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无阿弥陀佛,今天是周末,也该是爱人回家的日子了,嘴里念着佛,心里感恩着佛的归来.没想到一个电话打破了原有的计划.
爱人:"您在那儿呢?"
我:"刚和朋友分开,一个人走在回家的路上呢."
爱人:"明天早上到不了家了."
我:"好的,那在外面照顾好自己."
爱人:"怎么不难过了?......"
我:"做了您这么多年的妻子,已经学会了承受和信任."
爱人笑着告诉我一个惊人的好消息,他提升了,而且是很多人都想尽办法想得到的位置,然而我们一分钱的礼都没送,在这个现实的社会上简直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南无阿弥陀佛,学佛的我听到这一个消息并不感到有多意外,因为爱人始终工作特别尽职尽责,他总说我们没钱没地位,但我们有为工作乐于奉献的干劲,所以不管换什么领导我们都靠自己的能力而有饭吃.我支持爱人的同时也总是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他,作为妻子只希望爱人和家人都平安,在努力工作的基础上不要给自己压力,因为妻子的快乐是建立在夫君快乐的基础上的,爱人心里特别有底,这次提升也应该是善缘成熟的原因吧.
爱人最后一句话说听老婆教诲没有错,如果是以前我可能又会为自己的表现而沾沾自喜了,现在却觉得自己只不过是做了自己这个角色该做的事情,没有什么值得自喜的呀,还应该为自己以前做的不好深忏悔呢,唯有真实感念佛恩才对呀.
南无阿弥陀佛,祝福普天下所有的家庭吉祥如意,愿所有的家庭家和万事兴.提醒所有佛子在享受当下幸福生活的同时别忘了回我们真正的西方极乐家,因为在那里我们才会真正享受到永远的家和万事兴的快乐呀.
信佛的老外
“我信佛。为什么?因为佛就是对的。”
如果这句话是亚洲面孔对我说的,我想我不会如此讶异。眼前这位金发碧眼的阿姨语气却是如此坚定,两只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我,没有一丝犹豫。
她叫karen,法号“释常观”,是我在新加坡佛牙寺百龙宝殿外见到的外国人。她是这里的志愿者,每逢周末就到这里来帮忙。到佛寺参观,要求着装整洁,如果有穿吊带背心短裙短裤的,就得披上或围上围巾,方可入内。她的工作就是守在宝殿门口,有着装不符合规定的外国人来参观,她便叫住她们,给她们的着装改造一番。
我好奇,便与她聊了起来。释常观原是英国人,但现在已加入新加坡国籍。她是新加坡一间大学预科班的经济学老师,学生中有不少是华人。因为接触不少中华文化,她甚至觉得自己上辈子就是一个中国人。七年前她接触佛学,然后笃定地信佛,觉得每周到寺院来听念经能让心境平和。儿女是无神论者,但也不反对她的信仰,而是给予尊重。面对一些不理解的眼光,她说,信不信是自己的事,又何必理会。
而后我们说到国家。在新加坡这个多元文化交融的国家,她可以自由地生活,但在英国,她感觉压抑,在那个保守的国家一切都必须守规矩,若是在英国信佛,她大概会成为他人眼中的异类。至于中国,她曾在1999年到北京旅游。那时候英文还不普及,她要去哪里便只好先请人写好地址,上了的士,她再把地址给司机看。这种落后的交流方式让她此后不再踏足北京。但经过奥运的洗礼,估计北京的哥们的英文水平都大有长进,于是她也计划着再来中国走一趟了。
而后,寺院里传来修经的声音。一阵接一阵的经文里,她虔诚的表情与华人无异。于是我开始敬佩信仰的力量。
文字实录如下:
◎凤凰网: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看本期《问道》,我们今天请到两位嘉宾,一位是著名的宗舜法师,一位是雪漠老师,欢迎两位。
◆宗舜法师:主持人好,雪漠老师好。
●雪漠:各位朋友好。
◎凤凰网:节目开始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凤凰网:看完刚才的短片我们发现,其实生活中有很多明星信佛,明星信佛您认为都有什么原因呢?
