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9 09:36:04
|
显示全部楼层
佛教是一种净心的智慧
纯一法师看起来比他的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这种年轻不仅体现在他的面相上,也体现在他的与时俱进上。在反对邪教的主战场,在许多社会公益活动场所,人们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此次“让心灵充满阳光”大型佛学文化公益讲座,纯一法师已答应来深圳和晶报读者分享他的智慧。在他即将启程来深之际,记者电话采访了他。
佛教近年在我国社群中所发挥的凝聚人心的力量,及其对邪教的有力抵制,已然证明其人格道德价值取向及利己利群的和谐功能之存在。”
“佛教看待人性,即谓人人自性具足,悟得时,千圣一心,无高下之别,一阐提亦可成佛,据此,下堕之势亦可解除;悟不得时,人们往往会以一偏而救治另一偏,则利虽有而害亦随之而来。”
纯一法师简介
释纯一,男,汉族,祖籍江西。1964年1月生,1982年9月出家。中国佛学院(南京)栖霞山分院毕业,蒙一诚大和尚传法,为临济宗第46代传人、沩仰宗第11代传人。现为江西省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中国反邪教协会理事,江西省第十一届人大代表,江西省佛教协会会长,南昌佑民寺方丈,南昌市政协常委,南昌市佛教协会会长,南昌慈善总会常务理事。
佛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佛教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因为其生死轮回观、善恶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高度融合。】
晶报:如今兴起国学热,把中国传统文化重新提升到一个高度,但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佛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纯一法师:中国的国学教育应该包括以儒家文化为基础、佛道二家为交融的传统文化。儒家强调入世,安身立命;佛道强调超越,在世间安身立命的同时,追求个体乃至众生的最终解脱,也就是哲学上所谓的“生命的终极关怀”。
晶报:佛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其被忽视有着深沉的历史原因,好在如今被社会广泛接受了。
纯一法师:对佛教而言,幸运的是,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就已明确“信教群众是可以团结的力量”,并把“宗教信仰自由”写进了宪法;改革开放初期又进一步肯定“宗教界也有很大的进步”,并提出“政治上团结合作,信仰上互相尊重”;2001年全国宗教工作会议则更进一步地把中国共产党同信教群众的关系明确为“血肉联系”;而十六届六中全会则直接而明确地提出“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
晶报:事实上,佛教是从国外传入的,只是在传入后被同化。
纯一法师:佛教一传入中国,就立即融入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不仅是由于其教理上的生死轮回观,更重要的一点是其善恶果报思想与中国传统的道德教化高度融合。有人说同化功能是中华文化的魅力之一,也有人说,中华文化没有发生西方的所谓“断裂”以至于阻碍了中华民族的复兴,罪在“同化”。哪种说法更有道理,这是另一个可研讨的问题。
佛教教义有强化“向善”的取向
【佛教教义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净化心灵、自净其意的人格修身之思想资源。而修炼正是为了觉悟。】
晶报:“人之初”,既不是“性本善”,也不是“性本恶”,准确表述应该是人性中有向善的因素。
纯一法师: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佛教宗教情操之教育?为什么佛教的宗教情操与道德取向应该统一起来?佛教的历史回答了这一问题,佛教史上的大德高僧曾以最好的实践范例作出了回答。就学理而言,在净心的精神意向中,本来就存在着“向善”的道德取向,不幸的是现代人过于强烈的世俗生活之欲望,把这一人格完善的精神意向给挤压掉了。
