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2-21 10:46 编辑
王守益著
引言一、宿命论的简义二、因果律的简义三、科学界的决定性理论四、科学界的机率性理论五、楞严经的「非因缘非自然性」六、金刚经的无有定法七、结论
引言
为了解因果究竟是甚么,我们将在下面作广泛的探讨。在科学时代的今天,我们也要从科学的观点,去看因果的含义。就学佛的人而言,佛法是十分注重因果律的。不单如此,佛法有世间法(有为法)及出世法(无为法)二部分,我们就从世(间)、出世间两方面都去作些考虑。在这些检讨考虑之后,我们将作一个撮要,说明善与恶的理念,最后再对善恶报应作一简单的结论。
一·宿命论的简义
所谓宿命论(Fatalism),是指现在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及变化都是前世注定的。所以,很多人信算命。而且,在有不幸事故之后,常常以「命里如此」而得心安,这的确是宿命论具有实用值之处。俗言「听天由命」,很多善良的人,就是靠所谓「天命」或「命运」在安定中生活,确有它的道德价值在。
宿命论的人生观,是一种决定性(Deterministic)的人生观, 而决定这一世的因素,却是前一世的一切。前世的一切,我们显然不清楚是些甚么,所以这种理论不可能有不变的预期值。喜欢算命的人,常常喜欢「改运」;命上缺火的人,小时候取名字,长辈常常在名字上用火字或火字旁的字。其实,这种改运、补运的行为,已经表示宿命论不是一定。因为既然可以改运,就已经是非决定性(Indeterministic)的人生观了。
二·因果律的简义
所谓因果律,表示任何一种现象或事物都必然有其原因,即「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之意。这与宿命论截然不同。这一世的生命发展,可以由不同的努力(即种不同的因),而得到不同的发展(不同的果)。俗云「事在人为」、「人定胜天」,就是这种因果看法的说辞。
佛家最注重因果。辟支佛修证的十二因缘法,可说是因果律中最深入内心的一种理念。
但佛家果律特别著重「缘」这个字,即所谓的「因、缘、果」。有「因」无「缘」,仍不能成「果」。例如,种子为因,空气、阳光、水分等为缘,开花结果才为果。换句话说,「因」能不能发展为「果」,要看客观环境条件来决定。从「因」到「果」要看机会,不一定会出现「果」,它是有机率性的。
如「因」「果」中间的「缘」十分简单,简单得趋近于零,则这种因果律是一种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可以包含宿命论,不过它只是特例而已。如「缘」十分复杂,这种因果关系可以是机率性的(如前段的例子)。宿命论中的改运、补运等作法,可以看成是在「缘」字上下功夫,以趋吉避凶,不让恶果出现。算命师、看相师是用宿命论来作推算,实际上就是用因果律的理念作改运等修正。
三·科学界的决定性理论
谈到科学界,我们可以物理学的内涵来作考虑。在古典物理中,一物理现象总是有必然的、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存在。例如,我们手中拿一颗石头,我们一松手它就自由下落,落到地面某处一定的位置。在这「因」(松手放它)与「果」(掉落到地面某确定位置)中间的连系,是由大自然中的物理定律所支配在这个自由落体的因果中,自然定律是牛顿的万有引力或地心吸力定律。
如果比较一下日常生活与科学上的因果律,可以很明显地看出:科学上的因果,有十分明确的因果关系,即是大自然的自然定律;生活中谈的因果,则没有十分严密明确的因果关系,更不易用数学公式写出来,甚至常常在因果关系中掺杂著心理的因素,在因果关系的认定上,也有很大的出入。
一定的因,会导致一定的果,表示因果关系是决定性的。这是古典物理的要求。但古典物理中有统计物理的部分,这时的因果关系是属于统计性的。在古典统计物理内,通常考虑很多个相同的系统,虽然我们有一定的因(起始条件),但后来的果却是机率性的,而不是决定性的。
