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这位敏感的中年人,一步步变成一个性格复杂、城府极深的阴谋家?答案都来自本章一开始的“烛影斧声”。开宝九年是赵氏兄弟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对于他本人而言,却宁愿希望这一年的所有事情都被从史册里彻底抹掉!, ]6 s$ G. K) i# T
; }" [5 a/ Y7 U# x: Q" U. S6 l1 Z) R
赵匡胤的去世十分突然,而且衍生出了江湖上流传千年的一则公案——“烛影斧声”。, C) c4 A6 l% J) Z+ P% H
5 W6 K/ D, J, y6 z' M; T3 q在这个案子里,伦理学家关注的是,赵光义到底会不会丧心病狂,杀掉他的亲哥哥;法学家思考的是,赵光义如果杀了他哥哥,用的是什么兵器,栽赃也要讲证据嘛;小报记者在意的是,赵光义到底有没有调戏花蕊夫人,以至于被他哥哥发现后痛下杀手;神秘文化爱好者研究的重点在于,那一天的汴梁城里,有没有飘起鹅毛大雪;医学家一直也在讨论,以赵匡胤的体格,是死于心脏病还是脑溢血,如果是毒药,难道没有七窍流血……
5 U( a3 o) H/ ^# c% k8 Q8 t( }& q8 A& {. K# f( {
够乱吧,历史就是这样,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因为没人有能力回到现场,所以大家尽可以发挥聪明才智乱猜一气,反正不用担心赵匡胤来找麻烦。
/ O% e; O/ j5 V7 B5 W3 l
" m+ v& C! h# Y) Z' d4 w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基本上可以判断,对赵匡胤的死,他弟弟赵光义是负有责任的,至于用了什么兵器,用了什么牌子的毒药,这种细节我们不再追究。纵观赵光义的一生,都在为了掩盖这件事而奔忙——他终生都没能走出哥哥的阴影。5 Z, T3 v! d% K, H
$ E5 Y$ P4 Y; f5 ~4 y6 v
····有一个词语叫“盖棺定论”,就是说这个人死了后,我们才好说他的好话坏话,给他的一生下定论,他一天不死,这个定论就一天不能下。为此有人还写了两句著名的诗,说如果周公在流言飞语说他篡国的时候死掉,那他这黑锅就背大了,成为历史的罪人。与此相反,如果王莽在篡位之前死掉,那就是历史上的一个大圣人。
9 ]- L# ~' a8 Y, b, _$ c
5 g5 u7 k8 C ?& A' Q# I赵光义现在死了,所以可以盖棺定论,他,基本上是个“一般人”!4 s* U! X: v x
Y' W3 d" @: l" u0 p这个结论有没有力度?别着急,后面你就知道,我确实没有敷衍你。在当上皇帝之前,赵光义在政治和军事上,似乎没有什么大的作为;他即位后修改历史,让自己提前进入历史进程,参与了“陈桥兵变”,实际上根据相关资料记载,那会儿年轻的赵光义正在寺庙里陪着杜老太太。5 e4 B6 e, }. ]8 O: ]
0 k4 x+ S) H9 u' r* w, A7 V仔细梳理一下赵光义的人生轨迹,我们不难发现他的所作所为全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进行的,他大力开科取士,广纳俊杰之士,为子孙留下名臣贤士;杀害自己的侄子,逼死自己的亲弟弟;频频对辽国用兵,落得军事羸弱,转向内在的守势……8 t; I4 O; _/ ^0 t+ E2 h6 p, ^
$ `0 x. y7 s& [ n! O$ f4 ?8 y是什么样的动力,驱使这位敏感的中年人,一步步变成一个性格复杂、城府极深的阴谋家?答案都来自本章一开始的“烛影斧声”。开宝九年是赵氏兄弟人生最大的转折点,但对于他本人而言,却宁愿希望这一年的所有事情都被从史册里彻底抹掉!
V* F8 h7 E( N& v' `他心里有阴影!: v7 [6 v) O! y: v8 q6 S2 J- S
M, i* T* s3 m/ e后来有个和尚叫作文莹,写了一本拍马屁的书叫作《湘山野录》,在这本书里,他用“科学”的方法记述了那一晚赵家兄弟之间的故事,在一定程度上用“天命论”为赵光义解了围,减轻了尴尬。
# ^. B! E+ E) q# r: e" |' c3 H" r: n. b# u ? Z
文莹记载说,老赵发迹之前,和一个混沌道人混得很熟,有一次大家喝醉了,道士手舞足蹈酒后吐真言,载歌载舞唱道:“金猴虎头四,真龙得其位。”这暗示了赵匡胤后来的登基。等后来赵匡胤回过神来,却找不到这位高人了。
; M4 \2 y( Y5 d. N/ E
6 L' T' e- ]) c十几年后,赵匡胤在洛阳偶然遇到了混沌道人,不禁喜出望外,又开始喝酒,没有例外,道士再次喝高,赵匡胤趁机问他:“不知道我还有多少寿命?”: Y% }7 ^7 P3 {0 s" R
6 f& K: _7 X3 `1 v& ^+ w道士沉思片刻,回答说:“今年十月二十,倘若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陛下您就还可以再活一纪十二年(这是中国古代延寿的单位,在无数善书中出现);如果那一天天气阴霾、风雪交加,陛下您就危险了!”
