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楼主: ALEX.eternal

探秘西游释厄传【完整】——深刻解读,全新整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2-4-19 15:56:26 | 显示全部楼层
(9).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若要问一句:“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恐怕有多数人回答不上来。
       
            大家一般主观臆想的答案是:“为了宏扬佛法。”也有的朋友会说,唐僧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经的。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么呢?《西游记》第12回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太宗)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并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他帮唐太宗去取这个经。
       
            也就是说,对这个“经”产生需求关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个差人、邮递员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帮唐太宗送一趟货而已。
       
            前面已经探讨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谜。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唐僧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凡事总有个原因,唐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要去取经吧。
             话说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注意:陈玄奘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水陆法会的坛主主持人,是从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选”出来的。海选主持人的条件标准是:“根源”与“德行”。
       
            小说中的玄奘,这个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为他取的,他俗姓陈,乳名江流。因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简称唐僧。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称作是唐僧,但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专指陈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封赏,是因为根源好、德行高这两个条件。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因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所以他是标准的高干子弟。
             “德行又高”, 从哪儿说起呢? 书中说他“千经万典,无所不通;佛号仙音,无般不会”。
         
             菩萨送来两件宝物“锦阑袈裟,九环锡杖”,袈裟卖五千两, 锡杖卖二千两, 合人民币约700000元了。就连皇帝唐太宗也问:“有何好处,就值许多?”可见挺贵的。尽管贵, 唐太宗还是说“朕买你这两件宝物,赐他(唐僧)受用。”
            太宗宣唐僧入朝:“求证善事,有劳法师,无物酬谢。愿送锦阑异宝袈裟一件,九环锡杖一条。今特召法师领去受用。”玄奘叩头谢恩。
             太宗道:“法师如不弃,可穿上与朕看看。”
             唐僧就抖开袈裟,披在身上。君臣文武,个个喝采。
             待唐僧穿了袈裟,持了宝杖,太宗又赐他两队仪从,叫他上大街去威风一把,就如中状元夸官一般。感动的唐僧再拜谢恩,在那大街上,烈烈轰轰,摇摇摆摆。长安城里,大男小女,无不争看夸奖。
       
            唐僧直至寺里,僧人们下榻来迎。唐僧便对众僧人感述“圣恩”不已。
       
            太宗皇帝对唐僧如此礼遇,给足了面子,以至唐僧的感激之情,难于言表。
       
            最后, 菩萨对太宗皇帝说, 你办的这个水陆法会跟本就不行! 你请的法师只会讲小乘教法,不起作用的。我有大乘佛法三藏才是真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
             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一听,马上就叫法会暂停。水陆法会原本计划是做49天的,现在是第7天。
       
            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这句话有3重意思:
       
            1. 水陆法会暂且停止。不做了。
       
            2. 等我派人去西天把如来佛的“大乘经”取回来。
       
            3. 取来大乘经后,再重新做这场水陆法会。
       
            当时在寺中问曰:“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这下好了!
             唐僧吃了人家的嘴软, 拿了人家的手软, 推也推不掉, 躲也躲不脱, 只好上前施礼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注意,他说的是 “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说明他自己并不对这个“经”产生需求。是帮唐太宗去取经。
       
            唐太宗多少还有点担心他一去不复返。于是说:“法师果能尽此忠贤,不怕程途遥远,跋涉山川,朕情愿与你拜为兄弟。”就去那寺里佛前,与唐僧拜了四拜,口称 “御弟圣僧”。
             唐僧感谢不尽道:“陛下,贫僧有何德何能,敢蒙天恩眷顾如此?我这一去,定要捐躯努力,直至西天。如不到西天,不得真经,即死也不敢回国,永堕沉沦地狱。”
             那唐王果真十分“贤德”, 把个玄奘师傅感动的连毒誓都发了。
          
             唐僧回到寺里。几个徒弟都来相见:“师父呵,尝闻人言,西天路远,更多虎豹妖魔。只怕有去无回,难保身命。”
             唐僧道:“我已发了弘誓大愿,不取真经,永堕沉沦地狱。大抵是受王恩宠,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我此去真是渺渺茫茫,吉凶难定。”
       
            这句话有两个关键语:
       
            1. 大抵是受王恩宠。
       
            2. 不得不尽忠以报国耳。
            不得不啊!我已经受了他的恩宠,所以不得不尽忠报国。我现在已经没有选择了。拿了人家的手软, 不得已要还他一个人情,那就只有替他卖一回命了。
       
            结论: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唐太宗派遣唐僧去帮他取回这个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10).唐太宗地府还魂  

  
             上回说了, 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 而是皇帝唐太宗要取这个经。
             那么,唐太宗要这个“经”究竟想干什么用? 还得从“唐太宗地府还魂”说起。

            《西游记》第10、第11回,讲了一个关于唐太宗死而复生的故事。
       
            故事的起因是一条龙和一个算命先生打赌时,触犯了天条而当斩,天庭行刑的刽子手叫魏征,魏征在人间的职务是太宗皇帝手下的一名大臣。于是,这条龙便向唐太宗求情,叫他阻止魏征行刑。
       
            唐太宗答应救龙一命,但是,这条龙还是被魏征给斩了。于是,龙的冤魂便天天缠住太宗皇帝索命,最终导致唐太宗一命呜呼,到阎罗殿报到去了。

            我们知道, 普通人死了, 都是由钩魂使者, 黑白无常, 牛头马面之类的角色拿脚燎手铐把你强拉硬扯去的。
             而皇帝唐太宗死了则不同, 是阎罗殿的大管家崔判官亲自跑来接的! 只见他跪拜路旁,口称:“陛下,赦臣失误远迎之罪!”二人正说间,只见一对青衣童子,执幢幡宝盖,高叫道:“阎王有请,有请。”
             看样子, 是阎王有请在先, 崔判官是在得到消息后抢了先。总之,大家都对唐太宗很尊敬。
             到了阴曹地府,虽然阎王、判官对他很“尊敬”,但是阎罗殿的各种鬼都对他很不友好。太宗皇帝主要受到了三次惊心动魄的“恐吓”。
       
