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662|回复: 1

烦恼的人类和人类的烦恼——以苦惑为人生本质的佛教心理观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2-25 15: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2-25 15:55 编辑

 佛教是涉及人类全部精神和心理的、实践性的宗教和学说。一方面,它大讲世俗人生受染污的精神形态和心理状态,并用一个苦字作了总结。佛教四圣谛中的苦、集二谛对此进行了细密的论证。当然,佛教讲得更多的还是修行过程中——心灵的纯净和升华过程中的精神形态和心理状态,可以用禅悦或空来作为总结。佛教四圣谛中的灭、道二谛对此也作了细密的论证。
  在《心经》中提到了“苦厄”、“颠倒梦想”、“挂碍恐怖”、“一切苦”等人的心理状态;也提到了从“无明”到“老死”的生命流转的十二缘起;还提到了佛教的全部真理,即苦集灭道这个“四圣谛”。这些在《心经》中仅是点到为止的东西,其内涵一旦打开,人类精神和心理的情态就一览无余了。
  首先,佛教对人类社会所下的定义是“五浊恶世”。(“五浊恶性”是梵语“娑婆世界”的意译,指全部“欲界”,包括了天人、修罗、人、非人——幽冥众生、畜生、地狱这“六趣”,也就是处在“六道轮回”中的那些众生,有哪五浊呢?这就是劫浊、众生集结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劫浊指的是“依报”于婆婆世界的众生处于长期的、历史性的动荡不安之中,大同至世可望而不可及,战乱、灾疫等破坏此起彼伏,众生不得安宁。人类文明的发展,总是在光明与黑暗的交织状态中进行,每前进一步,都是踏着花丛和血腥。但享受人类文明成果的总是占人口极少数的那些“上层社会”分子,下层劳动大众,包括众多寒酸的知识分子,是难以享受这些成果——特别是物质文明的成果。
  黑格尔说过,恶,是惟动人类历史发展的杠杆。从整个人类发展史来看,古埃及文明灭绝了,古巴比伦和玛雅人的文明灭绝了。这些惨痛的灭绝,并非有什么意外,其原因就在于人类自身。从古希腊、古罗马的连年征战到十字军东征;从法国大革命到两次世界大战;在今天,波黑、索马里和卢旺达的内战和难民潮……翻开世界史一看,人类就没有太平过一天。
  就中国而言,上有三皇五帝到春秋战国的“无义战”;从秦汉帝国的崩溃到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屠杀,从残唐五代的文化大残破到晚清民国时的列强欺凌。孔夫子所描绘的,老百姓所幻想的大同世界、太平盛世永远是那样的遥远。古今中外的历史,似乎都在有声有色有泪地证明着佛教所痛心疾首的这个“劫浊”。
  再说众生结集浊,这是指人与人之间不净的关系,相聚在一起必然产生利害、矛盾和是非。《周易》说“方以类聚,物以群分”,社会本身就是人类的大结集。在整个人类社会中,大的有民族、种族、国家;小的有社团和或明或暗的帮会一一旧中国有青红帮、歌老会等数不清的或义或暴的绿林山寨;西方社会也有黑手党、暴力团等数不清的或义或暴的黑社会。与此相联系,好的叫“劫富济贫”,“替天行道”,孬的就与走私、贩毒、卖淫、恐怖等有说不清的关系。再小再弱一类的众生结聚,就是指个人、家庭、单位间的扯皮斗殴、官司诉讼等。结聚就难免有争斗,合法的叫竞争,非法的就只有深通此道的才说得清楚了。所有这些。造成了社会的动荡不安,许多灾难性的社会恶果,就是因此而触发的- 这是形成“劫浊”的“共业”所在。
  第三是命浊。以佛教的标准来看,人类居于欲界、色界、无色界这“三界”的欲界之中—— 有欲故不净,所以人类这一众生的命根大多“浊乱”——圣贤们在未到佛菩萨的地位尚且不能彻底洁净,何况常人。命有两重含义,一是指维持生命的手段和方法不洁不净,这是现在因。小的如欺哄骇诈到偷盗抢掠;大的从非法的走私贩毒、偷税漏税到各种“合法”的、隐蔽的贪赃枉法。归根到底,都是私欲膨胀,铤而走险、不守法度、伤生害命等等。第二是指其身体和命运而言,佛教认为这是果,可以分为“现在果”和“未来果”,果即果报,这与前面的因有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间接的如前世因得今世果,如身体残陋、命运蹇颓、生计艰难等。直接果即损人者人必损之,害人终害己。命根不净,贪婪凶残的人或许能得逞于一时,但终无长久的安稳。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一般中国人长期受佛教因果说教薰习下所得到的常识。这样的人,或恐惧于暗室,或伤残于争斗,或枷锁于监狱。或毙命于刑律。他们虽然自作自受,但对众多守分守法的小老百姓来说,对社会的稳定来说,无疑是不安定的因素,这是造成众生结聚浊的原因和基础。
  第四是烦恼浊。佛教认为,烦恼是生死苦海的根本因,是先天含藏与后天薰染的结合体。并与见浊一起狼狈为奸,同流合污而造成命浊众生结聚浊和劫浊。佛教唯识学认为,烦恼的根本依据在于第七末那识,也就是“我”的这个有形或无形的主观观念。这个“我”把自己和世界分割开来,从而使自己陷于了孤立。但“我”并不甘心于孤立,时时刻刻都在想重新与世界和为一体。但这不是小我与大我自然的、本原的融合,而是从小我出发,使用手段对世界的占有,这就是贪;贪而不得,故有嗔;沉迷于贪;故有痴;唯我独尊,故有慢;四顾仿徨,患得患失;故有疑。这贪嗔慢痴疑被佛教称为根本烦恼,五者交融互用,在不同的利害得失、荣辱是非的环境中,就变成了光怪陆离难以揣测的各种各样的心理状态和心理现象。俗话说“江山易政,本性难移”。烦恼是以第七识为根,第六识——人的理性认识对它往往无可奈何,并常常处于受其奴役的状态,于是就形成了见浊。