◆宗舜法师:据我所知明星信仰佛教的情况原因是很复杂的,但是基本上也不出几类,一类是属于家庭影响的,就是像张国立就曾经公开说过,因为他母亲信佛所以从娘胎里出来就跟佛教有缘。还有像李连杰,他是经历了一些生死的磨难,或者说有生死的经验,坚定了他学佛的信仰。曾经在我和他的一次对谈中他曾经明确地告诉我,他说在1997年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信佛了,但是那个时候对于怎么样去修行或者说应该去做什么不是特别的清楚。但是2004年那次著名的印尼海啸,他们全家差一点就遭受灭顶之灾,然后他就逃生了,全家奇迹般的躲过了这次大灾难。他就把自己全身心都投入到佛教里面去,全心开始做佛教的事情。当时他曾经说过,他说真正的要找到一个能够自立利他的事业去做。
当时李连杰就这样说过,他说我当时遭遇到海啸的时候,曾经还遇到过一年中间三次和死亡擦身而过的这样的经历。所以这样的经历他就在想,他说经历了这种生死的恐惧,他反倒对恐惧就不再抱有恐惧的心理了。于是他想着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去回馈这个社会。他觉得他也不能够再等下去了,他在2004年时就彻底坚定了自己的佛教信仰,而且投身到佛教的慈善和佛教的弘扬工作中间去了。像他这个是比较典型的。还有也不排除有一些受朋友影响,跟风,看到大家信佛他也信佛,甚至还有极个别的是出于自己个人的目的,比如说想红,还有一些其他的。
◎凤凰网:利用它来炒作一下。
◆宗舜法师:感觉这个学佛的原因是比较复杂的,我不知道雪漠老师跟他们接触会有什么样的经验?
●雪漠:最主要的我觉得他可能无论什么原因,他至少在学佛的时候发现了一点,就是这个世界没有永恒。
◆宗舜法师:无常的。
●雪漠:当他发现他的生命、他的行为,包括他的语言、财富都像太阳下的露珠一样,很快会被蒸发掉的时候、他就想为这个世界留一点东西,这时候他可能会寻找一种真理――比如某一种信仰。李连杰也想用他的每一种行为给这个世界贡献一种岁月毁不掉的东西,这时候他创立基金会之类的。而其他人不一定有这种行为,但是他仍然想寻找永恒。想寻找永恒的时候,他就会拷问他的灵魂,然后他进行他的心灵的求索之旅,这时候他就会走向不同的信仰――不一定是佛教。
佛教和别的宗教最大的区别就是,佛教更多的是注重心灵、自性。他凭借的是自己心灵的力量照亮自己,而不是像其他宗教一样借助外界的某种神灵的力量。所以说,很多明星进入佛教,主要是窥破了虚幻,看到了无常,想寻找永恒。
◎凤凰网:您认为他还是一种窥破、看破。
●雪漠:窥破――包括智慧的行为。
◆宗舜法师:我觉得刚刚雪漠老师说到的有一点很重要,我觉得非常赞同,就是说人需要有信仰,但是这个信仰可能不仅限于佛教。刚好在3月15日在微博上有一个时尚先生和胡兵他们在做一个雨林的复生计划,在微博上正好我也向胡兵--就我们一位比较著名的模特后来做演员在日本发展的--向他提过一个问题,我说如果可以的话,希望您告诉我你信佛吗?
