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2-3-22 15:46:3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3-22 15:49 编辑
8. 般若正观
《金刚经》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反映了般若在成佛中的功用,以般若而正观诸法实相,以般若引导万行。
《金刚经》作为般若体系的经典之一,处处都表现出般若正观的作用。正如经中所言:“如来说微尘,即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如来说三十二相,即非三十二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所言善法者,如来说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等等。这种三句的公式,几乎遍布全经。
那么,这种三句式究竟蕴含着什么深意呢?在理解此公式之前,首先要知道般若经教的核心思想——缘起性空。佛法认为世间万物都是缘起的,在早期的《阿含经》中,就有很多这样的说明,如:“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又如:“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我佛大沙门,常作如是说。”再如:“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此生故彼生,此灭故彼灭。”缘起是因缘和合而起,因是亲的条件,缘为疏的条件,不论小如微尘,还是大如宇宙,无不是因缘的假合。缘起的法则,说明万物都是相互依赖的存在。
对于诸法缘起的思想,佛陀在般若经教中又作了进一步说明,那就是缘起性空。缘起已如上说,而性空是相对自性有而言。声闻乘中的有部,就主张自性有。如《大毗婆沙论》曰:“我有二种:一者法我,二者补特伽罗我。善说法者,唯说实有法我,法性实有,如实见故。”又曰:“诸法实体恒无转变,非因果故。”又曰:“未来诸法集现在时,如何聚物非本无今有?现在诸法集散往过去时,如何聚物非有已还无?答:三世诸法,因性果性,随其所应,次第排立,体实恒有,无增无减,约依作用,说有说无。”有部在分析世间诸法时,发现事物有单一不变的实质,即为自性。此自性恒常不变,因而提出三世实有、法体恒有的自性有思想。
可是依般若智来观察缘起现象,都是无自性的。《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曰:“舍利弗!一切法非常非无常。……色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受、想、行、识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乃至意触因缘生受,非常非灭,何以故?性自尔。以是因缘故,舍利弗!诸法和合生,无自性。”又曰:“但有假名,都无自性。”又曰:“诸法都无和合自性,何以故?和合有法自性空故。”诸法由缘起故无自性,从缘起性空观察一切法,非常非灭。
《大智度论》曰:“性名自有,不待因缘,若待因缘,则是作法,不名为性。诸法中皆无性,何以故?一切有为法,皆从因缘生,因缘生则是作法;若不从因缘和合则是无法。如是一切诸法性不可得故,名为性空。”自性是自有的,不待因缘而存在。倘若依因缘和合存在,那必然是没有自性。
《迴诤论》说:“若法依缘起,即说彼为空,若法依缘起,即说无自性。诸缘起法,即是性空,何以故?是无自性故。”《中论》曰:“如诸法自性,不在于缘中,以无自性故,他性亦复无。”又曰:“众缘中有性,是事则不然。”又曰:“若汝见诸法,决定有性者,则为诸法,无因亦无缘;未曾有一法,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世间万事万物无不是缘起,也无不是性空。缘起与自性是对立的,不可既相信缘起有,又承认自性有。
明白了缘起性空的道理,就能从认识上建立中道的正观。在《中论》中,有一首著名的偈子:“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这是从缘起法显示中道正观。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但有假名;缘起法是无自性的,所以当体即空。也正因为空,所以无自性,是假名的缘起。从缘起有、无自性空、幻化有中建立中道的认识。
中道是远离二边的。《中论》曰:“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能说是因缘,善灭诸戏论,我稽首礼佛,诸说中第一。”从缘起的中道正观,照见诸法,不落自性的生灭、断常、一异、来去的边见戏论。《大智度论》曰:“菩萨住二谛中,为众生说法,不但说空,不但说有;为著爱众生故说空,为取著空众生故说有,有无中二处不染。”说空是为了扫除有见,说有是为了对治空见,远离二边之见,方能妙契中道实相。
