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928|回复: 3

弥陀的呼唤有声书-正信居士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7 09:50: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好处,我们就要常念佛,而不要闲言杂语,因为一切语言当中,什么语言最吉祥?佛号最吉祥。一切诸佛之中,哪一尊佛最尊贵?是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殊胜、最真实呢?就是念佛。可谓:
一切语言中,佛号最吉祥;
一切诸佛中,弥陀最尊贵;
一切诸法中,念佛最殊胜。
经证:光明无量
(二)光明无量:
《阿弥陀经》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为什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会有光明?就是因为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怎么样的无量呢?是照满十方恒沙的国土,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是充满整个大宇宙的,而且是无所障碍的,不受任何的障碍,譬如时间、空间、罪业、魔难、杂念等,都不能障碍弥陀的救度,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人就会受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与救度。
经证:光摄念佛
(三)光摄念佛。
《观无量寿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碍的光明,目的何在?就是在于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取」,就是平生保护他,临终迎接他,而且永不离开、永不舍弃,不论何时、何地、何缘,只要他是一个念佛人,阿弥陀佛就永远摄取不舍。
祖释:光号摄化
为什么呢?接下来看「祖释」,祖师的解释:
(一)光号摄化。
善导《往生礼赞》云: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光号摄化」就是光明跟六字名号救度众生,叫做「光号摄化」。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也就是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尤其第十八愿,是以光明名号来摄化十方所有众生,使十方众生有信心称念这句名号,他要求现世利益也可以,要求当来的往生利益也可以。所以说:
「但使信心求念」:也就是这句名号就像百宝箱,就像宝库,可以任运地、随意地让他求、让他支、让他取,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他要取多少、他要支出多少,都可以以念佛为之。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在里面,所以才能使得我们上尽一形(一辈子)念佛也好,或者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声一声也好,也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声」,都容易达到我们所求的,都容易达到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深重。
由这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光明本身也是名号。而阿弥陀佛是以这光明名号来救度我们,来让我们不管求现世利益,或是求将来利益,都能够得到。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佛何偏劝 往生西方

 十方净土,无量无边,本师何以舍他方净土,独自劝归西方安乐?此有四义:

  一、他方净土难生故。
  善导和尚云:“一切佛土皆严净,乱想凡夫恐难生。”
二、西方净土易往故。
  善导和尚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诸佛,劝向西方为别意耳。”

  三、利益广大甚深故。
  《大经》云:“国土第一,而无等双。”善导和尚云:“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印光大师云:“一生西方,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如是精妙绝伦的净土,上摄等觉菩萨,下摄五逆谤法。五乘齐入,利益广大。故别选西方,以为旨归也。

