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2690|回复: 3

供养《大藏经》,有怎样的功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1-9 09:3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9 09:45 编辑




供养大藏经的功德非常大,因为经典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代表三宝中的法宝。佛陀曾说:“于后五百世,我住文字形,应作世尊悲,于彼生恭敬。”因此对于一切佛所说之三乘经典,皆要恭敬供养,特别在这个无佛的时代,经典法本就是真正的三宝,供养大藏经即等于供养三宝。


经书里面记载供养佛经的地方很多,仅选法华经里的一段话:
若人得闻此法华经,若自书、若使人书,所得功德,以佛智慧筹量多少,不得其边。若书是经卷,华、香、璎珞、烧香、末香、涂香,幡盖、衣服,种种之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瞻卜油灯、须曼那油灯、波罗罗油灯、婆利师迦油灯、那婆摩利油灯——供养,所得功德,亦复无量。"

佛经代表着佛陀的智慧,是佛的法身舍利,佛陀曾说供养舍利与供养佛的功德无有差别。

而【大藏经】则代表着佛陀的全部智慧,总集佛的一切法身舍利。
可见,供养大藏经的功德非常大,因为经典是佛陀亲口所说的,代表三宝中的法宝。
佛陀曾说:“于后五百世,我住文字形,应作世尊悲,于彼生恭敬。”因此对于一切佛所说之三乘经典,皆要恭敬供养,特别在这个无佛的时代,经典法本就是真正的三宝,供养大藏经即等于供养三宝。

从前的大成就者,他们把经典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甚至要求经书要放置在比佛像更高的地方,不能以手指沾唾液来翻阅,不能在经卷上涂抹,不能置于床上及不净处,也不能将其它物品搁置于经典之上。整套大藏经的放置供养也是有规矩的,从下到上应按九乘次第的顺序从声闻、缘觉、菩萨乘下三乘到事部、行部、瑜珈部中三乘,再到玛哈、阿努、阿底上三乘。最高层放置阿底瑜珈也就是大圆满的经典。
有一个真实的故事,以前有一个大成就者,他的新佛堂开光,侍者就把大藏经安置于佛堂中间供养。之后这位成就者就莫名其妙地病了。吃了许多药也未也好转,于是他入禅定观察才找到原因,原来是侍者不小心将大圆满的几部经典压在了所有经书的最底层造成的。于是找出这几部经典重新安置,他的病立即不药而愈。

       经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如果寺院能供养一部完整的大藏经,对这个寺庙的弘法利生作用是非常大的,因此大藏经也为每一个寺庙和佛子所珍视,诚阅读、供养及镇寺、镇宅之至宝。


随喜赞叹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回向十方三世一切众生早得离苦往生净土




《乾隆版大藏经》(简称《龙藏》)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又因经页边栏饰以龙纹名《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 (1733) ,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是我国历代官刻大藏经极为重要的一部。全藏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7168卷,共用经版79036块。该藏是在明朝《永乐北藏》基础上编较而成的,全藏分正续两部分,正藏485函,内容完全和《永乐北藏》相同;续藏239函,内容较《永乐北藏》有所增减。
《乾隆版大藏经》的编刊工程浩大,负责其事的官员、学者、高僧等达60余人,监造人员80余人,还募集刻字、刷印和装帧等优秀工匠860余人,历时6年完成。全藏字体秀丽,镌刻精湛,如出一人;佛像等图版以白描手法绘刻,庄严而不失生动。初印104部,颁赐各地禅院。此后至民国年间,又陆续刷印了数十部,共印行150余部。自宋至清,木刻汉文大藏各代频出,唯有《龙藏》经版保存至今,其印本完整者亦极鲜见,因此,它在世界佛教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佛教源于印度。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佛教在印度流行大约1800年,这段历史可分为3个六百年,初六百年,为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这个时期佛教典籍的总集,就是《巴利语三藏》,也就是南传大藏经。中六百年,为大乘佛教。后六百年,为密乘佛教。这中、后两个时期的佛教典籍的总集,基本上可以说就是汉文大藏经和藏文大藏经。现在流传于中国的三个语系的佛教,是全面地继承了印度三个时期的佛教。藏传佛教全面地继承了印度初、中、晚三个时期的佛教,可以说,世界上完整的密教和佛教在中国,世界上完整的佛教典籍也都在中国。

1、什么叫《大藏经》?
  
  《大藏经》是重要的佛教典籍,是一切经的总称。由经(经藏)、律(律藏)和论(论藏)等三部分组织,所以,也称“三藏经”或“经藏”。其中经是指佛家修行的理论,律是指佛家遵守的规则,论是指对佛教理论的各家著述,藏是容纳收藏之义。
    
  藏文《大藏经》分《甘珠尔》和《丹珠尔》两个部分。“甘珠尔”和“丹珠尔”,合称“甘丹珠尔” ,是“教诲、论述、翻译”的意思。
  
  3、《大藏经》有哪些内容?
  
  藏文《大藏经》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还包含有不少世上的珍本、孤本,保存有印度现早已失传的许多佛教经典。除了佛教典籍外,也包括一些哲学、文学、艺术、语言、逻辑、天文、历算、医学、工艺、建筑等非宗教方面的典籍。所以不仅是重要的佛教典籍,也是研究藏族传统文化的最重要、最基本的资料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璀璨的瑰宝,也是研究古代东方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献资料。
  
  藏文《大藏经》中的《甘珠尔》意为佛语部,也称“正藏”,是释迦牟尼本人语录的译文。以拉萨版《甘珠尔》的内容为例,大致包括:律部、般若、华严、宝积、经部、续部和总目录等七个部分。
  
  《丹珠尔》意为论疏部,也称“副藏”,是佛弟子及后世佛教高僧对释迦牟尼教义所作的论述和注疏的译文。以德格版《丹珠尔》为例,其内容包括:礼赞部、续部、般若、中观、经疏、唯识、俱舍、律部、本生、书瀚、因明、声明、医方明、工巧明、修身部、杂部、阿底峡小部集和总目录等十八大类。
  
  《甘珠尔》内容也可分为(以德格版为例):A、佛学部分有102函,B、目录有1函。
  
  《丹珠尔》其内容可分(以德格版为例):A、佛学部分有198函,B、语法部分有5函,C、医学部分有5函,D、工艺部分有1函,E、杂类有3函(其中a、佛学+语法,b、佛学+语法+天文历算,c、佛学语法+医学),F、目录有1函。从统计数据来看,《丹珠尔》共有213函,其中佛学部分有198函,占总数的93.43%;语法、医学、天文历算等有13函,占总数的6.1%;目录有1函,占总数的0.47%。
  
   4、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有什么区别?
  
