句话,多念一声佛;打得念头死,许汝法身活。’
三月二十三日,最后一次参加雾峰本净寺放生活动。
四月十三日,夏历三月初五,清晨五时四十五分,公吉祥右卧,持珠念佛,最后以‘一心不乱’嘱在侧诸弟子,随即念佛往生。
【编者按】以上年表,以资料不足,编者未敢自是;凡我雪门弟子,如发现疏漏之处,敬祈惠正为祷!
李炳南居士推动的社会福利事业
于凌波
(八十三年元月中华慧炬佛学会主办,‘佛教社会福利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会议论文)
纲要
李炳南(一八九○—一九八六),名艳,号雪庐,山东济南人,早年从梅光羲学唯识,皈依于印光大师,任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主任秘书,三十八年来台,以在台中法华寺讲经因缘,组织台中佛教莲社,发展各地布教所至三十余处,带动全省念佛风气,以后陆续创办慈光图书馆,慈光育幼院,佛教菩提医院,台湾省菩提救济院,救灾恤贫,施医舍药,收容老人孤儿,绩效卓著,是早期推动社会救济事业的典型,故介绍及探讨其事迹之过程。
一、前言
社会福利事业SocialandwelpareServices.在我国旧称‘社会救济事业’、或‘社会公益事业’,其称为‘社会福利事业’者,是近年——近二十年左右的事,并且是接受欧美国家所使用的名词。
欧美民主先进国家,早期亦只有消极的社会救济事业,而没有积极的社会福利事业,如英国早在十七世纪之初,即有‘伊丽沙白济贫法’的订定(注一),并且将管理济贫的责任,委托给教区办理,这是社会救济与宗教结合的先例。美国于十七、十八世纪间,大体上亦仿效此种办法,但此种方式亦有其缺点,即教会之救济,只限于其本区之教徒,而非教徒不在其列,到二十世纪初叶,社会福利事业逐渐为各国政府所重视,并且逐渐走上制度化。
在我国,早期农业社会时代,政府与民间,亦均有社会救济的观念,如某一地区有灾变发生,政府有赈济的责任;而民间之慈善团体,亦踊跃参与,伸之以援手,即在平时,民间慈善团体,亦以施医舍药、救灾恤贫,以至于设立老人院、育婴堂等机构,为其份内的工作,并且这些工作,多有佛教人士参与其中。事实上,农业社会时代,佛教寺院即兼有救济机构的功能,此种事例,不胜枚举,因非本文重点,此处不再详述。
在台湾,近二十余年来,佛教寺院及居士社团,更积极的参与了社会救济事业——即我们现在所称的社会福利事业,其绩效最著者,如证严法师所主持的‘慈济功德会’,有会员三百万人,其济助区域遍及于台湾、中国大陆、以及及于蒙古、非洲灾区,此一事实,世人皆知。
然而,早在四十余年前,在台湾最早推动佛教弘法及社会救济事业者,是山东籍的李炳南居士,兹为介绍李炳南居士所推动的社会救济事业如下:
二、李炳南居士的生平
李炳南,名艳,字炳南,法名德明,晚年号雪庐老人,他出生于公元一八九○年(清光绪十六年),逝世于公元一九八六年(民国七十五年),世寿九十七岁。
他是山东省济南府人,世居济南城南券门巷,他的父亲寿村公,是中产之家,所以乐善好施,在地方上有李善人之称,雪庐自幼聪明好学,儒家的四书、五经、诸子、史书,他都循次诵读,后来毕业于山东法政学堂,他兴趣广泛,多才多艺,所以他后来善诗文、能奏笛、会剑术、兼习中国医学,无不精妙。
中华民国成立之年,雪庐二十三岁,他约集了济南的教育界人士,成立了一个‘通俗教育研究会’由他担任会长。他们在市内开设讲座,定期演讲,并到各集镇去巡回演讲,鼓吹女子不缠足,女子要受教育,鸦片烟毒之害,以及青年男女不早婚等改良民俗的言论,这项社会教育工作,曾受到省政当局的嘉奖和鼓励。
民国九年,雪庐出任山东莒城县的典狱长,他眼见监房破旧湫溢,囚犯住在里面拥挤不堪,他决心加以改善,经过他长久的努力,终于争取到预算,把监房重予改建,改善了囚犯的生活,他在监所施以德育教化,让囚犯改过自新,重回社会做人。
