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2-21 10:42 编辑
在佛的境界里,心法与色法是圆融无二的。所以佛能将三千大千世界入于一毛端,三千大千世界不会减小,一毛端亦不会增长,宇宙的山河大地以及一切都在佛的心中。
但在凡夫的境界里,心法就是心法,色法就是色法。同时心法会影响色法,色法也会影响心法。譬如一个人生病了,他会感到心烦,而当他感到抑闷,许多东西都会变得不顺眼,连平常最喜欢吃的东西也难以下咽等等。
譬如:一个人生起嗔念,气脉马上起变化;如果他发起了大菩提心,心轮的脉结则很容易打开。等等。同样,气、脉、明点的修持,可以消除修行的障碍以增加定力。
在汉地,有大德曾说:“身安而后道融。”密续的经典也开示:“一个人证悟自性的缘起与四大的调柔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都是在告诉我们没有证悟以前色法一样不可忽视。
其实在大乘的经典中也讲到:缘起即是性空,性空即是缘起。凡夫以缘起为实有而枉受轮回的种种痛苦。佛菩萨体悟缘起的当下即是性空,并以缘起为妙用广度一切有情,由是不住轮回亦不住涅盘。所以在密乘修行的最高层次,一切法皆是修行的方便,甚至杀、盗、淫、妄、酒等等。当然,我们现在都做不到这一点,但是我们应该知道:任何一个缘起法你用得好就有功德,用得不好都是业障。
世间关于风水的说法也是一样,看你怎么去用它。
用得不好,去骗取众生的钱财,它就是佛戒的五种邪命之一。用得好,可以成为利益众生的方便。那么风水到底有没有呢?
外在的四大与内在的四大其实一样。都是我们自心所变现的色法,所以都可以直接影响我们的心境。就好比我们到一个吉祥殊胜的道场,就会生欢喜心、身心舒畅;到了那些专门行十恶业的地方,就会感到烦躁一样。有些修气、脉、明点的弟子可能知道,到一个地方,或者和一些业障深重的人接触之后,你的气、脉、明点马上会起相应的反应,有时甚至是呕吐,等等。这也是为什么密行者不应与毁谤上师三宝者为友的原因。
一个人具有大福报,会显现大福报的相。一个地方的吉祥与否也是可以从外相上看出几分。但一般人看风水只能套用一些公式去看到它的外表,而看不到内在的东西。就象他只会看一个人的外相漂亮与否,而看不出他的内心善恶。而大成就者不用什么公式,在自性的明觉中就能知道你里里外外的一切。
佛法对于地理的看法犹如对面相的看法一样,不会象世间人说面相好就一辈子都好,面相差就一辈子都差。都是缘起之法,因此都是无常,可以改变的。正象一个人虽然天生福相,但如果此世专行恶业,面相必然变坏。反过来,一个行大善的人,不仅可以改变不好的命运,连面相都会改变。地理也会因为居住者的善恶业而受影响。其实这个道理很容易明白,就象我们地球的环境为什么一天天恶化呢?因为众生的业障越来越重,人们的向善之心越来越弱的缘故。所以,风水只能是一种辅助,关键还是在于我们的心。
心法与色法无二。所以佛和大成就者,可以用他们本性的不可思议的妙用来调柔内在的四大,甚至外在的四大亦能调柔。所以我们常听说大成就者被扔到火堆里,火堆变成了湖等不可思议之事。佛经中也常记载佛在讲经说法之前,先令大地六种震动,为什么要六种震动呢?就是要先调柔外在的四大,令众生生起向法之心。所以我们如果能到大成就者闭关修行过的道场去修持,自然可以获得加持,成为修持上很好的助缘。
利用风水来选择道场、选择闭关之处,对一位瑜伽行者来说是必要的。但我发觉在汉地,人们往往利用风水为死去的祖先找墓地,这其实是十分愚痴的行为。
在藏地,人死之后,一般都会请活佛或寺院的僧人为他们念经超度,希望他们早日转世投胎,不要再来找自己家人的麻烦。但在汉地,人们却不肯让他们超脱,千方百计为他们找住处(墓地),礼拜供养、求保佑。而他自己还没断烦恼,自身都难保怎么能保佑你呢?