3 k7 q4 G8 H, }3 |+ n0 t$ I; H
$ p0 `0 @- ?/ s* J9 I% H$ l8 Z这句话赵匡胤一直记着,好容易挨到十月二十,那天晚间他亲临太清阁夜观天象,看到了晴空万里、满天星斗,不由得龙颜大悦,产生了“向天再借五百年”的豪情,他攥紧拳头暗暗想着:“我还年轻,我渴望上路……”
+ _2 D6 ?# g. x5 v1 Z4 A
7 T" l8 R7 G# F+ ]不料,顷刻之间乌云密布,星月无光,冰雹噼里啪啦砸了下来,赵匡胤暗道不好,出于对混沌道人的信任,急忙连夜召开封府尹、弟弟赵光义进殿议事,他们屏退所有宫女和太监,密谋如何将帝国的大权顺利交接。
- P/ a7 f0 y# w' R# x+ _' r, X' ^+ F- {% r, Z$ H' K9 D* A$ J# W% L
五更时分,一代雄主赵匡胤悄无声息地辞世,他的弟弟赵光义即位,是为宋太宗。
/ q0 `: E* U8 j) Q1 Z% g+ N
/ K! N8 ?: c( y5 u; W这就是迷信版的“烛影斧声”。当然它还有一个充足的理论依据,就是在赵氏兄弟的老娘杜老太太去世之前所留下的遗训——“国赖长君”,赵匡胤百年之后,将皇位传给弟弟赵光义,光义再传给弟弟光美(就是后来的廷美),再由光美传给赵匡胤的儿子德昭。
/ @: P0 ^0 _% H8 r* X
6 [* D* j. |4 F% M这里面的漏洞在于,杜老太太怎么能预见到赵匡胤驾崩时德昭还是幼年呢?更何况开宝九年德昭已经二十几岁了,完全有能力掌国。
% D; I! r% Q/ z% i: G8 f2 M8 ~
8 d8 t! q9 W$ ^+ v1 @5 x V到了写实史学家司马光那里,这个事情就有了另一种味道。司马光是个很严肃的学者,他不大可能臆测,也不会将责任推给上天鬼神,他只是按照自己所掌握的史料,忠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情况。# |, M% n' P4 C3 ]7 I5 d
$ Q6 s; ^* C3 x% n5 K% ^不过,从司马光的《涑水纪闻》里,我们还是可以看出一点“春秋笔法”的痕迹来。
, Q1 I$ p0 z8 y; B; l
$ s: q0 w! a y+ B+ A司马光的描述前半部分几乎和文莹说的差不多:天气突变,兄弟二人在大内把酒言欢,喝得酒酣耳热,屏退左右,室内摇曳的烛光将二人的影子映在窗上,忽然看到弟弟连连后退,不断摆手推辞,似乎有些惊恐。4 C# T5 h. d$ H; s, [
# a% J3 x0 Z" N( } o
同时又看到太祖用玉斧(还记得它吧)不断戳地,口里连说:“好做!好做!”随后晋王告辞,太祖酣然入睡,鼾声如雷,在外面听得清清楚楚。
: R+ A* ^) ]& M( [3 v, P! m* W% `: E- r( \
四更时分,太祖晏驾,得到消息的宋皇后惊恐万状,急忙召唤内侍都知王继恩,让他速速去找秦王赵德芳来。王继恩久在大内,深知自己现在所肩负的使命的重要性,他思忖片刻,作出了自己的抉择——一溜烟跑到晋王府,去找赵光义。
& G1 x$ n# G7 e% [- c2 W, r, r
- y/ U+ t0 J, ]' ^ R" i8 I作为一名内侍,王继恩作出这样的决定,还是需要一定魄力的,毕竟皇后钦点要秦王来,以后万一秦王即位,他被满门抄斩的概率相当高。不过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晋王赵光义当时在朝野的地位和影响力,这个时候的赵光义,已经成功扳倒了开国元勋赵普,也为自己培植了大量党羽,不客气地说,早已经具备了政变的基础。5 E4 { z& |; T/ h7 q
6 E+ f" [% Z' Z) _) ?( `; @6 l+ C王继恩一路小跑,窜到晋王府门口时,看到门前蹲着一个什么黑乎乎的东西,招呼之下,才知道是医官程德玄。王继恩很奇怪,天寒地冻,这家伙蹲在这里干什么?程德玄的理由是:“二鼓时分,我正在家里休息呢,听到外面有人拍门,说晋王找我,出去一看连个鬼影子都没有。这样翻来覆去搞了三次,我怀疑晋王是不是病了,就来看看。”; T/ F- p0 M2 `' X" v2 ]
9 r9 {9 i9 o% ?& @+ }
很自然他也反问了王继恩来做甚,王继恩急忙将来意讲明,二人一同叩门,进去见晋王。赵光义没有睡觉,据说正在家里拿着书本搞学习,这有点不正常。听二人讲了宫里刚刚发生的事,赵光义开始犹豫了,试想如果遇到一个阴险的哥哥,设计这样一个圈套,你不去找皇子而自己径直入宫,触犯了大忌讳,必死无疑。
" M7 G# D* s. N. @! F; u
" J% Q9 ^& ^- b7 n5 W6 Y4 \8 k现在三个人是在一条船上了,王继恩和程德玄也担着风险,所以听赵光义说,想要和家人商量一下,他们顿时急了。王继恩喊道:“时间久了,恐怕就被别人(德芳或者德昭)抢了!”
1 t# ]9 \! A5 q3 V6 h) ?* A E( _: J
三人随即火速赶往宫内,到宫门口时,王继恩在大内工作,职业习惯使他提醒赵光义:要不要在外面等一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