这时,清末佛学大师杨仁山居士的学生、江西南昌人的梅光羲(撷芸)居士(注二),任山东高等检察厅厅长。梅撷芸(一八八○—一九四七)在光绪二十四年考中举人,后来留学日本,毕业于陆军振武学校及早稻田大学,是一位文武全才,他曾从杨仁山居士学佛,精于唯识学,他在济南的大明湖畔开设佛学讲座,讲授唯识,这时雪庐拜梅光羲为师,从光羲学习佛学中的唯识学。
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北伐,兵临莒城,县知事弃城逃走,雪庐以典狱长的身份,联络城中士绅,指挥军警维持秩序。到民国十九年,阎锡山,冯玉祥反对中央政府引发的中原大战,莒城被围数月日,遭炮火轰击,城中缺粮,人民饿死者极多,这时雪庐也在城中,他偶然读阅一册丰子恺的《护生画集》,感到要消弭战争,根本之道在于戒杀护生,这时他立下誓愿,如果这一次兵难不死,他以后一定终身茹素,后来莒城解围,他实践誓言,终生不再肉食(注三)。
这时,一代高僧印光法师,在苏州办了一个‘弘化社’,专门印赠佛书,远地的人附上邮资书即寄去,雪庐来信索取,很快就收到《学佛浅说》,《佛法导论》等一类的小册子。他读后,对于印光法师佩服万分,后来遇到一位居士,是印光法师的弟子,愿意为他写信介绍,以此因缘,雪庐就以通信方式,皈依于印光法师,法师赐给他的法名叫‘德明’。以后他就常与印光法师通信,请教佛法上的问题,大约在民国二十三、四年间,雪庐曾专程到苏州报国寺,参谒印光法师。法师正在闭关,破例接见;法师接见一般信徒,最多谈十多分钟,而接见雪庐,开示竟日,到他辞别出来的时候,已经明月在天了(注四)。
民国二十三年,莒县重修县志,担任总纂的是翰林出身的庄心如太史,庄太史约雪庐担任分纂,雪庐就由狱政转任修县志的工作,莒县县志中军事、司法、古迹、金石四门,是雪庐执笔撰写的。三年县志修竣,庄太史推荐他到大成至圣先师奉祀官府担任秘书,未久晋任为主任秘书。自此,他与时年二十岁左右的奉祀官孔德成先生,结下了为时垂五十年深厚的友谊。
民国二十六年‘七七事变’,中日战争爆发,华北各省相继沦陷,未几日军复在上海发动‘八一三’战争,南京受到威胁,国民政府迁都重庆,雪庐亦随著奉祀官孔德成先生到了四川。在重庆时,雪庐一日经过长安寺,听人说太虚大师驻锡寺内,雪庐对太虚大师仰慕已久,他即到寺内请求谒见。及至见到太虚大师,发现梅光羲居士也在座,师弟见面,彼此欣喜,光羲向太虚大师介绍了雪庐的情形。太虚大师正要找人到监狱弘法,他认定雪庐是最佳人选,于是就命雪庐和一位四川籍的定九法师,担起了监狱弘法的任务。雪庐和定九走遍了重庆及其附近各县的监狱,去作佛学演讲,劝犯人改恶向善,很有绩效,太虚大师特别题了一幅字送给雪庐,以示慰勉。
中日战争期间的重庆,日本飞机经常去轰炸,这时奉祀官府迁到西郊的歌乐山,雪庐也陪著孔奉祀官到歌乐山居住。他发现山顶有一所破旧的寺院,匾额上题著「云顶寺’,寺中没有和尚,两侧寮房却住了些公教眷属,但大殿上挂著一块‘佛学演讲会’的牌子,并且是太虚大师所写。雪庐去请教大师是怎么回事,大师告诉他‘云顶寺’是佛教会所有,挂一块牌子,不过是保护产权的意思。雪庐向大师请求说,他愿意在寺中开设讲座,定期演讲。大师同意,雪庐在寺中开设讲座,听众逐渐增多,数年之间,成了一个居士会,大家捐钱重修了庙宇。
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三十五年奉祀官府复员回南京,他曾三次随著孔奉祀官返回曲阜,祭祀孔林,仅只回到济南过一次探视家人。他在南京时,以普照寺及正因莲社为道场,讲经弘法。三十八年大陆战局恶化,政府播迁台湾,奉祀官府也随政府迁台,雪庐只身陪著孔奉祀官来到台湾,他的家属留在济南故里(注五)。