            首先遇到的是他的老头子李渊,哥李建成,弟李元吉, 叫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上来就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阎王, 共计有十殿阎王:秦广王、楚江王、宋帝王、仵官王、阎罗王、平等王、泰山王、都市王、卞城王、转轮王。
             这十殿阎王全部都出了森罗宝殿,控背躬身迎迓太宗。十王道:“陛下是阳间人王,我等是阴间鬼王,分所当然,何须过让?”
             十殿阎王对杀人如麻的唐太宗, 真是客气啊!
             秦广王道:“急取簿子来,看陛下阳寿天禄该有几何?”崔判官急转司房,将天下万国国王天禄总簿,逐一检阅,只见大唐太宗皇帝注定贞观一十三年。崔判官急取浓墨大笔,将“一”字上添了两画,将簿子呈上。
       
            十王看时,见太宗名下注定三十三年, 阎王惊问:“陛下登基多少年了?”太宗道:“朕即位,今一十三年了。”阎王道:“陛下宽心勿虑,还有二十年阳寿。此一来已是对案明白,请返本还阳。”
          
             十阎王差崔判官、朱太尉二人,送太宗皇帝还魂。
             崔判官顺便做了一次导游, 带着唐太宗参观了一次地府。
             到了地府的十八层地狱, 处处俱是悲声振耳,恶怪惊心。一个个被紧绑牢栓,赤发鬼、黑脸鬼,长枪短剑;牛头鬼、马面鬼,铁简铜锤。只打得皱眉苦面血淋淋,叫地叫天无救应。
             太宗看得心中惊惨。这是第二次恐吓。
             过了奈河桥,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太宗听叫,心惊胆战。见一伙拖腰折臂、有足无头的鬼魅,上前拦住,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
       
            这些人,不对,他们都不是人,而是鬼!他们都是来拦住太宗皇帝索命的。
             这是第三次恐吓。慌得那太宗藏藏躲躲,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又无钱钞盘缠,都是孤寒饿鬼。陛下得些钱钞与他,才能救你。
             太宗空身到此,那里有钱?便立一约, 借得金银一库,叫太尉尽行给散。
             判官又吩咐众鬼道:“这些金银,汝等可均分用度,放你大唐爷爷过去,他的阳寿还早哩。我领了十王钧语,送他还魂, 教他到阳间做一个水陆大会,度汝等超生,再休生事。”
             众鬼闻言,得了金银,俱唯唯而退。
          
             判官送唐王直到超生贵道门, 判官道:

            “陛下到阳间,千万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的冤魂,切勿忘了。若是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凡百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唐王一一准奏,辞了判官,脱了阴司,回到阳间。开始出榜招僧,修建水陆大会,超度冥府孤魂。
          
             由此可见, 太宗皇帝为什么要招集全国高僧,举办一次旷世规模的“水陆法会”?原因就在这里,是阎罗殿的崔判官叫唐太宗复活后办的。
       
            崔判官叫唐太宗办这个水陆法会, 有两大好处,说得非常清楚明白:
          
             1. 凡以前的种种不善之处,俱可一一改过。
             不善, 就是恶, 以前所行的种种恶, 逼父, 杀兄, 害弟, 荡平六十四处烟尘,剿灭七十二处草寇,南征北伐,杀人无数,以至无数枉死冤魂叫冤报怨, 这些都是可以改的。只要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也就改了, 这些无数枉死的孤魂野鬼便可得到超度, 也就不再追究你的责任了。
          
             2. 普谕世人为善,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还可以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 不要作恶。这样, 管教你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既然能有这两大好处(最揪心的), 唐太宗何乐而不为呢? 所以一回到阳间, 他就着手大办这个水陆法会。
       
            因为唐太宗大办水陆法会,所以才招来了全国的高僧。在众高僧里面,又“海选”出了唐僧陈玄奘法师做坛主主持人。
       
            顺序就是这样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11).真经究竟有什么作用
         
          
             唐太宗办水陆法会, 从本意上讲, 并不是要宏扬佛法, 而是要达到他个人的两个目的:
             1. 超度以前枉死在他手上的无数孤魂野鬼, 通过办这个水陆法会, 以前所行的种种恶, 就改了, 就没有了。
             2. 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行善, 不要作恶。办了这个水陆法会, 就能保后代绵长,江山永固。
          
             这场水陆法会, 从全国各地海选出一千二百名高僧, 聚集到长安化生寺, 打造禅榻,装修功德,整理音乐, 分派上中下三堂。诸所佛前,物件皆齐,头头有次。选定本年九月初三,黄道良辰,开启做七七四十九日水陆大会。
       
            由陈玄奘大阐法师,开演诸品妙经。太宗及文武皇亲国戚,俱至期赴会,拈香听讲。
             那么,这场水陆法会的场面有多大呢?数据如下:
       
            1. 级别之高:这是一场有全部国家领导人参与的佛事活动。
       
            2. 人员之多:聚集了有一千二百个和尚一起作法。
       
            3. 时间之长:计划作法的时间,为连续七七四十九天。
       
            相信各位都没有见到过如此大场面的佛事活动。
             那么,这么大的场面, 究竟能不能超度以前枉死的孤魂野鬼呢? 不好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 以身作则, 带头行善, 劝化全天下的人都来信佛行善不作恶不危害大唐, 这个目的, 是百分之百的可以达到嘀!
             这一点, 唐太宗的心里是有数的, 因为他完全有能力支配这场水陆法会在民间的影响力!
             可第一点, 唐太宗的心里就没有数了,你们这些和尚到底有多少道行? 你们念的经究竟有多大的法力? 你们究竟能不能超度孤魂野鬼? 唐太宗绝对是半信半疑的。
          
             此时,他最关心的就是: 枉死的孤魂野鬼能不能被超度。
             超度, 指诵经等佛事活动使鬼魂脱离苦难, 重新超生, 投胎转世。
             那么, 什么样的人死后不能超生呢? 在我们这一群善良的人的印象中, 都是“坏事做绝”的人永世不得超生。
             但是,我们今天是在讲西游记, 所以应该尊重原作者的意思来讲解。原作者可没有说是坏事做绝的人不得超生。而是这样说的:
       
       
            又到枉死城,只听哄哄人嚷,分明说:“李世民来了,李世民来了!”......都叫道:“还我命来,还我命来!”......判官道:“陛下,那些人都是那六十四处烟尘,七十二处草寇,众王子、众头目的鬼魂;尽是枉死的冤业,无收无管,不得超生。......”
         
