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2-3-13 15:15:07
|
显示全部楼层
爾時長者維摩詰心念。今文殊師利與大眾俱來。即以神力空其室內。除去所有及諸侍者。唯置一床以疾而臥 此下三明賓主往復也。文四。一空室現相。二見相知表。三稱難善來。四述其所歎。此初淨明現相也。此經宗明淨土悲化故三相。一室空表文殊問疾。入室顯淨穢。同為法性之土。二除侍表愛見眾生。同歸法身無相。三一床現疾表大悲現化。故下文云。雖知諸佛國及與眾生空而常修淨土教化於群生。釋曰。國土空即室空表知。眾生空即除侍表之。淨土化生即現疾表之。肇曰。現疾之興事在今也。空室去侍以生端事證於後
文殊師利既入其舍。見其室空無諸所有獨寢一床 此二見相知有表也。生曰。見之者得其旨也
時維摩詰言。善來文殊師利。不來相而來。不見相而見 此三稱歎。什曰。讚言善者欲明賓來得會主亦虛受也。又相見者發彼菴園故來睹。斯現疾故也。今見法身大士不殺也。故善。肇曰。將顯明法身大士。舉動進心不違實相。相不來以之而來。實相無見以之相見。不來而能來。不見而能見。若此何善如之
文殊師利言。如是居士。若來已更不來。若去已更不去 此四文殊述。成不來不見法住本無來。而要因大士應化來已方悟於無來。生死往來輪轉無際。若悟無來法身常住更不來也
所以者何。來者無所從來。去者無所至。所可見者更不可見 釋世妄相見。去來實無。有去來故能令返悟矣。去見准釋王宮應來雙林現去。例可見也
且置是事 此下四正宣心問疾。先宣佛心。後宣已情。初心傍論。次宣心也。肇曰。雖貧微言而使命未宣。故且心宣其論而問疾也
居士。是疾寧可忍不。療治有損不至增乎。世尊慇懃致問無量 此下正宣佛心三句。可忍否。有損否。不增否。如下答。疾既緣彼非我。問心亦彼損於我為痊
居士。是疾何所因起。其生久如。當云何滅 此下二宣已倩問也。文二。先問其化權疾。後問所化實疾。前中復三。一問現疾因起。二問室空無侍。三窮疾本相。初有問答。此問也。肇曰。使命既宣故復問疾之所由生也。疾因何而起。起未久近。云何而得滅乎
維摩詰言。從癡有愛則我病生。以一切眾生病是故我病。若一切眾生病滅則我病滅 此二答。先雙答。後二問後卻答。初問前文有三。法喻合也。法有標釋。肇曰。答久近菩薩何疾。悲彼而生疾耳。群生之疾癡愛為本。菩薩之疾大悲為源。夫高由不起。是因悲生。所以悲疾之興出乎。癡愛而癡愛無緒莫識其源。吾疾久近與之同根。此明悲之始不必就己為言道。融曰。眾生癡故有愛。愛故受。受故身。身則病。以彼病故則我病生矣。毘摩為初來久故知悲不近也。彼病滅則我病滅。明起病不齊限眾生也。新學菩薩未能久處生死。為一切起病。故明大士曠壞處疾。推求前際以發心為始。尋求後際則與眾生俱滅。新學問之局心自曠故但說病生滅即大悲自顯也
所以者何。菩薩為眾生故入生死。有生死則有病。若眾生得離病者。則菩薩無復病 此釋也。肇曰。夫法身無生況復有形。既無有形。病何由起。然為彼受生不得無形。既有形也。不得無患。故隨其久近與久同病。若彼離病菩薩無復病也
譬如長者唯有一子其子得病父母亦病。若子病愈父母亦愈 此二喻也
菩薩如是。於諸眾生愛之若子。眾生病則菩薩病。眾生病愈菩薩亦愈 此三合也。並在文可見
又言。是病何所因起。菩薩病者以大悲起 二卻答初問。肇曰。菩薩之病以大悲為根。因之而起。答初問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此室何以故無侍者 此下問室空無侍。有身必藉資生。有疾理宜侍奉。何以俱三。此先問也
維摩詰言。諸佛國土亦復皆空 此先答室空也。眾生迷則三界。室空以明之
又問以何為空 肇曰。空以無物為空。佛土以何為空。將辨畢竟空義
答曰。以空空 肇曰。夫有由心生。心因有起是非。之滅妄相所存故以空智。而空於有者。則有而自空矣。豈更屏除然後為空乎。生曰。上空惠空。下空理空
又問。空何用空 生曰。若理果是空。何用空惠然後空。肇曰。上空法空。下空智空也。諸法本性自空。何假智空然後空耶
答曰。以無分別空故空 肇曰。智之生也。起於分別而諸法無相故。智無分別即智空也。諸法無相即法空也。智不分別於法即有智空也。豈別有智假之以空法乎
又問空可分別耶 肇曰。問。智空法空可分別耶
答曰。分別亦空。肇曰。向之言者分別於無分別耳。若能無心分別而分別者。雖復終日分別而未嘗分別
又問。空當於何求 肇曰。上因正智明空。恐或者將謂空義在正不在邪。故問空義之所在以明邪正之不殊也
答曰。當於六十二見中求 生曰。復求何求得無然耶 答曰。當於諸佛解脫六十二見中求 肇曰。捨邪見名為解脫。皆解脫名為邪見。然則解邪於靡熟為其源。為無源者一而已矣。故求諸邪見當本之解脫也
