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679|回复: 2

大乘广五蕴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2-2 15:14: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佛说五蕴。谓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云
何色蕴谓四大种。及大种所造色。云何四大
种。谓地界。水界。火界。风界。此复云何。谓地
坚性。水湿性。火煖性。风轻性。界者。能持自
性所造色故
云何四大所造色。谓眼根。耳根。鼻根。舌根。
身根。色声香味。及触一分。无表色等。造者
因义。根者最胜自在义。主义。增上义。是为
根义。所言主义。与谁为主。谓即眼根。与眼识
为主。生眼识故。如是乃至身根。与身识为主。
生身识故
云何眼根。谓以色为境。净色为性。谓于眼中。
一分净色如净醍醐。此性有故。眼识得生。无
即不生
云何耳根。谓以声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耳中。
一分净色。此性有故。耳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鼻根。谓以香为境。净色为性。谓于鼻中。
一分净色。此性有故。鼻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舌根。谓以味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舌上。
周遍净色。有说。此于舌上。有少不遍。如一毛
端。此性有故。舌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身根。谓以触为境。净色为性。谓于身中。
周遍净色。此性有故。身识得生。无即不生
云何色。谓眼之境。显色。形色。及表色等。显
色有四种。谓青黄赤白。形色。谓长短等
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
种因声。俱大种因声
诸心心法。是能执受。蠢动之类。是所执受。
执受大种因声者。如手相击。语言等声。非执
受大种因声者。如风林驶水等声。俱大种因
声者。如手击鼓等声
云何香。谓鼻之境。好香.恶香.平等香。好香
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顺益。恶香
者。谓与鼻合时。于蕴相续。有所违损。平等香
者。谓与鼻合时。无所损益
云何味。谓舌之境。甘醋咸辛苦淡等
云何触一分。谓身之境。除大种。谓滑性.涩
性.重性.轻性.冷饥渴等
滑谓细软。涩谓麤强。重谓可称。轻谓反是。煖
欲为冷。触是冷因。此即于因。立其果称。如说
诸佛出世乐。演说正法乐。众僧和合乐。同修
精进乐。精进勤苦。虽是乐因。即说为乐。此亦
如是。欲食为饥。欲饮为渴。说亦如是。已说
七种造触。及前四大十一种等
云何无表色等。谓有表业。三摩地所生。无见
无对色等。有表业者。谓身语表。此通善不善
无记性。所生色者。谓即从彼善不善表所生
之色。此不可显示故名无表。三摩地所生色
者。谓四静虑所生色等。此无表色。是所造性。
名善律仪。不善律仪等亦名业。亦名种子。如
是诸色。略为三种。一者可见有对。二者不可
见有对。三者不可见无对。是中可见有对者。
谓显色等。不可见有对者。谓眼根等。不可见
无对者。谓无表色等
云何受蕴。受有三种。谓乐受.苦受.不苦不
乐受。乐受者。谓此灭时。有和合欲。苦受者。
谓此生时。有乖离欲。不苦不乐受者。谓无二
欲。无二欲者。谓无和合。及乖离欲。受谓识之
领纳
云何想蕴。谓能增胜。取诸境相。增胜取者。谓
胜力能取。如大力者。说名胜力
云何行蕴。谓除受想。诸余心法。及心不相应
行。云何余心法。谓与心相应诸行。触.作意.
思.欲.胜解.念.三摩地.慧.信.惭.愧.无贪.无
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舍.不害.贪.瞋.
慢.无明.见.疑.无惭.无愧.昏沈.掉举.不
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正知.恶作.睡
眠.寻伺
是诸心法。五是遍行
此遍一切善不善无记心故名遍行
五是别境
此五一一。于差别境。展转决定。性不相离。是
中有一。必有一切
十一为善。六为烦恼。余是随烦恼。四为不定。
此不定四。非正随烦恼以通善及无记性故。
触等体性及业。应当解释
云何触。谓三和合。分别为性
三和。谓眼色识。如是等。此诸和合心心法生
故名为触。与受所依为业
云何作意。谓令心发悟为性。令心心法现前
警动。是忆念义任持攀缘心为业
云何思。谓于功德过失。及以俱非。令心造作
意业为性
此性若有。识攀缘用。即现在前。犹如磁石引
铁令动。能推善不善无记心为业
云何欲。谓于可爱乐事。希望为性。爱乐事者。
所谓可爱见闻等事。是愿乐希求之义能与
精进所依为业
云何胜解。谓于决定境。如所了知。印可为性。
决定境者。谓于五蕴等。如日亲说。色如聚
沫。受如水泡。想如阳炎。行如芭蕉。识如幻
境。如是决定。或如诸法所住自相。谓即如是
而生决定。言决定者即印持义。余无引转
为业。此增胜故。余所不能引
云何念。谓于惯习事。心不忘失。明记为性。惯
习事者。谓曾所习行。与不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三摩地。谓于所观事。心一境性。所观事
者。谓五蕴等。及无常苦空无我等。心一境
者。是专注义。与智所依为业。由心定故。如实
了知
云何慧。谓即于彼择法为性。或如理所引。或
不如理所引。或俱非所引
即于彼者。谓所观事。择法者。谓于诸法自相
共相由慧简择。得决定故。如理所引者。谓佛
弟子。不如理所引者。谓诸外道。俱非所引者。
谓余众生。断疑为业。慧能简择。于诸法中。得
决定故
云何信。谓于业果诸谛宝等。深正符顺。心净
为性
于业者。谓福。非福。不动业。于果者。谓须陀
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果。于谛者。谓苦
集灭道谛。于宝者。谓佛法僧宝。于如是业果
等。极相符顺。亦名清净。及希求义。与欲所
依为业
云何惭。谓自增上。及法增上。于所作罪。羞耻
为性。罪谓过失。智者所厌患故。羞耻者。谓不
作众罪。防息恶行。所依为业
云何愧。谓他增上。于所作罪。羞耻为性。他增
上者谓怖畏责罚。及议论等。所有罪失。羞
耻于他。业如惭说
云何无贪。谓贪对治。令深厌患。无着为性。谓
于诸有。及有资具。染着为贪。彼之对治。说为
无贪。此即于有。及有资具。无染着义。遍知生
死诸过失故。名为厌患。恶行不起。所依为