  四、即西方通十方故。
  西方净土,广大无边际,究竟若虚空。虽在西方,含摄十方;生于彼土,即通诸佛净土。如《大经》云:“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弥陀经》云:“各于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故知,西方净土与十方净土相融无碍。若不往生,则凡夫在此世界,与十方世界不隔而隔;一得往生,则与十方净土隔而不隔矣。此亦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宜当深信。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智随法师 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经文祖语
上面我们简略地解释了一下小标题,还没有引用有关的经文祖语。下面我们引用有关的经文祖语来学习:往生净土,“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一)念佛大利无上
这一条出在《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是有名的“付嘱弥勒文”,付嘱弥勒菩萨。这段文说得很明白: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起“欢喜踊跃”之心,“乃至一念”称念此名号,那么,释迦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当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他得到“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所说的“大利”是指什么利益呢?就是指往生成佛的利益。大乘佛法,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为利益当中最殊胜、最大的利益。
“功德”,说“一声名号具足无上功德”,那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具足无上功德。
功德也是有深有浅,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上,上面还有佛的功德;成佛呢,具足佛的功德,称为“无上功德”。
这里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获得“大利无上功德”。
如果修持其他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来说,虽然有利益,但不是大利,是小利。不要说成佛,我们自己要达到不退转、出三界,这个都很难达到,都不可能。即使达到了,相对于成佛的果报来说,仍然是小利。何况我们顶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乐,都是小利、有上。
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三辈文”当中除了讲念佛之外,也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散华烧香、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就是其他的行持方法,也提到出家,舍家弃欲、行做沙门等等。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念佛和其他的诸行,但是,到最后付嘱弥勒菩萨的时候,就只赞叹念佛,称为“大利无上功德”。这是隐喻:其他的行法,功德虽然有,利益虽然有,但是跟念佛相比较,就不再付嘱,不再称赞。这里有特别的含义:以念佛为“大利无上功德”。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第二点,下品上生的人,他还有“合掌叉手”,还有“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他口称名号,他三业齐全,往生净土似乎可以解释为靠自己心中的一种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忆念、思维的力量,他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他似乎还有余地,还有凡夫这边的力量,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有一点;但是来到下品下生,连这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是个连思想意识都没有、都不能忆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是显示这句名号本身的法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具足让我们任何人口称就可以往生的力量。所以,下品下生能够最彻底地反应出这一点。
同时,下品下生也不是说要念满十句才能够往生净土的,经中说: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的这句名号,都具足了让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脱离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说“十念”,就是说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这样的灭罪功能。如果光说“一念”,就以为临终一念才具足——不是的,既然说“十念”,既然念念都具足,那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里边,都圆满具足六字名号本身的一切愿行。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名号一体两面:弥陀的正觉、我们的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两句话:“十方众生往生极乐功德成就,我才成为正觉。如果十方众生往生极乐的功德我法藏比丘不能为他成就的话,则我不成正觉!”这就叫做“机法一体”。就是说:我们的往生和法藏比丘的正觉是同时成就的。
法藏比丘现在有没有成佛呢?有没有成佛?
(“成佛了。”)
经典里讲:法藏比丘今已成佛十劫了,“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法藏比丘成佛了,大家不要觉得说:“只是祂成佛了!”
祂成佛了,固然是成了法藏比丘的正觉,同时,也是成就了我等的往生。
这个好不好明白?
(“好明白。”)
因为如果我们的往生不成就,祂不能成佛的。所以,祂成佛了,不要认为说:“法藏比丘成佛,是你的,与我无关。”不是的。
比如说爸爸为了儿女去辛苦劳作,赚了一笔财产,那么,爸爸有了大财富了,就不要说:“老头儿你发财了,与我无关!”是不。他是为了他的独生儿子来创造这笔财富。所以,父亲有了财富,等于儿女就免受饥苦,等于这个独生儿子有了财富。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方面读起来,这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我们都知道:“哦!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成佛了,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号。
就像我们昨天看的那个佛牌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它是正反两面,正面大家都认识,“这个是法藏比丘的正觉嘛”;反过来呢,反面就写着“这是我等的往生”——这是一体的,不过一个明显、一个不明显。如果说只是法藏比丘的正觉、不是我们的往生,那不存在。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具有两面,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地的名号,祂成佛了,才有这句名号;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个就是我们的往生!
往生在哪里?在名号里!
往生在哪里?往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往生就在于法藏比丘的正觉。
我们想求往生,在哪里求?就在六字名号里边,在六字名号以外没有,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的正觉就是我们的往生。你要求往生,就在法藏比丘的正觉里边求,也就是在六字名号里边求。那么,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我们,也就是把往生功德施舍给我们、惠赐给我们。
所以,如果在我们自己心里找往生,我这样修、我那样修……通通没有!
就像《楞严经》所说的比喻一样:“蒸沙求饭”,你很用功,加大火,温度烧得很热,但是烧的是一堆沙,那么,锅盖一揭开,还是一堆沙,没有饭,对不对?你再用功地修行,再勇猛地修行,如果不念佛的话(佛号就是米饭),都是一堆沙。你再怎样用功,往生无份哪!
所以,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里边有我们的往生。这个叫“一体成就”,一体的、不分开的。大家要明白:法藏比丘成佛了,就是成了我们的往生啊,不是成就别的。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第二点,下品上生的人,他还有“合掌叉手”,还有“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他口称名号,他三业齐全,往生净土似乎可以解释为靠自己心中的一种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忆念、思维的力量,他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他似乎还有余地,还有凡夫这边的力量,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有一点;但是来到下品下生,连这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是个连思想意识都没有、都不能忆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是显示这句名号本身的法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具足让我们任何人口称就可以往生的力量。所以,下品下生能够最彻底地反应出这一点。
同时,下品下生也不是说要念满十句才能够往生净土的,经中说: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的这句名号,都具足了让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脱离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说“十念”,就是说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这样的灭罪功能。如果光说“一念”,就以为临终一念才具足——不是的,既然说“十念”,既然念念都具足,那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里边,都圆满具足六字名号本身的一切愿行。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道场的人际关系