伽耶山顶经
元魏天竺三藏菩提流支译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住伽耶城伽耶山顶塔初得菩提。与大比丘众满足千人俱。其先悉是编发梵志。应作已作所作已办。弃舍重担逮得己利尽诸有结。正智心得解脱。一切心得自在。已到彼岸皆是阿罗汉。诸菩萨摩诃萨无量无边。皆从十方世界来集有大威德。皆得诸忍诸陀罗尼诸深三昧具诸神通。其名曰文殊师利菩萨。观世音菩萨。得大势菩萨。香象菩萨。勇施菩萨。勇修行智菩萨等而为上首。如是诸菩萨摩诃萨其数无量。并诸天龙夜叉乾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睺罗伽人非人等大众围绕。尔时世尊独静无人。入于诸佛甚深三昧。观察法界而作是念。我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得一切智慧。所作已办除诸重担度诸有险道。灭无明得真明。拔诸箭断渴爱。成法船击法鼓吹法[彖/虫]建法幢。转生死种示涅槃性。闭塞邪道开于正路。离诸罪田示于福田。我今当观彼法。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何等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者是所证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为以身得。为以心得。若以身得。身则无知无觉。如草如木如块如影无所识知。四大所造从父母生。其性无常。假以衣服饮食卧具澡浴而得存立。此法必归败坏磨灭。若以心得。心则如幻从众缘生。无处无相无物无所有。菩提者但有名字世俗故说。无声无色无成无行无入。不可见不可依去来道断。过诸言说出于三界。无见无闻无觉无著无观离戏论无诤无示。不可观不可见。无响无字离言语道。如是能证菩提者。以何等智证菩提者。所证菩提法者。如是诸法但有名字但假名说。但和合名说。依世俗名说。无分别分别说。假成无成无物离物无取不可说。无著彼处无人证无所用证亦无法可证。如是通达。是则名为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异离异无菩提相。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在大众中立佛右面。执大宝盖以覆佛上。时文殊师利默知世尊所念如是。即白佛言。世尊。若菩提如是相者。善男子善女人。云何于菩提发心住。佛告文殊师利。善男子善女人。应如彼菩提相而发心住。文殊师利言。世尊。菩提相者当云何知。佛告文殊师利。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一切世俗名字语言。过一切响无发心发灭诸发。是发菩提心住。是故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过一切发是发心住。文殊师利。无发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物发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无障碍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法性住。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执着一切法。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破坏如实际。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不移不益不异不一。是发菩提心住。文殊师利。发菩提心者如镜中像如热时炎。如影如响如虚空如水中月。应当如是发菩提心住。尔时会中有天子名月净光德。得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问文殊师利言。诸菩萨摩诃萨初观何法故行菩萨行。依何法故行菩萨行。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行以大悲为本为诸众生。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大悲以直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直心。以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于一切众生平等心。以无异离异行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无异离异行以深净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深净心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以六波罗蜜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六波罗蜜以方便慧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方便慧以不放逸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不放逸以三善行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三善行以十善业道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十善业道以持戒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持戒以正忆念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忆念以正观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何为本。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正观以坚念不忘为本。天子又问文殊师利。诸菩萨摩诃萨有几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四种心能成就因能成就果。何等为四。一者初发心。二者行发心。三者不退发心。四者一生补处发心。复次天子。初发心如种种子。第二行发心如牙生增长。第三不退发心如茎叶华果初始成就。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果等有用。复次天子。初发心如车匠集材智。第二行发心如斫治材木净智。第三不退发心如安施材木智。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车成运载智。复次天子。初发心如月始生第二行发心如月五日。第三不退发心如月十日。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月十四日。如来智慧如月十五日。复次天子。诸发心能过声闻地。第二行发心能过辟支佛地。第三不退发心能过不定地。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安住定地。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学初章智。第二行发心如差别诸章智。第三不退发心如算数智。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通达诸论智。复次天子。初发心从因生。第二行发心从智生。第三不退发心从断生。第四一生补处发心从果生。复次天子。初发心因摄。第二行发心智摄。第三不退发心断摄。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摄。复次天子。初发心因生。第二行发心智生。第三不退发心断生。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生。复次天子。初发心因差别分。第二行发心智差别分。第三不退发心断差别分。第四一生补处发心果差别分。复次天子。初发心如取药草方便。第二行发心如分别药草方便。第三不退发心如病服药方便。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如病得差方便。复次天子。初发心学法王家生。第二行发心学法王法。第三不退发心能具足学法王法。第四一生补处发心学法王法能得自在
