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213|回复: 3

学佛是去分别心的,为何还要求生西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13 15: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问:学佛之人应常怀平等心,远离一切善恶分别,既然如此,应对西方与娑婆等而视之,为何还要求生西方?
  
    答:这个问题在理上讲是没有问题,在事上讲差别很大,理上绝对没有问题,娑婆跟极乐平等。再说我们跟阿弥陀佛也是平等,我何必要念他?是不是?我们两个虽平等,他成佛,我还在当凡夫,你说要不要跟他学?这道理在此地。人家已经学成功了,实在讲凡夫跟佛我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差别在哪里?就是人家没有执着、没有分别、没有起心、没有动念,这就成佛了。我们这个做不到,我们六根接触六尘境界会起心动念、会分别、会执着,那就永远当凡夫,所以凡圣差别就在此地。
  
    我讲得很明白,如果说执着没有,还起心动念、还有分别,那是阿罗汉,没有执着;菩萨?菩萨分别没有了;佛?佛起心动念没有了。千经万论,八万四千法门,讲到总的原则就这么一句话,放下妄想分别执着,你本来成佛,你跟阿弥陀佛、跟释迦牟尼佛决定没有两样。麻烦就在这里,你现在为什么还要执着?你不执着你就成阿罗汉,为什么还有分别?不分别你就是菩萨,就这么回事!所以你常常想到什么事情不要执着、不要再分别,那么阿罗汉、菩萨这一生有指望;如果还是那么样的执着分别就没希望了,那就永远搞六道轮回,就这么回事情。
  
    所以你想想要不要到极乐世界去?到极乐世界去说老实话,断妄想分别执着比较容易,为什么?那个地方的生活环境好,人事环境也好,人心都是清净的,你看了不会生烦恼。可是我们要自己有清净心才能去得了,自己心不清净,到那个地方把人家的环境染污了,他们不会接受的;阿弥陀佛纵然慈悲,你到那里把人家环境破坏,大众不能接受。这个道理很重要,心净则国土净,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条件,这才是真正第一个条件,心要清净。
  
    所以念佛的用意在哪里?就是把清净心念出来,怎么个念法?我们今天遇到,分别执着了,遇到这些事情,赶快念阿弥陀佛把这个事情放下。所以用一念(阿弥陀佛这一念)止一切妄念,这是一个方法;到了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也不要了,你要阿弥陀佛,你还是分别执着,然后你才晓得这是一种方法,是一种手段。为什么我们不用观想?观想难,譬如《十六观经》,为什么不用?观想想久了就着相,就执着那个相。到西方极乐世界还把那个相拿掉,“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个相拿掉不容易,这句名号去掉很容易,因为名号是假名,容易去,相可不容易去。所以持名比执相要殊胜多了,就是将来你要放下比较容易;观想成功,放下是非常不容易,印象太深,就这么个道理。所以我们选择,这也是佛教导我们的,选择持名念佛这个方法,到极乐世界舍容易,不到极乐世界可不能舍,到极乐世界就可以舍。(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三十一 2006/4/7)

 问:念佛时妄念纷飞,就改用计数念佛法,从一到十如此反覆,妄念是少了,可是计数好像成了主要的。怎样解决佛号与计数之间的冲突?
  
    答:你不要求解决,你可以一直用这个方法,一面计数一面念佛,古大德用这个方法成就的人很多。所以为什么叫你用念珠?初学的人念珠决定是计数的。到什么时候才可以放弃计数?心已经定了,妄念少了,就可以不必了,把计数也放弃掉,专心念佛,他心是定的。你现在心还没有到定的时候,应该继续用这个方法去念。(净空法师·答香港参学同修之五十三 2006/11/10)
  
    问:用念珠计数念佛时,能否拈念珠的佛头?
  
    答:佛头就是这个珠子,可以的。但是有些佛头里面有佛像,有佛像的就不可以,有佛像的时候摸这不恭敬,没有佛像的可以;有佛像的就要调过来。这是个恭敬心,没有别的意思,对佛像的恭敬。(之六十一 2007/2/2)
  
    问:有人说每天念佛要念几千声、几万声才有用,但如何能专注念佛,又能知道自己念了多少?
  
