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30 10:1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罗什说:“佛具智慧箭,斗战必胜,四魔外道闻之则伏。你这小魔,快离去!我的心如同大地,不可丝毫被转动。”空中沉寂了。
鸠摩罗什在新寺住了二年,读完大乘经、论,同时认真研究了经文深奥的妙理。
罽宾国的高僧盘头达多,经翻山越岭,不辞辛苦来到龟兹。他首先礼拜了龟兹王,王见到盘头达多非常高兴,以礼相待,王问:
“您已年迈,为何还从遥远的地方光临本国?”
盘头达多说:“亲临贵国学习,听说我的弟子鸠摩罗什经几年钻研佛道,有非凡的体味领悟,再说大王有宏伟抱负,极力弘扬佛法。所以冒着跋涉山川之艰辛,专路来贵国。”
龟兹王特意安排盘头达多下榻王新寺。
鸠摩罗什原打算去趟罽宾国,规劝自己的师父盘头达多,有小乘转大乘的想法,因种种原因,未能如愿,没想到师父亲来龟兹,真是喜出望外,先按部就班地做完功课,急忙去拜访自己的老师。师徒相见心情激动万分,相互倾诉着别离后的情况,一直屈膝交谈到深夜。罗什离开师父向僧舍走去,在路上考虑着劝说自己的师父应从何处着手?经再三思虑才定下来。罗什决定为师父先讲《侍女问经》,作为破迷启悟的先导。
鸠摩罗什每天定时为盘头达多宣讲《侍女问经》,当读到“一切诸法皆毕竟空”时,盘头达多抑制不住自己的疑问说:
“你积极崇信研究大乘经典的道理,是否体悟到什么微妙的含义?”
罗什说:“大乘的经典教义道理深奥,全面透彻地阐明了我空法空的真正义理,小乘讲的是一些局部的真理,有许多遗漏失误之处。”
“你说一切法皆空,这非常的可怕呀!哪有抛弃‘有法’而崇信‘空义’的道理呢?这就像传说中的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狂妄的人,命令织匠造出最细的棉丝,那位织匠别出心裁,特意织出像微尘般的细丝。狂人看后还嫌太粗,织匠一时大怒,便指着天空说:‘这是最细的棉丝!’狂人疑惑的问:‘我怎么看不见?’织匠说:‘这棉丝非常细致,就是我这样优秀的织匠也看不见,何况别人!’狂人听后万分喜悦,便付钱给织匠。现在你所说的空法,就犹如那故事一样。”
罗什知道自己的老师受小乘经典的影响很深,不是一两句道理将老师说服的,他就想了很多譬喻,又引经据典,反复宣讲,耐心解释。罗什和老师辩论了一个多月,终于说服了他,皈依大乘。盘头达多感叹地说:
“做老师的不了解大乘的道理,反而要弟子引导启发,深感惭愧,至此,你就是我的大乘老师。”
“不敢当,不敢当,哪有老师面前称师的?”
“这没有什么不好的。”说着就给罗什行师礼。罗什慌忙阻止说:
“这使不得,今生今世您永远是我的老师。没有您的启迪,就没有弟子的今天。”
“那就这样,和尚是我大乘的师父,我是和尚小乘的师父。”
“老师虚怀若谷的高尚品德永远是弟子学习的榜样。”
从此,罗什的声望,不但传布于西域,又很自然地传到中原长安。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六东归路磨难多
惜别故国 忍辱含垢 吕光攻占龟兹,转眼已停住一年,他还没有东归之意,想在西域称王。鸠摩罗什看透了吕光的心思,对吕光敬劝说:“这凶险死亡之地,不宜长期逗留,应赶快率兵返国,中途一定可发现福地,适合居住。”
吕光依言从之。
前秦建元二十一年(385 )正月,吕光设宴大飨文武,宴会中文武将士都议论要求东归。吕光考虑到不能违背大家意愿,决定三月返程。吕光遂以驼2 万余峰,骏马万余匹,载运珍宝及奇伎异戏,携逼鸠摩罗什东归。
大队人马起程这天,时年42 的鸠摩罗什,心中沉甸甸的,总有一种百感交集、怅然若失之感。好多事情不由自主地涌向心头,妈妈自去天竺国后,一直未有音信,不知妈妈情况如何?舅舅不听劝告,遭到杀身之祸!表妹她今后又将怎样生活?国家的命运将会如何?他想了很多很多,怀着沉重的心情,迈出延城的东门,走向一个高处,凝望着将要离去的古城,默默地念道:“告别了,我的佛国圣地!告别了,生我养我的故土!”吕光看到鸠摩罗什留恋故乡的举动,没好气地说:
“行了行了,有什么舍不得的,快走吧!不要婆婆妈妈的!”