  人和人相处,就有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令人愉悦,有幸福感;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令人苦恼。
  念佛道场应该体现有序、平等、亲切、感恩的人际关系。
一、有序。
  任何团体,有序才能生存,无序即便沮坏。道场略说有三种序。
  1、律序。
  即依佛教戒律所建立的次序。
  2、职序。
  即职位高低的次序。
  3、德序。
  依德行深浅自然形成。
  三者重叠交叉,维持道场运行。

  二、平等。
  有序固然是团体运行的要求,但如果缺乏平等,个人倍感压抑,团体即无意义。念佛道场的每一个成员,从本质上来说是平等的。
  1、佛性平等。
  这是佛教彻底的平等。
  2、根机平等。
  再怎样的优越,毕竟还是凡夫,贪嗔烦恼未曾断除,故不可傲视他人。
  3、念佛平等。
  同念一佛名号,同是阿弥陀佛慈悲救拔的对象。
  4、往生平等。
同生一佛国土,齐入不退成佛。

  三、亲近。
  所以人际关系中,以家庭成员之间最亲,这是基于血缘关系。念佛人彼此相亲,是基于阿弥陀佛之缘。
  1、佛亲。
  念佛即是佛子,即蒙佛光摄取不舍;不念佛即非佛子,不受佛光摄取。善导大师说:念佛与阿弥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
  2、法亲。
  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亲情非外。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3、人亲。
  善导大师说: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相亲愿莫退。
  同行相亲相策励。同行相亲莫相离。