现在,我们再来回顾《金刚经》的三句公式。如“所谓世界”者,是说缘起的世界;“即非世界”者,是说世界无有自性;“是名世界”,是说世界虽然是无自性的,但假相宛然。认识缘起有而自性空,自性空而不坏假相,这就是中道正观。《金刚经》告诉我们:对待一切的一切,乃至无比尊贵的般若经教,我们都应作如是观。
9. 无住生心
禅宗的六祖惠能,由听闻《金刚经》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悟道。可见,“无住生心”是般若法门修行的精要。
无住是相对执著而言。世人最大的特点就是执著,他们执著身体、家庭、财富、名誉、地位等等。由于对六尘境界的执著,使六根在缘六尘境界时,六识皆被尘劳染污,以至失去了原本清净的自性。
执著使我们的内心失去独立。生活在世间的人,总是在不停地去接触外境。这里我们不妨对世人的生活作个透视:每天从早上起床开始,无非是吃饭、上班、下班,有家庭的人还要操持家务、教育孩子,此外的时间,就被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占据了。可以这么说,世间大多数的人,只要还有感觉,无论是身体还是精神,都难以平静下来。由于长期对外境的攀缘,逐渐就会对外境产生依赖,使内心渐渐地失去独立。甚至唯有在外境的刺激下,内心才会感到平衡和充实。世人整天关心的,都是生命以外的东西。他们不停地追逐声色刺激,追逐感官享乐,一味地随着欲望奔忙,却很少有人会去考察生命的内在。由于一味执著外境,最后就迷失了方向。因此,尽管现代人生活在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中,依然感到空虚无聊和孤独失落。
执著还使我们的内心产生不安。经常听到许多人说:活得真累。这种累并不是体力的疲惫,而是不堪精神的负担。我们都知道身体不能负担太重的劳动,却不知精神同样不能负担太多的压力。那么精神负担是来自哪里呢?就是我们的执著。镜子之所以能够清晰地照出一切影像而不留任何痕迹,就是因为它没有丝毫执著。我们的内心也具有镜子的功用,但又不像镜子那样毫不执著。当我们的心在缘境界时,总喜欢对顺境进行执著,而这种执著就会在思维上留下负担,执著越强,负担也就越重。为什么呢?正是因为这份执著,外境的任何变化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不安。所以,只要我们还有执著,就无法摆脱内心的困扰,就始终无法获得安宁。
《金刚经》的修行,就是叫我们破除执著。要做到不住,首先要有般若正观的基础,认识到世间的缘起、无自性、空和幻化有。我们对诸法有了如实的观察,就不容易被世间的假相所迷惑。因而本经告诉我们:在度生时,不住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能广度无量众生;在布施时,不住色生心,不住声、香、味、触、法生心,才能成就无限布施;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不住色身相,才能成就胜义发心;在见如来时,不住色身相,才能见如来真身;在修福德时,明了福德者即非福德,不住福德相,方能成就无量福德。而菩萨在庄严国土时,同样不能住庄严国土相,经曰:“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曰:“若心有住,即为非住。”
不住相的修行,能使我们消除心灵上的负担,拥有一颗独立的心;使我们减少无谓的妄念,解脱无尽的烦恼;更能使我们增长智慧,通达宇宙人生的真实。
10.《金刚经》的受持功德
《金刚经》曰:“当知是经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可见受持本经功德之殊胜。下面将分别进行说明。
一、增长福德:人生的幸福是基于福德。有福德才能处处顺遂,心想事成。受持《金刚经》能增长我们的福德。经中先后以三千大千世界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七宝布施校量,恒河沙等身命布施校量,每日三时以恒河沙等身布施校量,又以佛陀曾经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的功德校量,都不及受持《金刚经》四句偈功德之大。因为财富的布施,身体的奉献,都只能给人以短暂的帮助。而受持或为他人讲说本经,却能令正法久住,启发人们的正知正见,引导他人向上增进以至解脱成佛,由此获得彻底的安乐。所以,它的功德远非财施所能及。
二、消除业障:我们这个世界是业的世界,由于过去生中所造善恶业的不同,构成了世界的千差万别。无始以来的贪嗔痴,使我们造下许多不善的业力。所以现实中总有许多缺陷及困扰,诸如天灾人祸,身体病弱,诸事不顺等等。而受持《金刚经》能够消除业障。经曰:“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果没有受持《金刚经》之前平安无事,可受持本经之后反而遭到他人的轻视,不必担心,这正是重罪轻报的缘故。