  见浊在五浊中最为危险,因为是“化了妆”,经过打扮:并装上了翅膀的烦恼浊。见在佛教里泛指世间知识和理论,也指一般的所谓“见解”。以佛教的观点来看,世间道或世间法中,除少许崇高的圣人言教外,大多知识理论都是受到烦恼浊污染的、不洁净的。借用中国古人的话来说,这些见浊,就是“增悲导怨”、“纵欲败度”。那些蛊惑人心,败坏风俗,恶化人欲、诽谤正法——包括佛法、王法及世间圣贤言教的知识和理论都可以称为见浊。见浊必然造成人心的混乱,使人们步入歧途,进而引起社会的不安和动乱。因为见浊不同于一般的、显而易见的那些烦恼,它是通过修饰的、美化的,又带有理论性和权威性,所以对社会的危害就特别严重。见浊与烦恼浊结合在一起,如风助火,如火借风,其势就难以遏制了。从佛教修行的角度看,见浊为烦恼浊穿上了盔甲,送上戈矛,能攻能守,要除掉烦恼就相当困难了。
  见浊在佛教里称为现薰烦恼;即后天在社会生活中薰习而成的烦恼。与前面那五根本烦恼——俱生烦恼相对应。现薰烦恼也分为五种,一是身见,来源于对自找,对白我这个身体的执着。万事以我为主,以我为中心,以我为准绳——这是人的客观认识现象,也是自然而然的,所以又叫“我见”。各人的性格、气质、甚至嗜好不同,都可以形成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我见”。二是边见,即偏见,指狭隘偏激,固执一隅,不知全局,不达变通的那些观点和认识,如瞎子摸象一样,相互争吵不休。边见一是因其执着愚痴而引起秀才遇着兵,有埋说不清。一是因其执着贪欲而引起——可以文过饰非,使贪欲合理合法。三是邪见,与真理相对立,邪恶的认识及其理论。在佛教中又指那些不信正法,不信因果、诽谤圣贤、破坏善事的知识和认识。四是禁见,指同为佛法和人类社会公理公法所禁止的危险的认识及其理论。有些认识和理论违反人间正道,破坏人类伦常,妖言惑众。村社会有直接的破坏性、腐蚀性,所以为世间王法所不容而遭查禁。对佛教而言,那些破坏正见。干扰修持,为佛法所禁的知识或理论也称为禁见。五是见见,又叫见取见。见见就是以各仲邪见为见,以不正见为见,泛指一切不善的、非真理的理论系统。在见浊的这五种烦恼见中,身、边、邪、禁四见一般已成为过街老鼠,难以形成太大的危害,唯有见见,一般人是不易察觉其非的,甚至还可以横行一时,如希特勒的法西斯理论,在当时不是也蒙蔽和鼓动了不少的人吗?
  在这五浊积聚的世俗社会中,在见浊和烦恼浊充斥的人生历程中,人们精神和心理所感受、所承受的是“苦”就不足为怪了。
  佛教对人生之苦讲述极多,如二苦——内苦和外苦。内苦包括了生理和心理上的种种痛苦;外苦则包括了自然的和社会人为所带来的种种不测和灾祸。在二苦的基础上还有三苦、四苦、五苦、八苦、一百一十种苦等无数苦。中国佛教中最常讲的是八苦,分别为:
  l.生苦,佛教认为人及众生都是处在六道轮回之中,当人从上一世进入这一世,必先受胎,在母腹中昏天黑地,如水牢一般。加之形体脆弱,六根六识尚在发育,毫无自由可言。母亲的喜怒哀乐、冷暖饥渴都会使之痛苦,生时落地,触身即痛。出身后更是众苦不断,更有老、病、死等自然之苦难以避免。
  2.老苦,人至老年,身体衰退,五官失灵,四肢不便,牙齿脱落,因而衣食住行种种不便。且神昏意滞,青春壮年风采荡然无存,无能无依,又直接面对死亡,其苦可知。
  3.病苦,分为身病与心病两种。身病是身体头部躯干四肢五脏六腑之病痛伤残,因而成为工作和生活的障碍,不仅身体受苦,也给精神带来痛苦。心病七情内伤,六欲煎熬。心志闭塞,怀绪难开,苦不堪言。
  4.死苦,一是自然死亡,人生无常,生命有尽,因老因病,由不得自已半点主张。面临死亡这一陌生的未来,这种痛苦可以说变成了恐惧。还有非自然死亡,一般指凶死。如受极刑、如死于凶杀、自杀,这是人为的;还有非人为的,如雷劈火烧、坠岩堕楼、撞车触电、误食药毒等。非自然死亡所带来的恐怖,则又远大于自然死亡。
  5.怨憎会苦,不是冤家不聚头。人们都有亲亲恶恶的习性,对仇怨憎恶之人,唯恐避之不远,但偏偏又聚在一起,其苦滋味可知。如反目成仇,又离不了婚的夫妻,分不了家的兄弟姊妹和必须共事的冤家对头等。
  6.爱离别苦,与怨憎会苦恰好相反。“多情自古伤离别”,自已的相好、情人、夫妻、父子、朋友、同事原本情深谊长,偏偏老天不作美,要各奔东西,甚至生离死别,进而造成孤独、苦寂等种种伤心之苦。
  7.求不得苦,贪欲是人的根本烦恼,其大者有理想、追求,小者有嗜好、惰性,但往往事与愿违,得非所求。欲望浅的痛苦浅,欲望深重的痛苦也深重。
  8.五蕴熬煎苦,一切痛苦都是由人身——人生这个色受想行识五蕴所承受而不能转移的。前面那七种苦,归根结底是精神和肉体这两大类,精神则更是最终的承受者。反过来,因为有了这个五蕴身,就必然在生命——生活过程中产生和承受这七种苦。
  依据佛教十二缘起和轮回的学说,以上这八苦还仅仅为一世之苦,即现在世的苦。现在世之前为过去世,现在世之后为未来世,是谓三世、三世皆苦。这样一来,这个苦就被放置在无穷的时间和空间之中,变成无限和无穷了。我们前面看到的那个《阿毗达磨论》的偈语,前三句“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生诸趣”正是对这个苦的一种说明,也就是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就是“四谛法”中的集谛。“集”是集合的集,人生宇宙的一切现象,都是因缘组合而成的。苦谛是人生之果,而集谛则是因。这个集谛,集合的是什么呢?集就是集聚上面所谈到的那些烦恼。佛教讲“业力不灭”,那些烦恼及其行为并不会因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消失,它仍然积聚在我们这个五蕴身内,其反复展开就形成了十二缘起。