又問。諸佛解脫當於何求 生曰。復於何求
答曰。當於一切眾生心行中求 肇曰。眾生心行即解脫之所由生也。又邪正同根縛脫一門本。其真性未當有異。故剩佛解脫當於眾生心行也
又仁所問何無侍者 此二答無侍無牒問也
一切眾魔及諸外道皆吾侍也 此二答先標人也。肇曰。世之侍者唯恭已順命給侍所須。謂之侍者。菩薩侍者以慢已違命違道者。同其大乘和以宜順侍養法身。謂之侍者。所以眾魔異學為給侍之先也。天台云。魔著受惑也。外道執見惑也。禪定復愛智惠。惠破見。既愛見順真法身侍者
所以者何。眾魔者樂生死。菩薩於生死而不捨。外道者樂諸見。菩薩於諸見而不動 此下釋也。什曰。言不見其有異相也。肇曰。魔樂著五欲不求出世故繫以生死。異學雖求出世而執著已道故繫以邪見。大士觀生死同涅槃不捨。觀邪見同正見故能不動。不動不捨故能即之為侍者
文殊師利言。居士是疾何等相 此下三約法身問病相也。所以重有此問者。融云。有二門入佛法。一大悲。二智慧。階淺至深。弘之有淺故先說大悲後說實相也。文中問答三重。此初也。肇曰。既知病起之所由生之疾相也。四百四病各有異相。大悲之疾以何為相乎。將明無大悲應物生病者。雖終日現疾終日無相
維摩詰言。我病無形不可見 肇曰。大悲無緣。無緣則無相。以此生疾。疾亦亦無相。故曰。我病無形不可見
又問。此病身合耶心合耶 二約身心問。肇曰。或者聞病不可見。將謂心病無形故不可見。或謂身病微細故不可見。為之生問也。病於身心與何事合而云不可見
答曰。非身合身相離故。亦非心合心合如幻故 肇曰。身相離則身心如幻。則非心身心既無病與誰合。無合故無病。無病故不可見
又問。地大水大火大風大。於此四大何大之病 三約四問也。肇曰。身之生也。四大所成上總推身合。別推四大曲尋其本
答曰。是病非地大亦不離地大。水火風大亦復如是。而眾生病從四大起。以其有病是故我病 答也。肇曰。四大本無病亦不有。而眾生虛假之病從四大起。故我以虛假之疾應彼疾身。逆其本彼我無實。而欲觀其相當何耶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應云何慰喻有疾菩薩 此二問所化實疾文二。前問慰喻。慰問後問調伏。所以有此二問者。肇曰。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叡曰。凡夫之病為憂苦所惱不安。所病則生愁憂。為病所逼則生苦惱憂心。外慼須聞法以自憂苦心。內切宜觀空以自調。肇曰。慰喻有疾應自文殊而逆問淨名者。以同集諸人注心有在。又取證於疾者。乃所以審慰之會也。此將明大乘無證之道以慰始集現疾菩薩故生此問也
維摩詰言。說身無常不說厭離於身。說身有苦不說樂於涅槃。說身無我而說教導眾生。說身空寂不說畢竟寂滅 此二答文四。初約理喻。二約起大悲喻。三約求大果喻。四成初列無常等四也。肇曰。慰喻之法應為病者說身無常去其貪著。不應說厭離令取證也。不觀無常不厭離者凡夫也。觀無常而厭離者二乘也。觀無常不厭離者菩薩也。是以應慰喻初學令安心。處疾以濟群生不厭生死不樂涅槃。此大士慰喻之法也。說身有苦等者。肇曰。雖見苦而不樂涅槃之樂。雖知無我不以眾生空故闕於教遵。雖見身空而不取涅槃畢竟之道。故能安住生死與眾生同疾。是以慰喻之家宣說其所應行。所不應行不宣說也
說悔先罪而不說入。於過去 此二約大悲喻也。文三。此初勸悔先過病由先罪。但可責己不可具病癈捨大悲入過去也。肇曰。教有疾菩薩悔既往之罪。法雖繫人不言罪。有常往從未來到現在。從現在入過去也
以己之疾愍於彼疾 此二推己興悲以自喻。生曰。我有智慧由以疾苦。況乃不達者乎。推己愍彼。是嫌濟之壞。豈得自畏死也
當識宿世無數劫苦。當念饒益一切眾生 此三追往念益以自喻也。肇曰。當尋宿世更苦無量。今苦須臾何足致憂。但當力疾救彼苦耳。生曰。念欲饒益一切眾生者。方入生死不得有畏也
憶所修福念於淨命 此三約求大果喻也。文三。初恃福以求大果勿邪命而苟存。肇曰。恐新學菩薩為疾所亂故勸憶於修福悅其情也。生曰。若有福者所生必勝。何有畏哉
勿生憂苦常起精進 此二息憂以進道也。生曰。因病至懈。懈乃喻生。其憂勤與命覺恒患不至。豈復容惱哉
當作醫王療治眾病 此三勸求大果以廣濟也。肇曰。當為大法醫王療治群生之疾。自疾可足憂乎
菩薩應如是慰喻有疾菩薩令其歡喜 此四結歡喜也
文殊師利言。居士。有疾菩薩云何調伏其心 此一問內調法也。五蔭患身但可漸暫慰。究竟常樂須住此身□。此勸修無求觀以內調也。五陰患身。肇曰。上問慰之宣。今問調心之法。此外有善喻內有善調。則能彌歷生死與群生同疾。辛酸備經而不以為苦。此則淨名居疾之所由也。將示初學處疾之道故生斯問