             注意: 是“枉死的”不得超生。
             这些人, 按生死簿, 死期到都没到, 就被唐太宗杀了, 所以是枉死的。
             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 无收无管,他不超生, 他就守这儿, 天天蹲点, 赖在这个鬼地方不走了专等你来, 嘿嘿, 总有一天, 你李世民是要从这走的, 叫你也莫想投胎享荣华。
             你说李世民他想了怕不怕?
             所以, 究竟能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就成了他内心深处最大的隐痛!
             你们这些和尚到底行不行啊?! 究竟能不能把这些孤魂野鬼都弄走啊?!
             就在唐太宗半信半疑的时候, 观音菩萨跳出来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
             你办这的个水陆法会, 根本就不能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仅仅只能做做样子, 给天下的老百姓看看而已。
             你说, 观音菩萨只这一句话,是不是说到唐太宗的心坎里去了?
             菩萨又说:“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
             此言一出, 唐太宗心里的疑虑尽释, 就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般, 连忙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
             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观音菩萨可没有随随便便地就和他讲什么大乘真经,而是现出真身,让大家都知道她是真的观音菩萨。这是在进一步取信唐太宗。并留下一个帖子点化道:
          
            礼上大唐君,西方有妙文。程途十万八千里,大乘进殷勤。
             此经回上国,能超鬼出群。若有肯去者,求正果金身。
         
             注意: 这个真经对于唐太宗来说,仅仅只有一个功能作用, 很简单, 就是“能超鬼出群”。
       
            这个“能超鬼出群”的真经,菩萨并没有上台开讲,而是:如果你想要,你就到西天如来佛那儿去取。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好了! 水陆法会也不做了, 取真经要紧, 待取来真经, 再重做这场法会。为什么法会只做了七分之一,就中断停止了?因为菩萨说了,这个度不得亡者超升,做了也是白做,不起作用的。
          
             前面说过,唐太宗办这个水陆法会, 可能有两个目的。如果他仅仅只是为了做给天下人看的, 劝化全天下人都来行善这一个目的, 那么他的目的就已经圆满的达到了, 他也就不会稀罕什么西天的真经了, 对吧。
       
            可事实是他非常的、迫切的想要得到这个真经, 那么, 这就只有一种解释: 他要彻底地把这些枉死的孤魂野鬼都弄走! 这才是头等大事。至于摆摆场子、做做样子给老百姓看,倒是次要的了。
             至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唐太宗之所以要到西天求取大乘真经的真正目的:

             1. 不是为了宏扬佛法佛教。
             2. 不是为了普度天下众生。
             3. 是为了消除自己以前所行的恶, 做的孽, 犯的罪, 扫清心中的鬼。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12).取经难, 传经更难
       
       
            唐太宗之所以需要如来佛的经,是为了消除自己以前所行的恶, 做的孽, 犯的罪, 扫清心中的鬼。上回已经说明。但是细想:要是观音菩萨不告诉唐太宗,唐太宗会知道如来佛有这个经吗?肯定是不知道的!
       
            如果唐太宗不知道如来佛有这个经可以为他解灾,那他也就不会派遣唐僧去西天取经了。所以整个事件的关键之处还在于观音菩萨。
       
            那么,观音菩萨又为什么要来指点唐太宗呢?《西游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讲得非常清楚:
       
            一日,如来佛祖唤聚诸佛、众弟子, 对大众说:我今有三藏真经,可以劝人为善。我待要送上东土,叵耐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远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谁肯去走一遭来?
             观音菩萨道:“弟子不才,愿上东土寻一个取经人来也。”
             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凡作一部大书,必有提纲挈领之处,然后线索在手,丝丝不乱。此一回为取经故事千头万绪之总纲, 不明此, 则极易被后面取经过程中的精彩故事所迷惑。
             从这个总纲可以看出: 取经的最初缘由, 是如来佛祖要传经, 而不是唐僧要取经, 也根本没有任何人想要取他的经。
            
        这段提纲挈领的文字, 数百年来竟无人读破, 都误把“传经”作“取经”。
         
             如来佛祖要传他的经, 要把他的经永传东土,这个难度其实是挺大的。
             怎见得? 是万水千山, 路途遥远吗? 不是的, 是那方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旨要,怠慢正宗。
       
            这个难度究竟有多大呢?派谁去,都完成不了这个任务,只有神通广大的观音菩萨方可去得。
             那么, 我堂堂中华真的很愚蠢吗? 以至让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都感到传经难, 我们来看《西游记》中是怎么讲的:
          
             1. 福陵山云栈洞的猪八戒同志, 此时扮演的角色是处于社会最底层的“匪类”。猪八戒同志因为没有个赡身的勾当,只是依本等吃人度日。
             猪八戒在为匪的时候, 是靠“吃人”来过生活的, 而且还是“依本等吃人”的。可见猪八戒同志为匪是有“几不杀”,“几不抢”原则的, 说明他仅仅只是为了解决最基本的生存问题。
             菩萨点化他道:“古人云,若要有前程,莫做没前程。你既上界违法,今又不改凶心,伤生造孽,却不是二罪俱罚?”
             猪八戒同志道:“前程前程,若依你,教我嗑风!常言道,依着官法打杀,依着佛法饿杀。去也,去也!还不如捉个行人,肥腻腻的吃他家娘!管什么二罪三罪,千罪万罪!”
             猪八戒同志非常的直率, 他根本就不信佛, 即使是观音菩萨本人站在他面前,他也不信那一套。他只相信:填饱肚子要比犯罪强。
          