四·科学界的机率性理论
上面一段已经谈到了机率性的因果关系,但仍局限于古典统计物理的范围,其根本来源应该是我们所考虑的系统无法作到真正隔离系统;而且观察所需的时间不能是无穷小,在这时段内,我们只能观察到某物理量的平均值。因此,严格说来,因果关系虽然是机率性的,但因与果间的物理性质仍是决定性的。
现在让我们谈谈量子物理(非古典物理)的机率性因果律。这种因果关系,根本上就是机率性的(Probablistic),表示因果间的物理性质具有机率性的特徵。举例来说,我们掉落一颗石头,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已如前述。但如果所掉落的,不是石头,而是质量很小的电子,那么这种属于「微观」世界的物理量,会出现「波」的性质,于是就有「测不准原理」等现象发生;它的掉落路线不能确定,更不用说它落到地面的位置了。这时,因果律本质上就是机率性的。这与前述统计式的机率性,在观念上完全不同。因此,严格讲,物理现象的因果关系,是受著波动式和统计式双重机率性的管制。(详参作者的《物理与佛学》,慧炬文库五○一六)。
这里面有一个明显的问题存在。石头只是比电子重若干倍,何以有这么大的差别?其实,石头也是有波的性质,只是我们不容易察觉而已。因此,最正确的因果律,应是微观性的机率性的因果关系。只是在简单的情形下,或者说机率很大(趋近于1)的情形下, 因果律变成是决定性的因果关系。这里我想引述一个著名而有趣的例子:爱因斯坦早年曾经不赞同量子理论,他曾带著嘲弄的语气,问与他辩论的人们,是否真正相信神灵的权威,是否会求助于掷骰游戏。这表示他不相信机率论,掷骰子是求机率的方法之一。但是到了现在,量子理论几乎已经完全被接受了,机率性的因果关系也已然是充分确定了。
五·楞严经的「非因缘非自然性」
由以上的种种讨论,我们也许会问,在人生的经验里,有不受因果律(决定性或机率性的因果关系)支配的例子?关于这一点,我想将宇宙万法分为现象(有为法)与本体(无为法)二部分来谈。我以为,现象可以用机率性的因果律(机率性因果律包括决定性因果律)来描叙,但本体则不是简单的问题。对于人的本体或本来面目,当代人能够亲证到的,实在是少之又少,因此如何能在多数人的共识下谈其因果法则?但是《楞严经》卷二说:「阿难,汝虽先悟本觉妙明,性非因缘,非自然性;而犹未明如是觉元,非和合生及不和合。」在这段经文中,释迦牟尼佛告诉阿难,虽然他对他的本觉(能觉的本体,具有妙明的特性)已经能够悟到不是可以由因缘法则求得了解,也不是自然就有的;但尚未能了悟这种本觉既不是和合(因缘和合)能生出的,也不是不和合能生出的。换句话说,本体(自性)的存在问题,不是任何因缘法则或因果关系所能诠释的。它是超出世间因果法则的。
当我们追求我们的本来面目时,我们不断离开现象界而趋向本体。追到极处的时候,就进入一种从未有过的经验境界,就是所谓「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起我相人相」的境界,也就是涅盘的境界。假如我们问这种涅盘境界(可以视为我们的本来面目)是怎样存在的?它的因果又是怎样?这只有证到的人才知道。证到的人,可能会说「当时」无我相无人相,不起思维或念头,而且也超越了时间(不生不灭即不变化)及空间(不起分别无垢无净),当然没有甚么因果法则等理念。但是「事后」来检讨这种涅盘境界的何以存在,我们也只能以超因果的看法,来规范这种出世法或无为法的人生经验。关于这一点,我们可以举《六祖坛经》自序品内的一段经文来作说明:「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文中的「何期」,表示六祖对这些自性的特徵感到惊叹,不知怎样会有这些出人预期的特殊境界。换言之,他只是「发现」了有这种本来面目的存在,而不是诠释这种存在。
六·金刚经的无有定法