吕光把鸠摩罗什催促了几遍,鸠摩罗什才怀着恋恋不舍的心情,尾随上东去的队伍。
吕光没想到一个出家和尚,还有如此深厚地别离之情,有这么浓浓的人情味,一个坏主意又在脑海里萦绕,定要戏弄戏弄这个和尚。他让手下牵来一头早已准备好的牛。吕光白了一眼鸠摩罗什,眼睛流露出狡狯的笑意说:
“大师你就骑牛吧,牛慢悠悠的稳当。”
鸠摩罗什知道吕光要耍弄他,看他笑话,仍不动声色地说:
“多谢将军的照应。”
鸠摩罗什牵过牛,翻身骑在牛背上,嘴里默默的念诵着什么,牛不即不离地跟随着大队人马前进。
越过几片绿州,穿过一处大戈壁滩,这时吕光勒马停蹄,心想:“早已把鸠摩罗什甩得很远了吧,他可能摔得鼻青脸肿,狼狈不堪了。”
调转马头一看,鸠摩罗什就在离自己不远的地方,非常安详地,稳稳当当地骑在牛背上。吕光感到惊异,牛怎么和马走得一样快?难道他有什么法术!
经一天的急行军,大军驻扎在离城160 里的驿站旁。第二天早早地从营地准备开跋。吕光对鸠摩罗什说:
“大师,今天你换成马吧。”
“听从将军的安排。”鸠摩罗什异常坦然地说。
吕光很欣赏龟兹的马,他赞誉为“天骥龙麟”,特为他选了一匹雪白色的彪悍野性烈马,鸠摩罗什接过缰绳,心想:“从小我是在马背上长大的,什么马不能骑!”他翻身跃马,马长啸一声,两只前腿飞起腾空,企图把鸠摩罗什翻下马来,接着又是巅,又是后踢,折腾了一阵子,最后鸠摩罗什还是从马上跌下来,摔了个仰面朝天。吕光和围观的士卒一阵哄堂大笑。鸠摩罗什急翻身站起,说着:“真是一匹难得的好马!”一个箭步向前,拉住马笼头,又急速抓住马的耳朵,用右手提了下,附在耳朵上说:“要听话,不要撒野。”,又拍了一下马屁股,重跃身上马,只见他鞭子一扬,马如风似电,向路上飞奔而去,当调转马头跑回来时,马浑身汗水淋淋,已被鸠摩罗什驯服得服服帖帖。吕光自言自语地说:“龙马自有福人骑!”
吕光把鸠摩罗什当一般的凡人有意戏弄着。鸠摩罗什不愧为佛教大师,胸怀大度,非常有涵养。不管吕光怎样耍弄他,他总忍着耻辱,内心坦然,脸无异色。日久,吕光自觉惭愧,心想:“我堂堂一个将军,捉弄一个和尚,他如此宽容,我岂非太过分了!”自此,吕光对鸠摩罗什善意相待。
预言应验 慈悲葬马
经过十几天急行军,人马已经非常疲劳,时,夜幕逐渐吞没了光明,前面大山又挡住了行军的去路,吕光命令大军山前宿营。由于人困马乏,士兵就地一卧,很快都进入了梦乡。鸠摩罗什是个有心之人,他心里嘀咕着,扎营在低洼的山脚之下,是兵家大忌。特意走出帐房,观看了下地形,抬头仔细地看了下天气,毅然决然地向吕光帐内走去,进劝吕光说:
“将军,此地不可停留,应驻扎在高原上。小僧观天象,夜必有雨,否则将士将狼狈不堪!”吕光认为一个和尚,能懂什么兵法,即漠然置之。
午夜,阴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滂沱,山洪奔腾咆哮,浊浪滔滔。人喊、马叫一时乱作一团,纷纷都往高处逃,但还是有三、四千人逃跑不迭,被洪水淹死。和尚的话应验了,吕光这才醒悟,方知鸠摩罗什的神异,对鸠摩罗什产生了尊敬之心。
又经过半月有余的行军,大队人马来到敦煌郡(今白马塔处),鸠摩罗什的坐骑累死了,大军不得不就地休息。吕光赶过来问道:
“发生了什么事情?”
“大师的马死了。”一位士卒回答。
“死一匹马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快,给大师调换匹马,快赶路。”
吕光走到鸠摩罗什的身边,只见他双手合十,嘴里不停的念着:“阿弥陀佛,罪过罪过...... ”
“大师请上马赶路。”
“将军,慈悲为怀,马为我而死,还是好好地把它安葬吧!”