  四、感恩。
住持与住众,执事与清众,僧众与信众,个人与大众,彼此相依,所以应当互相感恩。
  凡事感恩,凡事不计较。即使别人不这样,我能这样不是很受益吗。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
一、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 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 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 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就是法藏比丘快速召唤的对象
这里的“十方众生”既然不限定某一种类型,那就包括所有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在座的通通都是,包括今天不在座的,也通通都是。
所以,法藏比丘在四十八愿里就说了“三恶道中”,如果说选择的话,三恶道的众生是业障深重才堕落三恶道。可是,三恶道的众生,法藏比丘单独为它们发愿说:
地狱饿鬼畜生,
皆生我刹,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佛。
连三恶道的众生,法藏比丘都说:“它们都要往生我的净土,受我的教化,不久都快速成佛。”这个是在《庄严经》里边所说。:
《大阿弥陀经》又讲:
诸天人民,
蜎飞蠕动之类,
闻我名字,
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
皆令来生我国。
“诸天人民”:“诸天”就是指天人;“人民”就是指人道众生;“蜎飞蠕动”就是指微细昆虫,空中飞的小虫,还有水里的那些细细的游虫。像这样的众生,是最极愚痴,百劫、千劫、万劫无法出离,很明显嘛!空中的飞虫,水里的蜉蝣,这个叫做“蜎飞蠕动”。而这样的众生,法藏比丘说:“我为它发愿。”只是说这样的众生,因为自身业力的障碍,闻法因缘很难得。但是,法藏比丘为它们发这样的誓愿。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说三恶道的众生:
诸佛世界,众生之类,
蒙我光明,触其身者,
身心柔软,超过天人。
同样,在《庄严经》里边,法藏比丘用偈语来说:
众生苦恼我苦恼,
众生安乐我安乐,
轮回诸趣众生类,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7 09:51:24 | 显示全部楼层
速生我刹受安乐。
这首偈子我们学过。轮回六道的众生,“诸趣”就是六道,六道又叫做“六趣”,“趣”就是趣向的趣,六种趣向。“轮回诸趣”,“在六道轮回的苦恼众生,你要快快往生我的净土,好受安乐。”“速生我刹受安乐”。所以,法藏比丘的誓愿,也是以轮回六道的众生作为祂救度的对象。
我们各位是不是轮回六道的众生?
(“是。”)
哎!这肯定是了。那我们就是法藏比丘快速召唤的对象。
我们有时候搭车,一下火车,出租车司机就很热情:“快快快快快!上我的车!”他也喊我们快上他的车。
我们在六道轮回,法藏比丘来喊我们说:“快快快!速生我刹受安乐。快上我六字名号的车,快快到我的极乐世界,不要在这里受苦!”所以,我们应当听顺法藏比丘的呼唤。
这是从佛的誓愿来说明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
所以,祂是先利他。比如“设我得佛”,是说“我要成佛”,那么,上求佛道的目的,是为了下化众生:“我成佛是要救度十方众生”。
前面这两句话,就是法藏比丘誓愿以祂成佛的果地功德,来救度造罪的凡夫,所谓“以果地觉,为因地心”,这就是我们净土门里边经常讲的两句话,以法藏比丘果上誓愿的觉悟,作为我们众生因地信愿往生之心。
“以果地觉,为因地心”,“因地”,我们凡夫,除了佛在极果、果地之外,凡夫都在修因的过程当中,所以叫“因地”。
我们因地如果自己来修行的话,以圣道法门来说,你要开发无漏智慧,觉得真心,真心发明才能修行。
来到净土法门,我们自己开悟不了真心佛性,就把净土法门阿弥陀佛的果地觉心、果地的正觉功德,作为我们因地的起心,来信愿、信顺祂,所以叫“以果地觉,作为我们因地之心”,这是从果向因的法门。
其它法门都是从因向果,就是我们自己在这里修行,首先发菩提心,这是起因;修菩萨行,然后渐次圆满,从因向果,趋向佛果正觉。这个就是通途自力修行的法门。
而法藏比丘的誓愿是从果向因,“我如果成佛,我施舍给十方众生我的六字名号功德”,所谓“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而令我们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我们的信愿来自于法藏比丘成佛的果报。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三十六次的呼唤》
啊,36 次的呼唤,
这会是什么心情呢?
这是一代言教最真诚的心结真言,
也是世尊入涅槃前,
最深情的期盼规劝,
这是父母即将离开儿女的无限关爱,
也是对儿女掏心肺腑的交待啊!
一代言教,八万四千,
悲智双运,权实方便,
最终归结,阿弥陀经,
如万川归海-----于此经结顶。
九界同归,十方佛赞,
无问自说,急不可待。
声声呼唤,一再劝言,
无非是通过舍利弗,
一次次,向十方众生宣告:
阿弥陀佛,愿力弘深,已成佛果,以其名号,救度众生,众生称念,必得往生!
“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
号阿弥陀,今现在说法。”
“今现在说法者”:就是呼唤流浪儿女早回家!
倾悲泻慈的呼唤,
披肝沥胆的劝言;
无非是我等深信切愿执持弥陀名号获大利,
切莫生疑再轮回!
“无常迅速,轮回路险”,我等罪恶生死凡夫已来不及积功累德,累积资粮;
“荷负群生,为之重担”,阿弥陀佛承担得起我等众生旷劫以来尽虚空不能容受的罪业!
“令诸众生,功德成就”,弥陀悲父已为我等十方众生成就往生成佛之功德!
“为众开法藏,广施功德宝”,阿弥陀佛誓将万德庄严的六字洪名功德大宝平等回施给法界每一个众生!
“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如此慈悲.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释迦如来声声呼,再三劝。
为启我等信心,又有十方诸佛出广长舌相来证诚。
可见释迦、弥陀及诸佛用心良苦!
弥陀慈父十劫的期盼,释迦如来36 次的呼唤,
终于唤醒我---
旷劫沉迷,归心似箭!
啊,
世尊啊,弥陀啊
浩荡大恩,无限深情,
让我这罪恶身,愚痴心,何以得偿还?
唯一能做的就是:
信顺二尊的教导,尽此形命,一向专念弥陀佛名,寿终回归极乐家乡。
在人间随缘尽份做事,有缘尽心弘正法利众生。
每想佛恩,念及深情,
就想登上高高的山顶,
大声的呼喊:
南无阿弥陀佛,-----------师兄们,
阿弥陀佛已成佛,他的誓愿不虚假,只要我们来念佛,我们必然往生!
让我们尽情的,大声地称念: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让音声所及,一切有情,闻名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皆得往生!!!
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