上面说明,自性的「存在」问题,不能用世间的因果律来解释。但这并不表示出世法(无为法)没有因果关系。出世法的因果关系,比起世间法(有为法)的机率性还要来得不确定。因此,我想用《金刚经》的「无有定法」来描叙它。
《金刚经》无得无说分第七,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意思是说,佛陀问须菩提如来得到无上正等正觉吗?如来有说甚么法吗?须菩提的回答是:如照他所了解的来说,没有一定的法是无上正等正觉(即不执著某种一定的境界,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也没有一定的佛法是如来可以说的。为甚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是不可以执取的(执取即有相,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甚至也不可说,它不是「法」,也不是「不是法」(不能有定见,即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这又是为甚么呢?所有修道有成的人,都是在「无相」或「空」的方面(无为法方面),显现其不同成就的差别。
换言之,这里所涉及的因果,是属于「空」或「无」方面的无为法,因此无有定法,也就是不能有所「确定」或「认定」。类似这种情形,在《金刚经》的一相无相分第九中,佛陀说:「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这种不能确定的情形,有些类似科学界中的测不准原理。当你要「确定」一电子的位置时,这一确定就给了这个电子极严重的影响,它的动量立刻变到无穷大,它再也不是原来电子的行为了。在出世法里,只要你一有「认定」或心上有「确定」,即是心中有相,不是无相,这就离开了出世法或无为法的范围,严重影响到无为法的因果关系。
《金刚经》常常出现「三句话」的句型,如「佛说波罗密,即非波罗密,是名波罗密。」这三句话本质上应是顿修顿证的特殊修行方法(请参考拙著《我们的摩尼宝珠》书中的「甚么是般若法门」,慧炬文库三○一三);但更详尽扎实的解法,是把它看成一心三观的修行方式。 [参考:吴润江先生注释的《金刚般若波罗密经讲义》]。
当然,也可以作其他解法(《金刚经》注解者凡八百余家)。不过,这三句话是否包含因果关系呢?我想应该是可以的。譬如说,第一句(假观)可以当作因地法行的因,第三句(中观)可以当作果地成就的果。这因与果的关系,也是很不确定的;修一心三观的人很多,成就中观的人却是很少。
世出世间的因果不单是不确定,无有定法,甚至当事人还不一定清楚。现举一个类似神话的例子来谈吧!假设有一位经营大事业的某人,平日助人信佛作了不少功德,这时候事业遇上了挫折,身体健康也发生了严重问题,颇难度过。另有一位修行极高的人,由于某种因缘受其所感,于是在「定」中给他甘露,使他的健康日形增进,但他只是诧异,不知是吃甚么药好的。他种了些好因(作功德),也得了好的果报,但他完全是不知情的。这种因果很不确定,因为感动这样的高人,需要相当巧的缘份,不是每个好心人都能得到的。
用「无有定法」来描叙出世法的因果关系,就「不确定」的程度而言,比机率性的因果律还要来得不确定,已如上述。但如果用肯定性的文字来表达,则《楞严经》的「循业显现」,描述得入木三分。例如,前一段所谈到的某人,做好事能得好报,其实可说是他的业力召感所致。别人的业力 [共业与别业,请参考《我们的摩尼宝珠》,王智益著(慧炬文库三○一三,慧炬出版社一九八九年十月出版)。]
不同,虽「种因」相同,不一定能得到同种果报。诸佛在毗卢性海放光不断加持我们,但我们能否得到?或得到多少?则须看我们的修为了,这也就是循业显现的因果关系。
七·结论
