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422|回复: 3

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净宗法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4-20 10:41: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设此特别法门】

佛之慈悲誓愿,正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这是讲阿弥陀佛因地,法藏菩萨,他的慈悲誓愿,是为什么样的人呢?“本为凡夫”,为了凡夫罪恶根机,“正为未断惑者”,即凡夫、恶人──净土门讲的恶人,不是指杀人放火的人,是指我们内心深处罪业的本性,所谓“贪嗔痴烦惑众生”、“罪恶生死凡夫”,称作“恶人”──“未断惑者无由了生死”,没有断尽烦恼,不能修戒定慧断惑证真,不能仗自力了生死。这样的恶人,是阿弥陀佛本愿所要救度的主要对象,佛才为你开特别法门。“特设此仗佛慈力往生西方之特别法门”,特别就特别在这个地方,因为我们的心性等同于佛。“不知众生心性,与佛无二”,佛把我们的心性──一切众生所共具的佛性完全显发出来,摄在六字名号里边,惠赐给我们,我们自然就可以开发佛性。就好像磁铁吸铁钉,磁铁本身也是铁,不过构成它的原子是有序化的排列,而铁钉的原子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它们的本质是一样的,由于有相同的成分,铁钉和磁铁才能相应。铁钉被磁铁磁化,本身也会有磁性,也可以吸铁。我们就好像是铁钉,心里面是紊乱的,佛性没有开发,佛就好像一块大磁铁,佛性开发了,有大的吸引力,他才能吸引众生。我们被他吸引,当下佛性也能开发,“众生心性与佛无二”,净土宗念佛才可以往生,念佛,佛的名号就是大吸铁石,来吸你,你被他吸着,就要去往生啦!

【有心念佛皆能往生】

俾凡有心者能修,凡具信愿念佛者,皆能往生。你不想修,那没办法,你只要愿意念佛。念佛的修行是无修而修——口称名号,自己份上算不上什么修行,但却拥有阿弥陀佛的大修行。圣道门所讲的“无修而修”是开悟之后,识得自性,乘性而修,以性起修,叫“无修而修”,悟得真如理体了。净土门的修行呢,口称名号就叫“无修而修”。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边说:“不行而行,名如实修行。”说起来有一点玄妙,还是打比喻。就像坐船一样,乘客没有行,但是船在往前行,船的行就成为乘客的行,叫“不行而行”,是不是?你不行,但是船在行。坐车也一样,坐飞机也一样。这叫“如实”,你跟船是一样的,一点也不差,跟火车、飞机是一样的,一点也不慢。我们现在念佛呢,叫“如实修行相应”。在《往生论》里边,天亲菩萨讲:“称彼如来名,如彼名义,欲如实修行相应故。”什么叫“如实修行相应”?就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仰仗佛力。善导大师说:“阿弥陀佛即是其行。”我们没有什么修行,讲起来就是口称名号,算不上什么修行啊。何况念佛的人心中完全靠佛力,根本不觉得说是我的功夫、功德,没有这样的观念──“不行”;虽然“不行”,“而行”,叫“自然之所牵,往生安乐国”,这个叫“如实修行”。我们虽然是卑劣凡夫,能够这样念佛,就叫“全修即性”、“全事即理”、“无修而修”,当然,不是讲的那么玄妙才可以往生的,是大家知道念佛就能往生。有的人念佛,或者是执著自己的定散二善回向,就是有为、有漏、有造作,有修行之相,不名“如实修行”。有心愿念佛,都能念佛;愿往生,都得往生。《往生论注》讲:“愿往生者,皆得往生。”又说:“但以信佛因缘,乘彼愿力,即得往生彼清净土。”只要信佛的愿力,相信佛,乘佛的愿力就能往生。又说:“彼佛国土名字可作佛事。有人但闻极乐国土名字,克念愿生,亦得往生。”听说极乐世界叫“极乐”,我就想往生,“克念”是真实愿往生,那么怎么样?就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名字就能度众生,阿弥陀佛的名号就能度众生,这个怎么可以思议呢?

【何可自暴自弃】

五逆十恶,将堕地狱,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观经》所说,何可不信?印光大师在这里指出《观经》下下品佛亲口所讲的,五逆十恶的众生,一辈子造罪造业,一直到“将堕地狱”──我们各位,你还没有五逆十恶吗,还没到他那个时候啊!你的罪不如他重,你的时间比他还宽裕,他将堕地狱,我们现在还没有将堕地狱吧──到那个时候,危急的关头,千钧一发的时刻,他怎么会去说“我要好好修!”怎么修啊?“遇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满十声,或止数声,随即命终,尚得往生。”或者满了十声,或者不满十声,七声,五声,三声,一声,念完了当下命终,怎么样?即得往生!像这样的人尚且往生,《观经》是佛亲口讲的,你怎么不能相信呢?底下,印光大师来比较:彼尚往生,况吾人虽有罪业、虽少功夫,较彼五逆十恶、十声数声,当复高超多多矣!何可自暴自弃,以致失此无上利益也!这么一个恶劣的根机,没有比他更差的了,他都能往生,那我们怎么不能往生呢?《无量寿经》里边讲“当来之世,经道灭尽,我以慈悲哀愍,特留此经,止住百岁。其有众生,值斯经者,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万年之后的灭法众生,寿命只有十岁,烦恼重到什么程度呢?看见今天的念佛人,那我们各位就像佛一样的精进有修行了,就这么大的差别!但是,那个时候的众生遇见《无量寿经》念佛法门,“随意所愿,皆可得度”,他们尚且可以往生,我们今天各位,经常参加念佛堂念佛,读《无量寿经》、《阿弥陀经》,我们念佛不往生吗?那个时候,众生“戒定慧”三个字都听不到,一尊佛像见不到,一个僧人见不到,一座寺院见不到,佛法都灭掉了,他的善根福德跟各位比,差多少?他都能往生,那我们怎么不往生呢?他能往生的原因在哪里呀?在仗佛力呀!你不仗佛力,生在这个时代也不能往生;他能仗佛力,生在万年法灭的时代也往生。所以,关键在这个地方。印光大师讲:像这样的人,尚且往生,何况我们呢?有什么必要担心自己功夫浅薄、罪业深重呢?虽然有罪业,虽然少功夫,你比较那个五逆十恶、十声数声,比他还强多了吧!要高超很多倍吧!怎么可以自己放弃呢?自己不尊重自己呢?“我往生无份就算了。我杀猪宰羊又吃肉,又喝酒,我念佛哪能往生?”很多人就抱了这种下贱卑劣的心,不来念佛。他如果知道五逆十恶的人佛都慈悲摄取,他就要回心念佛了,就不会认为“我这样不够往生资格”了。佛说:“你可以往生!”你说:“我不够往生!”十劫以来,我们都这样跟佛拉锯。佛说“你够啊!”你说“我不够啊!”拉了十个大劫了,十个大劫以来,你没有听佛一句话,请你这一辈子听一次吧!你就信一次吧!绝对有好处啊!你没有听,十个大劫就没有去啊!佛说:“我要救你,你是十方众生之一,我的功德为你圆满完成了,你罪过再重,我不嫌弃,念佛一定往生!”你说:“我不行啊!罪业太深,功夫太浅啦!”往后退了一次又一次。这一次,再也不能错过了!所以,印光大师特别慈悲,他的话有时候讲得有点重,但是,心太慈悲了。比如说前面讲“丧心病狂,一至于此”,又说“非愚即狂”、“自暴自弃”,真是恨铁不成钢啊!千佛援手──千佛万佛都伸手出来,都伸出广长舌来证诚说:“念佛决定往生!”都来拉你一把,你都往后缩!这一次,不能漏过!

