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2-17 16: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夏雯静 于 2011-12-17 16:47 编辑
凡事要恰到好处,般若智慧就是恰到好处,不足就没有圆满,超过了就要闯祸。孩子在心理上靠母亲的爱成长,如果母亲的爱太过分了,小孩子贪母爱养成了习惯,就会变成娇生惯养、任性放纵,宠爱得像火烧那样,就无法无天,也是同样道理。
冷冰冰的人往往火气特别大
作为修行人,要避免两个不好的倾向,一个倾向,冷冰冰的,冷冰冰修行修不好的。你别看有的人冷冰冰,他一冒火,火气特别大,这也叫“虚火”,我是反对的。
温暖非罪恶,坏在贪瞋痴
修行人,老年人要修得年轻,年轻人要更年轻,我们保持童年的天真、纯洁,同情和温暖有什么不好?如果这个不好的话,那么妈给你的母爱也不好了?妈给你输送温暖,妈把你培养成才,这有什么不好呢?坏就坏在贪瞋痴,坏在一直贪妈的母爱,整天纠缠着妈,像一只猫那样,在妈的脚边绕来绕去,撒娇似的叫,妈连走一步路都困难,是这个不好呀。佛法是辩证法啊。
没有一个硬梆梆的冷菩萨
冷冰冰那条路是错的,有人说:“冷冰冰,像个冷血动物,是个冷血鬼”,冷冰冰的人的脾气全是硬梆梆的,有什么好结果?硬梆梆的人别人靠不近你呀,你去靠近别人,一股冷气也把别人吓坏了,赶快逃走,你还怎么行菩萨道呢?没听说过有个冷菩萨,这可不是冷静的冷,而是硬梆梆冷冰冰的冷。
温水里泡大的孩子离不开享受爱
还有一种倾向,修行人还在贪求世俗的温暖,从小享受惯父母的爱,长大后想念父母没错,去探望父母也没错,要报父母的恩更加没错,可能其中也有放不下已经形成的享受父母爱的这种习气吧?
母鸟教小鸟高飞,父母无不“望子成龙”
子女离开父母,父母心里也难过,这也是人之常情,可是实际上,父母都希望子女离开自己,连母鸟都要叫小鸟飞出去,父母哪会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情啊,所谓“望子成龙”,可是想家的人总是思念着回家。
享受温暖是最没出息的
贪图家的温暖,是因为在家里享受温暖,养成习气了,有句老话:“出门一里,不如家里,”像这样的人还能四海为家吗?从前有个教师跟我讲过:“哪怕这把椅子破破烂烂,我坐在自己家的椅子上也舒服得很。”那还能出生死吗?人间尚且这样贪图温暖,到了天上更享福了,越高越不想出离了,还能出三界吗?对一个修行人来说,享受温暖的是最没有出息的。
有成就的人,无非是起早摸黑
社会上事业有成就的人都是起早摸黑,开头创业多么艰难,你躺在温暖的被窝里享受温暖,这么一个懒汉能创业吗?贪图被窝温暖的人,想躺十分钟,结果躺了一个小时还不止,如果在被窝里打妄想呢?那可能两个小时还不止,妄想打不完,温暖也始终在给你舒服,最后想想实在不像话,总算懒洋洋地爬起来。假如一结婚呢,拖得更厉害了,你想起来他还不让你起来,这样还能修行吗?对发心修行的人来说,为什么偏偏还要保留这个贪图温暖的习气呢。
繁华的城市环境,容易勾起贪爱习气
还有的人贪爱繁华的城市环境,东看看,西望望,心里也高兴。以前上海淮海路改成商业街,装修得美极了,有人总喜欢到超市里去逛一逛说:“没钱买,看看也舒服。”这都是习气啊。
菩萨要在输送众生温暖中来改变自己的贪爱习气
温暖对我们有利也有害,你执着温暖,贪图温暖就有害。说到底咱们是个修行人,菩萨只求输送给众生温暖,菩萨自己可不会去贪图温暖,我们在学菩萨行的时候,要在输送众生温暖中来改变自己的贪图温暖,所以修出离道,修菩萨法,都有一些规则和通道,这些规则和通道很细致很微妙啊,如果你不好好去体会,去研究,去转变,你在修行路上进步当然是很慢很慢的。