  不同文种的《大藏经》,其基本内容都是从梵文翻译过来的。但是翻译以后各自都经过多次修订、增补和发展。所以,其内容各具特色。
  
  藏文《大藏经》与汉文《大藏经》相比,有译语统一和忠实原文的特点(原因之一,藏文是根据梵文创造的,之二,翻译时有很多印度学者参与。根据德格版《大藏经》目录来看,参与译经事业的印度学者就达107人。)。现存的藏文《大藏经》所辑录的佛教典籍的数量,比汉文本多出1/3以上,其中印度学者、大师著作的译本,比汉文多出一倍多。 
  
  所以,我们认为,藏文《大藏经》就本身的内容而言,过去对它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定位不是很科学。藏文《大藏经》可以说是印度佛教文化的集大成,不是藏传佛教,更不是藏族文化的集大成,这是显而易见的。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藏传佛教各教派把《大藏经》作为僧人学习的基本内容来发展自己的理论和学说,这样与藏族传统文化融为一体,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对藏族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大藏经法会之功德利益


一般而言,我们在身、语、意三门上积聚资粮与清净罪障的修行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会产生极大的利益。在诸多修行法门之中,倘若我们对于佛陀所宣说的教言能以极大的虔敬与信心诵读,其所产生的利益更是无量广大、不可思议。举例来说,我们知道清净罪障有六种对治法门,如「称颂佛的名号」以及「念诵佛所宣说的甚深经教佛典」,这利益应该是当中最大的。因为《大藏经》里有着一切诸佛的名号与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教法,所以我们若能念诵佛陀亲口宣说的《大藏经》,则会产生极大的利益,并且能够清净多生多劫以来所违犯的罪过与罪障,还有,能够不经困难地圆满福慧二资粮,这些不可思议的功德利益都是佛陀亲口宣说的。
??
?? 在《大藏经》中圆满地收集了佛陀三乘以及显、密等等一切的教法。平常我们念诵佛号来加持药物,或是修持《解脱经》念诵千佛名号以求忏悔净罪等,光是念诵修持《大藏经》中的一部经典就会产生极大的利益,更不用说念诵完整的《大藏经》了。像是过去的西藏常常举行大藏经法会,法会上聚集很多僧人念诵《大藏经》,若无法举行大藏经法会,也会举办扛经绕塔或绕寺,或是谒见藏经领受加持的活动,这时人们会恭敬地打开藏经,清理包布及内页后再重新包捆。男女信众由燃香引领,每人肩扛一部藏经列队而行。人们扛经列队绕行当地的佛塔、佛寺,会令地方风调雨顺、得年丰收、驱凶除病,令一切如意吉祥,这些都有不可思议的利益。特别是由许多僧人集会在佛寺,于佛前陈设供养诸物,一切清净后,在多日之中共同念诵《大藏经》,这样的利益更是不可思议的;暂时的利益上能令自身累积资粮、净除业障,究竟上则能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的果位,这些都是不言可喻的。
??
?? 再说,修行的动机与发心实在非常重要,倘若我们能以清净的发心来诵读《大藏经》,不论是功德主也好或是任何人,就算无法马上了解这部广大经文的意义,也能为未来能够证悟佛陀所说的法意结下一份善缘。所以念诵《大藏经》不仅会利益到地方,消除纷争与不净,并能圆满福慧二资粮。今天,贵中心在每一年都举办大藏经法会,实在是非常好,这是一切累积资粮、净除业障法门中最殊胜的,要圆满上师的愿望,没有其他法门可以胜过于此,而这也是施主们培养善业最好的方法。对于各位所做的,我在此表达随喜与谢意!
  自从我佛释迦牟尼大师(世尊)在菩提树下证得菩提道果,鹿野苑为五比丘初转**开始算起,谈经说法共四十九年。等到八十岁在桫椤双树下涅槃,大弟子迦叶召集五百大阿罗汉弟子把佛这一生说的法结成集子,用贝叶把这些经文记载下来,这些经文都是讲常乐我净这样的妙法。这样代代祖师不断地阐释著述,用般若的智慧照亮了像千年暗室般的娑婆世界;这样代代不断地将这些经论刻录记载流传,便成了苦海里引导人们达到彼岸的舟航。
    等到汉明帝梦见佛的金光进入他的房间,大臣傅毅告诉他西方有圣人名叫佛,明帝便派博士蔡谙等前去迎请,在大月氏遇见竺法兰、迦叶摩腾两大高僧,使者用白马驮着经典,把两位高僧迎请到东都洛阳,明帝建白马寺安置两位高僧。这是佛教流传到中国的开始,此后溥泽我中华文化,隋唐间佛教创立了大乘八宗(禅宗、净土宗、天台宗、华严宗、密宗、三论宗、唯识宗、律宗),这八宗竞相辉映。禅宗达摩大师在梁武帝年间来中华,一花传五叶,把这禅宗心法传给了中国,后来禅宗又分成了五宗七家。这些历代祖师,砥砺提斯,大乘小乘、显宗密宗、顿法渐法、偏说圆说, 说横说竖,都是为了宣说释迦牟尼佛的本意。禅宗净土宗、真言宗(即密宗)、律宗、性宗(即三论宗,又叫法性宗)、相宗(即唯识宗,又叫法相宗、法相唯识宗)、天台宗、贤首宗(又叫华严宗,因创宗者法藏大师,谥号贤首),说空说有,无非都是为了解除众生的执着缠缚。这样代代陈陈相因下来,竟然累加达到近万卷了。把这些文字结成集子流通,简直蔚为大观。但收着说,释迦牟尼佛和历代祖师其实一个字也没说,放开说,却明明说了这么一大藏近万卷。 所以让人不得不相信,这就是人天的眼睛,佛的法身啊!
    现在有X门X氏XX(法名XX)善女人,奉事佛法至为恭谨,在广济寺洒扫庭除很多年。用忠孝的品格襄辅丈夫,用明严的态度教导儿女。过富贵的生活也没有骄矜之色,过贫寒的日子也能安然守份。现在她的儿子XX 发虔诚心,布施几万元迎请供奉藏经,以便佛法能永远流传下去。他的善行感动了他的姐姐XX,也出资共襄盛举,更感化很多善人XX XX XX XX一起来完成这个大善事,购买了《乾隆大藏经》、《大正藏》等X部大藏,其中的三部供奉在福建龙海禅寺藏经阁,另外两部供奉在弘慈广济寺的XX殿。这样能使后代智慧之灯永远接续,现世瞻仰礼拜的人获得福德。这个功德真是大啊!真是功德无量,值得流芳千古啊!在这里说上这样几句话,随喜赞叹,把这个善事的起因刻印书写出来,是为了告诉将来的人。用偈颂的形式赞颂如下:
    这一部大藏经,有几千卷,这是众生的智慧生命、诸位佛祖的法身。供奉它,感得龙天欢喜,降下祥瑞,漫天洒下花雨缤纷。供奉的人能获得福报,研究学习的人能证得真常果位。能消除无明的根本,消灭贪痴嗔三毒,断除地狱的种子,进入解脱的门庭。希望未来的贤人们,听到这个善事能随喜功德,用虔诚的心来礼拜瞻仰,这样就能增长善根,熏修阅读大藏经的时候,不要忘了施资供奉大藏经的人。
    佛历二五五三年公历二00九年夏末广济寺的DM和尚嘱咐我在家弟子思宇沐浴熏香恭敬撰写。
   
