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2-1-4 11:09:0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2-1-4 11:13 编辑
怎样转烦恼为菩提----净慧法师
什么是烦恼?烦恼是从哪里来?
有烦恼不可怕,但要找到根源。找到根源在哪里,就容易找到拔出的办法。烦恼从哪里来?我们的身体是色,是物质的身体。受到声、香、味、触、法所牵引,而产生色想、受想、想想、行想、识想。色想与受想容易理解,这里不讲。想想即心里产生的无数念头想法,表现为人的气质;行想即由这些念头和想法长时期相续而形成的种种心理习惯、爱好,表现为人的性格;识想既有今生藏入,又有无量劫来积藏下来的种种习气,表现为人的品德。习惯思维无形,却能控制有形身体。所以,才有“如是顺流背本己,生死苦海浩浮盈。”我们的身体从久远劫来,生生世世流转六趣,各种习气都装在八识田里,五毒俱全,有好有坏。遇到不良环境条件适宜时,就容易产生不良的行为。好的习气是修善、学佛,也有的信仰天主,研修道家,各有因缘。重点说不良行为的表现,杀、盗、淫、妄。在内,习气表现为好酒、好色、贪财、贪名等,受烦恼控制;在外,表现为恩、怨、情、仇,受相有控制。从今生又追溯到无量劫生生世世,各种各类,所结恩、怨、情、仇。在我们的第八阿赖耶识里,装满这些贪、嗔、痴、慢、疑诸想,通过第七意识,折射到第六意识。
现在世俗的烦恼我暂且不讲。我们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最深的障碍是什么?是六尘;即色、声、香、味、触、法。在六尘里,触最难去掉,世俗上说就是淫,能给人暂时的快乐。所以,修行人最大的烦恼是欲望,最深的障碍是淫习。
怎样转化去除烦恼呢?
简单的说,静坐念佛,达到身心清净。烦恼的欲望总带有一种诱惑力。有人说女人是老虎,最可怕,那是因为定力不够而怕毁道力。欲望是身体的本能,再加上无量劫来的习气,思维是很难控制的。要把这个问题化解掉,就要转化身心,身心不空的人很难把这种烦恼习气去掉、了断。三果以下的人有漏,欲望是最大的漏。四果罗汉无漏,是无欲无求,诸漏已尽。修行人必须把这种漏习去掉,慈悲心生起,才能发菩提心。真正有修行的人,能把身体转化;真正有证悟的人,能把欲望空掉。不管男女,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达到身心齐空以后,都能做到。
怎样从根本上把欲望去掉,断除这种烦恼呢?
只有静坐禅行,用身心产生的另外一种禅乐来转化这种快乐。不转化只能是思维上的控制,如石头压草。只有证得身心清净,才能彻底转化。
《楞严经》云,修道人如不断淫,休想成道,“如蒸沙石成饭想,非是饭本。”为什么?淫这种习气,来自于身体本能。一是性根用;二是意根想。二者均为天生之魄功能的具体表现。利用天生之魄功能的反面才能转化身体,恢复童身,方可童贞入道。
要想断出这种欲望烦恼,就是去静坐禅行,用身体证得法喜乐身。法喜禅乐是二六时中,常享快乐;证得法喜禅乐的人,宁愿死千百次,也不去淫乐一次,这种禅乐强于淫乐百千万倍。这时才知淫乐是真正的低级趣味,是人生最痛苦的苦本,才能彻底将其断除。而凡夫则执著于淫乐,淫为生死根本;淫心不断,尘劳难出。身体产生的法喜禅乐,从肌肉到骨骼、神经、脏器、肠道,每时每刻都处在法喜快乐当中。有法喜的人是什么境界,“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有证悟的人知道,如果没有达到法喜充满,没有代替的禅乐产生,即身了脱生死没有把握。因为,苦本拔不出来,烦恼不能彻底了断,往生时业障就来了。
怎样才能证得法喜充满?