“一匹死马吗?丢在这里就行了。”
“将军,不把这匹马埋掉我就不上路。”
“你这个和尚,真把你服了。”
鸠摩罗什亲眼看着把伴随自己的马掩埋后,才上马赶路。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七养精蓄锐在凉州
吕光称王 什为顾问 前秦延元十九年(383 ),吕光进军西域之后,前秦苻坚组成90 万军队,大举南下。他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亡东晋。前秦和东晋两军对垒于淝水,晋军大败秦军。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公元385 年冬,吕光率领东归大军来至凉州,闻知苻坚兵败早已被害,特令三军穿丧服,向死去的苻坚致哀,设祭城南。
姚苌灭前秦后,建大秦,设都长安,史称后秦。吕光自然不甘心俯首于姚苌的麾下,但何去何从,内心充满着矛盾。鸠摩罗什看透了吕光的心思,便直言不讳地说:
“将军不要再犹豫了,此乃福地,凉州东接中原,西连西域,是东西交通要冲,战略之地,在此站稳脚跟,可成霸业。”
吕光从其言,建后凉,自称天王,设都姑臧(今甘肃武威)。尊鸠摩罗什为军政顾问。
建立后凉国第二年的正月,姑臧上空突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尘土蔽天遮日。鸠摩罗什看作是不祥之兆,禀报吕光说:“此乃不吉利之风,必有奸叛作乱。但朕不用担心,勿需出兵自会平定。”
吕光听后半信半疑,自己心里明白,自立为王,自然有些人不服。所以几天来,心里总是忐忑不安。一天在书房读书,一直心慌意乱地看不进去。突然探子来报:
“报!梁谦、彭晃相继起兵叛乱。”
“继续再探!”
探子去后,吕光心里想:“鸠摩罗什真是神了,预测如此之准。不过他说:‘不劳而自定’,不能大意,有备无患。”想到这里,立即调兵遣将,等有利时机派兵平叛。
又过了几天,吕光在殿上正议论派兵平叛之事,探子奔向大殿报道:
“报,叛贼内讧,自相残杀,不击自败。”
这时,吕光对鸠摩罗什才真佩服了,自此,对罗什更加信任。
吕光一直东征西战,企图扩大自己的地盘。但地方割据的局面,却愈演愈烈,南凉即兴,北凉又起,首先发难的名叫沮渠蒙逊。蒙逊系张掖郡卢水人,此地有匈奴的一支,先世曾为匈奴左沮渠王。因以沮渠为氏。蒙逊有二伯父,一名罗仇,一名麹粥,都在吕光麾下,吕光听信谗言,将蒙、逊二伯父杀死。晋安帝元年(397 ),后梁龙飞二年,蒙逊脱离后梁,起兵为二伯父复仇雪恨。蒙逊的从兄沮渠南成,由晋昌纠众数千,起应蒙逊同反,推后梁建康(今甘肃高台南)太守段业为主,声势浩大地向东征战,很快已攻陷张掖。吕光遣子吕纂率众5 万前去征讨段业。公众议论说:
“段业等是乌合之众,太原公吕纂战功显赫,有声威,此行必胜,定凯旋而归。”
吕光此次遣子出征,特走访了鸠摩罗什,问罗什是什么看法。罗什毫不客气地说:
“据鄙人观察目前形势,太原公前去征讨段业,未见其利,不可能获胜!”
吕光听后一笑了之,并未接纳鸠摩罗什的忠言相告,仍一意孤行地派大军出征。结果吕纂打了败仗,几乎全军覆没,仅以身幸免。
吕纂全军溃败,吕光气了个半死。刚刚心情好了点,不幸的消息跟随而来,吕光非常器重的大臣中书监张资,卧病在床,吕光十分焦急,多方求医,但药服无效。有一位外国道人,名罗叉,声称能治张资的病,吕光听后喜出望外,对罗叉大加赏赐,赠其许多珍宝。但吕光心里还是不踏实,就遣人把鸠摩罗什召来,问:
“大师,外道罗叉能否治好张爱卿的病?”