宏居士《现代因果实录》第三册     
  2004年12月,印度洋**引发了巨大的海啸,东南亚、南亚等八个国家受灾,死亡、失踪人员达二十多万,上千万人无家可归,损失惨重。电视画面中,遇难者的尸体堆积在海滩上,死里逃生的家属们悲痛欲绝,家破人亡的场面让人心酸无比。看到此景,我忍不住要发愿为海啸中死去的人们念诵《金刚经》予以回向。
  我认认真真地读完一部《金刚经》,当读到回向文时,“愿以此读诵《金刚经》的功德,回向给在此次印度洋海啸中的所有遇难者,愿你们能够听闻佛法,发大忏悔心,忏悔过去所造一切恶业,能早日往生善道,离苦得乐……”突然,在左侧离我左肩两米处出现一排长长的队伍,每个人都有秩序地排队等侯,前面的人一个一个从左边走到右边,对着《金刚经》法本恭恭敬敬地礼拜一下,之后就不见了。这情景持续了约2分钟,我当时认为这大概是幻觉。心想:如果刚才那些排队礼拜《金刚经》的人真的是海啸中的亡者,那么请再示现一下。我脑海中这个念头刚一出现,突然在房屋左侧的窗户玻璃外侧出现一只清晰的手印,五个手指有些弯曲、微胖,每个手指头上的指甲清晰可见,在每个手指的缝隙中一滴一滴的水珠正往下流,就像刚从海里浸泡过的一只手一下伸出来抓在玻璃窗上。因事发突然,又是夜晚,我心里也有一些害怕。因为这天晚上外面天气很好(没有下雨),一下子出现这样的手印,的确有点始料不及。但这也让我坚信了海啸中的一小部分亡者确实经过听闻佛法而当下受益了。于是我立刻提起正念,一心不乱地念诵“南无阿弥陀佛……”,四周慢慢地恢复了平静。   
  事后我想,这些亡者的示现也是要告诉我们,他们确实存在,也确实需要佛法的帮助。祈愿这世界上持戒学佛的人多一点,人心向善,事事克己,不争、不贪、不求,不自私、不自利、不打妄语,那么天灾人祸就能相应减少很多很多。
  提示:《地藏经》中讲过超拔的原理:“令对诸佛菩萨像前,志心自读此经,或请人读,其数三遍或七遍。如是恶道眷属,经声毕是遍数,当得解脱,乃至梦寐之中,永不复见。”读《金刚经》超度亡者,也同样有不可思议功效。《感应篇汇编》上记载,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每天都读《金刚经》。他就曾用《金刚经》超拔一位死去的部下,结果那部下果然投生善道,并托梦来致谢。当今世界各种灾难频发,罹难同胞的亡灵饱受痛苦,是非常渴望有人能超度他们的,学佛的同修应以慈悲心为遇难者诵经回向,助他们一臂之力,愿他们早日脱离苦海。以这样一颗心去修持没有不成就的,这是仁心、是善心、是佛心。果卿


 楼主| 发表于 2012-1-9 0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9 09:55 编辑








大藏经,是将一切佛教典籍汇集起来编成的一部全集。起初叫作“一切经”,后来定名为“大藏经”,“藏”有“保藏”的意思。因其内容十分广泛,故称“大藏经”,又称“藏经”。其内容主要由经、律、论叁部分组成,又称为“叁藏经”,分别称为经藏、律藏和论藏。“经”是佛教为指导弟子修行所说的理论;“律”是佛教为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所应遵守的规则;“论”是佛教弟子们为阐明经的理论的着述。此外还包括印度、中国的其他有关佛教史、佛教理论研究的专着。