維摩詰言。有病菩薩應作是念。今我此病皆從前世妄相顛倒諸煩惱生。無有實法誰受病者 此二答也。文三。初明般若正智觀空。次明漚和大悲涉有三。明雙三空有寂照平等。初文復三。一明我空。二明法空。三明空空。初中有三。一推病虛實。二知由著我。三除我歸真。初推病中二。初推目妄生。二悟果假合。此初也。肇曰。處疾之法要先知病本病知生也。皆由前世妄相顛倒。顛倒故煩惱。以生煩惱既生不得無身。既有身也。不得無患逆尋其本虛妄不實。本既不實。誰受病者。此明始行者。初習無我觀也
所以者何。四大合故假名為身。四大無主身亦無我 二悟果假會識無我也。四大和合假名為身耳。四大既無主身我何由。譬一沙無油聚沙。亦主我一物異名耳
又此病起皆由著我。是故於我不應主著 二推之所由由著我也
既知病本則除我想及眾生想 三正破我。肇曰。病本則上妄想也。目妄想故見我及眾生。若悟妄想之顛則無我無眾生也
當起法想 此明法空觀也。文三。初標法。二分別法相。三滅除法想。此初也。肇曰。我想重之患者故除我想而起法想。法想於空為病。於我為藥。卑隆求靡故假知始也
應作是念。但以此法合成此身。起唯法起滅唯法滅 此二分別唯法無我文二。初約因果起滅推。二約諸法互不相知。此初也。肇曰。五陰諸法假會我身起唯諸法。若起滅唯諸法共滅無別。真宰主其起滅者也。既除我想唯見緣起諸法故不法相
又此法者各不相知。起時不言我起。滅時不言我滅 此推法互不相知也。肇曰。萬物分紜聚散誰為。緣合則起。緣散則離。聚散無先。其故法所相知也
彼有疾菩薩為滅法想。當作是念。此法想者亦是顛倒。顛倒者即是大患我應離之
取相故功德有邊證。無相故空無邊也
行阿羅漢慈破結賊故 阿羅漢□□賊得無生忍。賊自亡也
行菩薩慈安眾生故 既得無生行無緣慈能利一切
行如來慈得如相故 既□法身去來相如今悟如相名如來慈
行佛之慈覺眾生故 既身得無生必能覺未覺者
行自然慈無因得故 法身真常妄惑所覆。除妄修因非真要修
行菩提慈等一味故 菩提無相怨親平等故一味也
行無等慈斷諸愛故 既證法身超然絕得離愛著也
行大悲慈遵以大乘故 今悟無生超度眾生苦名大乘也
行無厭慈觀空無我故 既亡彼我疲厭永絕焉。樂濟人不休息也
行法施慈無遺惜故 今悟真空名為法施。理含方德故無遺惜
行持戒慈化毀禁故 悟空法身尸羅自淨悲願既滿能化毀禁
行忍辱慈護彼我故 諦見無生彼我自絕。誰云彼辱孰是我忍
行精進慈負荷眾生故 有我則疲於化人。無生則荷物不倦也
行禪定慈不受味故 攝心住禪禪悅為味。悟心無生味無味也
行智惠慈無不知時故 無生正觀了本忘除。對病皆藥悉知時故
行方便慈一切示現故 既證無相法身故能隨物現相也
行無隱慈直心清淨故 中道正觀理曲隱永離二邊。故云直心
行深心慈無雜行故 無生正觀唯取佛行不離二乘
行無誑慈不虛假故 觀空見真稱理無虛也
行安樂慈令得佛樂故 無生正觀必得佛果。什曰。梵本云住涅槃樂也
菩薩之慈為若此也 結也。上慈名雖殊俱出正觀。經云。般若雖空一心具足萬行。是為說法空令悟萬行。得菩提樂名菩薩慈
文殊師利又問。何謂為悲。答曰。菩薩所作功德。皆與一切眾生共之 二問答悲也。肇曰。哀彼長苦不自計身所積眾德。得願與一切先人後己大悲之行
何謂為喜。答曰。有所饒益歡喜無悔 三問答喜。肇曰。自得法利與眾同歡欣。於彼己俱得法悅。謂之喜也。何謂為捨。答曰。所作福祐無所希望 四問答捨。肇曰。大悲苦行憂以之生。慈喜樂行喜以之生。憂喜既陳則愛惡微起。是以行者捨苦樂行平觀眾生。大乘正捨行報俱亡故無所希望也。三等俱無相無緣與慈同行慈行既備類之可知
文殊師利又問。生死有畏菩薩當何所依 此三六重問答。本積善之可增。復次菩薩空行化物度人故。此問弘誓令堅故也。四弘誓願文即為四。此初二問答。眾生無邊誓願度也。肇曰。生死為畏。畏莫之大。悲疾大士何所依恃而能永處生死不已為畏乎
維摩詰言。菩薩於生死畏中。當依如來功德之力 二答也。肇曰。生死之畏二乘所難。自不依如來功德力者就能處之。什曰。亦以念為依。亦以求趣為依。又解。上云菩薩行成。皆是諸佛威神之所建立也
文殊師利又問。菩薩欲依如來功德之力。當於何住 二答問也
答曰。菩薩欲依如來功德力者。當住度脫一切眾生 二答也。肇曰。住化一切則其心廣大。廣大其心則所之無難。此住佛功德力之謂也。又解。住大悲心諸佛護念
又問。欲度眾生當何所除 二答也
答曰。欲度眾生除其煩惱 二答也。此二明煩惱無邊誓願斷也。濟物之大斷惑為先。惑因既亡生死自度
又問。欲除煩惱當何所行 問也
答曰。當行正念 答曰也。此三善法無邊誓願學。生曰。夫有煩惱出於惑情耳。便應觀察法理。次遣之也。然始觀之時見理未明。心不住理。要須念力。然後得觀也。又解。始於正念終圓萬善。又解萬善不邪皆正念也
又問。云何行於正念 問也
答曰。當行不生不滅 答也。此下二問答。無上佛道誓願成也。不善永息善法圓滿佛道成也。肇曰。正念謂正心。念法審其善惡。善者增而不滅。惡者滅而不生