鸠摩罗什对张资也很敬重,此人有一定的文学功底,名望也高,怀着惋惜地心情说:
“陛下,恕我直言,外道罗叉是个骗子,此人不会治病。张资病是治不好的,人的运数虽然隐微看不见,但可以某些现象测知。为了证实这点,可作个验证。”
鸠摩罗什以五色丝结绳,烧为灰末,投水中。鸠摩罗什继续说:
“如果灰末浮出水面,又聚合成丝绳形,病不可愈。”
片刻灰聚浮出,复绳本形。吕光即吩咐准备张资的后事。不几天张资果然病死。
接踵而来的打击,致使后梁主吕光病重不起,自知病危日增,乃立太子绍为天王。于公元399 年吕光薨逝。
攻读汉语 凉州收徒 后凉主吕光及其继承者并不信奉佛教,也不鼓励鸠摩罗什讲法传教,而只把它当作能占卜凶吉、预言祸福的方士。所以罗什在凉州落脚后,每天定时做功课,时时研究温习从龟兹带来的胡梵佛教经典外,还是比较悠闲的。但由于他在龟兹并未懂得汉语,来内地后,深感不方便的就是语言的障碍,长期无人与他交谈。吕光由龟兹带至凉州的龟兹乐,经常在王宫表演,每次表演,鸠摩罗什总要去观看,看着龟兹乐的演出,心里总有说不出的故乡情。同时,看完表演后,他和乐伎、舞伎进行些交谈,这时总是怀着非常愉快的心情回到自己的僧舍。有时他还到龟兹乐队住所去,和年轻人聊聊天,发现乐舞队的年轻人,好多人都掌握了汉语,这对他有很大的启发。母亲关于:“大乘方正平等甚深的教法,要传扬到东土,全仰赖你的力量”的教诲,时常在他耳边回响。鸠摩罗什深深体会到,要完成母亲所说的重大使命,不懂汉语将一事无成。因此它采取各种形式,孜孜不倦地学习汉语,有时混迹于当时汉民族群体中,有意与当地居民交谈,成了他学习汉语言的主要方法,由于他天资聪慧,卓尔不群,闻而能记,过目不忘,他终于学会了汉族的语言和文字。自此,又开始攻读史书,白天目不窥园,晚上青灯黄卷,读起书来真是废寝忘食。光阴荏苒,至公元397 年,鸠摩罗什54 岁时,在凉州已经呆了12 年。十多年的实践使它较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工具的运用。同时,积极了解内地佛教的传布情况,搜集曾翻译过的经书,与梵文、龟兹语对照,掌握了前代译经的优点和不足之处,为今天译经打下了基础。
鸠摩罗什生活非常有规律,晨曦起床要到街上去散步。这天他顺着凉州府城内北街向东走去。在这春来遍地是桃花水的季节,和风拂面,仰望天空,天晴如镜,使他心情格外清爽和舒畅。他还有一种习惯,总是一面散步,一面思考问题,致使一个小和尚挡住了他的去路,才敲开他沉思的大门。僧肇双手合掌问道:
“师父,请问鸠摩罗什住在何处?”小和尚毕恭毕敬地问道。
鸠摩罗什用锐利的眼睛把小和尚仔细端详了一番。年纪十七八岁,中等身材,一副活泼伶俐的面孔,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身风尘仆仆模样,定从远路而来。
“鄙人就是鸠摩罗什。”
小和尚一听说他就是鸠摩罗什,俯身就下拜。
“久闻尊师大名,小僧僧肇,从长安来,特来投奔大师。”
“快起来,一路辛苦。” 鸠摩罗什把僧肇扶起,继续说:“请到僧舍叙话。”
两人来到鸠摩罗什的僧舍,僧肇惊讶地说:“大师,您就住在这简陋的地方?”
“很好很好,我还没像孟子说的那样‘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食有佳肴,青灯而读,草席而卧。”
僧肇性格开朗,经过和鸠摩罗什一路上的交谈,已不太拘束,迈进鸠摩罗什的住房,一眼就看到桌案上放的《维摩诘经》。
“大师您在读《维摩诘经》?”
“奥,我是拿《维摩诘经》旧译本与梵文、龟兹文进行校对,了解旧译本翻译中的优劣。”
“依大师之言,旧译本有什么不足之处?”
“过去旧译本,只注重直译。有些译的不准确,也有所遗漏。”
“大师讲得精辟,准备重译吗?”
“有这个想法。”
“这太好了!我就是从读《维摩诘经》开始出家的,初醉心《庄子》、《老子》的玄学,后转为学习研究佛学。”
“你上过学?”
“贫僧家贫未上过学,受雇为人抄书。抄书过程也就历观经书、史书,周备详尽地阅读了许多古代典籍。”
僧肇谈到抄书,特别引起鸠摩罗什的注意,连声说:“好!好!好!”
鸠摩罗什这几声好,弄得僧肇有些莫名其妙,但也不好意思再问。就把注意力集中到桌案的卷书上,桌案上堆放着许多史书、经书。就非常敬佩地说:
“大师广见博闻,知识渊博,还在博览群书!”
“诸佛法海,学无止境。你们汉族不是有句话吗,‘腹有诗书,气自华’!”