晶报:所以佛教功能的发挥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拂尘”。
纯一法师:佛教是一种智慧,而且首先是一种净心的智慧。佛教教义中有着极其丰富的净化心灵、自净其意的人格修身之思想资源。佛教近年在我国社群中所发挥的凝聚人心的力量,及其对邪教的有力抵制,已然证明其人格道德价值取向及利己利群的和谐功能之存在。
晶报:这其中就需要“觉”和“悟”,而“觉悟”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
纯一法师:佛教看待人性,即谓人人自性具足,悟得时,千圣一心,无高下之别,一阐提亦可成佛,据此,下堕之势亦可解除;悟不得时,人们往往会以一偏而救治另一偏,则利虽有而害亦随之而来。更可怕的则是佛教所说的那种心之“无明”状态,其所导致的是对人性中“善德”理念缺乏最基本的理解,而善德理念恰恰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人们提供的安心立命的最重要精神食粮。
要有所为
得有所不为
【五戒在于止恶,十善在于扬善,这与世间所倡导的“仁义礼信智”基本相似。】
晶报:在人们的认识里,学佛就得受戒,首先要明确不能做什么。
纯一法师:你说的是五戒,五戒者指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对应于仁、义、礼、信、智。从宗教道德观看,五戒显然重在止恶,提倡用慈悲心来对治畜生道的愚痴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饿鬼道的贪婪心态,用慈悲心来对治地狱道的侵害他人的心态。
晶报:止恶还需扬善。那么佛教中的十善就是从正面引导人们应该做什么了。
纯一法师:十善比五戒更详细进行了划分,分成了身、口、意三类,身业为三,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这与五戒同;口业则有四个方面,其中不妄语与五戒同,再就是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而意业则为余下的三个方面:不贪欲、不瞋恚、不邪见。确切地说,“不”也还是戒,而概括为十善,正是从积极的价值意义上去理解,十善即放生、布施、恭敬、实语、和合、软语、义语、修不净观、慈忍、皈信正道。
晶报:可见佛教本身就是叫人向善,难怪民间称受持五戒才能取得人道的资格。
纯一法师:大乘佛教正是基于“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深切大愿,来推崇理想人格的。就世间而言,佛教所要求的五戒十善与古人提倡的“格物致知”、“仁义礼智信”基本相似。
佛教对财富
有深刻解读
【精进而无贪,植福而惜福,舍福而得福,如理作意,如法求财,这是佛教对于人天善趣的生活之道的基本要求。】
晶报:无论是出世还是入世,都避不开基本的生存条件,当然也避不开财富。
纯一法师:佛教视人身为“法器”,然而器质之身,本由物质构成。自然生命的首要律则在求取最基本的生存,生存又首先依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如今,财富不仅代表着人们占有的欲望与诉求,而且人们也把财富当作自我价值证明的外在尺度。问题是,在各种物质条件的巨大可能性空间里,人会产生自然而然的物质牵引力之堕性,这是来自人性的第一怠隋,一切货利、名位、权势实由此发展而来。
晶报:您是说人为物所淹没,忘了自己“为何而来”?
纯一法师:德国宗教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逻辑是:人们活在世上的目的,就是要最终获得上帝之救赎而生达天国;而能否成为上帝之选民,其标准即是道德的完满,换句话说,必须根据它为社会所提供的财富的多寡来衡量。资本主义对财富的热衷追求根植于某种宗教伦理及其关怀,中国的佛教中也有对财富的深层思考。
晶报:想清了世间的事,也就想清了出世的事,佛教是大智慧也体现在这一点上。
纯一法师:如果一个人不相信救赎的概念,如何理性地看待财富呢?佛教在追求涅槃境界终极关怀的同时,一直趋向八正道的生活方式,主张精进而无贪,植福而惜福,舍福而得福,如理作意,如法求财,这是佛教对于人天善趣的生活之道的基本要求。对于财富,博大精深的佛教典籍中有不少关于财富的来源、财富的本质以及财富的获得途径的内容。
花心丈夫毒打孕妻,菩萨显灵罚其下跪
作者:禅语茶仙