云何无瞋。谓瞋对治。以慈为性。谓于众生。不
损害义。业如无贪说
云何无痴。谓痴对治。如实正行为性。如实者
略。谓四圣谛广。谓十二缘起。于彼加行。是正
知义。业亦如无贪说
云何精进。谓懈怠对治。善品现前。勤勇为性。
谓若被甲。若加行。若无怯弱。若不退转。若无
喜足。是如此义。圆满成就。善法为业
云何轻安。谓麤重对治。身心调畅。堪能为性。
谓能弃舍十不善行。除障为业。由此力故。除
一切障。转舍麤重
云何不放逸。谓放逸对治。依止无贪。乃至精
进。舍诸不善。修彼对治诸善法故。谓贪瞋痴。
及以懈怠。名为放逸。对治彼故。是不放逸。谓
依无贪.无瞋.无痴.精进四法。对治不善法。
修习善法故。世出世间正行所依为业
云何舍。谓依如是无贪。无瞋。乃至精进。获得
心平等性。心正直性。心无功用性。又复由此。
离诸杂染法。安住清净法。谓依无贪。无瞋无
痴。精进性故。或时远离昏沈掉举诸过失故。
初得心平等。或时任运无勉励故。次得心正
直。或时远离诸杂染故。最后获得心无功用。
业如不放逸说
云何不害。谓害对治。以悲为性。谓由悲故。不
害群生。是无瞋分。不损恼为业
云何贪。谓于五取蕴。染爱耽着为性。谓此缠
缚。轮回三界。生苦为业。由爱力故。生五取

云何瞋。谓于群生。损害为性。住不安隐。及恶
行所依为业。不安隐者。谓损害他。自住苦故
云何慢。慢有七种。谓慢.过慢.过过慢.我慢.
增上慢.卑慢.邪慢。云何慢。谓于劣计己胜。
或于等计己等。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过慢。
谓于等计己胜。或于胜计己等。如是心高举
为性。云何过过慢。谓于胜计己胜。如是心高
举为性。云何我慢。谓于五取蕴。随计为我。或
为我所。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增上慢。谓未
得增上殊胜所证之法。谓我已得。如是心高
举为性。增上殊胜所证法者。谓诸圣果。及三
摩地。三摩鉢底等。于彼未得。谓我已得。而自
矜倨。云何卑慢谓于多分殊胜。计己少分下
劣。如是心高举为性。云何邪慢。谓实无德。计
己有德。如是心高举为性。下生敬重所依为
业。谓于尊者。及有德者。而起倨骜。不生崇

云何无明。谓于业果谛宝。无智为性。此有二
种。一者俱生。二者分别。又欲界贪瞋。及以无
明。为三不善根。谓贪不善根。瞋不善根。痴
不善根。此复俱生。不俱生。分别所起。俱生
者。谓禽兽等。不俱生者。谓贪相应等。分别
者。谓诸见相应与虚妄决定。疑烦恼所依为