【难信之法】

如来称此法门为难信之法者,以其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为什么叫“难信之法”呢?就在这个地方。下手很容易,不像坐禅,有的坐了几年,还是在那里打瞌睡,摸不到门路。别的法门下手都不容易。净土法门怎么下手容易呢?你长了一张嘴,就可以念,你会念佛、愿往生,你就能往生!“下手易,成功高”啊;“用力少,得效速”,我们每天不过随份随力、随忙随闲念佛,你说“我一句不念”,那也未免太没有愿往生的心了。和别的法门比,我们这个法门最省力,几乎不用什么力!就是念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你要讲用力,可能参加一个佛七,喉咙念得有点沙哑,但是,所得到的效果特别的迅速。用力这么少,你口都不愿意动,把饭送到你旁边,你口都不愿意张一下,那就没办法了。把六字名号递到你嘴边,让你张口念一下,你连这一点小力气都不愿意出,那就没办法了。“用力少,得效速”,你只要张口念一句佛号,当下具足无上功德,所以说“能令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其圆顿、直接、广大、简易,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非宿有善根,绝难信受奉行也。“圆顿”,这个法门圆满、圆融,一念之间满足功德大宝海,一点一滴都不缺少;什么叫圆融?所有的法门都摄在六字名号当中,不需要念佛之外别求他法──圆融无碍,士农工商,毫无限制,出家在家,无有简别,智愚善恶,不加分别,圆融无碍。别的法门就不是这么圆融无碍了。有的出家人能修,在家人不能修;有的有智慧、识字的能修,无智慧、不识字的不能修;有的身体健康、有资财布施能修,有的身体不健康──比如说拜忏、朝山,到处跑庙,得了腰间盘突出的人,走路都不能走,他就不能朝山了,拜忏也拜不下来了;说去行布施,没钱的人就布施不了了──别的法门不够圆融。有的法门一定要在禅堂里打坐,净心才能修;净土法门,大街上都可以念佛。有的法门人多、场合不便;净土法门,坐在公共汽车上,心里念佛,谁也不能障碍你。有的法门没有经典指导就不能修学、没有明眼善知识就不能修学;净土法门,你不懂一个字、不看一本经、没有一个人告诉你,你心里默念佛,决定往生。别的法门,比如说,经典都给收掉了,那你修不了;净土法门,经典可以收掉,六字名号收得掉吗?我们在心里面念。像文化大革命那个时期,那时候不能念佛啊,我所知道的一些老和尚,被迫还俗参加生产队劳动,表面不能念,心里念,你没办法吧!所以叫“圆融无碍”。对事相、对境界、对时间、对根机都没有选择,别的法门就没有这个优点。“直接”,当下得利益!有人讲“达到功夫成片再得利益”,那就不直接了。当下念佛,当下得益,“速满足功德大宝海”,快速啊。等你三请四邀,达到什么功夫,哪里直接呢?所以,善导大师在《观经四帖疏》中说:“汝一心正念直来,我能护汝!”当下念佛,当下被佛的光明摄取,被佛所保护,当下六字名号功德被我所拥有,经典里讲:“其有得闻,彼佛名号,欢喜踊跃,乃至一念,当知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又说:“信心欢喜,乃至一念,即得往生,住不退转。”当下立即得到往生。龙树菩萨讲:“阿弥陀佛本愿如是:若人念佛,称名自归,即入必定。”决定往生。当即进入必定不退转,不用等待第二念,更不用说等待临终、来生。哪一个法门有这样直接?“广大”,任何众生都包括在内。“究竟如虚空,广大无边际”,没有一个不包含在弥陀的誓愿之内。“简易”,简单、容易。学净土法门,不要搞得复杂,简而又简,易而又易,你就得到法门的精髓了。如果搞得很复杂──有一位莲友告诉我净空老法师讲了一句话,我听了蛮有道理:“不老实的人,念阿弥陀佛名号之外,还要念《无量寿经》,再不老实,就要念《净土五经》,再不老实,往生可能就有危险了。”老实的人就念一句佛号。这也很明显啊,把三藏十二部无量法门归到念佛一法,所谓“定散二善”,慢慢调化,方便进入真实,简而又简,易而又易,平实贴切,老实念佛,一句名号念到底,行住坐卧,没有障碍。善导大师说:“一向专念弥陀名号,行住坐卧,不问时节久近,念念不舍者,是名正定之业。”起念就念阿弥陀佛,叫“念念不舍”,走路也念,住家也念,时间长也可以,时间短也行,叫“不问时节久近”,称念弥陀名号,决定往生,才叫“正定之业”。如果念佛念了一辈子,往生不定,那怎么叫正定之业啊?一声之处,当知往生决定。“超出一代通途教理之上”,哪一个法门有这样的利益?如果不是久有善根的人,他就很难信受奉行。有的人听到这个法门,他吓住了,“这么简单?”吓住了,他就逃跑,跑到外面去,不来听了。“为失大利”啊!

【救度的法门】

圣道门的修行,最起码,三归五戒,一层一层地往上进步,首先以善人作为基本要求,然后鼓励恶人改恶向善,附带地涉及恶人。净土门不是这样,以恶人为标准,像“五逆谤法”这样的根机都能救度,附带地,把所有的善人都救起来,因为净土法门是救度的法门。打一个比喻,就好像我们在游泳馆里游泳,游泳馆里游泳,是以“善人为本”,哪种善人呢?会游泳的,参加比赛的。游得最快的,金牌,第二名,银牌,第三名,铜牌,依次往下降。因为这个地方,不存在生命的危险。如果是茫茫大水一片,众生落在水中。我们是选择会游泳的先救呢,还是选择不会游泳的先救呢?一定是选择不会游泳的,看着看着就要埋没在水中的人,来救他。这个叫做“恶机为本”,“恶机”就是不会修行、烦恼厚重的人,这个能救得起来,那么,其他的都能救得起来了。所以,阿弥陀佛的本愿,是直透阿鼻地狱种性,“度尽阿鼻苦众生”,佛在经中是这样讲的。再打一个比喻,就好像一个悬崖,有人掉下去了,悬崖多高呢?两百丈。有的人落在五十丈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一百丈的地方,有的人落在一百五十丈,有的人落在两百丈的地方,爬不上来。如果要救这些人,从上面放一条绳子下去,绳子要放多长啊?到底儿呗!对啦!最少要放两百丈对不对?如果只放一百五十丈,那么,底下的人,看着上面的人被救上去,他就着急了。如果以最底下的人为标准,放两百丈,是不是两百丈的、一百五十丈的、一百丈的、五十丈深的统统能救得起来?是不是这个道理?阿弥陀佛本愿就是如此。他以五逆十恶的众生──沉在最底下的,两百丈的地方,以这样的众生为对象,发起超世的悲愿。这样的众生能救得起来,那么,不至于五逆十恶的,自然也都统统救得起来。所以,阿弥陀佛当初发愿的时候,以这样的众生为对象、为目标,这个叫特别法门。

