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396|回复: 9

心经所说的解脱与成佛方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28 10:10:5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28 10:22 编辑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玄奘译本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经名
  整段话的概略意思是“透过心量广大的通达智慧,而超脱世俗困苦的根本途径”。一丁内书心经
“摩诃”:无边无际的大、心量广大[1]。比喻宇宙万物大自然之间的规律与特质,约略相当于中国传统文化指称的道与广义的命。   “般若”为梵语音译,指通达妙智慧;   “波罗”为梵语音译,指到彼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有解脱挂碍的意思;   “蜜多”为梵语音译,意为无极。可联想比如蜜蜂采花酿蜜,能融合众多不同来源成分而归纳为一。   “心”:根本、核心、精髓。一方面表示内容所探讨的主体重心,另一方面也表示全篇内容的重要性。   “经”:字义是线、路、径,引申为经典。代表前人走过的路途、独特而深入的经历或见解,借口述语言或文字记载来传承后世,以供人们做为参考指引。
经文
  心经经文以“观自在菩萨”开头,以“菩提萨婆诃”结尾(萨婆诃本为祝颂语,亦有观自在的意思,与经文开头相呼应)。 “舍利子(舍利弗)”是心经全文关键字词之一。





各位朋友,感谢大家来参加这个读书会,现在时间已经到了,我们就准时开始,等一下可能还会有人陆续进来,所以我先从其他的地方开始说起。
  《心经》是流传最广的佛经,可惜大部分的人是拿来当咒子念,不去管它的意思。其实,如果你能够懂得《心经》的话,你就会懂得般若智慧。般若分为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你可以从文字般若学起,将来一定会顺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最后一定能够「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心经》的重点有两个:第一是解脱的方法,第二是成佛的方法。经文有「度一切苦厄」,这是解脱于三界的痛苦和烦恼。经文又提到「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所以你只要懂得般若波罗蜜多,你就能够成佛,这是成佛的方法。你心里可能会打一个问号:「这个《心经》从头到尾不过就是两百多个字而已,有这么厉害吗?」你如果这么想,并不奇怪,因为很多人不知道念过多少次了,甚至有一些人会把《心经》从头到尾背诵出来,他们不但没有成佛,甚至也没有解脱,还是凡夫俗子一个。其实,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把经文的意义弄清楚,当然就没有办法身证解脱,也不知道如何依照经文走上成佛之道。
  从凡夫到圣贤,必须经过闻、思、修、证四个阶段。闻、思、修三个阶段其实都还没有开悟,要「证」才是见道。见道有三种:声闻见道、缘觉见道和菩萨见道。见道以前的三个阶段,其实也是不可少的次第,《瑜伽师地论》阐述《解深密经》,将闻所成慧、思所成慧和修所成慧以独立的章节去解说它。接下来才讲声闻地和菩萨地,这两个都是「证」,也就是见道位以上的位阶。
  很多人把《心经》当咒子来念,不知道经文在说些什么。这样子念不能说没有用,只能说用处很小。很多人相信《心经》可以驱魔,所以他把《心经》当咒子念。到底有没有这个功效呢?我不敢说没有,只是觉得,可以究竟解脱和成佛的经典,变成是一个驱魔的咒子,实在是大材小用。
  大概三十年前,我看到一本鸾堂印的小册子,号称是吕洞宾祖师解释的《心经》。这并不是吕洞宾祖师在世的时候作的,而是那个鸾堂奉请吕洞宾祖师降坛,在沙盘上写出来的。我看到它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解释成精、气、神,心里很惊讶。当时我学佛还不是很久,对《心经》不是那么了解,但是我知道「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梵文,意思是无上正等正觉。我觉得这个应该不是吕洞宾祖师解释的,鸾堂虽然奉请吕洞宾祖师,但是来降坛的到底是不是吕洞宾祖师,谁也不知道。我看不是,因为根据禅宗的文献,吕洞宾祖师是黄龙晦机禅师的弟子,已经开悟了,他解释《心经》不会这么离谱。我认为那个鸾堂对于《心经》的了解只到闻所成慧,才会把这种解释也印出来。
  什么叫闻所成慧呢?就是他们只知道文字,什么意思根本不管。《心经》有很多人翻译,至少有十几种译本,最流行的译本是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那个鸾堂印的解释,至少经教的文字没有错,只是解释错了。
  《解深密经》说:「闻所成慧依止于文,但如其说,未善意趣,未现在前随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意思是说,闻所成慧只是听到那个语言文字而已,听闻的人甚至没有好好想过人家讲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闻所成慧还是胜过没有听闻,因为他已经接触了经典,他现在觉得这个经典还不错,将来总会想要知道经文是什么意思。假设你会背诵《心经》,你会知道是「五蕴皆空」,不是「四蕴皆空」,也不是「六蕴皆空」,对不对?看到另外一个版本,如果印错了你会知道,这个就是闻所成慧。注意一下,我今天会讲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对大家都是管用的,一般人对《心经》的了解,大部分都在闻所成慧,也就是说,只知道语言文字,不知道它正确的意思。也许曾经有人解释给你听,但是那个解释不一定符合经教的义理,这也是闻所成慧。为什么我说它还不错呢?至少大家已经听说《心经》是一部智慧的经典,所以你今天愿意来这边听解释,这也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是闻所成慧显然不太管用,只会死记语言文字,意思是什么都不知道,当然没办法用来修行。
  第二个叫做思所成慧。《解深密经》说:「思所成慧亦依于文,不唯如说,能善意趣。」这个地方跟闻所成慧的「但如其说,未善意趣」就不一样了。「如其说」是跟经教讲的语言文字一模一样。「善意趣」,就是懂得语言文字表面的道理。但是它后面讲「未现在前转顺解脱,未能领受成解脱义」,就是你并没有把经教的意思经常放在心里,所以你在生活当中,不会把经教的义理拿来消解自己的烦恼。因为这个缘故,所以「未能领受成解脱义」。也就是说,没有办法顺于解脱,解脱是解脱于烦恼跟痛苦。如果生活当中现起烦恼的时候,你懂得把这个义理拿来运用,就会变成修所成慧。顺解脱,是指随顺于解脱,但是还没有分证解脱。
  我希望今天我们讲完的时候,大家对于《心经》的理解,都有思所成慧。你有了思所成慧,只要经常忆持经教的法义,慢慢就会顺入修所成慧。也就是说,对于《心经》的道理,你已经准确地知道,至少你大概知道它真正的意思,将来你在生活当中碰到烦恼,你只要把《心经》的义理拿出来用,就可以消解你生活当中的烦恼,这样子你就会顺入修所成慧。这个差别很大。一般来讲,闻所成慧和思所成慧差别不是很多,因为都派不上用场,但是到修所成慧的阶段,虽然你还没有开悟,却已经可以用来消解日常生活的烦恼。这个是它们中间的差别。
  什么叫修所成慧?《解深密经》说:「若诸菩萨修所成慧,亦依于文,亦不依文。」这个地方你可能会觉得有点奇怪,前面讲「如其说」,闻跟思的重点都是要跟经教一模一样,但是到了修所成慧,你也可以依文,也可以不依文,也就是有时候依文,有时候不依文。「文」是语言文字的意思。依文,就是依照语言文字。不依文,就是超越语言文字,而依止在义理上面。佛法有一个原则,叫做「依义不依语」。义,就是英文的meaning;语,是英文的language,也就是语言文字。你刚开始学经教的时候,你只能依附在语言文字上面,其实语言文字本身没有用处,你必须要懂得它真正的意思,你懂得真正的意思之后,语言文字变得不重要。所以你有了修所成慧,就不会一天到晚在死记《心经》的语言文字。会背诵《心经》的人是闻思慧,等到他能够把《心经》拿来运用的时候,成就修所成慧,有时候反而忘记《心经》的语言文字。这种事情常发生,你不要觉得奇怪。
  在闻、思阶段,你只能依于经教的语言文字。进入修所成慧以后,有时候你还是要思维一下经教的语言文字,有时候你又可以安住在经教的法义上面,不用再依附语言文字,你就跳脱于语言文字之外,这就是「亦依于文亦不依文」。「亦如其说亦不如说」,意思也是一样的。「能善意趣」,意思是说,懂得经教的道理。
  「所知事同分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所知事」就是你所知道的那件事情,也就是经教的道理。「同分」就是同类。「三摩地」就是定慧等持。经教的文字有点绕口,简单地讲,就是缘经教的义理修成定境。因为有定境的缘故,你能够发起轻安,能够顺于解脱。这样有没有听懂?这个很关键,你懂得《心经》的义理以后,要在日常生活当中,有烦恼的时候,就把它拿出来运用,运用久了会变成一种习惯,这个时候就会现起「三摩地所行影像」。所谓的「三摩地所行影像」其实就是定境。依照佛教的法义,只要不离开现象界就是梦境。你大概没有想到佛教会这么解释吧?有人看了《盗梦空间》会想:「我现在到底是在梦境还是在现实?」你现在知道你是在哪里了吧?(有人说:在梦境。)对,你是在梦境里面,很有智慧啊!包括你修行现起定境,还是梦境。这是佛教很特别的地方,你修行还是在做梦,你要知道:你这个在修行的人,还有你看到的一切现象,全部不离梦境。所以经教说「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
  定境是轻安的心境,一个住在定境里面的人,最大的特征就是不会有强烈的情绪反应。有的人虽然不修禅定,但是他的情绪很稳定,这其实就是欲界的定境。所以兵法要求一个将领必须「泰山崩于前而心不惊,麋鹿兴于左而目不瞬」,这个就是定境。佛教的禅定是缘着经教的义理,以智慧境界形成定境,叫做定慧等持。这是判断是否为修所成慧的关键。你经常安住在修所成慧,就会再往前进一步,而分证解脱。分证解脱就是断掉一部分的烦恼,这个部分今天没有时间讲,但是大家今天应该可以成就思所成慧,接下来就是「修行在个人」了。请你先注意听,记不住没有关系,我会把录音誊写成文字。
  你懂得《心经》的道理,用来消解日常生活的烦恼。刚开始你可能觉得不算什么,但是它会延续下来,变成轻安的心境。这就是《解深密经》所讲的「三摩地所行影像现前」,简单地讲就是定境现前。这种定境是欲界定或未到地定,如果你已经降伏男女贪爱,也有可能发起初禅。「极顺解脱已,能领受成解脱义」,到最后你就能够分证解脱。在分证解脱之前,都叫修所成慧。见道就是分证解脱,又分为声闻、缘觉和菩萨见道。虽然你主修《心经》,不一定马上就大乘见道,也可以先声闻见道,到最后才大乘见道。
  刚才讲的是闻、思、修、证四个次第,等一下就来讲解经文,大家懂得经文以后,只要把经文的义理经常放在心里头,放久了就会变成修所成慧,修所成慧住久了就会三乘见道。修证的方法很简单,一点都不难。接下来我们讲三种般若。