各宗各派有所不同,禅、密是通过静坐,走精、气、神、虚、无、妙有的路子。无就是空,任何烦恼都解决了。因为最大的烦恼解决了,使自己的心静下来,狂心顿歇。道家也走这条路子,只到了“气还虚”就停下来了。而佛教是虚还无,无还妙有。证得无就是空,由心空到性空,到达心空时一切烦恼迎刃而解。道家执著有,不能虚还无;无空阶段的因,就不能有往生极乐的果。不论哪种修行方法,都得在此基础上修四加行,每天最低静坐四个小时,长期坚持不间断,才能久禅必定,久定必空,久空生三昧,三昧生智慧,才能达到法喜境界。
法喜充满的人,每天还去静坐,修行没有止境,静坐不空过。不同道次的人,有不同的法喜。正所谓:“头轮三十六,功到次第开。晕痛莫惊怖,飞到羽化台。不开无有乐,寒去春自来。千难都值得,万金换不来。”道家证得世间第一法,就有羽化境界。佛教中人是身心融入虚空,化入喜乐;走路如踏棉,行动如清风。修行人不要着急,寒去春自来,肯定能得道。道家修到世间第一法的人称真人,没有达到这个境界只能算假人。只有佛教中人能超越世间第一法,得法喜的人必然知道,有道可成。
菩提之路
报身佛是宇宙当中最幸福的人;化身佛示现世间,通过静坐与报身佛相通,必然也得到法喜快乐。有修行的人证得四果罗汉时都知道,只是证道不觉道,都不说道;都知用身体来修道,身体是真正喜乐福地。我讲的这些是什么?这就是菩提之路,这就是烦恼与菩提。淫乐转化即法喜,烦恼转化即菩堤;修行人戒行法修,可以转淫乐为法喜,转烦恼为菩堤。证得妙有的人就是菩萨境界,发菩提心的人继续修菩萨行,一定成就佛道。
真正平凡的人什么样啊?
拥有平凡的心态,通过静坐转化六根,不为六尘所利用,不为别人活着,不为明天活着,不为昨天活着,不为名、闻、利、养活着,不为别人的议论活着,只为自己的行道活着,只为当下一念心活着。花钱花得心安理得,贫穷贫得心安理得,只为自己的道业成就而心安理得。只有圣人能平凡,自命不凡的人放不下不平凡。
《金刚经》, 全称《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一卷,印度大乘佛教般若系经典,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梵语,意为智慧;波罗蜜,梵语,意为到彼岸。以金刚比喻智慧之锐利、顽强、坚固,能断一切烦恼,故名。此经采用对话体形式,说一切世间事物空幻不实,实相者即是非相;主张认识离一切诸相而无所住,即放弃对现实世界的认知和追求,以般若智慧契证空性,破除一切名相,从而达到不执着于任何一物而体认诸法实相的境地。《金刚经》是中国禅宗所依据的重要经典之一。[1] 《金刚经》(梵文:Vajracchedika-prajñāpāramitā-sūtra(金刚经梵文名称修改)')于公元前494年间,成书于古印度。是如来世尊释迦牟尼在世时与长老须菩提等众弟子的对话纪录,由弟子阿傩所记载。是大乘佛教重要经典之一,为出家、在家佛教徒常所颂持。20世纪初出土于敦煌的《金刚经》,为世界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之一,现存于大英图书馆。
经文解析
昭明分品
鸠摩罗什译本中,梁昭明太子将《金刚经》分作三十二品(章),并以副标题加以注解。
本经缘起
一切的烦恼和痛苦都跟物质和精神有关系,尤其是跟心灵和感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解空第一”的佛之大弟子须菩提尊者向佛祖请教问题,如何调整与掌控这颗心呢?