来到台湾那一年,雪庐年六十岁,这在别人,是已入暮年,该到退休的年龄了,而在雪庐,这正是他弘法事业的开始,这以后的三十八个年头,他启发了台湾的念佛风气,也推动了一连串的社会救济事业——我们现代所称的社会福利事业。
三、创办莲社、图书馆、育幼院
三十八年二月,雪庐老人随同孔奉祀官抵达台湾的时候,奉祀官府设于台中市复兴路的一条陋巷中,他带著几名文书事务人员,在一幢日式平房中办公,办公室旁的六席小房间,就是他个人的生活起居之所。他把公务安顿好之后,即开始寻找他的弘法场所,他找到一所‘法华寺’,和寺中住持洽商在寺中讲经,住持同意,他就在寺中开讲《般若心经》、《四十二章经》。他是一位有执照的中医师,他就在寺中开设中医诊所,免费为人诊病。他又在寺中布置了一间图书阅览室,放置了很多初机佛书,供人阅读,这样,‘李老师’的名声就传播开来了。
过了几个月之后,他弘法的场所逐渐的增多了。台中的灵山寺、宝觉寺、慈善寺、慎斋堂等处,都请他去讲经。原来台湾在日人统治期间,佛教衰微,能讲经的法师不多,民国二十九年,斌宗法师由大陆学法回来,在南北各地讲经(注六)。三十七年秋季,慈航法师由南洋受聘回国,才有了外省法师来台湾讲经(注七)。三十八年初,大陆法师还没有渡海来台,或初来台者尚未展开弘法,所以雪庐老人在中部弘法,很快就为本省的缁素两界所接受与欢迎。
台湾光复之前,龙华教一系的斋教很发达。像台中的赞化堂、慈善堂;丰原的龙意堂等,都是这一系的斋堂,这些地方也请雪庐去讲经。日久之后,斋堂中的许多信众改信了佛教,随雪庐老人修念佛的净土法门。
雪庐老人学佛,初学唯识,后来也学过禅、学过密、而最后皈心于净土。所以他讲经弘法,仍是以净土为依归,三十九年的下半年,他与随他学佛的弟子们,如立法委员董正之,台中市议长徐灶生、地方士绅朱炎煌、张松柏等,共议筹组佛教莲社。四十年元月,台中市佛教莲社正式立案成立,社址暂设于台中法华寺内,雪庐老人当选为首任社长,未几,莲社社员许克绥、朱炎煌二位居士,捐款买下了绿川旁的一栋民宅,做为莲社社址。以后又经过多次的扩拓与改建,就成为现在台中民生路巍峨壮观的台中佛教莲社。
——台中佛教莲社,是台湾第一所净土道场,也是第一个居士组织的佛教社团。由这个莲社,以后发展出三十多个分支机构——各地的布教所,带动了全省的念佛风气。
在《雪庐述学汇稿》之八、《雪庐诗文集》中,收有‘台中莲社碑记’一文,录之如下,以见其因缘:
‘自庐山诸贤,肇基莲社,净土一宗,遂大弘中夏,佛日固因以彰,而世风亦赖以归淳焉。吾华之有台岛,若印之有锡兰,不但形同,旦均为佛法之寄藏。惟台学习,淹入时潮,尚乎乘急,以致行解定慧,呈有不均之感。辛卯之岁,国内净业修士,□集中台,播扬斯道。闾阎闻而欣之,景前迪后,乃有建社之倡。首由许克绥、朱炎煌两居士施赀,先购得绿川南湄民舍一所,继之净财齐输,不数月而庄严梵宇,涌出中逵矣!从兹修讲并进,恒无虚时。期年而四方多有慕之者,故南北名城,莲社竞起。不图十万佛缘,重见海外。夫江河之浩荡,实源滥觞之流。于斯盛美,宁无归欤?是以此次布施,有关风劝,似未可泥于破相,仅随其私德也哉。爰识因缘,以企兴乎来者。’(注八)
台中佛教莲社,不仅是莲友共修的道场,同时也具有社会救济的功能。莲社于每年冬季年关将届之际,举办贫民救济,对于全市贫户,每户发白米一斗,现金若干,以及御寒衣服等。这在数十年前,社会尚处于贫困情形下,给予低收入的贫户极大的帮忙。
冬令救济,是每年例行的工作。遇有天然灾害发生,莲社社员更是全力动员,出钱出力,参加救灾工作。例如民国四十一年冬季,台湾南部发生极严重的风灾;四十六年秋季,台湾中部发生的‘八七水灾’,莲社联络了慈光图书馆,灵山寺、菩提树月刊等单位,展开募捐救灾运动。先后捐出白米数万斤,现金数万元(注九)。(那时的一元有现在一百元以上的购买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