             2. 菩萨将袈裟、锡杖拿到长安城里叫卖。遇到几个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愚僧,倒有几贯村钞。愚僧问道:“你的袈裟要卖多少价钱?”菩萨道:“袈裟价值五千两,锡杖价值二千两。”那愚僧笑道:“这两个癞和尚是疯子,是傻子!这两件粗物,就卖得七千两银子?只是除非穿上身长生不老,就得成佛作祖,也值不得这许多!拿了去,卖不成!”
             愚僧, 倒有几贯村钞。这是小富小康这一阶层的代表, 手上有几个钱的人。更是佛教内部会员的代表, 而且还是级别很高的会员, 因为他们是水陆法会主持人落选的。要知道:能够参加皇帝举办水陆法会的和尚,都是全国有名的高僧。
       
            这些高僧们虽然披着佛教的外衣, 其实心里压根都不信佛, 因为他们都非常的现实, 就是对“长生不老”,“成佛作祖”都明确的表了态: 没有兴趣。
          
             3. 我们再看皇宫贵族这一阶层, 太史丞傅奕大胆的上疏皇帝“谤”佛:
             西域之法,无君臣父子,以三途六道,蒙诱愚蠢,追既往之罪,窥将来之福,口诵梵言,以图偷免。自五帝三王,未有佛法,至汉明帝始立胡神。然西域桑门,自传其教,实乃夷犯中国。
             言礼本应事亲事君,而佛背亲出家,以匹夫抗天子,以继体悖所亲,若遵无父无君之教,正所谓非孝者无亲。
             太史丞傅奕, 不仅不信佛, 还“谤”佛, 专拣佛的坏处说, 直接了当的提出“佛教有害”论。
          
             由此可见: 说我中华众生愚蠢,非真。我看这做恶的, 势利的, 权贵的, 一个个的既不愚, 也不蠢。说毁谤真言,这倒不假。几乎是人人诋毁, 个个诽谤。
             无量无边的佛法,在我中华大唐社会最底层的尚未解决最基本生存问题的人员中, 没有市场。在小富小康, 手上有几个钱的人员中, 也没有市场。在上层贵族官僚中, 更没有市场。
             要到一个没有市场的地方去推广自己的产品, 真是难啊!

            我们大家看西游记,一般都误以为,取经的难度是在西天路上。总以为唐僧历经种种磨难是最大的难度。其实不是的。难度总共有两个方面:
       
            首先是没有市场。其次才是路上的困难。
       
            从上面如来佛的话中,可以十分明确地看出:他并不担心路上的困难有多大;而担心的是这个地方根本没有市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18:50 | 显示全部楼层
(13).观音菩萨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经过一番市场调查, 在我中华大唐社会的各个阶层, 均不信佛, 并没有对佛法产生需求关系, 这里根本就没有市场。而供给却十分巨大!
       
            如来佛的出货量为:《法》一藏,谈天;《论》一藏,说地;《经》一藏,度鬼。这三藏经书合计为三十五部,共有一万五千一百四十四卷之多!
             吾观天下, 各行各业, 万般皆不难, 唯“出货”为最难! 卖不出去等于零。即使身为如来佛祖者, 也不能例外, 要想把到自己的产品, 三藏经书, 推广到一个没有市场的地方去, 这真的是个难难难!
             所以如来寻思着, 要想办成这件事,“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才行。观音菩萨当即表态: 愿意去。如来见了,心中大喜道:“别个是也去不得,须是观音尊者,神通广大,方可去得。”
          
             那么, 观音菩萨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究竟是何德何能? 有何种法力? 何等神通? 唯她能完成如此大任?
             如果能用民间的传说来评价她为大慈大悲, 救苦救难的话, 那么, 也一定有人会引用封神榜, 说他是专施毒计的慈航道人, 手里拿个清净琉璃瓶, 将人畜吸入瓶中,身皮肉化成脓, 后来又欺师悖祖, 叛经离道, 割了雀雀, 变了性, 改了名, 投到西天如来佛门下。
             这样就说不清白了, 我们还是从《西游记》原著中找答案比较客观公正。

            在西游记中,观音菩萨就是个女性。
             观音菩萨最初的出场是在孙悟空偷蟠桃反天宫后的第六回。这个时候, 是她向玉皇大帝举荐的二郎神, 导致孙悟空第一次被捉。
             菩萨开口对老君说:“贫僧所举二郎神如何?”又说:“我将那净瓶杨柳抛下去,打那猴头;即不能打死,也打个一跌,教二郎小圣好去拿他。”
             而事实却是: 菩萨自己仅仅只是说说而已, 并没有动手, 又问老君道:“你有什么兵器?”老君道:“有,有,有。”捋起衣袖,取下个金钢圈,自天门上往下一掼,可可的着猴王头上一下。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
             由此可见, 菩萨对自己的“用人之道”颇为自得。而后面说的那句话, 躲在背后使阴招, 唆使他人下暗手, 就绝对不是光明之举。
             菩萨第一次出场, 未见行一善, 也未见行一恶, 未施展任何法术, 也未使用任何法器, 只是如如不动, 空口说了几句白话而已。足见: 高深莫测!
          
             现在, 传经业务中, 如来佛对看她的看法是: 有法力, 神通广大。
             如来座下的四菩萨、八金刚、五百罗汉、三千揭谛、众比丘僧、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大小尊者圣僧,除她之外, 没有一个人能办得成这件事。
       
            这么说来,观音菩萨就是如来身边最得力的一个人了。如果观音菩萨办不成这件事,相信其他人更不能办成。
             观音菩萨此时的表现是: 那菩萨闻言,踊跃作礼而退。即唤惠岸行者随行。那惠岸使一条浑铁棍,重有千斤,只在菩萨左右,作一个降魔的大力士。
             看样子, 菩萨接到这笔大单, 对筹建新的分公司, 显得非常兴奋。她身边的惠岸行者大概是个狠人, 不好惹的。
             这是菩萨在《西游记》中的第二次出场。
       