修行渐次
众生与修行者最大的差别,在于众生执著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而轮回不断,而修行者能于佛法中逐步领悟并离四相,直至证悟原始佛性。
执着四相
执我相:因我执、贪爱执著而有自我意识、肉身的表相,进而众生做凡事都以我为出发点。 执人相:因有我相,透过五官受外在境界影响于“识田”中映射出人的表相,进而产生七情六欲等变化。 执众生相:因执有人相,因意识、观念、共业相投,产生团体如家庭、国家、政府、星球等,聚合而居,众生个体之间有复杂的因缘交错(执著人相、众生相者,为法执,意即对一切相对变化映射有所执著:我与人、好与坏、善良与邪恶、大与小、黑与白、无明与解脱、烦恼与佛法等)。 执寿者相:举凡意识、肉体、四大元素等,皆由因缘所生而不断生灭,可推至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永无止尽(执著寿者相,为空执,意即陷于任何种类的相对变化里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之间,无法遁脱因缘假合之有寿之相)。
摒离四相
佛祖对弟子须菩提的开示就是:菩萨、大菩萨们要想获得身心安宁,首先要修福、度无量无边众生,虽然救度了无量无边的众生,而心中不能存留我度了众生的概念。也就是说,菩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没有去除,就不是真正的菩萨。 离我相:首先必须行三大布施:财布施(施予钱财)、法布施(施予能转化执著的出世间佛法,或能解决问题的入世间理论或准则)、无畏布施(施予能使人安心安定的各种作为),去除贪爱执著,进而远离贪嗔痴等“三毒”,认清自我肉身与意念为空虚幻有,没有值得执着的地方。 离人相、众生相:修行离我相时,必须利用佛法,循序渐进破迷开悟。因此即便已经离我相,但却会执著于用来离我相的佛法,通称为法执,也就是执有人相与众生相境界。佛法本质也是空虚幻有,佛法对于已见性(或可称为已证破无始无明)的佛而言是无用处的。佛法只对尚未证悟的众生有所用处。 离寿者相:修行离人相、众生相时,必须以“空虚幻有”,如同上面所提到的,来对峙相对性的执著与观念。因此即便已经离人相、众生相,但会执著于用来离人相、众生相的“空虚幻有”的念头,落于前无始无明与后无始无明的一切因缘变化之中,永无止尽,也就是执有寿者相境界。要离寿者相,必须证悟与破除所有一切相对性的因缘假合,也就是无始无明,甚至包括不执“我已破除空执”的念头,进而找回真正绝对性的原始佛性,也可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具体分析,菩萨救度众生,就要修行“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或止观)、智慧。首先是布施,不管是财布施、法布施还是无畏布施,都不要著布施的相,既没有行布施的我,也没有受布施的人,更没有所布施的物,三体皆空,那样布施的福德才会像虚空一样辽阔无垠。
无相修行
佛陀提到了自己往昔修行忍辱波罗蜜时,被歌利王割截身体的故事。忍辱仙人被节节支解,亦即千刀万剐而能忍辱成功,关键是做到了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要破除四相及一切相,就要明了相状或名相的本质是空无所有。佛说:“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再如代表智慧的般若波罗蜜(第一波罗蜜),“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以此类推,诸如持戒、精进、禅定,皆是名相,只有做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才能真正地持戒、精进、禅定。
诸相非相
人们生活在现实世界中,须衣食住行交往,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分清他人、自己、外界、内心。现在要去除“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并非容易。若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那将进入何等状态?须菩提按此逻辑推下去,那眼前说法的佛祖也不是如来了?佛祖明白须菩提的疑惑,因此明确地告诉他及听法的大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人们见到的一切都是虚假的幻相,当然肉眼看到的如来也不是真正的如来。而只有真正做到“诸相非相”,就可以看到真的如来:“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不可以身见如来。
信者广在
须菩提担心未来的众生不会相信这种深法,佛祖回应道:“须菩提,你不要这么说,就是如来灭后五百年,还会有人相信这种说法。这些人自然不是寻常人,也不是亲近过几位佛的人,而是在无量佛前种了善根的人,他们已经破除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就是没有破除四相但相信此经的人,对此经半信半疑而仍在试图理解的人,或者虽然不明白经意却仍然喜欢读诵的人,甚至只是听人说过此经的名字而生起一念恭敬心的人,他们所种的善根已经非常深厚了。
