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33|回复: 1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0 06:03: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  

亦名金刚能断般若
  无着菩萨 造
  隋南天竺三藏法师达摩笈多 译

 
编者注:《大藏经》中此论收有两个版本:宋元版和明版。两版各有长处,可互资参阅。此系明版。


--------------------------------------------------------------------------------

  出生佛法无与等  显了法界最第一
  金刚难坏句义聚  一切圣人不能入
  此小金刚波罗蜜  以如是名显势力
  智者所说教及义  闻已转为我等说
  归命彼类及此辈  皆以正心而顶礼
  我应精勤立彼义  解释相续为自他
  论曰:成立九(编者注:‘九’疑是‘七’)种义句已,此般若波罗蜜即得成立。七义句者:(一)种性不断,(二)发起行相,(三)行所住处,(四)对治,(五)不失,(六)地,(七)立名。
  此等七义于般若波罗蜜经中成立故名义句。于中前六义句,显示菩萨所作究竟,第七义句,显示成立此法门故,应如是知。

  (一)此般若波罗蜜为佛种不断故流行于世,为显此当得佛种不断义故。上座须菩提最初经云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遍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如是等。

  (二)发起行相者,如经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

  (三)行所住处者,谓彼发起行相所住处也。
  此复有十八种应知。
  ﹝一﹞发心,经言‘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如是等。
  ﹝二﹞波罗蜜相应行,经言‘不住于事行于布施’如是等。
  ﹝三﹞欲得色身,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相成就见如来不’如是等。
  ﹝四﹞欲得法身,经言‘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于未来世’如是等。
  ﹝五﹞于修道得胜中无慢,经言‘须陀洹能作是念’如是等。
  ﹝六﹞不离佛出时,经言‘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燃灯佛所’如是等。
  ﹝七﹞愿净佛土,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国土’如是等。
  ﹝八﹞成熟众生,经言‘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如是等。
  ﹝九﹞远离随顺外论散乱,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等。
  ﹝十﹞色及众生身抟取中观破相应行,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如是等。
  ﹝十一﹞供养给侍如来,经言‘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大人相见如来不’如是等。
  ﹝十二﹞远离利养及疲乏热恼故,不起精进及退失等,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如是等。
  ﹝十三﹞忍苦,经言‘如来说忍波罗蜜’如是等。
  ﹝十四﹞离寂静味,经言‘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法门受持、读诵、修行’如是等。
  ﹝十五﹞于证道时远离喜动,经言‘世尊!云何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等。
  ﹝十六﹞求教授,经言‘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是等。
  ﹝十七﹞证道,经言‘譬如有人,其身妙大’如是等。
  ﹝十八﹞上求佛地,经言‘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如是等。
  彼住处等,略为八种亦得满足:﹝一﹞摄住处,﹝二﹞波罗蜜净住处,﹝三﹞欲住处,﹝四﹞离障碍住处,﹝五﹞净心住处,﹝六﹞究竟住处,﹝七﹞广大住处,﹝八﹞甚深住处。
  于中摄住处者,谓发心;波罗蜜净住处者,谓波罗蜜相应行;欲住处者,谓欲得色身、法身;离障碍住处者,谓余十二种;净心住处者,谓证道;究竟住处者,谓上求佛地;广大及甚深住处者,通一切住处。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如是等,此为广大;又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相’如是等,此为甚深。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菩萨不住于事行于布施’如是等,此为甚深;若复说言:‘彼所有福聚不可思量’如是等,此为广大,如是于余住处中广大甚深等。随所相应应知,已说住处。

  (四)对治者,彼如是相应行相行诸住处时,有二种对治应知:一邪行,二共见正行,此中见者谓分别也。
  于初住处中,若说‘菩萨应生如是心所有众生’等,此是邪行对治,生如是心是菩萨邪行。若复说言:‘若菩萨有众生相’等,此为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我应灭度众生故。
  于第二住处中,若说‘应行布施’,此为邪行对治,非于布施是菩萨邪行。若复说言:‘住于事’等,此是共见正行对治,此分别执菩萨亦应断,谓应行布施故。