  十二缘起是佛教论证生命流转的重要理论,是佛教所特有的理论系统之一,其公式如下:
  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
  无明,通俗说来就是指愚昧无知。佛教认为,不懂四谛法和般若学说的人,不论世间才智有多高,仍然是处于无明之中。无明指第六识的被污染状态,因其处于第七识的禁锢之中而不得智慧光明。因认识的失误,造成行为的失误,再加上业力不灭,十二缘起就如车轮一样转动不息了。
  业力不灭是佛教的一个根本定律。在自然科学中,物质不灭和能量不灭这两大定律可以说是自然科学的支柱,没有这两大支柱,科学的殿堂就会崩溃。而业力不灭则是佛教生命学说的两大支柱之一(另一支柱是“业感缘起”)。业是指生命的、精神的活动和行为。如果这个业是虚幻不实的,没有延续性的,那么过去就不会延伸到今天,人类文明也谈不上积累。没有业力不灭的这个原则,人们就不可能感知、记忆和回忆,更谈不上发明和创造。人们受想行识这四大功能,就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这个业力,与物质和能量一样,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或寄寓于其它形态之中,并因“业感缘起”之故,运转为十二缘起,就建构为过去、现在、未来这样一条生命的环链。十二缘起的次第关系如下:
  无明缘行:佛教认为,人和一切众生,因为没有见到真理——万法皆空的道理,而有种种贪欲和执著。行就是世俗的行为活动。这些世俗的行为活动因无明而起,其后果是可想而知的。
  行缘识:识指人的精神主体,在十二缘起中也指投胎转世时生命的一种超自然状态。行缘识就是因业力不灭,前世的“行”不自觉地使自已的那个超自然的生命载体向相应的、因业感而缘起的环境(父母)受胎投生。
  识缘名色:名指精神或心,色指生命的物质结构。“名色”合称在十二缘起中就是指处于母体中的有精神有生命的胎儿。这里,无明、行和识都重新聚积在母胎之中。
  名色缘六入:六入即六根,即眼耳鼻舌身意。名色缘六入,指混沌的无明、行、识和名色得母体养育,发育出不同的认识器官——这就是十月怀胎的过程。
  六入缘触:触指对外在环境的感触。胎儿诞生后,其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这六尘接触交流,并终其一生都处在这种根尘交融的状态中。
  触缘受:受指感受、接受和储存。即把六根六尘交融所得的信息感受和储存。这是业力不灭的重要论证。
  受缘爱:爱泛指贪欲、追求等。因有主观的感受,必然会产生对外部事物的种种贪爱和追求。
  爱缘取:取指对所贪爱和追求的对象产生的行为——现在的业行活动。
  取缘有:有指业,即业力活动由动态转为静态,因业力不灭而把种种发生过的业行转化为凝固的信息状态,并储藏在第八识——人们的生命之中。
  有缘生:生指来世之生,由于前面的种种业行活动的积累和储存,产生柑应的果报,从而导致来世的再生。
  生缘老死:从生至死是一切生命的必然状态,是谁也避免不了的客观规律。
  这十二缘起,由于业力不灭的缘故,辗转感果,所以称之为因;它们之间又互为条件,所以又称之为缘——十二缘起又称为十二因缘。这十二缘起,深刻地说明了众生生死流转这个生命流动的动态形象及其因果关系。佛教认为,任何有情有识的生命体,在没有修持佛法得到解脱之前,这条生命的因果链是不可超越的。
  佛教依据业力不灭、业感缘起这个十二缘起作为基础,也根据深入禅定,达到超意识状态所观察的结果,向人们介绍了世界生命的层次和结构:即三界、六道轮回这一总体性的宇宙生命——精神之网。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六道即天人、人、阿修罗、畜生、幽冥众生(鬼类)和地狱众生。六道的差别在于善恶的业行和业报;色界、无色界高居于欲界天之上,有十七层色界天和四层无色界天,都是须修持甚深的四禅八定才能进入。四禅是色界的四种禅定,八定是色界四定再加无色界的四无色定。以四无色定来看,修“空无边定”进入“空无边天”,修“识无边定”进入“识无边天”,修“无所有定”进入“无所有天”,修“非想非非想定”进入“非想非非想天”。一切都“唯识所变”,一切都与自己的主观精神相契合。浩瀚的佛法,全都离不开人们心意识的活动,人们的善恶行为,导致其善恶不同的果报。
  色界和无色界离我们太远了,也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没有多大的关系,何况佛教对他们也未必推崇。对我们生死有密切关系的是六道轮回,变人变天人当然令人接受,但变为畜生,或坠落在幽冥世界成为孤魂野鬼、饿鬼,或被打入地狱那就苦不堪言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12-25 15:5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2-25 16:02 编辑