云何见。见有五种。谓萨迦耶见.边执见.邪
见.见取.戒取。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
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谓败坏
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即于此中。见一见常。
异蕴有我蕴。为我所等。何故复如是说。谓萨
者破常想。迦耶破一想。无常积集。是中无我
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
为业
云何边执见。谓萨迦耶见增上力故。即于所
取。或执为常。或执为断。染慧为性。常边者。
谓执我自在。为遍常等。断边者。谓执有作者
丈夫等彼死已不复生。如瓶既破更无盛用。
障中道出离为业
云何邪见。谓谤因果。或谤作用。或坏善事。染
慧为性。谤因者。因谓业烦恼性。合有五支。烦
恼有三种。谓无明爱取。业有二种谓行及有。
有者。谓依阿赖耶识诸业种子此亦名业。如
世尊说。阿难。若业能与未来果彼亦名有。如
是等。此谤名为谤因。谤果者。果有七支。谓识
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此谤为谤果。或复谤
无善行恶行。名为谤因。谤无善行恶行果报。
名为谤果。谤无此世他世。无父无母。无化生
众生。此谤为谤作用。谓从此世往他世作用。
种子任持作用。结生相续作用等。谤无世间
阿罗汉等。为坏善事。断善根为业。不善根坚
固所依为业。又生不善。不生善为业
云何见取。谓于三见。及所依蕴。随计为最为
上为胜为极。染慧为性。三见者。谓萨迦耶。
边执。邪见。所依蕴者。即彼诸见所依之蕴。业
如邪见说
云何戒禁取。谓于戒禁。及所依蕴。随计为清
净为解脱。为出离。染慧为性。戒者。谓以恶
见为先。离七种恶。禁者。谓牛狗等禁。及自拔
发。执三支杖僧佉定慧等。此非解脱之因。
又计大自在或计世主。及入水火等。此非生
天之因。如是等。彼计为因。所依蕴者。谓即戒
禁所依之蕴。清净者。谓即说此无间方便。以
为清净。解脱者。谓即以此解脱。烦恼出离者。
谓即以此出离生死。是如此义。能与无果唐
劳疲苦所依为业。无果唐劳者。谓此不能获
出苦义
云何疑。谓于谛宝等。为有为无。犹预为性。
不生善法。所依为业。诸烦恼中。后三见及疑。
唯分别起。余通俱生。及分别起
云何忿。谓依现前不饶益事。心愤为性。能与
暴恶。执持鞭杖。所依为业
云何恨。谓忿为先。结怨不舍为性。能与不忍。
所依为业
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谓藏隐罪故。他
正教诲时。不能发露。是痴之分。能与追悔。
不安隐住。所依为业
云何恼。谓发暴恶言。陵犯为性。忿恨为先。心
起损害。暴恶言者。谓切害麤犷。能与忧苦。不
安隐住。所依为业。又能发生非福为业。起恶
名称为业
云何嫉。谓于他盛事。心妒为性。为名利故。于
他盛事。不堪忍耐。妒忌心生。自住忧苦。所依
为业
云何悭。谓施相违。心吝为性。谓于财等。生吝
惜故。不能惠施。如是为悭。心遍执着利养众
具。是贪之分。与无厌足。所依为业。无厌足
者。由悭吝故。非所用物。犹恒积聚
云何诳。谓矫妄于他诈现不实功德为性。是
贪之分。能与邪命。所依为业
云何谄。谓矫设方便。隐己过恶。心曲为性。谓
于名利。有所计着。是贪痴分。障正教诲为业。
复由有罪。不自如实发露归忏。不任教授
云何憍。谓于盛事。染着倨傲。能尽为性。盛事
者。谓有漏盛事。染着倨傲者。谓于染爱。悦豫
矜恃。是贪之分。能尽者。谓此能尽诸善根

云何害。谓于众生。损恼为性。是瞋之分。损恼
者。谓加鞭杖等。即此所依为业
云何为惭。谓所作罪。不自羞耻为性。一切烦
恼。及随烦恼。助伴为业
云何无愧。谓所作罪。不羞他为性。业如无惭

云何昏沈。谓心不调畅。无所堪任。蒙昧为
性。是痴之分。与一切烦恼。及随烦恼。所依为

云何掉举。谓随忆念喜乐等事。心不寂静为
性。应知忆念先所游戏欢笑等事。心不寂静。
是贪之分。障奢摩他为业
云何不信。谓信所治。于业果等。不正信顺。心
不清净为性。能与懈怠。所依为业
云何懈怠。谓精进所治。于诸善品。心不勇进
为性。能障勤修众善为业
云何放逸。谓依贪瞋痴懈怠故。于诸烦恼。心
不防护。于诸善品。不能修习为性。不善增长。
善法退失。所依为业
云何失念。谓染污念。于诸善法。不能明记为
性。染污念者。谓烦恼俱。于善不明记者。谓于
正教授。不能忆持义能与散乱所依为业
云何散乱。谓贪瞋痴分。令心心法流散为性。
能障离欲为业
云何不正知。谓烦恼相应慧。能起不正身语
意行为性。违犯律行所依为业。谓于去来等。
不正观察故。而不能知应作不应作。致犯律