上面谈了很多,我想作一简单撮要。我们先从「世间法」的因果法则谈起,大约分成三个层次:宿命论、因果律、机率论。其中,机率论可以看为广义的因果律。众科学界的因果律,也可分为决定性的(包含统计式的)机率性及本质上的机率性两大类,但后者是基于微观世界里粒子具有波性的二元性。由于巨观世界的自然现象,常常可以视为微观现象的近似情形,因此我们可以说因果律的本质是属于机率性的;但应用到不同层次的问题上时,会有不同的近似状况,有时候决定性的因果与机率性的结果差不多。此外,我们更考虑到出世间的因果,自性的存在问题,是属于超因果的,因为「见性」时的不生不灭境界,不能用世间法的思维理念来了解或描叙。不过,出世法也可以有因果,但同样不是世间的思维理念所能描叙。它虽然可以有因有果,但基本上是无有定法。这很类似物理界微观世界机率论的不确定现象(测不准原理),只是佛学的无有定法比较不确定。最后,我们谈到因果关系的肯定式叙述,可以用「循业显现」四个字。其实,不管是世间法(有为法)、出世法(无为法),一切诸法都可以用《楞严经》的「循业显现」来描叙其因果关系。当然,「业」字无法作清楚的界定,但到了科学领域,它的意义就很明确了。我们生于科学昌明、佛学亟待振兴的时代,世出世间的因果都应该纳入考虑,才能充分提升我们的生活及生命层次。现在,让我们回头来看看最前面所提出的问题。我们的未来将会是怎样?与我们现在种的因有因果关系吗?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即使是机率性的因果关系,只有种「好」的因,才能有得「好」果的机率。机率值的大小,端视「种因」的程度而定。因此,为了将来世界的美好,我们必须重视及推广修佛。否则,人心道德日下,现在的因就是将来的果,将来的恶果将是无法避免的。
另一个问题是作善事真有意义吗?真有因果报应吗?我们常常看到好人善人吃亏上当,俗语又说「好人命不长」,难道没有因果报应吗?在谈这类问题时,我们应先界定善与恶。这可以从一个人的发心来看,不管处于甚么时代或时空背景,如果他的思想及行为是为多数人著想,那么他的「我」圈子大,就是有善心。菩萨的「我」圈子更大,而且很关心人们,乃至于要度他们一起成佛。佛的「我」圈子更大,大到无量无边,即所谓「法身」的「我」,具足同体大悲心,随时佛光普照救度世人。相反的,恶人愈恶,「我」的圈子愈小,极恶的人只为自己,连妻子儿女都不顾;有的歹徒,强暴后还要杀人灭迹,只是为了自己,完全不顾受害者何等痛苦,他的「我」圈子可以说小到了极限。
好人善人的「我」圈子大,对他个人的利益不会十分计较,也从不去计算或坑害他人;坏人恶人正好相反。所以,当他们聚在一起时,自然是好人善人吃亏上当的机会多。假如好人善人能够真正修心(修佛),每一思想行为都经过自我的检讨,对自己的心理了了分明,那就可以不必吃亏上当了,也可以主动对待恶人或度化恶人,因为他的修心过程与经验,使他对恶人的心,比恶人自己还看得清楚。退一步说,在世人看来,善人或许是吃亏上当,甚至于命不长,但他终日生活在善良安祥的心境下,已经是过著天道的生活,即使命终了,他的灵魂仍然处于他在世时的心里世界,过著天道的生活。所以,行十善即升天,作十恶则入地狱。歹徒未死前已在地狱中,终日担心东窗事发,良心不安(他的不生不灭自性良知仍在,只是被蒙蔽得全然不知而已),妄念恶念一停下来就受到良心的谴责,还要躲避警界的追捕和仇家的追杀,真是够报应的了。所谓六道轮回,不是死后才轮回,生存时的心境就是在六道中轮回。譬如说,一个人在生气(或起恶念)时,他已是轮入地狱道的境地;起贪心时,已入饿鬼道;生嫉妒心,则入阿修罗道;有了傲慢心,最高只能到欲界天;生痴想心,则入畜生道。至于死后,心境差不多是连续的,命终时的境地多半就是灵魂的境地。所以,生时若是嗔心过重,已常居地狱道(如那些杀人、抢劫的歹徒之类),死后仍延续其地狱道的苦楚境地。总之,一切都是循业显现的因果关系,种了恶因终必有其恶果,因果是不爽的。在这里,我想举下面几句俗话作为结束,这几句俗话除了劝善之外,的确含有其机率性因缘果的真理,即: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录自:佛教文摘】
成军按:依照物理学,系统在受到外界作用影响之后总会存在一个特定的作用时间才会发生反应,即由因而到果不一定是瞬时发生的,正所谓“不是不报,日子未到!”