当时他给了我一个非常有智慧的回答,他说我记得有个活佛和我说过:佛好信佛,人好信人,基督好信基督。然后他说我是相信因果的,所以我感激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这些年来所有的经历,信仰对于一个人跟重要。他就讲了这么一段话,我当时看了以后非常震撼。因为作为我一个佛弟子来说,我是希望大家都信佛,但是我觉得有信仰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他说到的就是信仰对于一个人来说很重要。我觉得这一点,如果抓住了这一点,他确实信什么都不是特别重要的。
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欢迎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提出的“六行”倡议
新华网香港4月26日电(记者 赵博高路)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26日为在此间开幕的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发来贺信。国家宗教局局长、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会长王作安在开幕典礼上宣读了贺信。
潘基文在贺信中对本届论坛提出的感恩、奉献、惜缘、包容、尊重、分享“六行”倡议表示欢迎。贺信说,佛教的深厚教义给联合国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启示。佛祖主张“若想改变世界,必须改变人性”,这给我们就如何改善人类共有的家园和全人类福祉提供了重要借鉴。当今世界面临着所有重大全球性挑战,诸如致命武器的扩散和包容与和平的缺失,这些都要求我们改变诸多成见,解放思想,接受新的理念和行为。要知道人类的错误和短视甚至还加剧了自然灾害的发生。
贺信说,我们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是可持续发展。为此建立一种新的模式十分重要。还有不到两个月的时间,国际社会将齐聚里约热内卢召开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这是帮助世界实现更加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目标千载难逢的机会。在这一方面佛教可以大有可为,我希望世界能够听到你们的声音。
第三届世界佛教论坛26日至27日在香港举办,来自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千名佛教界人士、专家学者和社会知名人士出席。本届论坛主题为“和谐世界,同愿同行”,与会者将围绕佛教弘法现代化、佛教教育发展、慈善理念践行、佛教文化弘扬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
佛教在线海外讯 “市民的名字、工人的名字、母亲和父亲的名字、大眼睛女儿的名字……太多的名字,心中已难容下。”曾获得美国“桂冠诗人”称号的著名诗人比利·柯林斯2002年为纪念“9·11”所做的诗歌《名字》2011年9月9日上午回响在联大会议厅的每个角落,一个个名字让人们忆念起十年前美国遭遇恐怖袭击时失去的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当天,联合国“9·11”十周年纪念仪式在位于纽约总部的联大会议厅庄严举行。在纽约市立交响乐团柔和的音乐声中,各国外交官、联合国工作人员等各界人士齐聚一堂,对“9·11”恐怖袭击的遇难者寄托哀思,并再次重申联合国打击恐怖主义的决心。
美国福音歌手穆苏里·莫约在仪式上演唱的歌曲《我仍然能够站起来》声情并茂,打动人心。“我虽颤抖但仍坚强,我虽疲惫但仍前行。尽管长夜漫漫,泪眼朦胧,我仍然能够站起来,永不放弃。”这首歌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缅怀逝者是为了更好地面对未来。
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米吉罗在讲话中说,“9·11”恐怖袭击不仅仅针对一个国家,也是对人性的侵犯,更公然违背了联合国提倡和维护的和平与尊严的普世价值观。
她说,恐怖袭击发生后,整个联合国系统立即展开了广泛、长期的打击恐怖主义活动。2006年联合国通过全球反恐战略,得到了所有会员国的支持。“文明联盟”活动的开展加深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互相理解和彼此信任,以抵制极端主义和两极化。联合国还推动通过了一系列旨在切断恐怖分子的资金来源、阻止他们活动和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国际条约。
