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念佛身有佛光」,有什么好处呢?刚刚讲,魔不能犯,当然,分析来讲,身有佛光就会让我们「消业障、增福慧、辟除恶鬼、解冤度亡,为当地带来吉祥」,就有这一些好处。既然有这一些好处,我们就要常念佛,而不要闲言杂语,因为一切语言当中,什么语言最吉祥?佛号最吉祥。一切诸佛之中,哪一尊佛最尊贵?是阿弥陀佛。八万四千、无量法门当中,哪一种法门最殊胜、最真实呢?就是念佛。可谓:
一切语言中,佛号最吉祥;
一切诸佛中,弥陀最尊贵;
一切诸法中,念佛最殊胜。
经证:光明无量
(二)光明无量:
《阿弥陀经》言:
彼佛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故名阿弥陀。
为什么我们念「南无阿弥陀佛」会有光明?就是因为这尊佛有无量的光明,怎么样的无量呢?是照满十方恒沙的国土,也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是充满整个大宇宙的,而且是无所障碍的,不受任何的障碍,譬如时间、空间、罪业、魔难、杂念等,都不能障碍弥陀的救度,只要念「南无阿弥陀佛」,念的人就会受无碍光明的照耀、保护与救度。
经证:光摄念佛
(三)光摄念佛。
《观无量寿经》言:
光明遍照十方世界,念佛众生摄取不舍。
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无碍的光明,目的何在?就是在于摄取念佛的众生。所谓「摄取」,就是平生保护他,临终迎接他,而且永不离开、永不舍弃,不论何时、何地、何缘,只要他是一个念佛人,阿弥陀佛就永远摄取不舍。
祖释:光号摄化
为什么呢?接下来看「祖释」,祖师的解释:
(一)光号摄化。
善导《往生礼赞》云: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
以佛愿力,易得往生。
「光号摄化」就是光明跟六字名号救度众生,叫做「光号摄化」。善导大师在《往生礼赞》里说:
「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也就是在因地所发的四十八大愿,尤其第十八愿,是以光明名号来摄化十方所有众生,使十方众生有信心称念这句名号,他要求现世利益也可以,要求当来的往生利益也可以。所以说:
「但使信心求念」:也就是这句名号就像百宝箱,就像宝库,可以任运地、随意地让他求、让他支、让他取,所以说「但使信心求念」,他要取多少、他要支出多少,都可以以念佛为之。
「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为什么?因为这句名号有阿弥陀佛的威神功德力量在里面,所以才能使得我们上尽一形(一辈子)念佛也好,或者是临终才遇到这个法门、只念十声一声也好,也就是「平生之机,上尽一形;临终之机,下至一声」,都容易达到我们所求的,都容易达到往生,因为阿弥陀佛的誓愿深重。
由这段我们就可以知道,这句名号就是光明,光明本身也是名号。而阿弥陀佛是以这光明名号来救度我们,来让我们不管求现世利益,或是求将来利益,都能够得到。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佛何偏劝 往生西方
十方净土,无量无边,本师何以舍他方净土,独自劝归西方安乐?此有四义:
一、他方净土难生故。
善导和尚云:“一切佛土皆严净,乱想凡夫恐难生。”
二、西方净土易往故。
善导和尚云:“弥陀世尊本发深重誓愿,以光明名号,摄化十方,但使信心求念,上尽一形,下至十声一声等,以佛愿力,易得往生。是故释迦及诸佛,劝向西方为别意耳。”
三、利益广大甚深故。
《大经》云:“国土第一,而无等双。”善导和尚云:“四十八愿庄严起,超诸佛剎最为精”、“念念时中常证悟,十地愿行自然成。”印光大师云:“一生西方,则入佛境界,同佛受用,凡情圣见,二皆不生。”如是精妙绝伦的净土,上摄等觉菩萨,下摄五逆谤法。五乘齐入,利益广大。故别选西方,以为旨归也。
四、即西方通十方故。
西方净土,广大无边际,究竟若虚空。虽在西方,含摄十方;生于彼土,即通诸佛净土。如《大经》云:“彼国菩萨,承佛威神,一食之顷,往诣十方,无量世界,恭敬供养,诸佛世尊。”《弥陀经》云:“各于清旦,供养他方十万亿佛,即于食时,还到本国。”故知,西方净土与十方净土相融无碍。若不往生,则凡夫在此世界,与十方世界不隔而隔;一得往生,则与十方净土隔而不隔矣。此亦阿弥陀佛不可思议功德,宜当深信。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智随法师 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经文祖语
上面我们简略地解释了一下小标题,还没有引用有关的经文祖语。下面我们引用有关的经文祖语来学习:往生净土,“称名一行,总超万行”。