  在佛教东传两千年间,其经典经过历代的翻译、流通,数量日益增多,但最后汇集、编纂成“藏”的却屈指可数,国内可考的不过十余次(宋及辽金八次、元二次、明四次、清一次);国外可考的,高丽叁次,日本七次。我国第一部刻本汉文大藏经《开宝藏》,是公元971年宋开宝四年刻本。此后,历宋、辽、金、元、明、清几个朝代,一千年间先后有各种官刻、私刻版本二十余种。

  在佛教典籍的翻译过程中,佛教中大量的思想概念已经转换为中国人能够领会的语言,创造出大量沿用至今的词汇,诸如“世界、宇宙、教师、真理、实际、坚持”等。其中作为汉文音韵学的四声,已成为今天普通话的重要标准。另外,对于汉字印刷字体的演变和最终确立,历代《大藏经》的刊刻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第一部《大藏经》是由赵匡胤倡导完成的,以其年号命名为《开宝藏》,它的刊印开创了中国大型典籍汇编的先河。在汉文大藏经的影响下,后来又有藏文、蒙文、满文版的《大藏经》的刊印。日本和朝鲜半岛也开始刊印他们的《大藏经》。

  现在,在佛教的诞生地印度次大陆,佛教原典已荡然无存。佛教一些重要典籍却借助汉文译本保存了下来,流传及作者时代历历分明,这是中国文明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国内刻本 宋开宝刊蜀本大藏经简称开宝藏或蜀本藏。这是中国第一部刻本大藏,现在无全本,流传的零卷也极少。《佛祖统记》卷四叁宋太祖开宝四年(971)记云:「敕高品、张从信往益州雕大藏经板」。又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记云:「成都先奉太祖敕造大藏经,板成进上。」据《北山录》卷十注及《佛祖历代通载》卷一八记其板数凡十叁万余板。日本《元亨释书》卷一六记日本一条天皇永延元年(987)奝然齎此藏经还日本,当时总数5048卷。云其后屡经添补,最后积至 653帙,六千六百余卷之多。装潢全是卷子式,每板23行,每行14字或15字。《佛祖统记》卷四五真宗天禧叁年记:「十一年东女真国人贡,乞赐大藏经,诏给与之」又卷四六仁宗嘉佑叁年记:[西夏国奏国内新建伽蓝,乞赐大藏经,诏许之。」是知此藏在当时流布区域颇广。

   宋婺州开元寺大藏经婺州是今浙江金华县。此藏今不传。仅杨亿《武夷新集》卷六有太宗至道初于婺州开元寺印大藏之说而已。
   宋契丹本大藏经即是辽国所刻,简称契丹藏或辽本大藏(按:近年在山西应县木塔发现少数残卷)。其开雕年月,据辽僧觉苑《大日经义释演秘钞序》云:「自我大辽兴宗御宇,志弘藏教,欲及遐迩,敕尽雕镂,须人详勘。」《高丽史》卷八云:「文宗十七年癸卯(即辽道宗清宁九年,宋仁宗嘉佑八年,公元1063)叁月契丹送大藏经至,王备法驾迎于西郊。」由此可以考知契丹藏始刻于兴宗,而完成于道宗之初。《金石萃编》卷一五叁载志延《阳台山清水院创造藏经记》云:「印大藏经凡五百七十九帙。」比宋开宝藏之480帙实增加97帙。日本《东文选》卷一一二所载释宓庵《丹本大藏庆赞疏》称其「帙简部轻,函未盈于二百;纸薄字密,册不满于一千;殆非人功所成,似借神巧而就」。可以推测契丹本大藏,一部分是小字密行的。

   宋福州东禅等觉院大藏经此藏世简称崇宁万寿大藏或福州藏,东禅院本。是东禅等觉院住持冲真发起,创建印藏经院,以神宗元丰初(1078)开始(此藏题记最早的是元丰叁年,但筹募想在此以前),经慧荣、冲真、智业、了元、智贤、契璋、普明等募集众缘,至徽宗崇宁二年(1103)始完成。今世所传东禅院本《华严经》卷八○题云:「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于元丰叁年庚申岁谨募众缘,开大藏经板一副,上祝今上皇帝圣寿无穷、国泰民安、法轮常转。」又《大般若经》题云:「于是亲为都大劝首,于福州东禅院劝请僧慧荣、冲真、智贤、普明等募众缘,雕造大藏经板,及建立藏院一所,至崇宁二年冬方始成就。』全藏自天字函至重字函,凡479函;与《开元释教录略出》所载大致相同,微有变更,并依《贞元新定目录》增入十经。但其后又陆续增刻开元以后入藏诸经。以诸经跋记考之,自元丰叁年迄南宋孝宗淳熙二年总凡97 年间,先后共刻成580函,1440部,6108卷。板式是梵夹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每函附音释一帖。但自更字函以下十函,天台宗章疏是每行十九字。

   宋福州开元寺大藏经此藏世简称毗卢大藏,开元寺本,也称福州藏。福州两藏,国内已无全本,日本所存福州藏多是两藏配合而成。据此藏中《唐译华严经》卷八题记云:「福州众缘寄开元寺,雕经都会蔡俊臣、陈询、陈靖、刘渐,与证会住持沙门本明,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文武官僚同资禄位,雕造毗卢大藏经印板一副,计五百余函,时政和壬辰岁月日,劝缘沙门本悟谨题。」又谓字函《分别功德论》卷中题云:「福州开元寺住持僧传法慧海大师惟冲谨募开封府……从四百一函起,取至周圆。」又图字函《杂譬喻经》题云:「入内内侍省东头供奉宣乾,办应天启运宫奉迎所武师说,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谨施俸资雕造毗卢大藏经板泾字至图字一十函。时绍兴戊辰闰八月日,福州开元禅寺住持传法慧通大师了一题。」又弁字函《华严经音义》卷上题云:「敷文阁直学士左朝议大夫川府路都钤辖安抚使知涂们军州提举学事兼管内劝农使赐紫金鱼袋冯楫,恭为今上皇帝祝延圣寿,舍俸添镂经板叁十函补足毗卢大藏,永冀流通。劝缘福州开元禅寺住持慧通大师了一题。」统检全藏刊刻题记,自天字至勿字凡564函,始宋徽宗政和二年(1112),迄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1151)凡四十年而后完成。全藏总为595函,1451部,6132卷。板式及书体与东禅院板相同,不及思溪藏的精巧。