  般若分成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和实相般若。文字般若相当于闻所成慧跟思所成慧。刚才我们讲修行分为闻、思、修、证四个阶段,但实际上也可以分成三个阶段,为什么?因为闻、思差不了多少。如果分成三个阶段的话,这三种般若就刚好配上了。第一个是文字般若,你知道经教的文字,还有懂得它的义理,这都在文字般若的范围。第二个叫观照般若,就是在生活当中你可以把般若的义理拿来运用,拿来观照,拿来消解烦恼。观照般若相当于修所成慧。成就修所成慧之后,只要能继续安住下去,迟早你就会证实相般若。实相般若是你已经发现诸法实相(第八识),这是真正的发现,不是嘴巴讲讲的文字般若,也不是一直拿一个东西放在心里头的观照般若。诸法实相是客观事实,是真实的存在。实相般若很难证得,但是你不用急,反正你有的是时间。以前你经过无量劫的生死轮回,受尽苦楚,还是一个凡夫,现在学这个法门,没有太晚,也没有太早,而是因缘到了,正是时候。
  从文字般若开始学起,你就会顺入观照般若,最后一定能够证实相般若,它的次第就是这样子,一点都不玄妙。有人会跟你讲一些奇奇怪怪的修行方法,那些都不是什么高明的法门。佛教最高明的修行方法都平实到让你怀疑:「这个也可以拿来修行吗?」你看《心经》从头到尾都没有什么奇怪的话,《金刚经》也是这样子。如果哪一天教你「观白骨」,教你数息,你可能才会喜欢:「哦,这个是真正的修行!」那是修行方法没有错,但绝对比不上《心经》。《心经》可以度一切苦厄,让你究竟成佛,其他的法门有这么好吗?我看是没有那么好,对不对?所以你对这个法门要有信心,《心经》所讲的法就是最好的法,你再找其他的法,不会比这个更好。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这个经典非常奥妙,第一句话就把所有的义理全部讲完。甚至前面三个字已经把所有的法义全部讲了。真的吗?有这么厉害吗?你听完解释就知道。
  这一句的主词是观自在菩萨,也有人翻译成观世音菩萨,这是因为在梵文里头,观自在菩萨是复合名词,它的梵文字母和观世音菩萨一模一样,所以解读成观自在菩萨或者观世音菩萨都可以。但是我认为玄奘的翻译比较对,观世音菩萨只是一位菩萨,如果译成观自在菩萨,就可以认为是每一位菩萨,只要能够观自在以后,就会得到《心经》所说的功德受用,所以我们采用玄奘的翻译,不说他是观世音菩萨,而说他是观自在菩萨。
  菩萨就是未来佛,只要你已经发了菩提心,喜欢修习大乘法,人家叫你菩萨,你就不要推辞,说「我不是菩萨」,也许你只是凡夫菩萨或者新学菩萨,你还是菩萨,因为你将来一定会成佛。
  什么叫观自在?就是观察到有一个「自」的存在。这个「自」相当于《杂阿含经》讲的「我」,也就是第八识。经教中所说的「我」,往往是指轮回当中不会变异的主体。比方说,佛陀有一次讲,他在地狱里面发菩提心。那个时候有两个人在地狱拉火车,不是在铁路上跑的那种火车,是上面冒火很烫的车子,有一个牛头的鬼卒,身材很高大,随时都会拿鞭子抽他们。另外一个同伴已经撑不住了,当时的佛陀替同伴求情,跟那个鬼卒说:「他已经这么累,你就放他一马吧!」这个鬼卒生起气来,用铁叉把佛陀刺死。其实在地狱里头死掉是好事,他发了菩提心,就让他很快离开地狱。佛陀说:「你们以为那时在地狱拉火车的那个人是谁啊?你们不要以为是别人,就是我啊!」佛陀这样讲,表示什么呢?表示当初在地狱里头拉火车的那个可怜鬼,跟讲话的佛陀,一定有某个地方是一样的,如果完全不一样的话,佛陀就不会说那个就是「我」。这表示在日常语言中讲的「我」,很多时候都是指生死轮回当中不会改变的主体。这个主体,其实就是佛教讲的第八识。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第八识,我们常常用「我」这个字来称呼它。你可能以前没有听过,但这个观念是整个佛教里头最重要的部分,你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第二节,里头解释得很详细。
  佛陀弘法分为三期,第一期讲声闻跟缘觉法,结集成《阿含经》;第二期的讲般若中观,结集成《般若经》;最后一期讲唯识经典。有的人以为,三期佛法前后不一。实际上,这三期的佛法都是法同一味,可以用某一个东西把它们贯串起来。《阿含经》讲的「我」,《般若经》讲的「空」,其实都是唯识经典讲的第八识。这是一个很关键的知见,你用这个知见,就可以把全部的佛经串起来,统统都不会解释错,因为这个就是读懂经典的钥匙。你要是有兴趣的话,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
  所以,观自在菩萨其实就是观察到第八识存在的大乘修行人。这个地方已经把经义都告诉你了,也就是说「观自在」三个字就是总持。佛法当中,可以用来总持一切佛法的经教还有很多,例如「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如果人家问你「佛法是什么」,你可以用这八个字回答,以后就算有千佛、万佛出世,他们都不会说这个是错的,这叫做「俟诸千圣无有疑惑」。总持,就是佛法的核心理念,你有了总持,就好像拿到一把钥匙,你可以在佛法的世界遨游,统统都不会碰到障碍。你如果没有这把钥匙的话,你就会说:「奇怪!《阿含经》、《般若经》跟唯识经典,讲的好像都不一样。」或者说:「禅宗讲的,三论宗讲的,这些好像都不一样。」很多人研究佛教,好像进入迷魂阵,他觉得各家说法都不一样。这是因为他没有找到这把钥匙。这把钥匙是什么?就是第八识。你只要明白第八识的法义,就可以贯通佛教的法义。
  大乘法有六波罗蜜(六度):布施波罗蜜、持戒波罗蜜、忍辱波罗蜜、精进波罗蜜、禅定波罗蜜,最后是般若波罗蜜。其中最重要的是般若波罗蜜,因为只要能够证般若波罗蜜,就算前面五个你没有刻意去修,六波罗蜜还是可以全部满足。但如果你只修前面五波罗蜜的话,未必能够证般若波罗蜜,所以般若波罗蜜是六度里面最重要的一度。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说:「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以是义故名般若波罗蜜。」一切法就是一切的法相,彼岸就是涅槃。这个等一下我们会反复地解释,实际上也可以说《心经》全部的法义就在这一句──度一切法到彼岸。这句话不止含摄《心经》,它甚至含摄所有的佛法。为什么呢?此岸就是一切法,彼岸就是涅槃。一切法包括生病、害怕找不到工作、担心娶不到老婆,这些都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如果把一切法统统都消灭掉,不就度一切苦厄了吗?所有的佛法不就是在讲一切法跟彼岸吗?所以这句话是不是把佛教所有的义理全部讲进去,甚至修行的方法也在里面。这就是佛法厉害的地方,它可以用一句话就含摄全部,这叫总持门。闻思成熟的的时候,你会找到你的总持门,原来有一大堆语言文字在脑海里面搅和着,大部分都是戏论,现在只要记得一个意思就好了,这个意思就可以消解所有的烦恼,可以让你修成禅定,也可以让你发起般若慧,那这样不是很好吗?所以对于这种可以含摄所有法义的经教,你要特别留意它。刚才已经讲了很多句,「观自在」、「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这些都可以。你抓住其中一句,用它来统摄你知道的佛法,你的闻思很快就可以成熟。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0:11:21 | 显示全部楼层
很多人认为涅槃就是死,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为什么呢?因为涅槃有四种涅槃:无余涅槃、有余涅槃、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和无住处涅槃。其中有三种涅槃是活着的时候证得的,只有无余涅槃才是死亡,而且只有小乘的无余涅槃人才会死,如果是佛所证的无余涅槃又不会死了,也可以把命留下来。所以,把涅槃解释成死亡是一般人的错误观念。如果把无余涅槃解释成死亡,一般的人死亡应该也可以叫涅槃。但是阿罗汉和辟支佛所证的涅槃,死掉以后不会再轮回,这跟一般人死后会再轮回是不同的。
  有些人讲:「无余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了。」这也不对,因为经教不是这么定义的。在经教里面,无余涅槃是把五蕴(色、受、想、行、识)和意根消灭掉,然后保留第八识,让第八识单独存在。你可以参考我的日记(http://cid-f095a47257580ae2.office.live.com/browse.aspx/open)〈第八识不入名色,即是无余涅槃〉,也可以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证无余涅槃的理论跟方法,里面都有写。所以,第八识独存叫无余涅槃,并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消灭掉。我知道有些人的观念会跟这个不符合,所以他会有怀疑。因为我们时间不多,所以只举一个经教。涅槃到底是有东西还是没有东西?《大般涅槃经》说涅槃是常、乐、我、净,这四个字的意义,请参考我的日记〈涅槃四德:常、乐、我、净〉。《大般涅槃经》又说:「涅槃之体非本无今有。」也就是说,涅槃这个东西并不是之前没有涅槃,在阿罗汉证无余涅槃的时候才突然间有的。也不是说初果分证解脱的时候,本来没有涅槃,忽然有一点点涅槃,证二果的时候多一点点涅槃,证三果又多一些,证四果(阿罗汉)的时候终于把涅槃都证得了──如果是这样的话,也是本无今有,经教讲涅槃不是这样子。
  这里要解释一下。阿罗汉是解脱道的第四个果位,前面有初果、二果、三果,四果就是阿罗汉。初果就是刚才讲的声闻见道,知道声闻法的核心命题,并且验证无误,《实证佛教导论》有定义,你可以自己去看。
  涅槃不是本无今有,表示它是常住法,一直都有,所以《大般涅槃经》讲涅槃是常、乐、我、净。这个观念很重要,但你以前听的可能不是这样子,你要以经教为准,不要误会涅槃就是什么都没有。我今天没有办法讲得太仔细,因为佛法真的很难,只能把《心经》的每一个字都走过一遍,你听不懂的部分,请你看《实证佛教导论》。
  「我」是指生死轮回当中不变的主体。在生死当中把第八识称之为「我」,当阿罗汉把五蕴(色、受、想、行、识)灭掉,不再轮回,这个时候「我」就改一个名字叫做「涅槃」。所以,「涅槃」和「我」都是第八识的别名。同一个东西,有不同的名称,这种情形在佛经里头非常多,很多人以为不同的名称就是不同的东西,就以为佛教有不同的法义。其实佛经有简单的体系,这个体系的核心是能生一切法的第八识,其余的就是被第八识出生的三界万法。你只要抓住语言文字真正的意义,把这个体系摸熟了,再去读一切的佛经,很容易就会读懂。
  声闻人所取证的无余涅槃,必须把五蕴灭掉,所以声闻人的无余涅槃是第八识不入名色。名色是指色身和意根。如果你下辈子是胎生或卵生,受精卵就是你下一世的色身。此世生命终结之后,第八识入于名色就会有下一世的生命;第八识不入名色而独自存在(简单地讲就是「我」不再投胎),就是无余涅槃。所以无余涅槃并不是死亡,也不是什么都没有,无余涅槃是第八识独自存在的状态。
  有余涅槃是指阿罗汉还没有入无余涅槃之前的状况,所以有余涅槃命还在,人还没死,不要把涅槃都想成死亡。