(一)念佛大利无上
这一条出在《无量寿经》最后,释迦牟尼佛付嘱弥勒菩萨:
其有得闻,彼佛名号,
欢喜踊跃,乃至一念,
当知此人,为得大利,
则是具足,无上功德。
这是有名的“付嘱弥勒文”,付嘱弥勒菩萨。这段文说得很明白:有人听闻南无阿弥陀佛名号,能起“欢喜踊跃”之心,“乃至一念”称念此名号,那么,释迦佛就告诉弥勒菩萨说:“你应当知道,此人为得大利,则是具足无上功德。”他得到“大利”,“具足无上功德”。
《无量寿经》所说的“大利”是指什么利益呢?就是指往生成佛的利益。大乘佛法,利益有大有小,而以成佛作为利益当中最殊胜、最大的利益。
“功德”,说“一声名号具足无上功德”,那么,称念南无阿弥陀佛的人具足无上功德。
功德也是有深有浅,菩萨的功德都是有上,上面还有佛的功德;成佛呢,具足佛的功德,称为“无上功德”。
这里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能获得“大利无上功德”。
如果修持其他法门,对于我们这样的罪障凡夫来说,虽然有利益,但不是大利,是小利。不要说成佛,我们自己要达到不退转、出三界,这个都很难达到,都不可能。即使达到了,相对于成佛的果报来说,仍然是小利。何况我们顶多得到一些人天的福乐,都是小利、有上。
在《无量寿经》里,释迦牟尼佛在前面“三辈文”当中除了讲念佛之外,也提到发菩提心、修诸功德、散华烧香、供养三宝、多少修善……就是其他的行持方法,也提到出家,舍家弃欲、行做沙门等等。释迦牟尼佛虽然讲了念佛和其他的诸行,但是,到最后付嘱弥勒菩萨的时候,就只赞叹念佛,称为“大利无上功德”。这是隐喻:其他的行法,功德虽然有,利益虽然有,但是跟念佛相比较,就不再付嘱,不再称赞。这里有特别的含义:以念佛为“大利无上功德”。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第二点,下品上生的人,他还有“合掌叉手”,还有“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他口称名号,他三业齐全,往生净土似乎可以解释为靠自己心中的一种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忆念、思维的力量,他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他似乎还有余地,还有凡夫这边的力量,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有一点;但是来到下品下生,连这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是个连思想意识都没有、都不能忆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是显示这句名号本身的法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具足让我们任何人口称就可以往生的力量。所以,下品下生能够最彻底地反应出这一点。
同时,下品下生也不是说要念满十句才能够往生净土的,经中说: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的这句名号,都具足了让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脱离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说“十念”,就是说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这样的灭罪功能。如果光说“一念”,就以为临终一念才具足——不是的,既然说“十念”,既然念念都具足,那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里边,都圆满具足六字名号本身的一切愿行。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六字名号一体两面:弥陀的正觉、我们的往生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就是我们刚才说过的两句话:“十方众生往生极乐功德成就,我才成为正觉。如果十方众生往生极乐的功德我法藏比丘不能为他成就的话,则我不成正觉!”这就叫做“机法一体”。就是说:我们的往生和法藏比丘的正觉是同时成就的。
法藏比丘现在有没有成佛呢?有没有成佛?
(“成佛了。”)
经典里讲:法藏比丘今已成佛十劫了,“成佛已来,于今十劫”。
法藏比丘成佛了,大家不要觉得说:“只是祂成佛了!”
祂成佛了,固然是成了法藏比丘的正觉,同时,也是成就了我等的往生。
这个好不好明白?