米吉罗强调,联合国将继续通过预防性外交等手段,为谋求公平、促进和平、建设更安全的未来而努力。第65届联大主席戴斯也在讲话中呼吁世界各国为打击恐怖主义采取一致、有效的行动,并为联合国现有反恐机制和措施增加必要的补充。美国常驻联合国代表苏珊·赖斯说,美国将继续和各会员国合作,阻止恐怖主义袭击的发生,并呼吁人们永不容忍恐怖主义、永不为其寻找借口、永不和播撒仇恨的人为伍、永不遗忘。
在仪式的最后,来自基督教、伊斯兰教、犹太教和佛教的四名宗教界代表,点燃了蜡烛,全体起立为逝者默哀。在缓缓流淌的竖琴声中,在跳动摇曳的烛火中,所有人一起默默地祝愿逝者安息,祈祷世界明天更美好。
联合国,纽约——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星期三在国际社会发表的报告中说,佛陀的教言可以使世界变的更为和平。
“我们所有的人都要学习佛陀的大悲精神,他的永恒教言可以帮助我们驾驭许多当今所面临的全球性问题。”潘基文在他的报告中说。
“佛”是无量诸佛的通义,是广义的。我试将“佛”的定义如下: “佛”是一个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让我重复一遍:“佛”是理智、情感和能力都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格,换句话说:佛是大智、大悲(或谓全智、全悲)与大能的人。这里请注意佛法与其他宗教的不同点:佛不是万能,佛不能赐我们以解脱,他只能教导我们,我们还是要凭自己的努力才得解脱。佛不能使我们上天堂,或判我们入地狱。要为“佛”下一个定义,委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单地说,佛就是“觉者”,“一个觉悟的人”,“觉者”由梵语音译为浮屠,佛陀等,佛是佛陀的简称。 也许更明确一点,应该说佛是一个对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有透彻觉悟的人。 还有一个简明扼要的定义,普遍地为一般人所接受,就是说:佛是一个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人。换句话说,佛就是一个自己已经觉悟了,而且进一步帮助其他的人也能够觉悟,而这种自觉(觉)和觉他(行)的工作,已同时达到最圆满境地的人
佛教的精神与特色
如果我们拿佛教和世界上现存的其他宗教相比较,很明显的可以发现佛教和它们之间,有著诸多的不同,为了解释的方便,我把它归纳为十点来说明,也就是说佛教最少具有以下十个特色。
第一 佛是人而不是神
遍看全世界各个宗教,除了佛教之外,没有一个宗教的教主不是以超人的‘神’格自居的。这个神能够呼风唤雨,点石成金;他主宰著人类的吉凶祸福,它操纵著万物的生死荣辱。人类只有匍匐在他的面前,赞美与讴歌,把一切成就荣耀归于万能的神,信仰他的才能上天堂,反对他的只有堕入地狱,绝无抗辩申诉的余地。 而佛教的教主——释迦牟尼,他来到人间的第一句话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里要请读者们注意的是:‘唯我独尊’的‘我’字,并不是单指的释迦牟尼本身,而是指的全体人类的每一个人。 这句话的正确解释应该是:人在宇宙中是顶天立地的,每一个人都是自己的主宰,决定著自己的命运,而不必听命于任何人或任何超乎人的神。 释迦牟尼将他的觉悟、成就、及造诣,完全归功于人自己的努力与才智。 释迦牟尼认为一个人的吉凶祸福、成败荣辱,决定在自己的行为善恶与努力与否。没有一个人可以提拔我上天堂,也没有一个人可以把我推入地狱。赞美与讴歌不能离苦得乐,只有脚踏实地去修心养性,才能使自己的人格净化升华,使自己享受到心安理得的快乐。 释迦牟尼也不能像变法似地点石成金.他主张‘人要怎么收获,就先要怎么栽。’他不能使一棵莲雾树长出苹果来,你若想要收获苹果,就先要播下苹果的种子。释迦牟尼只不过是告诉你如何栽培,以便来日有丰硕的收获,但栽培的工作还是要你自己动手。 梁启超先生在‘学问的趣味’一文中,不是也做过这样的比喻吗?他说冬天晒太阳的滋味舒服透了,但‘太阳虽好,总要诸君亲自去晒,旁人却替你晒不来。’ 释迦牟尼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次),无非是为我们指出一条‘成佛之道’——自己创造最彻底圆满的智慧与人格。但这一条路却是要自己凭著毅力、智慧、恒心去走完它的。所以佛说:‘工作须你们自己去做,因为我只教你们该走的路。’ 成佛没有捷径,修行是点滴功夫,‘不经一番寒澈骨,焉得梅花扑鼻香?’