    答:记数念佛是一种方便法,为什么?让自己的意志能集中,减少妄念,因为有妄念你就不记得。所以记数念佛,在初学上讲很管用处。念熟了之后,妄念很少了,就不要记数。不要记数,记时间,譬如一天念几个小时,大概几个小时,自己要很清楚念多少声佛,用这种方式。功夫得力不得力,不是念佛念多少声的问题,而是什么?而是一心专注,这个就行。再跟你讲得明白一点,你心里头真的有佛,那叫念佛;口里念不念没有关系,心里头真有,到临命终时,十念一念决定得生。如果说一天纵然念个几万声,心里没有佛,心里还有贪瞋痴慢,还有是非人我,那就是古大德所说的,“口念弥陀心散乱,喊破喉咙也枉然”。一天念个十万声、二十万声都不管用,为什么?心里头没有佛。这个道理要懂。心里头真有佛,真有佛,这个世间世缘自然就淡了,放下。念念跟阿弥陀佛都相应,这是真念佛人。(之六十五 2007/4/13)
  
    问:《印光大师文钞》有一段话说,“拨珠念佛只宜行、住二时,静坐养神手动则神不安,久则受病”。请问打木鱼闭上眼睛默念经典,是否也会手动则神不安?
  
    答:你要晓得,打木鱼、敲引磬、敲地钟,那不是自己修行,那是供养大众。这是什么?你在念佛堂里做义工,大众在修行,你不是修行,你要把点板打得清清楚楚,让他们有秩序,音调相同,一点不错,整整齐齐。这是你在修福,你在帮助大家;真正修行的时候,你是清众,你整个一切放下,身心清净。佛号与身口意都相应,佛号从心里生,口里念,耳朵再听进去,没有杂念,这是修行。(之八十九 2008/2/29)
  
  
 楼主| 发表于 2012-1-13 15: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13 15:21 编辑

既然佛已放下一切,没有执着,没有分别,心物不二,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

最佳答案 金刚经: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世尊!我今得闻如是经典,信解受持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众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
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则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应如是布施。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须菩萨,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
----------------------------------------------------------------------------------------
      依照我个人的推断,经文是经常变化角度来说明,所以如果不会变化角度来看,即使是看大师大德的解经,也很难明白到底说了什么,但这也是我个人所悟,并没征得神通,明心见性,所以只作研究讨论,不作事实真相。
    佛陀为什么有慈悲心?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本性是佛性,本来是慈悲善良,习性是禀性,是六道循环因果造业之根本。但所谓慈悲,只是相对我们有分别心的人来说而命名的行为而已,对于水,简称死物,水在我们有分别心来看是滋润万物,如同菩萨慈悲,拔苦救度众生,但在水它的角度来看,只是本身性质而已,没有什么分别,一切随缘而来,随缘而聚,随缘散而去。。。。。。
    佛陀为何要说法?为何要度众生?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则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则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则非凡夫。”

第二十一品 非说所说分

“须菩提!汝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有所说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尔时,慧命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闻说是法,生信心不?”佛言:“须菩提!彼非众生,非不众生。何以故?须菩提!众生众生者,如来说非众生,是名众生。”