云何恶作。谓心变悔为性。谓恶所作故名恶
作。此恶作体非即变悔。由先恶所作。后起追
悔故。此即以果从因为目。故名恶作。譬如六
触处说为先业。此有二位。谓善不善。于二位
中。复各有二。若善位中。先不作善。后起悔
心。彼因是善。悔亦是善。若先作恶。后起悔
心。彼因不善。悔即是善。若不善位。先不作
恶。后起悔心。彼因不善。悔亦不善。若先作
善。后起悔心。彼因是善。悔是不善
云何睡眠。谓不自在转。昧略为性。不自在者。
谓令心等不自在转。是痴之分。又此自性不
自在故。令心心法极成昧略。此善不善。及无
记性。能与过失。所依为业
云何寻。谓思慧差别。意言寻求。令心麤相分
别为性。意言者。谓是意识。是中或依思。或依
慧而起。分别麤相者。谓寻求瓶衣车乘等之
麤相。乐触苦触等所依为业
云何伺。谓思慧差别。意言伺察。令心细相分
别为性。细相者。谓于瓶衣等。分别细相成不
成等差别之义
云何心不相应行。谓依色心等。分位假立。谓
此与彼不可施设。异不异性。此复云何。谓得.
无想定.灭尽定.无想天.命根.众同分.生.老.
住.无常.名身.句身.文身.异生性。如是等
云何得。谓若获。若成就。此复三种。谓种子成
就。自在成就。现起成就。如其所应
云何无想定。谓离遍净染未离上染。以出离
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灭尽定。谓已离无所有处染。从第一有
更起胜进。暂止息想作意为先。所有不恒行。
及恒行一分。心心法灭为性不恒行。谓六转
识。恒行。谓摄藏识。及染污意。是中六转识
品。及染污意灭。皆灭尽定
云何无想天。谓无想定所得之果。生彼天已。
所有不恒行。心心法灭为性
云何命根。谓于众同分。先业所引住时分限
为性
云何众同分。谓诸群生各各自类相似为性
云何生。谓于众同分。所有诸行。本无今有
为性
云何老。谓彼诸行相续。变坏为性
云何住。谓彼诸行相续。随转为性
云何无常。谓彼诸行相续。谢灭为性
云何名身。谓于诸法自性。增语为性。如说眼

云何句身。谓于诸法差别增语为性。如说诸
行无常等
云何文身。谓即诸字。此能表了前二性故。亦
名显。谓名句所依。显了义故。亦名字。谓无异
转故。前二性者。谓诠自性及以差别。显谓显