鸠摩罗什谦虚的胸怀,高尚的志向,使僧肇对罗什的敬重之心油然而生,郑重其事地下拜说:
“请大师收我为徒。”
“我已有收你为徒的想法,你算是我收下中国人的第一个徒弟。你就住在隔壁的厢房。快起来,坐下说话。”
自此僧肇与鸠摩罗什朝夕相处,相互谈论中国史书,互相交流佛法,师徒关系非常融洽,心心相印,彼此找到了知音。
僧肇向鸠摩罗什建议说:“师父应传经说法。”
“并非我不想说法,是汉语言的障碍限制了我。”
“师父说的汉语如此流利,现在条件成熟了。会场就放在西厢房,让人设个法筵,一切由我招呼。”
首次传法讲经,听的人并不多。半月之后,听讲经的人屋里已盛不下了,只好移到庭院。大家一致认为,鸠摩罗什大师是天口辩才,好语似珠,真正是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奇言!
骨肉相戕 戏言成真
吕光宠爱之子吕弘,本希望为世子,吕绍嗣立后,吕弘常怀不平,唆使吕纂反。遂夜率壮士数百人,攻入宫中。吕纂得入青光门,升谦光殿,吕绍知道大势已去,急速登上紫阁,自刎而亡。吕纂自称天王,改元“咸宁”。自此,祸起萧墙不断,骨肉自相戕害。
咸宁二年,霜叶如醉的季节,姑臧城内,有母猪生仔,一身三头;又有黑龙出东厢井中,到殿前蟠卧,良久方才离去。吕纂以为吉祥瑞兆。于是改殿名为龙翔殿。不几天黑龙又升悬九宫门,吕篡又改九宫门为龙兴门。鸠摩罗什闻怪事多多,深感不祥之兆,上殿向吕纂进谏说:
“前时潜龙出游,猪且为妖。龙者阴类,出入有时,而今屡见,则为灾异,恐怕有下人谋上的阴祸,必须亟待增修德政,以答上天的禁戒。”
吕纂当面应诺,下令罢兵。吕纂性格喜欢打猎,有沉溺于酒色,越是酣醉,越是喜游。下臣多次劝谏,总是我行我素。此后,吕纂与鸠摩罗什下棋时,吕纂吃掉鸠摩罗什的棋子,戏言说:
“杀胡奴头!”
鸠摩罗什举止沉着,不慌不忙地说:“不杀胡奴头,胡奴要用刀斧砍人头。”
胡奴是吕光侄吕超的小名,后,吕超趁吕纂与群臣会宴内殿,当吕纂饮酒大醉之机,吕超杀死吕纂。吕超拥立自己的兄长吕隆即位。后人才知道鸠摩罗什所言,寓着暗谜。
佛教大事鸠摩罗什传之八衔华佩实于长安
德伐吕凉 罗什入关 东晋太原元九年(384 ),原前秦将领姚苌在谓北建立后秦政权,自称万年秦王。二年后攻占长安,称皇帝,国号大秦。鸠摩罗什在凉州,姚苌已有耳闻,曾派使者赴凉州诚心邀请,但后凉吕氏认为鸠摩罗什足智多谋,恐怕为姚秦出主意定计策,危及后凉的政权,一口拒绝,未放鸠摩罗什去长安。后秦建初九年(394 ),姚兴即皇帝位,又遣使邀请,再遭拒绝,未获放行。后秦弘始三年(401 ),三月,长安庙庭院中生了一棵连理树,逍遥园中葱变为苣,都作为奇事纷纷传颂着,认为是吉祥之兆,有大智慧人定来长安。这位大智慧人,都想的就是鸠摩罗什。后秦大臣们上书姚兴, 要求出兵讨伐后凉。
后凉主吕光死后,诸子互相残杀,常年战乱频仍,百姓处于涂炭之中。后秦陇西公姚硕德禀奏姚兴,认为灭后凉时机已到,请兵出征。姚兴准奏,五月,令姚硕德率步骑6 万人,直逼姑臧。吕隆遣弟吕超出城迎战,被秦军打倒马下,活捉而去。吕隆守城不战,姚硕德督兵攻城,吕隆被逼无奈,九月上表归降。遣子弟旧臣50 余家质于长安。
姚兴统治的后秦,16 国时在北方地区,属国力强盛的王朝之一。其版图包括今陕西大部和甘肃、宁夏、山西诸省的一部分。后秦君主姚兴治国有方,注意选拔人才,政局比较稳定。他提倡儒学,许多年老博学并具有大德儒学者集聚于长安,在此教授儒学,各地慕名自远而至的门徒与诸生达万余人,致使儒学非常盛行。同时,姚兴自少年就非常崇仰三宝(佛、法、僧),志向非常坚决地热衷于讲经说法的集会。姚兴登上后秦君主的宝座后,积极提倡和扶植佛教,时长安有僧五六千人,佛教在后秦已相当流行。
十二月二十日,鸠摩罗什到达长安,秦主姚兴带领百官亲自到长安城西门外迎接。鸠摩罗什骑马到来时,姚兴赶上前把鸠摩罗什扶下马,又扶他上了御驾。特安排国宴,为鸠摩罗什接风洗尘。
姚兴拜鸠摩罗什为国师,倍受宠爱,给予优惠的待遇。安置在逍遥园居住。逍遥园位长安城北,渭水之滨。渭水的一支支流,由西向东流入逍遥园,注入藕池。藕池北有一金碧辉煌,雄伟壮观的大殿,殿庭左右有高达百尺的楼阁,遥相呼应。藕池西有西明阁,东有澄玄堂。园内依地就势亭榭错落有致,曲廊通幽处,假山奇石置于恰当的空间。夏日的藕池千层绿盖衬托着粉红、雪白的荷花、婷婷玉立,婀娜多姿,藕池周围堤柳四垂,满院松柏郁郁葱葱。整个逍遥园景色似诗如画,鸠摩罗什闲遐时,在逍遥园散步,就如步入梦幻中的仙境!