  再来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大般涅槃经》讲涅槃的体并不是本无今有,这表示涅槃的体(第八识)老早就已经存在了。第八识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的法相可得,当然也没有一切的烦恼,这就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这种涅槃是大家都有的,但是众生不知道,所以说众生不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等到你大乘见道,知道第八识是怎么运作的,也知道它一向都没有烦恼,就方便说你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很多经教都讲众生常在涅槃,这是说众生一直都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只是他自己不知道,必须等到大乘见道的时候,才知道为什么经教要这么说。第八识不能了别六尘相,也不能了别一切的痛苦跟烦恼,这样子跟无余涅槃没有两样。阿罗汉所证的无余涅槃是把五蕴和意根灭掉,其实涅槃本来就已经存在的,只是把五蕴、意根消灭掉,让涅槃显现得更为明显,所以安立另外一个名称叫无余涅槃。
  另外一个是无住处涅槃,它是在成佛的时候才证的,不住生死也不住涅槃,乃至不住一切法,所以称之为无住处涅槃。详细内容我也不知道,它离我们太遥远,可以暂时不管它,现在知道前面三种涅槃就行了。
  般若波罗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彼岸就是涅槃。这个涅槃是什么涅槃呢?人既然还没死,所以它不是无余涅槃,而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为什么不是无住处涅槃呢?因为菩萨还没有成佛嘛!至于有余涅槃,就不一定了,要看菩萨有没有成就阿罗汉的果位。初见道的菩萨,还没有成就菩萨阿罗汉果。要等到七地或八地,才成就菩萨阿罗汉果,证有余涅槃。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五蕴是后面讲的色、受、想、行、识,我们等一下再解释。很多人在解释《心经》的时候,会把「空」解释成空无、没有东西。我可以跟大家讲,这样解释是错的。这个「空」是指第八识。要怎么证明呢?证据很多,现在时间很少,先举龙树菩萨的《中论》作为证据。《中论》说:「以有空义故,一切法得成;若无空义者,一切则不成。」这是说,因为有这个「空」的义理,所以一切的法,都能够成就。一切法包括色、受、想、行、识,也包括杯子、桌子、椅子,反正你只要讲得出来的,统统都是一切法。这句话其实是在讲第八识能够圆满地出生三界万法,这个是第八识才有的特征。如果把这个「空」解释成一无所有,或者解释成虚空,请问它可以出生一切法吗?当然是不行的。《中论》是在诠释《般若经》,所以你要知道,在《般若经》里面,「空」经常是指第八识。为什么用「空」这个字来描述第八识呢?因为第八识经常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里面,它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就用「空」来称呼它。但是我要先声明一点哦!不要看到「空」就以为是第八识,不一定。佛经不容易懂,有时候一个东西用很多名称去称呼它,有时候同样的字表示不一样的意思,你必须要参考上下文,去判断它真正的意思。
  「照见五蕴皆空」意思是说,观照到色、受、想、行、识其实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这样子就能够「度一切苦厄」。
  你不要看到经教这样讲就接受,你必须明白它的原理,才能够实证解脱。我们所以会有一切的烦恼跟痛苦,都是因为取相分别的缘故。什么叫取相分别?比方说你拿起一个杯子,你会说「这是一个杯子」,或者说你看到什么人,你会说「这是什么人」,你看到什么,你会说「这是什么」。看到男人你说「男人」,看到女人你说「女人」,所以男生爱女生,是不是?因为取相分别,所以会谈恋爱,会思念,会自杀,会有很多的烦恼。像刘邦看到秦始皇出来巡行的阵仗,排场非常大,很羡慕地讲:「大丈夫当如是也!」这表示说一个人要做到这个样子才叫做大丈夫。有的人读历史,觉得刘邦很有抱负跟志向,但是以佛教的观点来看,那句话正是典型的取相分别。他取什么相?取大丈夫的相,他觉得大丈夫就是要这个样子。后来他自己做了皇帝,为了维持权势,必须杀害无罪的功臣。也就是说,当你取相分别的时候,就会有种种的烦恼跟痛苦。反过来说,只要不取相分别,就可以把痛苦灭掉。般若波罗蜜多是度一切法到彼岸,「度一切法」就是不取相分别,「到彼岸」就是涅槃。不取相分别才能够到彼岸,因为涅槃没有一切法相可得。这样有没有听懂?我希望你先听懂大意,细节的部分没听懂,慢慢来,不要紧。
  既然你知道色、受、想、行、识统统都是第八识,而第八识的自住境界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所以色、受、想、行、识全体都是第八识,全体都是空,也就是全体都没有法相。第八识原本就没有一切的苦厄,而第八识才是真正的「我」,菩萨证得这个道理,就可以方便地说:「菩萨能够度一切苦厄,能够安住在本来自性清净涅槃。」菩萨的五蕴将来也会证有余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这就是《心经》讲的解脱的原理跟方法。经文讲「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初见道的菩萨所行的般若波罗蜜多还不够深入,要更加深入观察五蕴皆空,一直到八地,就能够灭掉一切的烦恼。但是,五蕴一定是苦、空、无常、非我,所以五蕴最多只能安住在有余涅槃,仍然有附属于生命的微苦,但是菩萨不会以此为苦。度是超越的意思,菩萨能够超越诸苦,所以说是「度一切苦厄」。刚才有人问我:「难道见道之后就真的没有一切的苦厄了吗?」我讲「不是」,这是就菩萨的五蕴身去回答,因为初见道的菩萨智慧力还不够强,必须要悟后起修,才能渐次断掉烦恼,证有余涅槃,超越一切的苦厄。
  「度一切苦厄」的前提是「照见五蕴皆空」,也就是说,菩萨要知道色、受、想、行、识这五个统统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因为它们是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也可以把它们看成第八识,这就是「五蕴皆空」。五蕴皆空,就是统统都没有法相可得。你在大乘见道的时候,会知道色、受、想、行、识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这是世俗谛的观行,等到观行成就了之后,你就可以成就胜义谛,安住在大乘经所说的一真法界、不二法门的境界。世俗谛的观行是必须实证的,你听到我这么讲只是文字般若,就算你有修所成慧也只是观照般若,你还是没有发现真相,不能解脱。你要怎么发现真相?你要观察第八识如何出生色、受、想、行、识,证明这个是事实,这样你才不会再有怀疑,才能度一切苦厄。
  照见五蕴皆空,这个过程叫做觅道,觅是寻觅的意思,道就是真理和道路。当你知道第八识怎么出生五蕴,就是大乘的开悟,开悟之后,你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你可以缘胜义谛安住在一真法界、不二法门上面,这样子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最后必然能够「度一切苦厄」。是这个样子。这个就是它解脱的原理。
  大乘见道的时候,你会马上证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然后要将近两个阿僧祇劫之后,证八地菩萨,才会证有余涅槃。这中间的时劫虽然很长,但是你已经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日常生活当中大部分的烦恼都不会真的困扰你。这个地方今天不讲它,因为它是闻、思、修、证的证,已经是第四阶段了,今天不太可能触及到这里,除非你的根器非常好,等到我们讲完的时候有人大乘见道,也不是完全没可能。
  「舍利子」是舍利弗的别译,他请问佛法,佛陀就说法给他听,也顺便说给在场的人听。这跟法义无关,继续往下看就对了。
  色,是「四大及四大所造色」。四大就是地、水、火、风,相当于物质和能量的最小单位。四大所造色,就是由能量和物质所构成的东西。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和《杂阿含经》的「色……不异我」,意思是一样的,都是说,色法和第八识不相异。「不异」是没有差别的意思,色法它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第八识是按照含藏的种子去出生色法。这个种子又是你的五蕴在过去造作所形成的,所以它们是互为因果。你过去世修习善法,这一世才能够到人间来。你在过去造善、造恶的时候,第八识会帮你记录成种子。像电脑硬盘里头储存的那些资料,可以输出到屏幕或者是打印机。我们过去世造善、造恶就是输入资料,第八识用种子的形式记录这些资料,人死掉相当于关机,再活过来相当于再把电脑打开屏幕又重新现起画面。屏幕的东西跟电脑硬盘的资料,是不是不相异?(有人答:是的。)这个是「不异」的意思,经文不是乱讲的,它有事实作基础。你如果把它当哲学看的话,最多只能修到修所成慧,发现这个第八识如何现起五蕴,这个才是大乘的开悟。
  你这个身体就是色法的一种,称之为色身。第八识会记录你过去世的业行,以种子的形式存到第八识里面,当你应该受生的时候,它就流注种子,产生相应于业行的色身。你的身体也许很强壮,或者很衰弱,这都是果报。也就是说,你的色身其实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显示的功能,所以看到色身就等于看到第八识所含藏的种子,这个叫做「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这有点像电影的画面,你可以说「里面有一个男人,爱上一个女人」,或者说「有一个警察打死一个坏蛋」。这样讲当然也可以,这是世俗谛的观察。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那个荧幕一直在那里,我们可以讲「我其实没有看到人,只看到荧幕」,可以这样讲吧?可不可以?(有人说:可以。)因为所有的影像都是在荧幕当中嘛!同样的道理,既然所有的色法都是第八识所出生的,你可不可以讲「其实我只看到第八识」?可以吧?(有人说:嗯。)当你这么说的时候,不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吗?注意噢,这个空是指第八识,第八识没有一切的影像可言,就像荧幕本来是空白,没有东西,影像是后来加上去的。加上去的东西象征三界万法,三界万法出生之后,其实还是第八识,就好像影像都是在荧幕上面。你这么看待的时候,你的情绪起伏就放下来了。就好像你去看电影,不看画面的起起伏伏,只盯着荧幕,这个荧幕一直都没有动过啊!你也可以这样子看,对不对?菩萨大乘见道以后,看待世间就是用这种态度,所以可以度一切法到彼岸。假设有一个人来:「你这个王八蛋。」他心里马上想:「哦,这个也是第八识现起的法相嘛!」所以他不觉得有人在骂他,甚至也不觉得有一个我被人家骂。开骂的人是第八识,被骂的人也是第八识,这样等于是第八识在骂第八识,对不对?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这段话要把它展开成十六句。「受……亦复如是」展开成四句:「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这样有没有听懂?
