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25 11:20:07
|
显示全部楼层
淄州有女人。有身十二月不得产。身体疲苦。骨髓[病-丙+童]痛。举声啼哭。受沙门迈公教。称药师名。梦佛自来救。弥信随唱。苦渐息产男子。人皆谓希奇矣
第二十八温州司马家室亲属一日之中造药师像七躯感应(出灵应记)
温州司马。得长病欲衰死。亲属奴婢。来集家室涕泣。既死经一日。亲属知识。至心归依药师。请除病应。一日造形像七躯。如法供养。至第二日。闷绝还活云。我出家时。从三人冥官被缚。过幽闇路。无人相从。至一城中。见有高座。玉冠神并坐。前有数千人。皆被枷锁。问使者谁。答琰魔王也。时可活汝罪。时王召问。汝有作善不。答我未了志早死。王言。汝恶无量。定不可免脱地狱。尔时有异光。照司马之身。王知而告。汝亲属奴婢。造七佛像。得延寿命。早可还人间。以是因缘。再得醒矣
第二十九造毗卢遮那佛像拂障难感应(出常愍记游天竺记)
释常愍。发愿寻圣迹游天竺。日至中印度鞞索迦国。王城南道左右有精舍。高二十余丈。中有毗卢遮那像。灵验揭焉。凡有所求。皆得满足。若有障难者。祈请必除。闻像缘起于耆旧。曰。昔此国神鬼乔乱。人民荒废。有一尼干子善占察。国王占国荒芜。尼干以筹印地云。荒神乱起障难。须归大神。方得安稳。王聪明达归宗。神中之大。不如佛陀。即造此毗卢遮那像。安置左右精舍。左雕镂黄金。右用白银。高咸二十丈。日日礼拜供养。尔时表夜叉童子。驱荒神恶鬼出国界。方无障难矣
第三十圣无动尊自称无价驮婆感应(出秘密记)
昔南天竺王子。厌世出家。弘持正法。诵圣无动明王。独步旷野。明王现其身共为伴。自称无价驮婆。奉事修行者。犹如世尊弟子给仕世尊。吾肩所系帛巾。是其表帜也([马*犬]婆此云奴婢。不用钱贯。名为无价。肩系巾以为别异。圣无动尊。受他驱役。随逐行者。如不用钱买奴相似。今自系巾。表无价奴。自称言不可谬也)
第三十一释含照图写千佛像感应(出寺记)
唐兴善寺释含照。发愿图千佛像。才写七佛像。不知九百九十三佛威仪手印。精诚祈请。流泣悔过。梦见九百九十三佛现木叶。欢喜图写。流布传世矣
第三十二胎藏曼陀罗相传感应(古录)
毗卢遮那如来说大悲胎藏曼陀罗王救护一切众生金刚手传受佛教。经数百年。传付中印度世无厌寺达磨掬多。多谨传弘。付斛饭王五十二代玄孙释善无畏。无畏开元七年。从西国将曼陀罗图来至此国。于玄宗皇帝朝为国师。翻译大教大曼陀罗。设大旦场。诸尊放光。天雨细花而供养。其得感者。不可单记矣
第三十三金刚界曼陀罗传弘感应(古录)
昔金刚萨埵。亲于毗卢舍那佛前。受金刚界大曼陀罗法义。后数百岁。传于龙猛菩萨。又数百岁之后。传于龙智。龙智慎传持之。如瓶水移器。传金刚智。智是南印度摩赖耶国人。随缘游。随处利生。闻大支那佛法崇盛。遂泛船东游。幸于海隅。开元八年中。方届京邑。于是广弘秘教。建曼陀罗。依法作成。皆感应瑞
第三十四建金刚界灌顶道场祈雨而得感应(出金智传)
昔金刚智三藏和上。年三十一。往南天竺。从龙智受五部灌顶诸秘密之藏。却还中天竺。其后南天竺。三年亢旱。草木枯死。其王遣使。迎请和上。于自宫中。建金刚界灌顶道场请雨。其时甘泽流澍。王臣欣庆。遂为和上造寺安置。经余三载矣
第三十五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感应(新录)
传闻。津州有孤女。愚痴不信。不识因果。生年五十有七。遭疾而死。其人见之。六日方醒。流泪投身自责过。人异之而问因缘。女答曰。吾见不可思议希有之事。初死之时。入迸铁火地狱。投地狱中。狱有心白阎魔王。王捡一卷书曰。此女昔于功言弘和上室。礼拜金刚界大曼陀罗灌顶坛场。只是彼力耳。汝非生死人。早还人间。见此事得活。因此发心耳矣