   宋安吉州思溪圆觉院、资福禅寺大藏经安吉州即今浙江吴兴。此藏世简称思溪藏或湖州本、浙本、南宋本。依此本题记是湖州王永从等发愿,净梵、怀琛等劝缘,于思溪圆觉院刻板。宋高宗绍兴二年(1132)刻成,550函。其开刻年月或在北宋时已经开始。前松坡图书馆藏有此藏,是清末杨守敬使日本时购回,今并归北京图书馆。此藏履字函《长阿含经》卷二二题云:「大宋国……王永从,同妻恭严氏;弟忠翊郎永锡,妻顾氏;侄武功郎冲充,妻卜氏;从义郎冲彦,妻陈氏;男迪功郎冲元,妻真氏;保义郎冲和,妻吕氏与家眷等,恭为祝延今上皇帝圣躬万岁,利乐法界一切有情,谨护诚心捐舍家财,开镂大藏经板,总五百五拾函,永远印造流通。绍兴二年四月日谨题。雕板作头李孜、李敏,印经作头密荣,掌经沙门法己,对经沙门仲谦、行坚,乾雕沙门法祚,对经慈觉大师静仁、慧觉大师道融、赐紫修敏,都对证湖州觉悟教院住持传天台祖教真悟大师宗鉴,劝缘平江府大慈院住持管内掌法传天台教说法大师净梵,都缘住持圆觉禅院传法沙门怀琛。」又风字函《妙法莲华经》卷七题云:「大宋国浙西路安吉州长兴县白乌乡奉叁宝弟子因道舍财赎到法华经板七卷,舍入思溪圆觉禅院,补填大藏经字函……嘉熙叁年(1238)二月日弟子因道政意旨。」又可字函《圆觉经》第二卷题云:「大寺大藏经仗蒙安抚大资相公赵给钱赎此经两序及诸经板字损失者重新刊补,务在流通佛教,利益群生。淳佑庚戌(1250)良月圆日住持释清穆谨题。」旧来传说圆觉院藏与资福寺藏是两个不同的刻本,而其中资福寺藏刊刻源流不明。今考思溪各本题记多与圆觉院有关,可见资福寺板实在就是圆觉院板。至于两寺的关系尚难考定。其板式与福州板相同而体裁精美过之。全藏自天字函至最字函凡599函1459部,5940卷。

   金解州天宁寺大藏经解州即今山西解县。此藏世久不知名,1936年始于山西赵城县广胜寺发现,因通称为金藏或赵城藏。明嘉兴藏的《刻藏缘起》中有陆光祖《募刻大藏经疏》,文中说「昔有女子崔法珍断臂募刻藏经,叁十年始就绪。当时檀越有破产鬻儿应之者。圣朝道化宏广,越前朝远甚,岂无胜心豪杰乎!」又《金史纪事本末》卷叁十中也说:「秘书省碑今在燕弘法寺……大定十八年潞州崔进女法珍,印经一藏进于朝,命圣安寺设坛为法珍授戒为比丘尼,二十叁年赐紫衣宏教大师。明昌四年立碑石,秘书丞兼翰林修撰赵沨风记,翰林侍讲学士党怀英篆额。」由此可知此藏是崔法珍所创始。就藏中题记考之,如《大般若经》卷五九题云:「解州夏县古乡赵村王德并妻李氏同发虔诚,谨舍净财大藏经板会下施钱二千余贯……乙亥十二月八日奉佛弟子王德。」又《地藏十轮经》卷一、卷八、卷九有记云:「绛州太平县吴翼,奉为亡父吴海,特发虔心,谨就天宁寺开雕大藏经板会下雕《地藏十轮经》一部一十卷…大金贞元叁年四月二十五日吴翼施。」由此可以证明,当时是在解州天宁寺,设立开雕大藏经板会主持其事的。题记之中所记刊刻年代最早的金皇统九年(1149)见日字帙《大般若经》卷八二未,文云:「浦州河津县第四都西母村,施雕大藏《般若经》囗卷,都维那毋戬,维那王行者,助缘维那等毋忧,薛谨(人名略),奉为报答天龙八部、四恩叁有,法界众生同成佛果。皇统九年己巳岁。」最后为大定十二年(1173),雁字帙《大乘智印经》未,文云:「大定十二年叁月日藏经会下重雕造。」其中间有天德、贞元、正隆、大定诸年号,历时叁十年,亦与陆光祖之说相合。板式是复刻北宋开宝藏而增入若乾经疏,装璜也是卷子式。全藏白天字函至几字函凡682帙。如与高丽藏对校,自天字函至毂字函凡510帙的编次全与丽藏相同;自振字函至世字函前半凡二帙半是丽藏所无;自世字函后半至貌字函凡67帙半,内容与丽藏同而编次有变易;自践字以下 101帙是丽藏所无,而与《至元法宝勘同录》大致符合。此经板雕刻在解州,但崔法珍既于大定十八年出家,又于二十叁年赐紫及师号,其经板也就随之移入京师弘法寺。《金文最》卷一一一中有赵沨《济州普照寺照公禅师塔铭》,文中叙照公于大定二十九年在寺建立轮藏之事云:「闻京师弘法寺有藏经板,当往彼印之,即日启行,遂至其寺,凡用钱二百万有畸,得金文二全藏以归。一宝轮藏,黄卷赤轴,囗囗囗囗囗囗殿中安置壁藏,皆囗梵册,漆板金字以为严饰,庶几清众易于翻阅。」是照公所印两藏的装璜方式,一部是卷子式。一部是梵夹式。此板到元朝部分被毁,因有补刻之举。《辨伪录》卷四云:「大元启祚,眷意法门,太祖则明诏首班弘护兹道,太宗则试经造寺补雕藏经。」耶律楚材《湛然文集》卷一四中有《补大藏经板疏》云:「十年天下满兵埃,可惜金文半劫灰。欲剖微尘出经卷,随缘须动世间财。」《佛祖历代通载》卷二二亦引《弘教集》称元世祖尝因大都弘法寺旧藏经板校补印造颁行天下。是此藏经板确是移存入燕京弘法寺,元代曾经补刻.但是移存的经过难以详考了。