            至此, 仍未见菩萨做一事, 还是如如不动。不过, 她两次出场的环境却是交代的清清楚楚, 前一次是天宫大变之际, 这一次是如来大愁之时, 她总在关键时候出场, 真可谓: 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灵感观世音菩萨。
             菩萨在前往长安的路上, 遇到沙僧、八戒、悟空, 可以看出菩萨惯用的三招:
       
            1. 数落对方的罪孽,
       
            2. 入我门下可脱罪,
       
            3. 劝人行善。
             看完《西游记》全书, 菩萨也仅只是“理论”学的好, 劝别人行善而已, 她自己勉强行了一善, 即救了小白龙一命, 可她的目的却是要弄一匹好马。
          
             菩萨到了长安大唐国。行至大市街旁,见一座土地神祠,二人径入。

            唬得那土地心慌,鬼兵胆战,知是菩萨,叩头接入。那土地又急跑报与城隍、社令,及满长安各庙神祗,都知是菩萨,参见告道:“菩萨,恕众神接迟之罪。”
       
            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我奉佛旨,特来此处寻访取经人。借你庙宇,权住几日,待访着真僧即回。”众神各归本处,把个土地赶在城隍庙里暂住。

            注意:土地佬儿是被观音菩萨赶出去的。
             土地佬儿, 是仙界天庭玉皇大帝设在人间最基层的干部。不是佛派的人员。那么,他怕菩萨作什么? 菩萨会来检查他的工作么? 不会, 菩萨既不是上司, 更不是干部, 一出家人而已。现在的身份是在街上卖衣服卖拐。
       
            据我所知, 基层干部对付在大街上乱摆摊设点卖衣服卖拐棍的人, 唉...还是不说了。怎么这位基层干部怕她就怕成了这个样子呢? 怕的蹊跷, 怕的离谱, 而且, 把办公室都让出来了。
             可见, 在土地佬儿这位基层干部眼里, 观音菩萨是个极厉害、极恐怖的角色!
             菩萨道:“汝等切不可走漏一毫消息。”这么神秘! 她想干什么? 到底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怕走漏了?
             书中没有直接交代。这是《西游记》第八回的事, 但后面紧接着的五回, 自从观音菩萨到了长安之后, 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14).皇帝是最佳的传经人选  
         
          
            前面讲过,不是唐僧要取经,而是如来佛要传经。
       
            那么,如来佛为什么要把他的真经传到东土大唐来呢?《西游记》第98回有答案,如来佛祖亲口笑着说道:

            “向时众比丘圣僧下山,曾将此经在舍卫国赵长者家与他诵了一遍,保他家生者安全,亡者超脱,只讨得他三斗三升米粒黄金回来,我还说他们忒卖贱了,教后代儿孙没钱使用。”
       
            如来佛的经,念一遍,最低收费标准为:三斗三升米粒黄金,这还是贱卖了。可见是有着巨额利润的。
       
            舍卫国,是在西方。如果如来佛能把他的经传到东土大唐来,则利润至少会翻倍增长。但是,东土大唐这个地方没有市场,所以如来佛很难办,就寻思着要找一个有法力的去才行。
       
            于是,观音菩萨自告奋勇地接下了这笔大单。
          
             观音菩萨来到这块没有市场的地方, 底层不信佛, 中产不信佛, 贵族不信佛, 那究竟从哪儿开展业务呢?
       
            上回有交代: 观音菩萨是个深谙“用人之道”, 又善“背后使阴招”的人。既然你们都不信佛, 那就干脆直接找皇帝! 只要皇帝一个人信奉受行, 则全国信奉受行, 市场大着呢!
             于是, 就有了唐太宗地府还魂这一幕。观音菩萨为总导演。
       
            我们来看孙悟空是怎么到阴司里的: 两个人拿一张批文,上有“孙悟空”三字,走近身,不容分说,套上绳就把美猴王的魂灵儿索了去,踉踉跄跄,那两个勾死人只管扯扯拉拉,定要拖他进去。
             而唐太宗死的时候, 是阎王有请, 判官来接, 自上而下, 完全不符合阴司的程序, 很明显, 是受人指使的。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索就是, 阴司阎罗殿本属仙界天庭玉皇大帝管辖, 经孙猴子大闹一场后, 启表上天奏闻玉帝, 可是玉皇大帝也拿猴子没有办法, 还是如来佛收拾了猴子, 这阎王自然会掂量着倒向哪边, 所以本属仙界天庭管辖的阴司就被佛派西方极乐世界收编了!
       
            收编的时候, 经过整顿, 重新挂牌开张。这阴司, 在猴王去的时候, 那城上有一铁牌,牌上有三个大字,乃“幽冥界”。而唐太宗去的时候, 招牌都换了! 城门上挂着一面大牌,上写着“幽冥地府鬼门关”七个大金字。三换七, 道变佛。
             所以, 观音菩萨在这阴司里要指使安排几个人, 简直太容易了。
       
            那条被魏征斩了的龙,他的魂魄就被关押在阴司里,按说是不应该出来危害阳间的人的。但他却天天跑来缠着唐太宗索命,终于把唐太宗也逼到阴司里去了。
       
            那条龙,在整个事件中,仅仅只起了一个作用:就是缠着唐太宗逼命!试问:要是没有人放他出来,他又怎么可能跑来逼唐太宗呢?!所以,被操纵的痕迹太明显了。
       
            唐太宗在遍游地府之后, 点头叹曰:
       