第三十六念胎藏大曼陀罗感应(新录)
传闻。大兴善寺传法灌顶阿阇梨惠应。有一人沙弥。从七岁师事和上。至七岁有因缘。附船渡新罗。忽遇暴风。乘舶顿覆。五十余人。没海不知何处漂寄。沙弥一心念胎藏圣众曰。诸海会众。起大悲心。普救船众。如梦见虚空。圣众如星散光。身忽在岸上。五十余人。不溺没同在一处。其中二十余人。谓见空圣众。当知救难之力不可思议矣
第三十七汉明帝时佛舍利感应(出汉法内传等)
明帝弘法立寺。于时西域所将。舍利五粒五色。直上空中。旋环如盖。映蔽日光矣
第三十八吴王围寺执僧舍利浮光于钵上感应(出异录宣验等记)
孙皓时有王。正解上事言。佛法宜感中国。不列胡神。皓便一诏集诸沙门。陈兵围寺。欲诛废之事。谓僧会法师曰。佛若神也宜崇之。若其无灵。黑衣一日同命僧。或缢死或逃于外。会乃请齐期七日现神。以铜钵盛水。置庭中食毕。义乃光晖耀。忽有闻。庭钵枪然有声。忽见舍利。明照墀宇。浮于钵上。皓及大众前看。骁愕失措。离席改容而进。会曰。陛下使猛贲之力击。以百钧之槌。金刚之质。终不毁破。皓如言。谓先经呗礼拜。散花烧香高唱曰。诚军踪慈氏来津未绝。则法轮将转。彻于幽涂。威神不少冥现。今日不然。则三宝永绝。言毕在士军捶生风。观者战慓而气端。捶碎舍利不损。光明捶出耀彩充盈。皓伏投诚劝营斋讲。石塔在建唐大市北。后犹光瑞。元嘉十九年秋。寺刹夜放光明。鲜江彩发。有异火光。使四层上。从西绕南。又以大烧。腾光上踊。作大莲花。遂发信乃为立寺。名为建切。改所住地名佛地矣
第三十九唐阿得造塔放还感应
唐阿得死。三日还苏说。初死时。两人挟腋。有白马吏驱之。不知行几里。见北向黑门而入。见东向黑门而入。见南向黑门。北入见有七十余梁间。凡舍有人。皂服龙冠。边有二十余吏。皆言府君。西南复有四五十吏。阿得便前辞府君。府君问何所奉事。得曰。家起浮图寺塔。供养道人。府君曰。卿大福德。问都录使者。此人命尽耶。见持一卷书伏案之。其字甚细。曰。余寿三十五年。府君大怒曰。小吏敢顿夺人命。便缚白马吏。着柱处罚一百。血出流漫。问得。欲归不。得曰尔。府君曰。今当送卿归。欲便遣卿案行地狱。即给马一匹及一人。从东北出。不知几里。见一城方数十里。有满城上屋。因见其未事佛。时亡伯伯母己叔父母。皆着神域衣。破坏身体血。前行见一城。其中有以铁床上者。烧床正赤。凡见十狱。各有楚毒。狱名赤沙黄沙白沙。如此七沙。有刀剑树。抱赤铜柱。于是便速。复见七十之梁间凡室。挟道种槐名福舍。诸佛弟子住中。福多者上生天。福少者住此舍。遥见大殿二十余梁。有一男子二妇人。从殿上来下。是得事佛后己伯父母须臾值。人来问得。一城方数十里有满。识我不。得云不识。曰汝何以不识我。我共汝作佛门主。于是笑而忆之。还至府君所。即遣前二人送归。急便苏活者也
第四十五级未就刑利刃断感应(出宣验记)
荧阳高苟年已五十。为人杀被收。锁项他牢分必受死。同牢人云。努力共诵观世音。苟云。我罪甚重耳。受死何由可免。同禁劝之。因如始发心。誓当舍恶行善。专念观音。不蕳造次。若得免脱。愿起五层佛图。舍身作奴。供养众僧。旬日用心。钳锁自解。监司惊怪。语高苟云。若佛神怜汝。暂应不死。临刑之日。举刀未下刀。刀折刃断。奏得原免矣
第四十一庙神奉绢世高为起塔离蟒身感应