文珠法师讲述 1991年于香港佛教文化中心
一、宗教与人生
二、宗教的演变
三、佛教与宗教
四、佛教与科学
一、宗教与人生
宗教是甚么?宗是宗旨,教是教化,确立一定的宗旨,教化社会人群,谓之宗教。可以说,宗,是一种亲自体证的特殊经验,教是将自己亲证的经验,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使人了解信受奉行。所以,宗教该是圣人之言,被于下者,令人尊敬,崇拜而能长善救失,改住修来。
例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所体证的人生真理,谓之宗,释尊本乎自己所证的人生真谛,介绍给众生,令众生和自己一样,也能够体证人生真谛,获取特别经验,谓之教。原则上,宗重于证,教重于解,证解合一,知行并进,谓之宗教。因此,宗教该是真实的,亲切的,绝非谎言,更不可假设或捏造。
不信仰宗教的人,是无法理解宗教的特殊经验,误以为宗教是属于迷信,或是人类愚昧的幻想。殊不知宗教是人类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因为人是具有知情意精神活动的高等生命,知属理性,情属感性,意属灵性。理性用于文学发展、哲学思考,与科学发明。感性用于艺术的创作、情感的发挥,和人与人间情感的交流与维系。至于灵性的开拓,便是宗教信仰,情神文明,和人格的提升。
因此,自从有人类史以来,无论是那一时代,那一民族,都不曾离开宗教信仰。如果没有宗教信仰的时代,该是黑暗的时代;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该是野蛮的民族;没有宗教信仰的人生,该是缺憾的,愚昧无知的人生。准是可知,宗教之于人生,是何等的重要。而宗教与人生的关系,又是何等的密切。可以说:人类在正常生活中,是不可能没有宗教信仰的。
二、宗教的演变
宗教的演变,是随著人类知识的进步而渐次提高。古之人,每感外在自然界的压力非常强大,既不可能克服,也不可能抗拒,唯有服从之,崇拜之。当五谷丰收时,拜社稷之神;风雨不调时,拜风神雨神;地震海啸时,拜地神龙神;或出海捕渔时,拜祭天后;疫症流行时,拜祭瘟神;蝗虫为害时,拜祭蝗神;甚至花草树木,猪犬牛羊,无论动物植物,都拜祭一番,以求神力庇祐,以保平安。是以形成多神的宗教,流传于民间。
由于人类知识不断提高,想像力也愈来愈强,以为宇宙的奇妙,人生的秘奥,必由一真神主宰或创造,于是一神教的信仰,便代替了多神教。一神教将多神教的迷信、滥信,以及神棍行骗种种毛病扫除,未尝不是功德;可是一神教的狂妄自大,以造物主自居,信仰者必须屈己事主,作为主的奴仆,一切成就都归功于主,甚至个人的生命财产,都是属于主的,使人性无法抬头,人生意志,无法自由发展,人生意义与价值,也无从确立;人生如此,难免遗憾。特别是十七世纪的中叶,宗教思想,极端混乱,竟领导教徒,走向独裁与专横,为宗教史写下黑暗的一页,实在是人类精神文明的污点。
佛教,虽是古老的宗教,虽然诞生在公元前六世纪,但佛教却脱离神权的统治,而著重于表达人的意志,提高人的理想,促进人的觉悟。希望凭借宗教信仰来净化人生,改善人生,使人生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使神权的宗教,变为人权的宗教,使民族的宗教,变为世界的宗教。不但舍弃宗教领域的独裁与专横,同时进而由人性的提升,变为人性的真善美化,甚至自由平等,觉悟成佛。使宗教成为世人的福音,落实救世救人的职责。所以佛教与人生的关系更亲密,更有助于人生。
三、佛教与宗教
佛教,具有一般宗教的热忱,但没有一般宗教的迷信。佛教,虽有一般宗教的仪式,但没有一般宗教的专权。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谨以启发人性,促进人性觉悟为职责,绝不会左右人的意志,支配人的前途。所以十法界圣凡,十方佛国土,任由信仰者自由选择,并不限于往生天国。
佛教的教义,是基于理性平等,所以人人皆可以成佛,皆可以自创佛国,皆可以自任教主,绝对没有主仆之分,阶级之别。佛教慈悲博爱的精神,不问冤亲,不分种族,不论人畜,平等救济,不会只限于爱人类。所以佛教,可以说是宗教,但绝非一般的宗教,而是理性的,纯善的,正觉的,文明而又平等的宗教。