佛教认为世间苦是根本苦、决定苦,并不是着不见世间行光明的一面。但人生之乐,种种幸福和舒适都是虚幻和不实的,是空。人们不可能不修佛法而得到永恒的精神幸福,许多人是“生在福中不知福”,而痛苦则是任何人都会敏感、强烈地感受到它的存在,而与幸福的那种薄弱感受形成鲜明的对照。何况幸福的感受几乎立刻会转化为贪欲——更多的占有,这样就必然成为痛苦的源泉。
  佛教对人生是苦归结为苦谛,并在“三法印”的“有漏皆苦”中加以确认——这是众生的实际存在。在《心经》中还有“挂碍”、“恐怖”和“颠倒梦想”这些不同层次的心理现象。下面分别略作解释。
  佛教把挂碍分为五种,一是对物质生活的挂碍,二是对情欲的挂碍,三是对名誉的挂碍,四是对地位的挂碍,五是泛指一切精神生活的挂碍。这五种挂碍,实际上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所讲的人们的那些动机和需要。佛教因这些属于贪欲不净的范畴,故称之为挂碍。
  佛教把恐怖也大致列为五种,一是造诸恶业而带来的恐怖。二是受诸痛苦而带来的恐怖。三是对失势的恐怖——这是特指那些有权有势的人的一种心理障碍。四是对讼事官司的恐怖——老百姓怕见官,作奸犯科的人则更怕见官,这是中国人常见的心理障碍。五是对死亡的恐怖。这五种恐怖,实际上是挂碍和苦的极端心理效应,其根源在于人们的烦恼浊和见浊。心地清净善良的人们,奉公守法的人们,也有一般的精神挂碍和生活之苦,但恐怖对他们而言,则相对要轻得多。对恐怖敏感的人,往往是缺德事、过恶事做得太多的人。所谓上有天理,下有王法,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恶贯满盈的人,逃得了恐怖吗?
  什么是颠倒梦想呢?颠倒就是颠倒见、不正见,前面见浊中所谈到的现薰五种烦恼就是颠倒见。没有修持佛法的人,没有具备佛法正知正见和世间圣贤正知正见的人,则免不了从生至死都浸泡在颠倒见之中。使自己的精神和行为反复污染,带来难以摆脱的困苦。
  人们在颠倒见的支配下,在欲贪烦恼的带动下,就会产生种种违背现实的梦想。梦想当然是不真实的,没有依据的、不能实现的,而且是非分的。小的方面,不外酒色财气,大的方面,则是称王称霸,甚至成仙成佛。
  这只是就《心经》中所涉及到的一些精神心理状态方面所作的略说,在后面的章节中,还要就精神、心理、认识等许多功能作进一步的介绍,但仅这一些,也可以看到《心经》的分量。