又問。何法不生何法不滅。答曰。不善不生。善法不滅 問答成上可見
又問。善不善孰為本 此四六重問答。窮惑源之本妄。悟妄即自性空矣。不同二乘斷惑證空。惑次第配五住煩惱理亦可然。隨文亦好此問也。肇曰。既知善之可生惡之可滅。將兩捨以求宗故逆尋其本也。生曰。一善一惡者迭為根本永無制也。要當求其大原而觀之者然後制矣
答曰。身為本 答也。肇曰。善惡之行非身不生。生曰。所以為善惡者為身故也。又云。見一處住地煩惱也
又問。身孰為本。答曰。欲貪為本 二問答也。肇曰。愛為生本長眾結縛。凡在有身靡不由之。又云。欲愛住地也
又問。欲貪孰為本。答曰。虛妄分別為本 三問答也。肇曰。法無美惡。虛妄分別謂是美是惡。美惡既形則貪欲是生也。又云。色愛住地也
又問。虛妄分別孰為本。答曰。顛倒相為本 四問答也。肇曰。法本非有。倒想為有。既以為有。然後適其美惡。謂之分別。又云。有愛住地也
又問。顛倒想孰為本 答曰。無住為本 此五問答也。無明住地妄心構立無別依住故名無住。肇曰。心猶水也。靜則有照。動則無鑒。癡愛所濁。邪風所扇涌溢波蕩未始暫住。此以觀法何住不到。譬臨面涌泉而責以本狀者未之有也。倒想之興本乎。不住義存於此
又問。無住孰為本。答曰。無住則無本 此窮無明無依本也。肇曰。若以心動為本則有有相理極初動。更無本也。若以無法為本則有因無生。無不因無故更無本
文殊師利。從無住本立一切法 此則一切法妄也。肇曰。無住故到想。到想故分別。分別故貪欲。貪欲故有身。既有身也。則善惡並陳。善惡既陳則萬法斯起。自茲已往言數不能盡也。亦不善得本則眾本可除矣
時維摩詰室有一天女。見諸大人聞所說法便現其身。即以天花散諸菩薩大弟子上 此下第二明天女大士身子。小乘論二種解脫證用不同。委曲料簡知大小之懸殊使歸宗矣。大文分七。一明二種解脫習盡不同。二止此室下約理明即不即異。三於三乘下約教明乘無乘異。四轉女身下就相明轉不轉異。五沒生下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六文如下就修明得不得異。七淨名述記其本迹。初文有七。第一散花供養。第二有墮不墮。三神力去華。四天問所以。五答如不答法。六彈呵解釋。七結惑盡不同。此初也。肇曰。天女即法身大士。常與淨名共弘大乘不思議道。故現為宅神同處一室。見大眾集聞所說法故現身散花欲以生論也
花至諸菩薩即皆墮落。至大弟子便著不墮二者有墮不墮。生曰。雖天力使然而招之身有在矣
一切弟子神力去花不能令去 三去花也。肇曰將辯大小之殊故使花若此
爾時天問舍利弗。何故去花 四問去花意 答曰 此法花不如法。是以去之 五答不如法。肇曰。香花著身非沙門法。是以去之。生曰。不如律法也
天曰。勿謂此花為不如法。所以者何。是花無所分別。仁者自生分別相耳 此云彈呵文四。初明花無分別。二明如法不如法。三明菩薩不著。四二乘便著。此初也。什曰。花性本無二故無分別也。生曰。花性無實。豈有如法不如法之分別哉 肇曰。花豈有心於墮不墮乎。分別之想出自人者耳
若於佛法出家有所分別為不如法。若無所分別是則如法 二明如法不如法。身子以犯戒為不如法。大士以分別持犯為不如法。生曰。若厭花理無好惡者乃合律之法耳
觀諸菩薩花不著者已斷一切分別想故 三明菩薩離分別習故不著。不二法品明菩薩於漏無漏為無為等皆亡分別。入不二法門得無生忍意皆然也
譬如人畏時非人得其便 四明小乘便著文三。此初喻也。生曰。恐畏之時情既怯弱故得便矣
如是弟子畏生死故。色聲香味觸法得其便也 二合喻也。菩薩生死即涅槃故大悲無畏。小乘生死異涅槃故畏生死。又有分別故習氣不亡六塵得便也。生曰。苟惡之好得便矣
已離畏者一切五欲無能為也 三結也。生曰。既已離惡正使。五情所欲陳列於前不復能使之好矣
結習未盡花著身耳。結習盡者花不著也 此七結揀。生曰。向惡花去之。雖非結病然是其習矣。習尚投花著身而不可去。況有結乎
舍利弗言。天止此室其已久如 此下二約理厭明即不即棟文三。初文字離不離。二煩惱斷不斷。三解脫證不證。此初問答解釋八重分別。此子身問也。肇曰。止淨名大乘之室久近妙辯若此乎
答曰。我止此室如耆年解脫 二天答也。身子以執身止此室問。天以聞法故悟心止解脫答。肇曰。將明第一無久近之義。故以解脫為喻。解脫即無為解脫也
舍利弗言。止此久耶 三身子喻未答意故重問也
天曰。耆年解脫亦何如久 四天重答也。肇曰。逆問其所得令自悟也。耆年所得無為解脫寧可稱久乎
舍利弗默然不答 五身子自思解脫無久近故默
天曰。如何耆舊大智而默 六天問所以。肇曰。五百弟子仁者智慧第一。默然何耶
答曰。解脫者無所言說。故吾於是不所知云 七身子已離三界惑得心解脫。永絕言教故言不知所云
天曰。言說文字皆解脫相 八天辯不思議解脫即文字也。文三。此初標文字即解脫。肇曰。舍利弗以言文為失故默然無言。謂順真解未能語。默齋致觸物無礙故天說等解以曉其意