云何异生性。谓于圣法。不得为性
云何识蕴。谓于所缘。了别为性。亦名心。能采
集故。亦名意。意所摄故。若最胜心。即阿赖耶
识。此能采集诸行种子故。又此行相不可分
别。前后一类相续转故。又由此识从灭尽定。
无想定。无想天起者。了别境界转识。复生待
所缘缘差别转故。数数间断还复生起。又令
生死流转回还故。阿赖耶识者。谓能摄藏一
切种子。又能摄藏我慢相故。又复缘身为境
界故。又此亦名阿陀那识。执持身故。最胜意
者。谓缘藏识为境之识。恒与我痴.我见.我
慢.我爱相应。前后一类相续随转。除阿罗汉
圣道。灭定现在前位。如是六转识。及染污意。
阿赖耶识。此八名识蕴
问蕴为何义。答积聚是蕴义。谓世间相续品
类趣处差别色等总略摄故。如世尊说。比丘
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
若麤若细。若胜若劣。若近若远。如是总摄
为一色蕴
复有十二处。谓眼处.色处.耳处.声处.鼻处.
香处.舌处.味处.身处.触处.意处.法处。眼等
五处。及色声香味处。如前已释。触处谓诸大
种及一分触。意处即是识蕴。法处谓受想行
蕴。并无表色等。及诸无为
云何无为。谓虚空无为.非择灭无为.择灭无
为。及真如等。虚空者。谓容受诸色。非择灭
者。谓若灭非离系
云何非离系。谓离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云何择灭。谓若灭是离系
云何离系。谓烦恼对治诸蕴毕竟不生
云何真如。谓诸法法性法无我性
问处为何义。答诸识生长门是处义
复有十八界。谓眼界.色界.眼识界.耳界.声
界.耳识界.鼻界.香界.鼻识界.舌界.味界.舌
识界.身界.触界.身识界.意界.法界.意识界。
眼等诸界。及色等诸界。如处中说。六识界者。
谓依眼等根。缘色等境。了别为性。意界者。即
彼无间灭等。为显第六识依止。及广建立十
八界故。如是色蕴即十处十界及法处法界
一分。识蕴即意处及七心界。余三蕴及色蕴
一分。并诸无为。即法处法界
问界为何义。答任持无作用性自相是界义。
问以何义故说蕴界处等。答对治三种我执
故。所谓一性我执。受者我执。作者我执。如其
次第
复次此十八界几有色。谓十界一少分。即色
蕴自性。几无色。谓所余界
几有见。谓一色界。几无见。谓所余界
几有对。谓十色界。若彼于此有所碍故。几无
对。谓所余界
几有漏。谓十五界。及后三少分。谓于是处烦
恼起故。现所行处故。几无漏。谓后三少分。几
欲界系。谓一切。几色界系。谓十四。除香味
及鼻舌识。几无色界系。谓后三。几不系。谓
即彼无漏。几蕴所摄。谓除无为。几取蕴所
摄。谓有漏。几善。几不善。几无记。谓十通三
性。七心界色声。及法界一分。八无记性。几
是内。谓十二。除色声香味触及法界。几是外。
谓所余六
几有缘。谓七心界及法界少分。心所法性。几
无缘。谓余十及法界少分
几有分别。谓意识界。意界。及法界少分
几有执受。谓五内界。及四界少分。谓色香味
触。几非执受。谓余九及四少分
几同分。谓五内有色界。与彼自识等境界故
几彼同分。谓彼自识空时。与自类等故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5: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
 得离生老死  病苦依过失
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是此论体。诸聪慧
者应如次知。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
无差别故。分住故。无染故。常恒故。相应故。
不作义利故。作义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显
示菩提心果。令见胜利。次即说彼所起之
因。然后安立。此出生相。及显异名而无差别。
于一切位无有染着。常与净法而共相应。不
净位中无诸功用。于清净位能作利益。一性
涅槃应知。如是十二种义今此论中次第开
阐。何者名为菩提心果。谓最寂静涅盘界。
此唯诸佛所证。非余能得。所以者何。唯佛如
来能永灭尽一切微细烦恼热故。于中无生
永不复生意生诸蕴故。无老此功德增上殊
胜圆满究竟无衰变故。无死永舍离不思议
变易死故。无病一切烦恼所知障病及与习
气皆永断故。无苦依无始时来无明住地所
有习气皆永除故。无过失一切身语意误犯
不行故。此则由菩提心。为最上方便不退失
因一切功德。至于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
即涅盘界。何者为涅盘界。谓诸佛所有转依
相不思议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议果因。如
白月初分故今顶礼。复次颂曰
 能益世善法  圣法及诸佛
 所依宝处如  如地海种子
复次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生长所依
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
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如是已说菩提
心果。云何此因。颂曰
 信为其种子  般若为其母
 三昧为胎藏  大悲乳养人
复次云何此因积集。应知如转轮王子。其中
于法深信为菩提心种子。智慧通达为母。三
昧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
悲为乳母。以哀愍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厌倦。
一切种智得圆满故。云何自性。颂曰
 自性无染着  如火宝空水
 白法所成就  犹如大山王
复次应知此菩提心因积集已。有二种相。谓
离染清净相。白法所成相。离染清净相者。谓
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
譬如火摩尼宝虚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
翳时。虽其自性无所染着。然犹远离灰等
故。令火等得清净。如是一切众生自性无差
别心。虽贪等烦恼所不能染。然犹远离贪等
故。其心得清净。白法所成相者。谓如是自性
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净法
而成其性。如说须弥山众宝所依。即以众宝
而合成故。云何异名。颂曰
 至于成佛位  不名菩提心
 名为阿罗诃  净我乐常度
 此心性明洁  与法界同体
 如来依此心  说不思议法
复次此菩提心。永离一切客尘过恶。不离一
切功德成就。得四种最上波罗蜜。名如来法
身。如说世尊如来法身。即是常波罗蜜。乐
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来法身即是
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差别名字。又如
说。舍利弗。此清净法性即是法界。我依此自
性清净心。说不思议法。云何无差别。颂曰
 法身众生中  本无差别相
 无作无初尽  亦无有染浊
 法空智所知  无相圣所行
 一切法依止  断常皆悉离
复次此菩提心。在于一切众生身中。有十种
无差别相。所谓无作以无为故。无初以无起
故。无尽以无灭故。无染浊以自性清净故。性
空智所知以一切法无我一味相故。无形相
以无诸根故。圣所行以是佛大圣境界故。一
切法所依以染净诸法所依止故。非常以是
杂染非常法性故。非断以是清净非断法性
故。云何分位。颂曰
 不净众生界  染中净菩萨
 最极清净者  是说为如来
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
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最清净位说名如
来。如说。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
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
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
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
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
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烦恼
藏。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
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至一切众生
所观察地。尽一切所知之地。升无二丈夫处。
得无障碍无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说名如来
应正等觉。是故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
身不异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
众生界。此但名异非义有别。云何无染。颂曰
 譬如明净日  为云之所翳
 烦恼云若除  法身日明显
此复云何。于不净位中。现有无量诸烦恼。而
不为染。譬如日轮为云所覆而性常清净。此
心亦尔。彼杂烦恼但为客故。云何常恒。颂