境由心生。佛说:“物随心转,境由心造,烦恼皆心生。”
    这是佛家用语。意思是,人们眼中景物的好坏,与人的心情的好坏有很大的关系。是由 相由心生演变过来的

在佛学中,“相由心生”出自佛教经典《无常经》,佛曰:世事无相,相由心生,可见之物,实为非物,可感之事,实为非事。物事皆空,实为心瘴,俗人之心,处处皆狱,惟有化世,堪为无我。我即为世,世即为我。
  所谓“相”,即是我们平日生活中所见识到的诸事物之表象。梵语攞乞尖拏Laks!an!a。指事物之相状,表于外而想像于心者。大乘义章三本曰:“诸法体状,谓之为相。”唯识述记一本曰:“相谓相状。”法华嘉祥疏三曰:“表彰名相”。花是相,草木是相,男女是相,美是相,丑是相。所谓相由心生,即是阐述了一种超脱的唯心主义哲学,《金刚经》有云: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说的是世上景象,不过光影;爱恨情仇,都是妄念。之所以见相,是由于心中有相。如来说勿着相,也就是让弟子们不要为尘世间的幻象所蒙蔽,应当一心求解脱,求大同,求真理。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在看相玄学中“相”的意义一般是指面相,也概指整个相貌,相由心生即是说有什么样的心境,就有什么样的面相,一个人的个性、心思与作为,可以通过面部特征表现出来。这里的“相”不是指一时相貌的改变,而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理解,流传甚广的裴章的故事便是如此。在《四库全书》(康熙版)中关于看相的内容有这样的论述,如“七尺之躯不如七寸之面,七寸之面不如三寸之鼻,三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另有:“未相人之相,先听人之声,未听人之声,先察人之行,未察人之行先观人之心”。


命由已造,相由心生:万法唯心造,自己的命运,是自己过去生中种下的因,今生遇到缘结了果,所以叫命由己造。凡夫受业力使然,假使百千劫,所做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以上所说的是正报,下一句说的是依报,我们的外表,同样也是自己心念的善恶所变现的,会随着心念的善恶所变。

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宇宙间一切,都是从我们的心念而来,一念起心动念,心念的波动产生了,宇宙就产生了,万物也同时产生。但这些不是真有,是幻有。本质还是空的。

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念的波动不动,也就是不起心不动念,就不会产生幻有的相。
心不变,万物皆不变:如果起心动念了,但是没有分别执着,就没有分段生死与变异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世一世的生死,变异生死指变化),有法界,但是法界的万物是不会变化的,这是实报庄严土的境界。
【佛学智慧】烦恼皆由自心生

一、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二、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三、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四、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五、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 
六、别说别人可怜,自己更可怜,自己修行又如何?自己又懂得人生多少? 
七、学佛是对自己的良心交待,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八、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九、修行是点滴的工夫。 
十、在顺境中修行,永远不能成佛。
十一、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十二、你随时要认命,因为你是人。
十三、你永远要宽恕众生,不论他有多坏,甚至他伤害过你,你一定要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快乐。
十四、这个世界本来就是痛苦的,没有例外的。 
十五、当你快乐时,你要想,这快乐不是永恒的。当你痛苦时你要想这痛苦也不是永恒的。
十六、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十七、今日的执著,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十八、你可以拥有爱,但不要执著,因为分离是必然的。
十九、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一定会后悔的地方上。
二十、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二一、内心没有分别心,就是真正的苦行。
二二、学佛第一个观念,永远不去看众生的过错。你看众生的过错,你永远污染你自己,你根本不可能修行。
二三、你每天若看见众生的过失和是非,你就要赶快去忏悔,这就是修行。
二四、业障深重的人,一天到晚都在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真正修行的人,从不会去看别人的过失与缺点。
二五、每一种创伤,都是一种成熟。
二六、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怜, 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最可怜的。
二七、狂妄的人有救,自卑的人没有救。
二八、你不要一直不满人家,你应该一直检讨自己才对。不满人家,是苦了你自己。
二九、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三十、当你烦恼的时候,你就要告诉你自己,这一切都是假的,你烦恼什么? 
 
