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3056|回复: 1

阿含经白话文;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11 10:16: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刘宋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尔时,世尊告诸比丘:「当观色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观受、想、行、识无常,如是观者,则为正观。正观者,则生厌离;厌离者,喜贪尽;喜贪尽者,说心解脱。如是,比丘!心解脱者,若欲自证,则能自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如观无常,苦、空、非我,亦复如是。」时,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
杂阿含第一经(无常经)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世尊向比丘们开示道:「应当观察色蕴是无常的,这样的观察,就是合于正确的观察。它使行者生厌离心,不再贪爱肉身,使心得到解脱。像这样,观察受蕴、想蕴、行蕴及识蕴也是无常的,就是合于正确的观察,能使行者厌离它们,断除对各种感官知觉的贪爱,从而使心解脱系缚。像这样,比丘们!从五蕴的系缚中解脱出来,就能自己记说:『此生是我最后的一生,清净圣洁的梵行已建立,完成了圣弟子的行持,清楚知道自己不再受生。』如同观察五蕴无常一样,观察五蕴是苦、不具实性、非我,也是同样的道理。」那时,比丘们听了佛陀这番开示,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注释:
色:五蕴之一,构成身体四类元素(旧译四大)之总称。四大系指地大(毛发、皮肤、肌肉、骨骼、脏腑等)、水大(泪水、血液、汗水、油膏、唾液、尿液等)、火大(体温、暖气)、风大(呼吸、气息等)。
     受:五蕴之一,感受、感觉之意。可分为痛苦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既不痛苦也不快乐的感受。尚可依六根所受,细分为眼、耳、鼻、舌、身、意之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五蕴之一,记录心理的经验、忆念等精神作用。
 行:五蕴之一,决心、意志、冲动、有特定目的之心意趋向等精神作用;属于有意识的行为动力。
 识:六根与六尘接触所生起的知觉作用。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自证:不待向他人求证印可,而自行记说修行果证之意。世俗之学历文凭、专业执照、官位及各种身分地位,均由他人授与或认可;一般宗教信徒依靠神力救赎,甚至像法亦须仰仗佛力接引或访求明师印心,不若正法律中,学者「自洲自依」、「法洲法依」乃至「自知自证」。

译者按:「色」于五蕴中系指「色蕴」,包含地、水、火、风四大或眼、耳、鼻、舌、身五根,而于六尘中则指「色尘」,即一切能为视觉感受之实体或影像之泛称;二者应予区别。「色蕴」与「色尘」固均有物质之涵意,惟四圣谛既以苦谛起始,四念处复以念身为先,可知佛说观五蕴无常、苦、空、非我,系针对有情之身心觉受而说,并非漫无边际。佛灭后,部派论师及当代学者颇多探讨外境虚实有无者,自炫其玄谈戏论为第一义谛,诤论不休而无济于灭苦,可谓画蛇添足,自扰扰人;果如世尊所诫「彼但有言说,问已不知,增其疑惑」。又受、想、行、识之生灭变易颇速,初学者不易把握,故修习四念处,似应从念身下手为宜。其具体方法,详载于汉译中阿含第八十一经(念身经)、第九十八经(念处经)及巴利圣典之长部第二十二经(大念处经),学者可自行查阅。
杂阿含第1227经(祖母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为着他一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就到城外为她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
丧礼结束后,波斯匿王蓬头垢面,神情恍惚地来到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那时,世尊问波斯匿王:「大王!你从哪里来?为何衣冠凌乱,容颜憔悴?」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敬爱的祖母去世了。刚才到城外举行火葬,向遗骨行礼致哀后,就直接来见世尊。」
佛陀就问波斯匿王:「大王想必很思念敬爱的祖母?」波斯匿王回答说:「世尊!我实在很敬爱怀念我的祖母。世尊!倘若将我国内所有的象、马、七宝,甚至我的王位让与别人,能够换回祖母的生命,我都愿意割舍。如今,既无法使我的祖母复生,生死永别使我悲伤愁苦,难忍丧亲之痛。曾听世尊您说过,一切众生,从卑微的小虫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没有不命终的,没有只生而不死的,今天我才觉得世尊您说的很有道理。」
佛陀说:「大王!确实如此!一切众生,从卑微的小虫到尊贵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命终,没有只生而不死的。」佛陀接着又说:「无论生为婆罗门种姓、剎利种姓或是豪门世家,有生就有死,没有不死的。即使是剎利种姓的人当了帝王,加冕登基,君临天下,统治四方万民,有强大无比的军力,能征服列国,终有命尽的时候,没有不死的。又或者说,大王!生在长寿天成为天众,于天宫里游戏自在,享受快乐,最后仍然命终,没有不死的。又或者说,大王!阿罗汉比丘烦恼已断尽,舍离尘劳重担,完成了行持,断除了一切结使,得到解脱,他们也一样会死,舍去身命,入于涅盘。又或者说缘觉圣者,善于调伏烦恼,证得寂灭,最后也会命尽,入于涅盘。诸佛具足十力与四无畏,破邪显正如同狮子吼,最后也会命终而入涅盘。从这些例证看来,大王!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下自小虫,上迄天神,有生就有死,最后都会衰败而逝,没有不死的。」
    这时,世尊就说出以下这首偈:
    「一切众生类,有命终归死,      各随业所趣,善恶果自受。
      恶业堕地狱,为善上升天,      修习胜妙道,漏尽般涅盘。
      如来及缘觉,佛声闻弟子,      会当舍身命,何况俗凡夫!」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行礼,告退而去。