爱火遭祸,瞋火烧人又烧己
火是暖性,我们要取火对我们有利的一面,可不要被火烧了。世间上的人所起的种种灾祸,祸从哪里来?祸就是贪图温暖起了火了呀,要么烧别人,要么烧自己,一发展到起瞋恨心的火了,那烧起来可厉害了,“一念瞋恚意,焚烧功德林”。
把笑送别人,还是要别人送你笑,就看你修行水平了
有一种人对人家态度很计较,“别怪我火气大,你看他什么态度?”你想要别人对你态度好,脸上笑嘻嘻,说起话来很温暖,这就是贪图温暖。另一种人呢?他从不计较别人的态度,却反而给别人输送温暖,这个人就对了,这个人就从贪图自身温暖中跳出来了,而且发了大心,把温暖输送给别人,所以,计较不计较就看你修行的水平了,就看你修行的素质了。
讲法开导无非让你们觉悟起来
讲法开导无非让你们觉悟起来,悟了修行就快,不悟始终是迷迷茫茫,修行也有点像假装,当然,这个假装是形容词,并不是说他故意弄虚作假,而是指他还没有觉悟到修行到底是怎么回事,怎么才能修到里边去,怎么才能改变自己的心态,这些他都没有觉悟,所以,在我所经历的年代里,我总觉得信佛的修行人,大都离开了科学,离开了实际,离开了辩证法,喜欢按自己想的一套去做,而对真正的佛的教导却很难了解如来的真实义。今天讲到这儿。
要读诵、思维、演说佛的功德
《药师经》上说,“念彼如来本愿功德,读诵此经,思惟其义,演说开示,随所乐求,一切皆遂。”我们心里有所求,如果能够读《药师经》,思惟《药师经》所说的法义,还能够演说讲解《药师经》,就能“随所乐求,一切皆随遂”,这次药师法会,我们每天早晨讲开示,心里总要念念不忘药师佛的本愿功德。药师佛有十二大愿,释迦佛十分赞叹药师佛的种种功德,说是一劫二劫三劫四劫都说不尽药师佛的功德,为什么说不尽?因为佛的功德圆满,圆满的功德就没办法说尽,就像虚空那样,没有办法去衡量虚空有多大,佛的功德也无法衡量。
法会要庄严,大家要欢喜
我们这次药师法会,大家都欢欢喜喜,布置的坛场也非常庄严,更庄严的是我们每个人的恭敬心、欢喜心。昨天晚上大家一齐诵《药师经》,诵药师佛名号啊,我看很多人都在发欢喜心。
乐求易相应,烦恼心难相应
如果你有恭敬心,有欢喜心,就能跟佛菩萨相感应。烦恼心很难感应,所以若有所求,必须乐求,乐就是欢喜心,要欢欢喜喜地求。我们凡夫经常像小孩那样,小孩向父母求一点东西,想了个办法:脸上苦恼,乃至哭得眼泪都掉下来,这么一来父母心肠软了,就满足他了。我们今天长大了,还是有那个习气,有所求的时候总是现出苦恼的脸,像你们女孩子,就是改不掉一个哭,一哭嘛就能够达到目的了。
父母一欢喜,不求也给你
但是我们凡夫众生看问题总是片面,你欢欢喜喜,父母岂不更加欢喜?非但你有求,因为父母欢喜你,当然会满你心愿,就是你不求,父母心一欢喜,不求也会多给你一点。
苦恼着脸求,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有时也难怪,在苦恼着脸求的时候,父母心肠一软就给你。有时孩子挺乖,开朗乐观,欢欢喜喜,父母心里也欢喜,但是看你挺乖就没想起来,孩子就调皮,你没想起来嘛我就哭,哭了能拿到,就养成习惯了。这是凡夫的父母,佛菩萨可不是这样。
佛菩萨哪会喜欢你哭的
佛菩萨总是念念不忘众生,希望众生离苦得乐。你苦恼着脸求佛菩萨,佛菩萨当然有同情心,有慈悲心,这是你用哭把佛菩萨的慈悲心像钓鱼那样勾起来。其实佛菩萨的心都在众生身上,你哭与你欢喜,佛菩萨还是喜欢你欢喜,佛菩萨哪会喜欢你哭的?