三一、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三二、你要包容那些意见跟你不同的人,这样子日子比较好过。你要是一直想改变他,那样子你会很痛苦。要学学怎样忍受他才是。你要学学怎样包容他才是。
三三、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三四、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
三五、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三六、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
三七、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三八、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三九、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四十、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四一、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不文明词语】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四二、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四三、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四四、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一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四五、恋爱不是慈善事业,不能随便施舍的。感情是没有公式,没有原则,没有道理可循的。可是人们至死都还在执著与追求。
四六、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四七、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四八、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
四九、多用心去倾听别人怎么说,不要急着表达你自己的看法。
五十、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理,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五一、得不到的东西,我们会一直以为他是美好的,那是因为你对他了解太少,没有时间与他相处在一起。当有一天,你深入了解后,你会发现原不是你想像中的那么美好。
五二、这个世间只有圆滑,没有圆满的。
五三、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五四、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五五、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五六、眼睛不要老是睁得那么大,我且问你,百年以后,那一样是你的。
五七、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不要光埋怨自己多病,灾祸横生,多看看横死在你刀下的众生又有多少?
五八、憎恨别人对自己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五九、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六十、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六一、情执是苦恼的原因,放下情执,你才能得到自在。
六二、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六三、不要太肯定自己的看法,这样子比较少后悔。
六四、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六五、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六六、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六七、在你贫穷的时候,那你就用身体去布施,譬如说扫地、洒水、搬东西等,这也是一种布施。
六八、内心充满忌妒,心中不坦白,言语不正的人,不能算是一位五官端正的人。
六九、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七十、多讲点笑话,以幽默的态度处事,这样子日子会好过一点。
七一、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七二、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七三、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七四、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
七五、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
七六、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七七、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七八、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七九、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八十、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八一、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
八二、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八三、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八四、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八五、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八六、人不是坏的,只是习气罢了,每个人都有习气,只是深浅不同罢了。只要他有向道的心,能原谅的就原谅他,不要把他看做是坏人。
八七、说一句谎话,要编造十句谎话来弥补,何苦呢?
   
八八、其实爱美的人,只是与自己谈恋爱罢了。
八九、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九十、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九一、你目前所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现在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九二、为了赞美而去修行,有如被践踏的香花美草。
九三、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九四、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
九五、广结众缘,就是不要去伤害任何一个人。
九六、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九七、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九八、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九九、仇恨永远不能化解仇恨,只有慈悲才能化解仇恨,这是永恒的至理。
一00、你认命比抱怨还要好,对于不可改变的事实,你除了认命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了。
一0一、不要因为众生的愚疑,而带来了自己的烦恼。不要因为众生的无知,而痛苦了你自己。
一0二、别人讲我们不好,不用生气、难过。说我们好也不用高兴,这不好中有好,好中有坏,就看你会不会用?
一0三、如果你自己明明对,别人硬说你不对,你也要向人忏悔,修行就是修这些。你什么事都能忍下来,才会进步。就是明明是你对,你也要向他人求忏悔,那就是修行了。
一0四、当你的错误显露时,可不要发脾气,别以为任性或吵闹,可以隐藏或克服你的缺点。
一0五、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一0六、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一0七、别人永远对,我永远错,这样子比较没烦恼。
一0八、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一0九、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一一0、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一一一、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
一一二、不懂得自爱的人,是没有能力去爱别人的。
一一三、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
一一四、正人行邪法,邪法亦正,邪人行正法,正法亦邪,一切唯心造。
一一五、有时候我们要冷静问问自已,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一一六、不要因为小小的争执,远离了你至亲的好友,也不要因为小小的怨恨,忘记了别人的大恩。
一一七、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一一八、感谢上苍我所拥有的,感谢上苍我所没有的。
一一九、凡是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他人着想,这个就是慈悲。
一二0、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一二一、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去做他不喜欢的事情,佛陀只是告诉众生,何者是善?何者是恶?善恶还是要自己去选择,生命还是要自己去掌握。 
一二二、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著心
一二三、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一二四、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自己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他自己。
一二五、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是非天天有,不听还是有,是非天天有,看你怎么办?
一二六、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著心通通放下。
一二七、如果你真的爱他,那么你必须容忍他部份的缺点。 
 