尔时。大众中有天子名定光明主。不退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时定光明主天子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等是诸菩萨摩诃萨毕竟略道。诸菩萨摩诃萨以是略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文殊师利答言。天子。诸菩萨摩诃萨略道有二种。诸菩萨摩诃萨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方便道。二者慧道。方便者知摄善法。智慧者如实知诸法智。又方便者观诸众生。智慧者离诸法智。又方便者知诸法相应。智慧者知诸法不相应智。又方便者观因道。智慧者灭因道智。又方便者知诸法差别。智慧者知诸法无差别智。又方便者庄严佛土智慧者庄严佛土平等无差别智。又方便者入众生诸根行。智慧者不见众生智。又方便者得至道场。智慧者能证一切佛菩提法智。复次天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略道。诸菩萨摩诃萨以是二道。疾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何等为二。一者助道。二者断道。助道者五波罗蜜。断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碍道。二者无碍道。有碍道者五波罗蜜。无碍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漏道。二者无漏道。有漏道者五波罗蜜。无漏道者般若波罗蜜。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有量道。二者无量道。有量道者取相分别。无量道者不取相分别。复有二种略道。何等为二。一者智道。二者断道。智道者谓从初地乃至七地。断道者谓从八地乃至十地。尔时。会中有菩萨摩诃萨名勇修行智。问文殊师利法王子言。何谓菩萨摩诃萨义。何谓菩萨摩诃萨智。文殊师利答言。善男子。义名不相应。智名相应。勇修行智菩萨言。文殊师利。何谓义名不相应。何谓智名相应。文殊师利言。善男子。义名无为。彼义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何以故。以无变无相故。义者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以本不成就义故。是故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义者不移不益。无有一法共相应。无有一法不共相应故。善男子。智者名道。道者心共相应非不相应。善男子。以是义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复次善男子。智名断相应。是故善男子。智名相应法非不相应法。复次善男子。智名善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十二因缘是处非处。善男子。以是义故。智名相应非不相应。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智。何等为十。一者因智。二者果智。三者义智。四者方便智。五者慧智。六者摄智。七者波罗蜜智。八者大悲智。九者教化众生智。十者不着一切法智。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智。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发。何等为十。一者身发。欲令一切众生身业清净故。二者口发。欲令一切众生口业清净故。三者意发。欲令一切众生意业清净故。四者内发。以不虚妄分别一切诸众生故。五者外发。以于一切众生平等行故。六者智发。以具足佛智清净故。七者清净国土发。以示一切诸佛国土功德庄严故。八者教化众生发。以知一切烦恼病药故。九者实发。以成就定聚故。十者无为智满足心发。以不着一切三界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发。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行。何等为十。一者波罗蜜行。二者摄事行。三者慧行。四者方便行。五者大悲行。六者求助慧法行。七者求助智法行。八者心清净行。九者观诸谛行。十者于一切爱不爱事不贪着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一种无尽观。何等为十一。一者身无尽观。二者事无尽观。三者烦恼无尽观。四者法无尽观。五者爱无尽观。六者见无尽观。七者助道无尽观。八者取无尽观。九者不着无尽观。十者相应无尽观。十一者道场智性无尽观。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一种无尽观
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对治法。何等为十。一者对治悭贪心。雨布施雨故。二者对治破戒心。身口意业三法清净故。三者对治嗔恚心。修行清净大慈悲故。四者对治懈怠心。求诸佛法无疲倦故。五者对治不善觉观心。得禅定解脱奋迅自在故。六者对治愚痴心。生助决定慧方便法故。七者对治诸烦恼心。生助道法故。八者对治颠倒道集实谛助道生不颠倒道故。九者对治不自在心。法时非时得自在故。十者对治有我相。观诸法无我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对治法。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十种寂静地。何等为十。一者身寂静。以离三种身不善业故。二者口寂静。以清净四种口业故。三者心寂静。以离三种意恶行故。四者内寂静。以不着自身故。五者外境界寂静。以不着一切法故。六者智功德寂静。以不着道故。七者胜寂静。以如实观圣地故。八者未来际寂静。以彼岸慧助行故。九者所行世事寂静。以不诳一切众生故。十者不惜身心寂静。以大慈悲心教化一切众生故。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十种寂静地。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得菩提。非不如实修行得菩提。善男子。云何名为诸菩萨摩诃萨如实修行。善男子。如实修行者如说能行故。不如实修行者但有言说。不能如实修行故
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智。如实修行道。二者断。如实修行道。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调伏自身如实修行。二者教化众生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功用智如实修行。二者无功用智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善知分别诸地如实修行。二者善知诸地无差别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离诸地过如实修行。二者善知地地转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复次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如实修行。何等为二。一者能说声闻辟支佛地如实修行。二者善知佛菩提不退转方便如实修行。善男子。是名诸菩萨摩诃萨二种如实修行。善男子。诸菩萨摩诃萨。有如是等无量无边如实修行。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学如实修行。诸菩萨摩诃萨。若能如是如实修行者。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以为难。尔时佛赞文殊师利法王子言。善哉善哉。文殊师利。汝今善能。为诸菩萨摩诃萨说本业道。诚如汝所说。说是法时。十千菩萨得无生法忍。文殊师利法王子等。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伽耶山顶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