出家颂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遥想当年 悉达多太子
出了东门 遇到老人
出了南门 遇到病人
出了西门 遇到死人
悉达多太子 惊吓恐惧 陷入沉思
有生必老 有生必病 有生必死
我与我父我母我妻我子 都将难免
如何才能不老不病不死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遥想当年 悉达多太子
出了北门 遇到沙门
容颜焕采 举止安详
悉达太子 眼睛一亮
啊 这是解脱者的风采
这是得道者的表征
他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他是我们努力的标杆
他的法 必能让我们解脱生死苦
他的道 必能让我们获得涅槃乐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沙门的袈裟 是光耀的法幢
引领着太子 走向成佛大道
从此
佛光普照三千界
法水长流亿万年
从此
弥陀广度恒沙众
净土门开永不关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遥想当年 舍利弗尊者
二百五十弟子 学习外道法门
为修行而苦 为解脱而苦
正当步行路上 遇到马胜比丘
一袭袈裟披身 安详寂静满足
啊 这是解脱者的风采
这是得道者的表征
于是向前请教
您师父是谁 教您什么法
马胜比丘回答
万法因缘生 万法因缘灭
我佛大沙门 常作如是说
终于舍利弗 尽率弟子众
齐归佛陀座下 成为智慧第一大弟子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是一袭光辉的袈裟
度了悉达多太子
也是一袭安详的袈裟
度了舍利弗尊者
出家人是法幢 说法能度众
出家人是法幢 不说法也能度众
出家人是法幢 佛法因您而传
出家人是法幢 功德因您而立

把青春生命 献给佛教
让阿弥陀佛 作我主人
荷担如来家业 绍隆佛种
光大净土法门 普度群生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南无阿弥陀佛
……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我的生活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场戏,可是这场戏到底怎么演,怎么演得既让自己快乐又能使别人高兴,却是一件不简单的事情。
  小时候看人生,总觉得年老对自己来说是遥不可及的,所以我们不会觉得珍惜可贵。遇到如意的事情我们会因高兴而得意,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我们会因痛苦而悲伤,逢遇知己我们会彻夜长谈而忘记时间,逢遇冤家我们会讥讽辱骂后背而离去。这虽是本能的反应,可是我们却从来没有考虑过这种反应在生命中留下的是什么。
  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直到有一天躺在床上,突然产生一个念头“我这一生到底做了什么,留下什么,最有价值的是什么”的时候,才会因为苦恼的找不到答案的时候而悲伤,流泪。当我们开始觉得后悔的时候却发现生命已经没有机会。
  年轻的时候我们有雄心壮志和目标,我们有高尚的生活态度和方法。可是为什么我们老的时候,为什么心里是空落落的呢?假如一个人只是为自己而活,为了自己的苦乐而奔波,无论得到还是失去对生命来说都没有价值,因为我们的一生只创造了弹指一挥间的美好回忆。但是如果我们的生命可以为别人而活,给更多的人带来幸福快乐,那么虽然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它却创造了无穷的价值。
  我想出家就是这样,虽然放弃了自己眼前的五欲之乐,但是我却无怨无悔。因为我知道这样做会给无穷的生命带去无限的希望。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略解

  一、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对阿弥陀佛的慈悲救度,要恭敬地信受顺从。体会到阿弥陀佛的慈悲大爱,对同在三界轮回的苦恼众生,要恩慈体贴。体认到自己是罪恶生死凡夫,内心保持谦卑柔和。

  二、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谨遵人伦道德,尽到个人职份,约束邪念,常存真诚。奉行社会公德,遵守国家法律,做一个好公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父子、夫妻、长晚辈、上下级,有一定的次序及各自的规范要求,必须遵守。不然,社会人心就会混乱,无法生存。

