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4609|回复: 10

一个老人的话 (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9 14:0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按照老者告诉我的理论,其实道很简单,是简单的再不能简单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再参照“道可道非,恒道。”就是说,道,生出两个字,一个“可”一个“非”,再往下就是“可者生,非者亡;可者不亡,非者不生”四种状况。再往下就是“可者生而又生,可者生而不生;非者亡而又亡,非者亡而不亡;可者不亡而亡,可者不亡而生;非者不生而生,非者不生而亡。”知以上道理者,可生成万物万物。不懂以上道理者,非生得万物万物
道永远遵循两个原则:“让可者生,让非者亡”。
  道永远把握两个方向:“让可者生,让非者亡;保护可者不亡,保护非者不生。”
  道永远只有两种结果:
  主张“让可者生成而结果生成了;让非者灭亡而结果灭亡了;保护可者不应该被灭亡结果没有被灭亡从而生存下来了;坚持非者不应该被生成结果就是没有被生成而被灭亡了;”
  反对“可以者本该产生而结果没有生成;非者本该灭亡而结果是产生了;可者不应该被灭亡但是被灭亡了从而无法生存下来;非者不应该被生成结果没有被灭亡而产生了。”
  

中西方思想的差别在于:
  中国人从大道理里去寻找万物;西方人从万物中去寻找大道理。
  结果你是知道的。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天道会像人玩弄狗一样让人类居住的场所尽毁,会厌倦人类而毁尽人类的生命
无.....,是让....尽无呀!
不要再幼稚的以为“无”就是“不会让.....消失了。”
人对天都不怕了,天还能让人好好活吗?
大家不要再白日做梦了。
毁灭之后呢?
  毁灭之后就会达到这样的社会:
  
  国寡民:
  使有什伯,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于其食,美于其服;
  安于其居,乐于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告诉大家,老者所用的分析方法正是易经的理论,这是他亲口告诉我的,还曾经给我展示了他的易经图。但绝对不是我们所谓的周易。虽然周易是易经,但是我们知道,中国古代传说中有三大易经,分别是连三易(也称为连山易),归藏易和周易。老者展示给我看的易经图,他称之为天书,还自称就是早已迷失的最早的易经-----连三易。至于是不是他说的就是连三易,我不知道,但我看到了,刚开始一点看不明白,经他那么一说,我感觉他说的还有点道理,好像还真是那么一回事。这个天书给我的感觉是,说复杂是复杂的不得了,说简单又简单的不得了,可以说是大到含天,小到包点。其实他说的天书,那可真正是称得起天书,上边一个字也没有,全是点点圈圈和横横线线,咋一看,密密麻麻,经指点,规律顿显。老者还告诉我,他领会的老子道德经正是他的天书的说明书。这一点,我是不相信的。不过还是看出了点门道。
      告诉大家,你是没有看到他所谓的天书(我称之为天图),假如你看到了,你也会慢慢的领会到他的断句的原理之明了。因为从他的天书里,一眼就能看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的规律”,而且那张天图整个一个“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感觉。很明显的,三岁孩子都看得到,不用费死的劲从周易中总结半天,最后还要怀疑自己的结果是不是这样。我以我的人格保证,我绝对不欺骗大家这张图的存在的真实性,我是亲眼见到了的。同时声明,请大家原谅我的吝啬,我是轻易不会把这张图拿给你看的。
  
      愚者发此文,不为招神棍,不为惹无赖,只为载下梧桐树,引得真凤来;替老者寻找有缘人,传递他的天书,我有心抛出他的连三易,坐等诸君摘。
      
  这个世界还会发生很大的变故,最后的结局坐等中国人来收拾惨剧的,老者的天书只配真正的中国人拥有,老者再三交代我,那是关键时候救国用的,现在还不是公开的时候,不到万不得已不要泄露。请大家不要为难我。你只管默默地体会这个故事就行了。其他的不需要你做什么。
老者告诉我,他看到的连三易,是中国文化的根,真相全在那里边。我也是似懂非懂的,但我很震撼!!!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逻辑,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垒积;逻辑是线生,垒积是层生。垒积学以易经和道德经为代表。垒积是层生。垒积文明以中国古代的以易经和道德经和古埃及的金字塔为代表。第三次去老者家里,那次他除了告诉我上边那句话,还告诉了我一句具有颠覆性的话,就是【有无不可相生】。他说“有无是不可相生的,有就是有,无就是无,有生于无。人要是把有说成无,或者把无说成有,那就是明明在撒谎,正是因为这样,人类道德才沦丧。”我说“可是,道德经明明写着有无相生的呀!”他愤怒的说“这是个弥天大谎。老子的话根本就不是这个意思。”我就问他“那么老子的话是什么意思呢?”他开口说: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呜呼!这又一次颠覆了我的传统观,我经常读的道德经都是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这可叫我何以是从?还是交给大家评判好了。
我说“老子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但是我根本不知道处无为之事什么意思,是叫人做呢还是不要人做?你给我解释解释好吗?”他说“现在给你解释也没有用,还是你没放下那本经书。我还是老样子,先告诉你一句话,你回家自己琢磨更好。”接下来老者就说他的观点是:
      
