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太祖曾立了一块“誓碑”,藏在太庙中,只有后世皇帝才能拜读碑文。后来北宋灭亡,宫室洞开,碑文才为世人所知。碑上一共有三条誓词,第一条是给予柴氏子孙种种特权,第二条是不杀士大夫和上书言事的人,第三条才是毒誓:“子孙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据陆游《避暑漫钞》) - S7 P1 I& y; x) ?, ?) i
2 S; B8 D2 L9 ^1 z
其中第二条的确算是中国政治的进步,终北宋之世,也没有人因为上书而丢性命,但是徽宗朝奸臣当道(策划约金灭辽的王黼就是当时六大奸臣之一),是导致北宋灭亡的一个原因。
) X- m$ ?& j" F$ {( O
6 M% u2 e0 k3 \6 e# U1 c% C6 W# g
6 o# l7 b5 _9 [" u3 f: q
" b" O$ ? q2 o8 `. X9 \) A: b8 o! ^/ c
宋真宗时候,1004年,宋和契丹订澶渊之盟,大约是没有先例可循的缘故,宋真宗又发了一通毒誓:“质于天地神祗,告于宗庙社稷,子孙共守,传之无穷。有渝此盟,不克享国。昭昭天监,共当殛之!”契丹也只好跟着发誓:“孤虽不才,敢遵誓约。有渝此盟,神明殛之!”但是后来宋徽宗违背誓言,趁辽国国势衰微,约金灭辽。后来金兵攻入汴梁,钦徽二帝、太宗一脉宗室,尽数被掳往漠北。赵构虽然幸免,但是因为无后,只好传位给太祖的后代。 0 E& P! v3 [& Q- l H
J1 M+ Q* s* R% Q4 \( z# C
* I% C9 J0 T; T
+ H2 p- p+ [' g1 c) x$ ? D
4 k! z. s/ ?( j T% \3 W ^
宋孝宗时,宋金订立隆兴和议,南宋不再向金称臣,而改为“叔侄之国”(后来又在嘉定和议中降格为“伯侄之国”)。和约上同样有宋朝皇帝的毒誓,两国之誓,败盟者祸及九族。后来的事情和北宋如出一辙,南宋联合蒙古灭金,落得同样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