由于佛教是崇尚理性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必然获得真理的启示,而转移虚妄的知识,成为至真的智慧。因而认识人生,了解自己。不再为物欲的蒙蔽,摆脱烦恼的困扰,使自己从缺憾的生命,跨进圆满的生命;从迷惘的世界,进入真理的世界;建立人生理想,成就理想人生。
由于佛教是主张纯善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可以转移盲目的感情,成为至善的慈悲,因而放弃自私,舍离残暴。不再为追求私我的享受而损人利己,危害群众。反而本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同情心、正义感去入世,救世,乐与天下,忧与天下;纯以拔苦与乐为职责,以觉世牖民为己任;使人的情感臻于至善,使人的社会和谐安宁,使人的世界共存共荣,共享太平。
由于佛教是正觉的宗教,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可转移人性的愚痴,成为觉悟的灵性,去妄存真,背尘合觉。不再为错觉、幻觉的驱使,将人圣洁的灵魂,推落罪恶的陷阱;反而能在迷惘的苦海中,提升灵性,趣向觉道,拾回迷失已久的真心,恢复灵性的光明,最后成为大雄,大力的救世主,拯救天下苍生,造福社会群众。
正因为佛教是理性的,能转移人虚妄的识心,成为大智大慧的真理生命;佛教是纯善的,能转移人残暴的个性,成为大慈大悲的救世者;佛教是正觉的,能促进人性的觉悟,成为大雄大力的正觉佛陀。使人的知情意同臻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所以佛教绝对不同于其他一般的宗教,可以说:佛教是超越的,圆满的,正觉的,平等又文明的宗教。
四、佛教与科学
1、佛教与科学的比较
佛教与科学,都想揭开宇宙人生的秘奥,都想了解人生构造的原理,都想解救人生的困苦,和造福社会人群。二者研究都是用演绎与归纳方法,二者研究范围也离不开因果定律。可惜科学的观点,仅基于数理、物理,所以科学研究的对象,只限于物质现象,无法透视物质的本体。其研究结果,也只限于物理,似理而非真理。
佛教的重点,在于人灵性的寻求与证得,所以佛教能从物质现象,透视物质本体;不但从因果定律关系,发现宇宙人生构造的原理,同时认识人生的意义与目的。结果是真理的证得。科学家们所发现的物理,似理,在不断的求证中,同时也不断被推翻,人们美其名曰科学进步,实则是科学知识的不究竟。
至于佛陀所证的真理,数千年来仍然迄立不动;无论时代巨轮进入任何世纪,绝不可能抛弃佛所发掘的人类智慧。无论科学如何进步,也无法推翻佛所体证的人生真谛。因为,科学知识仅限于人类意识范围;虽然,近代科学家,已作有限度的放弃主观,用较客观的态度来研究自然,但所谓客观,仍然未能超越人的意志,始终在六根对六尘的境界内兜圈子,无法突破人的幻想与错觉,更无法冲出物质的黑幕,而发挥人灵性光辉的一面。
佛教,主张无我,不但放弃自我的主观,连放弃自我主观的客观亦不存在,甚至连客观不存在的概念亦不可得,彻底扫除人性中的妄想、幻觉、错觉与不觉,以人性本具的如如智,证如如理,所谓理智一如。这种理智一如的内发智慧,及亲自体证的真理,并非科学家们坐在科学馆中,可以用仪器解剖出来;正如解剖一具尸体,无法捉摸其灵魂一样。但这真理却是全人类所追求之鹄的,也是科学家们朝夕思索的对象。
还有佛教所推动的慈悲,绝非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可以实验;正如父子之亲,夫妇之爱,道德之美,正义之善,科学家们无法拿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样。但这慈悲的精神,正是人类今日急切需要的精神文明。今日人类心灵的空虚,精神的苦闷,生活的彷徨,生命的威胁,现实的恐怖与困扰,已经打破历史纪录,请各位想想,这些不幸,何以不发生在遥远的原始时代,而出现在科学极端发达的今天。我认为主要的原因,是科学缺乏宗教修养,忽视精神文明,过于倾向物质享受所致。特别是缺乏佛教慈悲的思想,博爱的精神,所以在功利主义策划下,在利欲薰心的环境中,科学的发明,竟然变为残杀人类的武器,人类发明科学,科学反而毁灭人类,这何止是廿一世纪的危机,抑亦是现代人的耻辱。
2、佛教可助长科学的发明