沙门安世高者。安息国王太子也。至孝游化。往预章至官亭湖庙入。神告世高曰。吾昔在外国。出家作道人。好行布施。不持戒。今日在此。为宫亭湖神。周圆千里。并吾所统。百姓贡献珍玩无数。是我先身。损己之报答。能持戒福应生天。以毁戒故堕此神中。师卿是吾同学。今得相见。悲欣可言。寿尽旦夕。而丑形长大。不欲于此舍命秽污潮水。当度山西空泽之中此身灭。恐堕地狱。吾有绢一千匹。在石函中。并诸杂物。可为我立塔。营建三宝。使我过世得生善处。深以相诧。世高闻此。涕泣流连。便语神云。何不见形面共言对。神云。毁戒之罪。形甚丑陋。见必惊怖。世高曰。但暂见吾身不惧也。神从床后出头。乃是大蟒蛇。至世高膝边。泪如雨下。不知其尾长短所在。俄而入于床后。世高于是收取绢物。悉内船中。辞别而退。宗侣一时扬航进。路神复出蛇身。登山顶遥登去。众人取手。然后起乃灭。倏忽之间。便达预章。即于彼境。以起萧寺。神即移度山西遇命头尾相去四十余里。今寻阳郡蛇村是。世高还郡。以庙中余物。于瓦官寺。起塔二重。世高后梦。神来云。蒙师作福。已脱蟒身矣
第四十二昔须达长者图精舍地感应
长者须达。共舍利弗。往图精舍。须达自手。授绳一头。共图精舍。时舍利弗。欣然含笑。须达问言。尊人何笑。答言。汝始于此地住。六欲天中宫殿已成。则借道眼。悉见六天严宝殿。问舍利弗言。是六天何处最乘示。舍利弗言。下三色染。上二憍逸。第四天中。少欲知足。恒有一生补处菩萨。来生其中。法词不绝。须达言。我正当生第四天中。言已竟余宫悉灭。唯第四天宫殿湛然矣
第四十三建立精舍地感应(出天请问记及光愍菩萨经等)
昔佛住祇洹精舍。时放大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百亿天地。无非明彻。犹如见掌。尔时大众万亿舍利弗等。而为上首。于光明中。见百亿四天下。黄金地处处遍满。佛之光明分散。停住黄金之地。还不收。久时须达居士。从座而起。合掌白佛言。世尊何故。今日我等大众。见杂染世界中。处处有黄金地如雕镂。云何世尊光明分散。停住黄金处处。不还取之。佛言。涅槃后正像末时分。信男信女。比丘比丘尼。国王长者。大臣人民。以佛威力。于此处处。建立寺堂。今日光明所住黄金地者是也。彼诸四部弟子。以我白毫功德分故。广作佛事。所得功德者汝无异。复次所留毫光。我虽入灭。而常住不灭。当来兴造时。最为照明。更从施主口。入住胸方寸脏。渐渐照清生死重冰。决定不堕四恶趣中。必当得佛。金色宝刹。如文殊师利等。虽有此益。四部弟子。尔时日用不知也
第四十四沙弥以杖加精舍为壁木延寿感应(出西域杂记)
昔罽宾国有精舍。僧徒三百余人。沙弥二十余人也。沙弥之中。最少生年十三。上座驱使僧事不违。时有一尼干子。善占相察。见沙弥云。汝余寿唯二年也。沙弥闻之。生大怖畏。经一夏时。尼干见沙弥云。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甚为希有。汝寿既延五十年。有何妙术。沙弥云。更不修延命法。尼干白上座。上座是三明大阿罗汉。入边际定。观知因缘。从定而起。告尼干子言。此沙弥于夏初。众僧修营精舍壁。时少一木。即持古杖。加之成壁。以是因缘。延五十年寿矣
第四十五拂精舍庭生天感应(同记)
昔如来在世之时有天人。来下祇洹精舍。佛为说四谛法。得法眼净。阿难问佛。佛言。须达居士。造精舍已。遣一人奴。拂寺庭扫除道路。乘此善根。生忉利天。来下听法。得法眼净也
第四十六昔于父母故宅地造精舍感应(出贤圣集传)
昔尊者夜周多。归于旧里。父母故宅地。建立佛精舍。尊者夜分有百千天子。来下供养精舍。尊者知而问天子言。我是汝父母。以恶业故堕地狱。汝出家日生天。于古宅地。建立精舍。时自宫殿动摇。光明倍胜。以见此事故。来供养也
第四十七室罗伐悉底国寺感应(出西域记)
室罗伐悉国。有一精舍。高六十余尺。以东有天祠量等精舍。日旦流光。天祠之影。不能蔽精舍。日将落照精舍之阴。遂覆天祠影覆矣
第四十八昔贫儿以木叶戏作寺延寿感应(出贫儿延寿经)
昔阿罗汉。路值一贫儿。观知余寿。三日生悲愍去。至第三日值贫儿。入定观知。有六十年寿。生希有念。又观善根。知与诸乞儿共戏。拾木叶为寺报。为人说之。闻者生信矣