你欢喜佛菩萨也欢喜,功德可大呢
比如说,你在佛菩萨面前痛哭流涕,求佛菩萨加持保佑,这一次佛菩萨保佑你了,下一次你就又来哭了,又求佛菩萨保佑啊,下一次又哭了,佛菩萨想你这个众生什么时候才能离苦得乐呢?佛菩萨看到你只会摇头,所以哭着求还不如欢欢喜喜地求。你欢欢喜喜,佛菩萨也不会把你忘记,而且你使佛菩萨欢喜,你的功德可大啦!所以,我们有所求要乐求,不要苦恼地求。
忆过去苦,看未来充满希望
修行也是如此,修行是从苦修到乐,你一辈子说“苦恼苦恼”,佛菩萨加持,你还苦恼,加持也没有作用了。你听了佛法还是苦恼,佛法也没有作用了,你这个苦恼何时消除啊?修行,一切不要执着,执着苦恼也是不对的。想过去是多么苦,这没错,佛说四谛法也先说苦谛,回忆过去怎么不幸,怎么苦恼,目的是为了找出苦的原因。看未来呢?就要看未来是多么的美好,心里快乐,充满希望。不能搞颠倒了。
修行是调整心态,要作离苦得乐想
假如颠倒了呢?想想过去我多好,在厂里工作,工资高,年终奖金一两万。现在修行喽,昨天苦恼,今天苦恼,明天苦恼,将来还是苦恼,那你修行不是离苦得乐,变了离乐得苦了。
修行是调整心态,人的心理力量很大,我很强调这一点。我以前喜欢研究心理,把心理疗法的种种体会放在修行上讲:想过去要想苦恼,即使你过去生活很好,也是苦恼,因为你贪不到的时候就起烦恼了,得到了呢,享受就是消福,何况人生是苦多乐少,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所以想过去不要想快乐的事情,要想苦恼的事情,因为苦恼我们才进佛门。进了佛门以后,我们看未来就要看得非常美好。
佛门不是想苦恼、求苦恼、说苦恼的地方,进佛门是离苦得乐,要想今天多么快乐,多么幸福,我的将来多么美好。
得人身好比中头奖
要想人身难得今已得,得了人身还苦恼?难道要做小狗小猫吗?得了人身就像中头奖,是极难得到的,哪有人中了头奖还说苦恼,问他是不是没中奖?“不是,因为我中了头奖,所以我苦恼。”岂不好笑?
佛法犹如甘露那样甜美
佛法难闻今已闻,佛法更难听到。听到佛法了,大家有体会,佛法犹如甘露那样甜美,听在耳里甜在心里,你苦恼什么呀?除非你没有得到法喜才苦恼,听法听不进去才苦恼,除非你这个舌头有毛病,尝到甘露还说苦,或者心口有点不一致,听了法心里在高兴,开口总说:我苦恼。
善知识难遇今已遇
善知识难遇,在末法时期要遇到一个善知识,那是很困难的,末法时期邪师多如牛毛。我们今天所遇到的,不论是老师也好,同学也好,个个正知正见,这就是善知识,邪知邪见就不是善知识。不管这个同学讲法水平怎么样,能给你说几句正知正见的话,就是善知识。过去东走西走,所听到的话有很多不是正知正见,如今无论你走到哪儿,邪见就像恒河沙那样的多。
不要让烦恼把你从同学身边拖开
今天我们有这么多的同学,同学的感情每个人都有体会,只有在你起烦恼的时候才体会不到,这是烦恼把你从同学身边拖开了,是烦恼在跟你捣乱,烦恼使你把亲人看成仇人,全是烦恼不好。有一天醒过来了,一想起同学就有离不开的感觉。有人一回家探亲,天天想着同学,探亲假还没有到,他就跑回来了。
离开了才知道相聚的可贵
在同学身边的时候,因为天天在一起,也就不稀奇了,身在福中不知福。有一天离开了,想起同学就觉得可亲可爱。就好像妈在的时候天天在妈面前撒娇,发脾气,有时候觉得天下就是妈妈好,有时候觉得天下妈妈最坏。妈死了呢?你才体会到妈妈对你的爱是可贵的。
起了烦恼,丢了幸福
人生本来是幸福的,可是烦恼一来怎么也幸福不起来,思想观念转到烦恼的地方去了,只有烦恼可亲,那么你所处的环境,还有同学都不可亲了,经书上就叫“认贼为父”,把贼当父亲,颠倒不颠倒?
明白了,才知道老师好
我们一想起这么多的亲爱的同学,还有什么苦?昨天我看胡樱的妈给我写的信,胡樱的妈挺好啊,挺 有觉悟,挺有智慧的,因为她过去对我们这儿不太了解,也有点误解,经过胡樱给她解说,她马上觉得惭愧,感觉到女儿的智慧比我还要大,所以她来了封信,说“我今天才明白女众部的老师非常好”,因为她女儿告诉她,拿闻修老师来说,当出家同学生病的时候,全是她去照顾的。
体会同学的功德,就有幸福的乐园
一时起烦恼,人就变样了,但是每个人都有佛性,觉悟了,回过头来又明白了。所以你们在现实生活中好好体会同学的功德,像这样幸福的乐园还有什么苦恼呢?