  三、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要认识到自己的愚痴过恶超过别人,没有一点点资格可以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处众常保静默,不说是非以及闲言碎语。遇到别人谈说是非,默默走开,而不听。万一是非闲言撞入耳朵,到我为止,不更向第二人转说。知道别人说我的是非,如同没听到一样,不加计较。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伺求打探别人的过失。知道别人有过错,不要公开揭举,让他难堪,以至失去改正的勇气,而要善巧替他回护,让他有自新的机会。其实人都是会有过失的。不要揭露他人的隐私,揭人隐私,最为损德。不与人争是非高下,若遇争执,则抱“你对我错,你大我小,你高我低,你尊我卑”之心。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凡事谨慎,深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要违背因果的大法则。即使做不到一切时处慈悲柔善,至少不要把恨意蓄积在心中。恨如毒素,存一刻便毒害自己一刻,存一天便毒害自己一天。恨如利刃,恨最伤心。哪怕心中只有小小的恨意,也要尽快化解,以恢复我心的平和柔善。不怀虚假之心。心怀正直,光明磊落,不存不可告人的私心,更不为此曲意奉迎,心行扭曲。

  四、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家人亲眷,要和睦相处,互相敬爱。与人相处,崇尚修德,发扬仁爱,礼让为先。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容貌友善和悦,语言温暖体贴,心意诚恳谦下,面含微笑;以慈爱的心,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厚道待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自处在下,敬他为上,克服骄慢心。经常观照自我,心念不清净,行为多过失,觉得羞耻,无脸见人;这样的心行,必然堕落三恶道,仰承阿弥陀佛的慈悲,依然在世为人,而且命终得生净土,实在是无比的大恩大德。

  五、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与人交道,要让人有安心,不让他有恐惧不安。让人欢喜,不要让人苦恼。让人希望不失望。给人利益不损害。安心、欢喜、希望、利益,人人需要,有时只是一念慈心、一句善软的话,就可以做到。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面对一切人事,都要真心、爱心。不论做什么,遇到什么,好坏、顺逆,都心存感恩。事不分大小,人不论贵贱,都要认真以待,心怀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
  处事掌握根本的原则,知道何事当做不当做,何话当说不当说。同时善于把握尺度,避免过度与不足。
  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站在对方立场来考虑,为对方做周全的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与人相处,心甘情愿吃些亏,不斤斤计较利害得失。这样能增长很大的福报,减少很多烦恼。多一分计较,便多一分烦恼。凡事占尽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最后必定吃大亏。

  六、 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学佛大悲心,阿弥陀佛如何包容我,慈悲我,我也尽量去包容人,慈爱人。

  七、 生活简单朴素。语言诚恳和蔼。威仪安详稳重。
  修行人生活要简单,不复杂;朴素,不奢华。语言要诚恳,不虚华;和蔼,不急暴。威仪要安详稳重,不躁动轻浮。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
  自己的罪过一推干净,他人的功劳占为己有。这是小人所为。

  掩罪夸功,众人事;
  有罪而加以掩饰,少功而加以夸大。这是普通人所为。

  让美归功,君子事;
  不独享美好的名声,不独占成功的好处,总要让一些给他人。这是君子所为。

  分怨共过,盛德事。
  众所怨嫌的恶事、恶名,虽与自己无关,却主动承揽一些在自己身上,以减轻他人的压力。这是德行深厚的人所为。

  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天地的运行规律,昭示了因果的自然法则,骄傲自满的人必遭亏损流失,谦虚好德的人必获助益充满。鬼神加祸骄傲自满的人,而拥福谦虚好德的人。人人都厌恶骄傲自满的人,而喜欢谦虚好德的人。
  骄傲自满的人,天地、鬼神、众人都厌弃他,他怎么可能运势长久而不遭殃祸呢。谦虚好德的人,天地、鬼神、众人都拥护他,他怎么可能不发达兴起而受多福呢。

  十、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一个地位卑微的人,就要发达兴起之先,必定让人感受到他有一种谦德的光彩,如同可以双手捧起来一样。为人谦德,能纳受善教,获得无穷的利益。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不久,魔王便起了妨碍佛陀弘法的念头,于是立即前去佛陀所在。

  魔王对佛说道:“您平日总是显现庄严和悦的气色,一个人在静处独处著,想必您修习禅定时,必定得到了甚深的法喜。既然您能舍弃统治国家的王权及种种名利富贵,何不与大家共为亲友,一起生活呢?”

  佛对魔王说:“正因我在修习禅定当中有所体会,所以内心常保平静,能够战胜你以欲望构成的无形军队,得到最珍贵的无上法财,这种远离愦闹的自在独居生活,又何需亲友的陪伴呢?”