第二 佛是真平等者
我说佛是真平等者,并不是信口胡说的,我们先就当时印度社会背景来观察: 谁都知道释迦牟尼时代的印度,社会分成婆罗门、贵族、平民、奴隶等四大阶级,而贵为太子的释迦牟尼眼见社会阶级的不合理,毅然树起平等的旗帜,主张废除阶级对立,倡言众生平等。 请诸君好好地想一想,历史上所有的革命,都是卑贱低下的阶级要求‘提高’和显贵高上的阶级平等,绝对没有像释迦牟尼一样,自己愿意‘降低’他的太子身份与平民、奴隶平等的。由于他这种大公无私,无所为而为的作风,所以我说他是真平等者。 同时佛教又主张‘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又把平等的意义推上更进一步的境地。 我想‘无缘大慈’与‘同体大悲’的意思,一定还有些同学们不太清楚,这儿我应该简单地叙述一下: (一)无缘大慈:佛教主张不但对跟自己有关系的人要慈爱,如自己的父母、亲戚、朋友等;同时对跟自己没有亲戚、朋友关系的人也要慈爱,如跟我从不交往或素不相识的人,也一样地关怀爱护。 ‘无缘大慈’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就是礼运大同篇所说的‘不独亲其亲,子其子。’的意思。 (二)同体大悲:同体大悲就是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精神,把宇宙间一切众生看成人我一体,休戚与共、骨肉相连。 儒家所说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又说:‘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正可表现‘同体大悲’的胸襟。而地藏王菩萨‘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悲愿深心,更是同体大悲的极致。 最后我要加以说明的,也就是最能表现佛教‘真平等’精神者,就是佛教把平等的观念,不局限于万物之灵的人,佛教反对除人类以外的一切动物都是被创造来给人饱享口腹的论调。一切动物临死的悲鸣哀号,真是惨不忍睹,恸不忍闻,连孟子都要慨言:‘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佛教更进一步地肯定这些被我们自诩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所滥捕乱杀的动物,无不具有佛性——一种来日可以成佛的潜能,纵使人与其他动物之间,在形体上、智慧上有所不同,但在求生存的权利上,在佛性上却是平等的。(就像一个穷凶极恶或是愚蠢无知的人,他亦具有‘人性’一样,我们要以‘人道’来对待他,用‘人道’来教育他、感化他。) 古人说:‘天有好生之德。’又说:‘万物与我并生。’都是一种视万物为一体的平等思想。只不过是没有佛教说的如此透彻罢了。
第三 佛不是生而知之者
释迦牟尼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他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西元前六世纪生于北印度,亦即今天毗邻尼泊尔南方国境,卡德曼多约二百公里处伦明丽的地方。 他在廿九岁那年舍弃了即将可以继承的王位,出家学道,寻求解脱人生苦恼的方法。六年后,也就是卅五岁的时候,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旁的菩提树下证得了正觉,正确而透彻地觉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 从此人们才称释迦牟尼为佛陀,或简称做佛。意即:真理的觉醒;或简称做:觉者。 我简介佛陀修行的经过,主要的目的,是要告诉各位,释迦牟尼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人,他能够藉修行而悟道,所有千千万万的人类也都可以群起仿效,依照他所垂示的教法修行而证果。 释迦牟尼——他祗是人类无数的先知先觉之一,而我们是后知后觉者。佛与我们的不同,不是在人格上、地位上的不同,只是在一个‘觉’字的不同罢了。即韩愈说的:‘闻道有先后。’
第四 佛教不承认有顽劣不可教化的人
依照其他宗教的说法,他们的教主或万能的主,在百般威迫利诱之后,或苦口婆心、谆谆教诲之余,如果仍然不知幡然觉悟,投靠到神的旗帜下,忏悔、承认自己是个迷途的罪人,可怜的羔羊的话,那么一旦最后的审判到来,一律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不超生。 古人说:‘浪子回头金不换。’世上做人父母的,永远敞开著大门,盼望著浪子能够回头,尽管他们的子女是个罪恶满贯的强盗。从来没有一对父母,希望或忍心自己的孩子永远在暗无天日、水深火热的地狱中受苦的。 佛教承认人性是善良的,只要放下屠刀,立地就可以成佛。佛更认为真正的‘犯人’不是罪恶,而是无知,一切罪恶都是由于无知(佛教叫‘无明’)所引生出来的。因此苦口婆心地、日夜不停地开导、启发众生,就变成了佛的责任了。佛关怀众生,‘如母忆子’,不但不忍心众生身受地狱之苦,而且广发‘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誓愿。(菩提是‘觉悟’或‘正道’的意思,证菩提就是得道或成佛之意。) 这是何等慈心!何等悲愿!这才是真博爱!这才是真怜愍呀!