一二八、要克服对死亡的恐惧,你必须要接受世上所有的人,都会死去的观念。
一二九、所有的病患,医生最难治,所有的众生,自以为是的人最难渡。
一三0、一匹驴,吃再好的草,也不会成为一匹俊马。用执著和分别心去修行,再大的精进,也不会成佛。 
一三一、了解永恒真理的人,就不会为任何的生离死别而哀伤悲泣,因为生离死别是必然的。
一三二、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一三三、若能一切随他去,便是世间自在人。
一三四、希望你常对自己说,闻到了佛法,我是最幸福的人,除了这幸福外,再没有别的了。
一三五、如果你能每天呐喊二十一遍「我用不着为这一点小事而烦恼」,你会发现,你心里有一种不可思议的力量,试试看,很管用的。
一三六、诚实的面对你内心的矛盾和污点,不要欺骗你自己。
一三七、因果不曾亏欠过我们什么,所以请不要抱怨。
一三八、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一三九、无事莫把闲话聊,是非往往闲话生。
一四0、大多数的人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自欺、欺人、被人欺。
一四一、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一四二、活在别人的掌声中,是禁不起考验的人。
一四三、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能骗你一时,而它却会骗你一辈子。
一四四、坏孩子,父母总是比较操心。所以对于罪业愈深重的众生,我们更应该特别宽恕他怜愍他,而不应该远离他舍弃他。
一四五、只要自觉心安,东西南北都好。如有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
一四六、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一四七、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一四八、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一四九、不是某人使我烦恼,而是我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一五0、不要刻意去曲解别人的善意,你应当往好的地方想。
一五一、世上的事,不如己意者,那是当然的。
一五二、我的财富并不是因为我拥有很多,而是我要求的很少。
一五三、吃了就一定要拉,人一定要学会随缘放下,否则就会?便秘。
一五四、常以为别人在注意你,或希望别人注意你的人,会生活的比较烦恼。
一五五、我能为你煮东西,但我不能为你吃东西。各人吃饭是各人饱,各人生死是个人了。
一五六、看轻别人很容易,要摆平自己却很困难。
一五七、人类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承担圣人的心。
一五八、你只管活你自己的,不必去介意别人的扭曲与是非。
一五九、如果你准备结婚的话,告诉你一句非常重要的哲学名言「你一定要忍耐包容对方的缺点,世界上没有绝对幸福圆满的婚姻,幸福只是来自于无限的容忍与互相尊重。」
一六0、如果你能够平平安安的渡过一天,那就是一种福气了。多少人在今天已经见不到明天的太阳,多少人在今天已经成了残废,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失去了自由,多少人在今天已经家破人亡。
一六一、是非和得失,要到最后的结果,才能评定。
一六二、你不必和因果争吵,因果从来就不会误人。你也不必和命运争吵,命运它是最公平的审判官。
一六三、你有你的生命观,我有我的生命观,我不干涉你。只要我能,我就感化你。如果不能,那我就认命。
一**、你希望掌握永恒,那你必须控制现在。
一六五、恶口永远不要出自于我们的口中,不管他有多坏,有多恶。你愈骂他,你的心就被污染了,你要想,他就是你的善知识。
一六六、当你明天开始生活的时候,有人跟你争执,你就让他赢,这个赢跟输,都只是文字的观念罢了。当你让对方赢,你并没有损失什么。所谓的赢,他有赢到什么?得到什么?所谓的输,你又输到什么?失去什么?
一六七、我们大部份的生命都浪费在文字语言的捉摸上。
一六八、你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委曲,你应该要想,他对我这样已经很好了,这就是修行的功夫。
一六九、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为什么?我们一定要保有一颗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一七0、与任何人接触时,要常常问自己,我有什么对他有用?使他得益。如果我不能以个人的道德、学问和修持的力量,来使人受益,就等于欠了一份债。
一七一、出家是一生一世的事,修行是多生多劫的事。
一七二、信佛,学佛,不是为自己,乃是为一切苦海中的众生。
一七三、佛不渡无缘的人,不能渡的人,我们就把他当做菩萨来看。
一七四、如果一个人没有苦难的感受,就不容易对他人给予同情。你要学救苦救难的精神,就得先受苦受难。
一七五、一般人在遇到对方的权势大,财富大,气力大,在无可奈何的情形之下而忍,这算什么忍耐呢?真正的忍是,就算他欺负了你,对不住你,但他什么都不及你,你有足够的力量对付他,而你却能容忍他,认为他的本性和我一样,只是一时糊涂,或在恶劣的环境中受到熏染罢了,你不必与他计较,能在这样的情况及心境之下容忍那才是真正的忍耐。
   
一七六、如果我们放眼从累生历劫去看,那么一切的众生,谁不曾做过我的父母、兄弟姊妹、亲戚眷属?谁不曾做过我的仇敌冤家?如果说有恩,个个与我有恩;如果说有冤,个个与我有冤。这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恩怨亲疏之别呢?再就智慧愚笨来说,人人有聪明的时候,也有愚痴的时候,聪明的人可能变愚痴,愚痴的人也可能变聪明。最坏的人,也曾做过许多好事,而且不会永远坏;好人也曾做过许多坏事,将来也不一定会好。如此我们反覆思索,所谓的冤亲、贤愚,这许多差别的概念,自然就会渐渐淡了。这绝对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坏,而是要将我们无始以来的偏私差别之见,以一视同仁的平等观念罢了!
一七七、世界原本就不是属于你,因此你用不着抛弃,要抛弃的是一切的执著。万物皆为我所用,但非我所属。
一七八、宁可自己去原谅别人,莫让别人来原谅你。
一七九、当你用烦恼心来面对事物时,你会觉得一切都是业障,世界也会变得丑陋可恨。
一八0、欲为诸佛龙象,先做众生马牛。
一八一、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http://box.baidu.com/widget/flash/mbsong.swf?name=%E6%98%8E%E5%A4%A9%E4%BC%9A%E6%9B%B4%E5%A5%BD&artist=%E5%8D%93%E4%BE%9D%E5%A9%B7