我们要解救现实世界的危机,洗刷现代人的耻辱,非运用佛教的真理,驾驭科学的野马,进入道德的正轨不可。因为佛教的真理体证,及道德的发扬,实在有助于科学的进步与发明。例如,释尊在二千五百多年前,无需借助科学仪器,但凭佛眼观察,已经知道一钵水中,有八万四千虫。又如佛的宇宙观,认为宇宙是广大无涯,不可限量;其间充塞无量无数无边的三千大千世界,我们所见的太阳,周围都有地球,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等九个大行星,及廿七个卫星,一千一百多个小行星。由如是众多星球所构成的太阳系,在佛教名为一个小世界。积一千个小世界,为一个小千世界,以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个中千世界,再以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个大千世界,每一个大千世界,名为一个佛国土;而宇宙间佛国土之多,实不可限量。
弥陀经说:‘从是西方过十万亿佛士,有世界名曰极乐’。药师经佛告曼殊室利:‘东方去此过十殑伽沙等佛土,有世界名净琉璃,佛号药师如来…。’如是东南西北,四维上下,十方都有无量佛国土;然每一佛国土中,皆有无量众生居住,为诸佛教化的对象。
现代科学,始知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不过是太阳系中一个小行星,而太空中竟然有数不尽的太阳系,但仍未敢肯定千千万万无数个太阳系中是否有生物存在。如果科学家们,肯研读佛经,不难再次证明佛经所说,十方世界中,有无量无数众生存在的正确性。
特别是在佛教小乘教典中的俱舍论,大乘经典中的楞严经,以及成唯识论等经论,对世界的构造,及人类精神的分析,都是用科学的演绎法与归纳法去探讨。凡是众生既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所能分别的,皆符合科学,皆可采用科学的方式来研究。凡非前六识所能分别的,就必须运用特殊的般若智慧来观照。这般若智慧,已超越科学领域,何止远胜于科学,还能辅导科学,助长科学的发明,修正科学对宇宙人生的曲解。如果科学家们肯研究佛学,将不难揭开宇宙的秘奥,发现人生的真谛,为世界人类开创更光辉、更美丽的远景。
3、佛教可平衡科学的发展
近百年来,由于科学的长足进步,的确已经改善人的生活环境,改善人的医药服务,改善人的卫生设备等等。例如,现代建筑造型的美观,室内设计的进步,卫生设备的讲究,空调控制的便利,以及日常用品的电器化,以及饮食营养的丰富,较之上古时代,茹毛饮血,固然相去天壤,即与科学落后国家对照,亦使人有天堂地狱之感。人们在物质方面,已经获得穷奢极侈的享受,当然是拜科学所赐。可惜,与之同时,却被科学推落物欲陷阱,使人生活脱离道德正义,陷人生于不义,这又是何等可悲的事实。
人为了追求更丰富,更高级的物质享受,不得不努力赚钱,甚至偷钱,抢钱,以为有了钱,名誉、地位、娇妻美妾,洋房汽车……无不随之而来,于是金钱成为人生命的主宰,人竟沦为金钱的奴隶。多少人因金钱而作奸犯科,多少人因金钱父子不和,又多少人为追求金钱而神魂颠倒,百病丛生。殊不知金钱并非万能,世界上很多东西,并非金钱可能买到;何况,有钱的人并不一定快乐。因为有钱的人,既要妥善保管财产,免他人抢劫敲诈;更要投资保值,免遭受贬值的损失。终日营营役役,忙碌不堪,万一股票滑落,或经营失败,个中苦况,实非贫穷之人可能想像。
此外,所定居之国家,一旦受到外侵或内乱,生命财产,固然难保;然水火无情,亦可使人财富毁于一旦;或治安欠佳,盗贼为患;或儿孙不肖,吃喝嫖赌,皆可以令人倾家荡产,床头金尽。所以大智度论:‘勤苦求财,五家所共,若王,若贼、若水、若火、若不肖子。’
何况,人命无常,青春不永,转瞬鸡皮鹤发,老死将至,家财万贯,又何济于事?可惜,科学家们无暇关照这些问题,大都沉醉于物质开发,无法突破物质的范围。而现代人也就无法跳出欲海狂澜,形成人与人争、国与国争的混乱时局。如果科学家们,肯在促进物质文明的同时,兼顾到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采纳佛学寡欲知足,安贫乐道的戒条以修身,推展佛教无我大悲的精神以利人,使人类社会物质与精神获得平衡发展,必能补救科学偏于物质所造成的后患。所以罗素博士说:‘在真理发掘方面,科学需要佛教;在物质文明方面,科学更需要佛教。’孙中山先生亦说:‘佛学能补救科学之偏。’确是至理名言,发人深省。