  (五)不失者,谓离二边,云何二边?谓增益边、损减边。若于如言辞法中,分别执有自性是增益边;若于法无我事中而执为无,是损减边。
  于中若说言,世尊若福聚非聚此遮增益边,以无彼福聚分别自性故。若复说言:‘是故如来说福聚’,此遮损减边,彼不如言辞有自性而有可说事,以如来说福聚故,此得显示如是。
  ‘须菩提!佛法佛法者,如来说非佛法’者,此遮增益边;‘是名佛法’者,此遮损减边,于中‘如来说非佛法’者,显示不失义;‘是名佛法’者,显示相应义。
  何者是相应若佛法?如说有自性者,则如来不说佛法,以虽不说亦自知故。是故无有自性,为世谛故,如来说名佛法,如是于一切处显示不共及相应义,应知。复次,佛法者,摄波罗蜜事及念处等菩提分,应知。菩萨离此二边故,于彼对治不复更失,故名不失。

  (六)地者,此地有三种:谓信行地,净心地,如来地。于中前十六处显示信行地,证道住处是净心地,后上求佛地。

  (七)立名,名‘金刚能断’者,此名有二义相,应知。如说入正见行、入邪见行故。
  ‘金刚’者,细牢故,细者智因故,牢者不可坏故;‘能断’者,般若波罗蜜中,闻思修所断。如金刚断处而断故,是名金刚能断。
  又如画金刚形,初后阔中则狭,如是般若波罗蜜中狭者,谓净心地;初、后阔者,谓信行地、如来地,此显示不共义也。彼五种义句上上依止,应知彼等皆依止地故说。

  (编者注:此本所用经文系元魏菩提流支译本)

  【如是我闻。一时婆伽婆,在舍婆提城,只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皱,入舍婆提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食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皱,洗足已,如常敷坐,结跏趺坐,端身而住,正念不动。尔时,诸比丘来诣佛所,到已,顶礼佛足,右绕三闙,退坐一面。尔时,慧命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向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应供正椟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论曰:修多罗身相续,此义句今当说,世尊何故以寂静者威仪而坐也。显示唯寂静者于法能觉能说故。
  经言‘善摄第一菩萨摩诃萨’者,谓已熟菩萨于佛证正觉转法轮时,以五种义中菩萨法而建立故。
  诸菩萨有七种大故,此大众生名摩诃萨埵。何者七种大:﹝一﹞法大,﹝二﹞心大,﹝三﹞信解大,﹝四﹞净心大,﹝五﹞资粮大,﹝六﹞时大,﹝七﹞果报大。
  如菩萨地持中说,于诸菩萨所,何者善摄?何者第一也?利乐相应为善摄,第一有六种应知:﹝一﹞时,﹝二﹞差别,﹝三﹞高大,﹝四﹞牢固,﹝五﹞普遍,﹝六﹞异相。
  ﹝一﹞何者时?现见法及未来故。彼菩萨善摄中,乐者是现见法,利者是未来世。
  ﹝二﹞何者差别?于世间三摩皱帝,及出世圣者声闻独觉等,善摄中差别故。
  ﹝三﹞何者高大?此善摄无有上故。
  ﹝四﹞何者牢固?谓毕竟故。
  ﹝五﹞何者普遍?自然于自他身善摄。
  ﹝六﹞何者异相?于未净菩萨善摄中胜上故。
  经言‘第一付嘱’者,彼已得善摄菩萨等于佛般涅槃时,亦以彼五义如是建立故。何者第一付嘱?有六种因缘:﹝一﹞入处,﹝二﹞法尔得,﹝三﹞转教,﹝四﹞不失,﹝五﹞悲,﹝六﹞尊重。
  ﹝一﹞何者入处?于善友所善付嘱故。﹝二﹞何者法尔?彼已得善摄菩萨于他所法尔善摄。﹝三﹞何者转教?汝等于余菩萨应当善摄是名转教。此等三种如其次第即是﹝四﹞不失,及﹝五﹞悲﹝六﹞尊重等应知,此善摄付嘱二种,显示﹝七句义﹞(一)种性不断。