所以者何。解脫者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文字亦不內不外不在兩間。是故舍利弗。無離文字說解脫也 此二解釋所以。肇曰。法之所在極於三處。三處未文字解脫俱不可得。如何欲離可得文字別說解脫乎
所以者何。一切諸法是解脫相 三明諸法等解。肇曰。萬法雖殊無非解相。豈文字之獨異也
舍利弗言。不復以離婬怒癡為解脫乎 此下二明斷不斷別文二。初問也。肇曰。二乘結盡為解脫。聞上等解乖其本趣故致斯問
天曰。佛為增上慢人。說離婬怒癡為解脫耳。若無增上慢者。佛說婬怒癡性即是解脫 二答也。增上慢者未得謂得也。身子據小乘所證非增上慢。自謂共佛同坐解脫床名增上慢也。既未悟縛脫平等故為說離縛為脫。若大士非增上慢者為說即縛性脫入不二門也
舍利弗言善哉善哉。天女汝何所得以何為證辯乃如是 三明證不證別文二。此初問文也。肇曰。善其所說非已所及。故問得何道證何果辯乃如是乎
天曰。我無得無證故辯如是 答文二。此初正答。二乘捨縛求脫故有得證。大士悟縛脫平等非縛非脫故無得無證。既智窮不二之門故辯無礙也
所以者何。若有得有證者則於佛法為增上慢 二反斥。肇曰。若見己有得必見他不得。次於佛平等之法猶為增上慢人。能致無礙之辯乎
舍利弗問天。汝於三乘為何志求 此下三約教明乘無乘別也。小乘有法執故有差別乘。大乘不二平等故無乘之乘。文二。此初問也。肇曰。上云。無得無證未知何乘故復問也
天曰。以聲聞法化眾生故我為聲聞。以因緣法化眾生故我為辟支佛。以大悲法化眾生故我為大乘 二答文二。一總約化緣答。二別約今緣答。此初也。肇曰。大乘之道無乘之乘。為彼而乘吾何乘也。生曰。隨彼為之我無定也。又解法花方便說三意同此也
舍利弗。如人入瞻萄林唯嗅瞻萄不嗅餘香。如是若入此室但聞佛功德之香不樂聲聞辟支佛功德香也 二此約今緣文四。一明今緣唯一。二所化樂大。三室無小法。四約室現法。此初也。肇曰。無乘不乘乃為大乘故以香林為喻。明淨名之室不離二乘之香。止此室者豈他嗅哉
舍利弗。其有釋梵四天王諸天龍鬼神等入此室者。聞斯上人講說正法。皆樂佛功德之香發心而出 二明所化皆樂大也
舍利弗。吾至此室十有二年。初不聞說聲聞辟支佛法。但聞菩薩大慈大悲不可思議諸佛之法 三明室無小法。肇曰。大乘之法皆不可思議。上問止室久近。欲生論端故答以解脫。今言實年以明所聞之不雜也。生曰。諸天龍神暫入此室尚無不發大意而出哉。況我久聞妙法乎。然則不能不為大非能為大矣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四明未曾有室。不說二乘之法也文三。標釋結。此初也
何等為八。此室常以金色光照晝夜無異。不以日月所照為明。是為一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入者不為諸垢之所惱也。是為二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釋梵四天王他方菩薩來會不絕。是為三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說六波羅蜜不退轉法。是為四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作天人第一之樂絃出無量法化之聲。是為五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常有四大寶藏。眾寶積滿。周窮濟乏求得無盡。是為六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阿閦佛.寶德.寶炎.寶月.寶嚴難勝.師子響.一切利成。如是等十方諸佛。是上人念時。即皆為來廣說諸佛祕要法藏說已還去。是為七未曾有難得之法。此室一切諸天嚴飾宮殿諸佛淨土皆於中現。是為八未曾有難得之法 此不二列不思議事如文可見。大士所陳必有所表金色光照晝夜。不二表大乘寂照無生滅也。二諸垢不惱表真室之室入者無垢。三釋梵常會表無緣大悲常與物會。四常說不退表遊真寂路萬行無退。五法化之樂表住此理者言皆稱法。六四大寶藏表住寶藏慈濟無盡。七諸佛念來表佛理在心念之便至。八宮殿淨土表凡聖所居不離法性
舍利弗。此室常現八未曾有難得之法。誰有見斯不思議事。而復樂於聲聞法乎 三結無小法也。肇曰。顯室奇特之事。以成香林之義也
舍利弗。言汝何以不轉女身 此下第四就相明轉不轉異。小乘執相定有所轉。大乘相本無相故無所轉。此初也。問。肇曰。以無礙之智有礙之身而不轉捨何耶