(“好明白。”)
因为如果我们的往生不成就,祂不能成佛的。所以,祂成佛了,不要认为说:“法藏比丘成佛,是你的,与我无关。”不是的。
比如说爸爸为了儿女去辛苦劳作,赚了一笔财产,那么,爸爸有了大财富了,就不要说:“老头儿你发财了,与我无关!”是不。他是为了他的独生儿子来创造这笔财富。所以,父亲有了财富,等于儿女就免受饥苦,等于这个独生儿子有了财富。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一方面读起来,这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我们都知道:“哦!南无阿弥陀佛。”法藏比丘成佛了,这六字名号是阿弥陀佛的正觉果号。
就像我们昨天看的那个佛牌一样,“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它是正反两面,正面大家都认识,“这个是法藏比丘的正觉嘛”;反过来呢,反面就写着“这是我等的往生”——这是一体的,不过一个明显、一个不明显。如果说只是法藏比丘的正觉、不是我们的往生,那不存在。
所以,这句六字名号具有两面,一方面是法藏比丘成佛的果地的名号,祂成佛了,才有这句名号;另外一方面来讲,这个就是我们的往生!
往生在哪里?在名号里!
往生在哪里?往生就在“南无阿弥陀佛”六个字里,往生就在于法藏比丘的正觉。
我们想求往生,在哪里求?就在六字名号里边,在六字名号以外没有,所谓“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法藏比丘的正觉就是我们的往生。你要求往生,就在法藏比丘的正觉里边求,也就是在六字名号里边求。那么,阿弥陀佛把六字名号给我们,也就是把往生功德施舍给我们、惠赐给我们。
所以,如果在我们自己心里找往生,我这样修、我那样修……通通没有!
就像《楞严经》所说的比喻一样:“蒸沙求饭”,你很用功,加大火,温度烧得很热,但是烧的是一堆沙,那么,锅盖一揭开,还是一堆沙,没有饭,对不对?你再用功地修行,再勇猛地修行,如果不念佛的话(佛号就是米饭),都是一堆沙。你再怎样用功,往生无份哪!
所以,我们要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里边有我们的往生。这个叫“一体成就”,一体的、不分开的。大家要明白:法藏比丘成佛了,就是成了我们的往生啊,不是成就别的。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每一念都具足往生的力量
第二点,下品上生的人,他还有“合掌叉手”,还有“闻大乘十二部经首题名字”,他口称名号,他三业齐全,往生净土似乎可以解释为靠自己心中的一种功能;下品中生的人,他也靠忆念、思维的力量,他闻说阿弥陀佛名号的功德,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等等,他似乎还有余地,还有凡夫这边的力量,哪怕只是小小的力量,也有一点;但是来到下品下生,连这一点余地都没有了,因为他是个连思想意识都没有、都不能忆念佛名的人,只是口称南无阿弥陀佛,这样就能往生,是显示这句名号本身的法体——这句南无阿弥陀佛名号本身,具足让我们任何人口称就可以往生的力量。所以,下品下生能够最彻底地反应出这一点。
同时,下品下生也不是说要念满十句才能够往生净土的,经中说:
于念念中,
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每一念的这句名号,都具足了让这个下品下生的人脱离生死轮回、超生极乐报土的功德、功能。之所以要说“十念”,就是说明:每一念每一念都具足这样的灭罪功能。如果光说“一念”,就以为临终一念才具足——不是的,既然说“十念”,既然念念都具足,那就是说我们平时所念的每一句佛号里边,都圆满具足六字名号本身的一切愿行。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道场的人际关系
人和人相处,就有了人际关系。好的人际关系,令人愉悦,有幸福感;不好的人际关系则令人苦恼。
念佛道场应该体现有序、平等、亲切、感恩的人际关系。
一、有序。
任何团体,有序才能生存,无序即便沮坏。道场略说有三种序。
1、律序。
即依佛教戒律所建立的次序。
2、职序。
即职位高低的次序。
3、德序。
依德行深浅自然形成。
三者重叠交叉,维持道场运行。
二、平等。
有序固然是团体运行的要求,但如果缺乏平等,个人倍感压抑,团体即无意义。念佛道场的每一个成员,从本质上来说是平等的。