 譬如劫尽火  不能烧虚空
 如是老病死  不能烧法界
 如一切世间  依虚空起尽
 诸根亦如是  依无为生灭
复次云何。于此现有生老死。而言是常。譬如
虚空虽劫灾火起不能为害。法界亦尔。是故
经言。世尊。生死者但随俗说有。世尊。死者诸
根隐没。生者诸根新起。非如来藏有生老死
若没若起。世尊。如来藏过有为相。寂静常住
不变不断故。云何相应。颂曰
 如光明热色  与灯无异相
 如是诸佛法  于法性亦然
 烦恼性相离  空彼客烦恼
 净法常相应  不空无垢法
复次云何未成正觉。而言于此佛法相应。譬
如光明热色等与灯无有异相。诸佛法于法
身亦如是。如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有功德法。
譬如灯有光明热色不离不脱。摩尼宝珠光
色形状亦复如是。舍利弗。如来所说诸佛法
身智功德法不离不脱者。所谓过恒河沙如
来法也。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
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
不空如来藏。过恒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
不脱智。云何不作义利。颂曰
 烦恼藏缠覆  不能益众生
 如莲华未开  如金在粪中
 亦如月盛满  阿脩罗所蚀
复次众生法身。即与如是功德相应。何故无
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未开。诸恶见叶共
包裹故。如金堕厕。在于觉观粪秽中故。如满
月被蚀。我慢罗睺所执取故。如池水被浊。贪
欲尘土所混杂故。如金山被翳。瞋恚泥垢所
封着故。如虚空被覆。痴愚重云之所蔽故。
如日未出。在无明习气地中故。如世界未成。
在六处水大藏中故。如云无雨。相违缘现前
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  佛体客尘翳亦然
 是时功德不自益  反此则能为大利
云何作义利。颂曰
 如池无垢浊  如莲大开敷
 亦如上真金  洗除众粪秽
 如虚空清净  朗月星围绕
 离欲解脱时  功德亦如是
 譬如日明现  威光遍世间
 如地生众谷  如海出众宝
 如是益众生  令从诸有脱
 了知诸有性  而起于大悲
 若尽若不尽  斯皆无所著
 佛心如大云  住于实际空
 三昧总持法  甘雨随时降
 一切诸善苗  因此而生长
此偈中义与前相反。应知则是清净法身。远
离客尘众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证斯法者
则名如来应正等觉。于常住寂静清凉不思
议涅盘界。恒受安乐。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
云何一性。颂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来
 如是亦即是  圣谛第一义
 涅盘不异佛  犹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离  故无异涅盘
若如来法身异涅盘者。经中不应作如是说。
如彼颂曰
 众生界清净  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盘  涅盘即如来
复次如有经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名涅盘界。即此涅盘界名如来法身。世
尊。无异如来无异法身。言如来者即法身也
复次应知。此亦不异苦灭谛。是故经言。非以
苦坏名苦灭谛。言苦灭者。以从本已来无作
无起。无生无灭。无尽离尽。常恒不变无有
断绝。自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藏。具足过恒
河沙不离不脱智不思议诸佛法。是故说名
如来法身世尊。即此如来法身。未离烦恼藏。
说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
尊。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本所不见本所
不证。唯佛世尊。永坏一切烦恼藏。具修一切
苦灭道之所证得。是故当知。佛与涅盘无有
差别。譬如冷触不异于水。复次应知。唯有一
乘道若不尔者。异此应有余涅盘故。同一法
界岂有下劣涅盘胜妙涅盘耶。亦不可言由
下中上胜劣诸因而得一果。以现见因差别
果亦差别故。是故经言。世尊。实无胜劣差别
法证得涅盘世尊。平等诸法证于涅盘。世尊。
平等智。平等解脱。平等解脱见。证得涅盘。
是故世尊。涅盘界者名为一味。所谓平等味
解脱味也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此论丹藏与国宋二藏不同。此则丹本。有
 五字四句二十四颂。间挟七言一偈。离为
 十二段。段段各释。吾祖贤首疏。所释者。此
 本也。按彼国宋两本。有七字四句二十偈。
 一举并出。后方次第释之。其初偈曰。法界
 不生亦不灭。无老病死无蕴过。由彼发胜
 菩提心。是故我今稽首礼者是也。今按开
 元录。及贤首疏。并以此论为单译。而国宋
 两本与此丹本文虽有异。义则无殊。必是
 开元之后。后代重译也。但未详何代何人
 之译。此须待勘。二藏直以为提云般若译
 者错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2-2 15:18:1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2-2 15:22 编辑