第五 佛不是独一无二的 人人皆可成佛
在前面第三点里,已经提到过佛与众生,只是在于觉悟时间的先后而已。韩愈说:‘闻道有先后。’正可拿来做辅助说明。 ‘佛’只是对一个觉悟者的通称而已。就像我们称能够‘传道、授业、解惑’的人为‘教师’一样,教师不只一位,人人可以做教师,处处可以有教师。同样的道理,佛不是单指释迦牟尼一个人,人人可以成佛,处处可以有佛,不只这个世界有佛,宇宙中无数个星球上都可以有佛。(当然也有众生。) 这一点也是佛教同他教根本不同的地方,其他的宗教只能承认他们‘独一无二’的神,而尽力地攻讦、否定他教的神为‘假神’。 同时在他们的教义下,人类无论如何地努力奋斗,永远不能与神并驾齐驱,同处于平等的境地(永远是主仆关系)。因为神是造物者,而人只不过是神所造的‘物’之一而已。
第六 佛教不承认有创造万物的神
依照某些宗教的说法,宇宙万物是由万能的主所创造的,他们的证据是旧约中的‘创世纪’。 其实稍为懂点思想的人,马上就可以会意‘神’也是人类思想的产物,人类凭著自己的观念和形像造神。而人类创造了‘神’,目的之一是在解释‘宇宙人生的起源’,佛家称它做‘第一因’。但‘神’本身从何而来?外教徒不但不肯去追究,而且十分肯定地说:‘神是万能的,他是自然存在的。’ 亲爱的朋友呀!如果神能够‘自己存在’,换句话说他不用被别人创造,就可以自己存在,那么‘神创造宇宙人生’的观念又有什么意义呢?(因为同理宇宙人生也可以自然存在了。) 这里我们列下一个数学式子来说明这个问题,虽然不十分恰当,但多少可以帮助同学们了解: 假设宇宙人生的起源为X。 求X=? 外教徒的解答是这样的,他们不必引用定理或已知的假设,直接就写了答案: X=神 然而神是从那儿来的呢?请看下列的式子: X=神=Y 稍有数学观念的人都知道,Y也是一个未知数,换句话说这个问题照样没有得到解答。 佛教根本否定‘神创造万物’的假设,根本就不承认宇宙有第一个‘开始’。所谓一件事的‘开始’祗是前一件事的‘结束’而已。在一连串的因果关系中,一件事物的消逝就构成另一件事物生起的条件。 张澄基博士在他所著的‘什么是佛法?’书中,对这个问题曾经做过如下的解说: ‘“开始”这个观念,是因人类“有限”的心理(所产生的),不能涵括万千的因果关系。’ 比如说我们去看第三场的‘乱世佳人’电影,从七点‘开始’演,到十点一结束’,但是我们再仔细想一想,第三场电影的‘开始’,其实就是第二场的‘结束’,而第三场的‘结束’,不就是第四场的‘开始’吗? 所以说‘开始’这个概念,只是对某一特定事物而言才有意义;对整个错综复杂、因果相续的宇宙而言,就没有意义了。时间是流动不息的,谁能从中找出停止不动、所谓‘现在’的一点来?然后说这一点就是‘开始’呢? 其实佛教对于讨论这一类对人生没有利益的问题,(哲学上的形而上学)并不感兴趣,因为宇宙是无始的,也是无终的,人们殚精竭虑去追求‘宇宙的第一因’,将是枉然的,徒劳无功的。当你千辛万苦寻求到‘第一因’时,你势必发觉在它之前还有一个‘因’。如此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你永远寻求不出一个固定不变的‘第一因’来。 同时人生短暂,生命无常,如果你还是要钻牛角尖,那么当你还没有追求到‘宇宙第一因’的答案时,你可能已经死了。 在佛经里,有一段极精彩的比喻: ‘有一个人被毒箭所伤,他的亲友带他去看外科医生。假如当时那人说:“我不愿把这箭拔出来,我要知道是谁射我的,他是刹帝利种?婆罗门种?吠舍种?还是首陀罗种?他的姓名与氏族是什么?他是高是矮还是中等身材?