“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读道德经就像学习数学;当你只知道整数时,你不理解分数,当你只知道正数时,你不理解负数,当你只知道实数时,你不理解虚数;当你把实数和虚数对立起来时,你不懂得复数是什么。老子是在用复数的概念分析世间万物,我们还只停留在争执道德经到底是实数还是虚数,是正数还是负数,是整数还是分数的边缘。难怪老者的话我们看不懂。 老子是在用复数的理论分析世间万物,老者是在用复数的理论在读道德经。老者读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附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新道理。要读懂道德经,还是先学习一下复数吧
  
  复数的概念和性质
  
  1、知识结构
  
  本节首先介绍了复数的有关概念,然后指出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接着介绍了有关复数的几何表示,最后指出了有关共轭复数的概念.
  
  2、重点、难点分析
  
  (1)正确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对于复数 ,实部是 ,虚部是 .注意在说复数 时,一定有 ,否则,
  不能说实部是 ,虚部是 ,复数的实部和虚部都是实数。
  
  说明:对于复数的定义,特别要抓住 这一标准形式以及 是实数这一概念,
  这对于解有关复数的问题将有很大的帮助。
  
  (2)正确地对复数进行分类,弄清数集之间的关系
  
  分类要求不重复、不遗漏,同一级分类标准要统一。根据上述原则,
  复数集的分类如下:
  
  
  注意分清复数分类中的界限:
  
  ①设 ,则 为实数
  
  ② 为虚数
  
  ③ 且 。
  
  ④ 为纯虚数 且
  
  (3)不能乱用复数相等的条件解题.用复数相等的条件要注意:
  
  ①化为复数的标准形式
  
   ②实部、虚部中的字母为实数,即
  
  (4)在讲复数集与复平面内所有点所成的集合一一对应时,要注意:
  
  ①任何一个复数 都可以由一个有序实数对( )唯一确定.这就是说,
  复数的实质是有序实数对.一些书上就是把实数对( )叫做复数的.
  
  ②复数 用复平面内的点Z( )表示.复平面内的点Z的坐标是( ),而不是( ),
  也就是说,复平面内的纵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而不是 .由于 =0+1· ,
  所以用复平面内的点(0,1)表示 时,这点与原点的距离是1,
  等于纵轴上的单位长度.这就是说,
  当我们把纵轴上的点(0,1)标上虚数 时,不能以为这一点到原点的
  距离就是虚数单位 ,或者 就是纵轴的单位长度.
  
 
③当 时,对任何 , 是纯虚数,所以纵轴上的点( )( )都是表示纯虚数.但当 时,
  是实数.所以,纵轴去掉原点后称为虚轴.
  
  由此可见,复平面(也叫高斯平面)与一般的坐标平面(也叫笛卡儿平面)
  的区别就是复平面的虚轴不包括原点,而一般坐标平面的原点是横、
  纵坐标轴的公共点.
  
  ④复数z=a+bi中的z,书写时小写,复平面内点Z(a,b)中的Z,
  书写时大写.要学生注意.
  
  (5)关于共轭复数的概念
  
  设 ,则 ,即 与 的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
  (不能认为 与 或 是共轭复数).
  
  教师可以提一下当 时的特殊情况,即实轴上的点关于实轴本身对称,
  例如:5和-5也是互为共轭复数.当 时, 与 互为共轭虚数.可见,
  共轭虚数是共轭复数的特殊情行.
  
  (6)复数能否比较大小
  
  教材最后指出:“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要注意:
  
  ①根据两个复数相等地定义,可知在 两式中,只要有一个不成立,
  那么 .两个复数,如果不全是实数,只有相等与不等关系,
  而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
  
  ②命题中的“不能比较它们的大小”的确切含义是指:
  “不论怎样定义两个复数间的一个关系‘<’,
  都不能使这关系同时满足实数集中大小关系地四条性质”:
  
  (i)对于任意两个实数a, b来说,a<b, a=b, b<a
  这三种情形有且仅有一种成立;
  
  (ii)如果a<b,b<c,那么a<c;
  
  (iii)如果a<b,那么a+c<b+c;
  
  (iv)如果a<b,c>0,那么ac<bc.(不必向学生讲解)
(二)教法建议
  
  1.要注意知识的连续性:复数 是二维数,其几何意义是一个点 ,
  因而注意与平面解析几何的联系.
  
  2.注意数形结合的数形思想:由于复数集与复平面上的点的
  集合建立了一一对应关系,所以用“形”来解决“数”就成为可能,
  在本节要注意复数的几何意义的讲解,
  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注意分层次的教学:教材中最后对于“两个复数,
  如果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本节它们的大小”没有证明,
  如果有学生提出来了,在课堂上不要给全体学生证明,
  可以在课下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解答.
  