  受,就是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六个识都有受,称为六受身。六个识就是六个心: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受是心所有法,也就是心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它是由第八识流注种子,变现成这些东西。所以你观察到六个识都有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的时候,就等于看到第八识种子的流注所现起的功能,所以它们跟第八识也没有什么差别,你看到受就等于看到第八识。这就是「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
  「想……亦复如是」要展开成四句:「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想也是第八识流注出来的,它跟第八识没有什么两样,就是第八识,字面上的意思是这样。想,在《阿含经》里面定义成了知,知道就是想。比方说我现在这样(举起拳头),你知道是拳头,这个就是想。那我现在(伸出一根手指),你知道是一个指头,这也是想。大家看这件衣服,你知道是红色的,看那件衣服,你知道是黑色的,这也是想。我们一般所说的想,是意识想东想西,《阿含经》说这也是想。一般人知道的「想」只有最后一种。
  这个想跟第八识又没有两样,所以是「想不异空,空不异想;想即是空,空即是想。」这样有没有听懂?文字要先听懂,有没有道理以后再去验证,这个就是闻思修证的次第。六个识都有了知,了知就是知道是什么东西。想是心所有法,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呈现出来的功能,当你能够观察到这个现象的时候,也可以说你观察到第八识。
  「行……亦复如是」要展开成四句:「行不异空,空不异行;行即是空,空即是行。」行,有两种解释,第一种解释是身行、口行、意行;第二种解释叫做六思身。我们现在只讲身行、口行、意行。这个非常重要,因为身行、口行、意行会造善、造恶。所谓的修行,就是修身行、口行、意行。一般人讲禅定,经典说这个叫「三摩地所行影像」。因为只要你活在有相的境界里头,不管是主体还是客体,统统是什么?梦境。统统都是梦境,因为它们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影像,就好像一个大荧幕现起一切的影像。你的身行、口行、意行也是如此,它们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境界相。
  你听我这样讲是不够的,你如果不验证它,最多只能成就修所成慧。怎么验证?要透过观行。你要用感官和意识去观察第八识怎么样现起身行、口行跟意行。这个才是实证。我们今天讲的都是可以实证的,不是戏论。这个地方今天没有办法仔细讲,你如果有兴趣的话,请你去看《实证佛教导论》第五章,有关行蕴的部分。
  「识……亦复如是」要展开成四句:「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你要注意一下,识有八个,这一个「识」只是指前面六个,这个《阿含经》有定义,五蕴里面的「识」是前六识,也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不包括第七识和第八识。你如果想要懂得基础佛法,一定要读《阿含经》,但是你读《实证佛教导论》会更省事,因为我把《阿含经》重要的经文,都分门别类地引出来,而且都有解释。有了别能力的东西就是识,像眼识可以了别青、黄、赤、白等颜色,耳识可以了别声尘,它都有了别的对象。这六个识其实会消灭,当你睡着的时候,你听不到声音,也看不到东西。而且这个识它起起伏伏的,是刹那刹那生灭的。有什么证据?要怎么观?《实证佛教导论》里头有写。大乘见道的人会知道,这六个识其实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的,所以它跟第八识没有两样,它也就是第八识。到这个地方应该没有问题吧?至少在文字上你可以听得懂。
  六个识不是心所有法而是心法,在我看来,心法比心所有法更虚无缥缈,因为心所有法是已经现行在起作用。心法是能够现起心所有法的那个东西。以意识来讲,意识能够想事情,能够判别善恶等等的法。其实,意识了别功能都是想心所的功能,意识其他的功能,也都有心所有法和它相应。把意识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来,就是意识。就好像瀑布其实是由水滴所形成的,水滴的集合就叫瀑布。现在也是一样,意识的心所有法全部集合起来,那种流注的状态,就把它说成意识。其他的识也是一样,都是由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形成的。所以你看到六个识,就等于观察到第八识,它是在讲这个道理。
  「舍利子」和法义无关,不用管它。接下来这个部分很重要:「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几句非常重要,可以说是全篇的重点。为什么呢?诸法是一切法。刚才用色、受、想、行、识来函盖你在人间所碰到的事情。比方说这个桌子是色法,人是五蕴的集合。人间的各种法都离不开五蕴,只有一个东西没有讲到——意根。意根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诸法空相」是说,这一切的法其实都是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像刚才这个麦克风掉到地上,这是一件事,以佛法来讲,这个也是一个法相。我现在举起手来,把五指竖起来,这也是一个法相。你要知道,一切的法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既然是由第八识所出生,就统统都是第八识所显示出来的法相,这个就是「诸法空相」的意思。这个空就是第八识,统统都是由第八识所现起的法相。
  刚才我解释过了,比方说你去看电影,你觉得有画面生起,可是你可以不看影像只看那个荧幕,那个荧幕一直在那里,你不能说它有生起,对不对?某个影像消灭了,这个荧幕有没有消灭?没有。你把诸法看作是第八识以后,诸法就不是诸法,而是第八识,第八识不生不灭,诸法也就不生不灭。这样有没有听懂?大乘见道者就是这样看待诸法,跟你看电影荧幕是一样的道理。诸法既然是第八识现起的法相,它就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这个其实就是涅槃。佛教讲涅槃是常、乐、我、净,它离开一切的法相。不生不灭就是常。乐是指离开苦受、乐受的那种乐,一般人会认为没有苦也没有乐,出世间圣贤认为这个才是真正的乐。我,刚才讲第八识就是我,因为它就是生死轮回当中不变易的主体。净,是离开垢净的那种净,是真正的清净,完全的寂静。所以叫常、乐、我、净,这个就是涅槃。换句话说,诸法存在的当下,就是涅槃,《心经》是这么讲的。
  我们刚才讲过,「空」并不是什么都没有,如果什么都没有,就不应该是「不生不灭」;不生不灭是永恒的存在,而不是一无所有。佛教把一切法分成两个体系:有为法和无为法。有为法有生(出生)、住(暂时的停留)、异(改变)、灭(消灭),有为法一定会有这四个变化。无为法不生、不住、不异、不灭,它是永恒的存在。不生、不住、不异、不灭,省略中间的不住、不异,不就刚好是不生不灭吗?所以这里的「不生不灭」是指无为法,如果把「空」解释成什么都没有,在这里就解释不通了。所以,《心经》的「空」是指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是永恒的存在。更准确地说,第八识是真妄和合,它能藏的心体是从来不改变的,所藏的种子却念念变迁,这两个和合无法分割就是第八识。
  诸法是指蕴、处、界一切法。前面讲的五蕴,只是举例说明,因为这是初步观行的下手处,事实上诸法都是第八识所生,全都与第八识不相异。后面的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和四圣谛,也都是诸法所函盖的范围。只要用语言文字说得出来,实质上存在的东西,或者是某一种观念,只要我们可以观察到它的存在,都叫做诸法。
  诸法,三界万法,全部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第八识本身没有相,你观察不到第八识,但是第八识的种子流注出来,现起一切的法相,所以这一切的法相就等于是第八识的法相。这就是「诸法空相」。
  《心经》用「空」来代表第八识,比方说这个杯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以你看到这个杯子,就等于看到第八识。同样的道理,你观察到一切的法相,统统都是第八识。这样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比方说大海起波浪,你看到很多的波浪起起伏伏,但是如果你只看水呢?水的元素有没有改变?有没有增减?统统都没有。同样的道理,你如果把诸法都当成第八识,统统都是第八识,一直都是第八识,从头到尾都是第八识,这样不就是不生不灭吗?
  什么叫做「不垢不净」呢?比方说,你看到一个品德很糟糕的的人,你就说「这个人很骯脏」;看到圣贤,你就说「这个人真是清净」,这就是有垢有净。如果你知道一切法都是由第八识所出生,你只看第八识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这样子就没有所谓的骯脏,也没有所谓有清净。这就是不垢不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0: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那什么叫「不增不减」?统统都是第八识,当然不会有增减。如果杯子破掉,你会讲「杯子破掉,少了一个杯子」,但是以第八识来讲,破掉的杯子也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出生的,原来的杯子跟破掉的杯子都是第八识的种子,所以它们根本就没有增减,对不对?就好像海浪,浪在那边起起伏伏的,可是如果以海水来讲的话,它有增减吗?没有增减啊,对不对?