烦恼中的人,走了一条苦恼的路
外面人说自己苦恼,咱们也不好说话,或许他们确实在苦恼,或许他们进了佛门还在苦恼,或者他修行的路走错了,走了一条苦恼的路呢?或许他天天在烦恼中,你也不能否定他苦恼,那么就让他们整天去说苦恼吧。可是他们不转变是不可能成佛的,不管是三十五佛也好,八十八佛也好,千佛万佛也好,没有一个苦恼佛。
起烦恼,贪求高,自己掉在苦恼里
我们要尊重现实,只有两种人会讲苦恼,一种烦恼起来了,用烦恼眼光看人,这个坏那个也可恶,别人比较严肃地看你一眼,“你这种眼光看人,也不是好人。”烦恼一起来,在烦恼里当然苦恼。还有一种人,身在福中不知福,贪求太高,贪不到就苦恼了。佛法是走中道,不能太苦,也不能要求太高。说:“来到这儿真苦恼,不能吃零食,也不能到外面逛街,出门还要两个人,搞得我多不方便,享受一点又说我不对了。”这么想不是掉在苦恼里了吗?
起烦恼的人,心就远离了佛菩萨
有人说:“我怎么求不到?佛菩萨没满我愿。”你自己像个孩子那样,发脾气,找麻烦,明明妈在给你,却不肯拿,还撒娇:“我不要,我不要。”那不是佛不给你,是你不要啊,因为你起了烦恼,你这颗心就远远离开了佛菩萨,你在烦恼里,给你,你也不高兴啊,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能体会到的道理。
不喜欢长寿,心理不正常
“求长寿得长寿”,长寿人人喜欢。骂起人来:“你这个短命鬼”,你会生气;向人贺喜:“寿比南山”,人就高兴,哪个人不希望长寿?这是应该的嘛。人们看见老太太,总是笑嘻嘻:“老奶奶,高寿多少啊?”人都喜欢长寿,不喜欢长寿心理不正常,那些练**功邪教的正常吗?自己跑到天安门浇汽油烧死,而且一个妈还拖着个女儿一起去烧。世间上常听有人说:“我恨不得早一点死。”假如有人会说:“对对,你死得越早越好。”他马上会反过来问:“这算什么话?啊?(众笑)我又不是你冤家,你这么讨厌我啊?”如果那个人说:“这个话你自己说的。”“我是随便说说呀,我是开玩笑呀。”说不想长寿的人其实心里还是想长寿,长寿有什么不好呢?多活一天能够多修行一天,多留在世上几年可以多修几年菩萨行,可以庄严国土利乐有情,对祖国人民、对佛教事业、对一切众生多做一些贡献有什么不好呢?
长寿好,浪费时间不好
我从年轻开始就唸药师佛,走路坐车也是唸药师佛。你唸药师佛,心里想长寿,就跟药师佛相应,跟药师佛相应你就得加持,愿长寿就得长寿。如果你唸到“求长寿得长寿”,不要!“求富饶得富饶”,不要!“求官位得官位”,不要!“求男女得男女”,不要,那么你要什么?我要找死(众笑)。
如果你正确地理解经文,经文里没有一句不是好话,你自己胡思乱想,这个不要,那个不要。长寿有什么不好?只有浪费时间不好,老了还不想听经,尽为自己打算盘,消耗福气,尽干坏事,这个不好。
愿生西方极乐世界,常唸药师佛,八大菩萨接引你
你发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药师经》里说,你要修药师法门,唸药师佛名号,临命终时八大菩萨乘空而来,为你指路,送你到西方,那么你求了长寿,打好基础,达到一心不乱,岂不更稳当吗?求长寿又不是叫你去搓麻将,喝酒赌博,而且阿弥陀佛就是长寿佛呀。阿弥陀佛看见你会不会想,当然我是说笑话,“我是长寿佛,你这么短命就到我这儿来。”就好比我今年七十四岁,前两年一场大病,仍然恢复过来了,看见你们年纪轻轻,像个老公公,走路没力气(咳嗽状),咋的了?这么年轻还不如我七十四岁,心里也不会高兴吧?