第四十九比丘补壁孔延寿感应(出离宝藏)
昔有一比丘。死时将至。因入僧伽蓝。见壁有孔。即便团泥。而补塞之。增其寿命矣
第五十昔金地国王治古寺延寿感应(出譬喻经)
昔有相师。占金地国王。却后七日。必当命终。后日游猎。次见一故寺破坏。即生悲心。速修治之。得三十年寿矣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上(终)
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中目录第一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水所沾虫类生天感应第二诸小乘师以华严置阿含下恒在其上感应第三释灵干讲华严见天宫迎改生花藏世界感应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花严救苦感应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诵花严偈排地狱感应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华藏世界感应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四阿含感应第九新罗国僧俞诵阿含经生净土感应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第十一乾陀卫国阿罗汉富那舍昔闻中阿含经感应第十二南海滨五百蝙蝠闻阿毗达磨藏作五百应真感应第十三罽宾国鼠闻诵律藏得阿罗汉感应第十四受持律比丘感天感应第十五释迦昔在凡地得大集经一函灭罪得通感应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第十七昙荣僧定行方等忏法得授记感应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第十九宋临淄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维摩经除疾救亡亲感应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无量寿经生净土感应第二十六并州僧感受持观经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第二十七西印度国讲金光明经敌国得和感应第二十八中印度国讲金光明最胜经感应第二十九温州张居道冥路中发造金光明四卷愿感应第三十则天皇后供养金光明最胜王经感应第三十一梓州姚待为亡亲自写四部大乘经感应第三十二唐张谢敷诵药师经除病感应第三十三唐张李通书写药师经延寿感应第三十四写传大毗卢遮那经感应第三十五书随求陀罗尼系颈灭罪感应第三十六尊胜陀罗尼经请来感应第三十七童儿闻寿命经延寿感应第三十八乌耆国王女读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第三十九毕试国王写诵般若心经除怨害等感应第四十遍学三藏首途西域每日诵般若心经七遍感应第四十一大般若经翻译时感应第四十二大般若经最初供养感应第四十三唐干封书生依高宗敕书大般若经一袟感应第四十四东印度三摩呾吒国转读大般若王供养感应第四十五并州常愍禅师写大般若经感应第四十六京兆僧智讽诵大般若经二卷感应第四十七并州道俊写大般若经感应第四十八唐豫州神母闻大般若经名死更得活感应第四十九踏大般若经所在地离恶趣业感应第五十释迦趣菩提树下时地神奉般若金