  你明白整个都是第八识、空的法相,统统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安住在这个理念上面,就是度一切法到彼岸。这个彼岸是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佛法有世俗谛和胜义谛(又称为第一义谛)的差别。世俗谛离不开相、名、分别,例如观察大海波浪起伏。胜义谛则是以正智缘于真如。明白诸法皆是第八识所生就是正智。因为有正智,所以缘于诸法空相,安住于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如境上面。世俗谛和胜义谛是同时存在的,就好像你可以说大海起波浪,也可以说海水从未有改变。所以,大乘见道者还是可以了别诸法,只不过在了别诸法的时候,他们也同时知道,以胜义谛来说,根本就没有法相(例如地、水、火、风),更没有一切法的自性(例如坚、湿、暖、动)可说。这是大乘见道者于相而离相的境界。
  我目前解释到这里,《心经》也快要讲完了,因为后面都是它的展开。「是故」,就是英文的therefor,表示前面已经讲完了,你如果知道前面的道理,后面的你自然会演绎出来。所以《心经》如果可以删减的话,可以把它减到这个地方,后面把它裁减掉,不会影响太多。「空中无色」,你要注意一下噢,如果你把「空」解释成空无,在这个地方就说不通了。「空中无色」要解释成:对第八识来讲,没有什么色不色的,因为色就是第八识,大家都是第八识,没有法相的差别,称为「空中无色」。如果这个「空」是指空无的话,你觉得「空中无色」是有智慧的话吗?「在空无当中没有物质」──如果有人这样解释,这叫废话,人家会以为《心经》是很烂的经典。你把《心经》解释成「所以在空无当中是没有物质的」,这有什么好讲的?你知道在第八识里面,用第八识来看待,没有物质法相差别,这样才是胜妙!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这是讲,五蕴与第八识打成一片,没有差别对待相。「无眼、耳、鼻、舌、身、意。」眼、耳、鼻、舌、身它都是属于色法,你既然知道色法它是第八识所生,你就知道这个眼、耳、鼻、舌、身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生。意,是指意根,意根它也是第八识所生,只要是第八识所生,我们都可以把它当成是第八识,既然统统都是第八识,就没有法相可得,所以叫「空中……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这我都不解释了。
  前面的色、受、想、行、识是五蕴。眼、耳、鼻、舌、身、意是六根,色、声、香、味、触、法是六尘;六根、六尘合称为十二处。「空中……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讲十八界的法相也不可得。十八界就是六根、六尘和六识。「空中……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讲的是十二缘起。十二缘起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总共是十二支。「无明缘行」意思是说,因为有无明的缘,就会有行。行是身、口、意行的意思。这个十二缘起我们今天没办法解释,请你参考《实证佛教导论》第六章。《心经》只讲第一支跟最后一支作为代表。有无明就会流转生死,把无明灭尽就能离开生死,但是在一真法界当中,根本就没有这些差别对待相。「无明」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无明尽」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它们都是都是第八识所生。第八识就厉害到这种地步。就像电影的播放机已经开启,它要播放什么都可以。电影只是声音跟光线,就可以让你以为有千军万马。第八识更厉害,它可以出生六根、六尘、六识,你住在这个境界里头,你根本不知道自己(拍着自己的胸示意说)这个主体是第八识所生,然后生存的环境也统统都是第八识所生,你就是活在一个梦境里面,你完全不知道,你必须要等到大乘见道才会晓得,所以这个东西就是整个佛教的核心法义,你要是能够破解开来的话,你就会证实相般若。这是闻思修证的第四阶段。
  「空中……无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叫做四圣谛。苦,就是痛苦跟烦恼。集,就是造成痛苦跟烦恼的原因,例如贪爱和邪见。灭,是指涅槃。道是指修行的方法,怎么样子修行可以证涅槃。四圣谛为什么也没有?你可能会觉得,灭就是涅槃,涅槃是具足常、乐、我、净四德的真实法,为什么讲它是不存在的?其实已经大乘见道的人,会把涅槃当成是第八识的显示,涅槃本身没有实体,第八识才有实体,涅槃只是一个假名而已。大乘见道的人不会觉得涅槃有什么了不起,是第八识了不起而不是涅槃了不起。
  最后就是「空中……无智亦无得」。为什么?因为觉知心才有智,阿罗汉入无余涅槃,是灰身灭智,就是把身体跟觉知心统统都灭掉。如果有智,就会观察、分别──分别法与非法,善与恶,明与无明等等。其实,大乘见道者当然有智,他有正智,但是正智只用在世俗谛的分别,当他住在胜义谛的境界的时候,他并没有在分别。也就是说胜义谛的不分别跟世俗谛的分别是同时存在的,他虽然住在胜义谛当中,日常生活当中该分别的仍然是不会弄错,看到杯子,他不会拿错,一样可以拿杯子来喝水,但是在胜义谛的层面,他知道诸法都是第八识的显示。也就是说,以胜义谛来讲,是「无智」,但是以世俗谛来讲,大乘见道者有正智。这个东西请大家要理解。「无得」,就是无所得,无所得才能够解脱。你有所得的话,你就会怕它失去。胜义谛没有一切法相可得,但是以世俗谛来说,说他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
  请大家注意一下,「空中无色」一直到「无智亦无得」,都是同一句,不应该用句号分开。这是说,在「空中」(胜义谛中)才是远离一切的法相,但是以世俗谛而言,这些法相仍然是存在的。
  以前有一个小孩子学《心经》,念到「无眼耳鼻舌身意」时,他吓了一大跳,赶紧摸摸自己脸上的眼、耳、鼻、舌,问他的老师:「我明明有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心经》说没有?」这个小孩子长大之后,就是曹洞宗的祖师洞山良价禅师。希望大家读经典时也能这样,随时都要与现实做比对,因为这就是观行,你只要有这个习惯,将来一定会明心开悟。你现在知道上面的道理,就可以答复他:「依胜义谛言无,依世俗谛说有。」
  「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菩提萨埵就是成就正觉,成就了实义菩萨的果位。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刚才我们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刚才讲的都是般若波罗蜜多,你有这个见地就会「心无挂碍」,统统都是第八识,一切法都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还有什么好挂碍的?有的人学佛学得很痛苦的,动不动就担心「这样子会不会犯戒」,他很紧张。其实你要是懂得般若波罗蜜,你就不会有这些得失心。如果你不取相分别,还有犯戒和持戒的差别吗?《大般若经》讲:「戒、不戒,不可得故,应得尸罗波罗蜜」,犯戒、持戒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对不对?统统都不可得,不取相分别,就算不刻意持戒,也不会犯戒啊!在彼岸,没有一切法相可得,既没有持戒的法相,也没有犯戒的法相,这个是真正的尸罗波罗蜜。尸罗就是戒律的意思,尸罗波罗蜜就是持戒波罗蜜。所以大乘见道者可以用般若波罗蜜圆满前五度,这个就是般若波罗蜜厉害的地方。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没有挂碍,你就不会恐怖。学佛的人怕什么?怕犯戒,怕不能成佛,怕不能弘法,怕不能度众生,怕不能去极乐世界。他就怕这些事情,这些事情难道不是一切法吗?告诉你,成佛也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噢!你不要以为大乘见道的人那么喜欢成佛,他在世俗谛里面会想办法去成佛,但是他知道成佛、度众生也是诸法当中的一法,他对诸法等而视之,并没有觉得这个东西有什么特别了不起。我跟大家讲,真正了不起的是第八识,不是佛,佛也是第八识修除烦恼而圆满成就的,所以真正厉害的是第八识。如果没有第八识的话,有情不可能成佛,甚至什么都不是,连凡夫都做不成。所以你看到佛也就是看到第八识,一模一样。当你证了实相般若,你的见地就是这个样子,你不会再起二念──以为有哪个法不是第八识。全体都是一真法界,统统都是一相,这一相没有什么相貌,所以也可以说是无相。这个是般若波罗蜜的境界。
  什么是「远离颠倒梦想」?只要取相分别就是颠倒梦想,包括取佛相、取修行的相、取清净相,统统都是取相,都是颠倒梦想。不取相就是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涅槃有四种,究竟涅槃是佛世尊所证的无住处涅槃。大乘见道的时候,只能证得本来自性清净涅槃,你一直修下去,到最后就会究竟成佛,证得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是过去佛、现在佛跟未来佛。未来佛是谁?就是你,就是我们大家,我们大家都是未来佛。不过,我们里面说不定有过去佛也不一定哦。过去佛是指过去已经成佛,现在离开佛位,而以各种身相度众生的菩萨。他说不定会示现成众生的相貌藏身在我们中间,你看不出来。你要是以为人家是众生,就是取相分别。对于修习般若波罗蜜多的人而言,根本就没有一切法相可得,讲「你是众生,你是未来佛」,这个只是为了沟通方便,不得不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要是住在胜义谛里头,自然不取相分别,不分别佛与众生。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究竟佛的无上正等正觉。《心经》这段话是全称命题噢!三世诸佛一定要依着般若波罗蜜多才能成佛,没有别条路。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我刚才讲有人把《心经》拿来当咒子念,跟这一句有关:「哇,大神咒,这不得了啊!」所以就拿来驱魔。玄奘取经的路上,看到鬼怪,他也念《心经》来驱魔。那时候他还没有把《心经》翻译出来,他念的是别人翻译的《心经》。刚才我们讲,修行可以分为闻思修证四个次第,只会念诵《心经》的文字,不懂得意思,是闻所成慧。你用闻所成慧去驱魔、驱鬼,它会有效果。如果你懂得意思,是思所成慧,会更厉害。修所成慧的效果更强,因为你的心会一直住在《心经》的法义上面,当鬼怪来的时候,你把它当成这个也是第八识所显现出来的,祂也是诸法空相,就这么简单。你也可以只念四个字,「诸法空相」(伸出右手的食指,用力指向空中)。(大众大笑)这个表示你是用修所成慧在对治它,祂会被你吓跑,因为这是大神咒。
  刚才那么讲,是逗大家高兴,请不要取相分别,「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才是唯一的真实。咒这个字,在这里应该要解释成总持门。我们已经讲过,般若波罗蜜多是「得第一义,度一切法到彼岸」。第一义谛(胜义谛)是远离语言文字以及一切法相的。然而,在世俗谛上面,般若波罗蜜多能够让你解脱和成佛。你只要把般若波罗蜜多当成你的总持门,就会产生不可思议的功德,所以说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