天曰。我從十二年來。求女人相了不可得。當何所轉 二答文三。一明不轉。二明轉。三明非轉非不轉。初中有四。一明無轉。二反問。三答。四呵彈。此初也。肇曰。止此室來所聞正法未覺女身異於男子。當何所轉。天悟女相。豈十二年而已乎。欲明此室純一等教無有雜聲故齊此為言耳
譬如幻師化作幻女。若有人問何以不轉女身。是人為正問不 二反問
舍利弗言。不也。幻無定相當何所轉 三答不可轉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有定相。云何乃問不轉女身 四呵彈也 肇曰。萬物如幻。無有定相。誰好誰醜。而欲轉之乎
即時天女以神通力。變舍利弗令如天女。天自化身如舍利弗。而問言。何以不轉女身
二明轉而無轉也。文四。一問。二答。三解釋。四引證。此初明轉身而問也。肇曰。將成幻化無定之義故。現變而問令其自悟也
舍利弗以天女像而答言。我今不知何轉而變為女身 二答也。肇曰。吾不知所以轉而為此身。如之何復欲轉之乎
天曰。舍利弗。若能轉此女身。則一切女人亦當能轉。如舍利弗非女而現女身。一切女人亦復如是。雖現女身而非女也 三解釋。若身子自悟雖神通變女而實性非女。亦悟一切女人雖妄心變女而法性非女。又知。天女雖大悲現女而法身非女。若能悟女非女。一切女人亦復如是。名為轉也。肇曰。如舍利弗實非女而今現。是女像實非女也。界無定相類已可知矣
是故佛說諸一切法非男非女 四引證可見
即時天女還攝神力。舍利弗身還復如故。天問舍利弗。女身色相今何所在 三明非轉非不轉文四。初此問也。肇曰。將權女相之所在故復身而問也
舍利弗言。女身色相無在無不在 二答也。肇曰。欲言其有在。今現無相欲言無在。向復有相幻化無定。莫知所在也
天曰。一切諸法亦復如是。無在無不在 三天印許也
夫無在無不在者佛所說也 四引證。肇曰。豈唯女相無在。諸法皆爾。稱佛說者以明理不可易
舍利弗問天。汝於此沒當生何所 此五就報明生滅不生滅異。二乘業生故有生沒。菩薩法身故無生沒。文四。此初也。肇曰。既知現相之無在。又問當生之所在
天曰。佛化所生吾如彼生 二答也 法身無生之生如幻化也
曰。佛化所生非沒生也 三難也
天曰。眾生猶然無沒生也 四順釋。肇曰。豈我知化物無非化也
舍利弗問天。汝久如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此六就修明得不得異。以小乘進修有斷有得。大乘無相無修無證無得文二。初問。二難無得前中文五。此初也。肇曰。身相沒生可如幻化。菩提真道必應有實。故問久如當成
天曰。如舍利弗還為凡夫。我乃當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二答。肇曰。取其必無也
舍利弗言。我作凡夫無有是處 三非其言也。肇曰。聖人還為凡夫。何有是處
天曰。我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是處 四例也。肇曰。彼聖為凡夫。我成菩提。道無有一處也
所以者何。菩提者無住處。是故無有菩薩得者 五釋。無所得故為得。肇曰。菩提之道無為無相自無住處。誰有得者
舍利弗言。今諸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已得當得。如恒河沙。皆謂何乎 此二難無得。身子不了無所得故謂得。故有此難文三。此初據得而難
天曰。皆已世俗文字數故說有三世。非謂菩提有去來今 三約理答。肇曰。世俗言數有三世得耳。非菩提。第一真道有去來今
天曰。舍利弗。汝得阿羅漢道耶 三假小況大文三。此初問也。肇曰。羅漢入無漏心不見有得。入有漏心則見有得。今問。以第九解脫自證成道時見有得耶。欲令自悟無得義耳
曰。無所得故而得 二答也。謂斷九地惑故無得。得第九解脫故而得
天曰。諸佛菩薩亦復如是 無所得故而得 三況大。謂諸佛菩薩悟本無所得故而得 爾時維摩詰。語舍利弗。是天女以曾供養九十二億佛已。能遊戲菩薩神通。所願具足得無生忍住不退轉。以本願故隨意能現教化眾生 此七淨名述其悲願現生。肇曰。上但即言生論未知其道深淺。淨名傍顯其實。以生眾會敬信之情也
佛道品第八
此二廣上大悲權化假也。諸佛以悲化為道故六道。二乘皆佛道也。叡曰。上以示女內體妙惠而託質陋形未達之流所以生惑。欲因其所惑廣明大士莫礙之道品文三。初問通達佛道。次明如來種。後明眷屬家業。初文有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結
爾時文殊師利問維摩詰言。菩薩云何通達佛道 此初也。問。肇曰。諸佛之道以無得為得。其道虛玄非常行之所通。通之必有以。故問所以通