  魔王又问:“既然您已成就无上道,享受涅槃的安稳及喜乐,不是很好吗?为什么还要出来教化众生呢?”佛陀回答:“为的是使众生能听受教法,正确了知世间一切道理,止心不受魔扰、不为欲望所动,皆能趋向涅槃之道!”

  魔王听完之后,便叹息:“我试图劝阻佛陀却徒劳无功,就像一群错把白石山认作是美食的鸟,不但无法饱腹,反而还伤了嘴喙啊!”

  魔王因为没有达成目的,十分忧愁苦恼,于是独自来到一空地,以箭画地,苦思良计。魔王有三个女儿,分别名为极爱、悦彼和适意,这三个女儿看到父王如此苦恼,便自告奋勇想帮父王解决问题,她们保证一定能以欲望之网达成目的,使父王开心。虽然魔王已知佛陀断欲无求,超越魔的境界,不过因为女儿们的坚持,所以也只好随她们去。

  魔王的三个女儿化作容貌美艳、举世绝伦的女子,来到佛前向佛顶礼,并且侍立在旁,向佛说道:“我们愿以自身供养您,任您差遣。”但佛陀连看都不看她们一眼,于是三女退到一旁讨论:“世间男子喜欢的女人类型都不一样,也许佛陀不喜欢这一型,不如我们变化成不同类型的女子,当中总有他喜欢的吧!”于是她们各自变化成六百位女子,当中有娇俏可爱、清纯甜美的,也有成熟妩媚或历经沧桑但风韵犹存者,这些女子一同到佛前说道:“我们愿以自身供养您,任您差遣。”但佛陀依然对这些女子看也不看一眼。三位魔女再次挫败,经讨论后得到一个结论:“佛陀必定是一位真正了断爱欲之念的解脱者,不然一般人见到我们的绝世美貌早就心乱狂迷,强欲攻心吐血而死,怎么可能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动也不动呢?”于是三女决定以诘问的方式劝阻佛陀。

  魔女极爱首先问道:“您总是在树下独坐,为什么不和众人共为亲友,一同生活呢?”佛陀回答:“我已得到无上涅槃之乐,心中常处寂静,所以不执著一切殊胜妙好的色相,能摧伏爱欲之魔,不需要亲友的陪伴。”魔女适意又问道:“您的心究竟是安住在何处?入了什么样的禅定而能够永离世间一切束缚呢?”佛陀回答:“我的心离开了爱憎悔恨等一切分别,意志坚定不退,不住一切相对境界,所以能够度过欲爱烦恼的生死之流,永离缚著。”魔女悦彼听见佛陀的回答,不禁赞叹:“唯有像您这样具有无上妙智的人,才能够断除贪爱的烦恼,远离缚著众人的种种欲望,超越生死,为人所不能为啊!”

  三女不但没有达成目的,反而更肯定了佛陀向道的坚决意志,只好回到父王身边。魔王看到三女无功而返,呵责了一顿,并且说了一首偈语:

  “三女占坏彼,形容犹如电,
  向彼大精进,如风吹兜罗。
  爪以欲坏山,齿齰于铁丸,
  婴愚以藕丝,欲悬于太山。
  佛已度众著,欲共彼讲论,
  罥弶欲捕风,欲下虚空月。
  以手掬大海,望欲得干竭,
  佛已离诸著,欲往共讲论。
  举脚度须弥,大海中觅地,
  佛已出诸著,而往共讲论。”

  魔王对女儿们说完后,便怀著忧愁悔恨返回了。


  典故摘自《别译杂阿含经.卷二》


  省思
  成功之人必定有其明确目标,以及能实践到底、不因外境诱惑、扰乱而屈服的坚强意志;而无敌之人,不是因为降伏了外敌,而是因为降伏了自己。这是佛陀对修行的态度,也是我们该学习的人生态度。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面对外境的种种诱惑,只要还有一点心动,就容易随波逐流、玩物丧志。要记得,光明人生的操控权在自己手上。立定志向,坚持到底,自然能不被一切障碍所阻,顺利前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13:08:05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下!看楼主这么辛苦不容易!字太多看的眼睛累!现在懒人比较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1-12-27 14:2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势至菩萨 ‘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   很好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0 13:18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