  【‘世尊!云何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修行?云何降伏其心?’尔时,佛告须菩提:‘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如菩萨大乘中,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修行,如是降伏其心。’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是。愿乐欲闻。’】

  论曰:此下﹝七句义﹞(二)发起行相,何故上座须菩提问也?有六因缘:﹝一﹞为断疑故,﹝二﹞为起信解故,﹝三﹞为入甚深义故,﹝四﹞为不退转故,﹝五﹞为生喜故,﹝六﹞为正法久住故。亦即是般若波罗蜜令佛种不断。
  云何以此令佛种不断也?﹝一﹞若有疑者得断故。﹝二﹞有乐福德而心未成熟诸菩萨等,闻多福德,于般若波罗蜜起信解故。﹝三﹞已成熟心者入甚深义故。﹝四﹞已得不轻贱者,由贪受持修行,有多功德不复退转故。﹝五﹞已得顺摄及净心者,于法自入及见生欢喜故。﹝六﹞能令未来世大乘教久住故者。
  若略说,疑者令见故;乐福德及已成熟诸菩萨等摄受故;已得不轻贱者,令精勤心故;已得净心者,令欢喜故。
  经言‘应云何住’者,谓欲愿故;应修行者,谓相应三摩皱帝故;应降伏心者,谓折伏散乱故。
  于中欲者,正求也;愿者,为所求故作心思念也;相应三摩皱帝者,无分别三摩提也;折伏散乱者,若彼三摩皱帝心散制令还住也。
  第一者显示摄道,第二者显示成就道,第三者显示不失道。何故唯问发行菩萨乘?为三种菩提差别故。以善问故,于上座须菩提所应称善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生如是心:所有一切众生众生所摄,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何以故非?须菩提!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

  论曰:自下﹝七句义﹞(三)行所住处,讫尽经末有十八门具如前说。
  此中(三)‘行所住处’中﹝一﹞初明发心,经言‘所有众生众生所摄’者,总相说也。‘卵生’等者差别说也。
  又受生依止境界所摄差别应知卵生乃至化生者,受生别也。‘若有色、若无色’者,依止别也。‘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者,境界所摄别故,‘所有众生界众生所摄’者,谓上种种想住众生界,佛施设说也。
  ‘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者,何故愿此不可得义,生所摄故无过,以皆是生故,如所说卵生等生并入愿数故。彼卵生、湿生,无想及非有想、非无想等则不能。
  云何能令一切众生入涅槃也?有三因缘故:1、难处生者得时故,2、非难处生未成熟者成熟之故,3、已成熟者解脱之故。
  何故说无余涅槃界不直说涅槃?若如是便与世尊所说初禅等方便涅槃不别故。彼自以丈夫力故,无佛亦得,但非究竟。
  何故不说有余涅槃界?彼共果故。自以宿业,又值佛说而得果故,又非一向身苦有余故。
  如是涅槃及有余涅槃等,丈夫力果故,共果故,非究竟果故,非一向果故。是故说无余。‘如是无量众生入涅槃已’者,显示卵生等生一一无量故。
  ‘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何义?如菩萨自得涅槃,无别众生,何以故?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者,此何义?若菩萨于众生所,他想转非自体想不名菩萨故,何以故?‘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者,此何义?若以烦恼取众生、命、人相转彼则有我想,及于众生中有众生相转,菩萨于彼不转,已断我见故,得自行(行者谓五阴行)平等相故。信解自他平等,彼菩萨非众生、命、人取见者,此是其义。
  复次,经言‘诸菩萨生如是心等’者,显示菩萨应如是住中欲愿也。‘若菩萨有众生相即非菩萨’者,显示应如是修行中相应三摩皱帝时也。‘若菩萨起众生相、人相、寿者相、则不名菩萨’者,显示应如是降伏心中摄散时也。如菩萨相应三摩皱帝散时,众生相亦不转,如彼尔焰相住故。‘是故无有众生得涅槃’者,此得成就彼欲愿者,摄诸住处为最胜,彼相应行相行余住处时,依止欲愿决定得故,此欲愿义不复重释。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0 08:55:4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发的是什么;不懂啊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19:59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