維摩詰言。若菩薩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二答也。什曰。凡非其實而處之皆名非道。肇曰。以道為道非道為非道者愛惡並起垢累滋彰。何能通心妙旨達平等之道乎。若能不以道為道不以非道為非道者則是非絕於心遇物斯可乘矣。所以處是無是是之情。乘非無非非之意故。能美惡齊觀履逆常順。和光塵勞愈晦愈明。斯可謂達平等無礙佛道乎 又問。云何菩薩行於非道 此三重徵問也 答曰。菩薩行五無間而無惱恚 此下四廣釋文有九類。此初惡趣非道也。五無間者殺父殺母殺阿羅漢出佛身血破法輪僧。初二違恩。後三背德。故名逆也。故曰。夫法身大士內裏沖虛沖。外權道俗是非俱乘逆順。斯入善惡反論靡不通達。和光塵穢而其心常寂。和光同穢故能行五無間。真心常寂故能而無惱恚。乃至不斷生死。是名和光現於涅槃。所謂常寂類皆然也
至于地獄無諸罪垢 肇曰。罪垢地獄國也。示受其報實無其因
至于畜生無有無明憍慢等過 肇曰。癡慢偏多墮畜生也
至于餓鬼而具足功德 肇曰。慳貪無福多墮餓鬼
行色無色界道不以為勝 二善趣也。無想非想外道計著以為涅槃第一最勝。菩薩和光知其卑陋。肇曰。上二界道受有之因雖同其行知其卑陋
示行貪欲離法染著。示行嗔恚於諸眾生無有恚礙。示行惡癡而以皆惠調伏其心 三三毒也。肇曰。行三毒而不乖三善也
示行慳貪而挨內外所有不惜身命。示行毀禁而安住淨戒。乃至小罪猶懷大懼。示行嗔恚而常慈忍。示行懈怠而勤修功德。示行亂意而常念定。示行愚癡而道違世間出世間慧 四十蔽也。肇曰。示行六蔽而不乖六度
示行諂偽而善方便隨諸經義 第六方便。肇曰。外現隨俗諂詐。內實隨經方便
示行憍慢而於眾生猶如橋梁 八願度也。肇曰。使物皆蹈我上取卑下之極也
示行諸煩惱而心常清淨 九力度也。肇曰。煩惱顯於外。心淨著於內
示入於魔而傾佛智惠不隨他教 十智度也。肇曰。外同邪教。內順正惠
示入聲聞而為眾生說未聞法 五未二乘。肇曰。聲聞不從人聞不能自悟。況能為人說所未聞也
示入辟支佛而成就大悲教化眾生 肇曰。大悲大乘法非辟支佛所能行也
示入貧窮而有寶手功德無盡 六雜報也。肇曰。手出自然寶周窮無盡
示入形殘而具諸相好以自莊嚴。示入下賤而生佛種性中具諸功德 外現形殘。內圓法相。外示下賤。內宿殖德。本生佛種性也 示入劣羸醜陋而得那羅延身。一切眾生之所樂見 肇曰。那羅延天力士名也。端正殊妙志力雄猛
示入老病而永斷病根超越死畏 肇曰。法身大士生死永盡。況老病乎
示有資生而恒觀無常實無所貪。示有妻妾婇女而常遠離五欲游泥。現於訥鈍而成就辨才總持無失。示入邪濟而以正濟度諸眾生 七異道。肇曰。津河可渡之處名正濟。嶮誑受名邪濟。佛道名正濟。外道名邪濟也
現遍入諸道而斷其因緣 八生死六道。肇曰。遍入異道。豈曰慕求欲斷其因緣耳
現於涅槃而不斷生死 九涅槃。肇曰。現身涅槃而方入生死。自上所列於菩薩皆為非道而處之無礙。乃所以為道。故曰。通達佛道
文殊師利。菩薩能如是行於非道。是為通達佛道 此亦結也
於是維摩詰問文殊師利。何等為如來種 二問如來種也。文五。一問。二答。三徵。四釋。五歎述。此初也。前生死雖非道菩薩化之為佛道。今煩惱雖生死種眾生悟之為如來種也
文殊師利言。有身為種 二答文二。初列十法增數可知。此一法也。肇曰。有身見也。夫心無定所隨物而變。在邪而邪。在正而正。邪正雖殊其種不異。何則變邪而正。改惡而善。豈別有異邪之正異惡之善。超然無因忽爾自得乎。然則正因邪起。善因惡生故。生曰。眾結煩惱為如來種也
無明有愛為種 二法門也。什曰。向總說。此開為二門也。一切結屬二故偏舉二門也。自下次第廣開。又解文云。無明性即是明。又云。不滅癡愛起於明脫
貪恚癡為種。四顛倒為種。五蓋為種。六入為種 如常數
七識處為種 七法也。欲界人天初識住劫初初禪。二識住二禪。三識住三禪。四識住空處。五識住識處。六識住無所有處七識住。什曰。識住者識得安住也。識念分明無有惱患。無壞者是為識住。惡趣則苦痛壞。四禪無相壞。非想滅定壞。亦彼地心想微昧念不分明故識不安住
八邪法為種 八法也。謂邪見邪思惟等
九惱處為種 九法也。什曰。愛我怨家。憎我知識。惱我己身。一世則三。三世為九也。義云。九結也
十不善法為種 十法也。謂殺生等如前
以要言之。六十二見及一切煩惱皆是佛種 二總結也。迷理為見。著事為煩惱。肇曰。塵勞眾力即成佛道故是佛種。生曰。夫人乘之悟本不近。捨生死遠。更求之也。斯為在生死事中即用其實為悟始者。豈非佛之萠芽起於生死事哉
曰何謂也 三徵也。肇曰。夫妙極之道必有妙極之因。而曰塵勞為種何者也
答曰。若見無為入正位者。不能復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四解釋文三。初法。次喻。後結。此初也。既煩惱性即菩提性。而二乘斷煩惱見無為。妄安涅槃之樂故自犯大心。凡夫為生死所迫慕勝心猛故能發大志也。生曰。以現事明之。見無為入正位者苦忍已上結使已斷。既至其所始。為見之以本欲捨生死求悟。悟則在生死外矣。無復不捨即悟之義故。不能復發菩提心也