    译者按:「爱别离」为八苦之一,丧亲之痛尤为其最。众生无论富贵贫贱、得失荣辱,终有命尽之时。古往今来,因之垂泪兴叹者,不知凡几。欲灭苦,断三种有母子畏、三种无母子畏者(杂阿含第758经),应行八正道。


杂阿含296经(因缘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竹园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解说「因缘法」和「缘生法」。甚么是「因缘法」呢?就是所谓有此事故,有彼事,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众苦聚成的有情世间。不论世上有没有佛陀,这个法则始终存在着,具恒常性与普遍性,诸佛自悟缘起,证得无上正觉,为人们演说、开示、显发这个道理。也就是说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生」而有「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个法则过去久远以来即已存在,现前如此,未来也必定如此;它是生命现象的定律。「因缘法」的特性就是这样,一向如此。「因缘法」不离芸芸众生,「因缘法」不外有情世间。它是以智慧如实观察了知的真理,并非颠倒谬见。像这样,顺着「因缘法」而生起的各支名目,称为「缘生法」,也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处」、「触」、「受」、「爱」、「取」、「有」、「生」、「老、病、死、忧、悲、恼、苦」;这些统称为「缘生法」。多闻的圣弟子正观「因缘法」与「缘生法」,了解到「名」与「色」不论在过去、现在与未来都是相依相存,彼此互为因缘;进而领悟到它们生灭不已、无常、非我,就不会冥索前世,问说:『我于前世存在?我于前世不存在?我于前世是哪一类的有情?我于前世的经历如何?』也不会臆测来生:『我于来生将存在?我于来生将不存在?我于来生将投生成为哪一类的有情?我于来生的际遇将会如何?』对于现前的五蕴身心不会疑惑地问说:『生命的本质是甚么?为何有生命?前世我是谁?来生我将投生到何处?众生从哪里来的?它们在此命尽后将往生何方?』这些迷惑就如同世上的宗教师与学者们被各种世俗谬见所系缚一样,于五蕴内外妄执有我(我见)有众生(众生见),相信灵魂不灭或自性常存(寿命见),迷信符箓咒术、祭典仪轨或各种趋吉避凶之道(忌讳吉庆见)。一旦正观缘起,到了那个时节,圣弟子清楚知道自己已断除了前述的种种邪见;犹如截断多罗树头使其不再发芽,断除了生死轮回的根本,终将于未来证解脱涅盘而不再受生。这就是多闻圣弟子对于「因缘法」与「缘生法」实实在在地知法见法,有了深刻的觉悟,善加修持而入于法流。」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译者按:若人生百岁,不识缘起,不如朝夕,得而悟之。本经所述关于三世、人、我、众生之种种疑问,皆源于身见;易言之,未能正观缘起者,必有前述之迷惑。一旦断除身见,诸多邪见疑惑亦随之冰销瓦解而得「度疑清净」(南传佛教用语)。晚近,十二因缘之诠释有「三世说」与「当下说」之争。持后说者谓「三世说」系我见未断之知见,甚至诋觉音为附佛外道,或即本于此经而发;惟考全经文义,关于三世、人、我、众生之种种索问中之「我」当系指「灵魂」、「神我」、……,不应与反身代名词之「我」混为一谈。况且五蕴无常、苦、空、非我,并不因时因地而异。学者不应望文生义,甚至断章取义,执经文中之「不求前际……,不求后际……」等语而谓以十二因缘解说三世系婆罗门义。又求那跋陀罗译本中之「法空」应为「法定」之误(参看《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三释经本母、《阿毗达磨法蕴足论》卷十一〈缘起品〉所载此经之别译及巴利圣典《相应部》〈因缘相应〉第二十经)。我国学者有广演「法住法空」并与般若空义互相参证论述者,应系误会。