【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唯有净土法门,但具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往生西方。既得往生,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乃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也。时当末法,舍此无术矣。只有净土法门──印光大师很强调信愿,是对当时那些念佛不求往生、不信西方净土、不愿往生西方的人讲的。我们现在的各位,信愿已经有了,那剩下就是一向念佛了。真信,真的相信“我念佛一定往生”,不是半信半不信,好象能往生,又好象不能;切愿,切实愿意往生,不是半愿半不愿、可生可不生,而是非往生不可!所谓“真信切愿,持佛名号,即可仗佛慈力”,这样就是仗佛慈力。那么,往生之后,“入佛境界,同佛受用”,佛是三明六通,你也三明六通,跟佛是一样的,一样成佛啦。佛能怎样度众生,你也怎样度众生。凡情圣见,二皆不生,什么凡夫啦,什么圣人哪,在我们此土,“凡情”就是凡夫的情,“圣见”就是认为某种人是圣、某种人是凡,凡和圣判为两途。一到净土,皆是“虚无之身,无极之体”,所谓佛、菩萨、阿罗汉,都是“因顺余方,故有其名”,随顺其他国土的风俗,像在我们娑婆国土,讲“五乘”,人、天、声闻、缘觉、菩萨乘,讲到净土也这样讲,其实个个都具有佛的神通道力,不过没有佛的称号,是等待哪一个世界的佛涅槃了,就去候补佛位,所以,“皆是一生补处”,有的显现为声闻相,有的显现为菩萨相,本质来讲,与佛共同受用。所以,这个法门是“千稳万当、万不漏一”之特别法门,没有比这讲的更明了、更让人安心的了。“千稳万当”,哪有不稳当的呢?说“专念佛就能往生?恐怕不稳当吧?”你专靠佛力还怕不稳当?那怎么能稳当?就像坐船一样,单坐一条大船就能过海,“我怕不稳当,我要搭一张小筏子,用几根毛竹,几根芦苇,编一张小筏子,绑在大船的后面,然后自己坐在小筏子上面,大船往前跑,我也跟着跑,大船万一不行,我还有小筏子。”很多人都这样想的,一方面靠佛力,一方面又靠我的定散二善回向,“定散二善”修行的就是一张小芦苇筏子,所谓“回向”就是用绳子绑在阿弥陀佛大愿船上,自己的重心在小筏子上面,“万一大船不行,我还有一条芦苇筏。”大船都不行了,你的芦苇筏还起作用啊?所以,赶紧把芦苇筏弃掉,上大船!上六字名号“专修专念”的大船,这叫“一向专称”。定散二善即善导大师所说的要门,要门的行者就像我刚才所举的比喻一样,他没有乘上六字名号大愿船,心里七上八下,在旁边以定善、散善,种种修行来补充,来插助,以为这样更有把握。这叫“凡心测佛智”。乘上愿船的人,哪一个不放心啊?在现在末法时期,舍掉净土念佛法门,想要当生了生死,再也没有别的办法了。

【最上法门】

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实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不可以简便易行,视作等闲。不能说这个法门很简单、很容易,把它看扁了、看窄了、看差了、看低等了。正因为简单容易,所以才殊胜啊,如果弄得很复杂,就不殊胜了。像我们坐船过海,如果坐一艘小木船,你上去以后,说不定还要帮忙划桨。如果是坐现在的大游船,你上去,根本不用你帮忙。就乘客来讲,坐木船就不稳当,坐大船就稳当,就简单容易。简单容易是因为它现代化很发达。六字名号之所以简单容易,是因为弥陀誓愿不可思议,所以,“为极恶最下之人,说极善最上之法”,越容易反而越殊胜。我们家里都有洗衣机。洗衣机比较差的是半自动,好一点的是全自动。哪一种洗衣机好?全自动的好吧。如果人家送给你一台洗衣机,你说:“全自动的这么简单易行,这个我就看不起,我要一台半自动、不简单的。”那这个人就颠倒了。我们六字名号就是个全自动,你只要口称六字名号,剩下的事由佛来办,不用你操心,全自动!“自然之所牵”,所以说:“念佛者,我所做也,往生者,佛所做也。”我们就是念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怎样往生、怎样度众生、怎样断烦恼、怎样修行,不用你考虑,一到净土,自然明了,自然证悟。印光大师在这里讲:“念佛往生一法,乃一切众生速出生死之第一要道。”其他的就是第二、第三了。“第一”也是唯一,对我们来讲是唯一了,对于圣人根机,说不定不是唯一,“我还可以修别的法门!”我们不行啊。对我们,不仅是第一,也是唯一。而且是“一切诸佛疾成正觉之最上法门”,一切菩萨最终成佛,必定要回向净土,到西方极乐世界,快速成佛。印光大师又讲,这个法门是:“十方众生舍此法,上不能圆成佛道;十方诸佛舍此法,下不能普度群萌。”如果舍了这个法门,你不能圆满佛道,为什么呢?因为佛是要广度一切众生啊,你把念佛法门舍掉,怎么能广度一切众生啊?你必定是大悲不圆满,一定没有成佛。可见得这个法门,是成始成终,大总持法门。

【真信切愿念佛求生】

吾人欲了生死,实不在多,只一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足矣。我们要了生死,确实不在于多,东抓西抓,不是这样,你只要抓住一条,只要“真信、切愿、念佛”。相信念佛一定往生,这叫“真信”,并不是在心中打一个问号。什么叫“切愿”?既然念佛一定往生,我就真实发愿往生,并不是说今天想往生,明天不想往生。一发起切愿,直到临终不改变。这叫“真信切愿”。什么叫“执持名号”?也是一样的。既有真信切愿,一定一生念佛到底,你这样决定就满足了,“念佛求生西方足矣”!已经足够了,了生死绰绰有余了,并不再要读多少经论,要学多少法门啊!纵饶读尽大藏,亦不过为成就此事而已。你纵然把大藏经读遍了,不过是为了达成这件事情。那我们就更加“占便宜”了,我们没有把大藏经读遍,我们也来到这个法门,岂不是更加殊胜,更加得到便宜和好处了吗?有人绕了很多弯,甚至大藏读遍了,才找到念佛的法门。我们跟他比呀,更觉得荣幸,占了便宜!一遍都没有读,就来到念佛法门了,你不是更占便宜了吗?是不是?有人说“我不识字”,不识字,恭喜你,占了大便宜。识字,识字的人也没有吃亏,也占了同样的便宜。所以,不管识字不识字,有修行没有修行。