传经说法 设国译场
自鸠摩罗什到长安,秦主姚兴就下了旨意,要让鸠摩罗什很好的休息,不许任何人去打扰。直至十二月二十六日,姚兴支派僧睿到逍遥园,征求鸠摩罗什的意见,看什么时候举办法会?
早餐后,鸠摩罗什聚精会神地将龟兹文与汉文的《大品般若经》对校着。这时侍从将一个小沙弥领进来。僧睿见到鸠摩罗什俯身下拜说:
“小僧僧睿拜见大师。”
“快起来,坐下说话。”鸠摩罗什双手把僧睿扶起,随即把僧睿全身打量了一番,见他年龄近知天命之年,文质彬彬,一双会说话的眼睛,便风趣地接着说:
“名‘睿’,睿智聪慧,名字好!”
“今后还要多请大师赐教,秦主让我来争求大师意见,定在何时举办法会,请大师传经说法。”
“就定在明天。”鸠摩罗什未思考地回答说。
“大师准备讲什么经?”
鸠摩罗什看了下案桌上的《大品般若经》说:
“就讲《大品般若经》吧。”
“还恳求大师给我传授禅法。”
“好呀。”
鸠摩罗什给僧睿讲了禅法的主要要领,最后强调说:
“禅法要求排除一切杂念,专注一心,使心神恬静自在,调整出入息。”
“谢谢大师的谆谆教诲。”
僧睿与罗什告别之后,鸠摩罗什激动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施展宏伟志向的时候指日可待了。光阴真是如朝露闪电,转眼已近花甲之年!借这好的时机,下一步定要老骥伏枥,只争朝夕地讲法传经。在中原当务之急,就是佛经的翻译。”
想到这里,他坐到案前重新读起《大品般若经》来,他一边读,一边凝神思考,明天怎样才能把《大品般若经》讲好。
第二天, 在逍遥园中的澄玄堂设法筵。鸠摩罗什升座讲《大品般若经》。秦主姚兴引领在长安的高僧及诸沙门亲临澄玄堂,听鸠摩罗什演说佛经。鸠摩罗什坐在法座上,显得非常伟岸,他用一口流利的汉语,讲起经来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开讲就引人入胜,全场听经人鸦雀无声。加之鸠摩罗什辞令之善,言语妙天下。把《大品般若经》讲得是“天花乱坠”,“狮子吼”。 鸠摩罗什经讲完了,许多僧徒还恋恋不舍的未离开澄玄堂。但是一些有造诣的佛教高僧听课后,总觉得疑惑重重,为什么鸠摩罗什所讲的经和旧译经,很多地方不同?再翻开《大品般若经》的旧译本,重新阅览一遍,确实发现不少的荒谬之处,不与胡本相应。
姚兴是熟读佛经之人,他听了鸠摩罗什的讲经后,与那些高僧有同样的感觉,处理完政务之余,就拿上旧译本《坐禅三味经》,来到逍遥园,拜访鸠摩罗什,让罗什手持龟兹文本,姚兴执旧经译本,互相考证校对,结果也发现旧译本不少问题。这时姚兴感慨万端地说:
“旧译本问题这么多,这怎么行!再不能以讹传讹,误人子弟,我们要开办译经场,重新译校,大师,就拜托你来主持。”
“贫僧早有此意,两人真是不谋而合。译经需要大量人才,人从何处来?”