   宋平江府碛砂延圣院大藏经平江府是今江苏吴县,碛砂在吴县东南叁十五里陈湖地方。此藏世简称碛砂藏或延圣寺藏,其藏经目录卷上有宋理宗端平元年(1234)识语,文云:「乾缘僧善成、可南、法灯、法如、法界、法超、志圆同募,本院藏主法忠化到,小比丘善源书,劝缘大檀越成忠郎赵安国,都劝缘住持释法音。」就经中题记考之,创刻时代约在宝庆绍定之间(1225一1228)。全藏自天字函至合字函凡591函,1532 部,6362卷。板式全同湖州本。现存晋译《华严经》卷一五有记云:「资德大夫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左丞朱文清,同男显祖等施财命工刊造大藏经板一千卷,舍入平江路碛砂延圣寺永远流通功德,专为祝延圣躬万安。大德五年(1301)九月日提调刊板僧法雷谨题。」又《大宗地玄文本论》卷四有管主八题记云:「近见平江路碛砂延圣寺大藏经板未完,遂于大德十年(1306)闰正月为始,施财募缘节续雕行,已及一千余卷。」由此可知此藏虽创刻在南宋,而完成实在元代,或者是经过兵灾损失而元代补刻完足的。现在陕西西安存有此藏。

   元杭州路余杭县大普宁寺大藏经此藏世简称普宁藏或元藏。普宁寺为元代白云宗的寺院。其雕板为普宁寺住持道安、如一、如志、如贤等募缘,以思溪、福州二藏校勘付刊。始元世祖至元十四年(1277),迄至元二十七年(1290)雕造竣工。全藏自天字至约字凡558函,1430部,6004卷)。其中式字至遵字28函,秘密经部数未计在内。与思溪藏微有增减。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雕工甚精,板式较宋板略狭小。

   元燕都弘法寺大藏经旧传有此藏。但金藏既曾移存弘法寺,且在元初补刻。昔时不知有金藏,所以只知有弘法藏,而不得其传本。今既发现金藏,则昔时所称元弘法藏应即是指金藏而言,未必另有其板。河北曲阳县元太祖二十二年,《觉辩大师(法)源公塔铭》中云:「都城弘法寺补修藏经板,以师为提领,叁年雕全,师之力居多焉。」(见《曲阳县志》)但据至元二十四年撰《至元法宝勘同录》而论,似已就弘法寺藏补订增刊,别成一藏矣。 元铜板大藏经据《补续高僧传》卷一《法祯传》称:「英宗即位,将以大藏经治铜为板,而文多舛误。诏选天下名僧六十员雠校,师与湛堂、西谷五人为总督。」又黄缙的《金华黄先生文集》卷四一所载《荣禄大夫司空大都广寿禅寺住持长老佛心普慧大禅师北溪延公塔铭》也说:「英宗皇帝以禅师先朝旧德。每入见必赐坐,访以道要。命于永福寺与诸尊宿校勘叁藏,将镂铜板以传后。」但是现在既无资料可考,当时曾否实际镂板,是否完成,均无从证明。

   明洪武本大藏经此即明南本大藏经的祖本,亦称初刻南藏。明洪武五年(1372)敕令于金陵蒋山寺开始点校藏经,至洪武叁十一年(1398年)刻成。板存金陵天禧寺,不久即被焚毁,所以世间流传极少。全藏约有1600余部,7000余卷,绝大部分是翻刻碛砂藏本。1934年在四川崇庆县上古寺发现此藏,共存678 函。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现移藏于成都人民图书馆。

   明南本大藏经此即世所称南藏。明永乐中重刊洪武本,而略有更改,板存金陵报恩寺。创刻年代约在永乐十年至十五年(1412一1417),刊成在永乐十七年(1419)。据《大明叁藏圣教南藏目录》卷未所附请经条例中云:「此据报恩寺藏经板一副看得,原系圣祖颁赐以广印行。」全藏自天字函至石字函凡636函,1610部,6331卷。板式每半页六行;每行十七字。 明北本大藏经世简称北藏。是明成祖永乐十九年(1421)为报皇考皇妣生育之恩所刻,英宗正统五年(1440)完成。《大明叁藏圣教目录》中有明英宗正统御制藏经序云:「我皇曾祖太宗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禅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德全仁圣,道法乾坤……博采竺乾之秘典,海藏之真诠。浩浩乎,穰穰乎,缮书刊梓,用广传施,功垂就绪,龙御陟遐。洪庆所贻,传序暨朕,恭嗣大宝,统理万邦。追惟圣孝之隆,敢忘继述之务。大藏诸经六百叁十六函,通六千叁百六十一卷,缄毕刊印,式遂流布。」卷数较南藏微增,编订亦互有出入,实有1621部。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二字或十七字。至神宗万历间,神宗母慈圣宣文明肃皇太后又续刻入藏诸集,自钜字至史字凡41函410卷。万历十二年神宗钦赐《御制续入藏经序》,总计本续凡677函及目录一函,此即《明史·艺文志》所称:「释藏目录四卷,佛经六百七十八函」是也。