                善哉真善哉,作善果无灾!善心常切切,善道大开开。
                 莫教兴恶念,是必少刁乖。休言不报应,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大概是想明白了。善哉真善哉,这一切都是神鬼有安排。
             唐太宗还阳的时候, 判官送唐王直至那超生贵道门出的地府,何为贵道门?
             地府里有“六道轮回”之所,魑魅魍魉,滔滔奔走那轮回之下:行善的升化仙道,尽忠的超生贵道,行孝的再生福道,公平的还生人道,积德的转生富道,恶毒的沉沦鬼道。
            唐太宗杀人如麻不为善, 叛国自立不为忠, 逼父造反不为孝, 射兄害弟算恶毒。但是, 地府阴司里对他的评价却是“忠”! 因为是从“贵道门”送他出来的, 只有“尽忠的”才走贵道。
             唐太宗忠于谁? 不是朝廷, 不是君父, 而是佛祖。
             是因为唐太宗信仰佛教, 才被阴司评定为“忠”的吗? 很显然, 也不是, 因为唐太宗是在出了阴司,还阳复生之后才信佛的。
             那么, 这就只有一种解释: 逼父造反, 射兄害弟, 为“忠”, 好杀, 善杀, 为“忠”, 以恶, 大恶为“忠”, 因为“忠”, 才得到认可, 得到嘉奖: 再添阳寿20年。
             各位看官, 莫要以为我在胡说, 如来佛祖原本就是喜欢大恶之人的, 看看如来佛祖手下的四菩萨、八金刚、五百罗汉, 哪一个不是大恶人? 你不恶, 他还不要呢。
             《我佛造经传极乐》一回中讲到:

       
            如来又取出三个箍儿,递与菩萨道:“此宝唤做紧箍儿。虽是一样三个,但只是用各不同,我有金紧禁的咒语三篇。假若路上撞见神通广大的妖魔,你须是劝他学好,跟那取经人做个徒弟。他若不伏使唤,可将此箍儿与他戴在头上,自然见肉生根。各依所用的咒语念一念,眼胀头痛,脑门皆裂,管教他入我门来。”
       
       
             从这儿可以看出三个问题:
       
            1.如来佛需要恶人,
       
            2.如来佛的法宝很恶,
       
            3.用很恶的法宝逼很恶的恶人入他的门下。
          
             观音菩萨奉如来佛旨, 到长安寻找“善信”, 为了打开局面, 以唐太宗为突破口, 让他死, 让他活, 让他大办水陆法会, 促成传经大业, 这一切都做的不动声色。《西游记》有诗为证:
          
                 万里相寻自不言,却云谁得意难全。
                 求人忽若浑如此,是我平生岂偶然?
          
     各位: 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身不住于法不住于相布施, 其福德不可思量。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3 10:23:23 | 显示全部楼层
(15).观音选定取经人始末
         
          
             观音菩萨来到了长安之后, 长安城里就发生了三大怪事:
       
            1. 状元陈光蕊赴任逢灾, 留下一子,
             2. 皇帝唐太宗死而复生, 要办水陆法会,
             3. 和尚陈玄奘当选法会主持, 菩萨当众显象点化。
             这三件事都与“取经”有着最直接的关系, 任缺一件, 则取经不能成立! 很显然,这三件事都是观音菩萨做的, 从许多方面都可以看出,下面略举一二:
          
             (一) 关键人物魏征
             1. 在陈光蕊事件中: 状元陈光蕊结婚的第二天凌晨五更三点,魏征丞相奏太宗:“臣查所属州郡,有江州缺官。乞我主授他此职。”太宗就命光蕊为江州州主,即令收拾起身,勿误限期。
             这么大清早,魏征只一句话, 就把陈光蕊推上了死路! 时间, 路线都是设计好了的。
             2. 在唐太宗事件中: 龙王求太宗看住魏征不要斩它, 魏征偏要斩, 使老龙冤魂来寻仇索命, 把太宗逼到了阴间地府。
             魏征还自以为是的充当好人, 写个信给崔判官, 殊不知,坏就坏在这个信上, 不写这个信, 还不知道魏征和他们是一伙的, 写了这个信, 才知道原来是他们安置在唐太宗身边的一个间谍!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他那封信根本就没起到半点作用! 他的信还没有亮出来, 崔判官早已跪在地上迎接来了, 人家是接到上级的命令来的! 不是这封信!
       
            所以,魏征的这个信并没有起到帮助唐太宗的作用,仅仅只是起到了“暴露”自己身份的作用!
            3. 在陈玄奘事件中: 水陆法会选主持人, 1200名和尚,最后“海选”出陈玄奘, 其实只是由魏征与萧星、张道源这三个人来评选的, 魏征的官最大, 是丞相, 皇帝的红人, 萧星是副宰相, 负责宗教的, 张道源是太仆, 说话不算数的。
             干脆直接说, 就是魏征选出的玄奘!
             这个魏征真是可疑, 三件事中,处处有他!
       
            我们从中也可以看出魏征的身份: 在人间担任的是丞相之职, 在仙界担任的是执屠刀行刑的一名刽子手之职。魏征自幼得授仙术, 可在仙界之职实在是太低, 所以想跳槽到佛界, 正好被菩萨利用了, 让他当个间谍。
          
             (二) 错乱时间的喻意
             这三件事, 从逻辑上讲, 应该是先后关系, 先有事件1, 再有事件2, 后有事件3, 事件1必然在事件3的至少前18年。
       
            而作者却一律改用“贞观十三年,岁在己巳”这同一个时间,好像这三件事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看完西游记,也没有发现哪个神仙具备使时光倒流或时间停止的能力。所以大家都一致认定,这是作者的笔误。
            但是我个人认为,作者是故意犯下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的。因为这个逻辑错误是很容易纠正的,作者却偏偏不纠正。那么,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喻意呢?
            喻意就是:作者直指观音操纵了这一切。
             第八回《观音奉旨上长安》讲了西天极乐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 西方称第一,无相法王门。这里寒暑无侵不记年。大千之处没春秋。佛祖曰:“我处不知年月。”
             在西天极乐世界, 如来佛自称是不存在时间观念的! 所以, 作者不惜连用三次“贞观十三年,岁在己巳”, 以暗示这三件事都是菩萨做的!
          