“长安有个译经场,将他们的原班人马搬过来,朕还要招贤纳士,将长安办成辩圃学林之地。”
招贤纳士的诏书一颁发,数天之内,鸾翔凤集于逍遥园,名垂史书的有:
释僧肇,京兆人。因家贫受顾为人抄书为业。抄书过程也就历观经书、史书,周备详尽地阅读了许多古代典籍。喜读《庄子》、《老子》。后读旧译本《维摩诘经》,非常喜欢这本经书,认为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因此出家。他善于把《庄子》、《老子》学说和《维摩诘经》沟通起来,在推动玄学新发展的整个思潮中得以崭露头角。在凉州拜鸠摩罗什为师,后同鸠摩罗什同到长安。
僧睿,魏郡(今河南安阳北)长乐人,18 岁投僧贤出家,谦虚内敏,学与时竟。22 岁时已博通经论,曾听佛图澄弟子僧朗讲《放光般若经》,又师事道安。后为鸠摩罗什弟子,从受禅法。请罗什出《禅经》三卷,日修夜习。秦司徒公姚嵩称其“邺卫之松柏”。姚兴称僧睿为“四海之标领”。
道融,汲郡林虑(今河南林县)人,12 岁出家,先学《论语》等书。因其精神饱满,神采飞扬,引起老师的喜爱,先让他学习外国经论。道融记忆力惊人,内外经书,均能记于心。至30 岁,才智理解出众,精于佛经及其他经书。后投鸠摩罗什门下。
昙影,生地不详。性格清虚恬静,多外出交游,贫穷而守志向。神气骏捷。能讲《正法华经》和《光赞般若经》,听者道俗达千人。后入关中,受到姚兴礼待。鸠摩罗什见之,对姚兴赞誉说:“昨见影公,亦是此国风流标望之僧也。”
僧 ,又称僧略,北地(今陕西耀县)泥阳人,晋河间郎中令傅遐之长子。少年于长安大寺出家,为弘觉弟子。以后出游青司樊沔河之间,通六经及三藏,曾协助道安译经。受到后秦国主姚苌、姚兴的敬重。姚兴诏会其为僧主,管理后秦僧尼事务。鸠摩罗什至长安,从学、参与译经。
道恒,关中蓝田人,少时父母双亡,家中贫穷,以绘画为业,赡奉后母。喜好经典,习学攻读常通宵达旦。20 岁出家,后投鸠摩罗什门下。后秦王姚兴以其“神气俊朗,有经国之量”强令还俗从政,助振王业。道恒誓不从命,隐遁山中。
慧睿,冀州(河北冀县)人,少出家,游历各地。行至蜀西,被人搜劫财物,迫之牧羊。有位客商信敬佛道, 见慧睿异之, 疑为沙门, 问其经义, 无不融会贯通。商人即以金赎之。后游历诸国,至南天竺界。善译解释古语。对于不同的宗旨大意或异义,定要把它弄明白。还庐山,不久入关,曾师事道安。后投鸠摩罗什门下,参与译经。
慧严,俗姓范,豫州人。12 岁学习儒学,博读诗书。16 岁出家,精心研究佛理,入关为鸠摩罗什弟子。
慧观,俗姓崔,清州(今河北青县)人。幼年出家游历东方,师事庐山慧远。闻鸠摩罗什入关,乃北上入长安,从鸠摩罗什受学。调查和仔细的对照考核佛经的异同,详辩新旧,并善于思考深远微妙的义理。时人赞扬说:“通情则道生、道融上首,精难则慧观、僧肇第一。”
道生,本姓魏,钜鹿(今河北平乡西南)人。寓居彭城(今徐州),道生幼而颖慧,迂法门法汰,改俗皈依。打开经文攻读,一览能诵,研究句义,从端至尾即自开解。故年在志学,升座讲经,辞情珠玉。道生初住龙兴寺,后移居庐山幽栖7 年,以求其志。闻鸠摩罗什在长安,遂与慧睿、慧严、慧观等入关从鸠摩罗什受业。故时人评赞说:“道生僧睿发天真”,道生僧睿独标天真之目,可见其以优秀出群士。
数日内,诸方英秀,一时俊杰,众多僧人纷至沓来,800 僧人集聚于逍遥园,在鸠摩罗什的指导下,开始了译经工作。
鸠摩罗什总结了魏晋时期翻译佛经的弊端,那时的直译往往用中国哲学(特别是老庄)中固有的辞汇和义理,认为必须摒弃这种旧式,因天竺语和中国语毕竟有许多差别,不能拿不能相比的东西勉强相比,所以他采用意译,既要忠实原著,又要文辞周密通达,不必拘泥于文体和格式。
后秦弘始四年(402 )一月五日,译出《坐禅三味经》,亦称《菩萨禅法经》、《禅经》、《禅法要》3 卷。此书是大小乘禅法的汇编。二月八日,译出《阿弥陀经》,亦称《无量寿经》一卷。三月五日,译出《贤劫经》,亦称《贤劫定意经》、《贤劫三味经》7 卷。夏,译出《大智度论》及《弥勒成佛经》。十二月一日,译出《思益梵天所问经》4 经卷,又名《思益经》,年底译经场僧人达2000 余。一年内译出经典47 卷。通过一年的译经过程,使国立译经场组织得更加完善。从译到议校、核定、抄写,各个环节进行的有条不紊。
每次译出的经书,都呈送秦主姚兴御览,阅后无不拍案叫绝。当看完《思益经》后,更是连连称好,便诏鸠摩罗什进宫。姚兴手擎《思益经》对大师说:
“译得太好了,行文优美,概念准确,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经文的意义表达得完整畅通,将深奥的道理使之深入浅出,真可谓之词润珠玉。”
“这都是君主的恩泽,胸怀大度,大集英贤, 在译出的经典里不知凝结着多少人的心血!”