【万修万人去】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故曰:万修万人去。你看多么简单!讲得太简单了。“只要能深信”,相信念佛往生,“只要能发愿”,发愿往生,“只要能念佛”!“万修万人去”怎么解释呢?就这么简单!在座的各位哪一个不能相信呢?不能相信是你不愿意相信,佛讲的话还不能相信啊?我们说“这是一尊佛像”,谁都可以相信,三岁小孩也能这样相信,大学教授还是这样相信,他们两个的信心,有没有深浅的差别啊?没有!这个叫“如是我闻”,如是说,如是教,如是信,如是做。“念佛往生”,三岁的儿童听到了不怀疑,八十岁的教授听到了不怀疑,是一样的。这个叫“深信”,已经没有深浅、次第的差别了。有深有浅,不叫“深信”。比如说,我们的住持是船明法师,“我深信这一位是船明法师!”会不会讲这句话?如果讲这句话,可能心中在怀疑,“到底是不是船明法师?”一般所理解的“深信”,好像还有“浅信”,事实上没有深浅。噢,一介绍,“这是船明法师。”“船明法师,阿弥陀佛!”这就没有深和浅,我这样信,旁边的人听到了,也这样相信。这叫“深信”。说“众生称念,必得往生”,在家、出家、凡夫、圣人听到了,统统这样相信。如果你的脑子里面打一个弯,说“这样就能往生吗?”出故障了!有障碍了!“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在座各位,能不能做得到?(“能。”)万众一心,万口齐音,简直就好像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一样。所以叫“万修万人去”。

【用力少而得效速】

唯净土一法,最易修持,最易成就。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这也是拿净土法门和别的法门比较。有人说:“你们学净土法门,就想贪便宜!”我们可以响亮地、毫不含糊地告诉他:“我们就是要贪阿弥陀佛的便宜。”你不愿意贪这个便宜,恭喜你,在这个世界,多多去……底下不好意思讲。好像贪便宜不光彩。我看贪便宜不一定不光彩,看你贪哪一个的便宜。贪世间的便宜不光彩,贪六字名号的便宜,是“人中芬陀利花”呀!是“观世音菩萨的胜友”啊!怎么不光彩呀?十方诸佛都欢喜你呀,诱导你呀!所以极乐世界的名字叫“极乐”啊!为什么目的?就是要你“贪”这个“极乐”、“贪”这个便宜啊!这么简易殊胜的法门,你都不接受,你这个人,叫做便宜都不会贪,太愚痴了!

【莫讶一声超十地】

莫讶一声超十地,当知六字括三乘。不要听说这个法门,就惊讶得眼睛睁大了,“有这么回事吗?”惊讶什么?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就超过了十地菩萨修行的功德。各位,如果不是这几天一直听到现在,陡然听到这句话,只怕不敢相信。说“一声称念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超过了十地菩萨”,谁不惊讶啊?印光大师说:你不要惊讶,你要知道,六字名号里边,包括了声闻、缘觉、菩萨乘,是佛果。道理在这个地方。

本文出自于上净下宗法师《印光大师法语略讲》

(特别建议殡仪馆天天播放阿弥陀经)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0: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唯一的极乐世界往生情况反馈书云:只有教理而无持戒者,大多堕落鬼神道。
唯一被祖师大德承认的极乐世界往生情况反馈书:在净土圣贤录上记载了袁宏道往生后以方便神力,将其弟袁中道摄到极乐世界对他进行开示如下:
袁宏道又说:“我没有想到极乐世界快乐到这种程度,假使我前生时能够严持戒律,我的境界尚不止是如此而已。大体上来说在教理和戒律都精进严谨的人,往生的品位最高。其次是持戒严谨的人,往生最稳当。如果是只有教理而无持戒的人,大多为业力所牵,流入八部鬼神众去了,这种状况我所亲见到的有很多。弟弟你的般若气分颇深,但是戒力定力甚少。如果只是体悟教理而不能生起戒定,此是狂慧也。你回五浊恶世后,趁着色身仍然强健,要实修实悟,兼持往生净土的誓愿,勤行种种方便善巧、怜悯一切众生,不久之后当再相见。如果一不小心一入他途,则可怖可畏。如果不能持戒,有龙树菩萨的六斋法现在仍然存在,应当遵而行之。而杀戒尤其重要,希望你寄语其他一同学法的学人,没有说每天动刀杀生,口中贪食众生血肉滋味的人,而能够往生此极乐国土的。纵使说法如云如雨,又何益于事呢?


净土宗历代祖师大德关于“念佛往生是否必须伏烦恼”的开示总汇集关于念佛往生是否必须伏住烦恼,历代祖师的开示,大多数都是明确强调念佛伏烦恼才能往生。但也有少数开示强调“真信切愿散心念佛往生”。“真信切愿散心往生”的开示,主要集中在印光祖师,而藕益祖师也开示过一次“真信切愿,散心念佛往生。”。而印光祖师强调念佛伏烦恼往生的开示也非常多,所以我先转帖印光祖师关于“念佛伏烦恼往生”及“散心念佛往生”的相关开示,然后再陆续转帖藕益祖师和其他祖师大德相关开示:(转帖顺序是:先转帖念佛伏烦恼的开示,再转帖散心念佛往生的开示。)

印光祖师论“念佛一心不乱”与“念佛功夫成片”的差异:
“《观经》五逆十恶,将欲命终,地狱相现,有善知识(此不论僧俗男女,但能教彼念佛者,即名善知识)教以念佛,或止十声,或不及十声,直下命终,亦得仗佛慈力,带业往生。此之十念,比平常之十念,其猛切有天渊相殊之势,故得往生也。以地狱极苦所逼,其一闻佛名,乃以全副精神为之称念。除此念外,绝无他念。虽非亲证一心不乱,然其心毕竟了无异念。当此之时,绝无有三心二意、疑信相参之心相,故不言及谤法。即平素谤法之人,亦必如堕水火以求救援,何暇生疑起谤耶?”(《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陈薪儒居士书》)

印光法师论真信切愿与伏烦恼的关系:
念佛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仗佛慈力,可以带业往生(约在此界,尚未断惑业,名带业。若生西方,则无业可得,非将业带到西方去)。无论功夫深浅,若具真信切愿,至诚称念,无一不往生者。(文钞三编卷一第一六八页《复吴思谦居士书》)
生同居,由信愿而念佛,蒙佛接引而生。盖彼虽未断烦惑,由内承心佛自性之力,外蒙弥陀慈悲之力,感应道交。虽未断烦惑,而烦惑不复用事,故得往生最极清净之同居土。(文钞三编卷一复恒惭法师书一)