             (三) 观音亲自出马
             水陆法会上, 玄奘法师正在讲经, 这菩萨近前来,拍着宝台厉声高叫道:“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
             唐太宗道:你为何与我法师乱讲,扰乱经堂,误我佛事?
             菩萨道:“你那法师讲的是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升天。我有大乘佛法三藏,可以度亡脱苦,寿身无坏。”太宗正色喜问道:“你那大乘佛法,在于何处?”菩萨道:“在大西天天竺国大雷音寺我佛如来处,能解百冤之结,能消无妄之灾。”
             太宗大喜道:“教法师引去,请上台开讲。”
             菩萨便飞上高台,遂踏祥云,直至九霄,现出原身本像,托了净瓶杨柳。喜的个唐王朝天礼拜,众文武跪地焚香,满寺中僧尼道俗,士人工贾,无一人不拜祷道:“好菩萨,好菩萨!”
             观音菩萨的真身都现出来了, 唐太宗能不相信吗?!
             喜得太宗即命众僧:“且收胜会,待我差人取得大乘经来,再秉丹诚,重修善果。”
       
            观音菩萨领如来佛金旨往大唐寻取经人, 来是时候,是《西游记》第8回,离开的时候,是第12回。至此,如来佛的东进扩张计划,观音菩萨通过种种手段运作,已经完成了一半的任务,找到了取经的“善信”。
       
    观音菩萨果真是如来佛所说: 有法力,神通广大, 别个是也去不得。只有她去办得成。她终于办成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非一般类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4-23 16:08:21 | 显示全部楼层
唔 好强大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9:48:25 | 显示全部楼层
(16).大闹天宫之谜


    小说《西游记》的前7回,是以孙悟空为主线索的。
    孙悟空大闹天宫,是西游记中非常精彩的一段故事。不过, 这里面的谜团也比较多, 孙悟空为什么要大闹天宫? 天宫的神仙为什么就拿他没办法? 大闹天宫的结果是什么? 其中究竟有着怎样的内幕隐情呢?
    有因必有果, 有果必有因, 我们不妨从故事的结果来反推试试看。
    反观大闹天宫的最终结果, 不是别的,而是导致了如来佛祖成为这一事件中的最大受益者!


    如来佛祖降伏了孙悟空之后, 玉皇大帝请了一桌客。注意了, 这饭局是有名堂的, 低层次的人, 可能是在“饭”不在局, 而这高层的交往, 可是在“局”不在饭。
    当时, 有个神仙提议道:“感如来无量法力,收伏妖猴。蒙大天尊设宴呼唤,我等皆来陈谢。请如来将此会立一名,如何?”
    吃一餐饭, 还要立个名, 讲究真是多。

    其实,在西游记中,有许多“饭局”都是有名目的。比如:“蟠桃宴”、“丹元大会”、“兰盆会”、“仙酒会”、“钉耙宴”等等。

    这些宴会的共同特点是:

    1. 请客吃饭之前,先有个宴会的名目,

    2. 然后再到各处去邀朋唤友来吃饭。

    而这一次却是相反的。开始并没有宴会的名目,先请人来吃饭,吃着吃着,就有人想起来了,要给饭局取个名目。

    纵观西游记中所有的饭局名目,都是由请客者预先取定好的,而这一次却不是的。这一次是叫“被邀请者”来取。

    这有什么问题呢?

    这其实是:众神仙们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题目,叫如来佛回答。

    因为如来佛帮玉皇大帝收伏了妖猴,玉皇大帝才请他吃饭。所以,叫如来佛取名的用意就是,大家都想听听如来佛怎样说, 想看看如来佛究竟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

    当时,如来佛只带了两个人, 而许多神仙中的厉害角色基本上都在场。这个问题其实是不太好回答的, 不要想的太简单了。

    因为给宴会取名本身就是主人的事,所以最常见的回答方式应该是:“客随主便,请玉帝立一名。”这样,既给了玉帝面子,也回答了其他人出的难题。

    如果玉帝也执意要如来取名,那么,如来就可以取个“降妖会”之类的与主题相关的名目也就行了。

    但是,如来佛没有这样,而是在所有的神仙面前,口出惊人之语:“今欲立名,可作个安天大会。”
    各仙老异口同声,俱道:“好个‘安天大会’!好个‘安天大会’!”
    安天大会! 如来佛真是有量, 也不避讳什么了, 没有他, 这天上就不得安宁, 他这口气也太狂了!
    孙悟空自称“齐天”, 如来佛却道“安天”! 这“安”可比“齐”的能耐大多了!
    而各仙老说的“好个安天大会”, 也没有那么简单! 不同层次的人, 理解, 说法, 表情, 语气, 肯定都是不同的!

    我们不知道玉皇大帝在听到“安天大会”这个词后, 是什么样的表情, 紧接着是: 长头大耳、短身躯的南极老寿星到了。
    寿星见玉帝礼毕,又见如来,谢曰:“先听说那妖猴被太上老君弄到八卦炉里烧炼,以为这一下必要平安了,没想到他又反出。幸好如来善伏此怪,听说玉帝在此设宴奉谢,故此我闻风而来。没有他物可献,特具灵芝瑶草,碧藕金丹奉上。”
    如来欣然领谢。
    玉皇大帝是什么样的表情, 不知道, 但他肯定会说: 你老同志吃了没有? 大家一块儿吃吧, 再搬把椅子, 拿套餐具来!
    寿星得座。
    不一会儿, 只见赤脚大仙又到。向玉帝前行了个礼,又对佛祖谢道:“深感法力,降伏妖猴。无物可以表敬,特具交梨二颗,火枣数枚奉献。”
    如来又称谢了,叫阿傩、迦叶,将各所献之物,一一收起,方向玉帝谢宴。


    通过安天大会, 如来佛祖展现了自己的法力, 使所有的神仙都见识到了自己的狠气,也使许多神仙明目张胆的倒向了自己这边。

    同时, 还探清了玉皇大帝的实力, 玉皇大帝并没有多大的能耐, 不过是个虚位元首而已, 应该抓住时机, 一步步地扩张、推进自己的地盘。

    所以,西游记的故事,从大闹天宫一结束,紧接着就是如来传经,东进扩张。



    如来佛并不是天上的神仙,所以在天上是没有他的席位的。但这一次,是奉诏上天的,一上去就露了脸,大出风头。你看:

    如来佛一回去,众弟子问他是怎么回事,如来道:“玉帝大开金阙瑶宫,请我坐了首席,立安天大会谢我。”大众听言喜悦,极口称扬。


    不管怎么说, 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最终结果, 是导致了如来佛祖一出场就扬名立万了, 孙悟空闹了这么大一场事, 仅仅只是给如来佛祖做了个衬托, 而他自己却落得个牢狱之灾! 什么好处也没得到。
    那么, 孙悟空与如来佛之间, 是否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4-26 09:50:03 | 显示全部楼层
(17).神仙的分布状况


    人有人的社会结构,神仙当然也有神仙的社会结构。我们可以根据《西游记》前几回的描述,归纳整理出一个神仙界的大概轮廓。

    神仙们都是从哪儿来的呢?第三回中,太白金星说,“凡有九窍者,皆可修仙”。九窍,指两个眼睛、两个鼻孔、两个耳朵、一张嘴及前、后阴,共九窍。

    也就是说,神仙是由人或动物修炼而成的。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所说,人是由猿或猴修成的一样, 既然猿类可以进化成人类, 那么, 人, 也同样可以进化成神仙。

    人怎样才可以进化成神仙呢?方法主要有两种:修道, 或是念佛。只要真正弄懂了道家的经典, 或是坚定地信仰如来佛理论, 就都可以修成神仙。
    因此, 神仙其实存在两个派系: 要么成道, 要么成佛。佛与道有什么区别呢?我仔细考察了一下《西游记》,修炼方法上大致还是差不多的,估计主要可能还是思想、信念上有所不同吧。

    当人修成神仙之后, 便能上天入地, 长生不老, 呼风唤雨, 高人一等。为什么呢? 因为当神仙看人的时候, 人就不再是人了, 就和我们今天看到一个大猩猩时的感觉是一样的。

    所以,神仙相对于人来说,个个都是法力无边的, 个个都有超强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日子过的逍遥无比, 令凡人向往不已。   

    当修成神仙的人越来越多的时候,神仙们也会形成一个社会圈子,这个圈子的首领就是玉皇大帝。

    玉皇大帝住在天上,天有三十三重天。西游记第8回,观音菩萨感叹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作诗一首“十万军中无敌手,九重天上有威风。”由此可知:玉帝是住在第九重天上的。

    玉皇大帝住在九重天上的金阙云宫, 他是万神之主宰,是所有神仙中唯一称“朕”的一个,他的办公室叫做灵霄宝殿。

    所以,灵霄宝殿也就是神仙界的朝廷。朝廷里的文武大臣,都是神仙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地位显赫。那些地位低下的天兵天将,其实也都是从地上的凡人修炼成仙后上去的。

    玉皇大帝掌管天上、地上、地下这“三界”中的所有神仙。

    在天上的神仙之中,地位最高的是三清。三清为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这排老三的道德天尊就是太上老君,是道派的掌门人,称为“道祖”,修道者的祖宗,因此,可以说绝大多数道派的神仙都是他的徒子徒孙。

    他住在天的顶层,三十三天上,离恨天。他的办公室叫做兜率宫。兜率宫里有个八卦炉,既生产药品,也制造武器。

    可以说,太上老君是神仙们的老师,玉皇大帝是神仙们的领导。当太上老君来天庭的时候,玉皇大帝会亲自跑出来迎接。因此,太上老君在神仙界的地位举足轻重。

    不仅天上有神仙,地上也有神仙。(地下面的神仙我们以后再说。)

    地面上,只有这一层,不像天有三十三层那么多。天上为“上界”,地上为“下界”,毫无疑问,相对天来说,地面是最底层的。地上的神仙主要分布在以下三个区域:

    1. 陆地。

    2. 陆地之外的海洋。

    3. 海洋深处的孤岛。

    这些地方都是神仙出没的地方。而陆地,又分为四块,曰: 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贺洲,北俱芦洲。每个洲、海、岛,都有大小不同的各路诸侯式的神仙。

    在地上的所有神仙中,如来佛的法力应该是最大的了,他招收了许许多多的学生,向大家传授佛法,所以他被称为“佛祖”。他的办公室叫雷音寺,雷音寺在西牛贺洲的天竺国的灵山顶上。

    在整个《西游记》中,没有发现一个佛派的神仙是住在天上的。但是道派的神仙则是天上地上都有。所以,如来佛并不是地上所有神仙的领袖,他仅仅只是地上所有佛派神仙或是和尚的领袖。

    那么,在整个神仙界中,如来佛究竟处于什么样的位置呢?

    1. 《西游记》第7回说如来佛到天上去,是“闻诏”去的。诏,是皇帝发布给臣下的文书。没有“诏”,就不能随随便便地跑上去。所以,如来佛应该是玉皇大帝的下属。

    2. 对于天庭来说,第九重天是神仙界的政治中心,三十三天是大都市,其余各重天是小都市,而地面则是最边远的地区了。所以,如来佛最多只能算边远地区的诸侯神仙,在天庭的影响力并不怎么大。

    3. 即使在地面上,如来佛的影响力也只四分之一,仅西牛贺洲。即使在西牛贺洲内,也不是所有的神仙都归他管辖。不服他的也非常多。所以,如来佛的地盘其实很小。

    因此,如来佛的法力虽然很大,但他只是“下界”地面上的一个神仙,并不是“上界”天宫里的神仙。地位不高,地盘又小,又远离神仙界的中心区域。所以他这个“佛祖”和“道祖”相比,就真的是一个地上,一个天上了。

    要想扩大自己的影响,抬高自己的身价,就得想出一些办法才行。并且,想出的办法必须秘密才行。否则,就会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他们发生冲突。

    于是,如来佛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暗暗地和道派神仙较上了劲。佛道相争的故事就从次开始了。

    其中第一个计划就是:教孙悟空一身好本事,到天上去惹事。结果就上演了一出大闹天宫的好戏,使如来佛到天上去召开了一次“安天大会”,一下子就扬名立万了。

    说到这里,大家可能会疑惑了,孙悟空的师父不是那个菩提祖师吗?这和如来佛有什么关系呢?

    其实,如来佛就是菩提祖师,菩提祖师就是如来佛。是一个人。这个是有证据的,我们以后自然会讲到。
回复 1 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4-6-7 01:59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