夹感应第五十一周高祖武帝代灭法时大品感应第五十二阿练若比丘读诵大品经感应第五十三天水郡张志达写大品经三行延寿感应第五十四晋居士周闵大品般若经感应第五十五朱士行三藏放光般若感应第五十六释清虚为三途受苦众生受持金刚般若经感应第五十七僧法藏书诵金刚般若经灭罪感应第五十八唐玄宗皇帝自诵仁王经咒请天兵救安西感应第五十九唐代宗皇帝诵讲仁王般若降雨感应第六十旧译仁王般若经感应第六十一无量义经传弘感应第六十二闻无量义经功德生忉利天感应第六十三诵法华经满一千部必有灵验感应第六十四书写法华满八部必有救苦感应第六十五书写法华经一日即速救苦感应第六十六分七卷法华经讲八座感应第六十七昙摩忏三藏传大般涅槃经感应第六十八释惠严删治涅槃经感神责感应第六十九书写涅槃经生不动国感应第七十闻常住二字感应第七十一手触涅槃经感应第七十二诸王写一切经感应三宝感应要略录卷之中
释子非浊集
第一有人将读华严经以水盥掌所沾虫类生天感应(出经田及游记)
执师子国沙门释迦弥多罗。此云能友。是第三果人也。麟德之初。来仪晨旦。情圣迹遍历名山及寺。至京师西大原寺。励诸僧转读花严经典。乃命译语问云。此是何经。答是花严经。能友肃然改容曰。不知此处亦有是经耶。合掌欢喜赞言。若闻花严题目字者。决定不堕四恶趣。此大方广功德难思。西国相传。有人以水盥掌。将读此经。水之所沾洒及虫蚁。因此舍命。后得生天。何况受持读诵。益不可思议之福也。尝闻。于填国东南二千余里。有国名遮拘槃。王宫侧有精舍。于中大乘沙门转读花严。王臣供养之。夜中分忽然有大光明。遍满城中。光明之中。有百千天人。以种种天衣珠宝璎珞。奉献王及沙门。王问曰是谁。天答曰。我是精舍侧昆虫也。沙门以水盥掌。将读花严。水之所沾。因此舍命。生忉利天。天上法尔初知本因。故来下报恩。王闻天语。悲喜立制。我国偏重大乘。不可流通小法。从其已来。彼王历叶敬重大乘。诸国名僧。入其境者。并皆试练。若小乘学。则遣不留。摩诃衍人。请停供养。至今不改。王宫内自有花严摩诃般若大集法华等经十二部并十万偈。王自受持。亲执户钥。转读。则开香花供养。如此等异盖多矣
第二毗瑟寺小乘师以花严置阿含下然恒在其上感应(出传等文)
日照三藏云。南天竺近占波城。有一僧伽蓝。名毗瑟奴。于中有诸小乘师而住。后有一大乘法师。持花严经一袟来至其所。小乘诸师。更不相敬。彼大乘师。乃留经一袟而去。诸小乘学者。情尽不信。投之井内。后见井中。光明如烈火。虽久在水中。都不沾温。便信此经是佛所说。犹尚不及小乘。遂置在阿含等经律之下。及明旦辄见在上。乃诃若群小。谁后辄移。对云。无人动经。乃还置下。明又如初。复在其上。若此者数焉。小乘诸师。咸大教惊叹。方知此经过于己学。以身投于地。宛转号泣。忏谢回心。专共受持花严一经。盛于此国矣
第三释灵干讲花严经见天宫迎改生花藏界感应(出经传文)
释灵干。每讲花严。远近凉燠。开皇十七年。遇疾闷绝。唯心不冷。未敢藏殡。后醒云。我生兜率天。见休远二法师。并座花台。光侇绝世。谓干曰。汝与我诸弟子。复皆生此矣。至十八年正月卒于寺。春秋七十有八。乃火葬于终南之阴。初干志奉花严。常依本作莲花藏世界海观。及弥勒天宫观。至于疾甚。目精上视。不与人对。久乃如常。沙门童真。问疾在侧。干谓真曰。向见青衣童子引至兜率天宫。而天乐非久。终坠轮回。莲花藏是所图也。不久气绝。须臾复童真问。何所见耶。干曰。见大水遍满。花如车轮。干坐其上。所愿满足。寻尔便车矣
第四唐朝散大夫孙宣德发写花严愿感应(新录)