稽首菩提心  能为胜方便
 得离生老死  病苦依过失
菩提心略说有十二种义。是此论体。诸聪慧
者应如次知。所谓果故因故。自性故。异名故。
无差别故。分住故。无染故。常恒故。相应故。
不作义利故。作义利故。一性故。此中最初显
示菩提心果。令见胜利。次即说彼所起之
因。然后安立。此出生相。及显异名而无差别。
于一切位无有染着。常与净法而共相应。不
净位中无诸功用。于清净位能作利益。一性
涅槃应知。如是十二种义今此论中次第开
阐。何者名为菩提心果。谓最寂静涅盘界。
此唯诸佛所证。非余能得。所以者何。唯佛如
来能永灭尽一切微细烦恼热故。于中无生
永不复生意生诸蕴故。无老此功德增上殊
胜圆满究竟无衰变故。无死永舍离不思议
变易死故。无病一切烦恼所知障病及与习
气皆永断故。无苦依无始时来无明住地所
有习气皆永除故。无过失一切身语意误犯
不行故。此则由菩提心。为最上方便不退失
因一切功德。至于究竟而得彼果。彼果者
即涅盘界。何者为涅盘界。谓诸佛所有转依
相不思议法身。以菩提心是不思议果因。如
白月初分故今顶礼。复次颂曰
 能益世善法  圣法及诸佛
 所依宝处如  如地海种子
复次菩提心如地。一切世间善苗生长所依
故。如海一切圣法珍宝积聚处所故。如种子
一切佛树出生相续之因故。如是已说菩提
心果。云何此因。颂曰
 信为其种子  般若为其母
 三昧为胎藏  大悲乳养人
复次云何此因积集。应知如转轮王子。其中
于法深信为菩提心种子。智慧通达为母。三
昧为胎藏。由定乐住一切善法得安立故。大
悲为乳母。以哀愍众生。于生死中无有厌倦。
一切种智得圆满故。云何自性。颂曰
 自性无染着  如火宝空水
 白法所成就  犹如大山王
复次应知此菩提心因积集已。有二种相。谓
离染清净相。白法所成相。离染清净相者。谓
即此心自性不染。又出客尘烦恼障得清净。
譬如火摩尼宝虚空水等为灰垢云土所覆
翳时。虽其自性无所染着。然犹远离灰等
故。令火等得清净。如是一切众生自性无差
别心。虽贪等烦恼所不能染。然犹远离贪等
故。其心得清净。白法所成相者。谓如是自性
清净心。为一切白法所依。即以一切白净法
而成其性。如说须弥山众宝所依。即以众宝
而合成故。云何异名。颂曰
 至于成佛位  不名菩提心
 名为阿罗诃  净我乐常度
 此心性明洁  与法界同体
 如来依此心  说不思议法
复次此菩提心。永离一切客尘过恶。不离一
切功德成就。得四种最上波罗蜜。名如来法
身。如说世尊如来法身。即是常波罗蜜。乐
波罗蜜。我波罗蜜。净波罗蜜。如来法身即是
客尘烦恼所染自性清净心差别名字。又如
说。舍利弗。此清净法性即是法界。我依此自
性清净心。说不思议法。云何无差别。颂曰
 法身众生中  本无差别相
 无作无初尽  亦无有染浊
 法空智所知  无相圣所行
 一切法依止  断常皆悉离
复次此菩提心。在于一切众生身中。有十种
无差别相。所谓无作以无为故。无初以无起
故。无尽以无灭故。无染浊以自性清净故。性
空智所知以一切法无我一味相故。无形相
以无诸根故。圣所行以是佛大圣境界故。一
切法所依以染净诸法所依止故。非常以是
杂染非常法性故。非断以是清净非断法性
故。云何分位。颂曰
 不净众生界  染中净菩萨
 最极清净者  是说为如来
复次此菩提心。无差别相故。不净位中名众
生界。于染净位名为菩萨。最清净位说名如
来。如说。舍利弗。即此法身。为本际无边烦恼
藏所缠。从无始来生死趣中生灭流转。说名
众生界。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厌离生死漂
流之苦。舍于一切诸欲境界。于十波罗蜜及
八万四千法门中。为求菩提而修诸行。说名
菩萨。复次舍利弗。即此法身。解脱一切烦恼
藏。远离一切苦。永除一切烦恼随烦恼垢。清
净极清净最极清净。住于法性。至一切众生
所观察地。尽一切所知之地。升无二丈夫处。
得无障碍无所著一切法自在力。说名如来
应正等觉。是故舍利弗。众生界不异法身。法
身不异众生界。众生界即是法身。法身即是
众生界。此但名异非义有别。云何无染。颂曰
 譬如明净日  为云之所翳
 烦恼云若除  法身日明显
此复云何。于不净位中。现有无量诸烦恼。而
不为染。譬如日轮为云所覆而性常清净。此
心亦尔。彼杂烦恼但为客故。云何常恒。颂