他的肤色是黑是棕还是金黄色?他来自那一城市乡镇?我不愿取出此箭,除非我知道我是被什么弓所射中,弓弦是什么样的?那一型的箭?笛羽是那种毛制的,笛簇又是什么材料所制?......”如此;这人必当死亡,而不得闻知这些答案。’ 所以佛教不浪费篇幅和时间,苦苦去追究‘宇宙的第一因’的问题。因为追求也是无用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无益的,这些跟人们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无关,不能使人从而得到宁静、解脱的快乐。 话题稍为扯远了,现在我们再谈佛教反对宇宙万物是由神所创造的,而认为万物都是‘因缘聚合’而成的。 比如我们眼前的一座山,它是土石之积;湖泊是凹地积水而成;再看教室的桌椅,则是木匠用木头做成的。 如果把土石散开则不复成‘山’;把湖泊的水抽干则成凹地,那来‘湖泊’的影子?再把木板一片片地拆散,请问‘桌椅’在那里? 这些有形体可见的东西,我们都可以简称它们叫‘色’,因为它们只是‘因缘暂时的聚合’而已,并不是真实不变的,所以我们说它们是‘空’的——没有永存不变的实体。 这就是佛经上‘色即是空’的简单道理。 然而,佛教说‘色即是空’,这‘空’字并不是‘空空如也’的‘空’,也不是‘一无所有’的‘空’,而是一种含著「妙有’的‘真空’。 这句话怎么个说法呢?我且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眼前有一杯水,把水加热后就变成水蒸气了,再也看不见水的影子。但这并不是说水真的就消失成‘空’,当水蒸气遇冷的时候,又会还原成‘水’了。 再者懂得化学的人,都知道水是氢氧的化合物,换句话说‘水’不过是氢和氧暂时的化合的‘物’而已。水经过电解以后,又会变成氢气和氧气了。依此类推宇宙万事万物,没有一件不是因缘暂时聚合生成的,没有一样是永恒不变的。因缘合则生,因缘散则灭,那里有创造万物的‘神’?那有被创造的‘万物’呀?
第七 佛法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的
佛对众生说法,都是针对不同的根机,随著时空的不同而设教。 佛因为教化的对象不同,就有不同的解释:例如:对于智慧高的人,佛就告诉他能够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当下即悟的道理;对于智慧稍低的人,佛就告诉他循序渐进,按部就班地去修行。 又如:对于热中名利的人,佛就告诉他‘名利皆空’的道理;而对于消极悲观,认为人生毫无意义,生命全是虚无空幻的人,佛就告诉他‘人生是难得的,生命是宝贵的,人可以藉努力以获致幸福和快乐。’来鼓舞他的勇气和信心。 同样的道理,由于时空的不同,佛就有不同的比喻和说明: 例如:台北的人问佛说:‘台中如何去法?’佛的答案是:‘南下.’至于回答高雄的人则说:‘北上。’依此类推,祗要众生所处地方不同,佛的回答也就不一样了。 佛法有三藏十二部,八万四千个法门(法门就是修行的方法)。这些修行的方法都是为适应众生的根器,为对治众生的烦恼而创设的。 如果没有众生也就不须要有佛法了。佛法如‘药’,众生没有烦恼的‘病’,药就不需要了。 佛法传世逾二千五百余年,能适应不同的时代,不同的众生,这就是它能够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所致。而这种教育方法,正是佛教的特色之一。
第八 佛法是入世的