   明武林方册大藏经此藏今不传,详清无考。仅据嘉兴藏《刻藏缘起》中所载道开《募刻大藏文》中有云:「太祖高皇帝既刻全藏于金陵,太宗文皇复镂善梓于北京……后浙之武林仰承风德,更造方册。历岁既久,其刻遂湮。」又《杭州府志》余杭县化城寺纪云:「万历中僧法锁主刻藏议,藏置化城,募金恢复。英方伯捐俸造藏板房二十余间。」武林为今杭州,化城又称恢复,此者是一是二,均难考定。

   明嘉兴楞严寺方册本大藏经世简称嘉兴藏,又称万历藏或径山藏,是密藏、道开等发愿,于万历未年于嘉禾(今浙江嘉兴)楞严寺所创刻,刻板地址多分在杭之径山。万历八年(1580)道开南游,始发刻藏大愿,十四年春于长安与居士十人商募缘事,自定北、南、旧叁藏对校之则。初与幻予在五台山紫霞谷妙德庵开始,真可、德清及诸居士援助之。嗣于万历二十二年(1594)南迁杭之径山寂照庵。继而道开示寂,幻予代之。又二年,幻予亦示寂,后继其事者交迭相代,至弘光元年(1644)刻成。《刻藏缘起》中万历十四年冯梦祯《刻大藏缘起》云:「宋元间除京板外,如平江之碛砂,吴兴之某寺,越之某寺、某寺等俱有藏板,不啻七八副,法道之盛此其一端。迨国朝仅有两京之板而诸方之板尽废。北板稍精而藏于禁中,请印甚难。今江南诸刹所有皆景泰间敕赐物也。南板印造虽易而讹谬颇多,愈改愈甚,几不成读。然印造装璜,其价亦百金以上。以故山陬海隅,穷乡下邑,终年不见藏经者,可叹也。时密藏、开师、尚书五台陆公与梦祯等,商及此事,不觉慨然堕泪,因记碛砂藏板缘始于弘道尼断臂募化。弘道化后,其徒复断臂继之,更叁世其愿始满。吾侪丈夫不能深心荷担大法,镂板流通,反一女子之不若,即生清世,遇佛乘,空手入宝山,宁不愧死。遂合掌向佛,愿尽命为期,了此一段公案。又念梵夹烦重,愿易为方册。可省简帙十之七,而印造装璜之费不过四十余金。」全藏编次全依北藏,未附北藏缺而南藏所收者四部。总有210函,1654部,6930卷。板式每页二十行,每行二十字,其目录名曰《藏经板直画一目录》,于每经名下注明每部流通价值。后至清康熙五年,又续集明清两代大德撰述如经疏、宗典、语录、史传、杂集等书,印雕成绩藏经95函,248部,约3800卷。又续藏经47函, 239部,约1880卷。续藏第84函《颛愚和尚语录》卷七有《刻方册藏经目录序》,文中称初发手于五台妙德庵,已刻就数百卷。顾冰雪积岁,恐侵及板,移于杭之径山。自紫柏老人去后,四方刻资亦微。因就施者之力,任力刻之。于是四方有道力者随讨未刻目录,同式就梓。自癸卯岁(万历叁十一年)至壬午岁(崇祯十五年)将四十年,梓未虚日,其事犹未竟。已刻者不及归山、未刻者懈不速完。时有利根上座遍讨径山、嘉兴、吴江、金坛诸处已刻成某某经律论、某某传疏记,录其名目卷帙板数一一查明。已刻者十之八九,未刻者十之一二,由此可知此藏原是散在各地所刻。

   清大藏经世简称龙藏。清世宗雍正十二年(1735)敕刻,至高宗乾隆叁年(1738)十二月竣工。全藏总计1669部,自天字函至机字函凡724函。始自《大般若经》以迄西士贤圣撰集,全依明北藏编次,此土着述互有增减。板式每半页五行,每行十七字。据《大清叁藏圣教目录》所载,当时主持其事是和硕庄亲王允禄,和硕和亲王弘画,以及校阅官叁八,监督九人,监造六十四人,总率四人,带领分析语录叁人,带领校阅藏经叁人,分领校阅六人,校阅叁十八人。

   铅印频伽精舍大藏经此藏是清宣统元年(1909),至民国二年(1913)春,上海外商哈同出资所印,依据日本弘教书院缩刷藏经,而稍省略纂集音义等书约十部。字体较弘教藏稍大而排植错误甚多,且略去其校勘注,可谓取舍失当。全藏40函414册,凡1916都总8416卷。

   商务印书馆影印续藏经此是1922年用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影印。

   影印宋碛砂本大藏经此是据陕西西安开元、卧龙两寺所藏宋碛砂藏影印,凡593册,1532部,6362卷。原藏有残缺则取北京前松坡图书馆之宋思溪藏、番禺叶氏所藏宋景定陆道原本、南海康氏所藏元普宁藏、福州涌泉寺之元亦黑迷失本以及江苏南通狼山之明南藏补足之。自1931年10月创始,至1936年2 月完成,原藏有叁种板:(一)自菜字至感字,又自约字至烦字是延圣院所募刻,始于宋雕四年(1231),迄元至治二年(1322)。(二)自天字至奈字是元至顺叁年(1332)吴县妙严寺据延圣院及他藏《般若经》本复刊。(叁)自武字至遵字是元松江僧录管主八所刊,始于元大德十年(1306),迄翌年十二月。其中有缺本11卷,因无补本,未曾补足。 国外刻本 高丽本大藏经世简称高丽藏,先后开雕板本有叁:

   (一)原刻高丽官板大藏经。其开雕年代传说不一,一般认为高丽显宗时所刻,《大觉国师文集》卷一五所载《诸宗教藏雕印疏文》有云:「显宗雕五千轴之秘藏」。蔡忠顺撰《玄化寺碑阴文》亦云:显宗十一年(1020)顷,雕刻《大般若》、《华严》、《金光明》及《妙法莲华》四部大乘经。又《东国李柏国文集)卷七有重雕板,时之《大藏刻板君臣祈告文》称,显宗二年(1010)契丹兵来袭,为借佛力以攘斥之,开雕大藏经。嗣后经德宗、靖宗二代,以迄文宗末年方始完成,其板式即是复刻宋开宝藏。