印光大师:既然往生不必一心不乱,那可以一任随便吗?
    汝妄想纷飞,尚欲急得一心不乱,此心即是著魔之本。故光谓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故不令汝汲汲于求一心也。以汝之妄想纷飞,一求一心,定规著魔。
  汝不察光意,遂谓一任随便。眼前随便者,决非信愿真切之人。使信愿真切,决不至泛泛然随便,而均不得往生也。理本无障,因汝以无理为理,而自生障碍,又复尤谁。 (三编卷三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印光大师开示---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      临终欲不昏沉,必须平常有真行持。平常泛泛悠悠,临终何能清白。朱荣鑫事,若非虚说,决定可以往生。一因其宿有善根。二因全家助念。助念之事,利益甚大。若不为助念,便成破坏正念。勿道无功夫之人不能往生。即有功夫之人,由家人破坏,亦不能往生。故当深劝家人同修净业,方可不致功败于垂成。或仍沉沦于生死苦海也。

                       (三编卷一·复吕智明居士书)

印光大师文钞选读:
欲生净土,当净其心;心有污秽,何能生乎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大师在《初机净业指南》序中,就以月喻阿弥陀佛接引—切念佛众生之理。他说:
    “众生之心如水,阿弥陀佛如月。众生信愿具足,至诚感佛,则佛应之,如水清月现也。若心不清净,不至诚,与贪、嗔、痴相应,与佛相背,如水浊而动,月虽不遗照临,而不能昭彰影现也。月乃世间色法,尚有如此之妙。况阿弥陀佛,烦惑净尽,福慧具足,心包太虚,量周法界者乎?”
       念佛之法,重在信愿。信愿真切,虽未能心中清净,亦得往生。何以故?以心中有佛为能感,故致弥陀即能应耳。如江海中水,未能了无动相。但无狂风巨浪,则中天明月,即得了了影现矣。感应道交,如母子相忆。彼专重自力,不仗佛力者,由于不知此义故也。

◎ 复温光熹居士书十
  汝何不知事务,一至于此。光何人斯,何可以与莲池大师并论乎。汝作此说,以为恭维光,不知其为毁谤光也。以后不得如此以凡滥圣的恭维吾。吾见此语,如打如嘲,愧不能支。
(一)心清月现,何可死执以论。须知凡夫有凡夫之清现,声闻有声闻之清现,菩萨有菩萨之清现,唯成佛方为究竟清现也。若如法说,其余一切皆非清现,唯佛方是清现。莲池大师所说,便成错谬。不知自己完全未开正眼,故有此种盲论也。何苦如此。凡夫之清现,乃观行之清现。声闻断见思,乃相似之清现。

心净则能生净土。是以念佛之人, 必须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世间人果真有信愿, 皆可往生, 何况圣人。不修身而念佛, 亦有利益。于决定往生, 则百千万中难得一个。雄俊, 惟恭, 乃其幸也。所撰两句, 是而未切。宜云, 智断烦情超苦海, 立坚信愿入莲池。则确切。于用功法则, 皆指出矣。(烦即烦恼, 乃通指。情则专指淫欲。)(三编•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空三之往生, 虽属奇异, 实则平常之极, 毫无奇特。如人归家, 要去便去。若于心地上不先打扫干净, 则便随业所牵, 自己一毫也作不得主耳。此事果实, 谛公倓师自会记录, 以光大门庭, 不须尔我代为操心也。(三编•复慧海居士书二)

又凡欲学佛, 须令心地清净。凡一切不善心皆为垢染, 必须打扫干净。凡一切善心, 必须扩充推广。所谓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 戒杀护生, 吃素念佛。自行如是, 化他亦然。世人尚宜普化, 况父母妻子等, 岂可令彼不沾佛恩, 仍旧轮回, 以失为子为父为夫之道乎哉。今之世道, 乱已至极。其源皆由儿女小时, 未受父母因果报应, 及利人即是利己, 害人即是害己之善教。当与令妻详说利害, 令儿女必须认真教训, 勿任性惯, 令其习以成性, 致为家国天下之害也。(三编•复崔益荣居士书一)

有唯心净土, 方生西方净土。若自心不净, 何能即得往生。纵逆恶罪人, 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 由念佛之净心, 感生西方之净土。世多以唯心则无土, 便是魔外知见。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 居其大半, 致念佛之人, 不得实益。尚自以为高明, 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 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 必须念西方弥陀, 以求往生, 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倘单执自性弥陀, 而不念西方弥陀, 纵令真悟, 尚未能即了生死。(续编•答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

  汝既生正信, 凡所言所行, 当勿与彼同, 则或可转彼邪执。第一须要敦伦尽分, 闲邪存诚, 诸恶莫作, 众善奉行。第二须具真信切愿, 持佛名号, 不使名利及人天福报之心稍萌, 则可谓德净。即维摩所谓, 欲生净土, 当净其心, 随其心净, 则佛土净。心有污秽, 何能生净土乎。(续编·复海门蔡锡鼎居士书三)

印光大师谈散心念佛也能往生极乐世界的开示:

       净土法门,重在信愿。信愿若真切,虽未得一心,亦可往生。若无信愿,纵得一心,亦不能仗自力以了生脱死。(复温光熹居士书八)
修净业人,以真信切愿为本。能念到一心不乱,则甚好。切不可存未得一心不乱,便不能生之心。若常存此想,得(一心)则可。不得,则由常存不得生之心,便与佛不相应矣(此弄巧成拙之大病)。(复何希净居士书)
       念佛法门,注重信愿,有信愿,未得一心,亦可往生。得一心,若无信愿,亦不得往生。世人多多注重一心,不注重信愿,已失其要,而复又生即未得一心,恐不得往生之疑,则全与真信切愿相反矣。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信愿为前导,念佛为正修。有以专求一心、不讲信愿,及注重开悟、不求往生者,皆不知念佛之宗旨者。弃佛力以仗自力,忽佛智而矜己智,其自误误人也大矣!(以上几段敬摘自印光大师文钞)
念佛往生与伏烦恼对应关系的相关佛经经文:
维摩经云,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夫欲净其心者,舍净土之修法,他无能焉。
该如何理解《占察善恶业报经》关于"至心"二字的解释第十八愿: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
《无量寿经》第十八愿提到“至心”二字,而佛门的规矩是:以经解经。就是说:经文必须用经文来注解。那我们该如何理解《占察善恶业报经》关于至心的解释
《占察善恶业报经》的具体相关经文见下:
尔时,坚净信菩萨摩诃萨问地藏菩萨摩诃萨言:‘所说至心者,差别有几种?何等至心,能获善相?’
那时,坚净信菩萨问地藏菩萨:所说心诚至心,有几种情况?那种心诚至心能获得最佳结果?
地藏菩萨摩诃萨言:
‘善男子!我所说至心者,略有二种。
何等为二?
一者,初始学习求愿至心;
二者,摄意专精,成就勇猛,相应至心。得此第二至心者,能获善相。
此第二至心,复有下中上三种差别,何等为三?
一者,一心,所谓系想不乱,心住了了。
二者,勇猛心,所谓专求不懈,不顾身命。
三者,深心,所谓与法相应,究竟不退。