----------------------------------------------------------------------------------------------
跟据净空法师解说,如来比喻钟,有人主动去敲打,钟才会响!这是被动和主动关系,人们有思想,妄想心,所以多有主动,即使是所谓的被动,都是经过大脑加以自己的观点,思想来反应!打一个冰山一角的比喻,就是“无作而作”,“作而无作”。水本身不动,是地心吸引力让它下流,温度让它升空,无作是从水本身角度来说,作是从有分别的我们来看到的。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追问你说的是不执着于事相,虽有所为,实无于心而已。但是没有讲明佛为何要说法?虽然他自己不执着于说法度人的事相,但他还是传下佛经无数,有我等众生因此受益。他说法有何缘故?起因?是一种本能?自发行为?    回答除 当初梵天请佛说法是利益众生的说法外。
第十七品 究竟无我分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
-----------------------------------------------------------------
佛陀多次强调,虽不执着于事相,但必须“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因为这是本性,是从凡到圣的修行方向,是接近本性,发现本性,看见本性,认识本性的方向道路。佛为何要说法?站在我们有分别的角度,佛是用说法来解决我们的要求,站在佛陀角度,也许(个人以水角度妄想比喻而已)是本性佛心随缘,随顺求者的方式,以此方式来表达,或以此相接近的方式来表现本心本性,如同水以云的方式来迁移,以风的方式来送温,以雨的方式来解渴,以流的方式来带走垃圾,是随缘而变化,但随缘却始终不离水的本质本性,而佛性本心就是大同慈悲,和谐寂静,如如不动,所以不会受魔等利用干坏事!-----简单总结,为何说法:第一是有缘求,第二是本性,第三是依求者的最佳接受方式(这是般若智慧定的方式,而不是直求直给,如同众多贪念的人上佛寺求财,求子,求顺利等,所求都会应,但不会以直接方式应,是通过复杂的骨牌效应来完成。)

追问佛为何要感化世人啊?    回答弘扬佛法.普度众生^
所谓佛只是一种代表.它不是一个人或一个组织一个团体,是一种思想,一种真善美的思想.    追问佛陀就是释迦牟尼的尊称,他传下来的是他的思想,真善美的思想。我问的是他为何要传法?    回答普度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    追问为何要普渡众生,使众生脱离苦海?    回答那你先明白.老师为什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很好先吧...    追问因为老师是凡人,有欲望,人都有爱美之心,比如长的好看,成绩好,能力强,等等。。。。希望自己的学生好,除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还能带来世俗的荣耀。。。。不然对成绩不好的学生为啥态度不一样呢?    回答你说这个老师 根本就不能算是个合格的老师 了然么...
根本就与师德不符,你上面说的话自然就不成立了-.    追问兔子的角很好看,你见过吗?乌龟的毛也很漂亮,你见过吗?或者请你直接告诉我:老师为啥希望自己的学生好呢?谢谢~!

追问佛是释迦牟尼觉悟后世人对他的尊称。这不是色和空的等同意义。佛陀的目的就是让众生--不仅仅是人,还有一切生命---都能成佛--也就是都能觉悟。    回答我只是说··这种最后境界很像色空···都是佛了~~~还有什么差异?不是空了吗??佛教做为宗教引导人的价值观···佛做为哲学又可以让你在这边较真佛为什么要度化世人···你自己觉得佛是什么··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疑惑···但是佛法肯定是在你身上解惑多于获惑·····佛为什么要传法···不同人会有不同解释··取决于个人的性格和特色的思维~~~这个你自己能想通的~~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佛把众生当做自己,众生不觉悟,也就等于自己没觉悟,所以要度众生。 追问那么佛还是有“我”,非要大同?大家没有觉悟等于自己没觉悟因而不开心?这不是佛的境界。你说的是表象。    回答大同之我,就是法身,法身是一,报化身不同。    追问答非所问啊,众生本性与佛并无分别,度众生就是度自己,对吧?这是以私欲去理解的的一种表现啊    回答那该怎么说呢?
你的问题是佛为什么要为别人,为别人就是有分别,我不这样答又该如何答呢?    追问呵呵,是啊,我就在等待有人帮助解释这个疑问啊    回答你说的那个高深境界到底是什么啊?
心物不二,佛与众生也不二啊。
心、佛、众生等无差别。    追问为自己也是有分别的。    回答你把别人当做你自己是私欲吗?    追问是的,一切为了自己的美好愿望都是欲望。佛是没有人我分别的。为了让自己悟道也是欲望。但是佛已经悟道了,悟道的境界就是没有欲望了。    回答无语