唐朝散大夫孙宣德。雍州永安县人也。德依因缘发愿。将造花严经。间触事生不信。即舍废无恶不造。后射猎落马闷绝。经一日醒觉悲泣投地。悔过自责。谓思邈曰。吾初死之时。见三人冥官驱没官。到于大城前。五道大臣位次叙列。阎魔大王安处。于嗔呵吾言。汝痴人人恣造恶。依所杀禽兽愬非分召汝。即见庭中。吾所杀生百千万。向王各各白非分夺命由。王弥嗔怒。时有一童子。自称善财。忽至王所。王恭从座下。合掌向童子。童子曰。汝可放宣德。彼发造花严未果。所愿之时。无不信心。岂以后恶舍前善。王欢喜曰。理实如然。宜可放还。即童子示归路得醒悟。大花严经功德不思议。仍悔先愚。更尽所有书写之。八十有六而卒。对亲友曰。吾写花严。生兜率天。奉事慈氏矣
第五东市行证为亲写华严救苦感应(出经传文)
雍州万年县康阿禄山。调露二年五月一日。染患遂亡。至五日苏起。自说彼冥道。误追在阎罗王。时见东市药行人阿容师而去。调露元年患死。生时煮鸡子。与七百人。入镬汤地狱。先识禄山。遂凭嘱曰。吾第四子行证。稍有仁慈。君为语之。今写花严经一部。余不相当。若适为写此。七百人皆得解脱。山往东市卖药阿家。以容师之言。具告行证。证大悲感。遂于西大原寺。请经令人书写。初自容师亡后。家人无梦想。至初写经之夕。合家同梦。其父来喜畅无已。到永隆元年八月。庄严周毕。请大德法藏义学沙门庆经设供。禄山尔日亦在会中。乃见容师等七百鬼徒。并来齐处礼敬三宝。同跪僧前忏悔受戒。事毕曰。我等依经力。改报于天堂。言毕而去。山免备瞩冥司。深信罪业矣
第六王氏感地藏菩萨感应(出经传别记等)
京师人。姓王失其名(余记名定藏也)既无戒行。曾不修善。文明元年。因患致死。二人引至地狱门。王氏本事地藏菩萨。见有一僧云。是地藏菩萨。乃教王氏诵一行偈。其文曰。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菩萨曰。诵得此能排地狱。王氏尽诵。遂入见阎罗王。王问此人。有何功德。答云。唯受持一四句偈。具如上记。王遂放免王氏。当诵此偈时。声所及受苦之人。皆得解脱。王氏三日。苏向诸沙门说而已(所言一偈者。花严第十二卷夜摩天宫无量诸菩萨云集说法品文也云云)
第七空观寺沙弥定生见红莲地狱谬谓实华藏世界感应(出别录文)
沙弥定生。师僧法不能诵经戒。闻陈说花藏世界相。情恒慕乐。恣误僧事。入红莲花地狱。谬谓花藏世界。欢喜称花藏妙土。其时地狱变为花藏。闻唱受苦之人。皆坐莲花。时狱官白阎魔大王。王言。此是花严大不思议经力。即说偈言
归命花严 不思议经 若闻题名
一四句偈 能排地狱 解脱业缚
诸地狱器 皆为花藏 而皆自见
坐宝莲花
沙弥一日一夜始苏。自说此缘。其后有通。集具已后。不知所游方矣
第八龙子从僧护比丘诵习阿含经感应(出僧后经文)
昔佛在世。舍卫国中有五百商人。入于大海。共求珍宝。请僧护比丘。以为闻法师。未至宝所。龙王至船住持。商人怖仰问。是何神祇而投船住。尔时龙王。现身请僧护比丘。商人恐威。舍与而去。龙王欢喜。将诣宫中。龙有四子。聪明智惠。作僧护弟子白言。为我教此四龙。各有一阿含。第一龙者。教增一阿含。第二龙者教中阿含第三龙者。教杂阿含。第四龙者。教长阿含。僧护即便教之。第一龙者。默然听受。第二龙者。眠目口诵。第三龙者。回顾听受。第四龙者。远住听受。此四龙子。聪明智惠。于六月中。诵四阿含。顾在心怀。尽无遗余。尔时大龙。问讯不愁闷也。僧护答云。甚大愁闷。何以故。受持法者。要须轨则。此诸龙子。在畜生道。无轨则心。不如佛法受持诵习。龙王白言。大德不应呵予。护师命故。龙有四毒。不得如法受持诵习。何以故。默然受者。以声毒故。若出声者。必害师命。是故默受。眠目受者。以见毒故。回顾受者。以取毒故。远住受者。以触毒故。时诸商人。回至失师处。龙知商心。还即将僧护付之云云。龙尚要诵。况人伦乎
第九新罗僧俞诵阿含生净土感应(新录)