  「明」,是跟无明相对,「大明」是说它超越了明与无明的分别,能依此安住在胜义谛里头。「大明咒」,就是超越明与无明的总持门。
  「无上咒」,是不能超越的总持门。「无等等咒」,是不能分等的那个等级的总持门。「无上」不能把它说成「最高」或者「最上」。为什么?你如果能够讲出原因,你就是闻思成熟的人。有没有人能够答复得出来?大家可以回去想想,看我说的有没有道理。讲「最高」就不平等,是取相分别,《金刚经》讲:「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你取相分别,才会分别高下。茶杯跟桌子,还有鬼怪跟佛,这些都是一切法当中的一法,统统都是第八识所显现。既然都是第八识所显现,有什么高下?如果你去分等,也是取相分别,般若波罗蜜多远离一切的差别对待相,所以只能说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把一切的法相分别都消灭掉,当然就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你看到这四个字了吧?它是真实的,一点虚假都没有。这表示什么呢?如果把「诸法空相」的「空」解释成「空无、一无所有」就错了。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 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 菩提 僧莎诃。』」这个咒其实是有意义的,以前我学梵文的时候,老师都把它解释出来。但是玄奘认为它不应该翻译。为什么?咒本身是诸法当中的一法,念咒也是诸法当中的一法,你去管语言文字的意思,反而落在语言文字相上面,所以你只管念就好啦。你想看我怎么念吗?(大众点头说:「嗯。」真观站起身,连续挥臂作送别状。)去吧!去吧!都去彼岸吧!大家都开悟,都成佛去吧!(大众欢喜踊跃。)
  好,经文就解释到这里。(大众热烈鼓掌)
  (有人问:吕博士,有没有可能脱离第八识?佛能不能脱离第八识?)不可能,你怎么脱离啊?就好像电影荧幕一放上去,所有的影像全部都在上面,绝对没有一个影像可以离开那个荧幕。你现在讲脱离不脱离,这个又落在世俗谛上面了。以胜义谛的层次来说,佛和第八识非一非异。
  我一直讲胜义谛(又叫第一义谛)跟世俗谛,现在必须要花一点时间来跟大家解释一下,什么叫世俗谛呢?离不开相、名、觉想,叫世俗谛。比方说观察到一个杯子,它有一个形相,这算是相。声音也是有声尘相,这都是有相,只要能够观察得到,能够用感官接触到,或者能够用意识想得到,这都属于相的范围。有了相之后,你就会帮它立名,名就是语言文字。然后,相是由什么东西去观察到的?叫做觉想。觉想其实就是觉知心,或者是分别心,也就是说你是用觉知心去观察境界相,再用意识帮它安立语言文字。有相、名、觉想,就是世俗谛。胜义谛它是离开一切的法相,离开一切的语言文字相。所以这两个是不一样的。
  但是世俗谛和胜义谛却是同时存在的。我刚才以看电影作为例子,虽然荧幕上有各种画面现起,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那块荧幕从来都没有起灭过。那个荧幕相当于一真法界,整个统统打成一片,统统都是第八识,统统都是诸法空相,大乘见道者缘正智安住在一真法界当中,这个叫胜义谛。
  你刚才问「佛能不能离开第八识」。不可能离开,他只能转识成智。成佛的时候,把前五识转成成所作智,第六识转成妙观察智,第七识转成平等性智,第八识转成大圆镜智。所谓的「转」,只是改名,也就是八个识还是存在,只是产生四种智慧,他可以一方面住在胜义谛里,一方面以世俗谛演说一切的佛法来度众生。
  (有人问:吕老师,您讲的第八识是不是心理学中的超我?)这个超我,我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但是我可以跟你讲比较的方法。第八识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有圆成实性,可以圆满地成就三界万法。你要想那个超我可以不可以圆满地成就三界万法,如果不行就不是第八识。
  圆成实性是实证的东西,不是想象,你一定要具体地观察到它怎么样成就三界万法。不然的话,都是落在臆想分别上。佛法是实证的,很多禅师都讲「一定要真参实证」。实证是世俗谛,可以一言一语地讲出来的,但是为什么他们不讲?因为一讲出来的话,你就不想去实修了,所以这个都列入绝对机密,不能把参究上的秘密用语言文字讲出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0: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说:是不是可以理解说,它不是一种语言,而是一种体验。)也不是体验啦。它能生万法,包括色受想行识等等。很多东西不是刚见道就知道,但是大乘见道者还是会知道很多细节。这个东西我们先不要去猜它,猜也猜不到。古时候的出家人,他们剃头出家,找一个已经开悟的禅师去参学,有时候参禅三十年,甚至参到死,都不知道那是什么东西。在禅宗的历史上,开悟是不得了的事,只要开悟就会列到史传里面去的。一个禅师下面有几个开悟的弟子,都会把名字都写上去,就算没有这个人的事迹,也会把名字写上去,它慎重到这种地步。有时候一个禅师,只有几个弟子开悟,甚至一个都没有。不能开悟是正常现象,开悟是凤毛麟角,没那么简单。你尽量不要用现有的概念去跟它做比较,你应该去观察,这个第八识有什么特性,在现实中找到第八识运作的证据。如果你不知道第八识是什么,去做哲学上的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有人说:我听过一种说法「见到我就是见到佛」。我听您刚才讲的第八识,我觉得这两种说法很接近。)「见到我就是见到佛」,这个话很好,但是你要见到真正的我、真正的第八识。有一个禅宗的公案「我是谁」,你把「我是谁」参出来,自然知道第八识是什么了。这可以啊!
  (有人问:我看过一句话「非一切法,而能现一切相,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是不是跟《心经》的道理相符?)这个跟刚才我们讲的基本上都是一样的。「非一切法」,一切法表示三界万法,三界万法都是由第八识所现起的,由第八识去出生它的,所以第八识它不是一切法。第八识能现一切相,刚才讲诸法空相,假设你看到茶杯的相,这个茶杯的相就等于是第八识的相,它能够现一切相,就是一切的法相也就等于是第八识的法相。「非一切相,而不离一切相」,这是说第八识不是一切的相,但是也不能离开一切相去寻找第八识。
  (有人问:吕博士,您一直在提到第八识,那为什么前面第七识、六识您没有提到?)前六识就是识蕴: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第七识就是末那(意根),末那也有单独的了别性,你如果想找到末那,你用这个方法。它是这样子:当你在睡着的时候,前六识会断灭,这个时候能够了别六尘的就只剩下第七识末那,它能够了别五尘(色、声、香、味、触)的重大变化。所以你就想想看,当你睡着的时候会被什么东西给吵醒?第一个,强光,强光可以把你吵醒,对不对?你在睡觉的时候,我拿很强的手电筒照你的眼睛,你会醒来。但是你要晓得,这个时候你的意识和眼识都是断掉的,所以能够了别强光的就是意根(末那识)。还有什么东西呢?摇晃,剧烈地摇晃,你也会醒来。如果说这个时候蚊子去咬你,你不会醒来,因为那个触尘的变化太小,意根无法察觉。声尘也是一样,小小声你不会醒来,一定要很大声。《实证佛教导论》里头,我有写找到意根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观察自己醒来的过程,所以你如果平常七点钟起床的话,你就提早一到两个小时,把闹钟转到六点或者五点,然后你去观察你在沉睡而且又不做梦的状态之下,那种状态意识和前五识不存在,你怎么样子醒过来?你察觉到的那种了别功能,就是意根。
  意根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它是主帅,在日常生活当中由它来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它如果不想做,你跟它讲什么理由都没用。最明显的例子是抽烟,抽烟对身体不好,很多人都知道,但是你如果上了瘾,还是会一根一根地抽下去。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知道抽烟不好的是意识,但是决定要抽不抽的是意根。我们常常讲「理性和感性的冲突」,这其实是意根和意识的对立,意识一直跟意根讲「不要这样子、不要这样子」,结果意根不理它。意根像是师长,意识像参谋长,前五识像侦察兵。侦察兵回来一定先跟参谋长报告,参谋长会作判断,然后跟师长讲:「那个地方有敌军,我们最好赶快开溜。」假设参谋长跟师长这样讲,师长可以不理他:「你讲得再好都没用,我不甩你就是不甩你。」它可以这个样子。情感跟理智的冲突,是这样来的。意根为什么那么顽固?因为它觉得这样子比较好:「我觉得抽烟比较舒服,你讲不健康是你的事,我不管你。」它不理意识的分别和判断。你也可以从这个地方,发现意根的功能。
  意根的特性是恒审、思量,恒审就是不断地了别境界,永远都不睡觉,你睡觉的时候,能够把你吵醒的就是意根的了别性。思量,就是一直在决定要做什么事情,它若要一意孤行,其他七个识拿它没办法。
  (有人说:我想问一下,阿赖耶识是什么东西?是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独立的阿赖耶识还是大家共有一个阿赖耶识?)阿赖耶识就是第八识。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是每一个人一个阿赖耶识,为什么呢?阿赖耶识可以酬偿因果,而果报却有共业和别业,所以很肯定有很多个阿赖耶识。你的色身是你的别业所造成的,别业就是个别的业,假设你过去世曾经用鲜花供佛,这一世得到容貌端正的果报,这很显然是你个别的业力嘛。但是山河大地,或者天灾,很显然是共业,对不对?共业就是由很多人的第八识共同去成就的。如果说只有一个第八识的话,那就只有共业,没有别业了,所以很显然一定有个别的阿赖耶识存在。
  (有人说:您刚才说,假如有另外一个人过来骂我,他只是阿赖耶识幻化出来的一个现象,到底是谁的阿赖耶识幻化的呢?)这里头它会有交互作用,也会有因为你们共同的业力而产生的现象。讲到这个地方,我必须要跟大家讲,佛教有的观念会让人受不了的。大部分的人认为「山河大地,这些物理世界应该是真的」,对不对?但是佛经告诉我们:「其实我们大家是活在一个共同的梦境里面,因为我们大家有共同的业力,使得我们会去了知到共同的山河大地。」这种情况有点像是《盗梦空间》,一群人一起进入一个梦境里面,那是一样的道理。《楞严经》讲这个叫「循业发现」,也就是说,并没有客观世界存在,只有共同的业力。你有这个业力,你就会发现有这么多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包括山河大地的存在。它是这样子。
  《实证佛教导论》有一个譬喻,就像电脑游戏,你说屏幕上有车道、有墙壁,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就是一个屏幕。在这个屏幕里头有一辆车子上面跑,车子只能在车道跑,不能穿墙。那个墙壁是真的存在吗?根本就没有墙壁啊!只是为了玩游戏,程式设计师必须这样设计。在一个网络环境当中,很多人一起玩游戏,相当于很多阿赖耶识所组成的共业网,各别电脑所显现出来的是别业,大家的电脑都会显现出来的叫共业。现在有一个人来骂你,其实你们两个人有共业存在,你过去世曾经惹到了他,他现在来骂你,就会对你发生效果。