“ 要论功行赏, 当然大师是头功。”
“ 不敢当, 不敢当。”
慧远函书 罗什赠偈
鸠摩罗什离开王宫,心里说不出的高兴。一年的辛勤耕耘,毕竟得到了君主的肯定。
刚迈进西明阁,一位行童跟随而来。
“师父,您的信。”
“哪里来的?”
“庐山来的。”
鸠摩罗什拆封抽出信瓤,读到:
“释慧远顿首:去岁得姚左军书,具承德问,仁者曩绝殊域,越自外境,于是音驿未交,闻风而悦,但江湖难置,以形乖为叹耳。须知承否通之会,怀宝来游,至止有问,则一日九驰,徒情欣雅味,而无由造尽,寓目望途,因以增其劳每欣大法宣流,三方同遇,虽运钟其末,而趣均在昔;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至于虚襟遗契,亦无日不怀。大檀移植,则异物同薰;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是惟教合之道,犹虚往实归,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是故负荷大法者,必以无执为心,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已;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龙树岂独善于前踪;今往比量衣裁,愿登高座为著之。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聊以示怀。”
鸠摩罗什看完书信,心里有些疑惑,慧远是谁?和他没有什么交往啊!他想起道生是从庐山来的,就吩咐一个行童说:
“小沙弥,快去把道生请来。”
“师父找我何事?”道生拿着校好的经卷,正好呈送鸠摩罗什审定,刚走到门口。
“你来得正好,你从庐山来,慧远和尚可认识?”
“他是庐山高僧,怎么啦?”
“噢,他给我寄来一封信。”
道生将慧远的情况给师父简略地介绍了一遍,通过道生的介绍,鸠摩罗什才知道,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山西宁武附近)人,博通六经,尤善《老子》、《庄子》。21 岁出家,师事名僧道安。东晋太元九年(384 )入庐山,居东林寺。多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门徒皆多艺,后推尊为净土宗初祖。
鸠摩罗什知慧远是位知识渊博的高僧后,崇敬之情油然而生,就思考着如何给他写回书。
饮 磬声刚过,童仆给鸠摩罗什端来非时饭。冬天的季节,昼短夜长,夜幕已经降临,童仆点上蜡烛。鸠摩罗什就餐毕,净完手,立即坐在案前,翻开道生送来的议校稿,聚精会神地审阅起来,时间过得飞快,转眼已到三更。童仆无可奈何地催促说:
“大师,深夜了,该就寝了。您白天忙着讲经翻译,晚上通宵达旦的工作,这样劳累,身体会吃不消的。”
“马上,马上。”鸠摩罗什合上审定稿,刚站起身,又坐下说:
“我还得给慧远大师写封信,小沙弥再把蜡接上。”
“是。”他又点燃了第三支蜡。
鸠摩罗什提笔在纸上写道:
“鸠摩罗什和尚: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导心之路不通,得意之缘圮绝。传驿来贶,粗承风德,比知何如?备闻一途,可以蔽百。经言: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夫财有五备:福、戒、博闻、辩才、深智,兼之者道隆,未具者凝滞,仁者备之矣!所以寄心通好,因译传意,岂其能尽,粗酬来意耳。损所致比量衣裁,欲令登法。座时着,当如来意,但人不称物,以为愧耳。今往常所用
石双口澡罐,可备法物之数也。”
写到这里他放下笔,在西明阁屋里一边度着方步,一边思考着偈子怎么写,经过仔细斟酌,回到坐凳上提笔写下偈子:
“既已舍染乐,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是法性无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