新罗僧俞者。新罗人也。少出家归心于净土教。见诸诵持阿含者。毁呵言舍。梦至极乐东门。将入门中。尔时有无量天童子。在门外立。以宝杖驱出俞曰。小道灭没。即大教灭相。以小法为梯撜登大道。是汝国式也。轻慢阿含舍不诵。不可入大乘门云云。梦觉悲泣悔过。兼持诵四阿含。得净土迎。弟子亦梦。师坐莲花。来语曰。我娑婆兼诵阿含。依本习故。先得小道。不久还入大矣
第十书写阿含经生天感应(出外国记)
昔如来灭后一百年中。夜分有一人天。放光来下阿难塔所。散花供养。时有大阿罗汉。号曰近护。即阿育大王师也。问天曰。汝何故常来礼塔。答曰。昔书写四阿含。得生忉利天。是阿难恩。以此因缘。恒来供养。复问。如彼天有如汝者否。答有百千人同业者。其中持增一阿含生天甚多
第十一乾陀卫国阿罗汉昔闻阿含感应(同记)
昔乾陀卫国瞿摩夷精舍。有一阿罗汉。名富那舍。六通三明清彻。昼夜诵中阿含。未曾暂废。有人问曰。师更极圣。何偏好诵。阿罗汉答曰吾入宿住三昧。观知先业。昔生在犬中。随比丘而行。比丘诵中阿含。随闻之受乐而不吠。乘此一善。生在乾陀卫国婆罗门家。出家乃得阿罗汉果。以是因缘。恒诵不废矣
第十二五百蝙蝠闻阿毗达磨藏感应(出西域传)
昔南海之滨。有一树枯。五百蝙蝠。于中穴聚居。有商侣止于树下。既属风寒。人皆饥冻。聚积樵苏。温火其下。烟焰渐炽。枯树遂燃。时商侣中有贾客。夜分已后。诵阿毗达磨藏。诸蝙蝠杂为火困。受好法音。忍而不去。于是命终。随业受生。俱得人身。舍家修学小乘法。聪明利智。并证圣果。近迦腻色迦王。与胁尊者。招集五百贤圣于迦湿弥罗国。作毗婆娑论。斯枯树之中五百蝙蝠也
第十三鼠闻律藏感应
昔罽宾国末田地阿罗汉精舍。有一阿罗汉。三明六通清彻。达三藏十二分教。于中戒律清高。一同在世优婆离。恒呵门徒云。汝等当勤修学戒律。所以者何。吾昔在凡地。依恶业故受鼠身。在石窟中而住。时有一比丘。夜宿窟中诵律藏。吾闻之。乘此善根受人身。得阿罗汉。戒律精明。以鼠身闻律藏尚尔。何况信心修行乎
第十四受持律藏感应(同文)
昔罽宾国可维精舍。有二比丘。一人受持律藏。一人受论藏。人皆以上妙食供律师。夜分天人来至。礼拜持律比丘。不礼持论比丘。如此一月余。持论比丘。心怀忿恚。天呵云。戒律开人天道。乃至涅槃道。以是因缘。天人重持诵者。不可悔恨。尔时持论比丘。其持律藏精勤修习。俱得初果。时天供二比丘矣
第十五释迦昔得大集经一函灭罪感应(出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此是大集经中别流也)
释迦昔无数劫中。在凡夫时名遮他。在加伦罗国。作于商客贩卖活。虚妄无实。造诸恶行。害父爱母。迳由数年。举国人民一皆知之。称声唱言。遮他陀害父爱母。尔时思念。与畜无异。时夜跳城。奔走趣于深泽。国王毗阇罗。告国人民。此又淫痴无道。其有能得者。当重赐宝物。国人各各受募。欲捕其身。即出国作沙门。在于他国。坐禅学道。昼夜泣泪。迳三十七年。以五逆障故。心不得三十七年。在于山窟。举声泣哭悲叹。下窟乞食。时道中地得一大钵。中有一函经。更无余经。唯有大集法悦舍苦陀罗尼经。此经能除百亿劫生死五逆大罪。若有受持读诵者。终不堕三途。何以故。过恒河沙诸佛所说故。是时得此经已。即不乞食。欢喜向窟中。烧香礼拜。悲泪赞仰。于窟中修习读诵。经一年始得。以罪业障故。不能入心怀更数年修行。飞行无碍。见十方诸佛。复有行者。如法行之云云
第十六并州比丘道如唯闻方等名字生净土感应
并州有一比丘。名曰道如。此州之人。七岁已上。多解念佛。然此比丘。不修念佛不持戒。畜不净物。身犯不悔。生年六十一。顿中风疾。月余方死。三日始苏。起居轻利。病尽除愈云吾初死之时。见观音势至来。示教利喜曰。汝不修净土业。唯闻大乘方等十二部经名字。以是因缘。罪垢微薄。远来影向。余命未尽。十二年后。将生净土。即合掌流泪方醒活。更舍所有。造方等大集。兼修念佛。至第十二年正月十五日方卒。音乐在室。天花雨降。现所见闻矣