今天忽然很想把震撼到自己的那次经历记录下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增强大家学佛的信心……故事的主人公是我一位没有信仰的朋友,在此严重声明没有任何加工的成分,完全是发生在我周围的真人真事……
一天,我和往常一样去资国寺里拜佛,练书法。那天下午一点多,我正和师兄们很认真的在一起写毛笔字,突然接到好友的电话,在电话那头,好友伤心欲绝~~~哭泣得说不上话来,我忙停下手中的毛笔,急切地问她发生了什么事。
只听好友伤心地一边哭一边说:“我好后悔,嫁给他啊”。之前,好友好几次打电话给我,也仅仅是想和我聊天,问我在哪里,基本上每次我都是在寺庙,她每次都会很疑惑地问我,为什么一休息就喜欢去寺里,那不是老年人才去的地方么?好友没有信仰,自然不理解。
好友是位不去寺里的无信仰的外地女孩,外貌秀美,举止优雅,性格温柔的好友,是一名英语老师,为了爱情,从湖南远嫁到我们的福建沿海,现在孩子已经八个月大了。好友从前很少和我们提他的家庭,因为他的丈夫各方面条件都不错,我们一直以为他过得很幸福,可那天从好友的哭诉中,我才第一次了解到好友这段不幸的婚姻,也万万没有想到他的丈夫是那样的一个人。
好友每个月教书还有带学生,多的时候(比如暑假),一个月也能有一万多的收入,可她丈夫是当家的,所以她把每个月辛苦赚到的钱都交给了她丈夫进行分配,没钱时再找老公要点零用,有时自己身上都没剩多少钱。婚后,她发现丈夫和结婚前判若两人,婚前文质彬彬,对她服服贴贴,巴不得把心掏出来给她看;可婚后动不动就对她恶语相加,严重时甚至对她拳打脚踢……在好友怀孕期间,她丈夫不但不懂得好好呵护照顾她,还经常念叨着大着肚子的她怎么越来越难看,而且常常出去应酬喝得浑身酒气回来,说现在的年轻女孩子身材多好多漂亮,哪像她那么难看等等。再后来她不小心发现了她的丈夫居然背叛她,而且还一连发现了三次,每次都闹得快离婚,可每次想想肚里的孩子,她就忍着眼泪没有离婚,而最近她再一次发现自己的丈夫背叛了她。俗话说事不过三,那天对她的打击太大,而她还没说他丈夫几句,没想到他丈夫的拳头就飞了过来,连她丈夫的母亲都看不下去,去拉自己的儿子,亲自去帮自己的媳妇,结果被自己亲儿子一推,老人往后一倒,手都骨折了,可他丈夫居然一点都不懂得认错,还大声骂自己的母亲,怪母亲多管闲事。
好友这次忍无可忍,听着她嘴里念叨着刚生下来的孩子,心里就特别难过,她整整在电话那头哭诉了一个多小时,一直哭着问我怎么办?好友最终还是决定要离婚,可一边说一边还是不忍放弃,想着孩子,不停地哭,看好友那么伤心,我只好不断地在电话那头安慰。
接完电话后回来发现师兄们字都练完了。
没过多久,大概是一周后吧,再次接到好友的电话,这次她说话的语气开心兴奋,和上次有着天壤之别,一开口就说:“XX,你知道么,我老公好像完全变了一个人,他现在对我很好了,谢谢你,谢谢你,谢谢你,我终于明白你为什么那么信仰佛教了,佛教太好了!真的有佛!真的有神灵!太感谢了,太感谢了!”我被她这突如其来的电话给说晕了。被她谢得茫然不知所以然。她紧接着上气不接下气地说:“他真的完全变了一个人,他这次哭着求我原谅他,向我保证今后再也不会做对不起我的事了!我原谅他以后,他就开始帮我做家务,很会心疼我,对我嘘寒问暖,非常体贴,生怕我钱不够用,从里到外完完全全变了一个人,前两天还花了不少钱买了六七套名牌衣服回来给我等等。”
原来从那天我在寺庙里接完她的电话后,就在第二天,他丈夫的几个朋友忽然约他去昭明寺玩。(注:他丈夫的那帮朋友以前没约他丈夫去过,那天不知为何心血来潮)。就在那天,他丈夫遇到了一个老和尚,居然一见到她丈夫,就开始很严厉地批评她的丈夫,最让他丈夫不解和难以置信的是,这位老和尚对他们家里发生的所有事情全都了如指掌,当中包括一些不可能被人知道的细节,而他丈夫从来没见过那个和尚,所以当场就被老和尚说的话给吓得全身发抖,老和尚说你现在改变还来得及,教他跪在佛前好好忏悔。
奇怪的事发生了,就在她丈夫合掌在佛前跪下忏悔不久,没想到他的膝盖就像被谁钉住了似的,完全动弹不了,根本站不起来,好友丈夫吓得在佛前大声哭着忏悔,说自己再也不敢了,今后一定对妻子好,对父母孝顺。就那样哭着忏悔了很久,后来膝盖才能活动了,也终于能站了起来。再后来老和尚给了他一片老法师的片,交代他回去要好好看、好好学,做个好丈夫,好儿子,一定不可再和从前一样。从那以后,他丈夫就完全像变了一个人。
佛菩萨随缘度人。从那次经历以后,更坚定了我学佛的信心。 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让佛法住世,普利有情,是每一位佛弟子的责任。希望大家发心,成为法的传递者和播种者。将手中法宝,一化为十,十化为百,让千千万万众生,都能步上成佛觉悟之道。