 譬如劫尽火  不能烧虚空
 如是老病死  不能烧法界
 如一切世间  依虚空起尽
 诸根亦如是  依无为生灭
复次云何。于此现有生老死。而言是常。譬如
虚空虽劫灾火起不能为害。法界亦尔。是故
经言。世尊。生死者但随俗说有。世尊。死者诸
根隐没。生者诸根新起。非如来藏有生老死
若没若起。世尊。如来藏过有为相。寂静常住
不变不断故。云何相应。颂曰
 如光明热色  与灯无异相
 如是诸佛法  于法性亦然
 烦恼性相离  空彼客烦恼
 净法常相应  不空无垢法
复次云何未成正觉。而言于此佛法相应。譬
如光明热色等与灯无有异相。诸佛法于法
身亦如是。如说。舍利弗。诸佛法身有功德法。
譬如灯有光明热色不离不脱。摩尼宝珠光
色形状亦复如是。舍利弗。如来所说诸佛法
身智功德法不离不脱者。所谓过恒河沙如
来法也。复次如说有二种如来藏空智。何等
为二。所谓空如来藏。一切烦恼若离若脱智。
不空如来藏。过恒河沙不思议诸佛法不离
不脱智。云何不作义利。颂曰
 烦恼藏缠覆  不能益众生
 如莲华未开  如金在粪中
 亦如月盛满  阿脩罗所蚀
复次众生法身。即与如是功德相应。何故无
有如来德用。应知此如莲未开。诸恶见叶共
包裹故。如金堕厕。在于觉观粪秽中故。如满
月被蚀。我慢罗睺所执取故。如池水被浊。贪
欲尘土所混杂故。如金山被翳。瞋恚泥垢所
封着故。如虚空被覆。痴愚重云之所蔽故。
如日未出。在无明习气地中故。如世界未成。
在六处水大藏中故。如云无雨。相违缘现前
故。总为颂曰
 如莲金等未开显  佛体客尘翳亦然
 是时功德不自益  反此则能为大利
云何作义利。颂曰
 如池无垢浊  如莲大开敷
 亦如上真金  洗除众粪秽
 如虚空清净  朗月星围绕
 离欲解脱时  功德亦如是
 譬如日明现  威光遍世间
 如地生众谷  如海出众宝
 如是益众生  令从诸有脱
 了知诸有性  而起于大悲
 若尽若不尽  斯皆无所著
 佛心如大云  住于实际空
 三昧总持法  甘雨随时降
 一切诸善苗  因此而生长
此偈中义与前相反。应知则是清净法身。远
离客尘众患故。成就自性功德故。证斯法者
则名如来应正等觉。于常住寂静清凉不思
议涅盘界。恒受安乐。为一切众生之所归仰。
云何一性。颂曰
 此即是法身  亦即是如来
 如是亦即是  圣谛第一义
 涅盘不异佛  犹如冷即水
 功德不相离  故无异涅盘
若如来法身异涅盘者。经中不应作如是说。
如彼颂曰
 众生界清净  应知即法身
 法身即涅盘  涅盘即如来
复次如有经言。世尊。即此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名涅盘界。即此涅盘界名如来法身。世
尊。无异如来无异法身。言如来者即法身也
复次应知。此亦不异苦灭谛。是故经言。非以
苦坏名苦灭谛。言苦灭者。以从本已来无作
无起。无生无灭。无尽离尽。常恒不变无有
断绝。自性清净。远离一切烦恼藏。具足过恒
河沙不离不脱智不思议诸佛法。是故说名
如来法身世尊。即此如来法身。未离烦恼藏。
说名如来藏。世尊。如来藏智。是如来空智。世
尊。如来藏者。一切声闻独觉。本所不见本所
不证。唯佛世尊。永坏一切烦恼藏。具修一切
苦灭道之所证得。是故当知。佛与涅盘无有
差别。譬如冷触不异于水。复次应知。唯有一
乘道若不尔者。异此应有余涅盘故。同一法
界岂有下劣涅盘胜妙涅盘耶。亦不可言由
下中上胜劣诸因而得一果。以现见因差别
果亦差别故。是故经言。世尊。实无胜劣差别
法证得涅盘世尊。平等诸法证于涅盘。世尊。
平等智。平等解脱。平等解脱见。证得涅盘。
是故世尊。涅盘界者名为一味。所谓平等味
解脱味也
大乘法界无差别论
 此论丹藏与国宋二藏不同。此则丹本。有
 五字四句二十四颂。间挟七言一偈。离为
 十二段。段段各释。吾祖贤首疏。所释者。此
 本也。按彼国宋两本。有七字四句二十偈。
 一举并出。后方次第释之。其初偈曰。法界
 不生亦不灭。无老病死无蕴过。由彼发胜
 菩提心。是故我今稽首礼者是也。今按开
 元录。及贤首疏。并以此论为单译。而国宋
 两本与此丹本文虽有异。义则无殊。必是
 开元之后。后代重译也。但未详何代何人
 之译。此须待勘。二藏直以为提云般若译
 者错耳


诸有乐略者  彼已显方隅
 若有爱烦文  为彼说总相
 由声及义智  俗言为本者
 是观总相言  此颂声及义
 谓声并义二  此中二种智
 名声兼义智  彼为根本者
 谓即于因义  由诸世间说
 以声义智本  是故勒为颂
 声义及智义  故略造斯论
 问名义连属  是俗说为本
 何以故今云  但唯办声义
 答曰不如此  纵有连属声
 唯名与义二  诸有许共相
 所诠及能诠  此中理印持
 咸摄入于此  谓不相离性
 方许相连属  故今不别说
 由能诠名等  唯局连属门
 了彼所诠义  故以总相性
 方得解了者  后当以广说
 故唯声义智  连属道理成
 有余复意乐  此中名义二
 有三种差别  谓声并义二
观总相论颂一卷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2 23:11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