第十七昙荣僧定二人行方等忏法得记感应(出唐高僧传)
唐路州法住寺释昙荣。贞观七年。依清信士常凝保等请。于法住寺行方等悔法。至七月十四日。有本寺沙门僧定者。戒行精高。于道场内。见大光明。五色间起上而下。中有七佛。相好非常。语僧定云。我毗婆尸如来无所著主真等正觉。以汝罪消故来为证。然非本师。不与授记。如是六佛皆同此词。最后一佛言。我是汝本师释迦牟尼。为汝罪消故来授记。昙荣是汝灭罪良缘。于贤劫中。名普宁佛。汝身器清净。后当作佛。亦为普明。若斯之应现感灵祥信难闻矣
第十八隋朝智者大师讲净名经感应(出传及瑞应传等文)
隋朝智者大师。讳智顗。姓陈氏颖川人也。生时地涌一山号大贤。终时山即随没。为大贤湖也。讲净名经。次忽见三道宝隋从空而下。阿閦佛土一会。俨然而现。十数梵僧。执香炉入堂。绕顗三匝。赞曰
善哉智顗 玄悟佛意 吾来影向
感应如是
第十九释普明诵维摩经感应(出梁高僧传)
宋临淄释普明。诵法华维摩二经。诵维摩经。闻空中唱乐。又善神咒。所拯皆愈。有卿人王道真。妻病请明入内。妇便闷绝。俄见一物如狸长数尺许云云
第二十会稽山阴书生写经维摩经感应(新录)
会稽山阴县有一书生。失姓及名。身有少疾。发愿写维摩经。始立题夜。梦有天女。摩书生身梦觉。即身疾即无。更发信心。毕一部文。又发愿为亡亲写一部。至问疾品。梦忽有乘云天。来到住室云。吾是汝父。以恶业故。堕黑暗地狱。汝为我等造经。光明照身。苦息生天。以欢喜故。来告所因。于复问。不审母在何处。答母依贪财堕饿鬼中。汝写佛国品。离苦即生无动国。吾又不久当生彼。殷勤写毕。梦觉流泪。毕一部又而供养。又梦有异服官人。捧旗来告曰。阎魔法王召牒中。有汝名。写维摩经故。可生金粟佛土。王赐汝命二十年。努力莫怠。春秋七十有九而卒。身金色。反人皆谓生金粟佛土表示也而已
第二十一法祖法师为阎罗王讲首楞严经感应(出传中)
帛远字法祖。河内人也。乃于长安。造筑精舍。以讲习首楞严经为业时。有一人。姓李名通。死而更苏云。见祖法师在阎罗王处。为王讲首楞严经。无量罪人。闻师讲声。生第二天。自云。讲竟应生忉利天。彼天等若闻此经。得不退功德矣
第二十二光宅寺云法师讲胜鬘经降雨感应(出传中)
梁武帝欲祈雨。志公曰。将请光宅寺云公即请讲胜鬘经。雨降受润自足矣
第二十三贫女受持胜鬘经现作皇后感应(出三宝记)
昔佛灭度三百年中。阿输阇国有贫女。六亲俱无。拾薪活命。余暇受持胜鬘经。贫女为薪更入山。身疲不能还去。而卧山中讲经。尔时国王。游猎入山。忽见此女。云盖其身。王异之近见。端正女人。欢喜还宫。立为皇后。其国此典久绝不行。当于此时。再兴求法者。于此得此经本矣
第二十四道珍禅师诵阿弥陀经生净土感应(出瑞应传等文)
梁朝道珍。念佛作水观梦见水。百人乘船。欲往西方求附载。船上人不听。珍云。一生修西方业。何故不听。船上人云。师业未诵弥陀经。并营浴室。于是船人一时俱发。既不得去。啼泣睡觉。乃诵经浴僧。他时又梦。一乘白银楼台。举手言曰。汝业已圆好用其心。故来相报。定生西方。临终夜。山顶如烈数十炬火。异香满寺。亡后于经函中。收得在生遗记矣
第二十五昙鸾法师得观经生净土感应(同文)
齐朝昙鸾法师。得此土仙经十卷。欲访陶隐居学仙术。后逢三藏菩提问曰。佛法中有长生不死法。胜得此土仙经否。三藏唾地惊曰。此方何处有长生不死法。纵得延寿。年尽须堕三有。即将无量寿观经。授与鸾曰。此大仙方。依而行之。长得解脱。永离生死。鸾便须火。遂焚仙经。忽于半夜。感龙树菩萨说偈。乃知寿终。自执炉面西。念佛即便寿终。闻空中音乐西来。须臾即还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