◇◇◇◇◇◇◇◇◇◇◇◇◇◇◇◇◇◇◇◇◇◇◇◇◇◇◇◇◇◇◇◇◇
杂阿含第906经 (法损坏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大迦叶尊者住在舍卫城的东园鹿母讲堂,于黄昏时出定,前往佛陀的住处,顶礼佛足后,坐在一旁,向佛发问:「世尊!您从前为僧团制戒还不多的时候,比丘们多乐意学习受持;如今制戒已多,乐意学习受持的比丘反而较少,是何缘故?」佛陀说:「迦叶!由于世人广造恶业,寿命也渐次减短,贪欲烦恼充斥人心;兵燹、饥荒、瘟疫茶毒世间,众生的福报渐减,邪知邪见大行其道,虽然为弟子们制定许多戒律,乐于学习受持的人却很少。迦叶!就如同世界面临末劫时,真正的七宝尚存于世间,就有假冒的七宝出现,取而代之,使真宝隐没。就像这样,迦叶!如来的正法将灭时,有相似的像法出现;相似的像法流布后,正法就灭。航行于大海中的船,若超载过多的珍宝而翻覆,就会立刻沉没。如来的正法,则不会这样,而是逐渐地消灭。如来的正法不会为地震、洪水、劫火、罡风所毁坏,直到冥顽邪恶的众生出现于世间,喜好恶事,心怀不善,造各种恶业;将非法说成是正法,将正法诬谤为非法;那本非戒律的规条被奉为戒律,真正的戒律反而被贬辱抛弃;将各种似是而非的法义、经句、觉受大肆宣说,广为传述,如来的正法就会因此而隐没。迦叶!有五种因缘能令正法沈沦消失。是哪五种呢?若比丘对佛陀不敬重恭顺,却仍依止于佛陀而住;对于法义、戒律、随机施教的开示及佛陀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不恭敬尊重,却仍依止于僧团而住。迦叶!这就是五种能令正法沉没的因缘。迦叶!有五种因缘能令佛陀的正法律不会沉没、不会被忘失、不会退减。是哪五种呢?那就是比丘恭敬尊重佛、皈依佛;也恭敬尊重法义、戒律、日常的开示及佛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迦叶!这就是五种能令正法律不会沉没、不会被忘失、不会退减的因缘。所以说,迦叶!应该这么学:恭敬尊重佛、法、戒、平时的开示及佛所称叹的梵行清净者,并依止于僧团而住。」佛陀讲完此经,大迦叶尊者很高兴地起身行礼,告退离去。

译者按:此经当系佛陀老年时所说,盖其晚年迭遭巨变,不仅故国覆灭,高徒相继殇逝,且提婆达多破僧,率众叛离而去。经中言及五浊茶毒世间与像法惑乱正法,字里行间颇多感触,读之令人掩卷太息。『像法』系『正法』之反义语,即似是而非之法义;积二千余年之流布,其名目繁多,不胜枚举。例如:
正法曰『戒、定、慧具足』,像法曰『只管打坐』;
正法曰『佛、法、僧、戒四不坏净』,像法曰『一句佛号』;
正法曰『无常、苦、无我』,像法曰『常、乐、我、净』;
正法不可杀生,可食三净肉,像法则不食鱼和肉。
正法以阿罗汉为僧宝,像法则贬之为焦芽败种;
正法曰『离欲、离诸不善法』,像法则曰『烦恼即菩提,淫、怒、痴俱是梵行』;
正法曰『此有故彼有,此无故彼无』,像法曰『本来具足』;
正法曰『尽形寿』,像法曰『尽未来际』;
正法曰『眼生时无有来处,灭时无有去处,……耳、鼻、舌、身、意,亦如是说』,
像法曰『去后来先作主公』。
如是诸多像法,每使人目眩神迷,无所适从。志求灭苦者开卷闻说,是法非法,当慎思明辨,妥为抉择。(《嘉义新雨杂志》第29期)