4、佛学可化解科学的危机
回顾近年科学的导向,是毁灭性武器的发明,多于建设性的设备。假如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假如核子战争发生,世界人类的悲惨结局,科学家们实难辞其咎。当时代杂志,最近访问前苏联领袖戈巴卓夫,问他美苏关系时,他说:‘今天的情势非常复杂,非常紧张,到目前为止,我只能说它具有爆发性。’美国列根总统亦说:‘人类正朝向核子大毁灭的路上走。’可见,近来科学致力于核子武器的发明,已给人类带来莫大的威胁,核子战争,已逼近眉睫。英国核子科学家富兰克巴勒帝,曾主持斯得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十年,他说:‘很多人都怕核子战争将会发生,而事实上有很好的理由,人们可以相信核子战争发生的可能性愈来愈大。第一个原因,是苏美两国现在所制造的核子武器,比以前更有威力,更有利于核子战,而不再只是具有制止作用而已,核子武器,现在完全著眼于致命的第一击,核子制止时代已经过去了。第二个理由是愈来愈多国家有生产核子武器的能力,核子武器愈来愈多,发生核子战争的可能性就愈大,我们显然是生长在一个危险的时代了。’
有些政冶家和战略家谈论‘有限制的核子战’,或‘延长性的核子战争’。我认为这都是没有意义的空谈,只要一颗核子弹头在欧洲爆发,就会引起全面性的战争,认为这种过程可以控制是在幻想。在各种情况下,只要仍然存有很多核子武器,任何一方都不可能先竖白旗投降。据可靠的统计,现在美国有八十二个洲际弹道导弹,苏联有三十五个,英国有三十五个,法国有三十六个,只需要其中百分之零点五的核弹爆发,便可以造成科学家所称的‘核子冬天’以及‘黑雨’。
黑雨是甚么呢?科学家们认为当核子爆炸后,便开始下黑雨。因为核子爆炸,会不断冒出浓稠的原油。以及很大的浓烟,直冲云霄,浓烟结集水气,像小雨珠般降落地面。任何人碰到都会受到极大伤害,因为它含有极强的放射性。黑雨会一连下好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几天,同时致命的放射性尘埃,也会降落,同样使人的皮肤造成严重伤害。
当世界核战爆发时,全世界的油田将一个接一个的成为火海,工业化的国家,如果有三百亿吨的石油燃料著火,将会冲出五亿吨的浓烟。而在城市百分之三十的易燃物,包括建筑物沥青,石油产品等等都会燃烧,会造成十五亿吨的浓烟冲向天空。百分之二十的森林会著火,而产生三亿吨的浓烟,总共是二十三亿吨的浓烟,便约有一亿八千万吨的黑粒子冲入太空的同温层,地球的气候将会发生猛烈的改变。因为这片黑色的大黑幕,将笼罩地球影响日照。北半球的一大片烟幕将冲入同温层跨过赤道吹到南半球,这大约二周时间可完成。一个月后,地球将成为灰色星球,太阳照射到地球的强度,将只有正常量的百分之一,白天会像满月时的夜晚一样,温度也将发生极大的改变。核子弹爆炸后十天,欧洲,苏联,北美将被冰层所覆,大陆的冰冷空气会吹向海洋,虽然还不致于冷至结冰,但会刮起大风,而造成大陆的海洋将会结冰,这就是科学家所谓的‘核子冬天’。
如果核子冬天延续一年,南半球将也会冰结,冰寒将摧毁南半球的各物及人,虽然南半球离核子战场很远。地球失去它原有的表面及植物,气候也发生极大改变,阳光就是干旱的代表,雨即代表洪水,高山崩陷,沙漠风暴刮起。今天地球人口是四十八亿人,这些人经过核子战争的浩劫,将会有十亿人暂时生存。这些残存的人将被残酷的命运所摆布。全世界到处都是放射性疾病,传染病也到处都是。在核子冬天已没有医疗服务……饥饿将再度进入第三世界。
以上资料,是大卫.马歇尔在其‘思想不可思议的结局’一文中,采自‘核子武器的影响’一文,是巴勒比博士与一群日本、美、苏、英等科学家所做的研究,想像核子冲突后的可能结果。这种想像恐怖的结果,若然不幸变成事实,人类简直没有前途可言。除非政冶家、科学家们,肯为人类前途著想,转移方针,将用于制造核子武器的精神、时间、与金钱,移作发展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以驱除人性的残暴,清理人心的自私,实行以佛教慈悲博爱,无我大悲的精神,来化解科学所造成的危机,始可拯救人类今日面临的厄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