佛教讲的道理,虽然最终的目的是‘出世’的,但它和‘入世’的精神并不抵触。(所谓‘出世’并不是脱离、逃避世间,而是改造这个世间,重建这个世界。) 佛经上所讲的:‘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恰如觅兔角。’就是说明修行要在人间,觉悟也要在人间,每一个有心向道的人,他不可能厌弃这个世界,逃避这世界上的人类,而‘独善其身’地修成正果。因为一个人要想成佛,他除了具备聪明智慧之外,还要有广大的誓愿悲心去普渡众生。要以这两种‘悲’和‘智’交互运用,相辅相成,做到彻底、圆满的境地才能成佛。所以佛教是以出世的精神来做入世的事业,从修行一直到成佛,既没有‘入世’,也没有‘出世’,因为一直是在这个世间进行的呀! 而佛经上虽然有所谓‘西方极乐世界’、‘东方琉璃世界’等净土,劝人念佛往生彼国,但稍为了解佛法真谛的人都知道,这是诸佛菩萨为了度化众生的一种权宜方便,佛教最后的目的是在于‘化人间为庄严净土,变地狱为极乐世界。’这才是佛教的真正宗旨,并不是要人人逃避这个世界而躲到西方净土去享福。
第九 佛教没有排他性
世界上大部份的宗教,都只承认他们自己所信的宗教教义才是唯一的‘真理’,而排斥他教教理为‘邪说’。 而佛教认为一切宗教,祗有教义深浅的区分,很少有好坏邪正的差别的。任何一种能够存在世上千年以上的宗教,一定对世道人心有著或多或少的裨益的,否则这个宗教早就被人类的‘智慧’所唾弃,以及被时间的浪涛所冲失了。 问题只是在于某些宗教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少数的快乐;而有些宗教则能予人以永恒的、多数的幸福。而佛教正是属于少数的后者之一的。 在佛法传世的近二千五百年之中,佛教一直与其他的宗教和平共处,历史上为了传教而与其他宗教发生流血冲突的事,佛教从来没有过。 这里我要请朋友们看印度阿育王(西元前三世纪),遵照释迦牟尼的宽大慈悲,兼容并蓄的遗教,有一段至今原文尚存,被雕刻在岩石上的诰文:‘不可只尊重自己的宗教而菲薄他人的宗教。应如理尊重他教。这样做,不但能帮助自己宗教的成长,而且也对别的宗教尽了义务。反过来做,则不但替自己的宗教掘了坟墓,也伤害了别的宗教。’ ‘因此,和谐才是好的。大家都应该谛听,而且心甘情愿地谛听其他宗教的教义。’(谛听即留心听。) 从这一段文字看来,这种宽容和诚意,正是佛教文化中最珍贵的遗产之一。 ‘真理’在佛教看来是没有国界的,它不须任何宗教的‘商标’。它也不属于任何一个宗教,或属于任何时代中的任何一个人。所以佛所说的真理,不是他一个人独有的,因为佛只不过是一个‘真理的发现者’而已,就像牛顿所发现的‘地心吸引力’,并不是牛顿专有的一样。 因此佛教认为一切合理的、具有永恒不变的道理的都是‘佛法’。 ‘你要爱你的仇敌。’虽然出自于圣经,但佛教毫无疑问地承认它是具有美德的真理。(与佛教的‘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相同。) 佛法像浩瀚的江海,它能容纳地球上的一切大小河川。所以佛经上说:‘一切法皆是佛法’啊!
第十 佛教是民主和自由的
在其他宗教里,教主所说的话就是不可抗拒的‘命令’,就是不容怀疑的‘真理’。谁要是不服从或稍微表示怀疑,那么必遭天谴神罚。 在外教的经典里明白地记载著:人类的始祖因为违背了上帝的命令,而永远地被赶出了伊甸园;而且他们的子孙——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