  (有人说:是不是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生物,包括动物、植物,都有阿赖耶识呢?)有些生物没有阿赖耶识,最明显的是树木、花、草,这些没有阿赖耶识,称之为无情。有没有阿赖耶识是用了别性来判断。动物一定会有阿赖耶识,因为它有了别性。像草履虫、变形虫,你在显微镜下看到变形虫它会去吞食,有食物的碎片,它会过去把它包裹起起来。它要能够分辨这个东西到底是不是食物,所以它会有意识(比较差的意识),也会有舌识,或者是身识,这个你可以看出来。你观察到这个部分,就可以知道它一定要有第八识和第七识,因为第八识和第七识是前六识运转的必要条件。
  (有人说:所有的阿赖耶识是不生不灭的,那么就是说这个世界上所有的阿赖耶识是恒定的,是吗?)是的。(继续说:全部都是恒定的,有多少就会有多少,不会新增出来一个阿赖耶识?)不会。(继续说:也不会死亡一个或者消亡一个阿赖耶识?)不会。(继续说:那就是说无论我们将来的形态怎么转变,我们的阿赖耶识是不可能消亡的?无论我是好人还是坏人。)对,阿赖耶识不会消亡。有一部经典叫《金刚经》,这是在形容这个心体没有一法可以把它消灭掉,这就是指第八识心体。
  第八识有两个部分,能藏的心体和所藏的种子。比方说这个杯子,这个杯子不变,装的东西则不断改变。你造善造恶会影响第八识里面的种子,所以这个种子一定要能够改变,但是收藏种子的容器,不能变来变去。能藏种子的心体不生不灭,所藏的种子念念变迁。就跟电脑硬盘是一样的道理,电脑硬盘的功能不能被改变,硬盘的外壳也不能随便改变,只有里面的资料会不断地改变。第八识就像是硬盘,它能藏的心体不能被改变,那个部分是不生不灭的。
  (有人说:硬盘我们可以把它的资料删除,但是阿赖耶识只要存进去就删除不掉,是吧?)果报现前,那个业种就会消灭掉。它有它运作的规则,你没有办法用取巧的方式把它一次性地拿掉。硬盘可以重新格式化,第八识是不行的。而且第八识一直在运作中,你不能叫它休息一下,它不会的,它永远运作个不停。
  (有人说:有的宗教说修什么可以永生,其实我们本来就是永生的,对吗?)对。以基督教来讲,你做了坏事就打入地狱,永不超生。其实永不超生只是在那边受罪,他还是永远在那里,对不对?(大众笑)以道理上来讲,到天堂或者到地狱,如果永不灭的话,都是永生。但是佛教讲得很深入,地狱众生一日一夜万死万生,为什么我们说他是同一个?很显然某个东西是不会被拆解掉的,对不对?五蕴变来变去,这个东西却不会改变。就像电影的荧幕,改变的是上面的影像,但是那个荧幕是不动的。懂得这个道理,你就会知道,只要肯定有轮回,当中一定有某个东西是永不改变的,这样子轮回才是有意义的,所谓的果报也才是有意义的。你现在这个五蕴跟上辈子那个五蕴完全不一样,中间如果没有任何连接的话,这个就不叫因果报应了。很显然一定有某一个东西在生死轮回当中都没有改变过,这个东西就是第八识。第八识能藏的心体从来没改变过,里面所藏的种子会按照因果律的法则去改变。
  (有人说:佛教是宗教上的色彩更重一些还是哲学上的色彩更重一些?)宗教是属于信仰的,哲学是属于思想的,佛教则是行为科学。也就是说,佛教的核心义理是科学,不是哲学也不是信仰。刚才我讲的这些东西都是能够实证的,这才有意义,不然的话就是在骗你。假设你念佛念了老半天,死掉的时候什么都没有,那就是一场大骗局。我要跟你讲的就是这个。因果报应是一个命题,你必须要去验证它。
  我上次看到一个视频,湖南省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坪阳乡,那个地方人口不到八千人,却有一百多起转世轮回的案例。有个吴姓男童,他上辈子是一只白猪,他出世以后还认得杀他的那个容姓屠夫,所以他每次看到那个屠夫都吓得拔腿就跑。他们那个地方还出现一个案例,一个小孩子死掉,他的祖母拿他爸爸龙章贵的印章盖在他屁股上。不久之后那个地方生了一个小孩子,取名叫吴鹏,吴鹏记得前世的事,而且他耳朵后面有一个像是印章的胎记,上面有「龙章贵」的字样。所以你说有没有转世轮回?如果没有转世轮回的话,宗教就是一场大骗局,大家死掉统统都没有的话,你不用信教,大家吃喝玩乐一直混到死就好了。
  我虽然学佛,但是不迷信,如果我不能亲证的话,都是先搁置。极乐世界的有无我根本不去讨论它,因为我不能用现量去证明嘛!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三乘见道,声闻、缘觉跟菩萨的开悟是真实可证;阿赖耶识也是真实可证,可以从它的作用跟它的了别性去知道它的存在。就好像你看得到电灯,看不到电流,但是懂得物理学的人知道电灯会亮是因为电流在流动。我们刚才讲第八识,你不要以为只是哲学概念,它是有作用的。像你现在一定承认有意识的存在,因为你可以观察到意识的活动。也一定有眼识、耳识的存在,这都无庸置疑,因为它们都有了别的功能。刚才我也跟你讲意根的活动,早上会醒来是因为意根有了别性。我再告诉你,第八识它有两个作用,第一个它有了别性,它能够了别根身、器界、种子。大乘见道的人会知道这个了别性作用在什么地方,所以这是实证的东西,不是空口说白话,是真的可以实证。第二个作用是它有集起性,可以「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比方说你做好事、不做坏事,下辈子给你一个人的色身,或者一个天人的色身,它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是如果每次都要隔世才有的话,这个第八识就没有那么厉害了,第八识积集种子生起现行,有的是下一瞬间马上就起作用,这都是你想不到的事情,大乘见道者也可以现观到这个部分。他不是用定力,不是用什么禅定力,那个是神话啦,定力再好也看不到那个东西。其实大乘见道的人用的方法跟科学家差不了多少,除了观察现象之外,有相当的部分必须依靠精细的逻辑推论。这个东西我没有办法跟你讲得太详细,我的函授教材里头有写。你有兴趣的话,你就报名这个函授课程。这是免费的,但是你要用真名跟真地址,而且你要答应我不能把教材给别人看。
  (有人说:吕老师,您讲的是正法,这个我非常信奉,我这儿有一个问题,无始无明是什么?业与种之间的关系?谢谢您!)无始无明是大乘见道以后才会跟它相应的,等你确定你已经开悟,再去搞懂无始无明都没有关系,现在不用跳级去知道它。
  业跟种是什么关系?业有善业、恶业、无记业。种是种子的简称,种子就是记录它的那种东西。种子相当于资料。比方说你打字以后会记录到硬盘去,硬盘里头的资料相当于种子。种子如果流注出来,就现起蕴、处、界万法。是这样子。种子有很多种,记录业行的种子就称为业种。
  (有人说:刚才您说我们做好事做坏事,最终下一辈子投生到天堂或者地狱去,决定这个东西是自己的阿赖耶识,还是很多人的阿赖耶识?)是你自己的阿赖耶识。(继续说:那自己的阿赖耶识怎么能把自己判到地狱里去或者是判到天堂去呢?)我刚才讲过,阿赖耶识有了别性。它了别什么呢?根身、器界、种子。根身就是物质的身体。器界就是山河大地、桌子、椅子、杯子,这都算器界。种子相当于资料。我们现在打个比方,电脑的CPU一定要能够了别资料,这个资料要存到硬盘什么地方,或者这个资料送到屏幕来,它要怎么样去运作它,怎么样去运算它,怎么样去处理它,CPU一定要能够了别。管理种子的机构,就是第八识,第八识在酬偿因果的时候,它会了别众生的业种,然后制造一个相应的色身给你。这里头有两种选择,首先要决定色身的种类,色身的种类就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六种,它要先决定这个。再来是决定该让你出生在什么地方,还有五蕴的各种细节,这个时候它会跟其他的阿赖耶识有微妙的互动,这种互动复杂到难以想象的地步,因为我们是处在一个庞大的共业圈里面。有一件事情,你听了可能会觉得很好笑,但这是有经教依据的。某个有情生性残忍好杀,本来应该转生成一只狮子,有一些众生必须要死在他的爪下。但是这个地区很少有狮子,那要怎么办?就把他变成猫,或者狐狸一类的东西。经教真的这样子写的噢!为什么会做这种调整呢?这是跟其他有情的业力有关,你曾经杀害过他,欠它一条命,他作为一只狮子要把你吃掉,让你把这个业偿还掉,但是这个地区没有狮子,所以让他变成一只猫或者狐狸,还是可以酬偿因果。(继续说:那这个公正性谁来判断,还是阿赖耶识吗?)没错,它是法尔如是在进行,所以你没有办法去改变它。它就像电脑的CPU,你送错的资料进去,它出来就是错的。阿赖耶识也是一样,你有恶行,将来就是恶报。就算你觉得地狱很糟糕,不想去,它不会理你。只要你有业力的话,什么地方它都会把你送过去,你再怎么不想去都没有用。
  (有人说:《心经》讲「度一切苦厄」,那我现在知道一切的一切都是幻境,包括我自己也在这个幻境里面,就像做了一个梦自己没办法醒,苦厄加到身上的时候没办法躲避。我就想问一下,有什么办法能够度一切苦厄,免除一切痛苦。)其实你知道诸法都是第八识幻化出来的梦境,你在胜义谛上已经「度一切苦厄」了。但以世俗谛来讲,阿罗汉也不免有一些痛苦。如果人家拿棍棒来打杀,他还是会痛的。因为他的境界是有余涅槃,仍然有微苦所依,所谓的微苦,就是只要有身体存在就不可避免的痛苦。但是以胜义谛来讲,他老早就超越了。他会认为苦乐都无所谓,在心境上去得解脱,但是人间的痛苦他还是照样会承受。菩萨乘愿再来,也是同样的道理。有的人为了免除所有的痛苦,而取证无余涅槃,但是这样就没有办法成佛,也没有办法度众生。
  (有人说:您认为佛教是一种科学,但其他科学有各种各样的定理、公式,那些跟佛教是平行的概念吗?佛教怎么去解释科学的定律?科学定律也是客观不移的,佛教跟它们是平等的,还是比它们更高一层,统摄所有的科学?)科学定理它是依附于什么存在?(有人答:物质。)其实不止是物质啊!像心理学,它也研究心法跟心所有法。所以科学定理这些客观事实是依附于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而存在的。佛教认为五蕴、十二处和十八界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性,所以按照佛教的观点,一切的自然律其实也是种子所现起的功能性,包括地心引力,还有固体的质碍性。经典说有人可以肉身飞行,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很小气的财主,他不喜欢供养,但他脸皮很薄,如果人家来跟他要,他又不好意思不给,所以他就跟他的仆人讲:「门要关好一点,不要让佛和阿罗汉进来乞讨。」结果这些阿罗汉一个从天上飞过去,一个从地底下钻出来。这表示地心引力对他们不发生效用。固体的物质本来应该有质碍性,你没有办法穿过去,但有的人可以突破这个限制而从地里头钻出来。我刚才讲过,山河大地并不是真实的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共同的梦境里面,因为我们有共业,就会对我们产生共同的效果。就像我们玩网络游戏,里面的宝物、怪兽,其实都是虚幻的。当你发现真相,继续深入,成就各种三昧,你会发起神通,可以突破共业的限制。就好像程式设计师可以写一个外挂程式,突破网络游戏的限制,做一些额外的事情。所以你不要以为一切法有不变的性质,连山河大地都没有不变的性质,何况是其他的法!三界万法,一切的一切,都只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现起的功能差别而已。佛教的世界观是到了这种地步。
  我今天讲的都是最胜妙的法,就算你暂时无法实证,你也把它了解一下,因为这个东西就算只是一种思想,还是可以成就修所成慧,仍然是不得了的东西。假设有人来骂你,你还没有观察到第八识如何出生三界万法,但是你记得这个道理,所以当人家来骂你的时候,你就想「他那个骂就是第八识」,然后「我这个听闻也是第八识」,「我心里头觉得不舒服也是第八识」。你只要持续这么想念,不要丢失,很快就会缘智慧境界生起定境,觉得一切的有为法都如同梦幻。如果你能够把握这个去修行,你的烦恼会降得很低。