弟子规是让你们明白怎么做一个有规矩的人,现在的人越来越没有规矩了,以下犯上,不仁不义,不忠不孝。弟子规非常对治。
十善即十善业,梵语 das/akus/ala-karma^ni。乃身口意三业中所行之十种善行为。又作十善业道、十善道、十善根本业道、十白业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种恶行为,称为十恶,又作十不善业道(梵 das/a^kus/ala-karma-patha^ni)、十恶业道、十不善根本业道、十黑业道。即:(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妄语。(五)两舌,即说离间语、破语。(六)恶口,即恶语、恶骂。(七)绮语,即杂秽语、非应语、散语、无义语。乃从染心所发者。(八)贪欲,即贪爱、贪取、悭贪。(九)嗔恚。(十)邪见,即愚痴。离以上十恶,则为十善。依此顺序,属身业者三,属口业者四,属意业者三,称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称为七支业(口四亦称语四)。造业之经过可分为加行、根本与后起三个阶段,此十业道属根本者,故立为根本业道。
十善十恶之说,见于大、小乘诸多经典,阿含经谓行十善将生人天世界,行十恶则堕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说一切有部等部派对十善十恶之果报分为异熟果、等流果、增上果加以解释,因行十恶而堕三恶道者,为异熟果;因杀生业而致多病短命者,为等流果;因杀生业而遇霜雹、尘秽等害者,为增上果。
此外,十恶系由贪、嗔、痴三不善根中任一者之加行(预备之行为)而起,当其显现成为业道,即依三不善根中之特定者或任一而引起。十恶之中,以杀生及邪见为最重。据新华严经卷三十五称,行十善十恶者,依善之弱强程度而得人、天、三乘、佛果;依恶之程度而堕三恶道,即恶性强则堕地狱,次则为畜生,再弱则为饿鬼;或生于人间,亦遭短命、多病及其他之不幸。十善具有止恶行善之意义,故亦称十善戒,或十善法戒、十善性戒、十根本戒。又十善为顺理之正法,故有十善正法之名。据菩萨璎珞本业经卷下载,修下品之十善,可为人中之王;中品十善为粟散王,即小国之王;上品十善为铁轮王,即转轮圣王之一。据此意义而言,其王位称为十善位,帝王称为十善君;于过去修十善戒,得此功德,故称之为十善戒力。于天台宗,圆教十信位之菩萨名为十善菩萨。又据无量寿经卷下所载:(一)杀生。(二)偷盗。(三)邪淫。(四)两舌、恶口、妄语、绮语。(五)饮酒等称为五恶;反之,则称五善。此五者同于五戒之德目,故守五戒称五善,违反五戒则谓五恶。
身三种善 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口四种善 一不妄语 二不两舌 三不恶口 四不绮语
意三种善 一不贪欲 二不嗔恚 三不邪见
次十恶而辨十善者。若人能知恶是乖理之行故。现在将来由斯招苦。则必须息恶行善。可以来世永致清升之乐果。是以次十恶而明十善也。但十善有二种。一止。二行。止则但止前恶。不恼于他。行则修行胜德。利安一切。此二通称善者。善以顺理为义。息倒归真。故云顺理。止则息于重倒之恶。行则渐归胜道之善。故止行二种。皆名为善。或加以道名。以能通至乐果也
一不杀生 即是止善。止前杀生之恶行。善者当行放生之善也
二不偷盗 即是止善。止前盗他财物之恶行。善者当行布施之善
三不邪淫 即是止善。止前于非妻妾淫欲之恶行。善者当行恭敬之善
四不妄语 即是止善。止前虚言诳他之恶行。善者当行实语之善也
五不两舌 即是止善。止前构斗两边之恶行。善者当行和合之善
六不恶口 即是止善。止前恶言加人之恶行。善者当行软语之善
七不绮语 即是止善。止前绮侧乖理之恶语行。善者当行有义语饶益之善
八不贪欲 即是止善。止前引取无厌之恶行。善者当行不净观。观诸六尘皆欺诳不净之观行善
九不嗔恚 即是止善。止前忿怒之恶行。善者当行慈忍之善
十不邪见 即是止善。止前拨正因果僻信邪心之恶行。善者当行正信归心正道生智慧之善心
佛法是心法,从外相上不易看出善于恶。是缘自觉知的,也就是说自己最清楚,自己是否符合。比如身三业杀盗淫此乃性罪,人们总会认为这是恶,世俗的凡夫人以贪嗔痴的习气摄持所作的缘故。但是也有不然。地上菩萨发心清净故,完全为了利益有情而作之 杀盗淫实为善业。口四业妄语、绮语、恶口、两舌,意三业贪嗔痴亦复如是。标准就是此业有何等心所摄,清净的菩提心所摄即是善业,贪嗔痴所摄之帮助他人等一切表面看上去如理如法的皆是恶业。所以善与恶惟有自己最清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