善导大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欲明一切众生身口意业所修解行,必须真实心中作。不得外现贤善精进之相,内怀虚假,贪瞋邪伪,奸诈百端,恶性难侵,事同蛇蝎。虽起三业,名为杂毒之善,亦名虚假之行,不名真实业也。若作如此安心起行者,纵使苦励身心,日夜十二时,急走急作,如救头燃者,总名杂毒之善。欲回此杂毒之行,求生彼佛净土者,此必不可也。”

昙鸾大师关于念佛往生与伏烦恼关系的开示:
“问曰:下辈生中云:‘十念相续,便得往生。’云何名为十念相续?答曰:譬如有人,空旷迥处,值遇怨贼,拔刀奋勇,直来欲杀。其人劲走,视渡一河。若得渡河,首领可全。尔时但念渡河方便:‘我至河岸,为著衣渡,为脱衣渡?若著衣纳,恐不得过;若脱衣纳,恐无得暇。’但有此念,更无他缘。唯念何当渡河,即是一念。如是不杂心,名为十念相续。行者亦尔,念阿弥陀佛,如彼念渡,经于十念。若念佛名字,若念佛相好,若念佛光明,若念佛神力,若念佛功德,若念佛智慧,若念佛本愿,无他心间杂,心心相次,乃至十念,名为十念相续。”

永明延寿祖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如或言行不称,信心轻微,无念念相续之心,有数数间断之意,恃此懈怠,临终望生,但为业障所牵,恐难值其善友,风火逼迫,正念不成。何以故?如今是因,临终是果,应须因实,果则不虚。”

莲池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注解开示:
"念念念佛。更无杂念。是名一心。夫无杂念者。止得事之一心。”
“又云虽念亦无能念可念。皆指理一心也。”
“论云专念阿弥陀佛。即得往生者。此双含事理而言也。”
“今谓至心者。即一心也。”

彻悟禅师论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关系:
"夫一念慈嗔,天畜遂分,则此临终之缘生一念,可不慎乎?苟以此心缘念弥陀,求生净土,得不见佛往生乎?但此一念不可侥幸而致,必须存之以诚,操之有素。是故吾辈于此一句弥陀,千念万念,以至终日终年念者,无非为熟此一念而已。果得一念纯熟,则临命终时,唯此一念,更无异念。智者大师云:‘临终在定之心,即净土受生之心。’然惟此一念,更无异念,非在定之心乎?念果如是,不见弥陀,更见何人;不生净土,更生何处?只恐吾人自信不及耳。”(《彻悟禅师语录》卷上)

藕益祖师的相关开示见下:

蕅益大师关于阿弥陀佛第十八愿十念往生的开示:问,大本有一念定生彼国,疏中不及。岂以此经七日入定乃生,故拣去刹那生灭之一念邪。若释一以义不以数,大本不应系十念后。若止如经文,作一念喜爱,何不动如来佛刹,不以爱恋得生。
答,按宝王论,利根之士,元只一念往生。钝根之人,临终十念脱苦。一念者,一心不乱之一念也。当知十念,七日十日七七日九十日等,究竟亦唯一念。此一念,断非刹那生灭之散心,亦不必四禅四空之禅定,故云一念喜爱。阿閦经喜恋心,本指欲染。
  问。称佛一声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今观世人未有不一称名者。依旧业识茫茫如落汤螃蟹。灭罪之义何在。答。此佛真实之说。必不我欺。世尊成道经尘点劫。我造结业同佛至今久远无异。假使称佛名声声不绝。尽一生以及他生。灭罪劫数虽多。若比如是极大久远尘点之劫。正如指上土比大地土。耳炬火虽热。消大地雪岂尽融泮。况与佛同为凡夫之前。劫数转倍烦恼无始。发心在近。可不思之。夫一日七日一心不乱即得往生。及临命终时一心不乱。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至极恶逆人临终狱火相现。十念生净土者。盖仗我称佛名号威神一隙之功。承佛速疾救护大愿之力。如壮士正战堕围。得一勇夫与之强弓锐刀良马善?。即便踊身突围而出。战胜获功偃寇施恩。归奉其主永享丰乐。故云称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非今日三明朝四。且犹且豫。或见些儿声色境界全无把捉。与不曾念一般。欲因灭罪便不障生净土。其可得乎。故知散心念者。及虽志诚未离妄想者。被如是劫外之罪所障。若竭志者既灭尔所劫罪。由勇疾力。余劫罪不为障。便得成就往生净土。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关于散乱心能否往生的相关开示: “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问:散心称名,亦除罪否?答:名号功德不可思议,宁不除罪,但不定往生。以悠悠散善,难敌无始积罪故。当知积罪假使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虽百年昼夜弥陀十万,一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然所灭罪如爪上土,未灭罪如大地土。唯念至一心不乱,则如健人突围而出,非复三军能制耳。然称名便为成佛种子,如金刚终不可坏。问:七日不乱,平时耶,临终耶?答:平时也。问:七日不乱之后,复起惑造业,亦得生耶?答:果得一心不乱之人,无更起惑造业之事。问:大本十念,宝王一念,平时耶,临终耶?答:十念通二时。晨朝十念属平时。十念得生,与《观经》十念称名同,属临终时。一念则但约临终时。问:十念一念并得生,何须七日?答:若无平时七日功夫,安有临终十念一念?纵下下品逆恶之人,并是夙因成熟,故感临终遇善友,闻便信愿。此事万中无一,岂可侥幸。 问:持名判行行,则是助行,何名正行?答:依一心说信愿行,非先后,非定三。盖无愿行不名真信,无行信不名真愿,无信愿不名真行。今全由信愿持名,故信愿行三,声声圆具,所以名多善根福德因缘。《观经》称佛名故,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此之谓也。若福善不多,安能除罪如此之大。

蕅益大师关于念佛往生与伏烦恼的开示:

或谓闻白毫名字,功德不可限量。闻一佛二菩萨名,灭无数劫罪,岂现前恶法所能较敌。噫,误矣。不观占察经邪,经称地藏菩萨大悲愿力,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其言曰,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若杂乱垢心,称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故。
盖杂乱则无定,不与奢摩他相应。垢则无慧,不与毗婆舍那相应。不与二观相应,则不知地藏法身,诸佛法身与自己身,无二无别。故不名为闻也。智者大师释十六观经题,必约三德秘藏。释法华经题,乃以九旬谈妙。故曰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所解释,安获无量功德。
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藕益大师关于“散心念佛”往生的开示:

        欲决定地生极乐世界,莫如以信为前导,愿为后鞭。信得决,愿得切,虽散心念佛,亦必往生,信不真,愿不猛,虽一心不乱,亦不得生。
谓: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心多散乱者,即是下品下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散乱渐少者,即是下品中生。深信切愿念佛,而念佛时,便不散乱者,即是下品上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不起贪嗔痴者,即是中三品生。念到事一心不乱,任运先断见思、尘沙,亦能伏断无明者,即上三品生。故信愿持名念佛,能历九品,的确不谬也。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xxxxxx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乱,豁破无明一品,乃至四十一品,则生实报庄严净土,亦分证常寂光土;若无明断尽,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也。(附上彻悟祖师对“执持名号”的定义:所谓执持名号者。即拳拳服膺之谓。谓牢持于心而不暂忘也。稍或一念间断。则非执持也。稍或一念夹杂。则非执持也。念念相续。无杂无间。是真精进。精进不已。则渐入一心不乱。圆成净业焉。若到一心不乱。仍复精进不辍。将见开智慧。发辩才。得神通。成念佛三昧。以至种种灵异瑞相。皆现前矣。如蜡人向火。薄处先穿。但不可预存期效之心。唯当致力于一心不乱耳。一心不乱乃净业之归宿。净土之大门。若未入此门。终非稳妥。学者可不勉哉。)


幽溪大师的相关开示:【圆中钞曰,娑婆众生,虽能念佛,浩浩见思,实未伏断,而能垂终心不颠倒者,原非自力,而能主持,乃全仗弥陀,而来拔济。】
【虽非正念,而能正念,故得心不颠倒,即得往生。】

宗喀巴大师讲解净土法门往生的原理!
《菩提道次第广论》略论释卷七 > > 子三、业不作不得 >
 “若於感受苦乐之因,业未积集者,则其苦乐之果,决定不生,然於佛所积聚无量资粮之果,诸受用者,虽不须集彼一切因,亦须集其一分也。” > >  此明善恶业不作,则苦乐果不生,譬如播种,不先播瓜豆,而欲得其实者,绝无是处。昔佛证道时,曾以其福德资粮,悉回向未来有情,但吾辈亦须积一分善业,始能与佛回向相应,而食其赐。例如弥陀福德,虽已为众生成就极乐世界,然亦须众生能修净业,始能生彼世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0 10:44:18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
宋元嘉年昙无蜜多于杨州译

佛告阿难。汝今持是忏悔六根观普贤菩萨法。普为十方诸天世人。广分别说。佛灭度后。佛诸弟子。若有受持读诵解说方等经典。应于静处。若在冢间。若林树下。阿练若处诵读方等。思大乘义。念力强故。得见我身及多宝佛塔。十方分身无量诸佛。普贤菩萨。文殊师利菩萨。药王菩萨。药上菩萨恭敬法故。持诸妙华住立空中。赞叹恭敬行持法者。但诵大乘方等经故。诸佛菩萨。昼夜供养是持法者。佛告阿难。我与贤劫诸菩萨及十方诸佛。因思大乘真实义故。除却百万亿亿劫阿僧祇数生死之罪。因此胜妙忏悔法故。今于十方各得为佛。若欲疾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若欲现身见十方佛及普贤菩萨。当净澡浴着净洁衣。烧众名香。在空闲处。应当诵读大乘经典思大乘义。佛告阿难。若有众生。欲观普贤菩萨者。当作是观。作是观者是名正观。若他观者是名邪观。

佛灭度后佛诸弟子。随顺佛语行忏悔者。当知是人行普贤行。行普贤行者。不见恶相及恶业报。

其有众生。昼夜六时礼十方佛。诵大乘经。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一弹指顷。除去百万亿亿阿僧祇劫生死之罪。行此行者。真是佛子。从诸佛生。十方诸佛及诸菩萨。为其和上。是名具足菩萨戒者。不须羯磨自然成就。应受一切人天供养。

尔时行者。若欲具足菩萨戒者。应当合掌在空闲处。遍礼十方佛忏悔诸罪。自说己过。然后静处白十方佛。而作是言。诸佛世尊常住在世。我业障故。虽信方等见佛不了。今归依佛。唯愿释迦牟尼正遍知世尊。为我和上文殊师利具大慧者。愿以智慧。授我清净诸菩萨法。弥勒菩萨胜大慈日。怜愍我故。亦应听我受菩萨法。十方诸佛。现为我证。诸大菩萨。各称其名。是胜大士。覆护众生。助护我等。今日受持方等经典。乃至失命。设堕地狱受无量苦。终不毁谤诸佛正法。以是因缘功德力故。今释迦牟尼佛。为我和上。文殊师利。为我阿阇黎。当来弥勒。愿授我法。十方诸佛。愿证知我。大德诸菩萨。愿为我伴。我今依大乘经甚深妙义。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如是三说。归依三宝已。次当自誓受六重法。受六重法已。次当勤修无碍梵行。发广济心。受八重法。立此誓已。于空闲处。烧众名香散华。供养一切诸佛及诸菩萨大乘方等。而作是言。我于今日发菩提心。以此功德普度一切。作是语已。复更顶礼一切诸佛及诸菩萨。思方等义。一日乃至三七日。若出家在家。不须和上。不用诸师。不白羯磨。受持读诵大乘经典力故。普贤菩萨劝发行故。是十方诸佛正法眼目。因由是法。自然成就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诸佛如来从此法生。于大乘经得受记别。是故智者。若声闻毁破三归。及五戒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沙弥戒沙弥尼戒。式叉摩尼戒。及诸威仪。愚痴不善恶邪心故。多犯诸戒及威仪法。若欲除灭令无过患。还为比丘具沙门法。当勤修读方等经典。思第一义甚深空法。令此空慧与心相应。当知此人。于念念顷。一切罪垢永尽无余。是名具足沙门法式具诸威仪。应受人天一切供养。若优婆塞。犯诸威仪作不善事。不善事者。所谓说佛法过恶。论说四众所犯恶事。偷盗淫侄无有惭愧。若欲忏悔灭诸罪者。当勤读诵方等经典思第一义。若王者大臣婆罗门居士长者宰官。是诸人等。贪求无厌。作五逆罪。谤方等经。具十恶业。是大恶报。应堕恶道。过于暴雨。必定当堕阿鼻地狱。若欲除灭此业障者。应生惭愧改悔诸罪。云何名刹利居士忏悔法。忏悔法者。但当正心。不谤三宝。不障出家。不为梵行人作恶留难。应当系念修六念法。亦当供给供养持大乘者。不必礼拜。应当忆念甚深经法第一义空。思是法者。是名刹利居士修第一忏悔。第二忏悔者。孝养父母恭敬师长。是名修第二忏悔法。第三忏悔者。正法治国不邪枉人民。是名修第三忏悔。第四忏悔者。于六斋日敕诸境内力所及处。令行不杀。修如此法。是名修第四忏悔。第五忏悔者。但当深信因果。信一实道。知佛不灭。是名修第五忏悔。佛告阿难。于未来世。若有修习如此忏悔法。当知此人着惭愧服。诸佛护助。不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说是语时。十千天子。得法眼净。弥勒菩萨等诸大菩萨。及以阿难。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
罽宾国三藏般若奉 诏译