  
  
  复数的有关概念
  
  教学目标
  
  1.了解复数的实部,虚部;
  
  2.掌握复数相等的意义;
  
  3.了解并掌握共轭复数,及在复平面内表示复数.
  
  教学重点
  
  复数的概念,复数相等的充要条件.
  
  教学难点
  
  用复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M.
  
  教学用具:直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提问:
  
  1.复数的定义。
  
  2.虚数单位。
  
  二、讲授新课
  
  1.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复数 中的a与b分别叫做复数的实部和虚部。
  
  2.复数相等
  
  如果两个复数 与 的实部与虚部分别相等,就说这两个复数相等。
  
  即: 的充要条件是 且 。
  
  例如: 的充要条件是 且 。
  
  例1: 已知 其中 ,求x与y.
  
  解:根据复数相等的意义,得方程组:

  
  例2:m是什么实数时,复数 ,
  
  (1) 是实数,(2)是虚数,(3)是纯虚数.
  
  解:
  
  (1) ∵ 时,z是实数,
  
   ∴ ,或 .
  
  (2) ∵ 时,z是虚数,
  
   ∴ ,且
  
  (3) ∵ 且 时,
  
  z是纯虚数. ∴
3.用复平面(高斯平面)内的点表示复数
  
  复平面的定义
  
  建立了直角坐标系表示复数的平面,叫做复平面.
  
  复数 可用点 来表示.(如图)其中x轴叫实轴,y轴 除去原点的部分叫虚轴,
  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原点只在实轴x上,
  不在虚轴上.
  
  
  4.复数的几何意义:
  
  复数集c和复平面所有的点的集合是一一对应的.
  
  5.共轭复数
  
  (1)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虚部不为零也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2)复数z的共轭复数用 表示.若 ,则: ;
  
  (3)实数a的共轭复数仍是a本身,纯虚数的共轭复数是它的相反数.
  
  (4)复平面内表示两个共轭复数的点z与 关于实轴对称.
  
  三、练习 1,2,3,4.
  
  四、小结:
  
  1.在理解复数的有关概念时应注意:
  
  (1)明确什么是复数的实部与虚部;
  
  (2)弄清实数、虚数、纯虚数分别对实部与虚部的要求;
  
  (3)弄清复平面与复数的几何意义;
  
  (4)两个复数不全是实数就不能比较大小。
  
  2.复数集与复平面上的点注意事项:
  
  (1)复数 中的z,书写时小写,复平面内点Z(a,b)中的Z,书写时大写。
  
  (2)复平面内的点Z的坐标是(a,b),而不是(a,bi),也就是说,
  复平面内的纵坐标轴上的单位长度是1,而不是i。
  
  (3)表示实数的点都在实轴上,表示纯虚数的点都在虚轴上。
西方文化遵循的是逻辑,东方文化讲究的是垒积;逻辑是线生,垒积是层生。垒积学以易经为代表。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
  以乡观乡,以邦观邦,
  以天下观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层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现在大家读道德经的方法还是用的非此即彼的思维,而不懂去彼取此的思维。
  大家看到老子提倡柔弱胜坚强,就说老子是赞美柔弱,否定坚强;看到老子说非以明民,将以愚之,就说老子是赞美愚,否定智;这一点是读道德经的一个误区。我原来不懂这个道理。是在老者的指引下,我似乎明白了一点什么。
  老者说,老子的思想其实根本不是大家说的这么回事。其实老子是渴望大家得到智慧,渴望国家强大,人民富裕的。只是老子在教我们,要想得到智慧,要从认识到自己的愚蠢开始,知道自己在大道面前还像婴儿一样的无知,一点一点探索大道,把自己不知道的东西搞明白了,就会自然而然得到智慧,认清大道。人要想达到强大,必须认清自己的柔弱,就是认清自己的弱点,一点一点克服弱点,就会自然而然达到强大。这一点我是很少听到有人这样来读道德经。所以我把这个故事说出来,让大家思考,是不是这样。这一点对于道士们是很难理解的,对于迷信太上老君的人也很难理解,所以我一般不和这两类人争辩。
发表于 2012-1-19 15: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看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9 15:51:20 | 显示全部楼层
那老人成仙了 他说得话 我们这些凡夫庶子不懂。。。但还是.顶.顶.顶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1:26:35 | 显示全部楼层
lz莫非你是高人!我拜你为师!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0 21:55:09 | 显示全部楼层
LZ能把老人的话重现~也不是普通人~最少证明一点好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03:40:3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笑死我了,老头啊老头啊,也许你话本身不是这么说的或者本意被人误解了,看看,啧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2 18: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哇、   LZ的记性可真好。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3 11:41:14 | 显示全部楼层
只是无聊来打酱油的,这个帖子太沉重,太费时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24 20:0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点故弄玄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2-1 18:40:50 | 显示全部楼层
真正的高手还是在民间,看而不懂的鬼友也不用多说,楼主是给懂的人!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5 15:19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