1、佛性平等。
这是佛教彻底的平等。
2、根机平等。
再怎样的优越,毕竟还是凡夫,贪嗔烦恼未曾断除,故不可傲视他人。
3、念佛平等。
同念一佛名号,同是阿弥陀佛慈悲救拔的对象。
4、往生平等。
同生一佛国土,齐入不退成佛。
三、亲近。
所以人际关系中,以家庭成员之间最亲,这是基于血缘关系。念佛人彼此相亲,是基于阿弥陀佛之缘。
1、佛亲。
念佛即是佛子,即蒙佛光摄取不舍;不念佛即非佛子,不受佛光摄取。善导大师说:念佛与阿弥陀佛有亲缘、近缘、增上缘。
2、法亲。
昙鸾大师说:同一念佛无别道,远通四海皆兄弟。同以诸佛为师,以法为母,生养共同,亲情非外。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3、人亲。
善导大师说:亲近同行善知识。同行相亲愿莫退。
同行相亲相策励。同行相亲莫相离。
四、感恩。
住持与住众,执事与清众,僧众与信众,个人与大众,彼此相依,所以应当互相感恩。
凡事感恩,凡事不计较。即使别人不这样,我能这样不是很受益吗。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净宗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念佛人每日诵念思惟
一、 对弥陀恭敬信顺,对他人恩慈体贴,对自己谦卑柔和。
二、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奉公守法,为世良民。
三、 自觉愚恶,过于他人;毫无资格,计较他人。
不说是非,不听是非,不传是非,不较是非。
不求人过,不举人罪,不揭人私,不争人我。
不背因果,不蓄恨意,不怀虚假,不行谄曲。
四、 六亲眷属,敬爱和睦;崇德兴仁,务修礼让。
和颜爱语,下心含笑;慈念众生,加厚于人。
奉行谦敬,不起骄慢;常怀惭愧,仰谢佛恩。
五、 给人安心,给人欢喜,给人希望,给人利益。
凡事真心,凡事爱心,凡事感恩,凡事恭敬。
凡事守大体、有分寸,凡事为对方设想,
凡事肯吃亏不计较。
六、 学佛大悲心──弥陀如何为我,我便如何为人。
七、 生活──简单、朴素。
语言──诚恳、和蔼。
威仪──安详、稳重。
八、 诿罪掠功小人事,掩罪夸功众人事,
让美归功君子事,分怨共过盛德事。
九、 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
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
十、 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谦则受教有地,而取善无穷。
此文选自安徽宣城 敬亭山弘愿寺---慧净法师文章
愿以此功德 平等施一切 同发菩提心 往生安乐国 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就是法藏比丘快速召唤的对象
这里的“十方众生”既然不限定某一种类型,那就包括所有一切众生。我们今天在座的通通都是,包括今天不在座的,也通通都是。
所以,法藏比丘在四十八愿里就说了“三恶道中”,如果说选择的话,三恶道的众生是业障深重才堕落三恶道。可是,三恶道的众生,法藏比丘单独为它们发愿说:
地狱饿鬼畜生,
皆生我刹,受我法化,
不久悉成佛。
连三恶道的众生,法藏比丘都说:“它们都要往生我的净土,受我的教化,不久都快速成佛。”这个是在《庄严经》里边所说。:
《大阿弥陀经》又讲:
诸天人民,
蜎飞蠕动之类,
闻我名字,
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
皆令来生我国。
“诸天人民”:“诸天”就是指天人;“人民”就是指人道众生;“蜎飞蠕动”就是指微细昆虫,空中飞的小虫,还有水里的那些细细的游虫。像这样的众生,是最极愚痴,百劫、千劫、万劫无法出离,很明显嘛!空中的飞虫,水里的蜉蝣,这个叫做“蜎飞蠕动”。而这样的众生,法藏比丘说:“我为它发愿。”只是说这样的众生,因为自身业力的障碍,闻法因缘很难得。但是,法藏比丘为它们发这样的誓愿。所以,在《无量寿经》里边说三恶道的众生:
诸佛世界,众生之类,
蒙我光明,触其身者,
身心柔软,超过天人。
同样,在《庄严经》里边,法藏比丘用偈语来说:
众生苦恼我苦恼,
众生安乐我安乐,
轮回诸趣众生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