要永远长寿,就得法身成就
什么是真正的长寿?人间无论怎么样长寿,总有一死,长寿到一百岁,一百岁还是要死啊,其实一百岁的最后几天也是短命。所以这儿叫你“求长寿得长寿”,越长寿越好,长到数不清,长到永远没有死,那才是真正的长寿。永远没有死,就是《金刚经》说的无寿者相,没有寿了,没有寿不等于说马上就死掉了,没有寿永远长寿,长寿得没有数,那是指什么?指法身成就。佛都有三个身体,法身报身化身,如果我们懂法义,我们修行为了成就法身,那么佛菩萨加被,愿长寿者得长寿,不论是人间的长寿也好,乃至咱们希望能得佛那样的法身也好,可是你有在修吗?
无垢浊心,无怒害心,才能得长寿
修什么才能得到长寿?“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于一切有情起利益安乐慈悲喜舍平等之心”,你不修哪里来呢?不修是空想,修行要现实一点。我年轻时候学习社会发展史,“劳动创造世界”,我们新大楼没有工人来劳动,盖得起来吗?不通过修行就想得到果报,不肯下种子只想开花结果,岂不笑话?从前我说过:“果子总是从勤劳的手里摘下来的,懒惰的人把希望寄托给天老爷。”佛叫我们懒惰吗?佛叫我们不要精进吗?所以,我们想求得什么就得为这个所求而做好准备,好比一个厂,你想赚钱总得要投资吧?孩子要念书,爸爸妈妈总要给他付大笔的学费,现在人称“知识投资”。我们今天修行也是投资啊,叫“成就投资”,我们要成就,佛法的知识总要懂啊。所以应生无垢浊心,无怒害心。
听了烦恼话,清水变浊水
五浊恶世的众生,烦恼一来就糊涂了,因为混浊了,好像水缸里的水有了泥沙,清水变了浊水,就看不清楚了。本来有佛性,起了烦恼,思想就糊涂了,所以五浊中就有一个烦恼浊,烦恼一起来颠颠倒倒,是非好坏都分不清,最后听烦恼话,就下三恶道。
焦虑头发白,怒发会冲冠
有些人就是这样,明明可以求到长寿,可是他心里有烦恼,烦恼很伤身体。伍子胥过昭关,焦虑一个晚上,头发变白了。“怒发冲冠”的人,头发会冲掉帽子,心里在冒火啊!像这样的人能长寿吗?就是佛菩萨加持你长寿,你也长寿不了啊,自己害自己。佛不是万能的,你要跟佛菩萨配合好才行啊,不配合怎么行呢?西方的医学界里有句话:今天人类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有精神病。拿我们来说,个个都是烦恼众生,颠颠倒倒,颠颠倒倒就是精神病,一面求长寿,一面放任自己烦恼促成短寿,你说佛菩萨怎么办呢?求不到嘛又怪佛菩萨不灵,你自己在跟自己捣乱嘛!不去掉烦恼你能长寿吗?不去掉烦恼,有的人连活都不想活了。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
“悭贪嫉妒,自赞毁他,当堕三恶趣中”,三恶趣就是三恶道,悭就是小气的意思,贪就是贪求,好比你的就是我的,我的不是你的,最可怕是妒忌,这些都是很厉害的烦恼,还有自赞,毁他。各种法门都好,不要说“唯有我这法门最好,别的法门都不行了”,这不是自赞毁他吗?自赞毁他就是犯菩萨戒根本罪第一条。有人想求菩萨戒,别人跟他说:“受了菩萨戒可不要犯喔。”他听了不高兴,说:“我总比你好一点”,这不是在自赞毁他吗?又如,说自己的法门如此如此殊胜,这是赞叹佛法,但又来一句:“末法时期其他法门都不行”,那就成了自赞毁他。应该说:“佛法都好,邪法不好。”自赞毁他的人,当堕三恶趣中,无量千岁还要受诸极苦啊。所以,咱们这一次法会希望大家都发欢喜心,要没有垢浊心,没有怒害心,要去掉悭贪嫉妒,自赞毁他,要这样来完成我们这七天的殊胜的法会。今天讲到这儿。
希望大家都发欢喜心,要去掉悭贪嫉妒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南无消灾延寿药师佛
无论天涯海角,近在咫尺
只要有缘,它就会回荡在你耳边。
只要细心凝听,随着节奏
不知不觉,它已经走入你的心田。
不论男女老少,贫富贵贱
只要有缘,它就会回荡在你耳边。
只要细心凝听,随着节奏
不知不觉,它已经走入你的心间。
有缘你就会听到这首歌
有缘就一起来唱这首歌。
无量光佛,无量光佛
永远照耀着众生。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
永远温暖着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