彼有情不能受持契经、调伏、对法、般若,或复有情造诸恶业--四重、八重、五无间罪、谤方等经、一阐提等种种重罪--

使得销灭速疾解脱顿悟涅槃,而为彼说诸陀罗尼藏。

此五法藏,譬如乳、酪、生酥、熟酥、及妙醍醐--契经如乳,调伏如酪,对法教者如彼生酥,大乘般若犹如熟酥,总持门者譬如醍醐--醍醐之味,乳、酪、酥中微妙第一,能除诸病,令诸有情身心安乐。总持门者,契经等中最为第一,能除重罪,令诸众生解脱生死,速证涅槃安乐法身。



佛说罗摩伽经卷中
西秦沙门圣坚译

尔时夜天婆娑婆陀。即为诸狂乱谤法众生。说净调伏除无量阿僧祇劫罪业障。

陀罗尼即说咒曰。
羝(音都奚反)钐(音疏监反)跛啰(音卢可反)蒲陀那夜(音余架反)三摩末祗 他波耶(音余加反)[宋-木+悟] 毗摩隶输檀奈 毗摩罗输檀祢翅(音尸鼓反)输檀尼移莎呵摩诃输檀那摩羝移莎呵

若有众生。诽谤正法。毁菩萨僧。破和合僧。断绝大乘圣智慧教。增疾修行菩萨行者。无有反复。如此人等。不名丈夫、具男子身。不孝父母。杀逆父母。于善知识所。诤讼欺诈。杀害八人及阿罗汉。不仁不义。偷盗佛物。塔物法物。招提僧物。现前僧物。犯四重禁。十三僧残。十不善道。五无间罪。速疾正向趣恶道者。无明闇蔽。没在苦海。

我以大智慧光明愿力。为除无明无间重罪、闇障痴惑。令彼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即以大乘。而自庄严。具普贤行。为说如来法王境界如来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神通等事。成就一切大智慧地。我今示现如来十力四无畏等陀罗尼力。安住一切诸佛正道。以此陀罗尼力。能令十方一切诸佛。同一法身。



妙臂印幢陀罗尼经
大唐于阗三藏实叉难陀奉 制译

尔时世尊以正念智。为诸天人演说法要皆令欢喜。

时大梵王及诸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各起合掌前白佛言:世尊有诸众生。由造种种罪恶业故。应堕地狱饿鬼畜生。阎魔罗界备受众苦。唯愿世尊大悲。为说除灭如是苦恼方便。令彼众生皆得解脱诸恶道难。

时观自在菩萨摩诃萨。复与无量持咒大仙前后围绕。顶礼佛足白言世尊。惟垂愍念以善方便救诸世间。

佛言善男子。有陀罗尼名妙臂印幢。若能常念诵习思惟。速得除灭五无间罪。富贵安乐大姓家生。

尔时世尊即说咒曰。
怛侄他迦(居伽反下同)啰迦啰(一)枳利枳利句噜句噜(三)娑啰娑啰(四)徙唎徙唎(五)苏噜苏噜 萨婆佛陀阿婆卢枳帝(七)陀啰陀啰(八)达摩阿婆卢枳帝(九)蔗啰蔗啰(十)僧伽阿提瑟耻帝(十一)跋啰跋啰(下啰字长声)阿佞迦(十二)佛陀俱胝婆瑟低(十三)[打-丁+亲]([初觐反)那[打-丁+亲]那(十四)萨婆阿跋啰那(去声)你寐(十五)萨婆毒佉阿婆那(去声)耶(十六)勃囇多勃囇多(十七)侄晒多侄晒多(十八)怛吒(搩迦反)怛吒(十九)萨普吒耶(余河反)萨普吒耶(二十)萨婆阿跋啰那阿播耶(二十一)突揭帝宁(二十二)苏婆呵(二十三)

善男子此陀罗尼。恒河沙等诸佛所说。阿难佛世难遇人身难得。受持此咒转复为难。

善男子我念往昔。毗婆尸佛次第乃至迦叶如来。咸为我说此陀罗尼。普欲安乐诸众生故。于诸佛所皆亲听受。

尔时世尊说此咒已。观自在菩萨摩诃萨等。及天龙八部一切众会。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妙法莲华经玄赞卷第十(节录)
沙门大乘基撰

亦有释言。其不增长及不定业可得转灭。其三时决定业、及报定、时不定者。但能令轻,非全令灭尽。

金刚般若云。先世罪业应堕恶道。由持经故为人轻贱。先世罪业即为消灭。当得菩提。不云全灭。

又贤愚经。鸯掘摩罗虽得阿罗汉。为现业有果故为火所烧。

又说迦毗罗城除一童子。自余男女尽是初果圣人。不应为彼琉璃所杀。其决定造业佛尚不排。况受果耶。在解脱人名不定者,依不定业说。此亦不然。若得阿罗汉一切不善尽。何业受果耶?在初二果不善未尽。不障彼果何妨亦受。

般若经中。不说灭尽举心微者。至诚恳切受持彼经,一切不受。若不尔者。五无间罪皆决定业。未生怨王如何悔已一切不受。

十地论云。一、感报定,二、作业定。诸佛威神所不能转者。说自不发悔愧之心、不入圣道者,业果决定。非悔愧已可名定业。

法句经言。非空非海中非入岩穴间。无有地方所脱之不受难。亦据不逢佛菩萨等起悔愧心而入道者。决定业报。

由此业报差别经说。若业增上心,作无惭无愧。作已更作无心改悔。是业决定。若业非增上心作。虽作恶业常怀惭愧。是业不定。但知诸业非悔非道之所损伏可有受果被损。便无受果之义。

然经说指鬘.及阿罗汉犹受业果者。时犹住凡或初二果。今身必定得阿罗汉从当为名。非受果时名阿罗汉。又遇良缘要自发心。悔愧入圣道罪业方排。虽遇良缘无心悔愧亦不入圣。乃至诸佛亦不能转。

迦毗罗城释种被杀。虽得初果别报业在初果不排。又非听闻大乘悔愧恳切深心。故受先业。脱闻大乘励恳深悔亦不被杀。得阿罗汉一切不受。设有被杀非业果故。不尔指鬘杀人满千唯少于一。云何得圣。又无悔愧.及伏.断灭诸罪业者。有情便无得受圣期。由此故知初说为善。应同涅槃.瑜伽为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20 15:5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楼主福德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4 23:59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