譬如高原陸地不生蓮花。卑濕游泥乃生此花。如是見無為入正位者。終不能復能生於佛法。煩惱泥中乃有眾生起佛法耳 此二喻也。文二。初喻煩惱泥中有菩提蓮花也。二乘捨之證無為如高原也
又如殖種於空終不得生。糞壤之地乃能滋茂。如是入無為正位者不生佛法。起於我見如須彌山。猶能發于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生佛法矣 此二喻。我見之地生滋茂惠芽。二乘斷滅諸見如空中種也
是故當知。一切煩惱為如來種。譬如不下巨海則不能得無價寶珠。如是不入煩惱大海。則不能得生一切智寶 此下結文三可見。若悟煩惱性得菩提智。如不離大海得無價珠。二乘捨煩惱求菩提。如人捨大海求無價寶。其可得乎
爾時大迦葉歎言。善哉善哉。文殊師利。快說此語誠如所言。塵勞之疇為如來種 此下五迦葉歎述文四。一總歎領解。二述其得失。三舉諭自傷此語。四結無反覆。此初也。文殊呵意以實相真理煩惱即菩提。捨之則非正求也。今迦葉領意。夫求菩提亦無數劫久住生死。廣度眾生滿弘誓願。今阿羅漢已斷煩惱不受。後有於大悲願。永絕因緣。如根敗之士。凡夫業惑猶在生死未亡。若能發菩提心即能滿三祇劫剋終悲願故。不斷三寶能報佛恩。法華經迦葉述云。世尊往昔說法我時在座。但念空無想無作。於菩薩法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心不喜樂。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出於三界得涅槃證。又今我等年已朽邁故。於佛教化菩薩不生好樂之心。今聞授聲聞證深自慶。幸無量珍寶不求自得此。而推之往昔說法於菩薩法生絕示想。即今云此歎也
我等今者不復堪任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乃至五無間罪。猶能發意生於佛法。而今我等永不能發 此述得失。聲聞結盡不堪。五逆惑在能發也
譬如根敗乏士其於五欲不能復利。如是聲聞諸結斷者。於佛法中無所益復永不志願 三舉喻。自傷五根。若敗不能欲五塵也
是故文殊師利。凡夫於佛法有反覆。而聲聞無也。所以者何。凡夫聞佛法能起無上道心不斷三寶。正使聲聞終身聞佛法力無畏等。永不能發無上道意 四結無反覆。凡夫能成菩提以報佛恩。二乘息滅而永斷也
爾時會中有菩薩名普現色身。問維摩詰言。居士。父母妻子親戚眷屬吏民知識悉為是誰。奴婢僮僕為馬車乘皆何所在 三明資生眷屬。無上法身非一真所成。萬行為資生萬德為眷屬。方能成就。此初問也。肇曰。淨名權道無方隱顯難測。外現同世家屬。內以法為家屬。恐惑者見形不及其道故斯問也
於是維摩詰以偈答曰。智度菩薩母。方便以為父。一切眾道師。無不由是生 四十二偈答文四。初四。行明眷屬。二七行明資生。三二十八行明業用。四三行結勸。此初也。內有正智外有方便法身生焉。肇曰。智為內照權為外用。萬行之所由生。諸佛之所由出故。菩薩以智為母以權為父
法喜以為妻 肇曰。法喜謂見法生內喜也。世人以妻色為悅。菩薩以法喜為悅
慈悲心為女 肇曰。慈悲之情像女人性故以為女。生曰。慈悲以外適為用有女義焉
善心誠實男 肇曰。誠實真直男子之性。亦有為惡實故標以善心也
畢竟空寂舍 肇曰。堂宇蔽風霜空寂以障塵想。什曰。有非真要時復暫遊空為理宗。以為常宅
弟子眾塵勞。隨意之所轉 昔無明郎主恩愛魔王。今化令隨道為弟子也
道品善知識。由是成正覺 肇曰。成益我者三十七道品也。可謂善知識乎
諸度法等侶 肇曰。六度大乘之要發心為侶。俱至道場吾真侶也
四攝為妓女 肇曰。四攝悅眾如當妓女
歌詠誦法言。以此為音樂 肇曰。口詠法言以當音樂
總持之園苑。無漏法林樹。覺意淨妙花。解脫智慧果。八解之浴池。定水湛然滿。布以七淨花。浴此無垢人 此下明資生也。總持實相理也。無漏萬行林樹也。此樹開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什曰。解脫無為果。智慧有為果。此明慧也。八解之池止禪定之水。敷七淨之花。五欲熱惱貪愛諸塵浴此則清涼矣。此行明定也。七淨者。一戒淨。二心淨。三見淨。四度疑淨。五分別淨。六行淨。七涅槃淨。肇曰。總持強記萬善之苑也。於此苑樹無漏之林敷七覺之花。結解脫之果。八解之池積禪定水湛然充滿。布七淨之花羅列水上。而復無垢之士遊此林薨花池。閑宴嬉遊樂之至也。豈等俗林苑之歡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