追问佛说一切法都是因为别人请他而说的吗?没人请他就不说法了?他没有主动说法的时候吗?    回答当初梵天请佛说法是利益众生的说法,所以佛就出门去说法,然后也经常出门主动说法,因为梵天的请求是利益众生。后来佛说如果有天道众生祈求他住世的话他会住世一劫,但是当时的天神都没在意,但是波旬因为憎恨佛法,所以祈求他入涅磐,佛也准许在三个月后入涅磐。后来也没有人能阻止佛入涅磐,因为波旬已经祈求过了。    追问哦,那我再去看看。谢谢你的指点~!梵天请求佛说法利益众生,这是来自于哪部经书记载?    回答这个我不知道,我是看佛典故事有看过,释迦牟尼佛传也有这一段。


以圆妙三观释十六观经要旨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夫三观者,一念即空即假即中也,自我如来恢扬,至于智者妙悟。所谓空则一切皆空,假则一切皆假,中则一切皆中,俱破俱立,俱非破立,圆融绝待,难议难思,统诸部之玄门,廓生佛之境智,极万法之源底,显净土之圆修,念佛三昧,非此法门,则有所未尽也。四明大师发扬妙旨,以谕后学,今悉用其语,求生净土,虽不外乎世间小善,及彼事想,若非以大乘圆妙三观法门,释彼十六观经奥旨,使人开解起行,何由必生,十六观者,初观落日,所以先标送想向彼佛也。初心行人,虽了根尘皆是法界,而心想赢劣,胜境难现,是故如来设异方便,即以落日为境,想之令起观中之日,圆人妙解,知能想心,本具一切依正之法,今以具日之心,缘于即心之日,令本性日,显现其前。斯乃以法界心,缘法界境,起法界日。既皆法界,岂不即空假中。此犹总示,若别论三观成日功者,以根境空寂,则心日无碍。
以缘起假立,故累想日生,以其心日皆法界,故当体显现。日观既成,则三观同在一心。非一非三,而一而三,不可思议。日观既尔,余观例然,应知十六,皆用即空假中一心三观以为想相之法。次观清水,复想成冰,良以彼土琉璃为地,此地难想,且今想冰,冰想若成,宝地可见。如上且以所见落日及冰以为方便。次观地,观树,观池,及以总观楼地池等,已上六观,皆所以观彼土之依报也,至于观华座者,为三圣之亲依。观宝像者,类三圣之真体。欲观于佛,先观于座,真佛难观,要先观像。乃至普观往生,杂观佛菩萨等,七观,皆所以观彼土之正报也,后三观者,明三辈九品之人自此而生彼也,既然修因不同,是故感果差降。今亦观者,为今行人识别三品优劣,舍于中下而修习上品往生故也。然诸观皆用经所示相,忆持在心为所观境,仍了自心本具此法,托境想成,发明心目,又经题云佛说观无量寿佛经者,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
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也。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一一身分,八万四千相,一一相中,八万四千随形好,一一好中,八万四千光明,一一光明之中,一一世界海,彼世界海中,一切十方诸佛菩萨声闻缘觉僧众,一一微妙广大,不可具说,但当忆想,令心眼见。见此事者,即见十方诸佛,以见诸佛故,名念佛三昧。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作此观者,舍身他世,生诸佛前,得无生忍,又云,观无量寿佛者,从一相好入。但观眉间白毫,极令明了。见眉间白毫者,八万四千相好自然当现。见无量寿佛者,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得见无量诸佛故,诸佛现前授记,是为遍观一切色身相,故知十六妙观,以观佛为要,八万相好都想难成,故令但观眉间毫相如五须弥,此想若成,八万皆现,此为要门也。



http://box.baidu.com/widget/flash/mbsong.swf?name=%E7%9B%B8%E4%BF%A1%E8%87%AA%E5%B7%B1&artist=%E6%88%90%E9%BE%99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20: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3345442972409091883_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30 18:40:58 | 显示全部楼层
同楼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2:3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