   (二)高丽续藏经。高丽宣宗七年(1090)义天由宋请来诸宗章疏叁千余卷,旁求日本及契丹诸作、编纂成《新编诸宗教藏总录》,住兴王寺,从而刻板,刊行四千卷,是为高丽续藏经。其板与大藏经板同藏符仁寺。高宗十九年(1232)罹元兵燹,被烧毁。

   (叁)高丽再雕板大藏经。高麓高宗二十叁年(1236)李奎报等为祈折伏蒙古,重兴雕板之业。总十五载,至高宗叁十八年(1251)刻成。即是用原板复刻,是为高丽再雕板,特建板堂藏之。《高丽史》卷二四云:「壬子年城西门外大藏经板堂,率百官行香。显宗时,板本为壬辰蒙兵所毁,王与重臣更愿立都蓝,十六年功毕。」其板本后藏禅源寺。朝鲜太祖七年(1398)五月迁支天寺,翌午正月再移海印,以迄至今。全藏639函,1524郡,6558卷。

   日本弘安本大藏经此藏雕刻之详情不明。据现存弘安本《传法正宗记》有跋云:「日本国相州灵山寺续先师宴海未终愿,劝进沙门宝积,沙弥寂惠等谨题。今上皇帝,大皇太后,皇太后祝延圣寿,关东大将军家息灾延命,国泰民安,开镂大藏经印板副纳内。弘安十年(1287)丁亥九月日谨题。」又正安本《观无量寿经跋》云:「在弘安年中行圆上人承敕愿之旨,欲开一切经印板,而正安第二之历,林锺下旬之天,不终大功,遂归空寂。今十年依第叁回之忌,知真为谢彼恩德,叁部之妙典,五部之要义,抽恳棘开印板,是偏所备破追贲也。虽弘一部于秽界之内,期再会于净刹之月而已。正安四年(1302)壬寅六月二十一日沙门知真。」此二跋所叙人名先后不同。疑在当时发愿刻藏,未必遂完成其业。

   日本天海本大藏经世简称天海藏或宽永寺藏、东睿山藏。日本僧正天海受德川家光之请,于日本明天皇宽永十四年(1637)至后光明天皇庆安元年(1648)在江户宽永寺开雕,先后历十二年始成。全是活字板,板式大体仍仿思溪藏。装璜是梵夹式。全藏665函,1453部,6323卷。 日本黄檗山大藏经世简称铁眼藏或黄檗藏。是铁眼道光禅师于日本宇治黄檗山自灵元天皇宽文九年(1669)至天和元年(1681)所刻。全藏凡1618部, 7334卷。初在黄檗山创刻,隐元禅师请于寺内建筑宝藏院,为贮经板之所,别于京都置印房,从事刻工,广募有缘。时值饥馑,以所募财救济贫民,重更新劝募,先后叁次,方始达成。今板存万福寺。此藏是复刻明万历嘉兴方册藏而有所增补,行式完全相同,因此错误脱落亦仍其旧。京都法然院忍微曾于宝永叁年(1706)至七年,历时五载,用高丽藏叁次复勘。又越前之顺艺亦于文政九年(1828)至天保七年(1836),经时十一载,亦叁次用高丽藏校勘之。

   日本弘教书院大藏经此简称缩刷藏经或弘教藏。是日本明治十二年(1880)至十八年(1885)用铅字排印。以增上寺所藏高丽藏为底本,与宋、元、明藏校勘,标注其异同,加以句读,并互补遗缺。全藏40函1916部,8534卷。校勘尚称精审,可为研究之助。

   日本藏经书院大藏经此藏简称卍字藏,是日本明治叁十五年(1902)至叁十八年(1905)日本京都藏经院铅印,凡有36函,1622部,6992卷,原本是日僧忍微所校日本黄檗藏,加以训点;铅字较弘教藏为大。书成未久,藏经书院不戒于火,存书被毁,因此流传不多。

   日本藏经书院续藏经又称卍字续藏,共150函。是藏经书院于铅印黄檗藏完成之后,为纪念日俄战争阵亡将士,于日本明治叁十八年(1905)至大正元年(1912)印行。内分一编、二编、二编乙共叁编。总有十门:印度撰述有经、律、论、密经仪轨四部;支那撰述有大小乘释经、大小乘释律、大小乘释论、诸宗着述、礼忏、史传六部。收集约九百五十余人之着作,为书1756部,7144卷。支那撰述中,多是南北朝以至隋唐以来各宗名着而汉地久佚之本。但印行未久,藏经书院不戒于火,存书悉成灰烬,因此流传甚少。商务印书馆曾用原本影印,再次流通。

   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简称大正藏。是日本高楠顺次郎与渡边海旭同发起,成立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主持其事,自日本大正十叁年(1924)至昭和九年(1934)完成。初次出版55函、为印度与支那撰述,即是正藏全部及选收藏经书院续藏经中一部分要籍。后又续出45函,其中日本着述30函、图像12函、目录3函。总成100函。前55函中分为阿含、本缘、般若、法华、华严、宝积、涅槃、大集、经集、密教、律、释经论、毗昙、中观、喻伽、论集、经疏、律疏、论疏、诸宗、史传、事汇、外教、目录等部。后30函中分续经疏、续律疏、续论疏、续诸宗、悉昙、古逸、疑似等部。总有3493部,13520卷。敦煌经卷古逸之本亦多收录。图像之中尤多名作。所惜者错字错句颇多,收续藏经中名着亦不完备,分类方法尚欠斟酌,此其缺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20:57:4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3345442972409091883_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2-1-13 20:58:24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_3345442972409091883_3:}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11-20 12:3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