读诵此经。一遍二遍乃至三遍。彼人得最上功德。能灭一切罪能断一切烦恼(此经很短)

佛说普贤菩萨陀罗尼经

西天译经三藏朝散大夫试鸿胪少卿传教大师臣法天奉 诏译

归依普遍虚空界  三世清净平等因

性等法光正觉道  变化人天利乐身

示居十地自在位  行大施愿度众生

功德相严名普贤  今说真言秘密教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现广大变化而入三摩地。名三界大自在。入此三摩地已。从清净虚空界。现无数身犹如尘沙。普遍大千一切世界

尔时一切佛刹所有一切如来。舒其右手摩普贤菩萨摩诃萨顶。赞言善哉善哉佛子。汝今当说一切佛母最上陀罗尼法。尔时普贤菩萨。身放千光普照十方。一切佛刹悉皆震动。即说陀罗尼

怛你也(二合)他(引)唵(引)曩谟(引)曩摩娑怛嚩(二合)部嚩你(引)湿嚩(二合)啰摩贺(引)部(引)誐(引)野阿三摩三摩阿弥哆娑摩阿难陀娑摩誐誐曩娑摩怛里(二合)婆嚩娑摩(引)尾(引)沙娑摩波啰摩(引)啰他(二合)娑摩娑嚩(二合)婆(引)嚩娑摩怛他(引)誐哆娑摩阿啰惹娑摩输弟娑摩没驮娑摩达里摩(二合)怛他(引)誐哆(引)娑摩僧贺尾沙摩娑摩曀迦曩野娑(引)誐啰尾输驮(引)路(引)迦呬呬罗没驮(二合)罗没驮(二合)尾惹野尾惹野暗(引)钵啰(二合)设讫哆(二合)曩野(引)曩野憾唧啰(引)地瑟吒(二合)曩三部(引)誐暗娑曩(引)罗野(引)罗野达里摩(二合引)誐啰(二合)驮啰驮啰惹野惹野吽吽驮摩驮摩娑嚩(二合引)贺(引)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说此陀罗尼已。佛即观彼菩萨之身。是过去先佛。为悲愍一切众生现变化身。满于三界诸世间中。尔时诸大菩萨。及天人阿修罗等。从一切金刚峰起。离自金宝庄严大富贵座。来菩萨前而自唱言。南无大慈大悲无边大功德海最上成佛大陀罗尼法。善能饶益过去未来现在三界无数众生。令得安住大法之位。佛言若人闻此大陀罗尼法。经无边劫所作之罪皆悉除灭。亦能枯竭烦恼大海。摧坏我见高山。譬如有人见百千佛。经无边劫所作善根。亦不能及此真言功德。此大陀罗尼是一切如来心圆满大功德海。而能出生菩提智种。成就一切智地。而诸佛法皆不能及。此大陀罗尼名号。假使百千那由他俱胝劫亦难得闻。若有人于此经典。受持读诵恭敬供养。彼等众生善解总持。能活慧命住如来位。成就一切功德。若有人读诵此经。一遍二遍乃至三遍。彼人得最上功德。能灭一切罪能断一切烦恼。复得值遇诸佛如来。不受一切忧愁苦恼。若于寂静之处独树之下。一心持诵。彼人获得一切成就之法众所爱敬。若有人于大林野结跏趺坐。诵此经典满于七边。彼人不久得大禅定。断一切烦恼。复得普贤菩萨结跏趺坐而现于前。若人随自力分以香华供养诵此陀罗尼。乃至困卧睡眠。于其梦中见普贤菩萨。舒其右手放法光明。灌照身心作如是言。善哉善哉佛子。如来大曼拏罗转身。而得大菩萨位。身心安乐。具大福德智慧。常得见于普贤菩萨摩诃萨。若人以慈悲心。为一切众生读诵此经。彼人得十波罗蜜圆满。灭除一切烦恼罪垢。复得天人卫护如来赞言。佛子汝若依行。不久当入普贤之地


南无阿弥陀佛!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 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文殊师利勇猛智,普贤慧行亦复然,我今回向诸善根,随彼一切常修学。三世诸佛所称叹,如是最胜诸大愿,我今回向诸善根,为得普贤殊胜行。我此普贤殊胜行,无边胜福皆回向,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10 10:55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