  我曾经做一个事务员,处理的业务很复杂,常常有人来骂,而且骂得很难听。有一次人家抓着我的衣服大骂,好像要打我,但是我只要稍微反抗都会倒大楣,所以我只好把手背在后面随他去,还好他没真的打我。那时候我经常想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只是一个意思在心里面,没有语言文字相。因为环境很恶劣,我要用很强的作意去观行。我做这种观行,经常觉得自己活在梦幻当中,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离开办公室五分钟,只要五分钟就够了,我就觉得那好像跟我无关了。一回到家里,躺在床上,全身气脉畅通,从脖子贯通到四肢,非常舒服。虽然这顶多是修所成慧,还是会产生隔绝烦恼的效果,而且效果非常好。所以你就算把佛教当哲学来读,你也宁可读这个,它会让你很受用。
  (有人说:刚才您说第八识所现起的行为,比如说这种行为会因为你现世行为改变吗?比如说那个人要过来打你,这是第八识流注种子让他来打你,那么你现世的行为会不会影响到,譬如说你之前做了什么导致他不会过来打你。)因果是一个很庞大的体系,所以你做了某些事情都会产生影响,但是一般来讲它会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小事情,第二种情况是很大的事件。有一部电影叫《Sliding doors》,你不知道看过没有?台湾翻译成《双面情人》。有一天女主角被公司开除,她要坐地铁回家,那时候地铁的两扇门快要关起来,她如果进去的话,会过某一种人生;如果没有进去,她会过另一种人生。因为这个事件很小,所以只是把该发生的事情次序打乱,有些事情先发生,有些事情后发生,但是都会发生。但是如果是很重大的事情,就会全面改变你的人生。有一部电影《蝴蝶效应》,男主角可以回到过去做改变,里面的改变都是很重大的,比方说男主角去教训女主角的变态老爹,那个老爹就没有性侵女主角,这个是很重大的改变。也就是说,在因缘体系里头,小的改变起不了太大的作用,要很重大的改变才会有重大的作用。比方说全球暖化,也许再过十几年南北极的冰川融化,会变成全球的大灾难,一两个人少用一点电,没有什么用处,要全世界的国家一起立法防止全球暖化才会有用。大概是属于这种情况。
  据说,大修行人的命是算不准的,大凶大恶人的命也会算不准。有一本书叫《了凡四训》就提到这件事情,你很积极地行善,就会改变你的命运,你不断地干坏事,也会改变你的命运,这种改变是现世发生。但是,大部分的小善小恶则是累积到未来世才会清算。
  (有人说:吕博士,那我现在做一件事情,它到底是现世报还是未来报,是由什么决定的呢?)看它的轻重,一般要很重大的善业、恶业它才会在现世成熟,小善小恶要等未来世才会成熟。
  (有人说:小善小恶跟大善大恶有一个定量的标准吗?)这个不能定量。它是这样子啦,大恶是从大烦恼而生,比方说非常生气,或者说非常执着,这个时候做坏事伤害很多人,这个一定是大恶。大善是用很大的善心去发起,造福了很多人,这就是大善。
  (有人说:佛是度一切苦难,你看现在社会上人心败坏,像假奶粉这些恶行,他们不相信因果,什么都敢干。如果佛陀降生在这个时代,他隐身不出来弘法,大家就不知道有佛教,没有佛教,世间就更沉沦了。)佛法是很重要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很重要的科学。如果它消失了,或者大家不觉得它重要,对全人类来讲是难以承受的损失。经典里头提到有一件事情,你可能不知道它的严重性,但是我可以跟大家讲一下。如果佛法住世的话,人类的福报会变得很大,因为大家会去积极地行善,有些人会证果。证果的人存在于人间会产生「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效果。经典讲,布施禽兽得百倍报,布施破戒人得千倍报,布施守戒人得十万倍报,布施得禅定的外道仙人得百万倍报,布施初果以上的修行人得无量报。所以人间只要出现一个初果人,那是不得了的事情,你随便请他喝杯水,就是无量倍的果报。所以曾经帮助过他的人,只要没有太大的恶业,死后都可以往生欲界天。所以对于欲界天来讲,佛法的存在非常重要,如果人间有佛法存在,天界的众生会大量的增加,祂们就不用怕阿修罗。如果人间没有佛法,阿修罗众就会大量的增加,天界就会吃败仗,死伤惨重。所以人间有佛法,天界会非常高兴,会想办法护持修习佛法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2-1-28 10:12: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28 10:29 编辑

(有人说:以前没有想去修这个佛,但是我来听这个课,我就觉得我想达到常、乐、我、净的状态,但是我又挺享受生活的,享受美食、漂亮的衣服,然后男女情爱我都很享受,怎么样达到中间这个平衡?)你现在刚刚开始来学佛,对人间当然还是非常地贪恋(大众笑),那你要怎么办呢?你可以暂时允许自己继续贪恋下去,没有关系。为什么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嘛!你觉得自己没成佛,但是佛菩萨不会看轻你,他们不会取相分别,只要你想学,他们就会想办法让你得到成就。
  对于一个初学者,我提供的方法很简单,你要遵守两条行为规范。第一条:你要把真相作为最高优先,当证据还不是很充分的时候,不要匆忙地下结论、作判断。这是第一条戒律,而且是所有的戒律里头最重要的一条。第二条戒律:当你很明确地知道某种行为会引生重大烦恼跟痛苦的时候,你不要去做。
  (继续问:我生活在世间,必须努力工作,如果我不努力,我的生活也不会舒适,那我会更加痛苦。有些事情,如果我不去争取,也会让我不愉快。)那你就去工作,去争取啊!
  (继续问:都是空的,都是无所谓的,那我怎么争取?)诸法不是都是没有,它们是第八识的显示,你去争取也一样是第八识的显示,所以你想要争取你就去争取,你想要努力工作你就去努力工作,这都可以。为什么呢?「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继续说:我觉得道理上都明白,但精神上很痛苦。)那是因为你在取相分别,当你觉得某个东西很重要,你就会特别在意它,你失去它的时候,你就会特别特别痛苦。为什么一切法都是第八识的显示?你必须要去观察才会知道,这要进行到究竟成佛为止,因为一切法无量无边,所以需要三个阿僧祇劫来成就,那是很漫长的时间。虽然要经过这么长的时间,但是你知道一部分的真相,你就解脱一部分的烦恼;你如果能够知道核心的真相,你就能够解脱绝大部分的烦恼。它是这个样子。所以刚开始的时候不要对自己要求太高,只要不断去发现真相,哪怕只是增长一点点,都会有助于减轻你的烦恼,当你见道的时候,就可以把某些烦恼一次性地解决掉。
  佛教把烦恼分成十种,其中三种烦恼:我见、疑见跟戒禁取见,在你见道的时候会一次性地把它断干净。这三种烦恼是见解上的错误,它是其他烦恼的源头。佛教的修证是分证解脱,也就是说你可以把某些烦恼一次性地断掉,以后就不会再起来了,但这要透过正确的观行,你要确定经教所说的是不是符合事实。一般人不知道要怎么观行,所以你要去找会观行的人,不然就要读正确的书和经教。
  很多戒都是小戒律,有的人去庙里面吃一顿饭,没有在功德箱投钱,他担心:「我这样子算不算犯戒律?」这种小戒很多,但其实真正的大戒是谤法。毁谤正确的佛法,叫谤法。谤法的果报是很恐怖的,但是谤法是最容易犯的。谤佛、谤法、谤僧都很容易犯。这是怎么来的?这是因为你没有充分的证据,就匆忙下结论,你看到人家讲的跟你不一样,你就说「那个不是佛法」,「你是邪魔外道」。如果你讲对,算你运气好,如果讲错,就是毁谤。佛经讲谤法的果报很恐怖,所以我跟你讲,第一条戒律一定要遵守,没有充分的证据不要随便乱讲。跟这一条比起来,其他的都是小戒律。这是世间智者奉行的法则,对你没有什么妨碍,却可以让你避掉很大的痛苦,所以请大家一定要遵守。
  (有人说:刚才您说万法皆空,那么苦受跟乐受也是没有分别。您又说第二条戒律是导致痛苦的事情不去做。既然痛苦跟快乐也是幻觉的话,为什么要有这条戒律呢?)这样讲有一点混淆啦,戒律一定是在世俗谛上面去建立,世俗谛离不开相、名、觉想,具备这三个条件一定是世俗谛。戒律一定要取相,一定要去分别,才会有戒律的问题,所以这个是在世俗谛的范围去说它的。而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统统都是空,这是属于胜义谛的。这两个层次不一样。
  (有人说:您说第一要有正确的老师引路,第二要读正确的书。老师就是您,有什么书可以推荐给我们?)我当然是老王卖瓜,自卖自夸(大众笑)。我写的《实证佛教导论》和《禅宗的开悟与传承》,你都可以参考。这两本书当中,我优先推荐《实证佛教导论》,因为这本书把三乘佛法全部用第八识贯串起来,统统都印证无误,没有矛盾,你在市面上很不容易找到这种书。《实证佛教导论》比较难,不容易看懂,我明年会再出版《实证佛教观行法门》详细解释《实证佛教导论》的重要内容。你如果等不及,可以报名函授课程,这是免费的。
  今天就到这里,谢谢大家!(大众热烈鼓掌。)
http://box.baidu.com/widget/flash/mbsong.swf?name=%E7%90%B5%E7%90%B6%E6%BC%94%E5%A5%8F%E7%89%88&artist=%E5%AD%9F%E5%BA%AD%E8%8B%87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22:52:52 | 显示全部楼层
南无阿弥陀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00:42:53 | 显示全部楼层
说的有点复杂了,那么长估计看的人也不多,而且佛经忌依文解意,简单点可以把般若波罗蜜多理解为一种入静的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切虚实玄幻都是假象,什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都是体会完了的回忆,你只管坐好就行,别问其他。色空有无的与你无关,找到那一瞬间的感觉,你就知道什么是般若波罗蜜多了。心经嘛,当然是在自己的心中找的,呵呵。    没事就默读一遍,然后体会最后一瞬的感觉吧,有好处的,阿咪豆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1 19:3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受教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Amitabha 该用户已被删除
发表于 2012-3-31 10: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上师,我就是主修心经的,问汝一席话,好的不懂的都懂了。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观音菩萨  南无地藏王菩萨  南无虚空藏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4-1 09:45:28 | 显示全部楼层
随喜楼主福德智慧,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6:5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