三、开发智慧,通达实相:《金刚经》为般若系经典,首要在于开发智慧。《般若经》曰:“菩萨不住法,住般若波罗蜜。”本经处处教我们无住,而无住就是为了成就般若。经曰:“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又曰:“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成就第一希有之法,乃是成就智慧,通达实相。
四、消除烦恼:《金刚经》中虽然不曾出现“烦恼”二字,但般若法门处处都在帮助我们解脱烦恼。经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四相乃烦恼生起的根本,消除四相,自然解脱烦恼。本经旨在成就智慧,而智慧能断除烦恼。住相是烦恼生起的根源,本经要我们不住一切相,烦恼自然不生。
五、成无上道:学佛是为了成佛,因为佛陀为觉者,代表着智慧的圆满成就。《心经》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经曰:“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成就般若,方能成就无上佛道。
念金刚经能除妖降魔
某一地方有座经堂。这里有个凶残恐怖的非人,常给人们带来狂风、暴雨、干旱、冰雹等灾难,又时常派阴卓鬼(一种障碍善行使人遭遇不幸的魔鬼)损害他人,令其无法得到悉地。他所居住的区域无人敢去;他附近的树木、花、草、水果无人敢碰触;乃至飞禽飞入他的领域内,也会立即坠地而亡。这是一个具有能力的非人。
当时,印度有一具极大威力的密咒师,仅凭念诵咒语就能降雨,并能束缚龙王,支配魔众就如同国王使唤奴仆般随意。此密咒师想调伏那个非人,他来到经堂念诵咒语。午夜时分,非人将密咒师的头碎成几半。密咒师死后,他的一位具有很大能力的上师得知此事后,到此处把弟子的全部资具拿出来,又在自己的身上薰香涂药后才进入经堂,以极其忿怒的形象念诵密咒。正在念诵的过程中,非人入其心,这位密咒师也吐血身亡。
有一位经常持诵《金刚经》的小僧人,目睹了两位密咒师的不幸遭遇后,从自己家中取出香炉准备前往经堂。友人劝他:“你最好不要去,否则会有生命危险。”小僧人未听劝告而毅然独去。到了经堂,他就专心致志地念诵《金刚经》。下午,天空中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暴雨、大地震动、许多树木被风连根拔起。在波浪汹涌的海涛之上,那位非人口中燃火,鼻孔冒烟,叫出刺耳的怪音,被众多执持不同兵器的眷属围绕着,他的身体象大山般高大,面目狰狞、气势汹汹地冲入经堂,欲杀害小僧人。小僧人不失正念,一直专心念诵《金刚经》。非人听到小僧人念诵《金刚经》的声音,内心便寂静下来,嗔心也消失了。不久,风停雨止、天空转晴,非人的眷属全部畏惧而逃,仅留下非人独自恭敬合掌,右膝著地,对小僧人说:“我本来是要取走你的性命,但刚听到诵读《金刚经》的声音,我的威力即失,嗔心息灭,野蛮之心也没有了,今在上师(小僧人)前发露忏悔,以祈请我的罪业得以清净。”如是请求后,小僧人问:“你为何杀害两位密咒师?”非人回答:“因我的内心不调柔,性格残暴,故二人不能抵挡我的威力,而被我诛杀。不应时的密咒绝大多数只是造恶业而已,几乎无不成损害众生之因。”
由此可知,如果对《金刚经》的功德生起信心,若有人抄写、听授、读诵、为人宣讲、或作种种供养,则其福德、寿命、地位等方面的功德不可思议。
不以缘生而狂喜,不以缘灭而大悲。
念《金刚经》有什么功德
凡性是功,平等是德;念念无滞,常见本性其实妙用,名为功德。
内心谦下是功,外行於礼是德;
自性建立万法是功,心体离念是德;
不离自性是功,应用无染是德;若觅功德法身,但依此作,是真功德。若修功德之人,心即不轻,常行普敬,心常轻人,吾我不断即自无功;自性虚妄不实,即自无德;为吾我自大,常轻一切故。
善知识!念念无间是功,心行平直是德;自修性是功,自修身是德
---《六祖坛经》
若是在家念经回向法界这样算做功德。但是不要执着于功德。
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金刚经云。如是回向,功德更大,遍及虚空法界。
阿弥陀佛
有,而且很大。
《地藏菩萨本愿经》上写明:
是故普广。若见有人读诵是经。乃至一念赞叹是经或恭敬者。汝须百千方便。劝是等人勤心莫退。能得未来现在千万亿不可思议功德。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遇大乘经典。或听闻一偈一句发殷重心。赞叹恭敬布施供养。是人获大果报无量无边。若能回向法界。其福不可为喻。
复次地藏。未来世中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佛法中所种善根。或布施供养或修补塔寺或装理经典。乃至一毛一尘一沙一渧。如是善事但能回向法界。是人功德。百千生中受上妙乐。如但回向自家眷属。或自身利益。如是之果。即三生受乐。舍一得万报。是故地藏。布施因缘。其事如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