非法无得
不但要破除四相,否定俗人眼中的“佛”,还要否定佛所说的“法”,以及佛所证到的“法”。佛问须菩提,“我所说的‘无上正等正觉’是佛所证的‘法’么?”须菩提明白佛的用意,所以按照佛的说法进行了否定:“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佛进一步询问:“须菩提啊,你告诉我,如来当年在燃灯佛的时候,是否证到了‘法’?”须菩提斩钉截铁地回答:“不,世尊,您当年在燃灯佛位所,就‘法’而言,实际并无所得。“
持诵功德
《金刚经》经本佛祖说:“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的沙粒,每一粒变成一条恒河,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多不多呢?”须菩提答道:“光一条恒河的沙粒变成的恒河就无数可计了,何况这么多条恒河的沙粒呢!”这时佛告诉须菩提:“这么多恒河的沙粒,每一粒再变成三千大千世界,假如有善男子、善女人用珍贵的七种宝贝装满这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然后用这些珍宝去作布施,那他(她)得的福德多不多呢?”毋庸置疑,多得无法形容了。佛进一步讲:“若善男子、善女人,即使能够理解、接受本经中的四句偈诗,然后给别人解释,那么他(她)得到的福德,比布施那么多三千大千世界珍宝的人得到的福德还要多。” 为了强调此经的重要,佛陀又作了如下比喻:“假如有人早晨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上午也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下午还用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和生命来进行布施,像这样布施无量百千万亿劫的时间,那么这个人所得的福德真是不可思议、难以言表了。可是假如另一个人听了这部经,完全信任,没有怀疑,那么他得到的福德,比前面无量亿劫每天布施三恒河沙那么多身体和生命的人所得的福德还要多,如果他再去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更加殊胜无比了。” 而且据《金刚心总持论》讲胜如颂读金刚经三十万遍。功德无比。何以故。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乐极涕泣
须菩提彻底理解了佛所讲的甚深涵义,这种契入经藏所带来的欢乐使这位长者老泪纵横,以致在佛祖及一千二百五十位师兄弟面前丧失常态,忍不住哭泣起来,可见就是对解空第一的须菩提长者来说,也被深刻地明白了佛说的甚深妙义而感到由衷喜悦。由此看来,对佛法的无上妙义,重要的还是要悟解、契入,这要以长期修行六度为前提,只能是日积月累、水到渠成,任何的急功近利、揠苗助长都会无济于事,甚或会适得其反。
终极真理
佛在《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揭示了宇宙间至高无上的终极真理,佛告诉尊者须菩提,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佛,以及他们取得的无上正等正觉,都可以自这部经所讲的内容获得。 《金刚经》的4句偈是那些 文殊菩萨问佛。金刚经中。佛常赞叹受持四句偈等。为人演说。所得福德。胜将七宝堆满东西南北。四维上下虚空布施之福。又胜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乃至百千万劫。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之福。未审云何是四句偈。 佛言。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本来不生。本来不灭。只因迷悟而至升沉。何以故。众生长迷不觉。所以永劫堕落。诸佛常觉不迷。所以永成佛道。若有男女求佛道者。进道功程权分四级。号四句偈。一曰空身。二曰空心。三曰空性。四曰空法。 云何空身。身是父母所生。亦具父母息气。九孔常流。种种不净。四大假合。终须败坏。有智男女知身是幻。未死之前。当死一般。借此幻身学佛修行。名悟身空。一句偈也。 复观自心。非生非灭。最圣最灵。遇境似有。境灭还无。今悟真心常觉不昧。不随妄想流转。但依真性主行。名悟心空。二句偈也。 复观自性。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变化无穷。威灵莫测。明明了了。自觉自知。灵灵寂寂。无为常为。名悟性空。三句偈也。 复观如来所说经法。皆是方便引导法门。如水洗尘。似病与药。今证心空法了。病退药除。名法空。四句偈也。 - 《金刚心总持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