杂阿含第300经(自他经)
/刘宋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里。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参访佛陀;与世尊见了面,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问道:「乔达摩!众生的苦乐是自作自受的,你说对不对?」佛陀回答那位婆罗门说:「我不能依着你的问法回答这个问题。不应断言众生的苦乐是否自作自受。」那位婆罗门又问:「那么,众生的苦乐是否异作异受?」佛陀仍然回答他说:「苦乐异作异受的说法,也不应置答其是非。」那位婆罗门不解地问道:「为何我问众生的苦乐是否自作自受或异作异受,你都不给我肯定的答复?这是甚么道理呢?」于是,佛陀向那位婆罗门开示道:「所谓『自作自受』,就是认为受报者即是造业者,二者具有同一性,这就堕于真常的知见。至于『异作异受』则认为受报者与造业者彼此互异,二者不具同一性,这就堕于断灭的知见。合于真理的说法,是舍离前述两种偏邪的见解,处于中道而说的,即所谓『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因[无明]而有[行],因[行]而有[识],…,乃至有[生]故有[老、病、死、忧、悲、恼、苦]。反之,『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众苦也灭尽」佛陀作了这番开示,那位婆罗门充满法喜,起身告辞离去。
【译者按】:『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除俗数法』,杂阿含《第一义空经》载有明文;既无作者,同理可知,亦无受者。本经中,彼婆罗门所提『自作自觉』、『他作他觉』之问皆堕身见;非法非义故,世尊均以『无记』应之。旧译『他作他觉』易滋误会,爰改译为『异作异受』,并此叙明。
◇◇◇◇◇◇◇◇◇◇◇◇◇◇◇◇◇◇◇◇◇◇◇◇◇◇◇◇◇◇◇◇
杂阿含第335经(第一义空经)
/刘宋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俱卢国的调牛村里。那时,世尊告诉比丘们说:「我现在要为你们说法,所说的法,初善、中善、后亦善,有美好的义理与法味,出自清净无染的梵行,称为《第一义空经》。仔细地听!好好地想!这就为你们说。何谓《第一义空经》?比丘们!视觉的发生并没有来处,其消灭也没有去处。像这样,眼睛对境接物(眼触)而生眼识,并没有超然的体性在其间出入来去,主持其事,只是依一定的条件而生起特定的作用;其余耳、鼻、舌、身、意接触声、香、味、触、法(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而生起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也是一样的情况。它们生起又灭去,有业报却没有独立自存的造业者;此蕴灭去,另一蕴接续生起,除了以俗名施设的根、尘、识互动生灭外,再无其它。这以俗名施设的诸法是依[此有故彼有,此起故彼起]的法则而生,也就是说因为[无明]而有[行],因为[行]而有[识],…,乃至有众苦聚成的有情世间;反之,也依[此无故彼无,此灭故彼灭]的法则灭去,即[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乃至众苦都灭尽。比丘们!这就是《第一义空经》。」佛陀讲完此经,比丘们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译者按】:命异身异之说从古迄今,随方异其名相而大行于世,外道信之,像法倡之,咸以为究竟。良以有情众生业障深重,如盲如聋;虽示以正法,难知难解。吾国释教八宗所言虽繁,要皆不出『常.乐.我.净』四字,去正法诚难以道里计。经名第一义空,其殊胜可知,宜玩索再三,当有所悟。译者识浅,勉缀数语,期为引玉之砖。若有见者闻者,善思善修,入于法流,则幸甚矣。



杂阿含第319经(一切经)
/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有一位婆罗门来参访佛陀,彼此互相寒喧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陀问道:「乔达摩!你所说的一切法是指甚么?何谓一切法?」佛陀向这位婆罗门开示说:「所谓一切法,就是指十二入处(六根与相对应的六尘)──『眼、色』、『耳、声』、『鼻、香』、『舌、味』、『身、触』、『意、法』,这些就是一切法。如果有人说『这些不是一切法!沙门乔达摩所说的一切法不究竟,我要舍弃它,另外建立新理论,阐述一切法。』他也只能这么说说罢了;若进一步追问他所说的一切法是甚么,他也说不出个究竟,只会使说者与听者都更加迷惑。为甚么呢?因为他讲的根本就不是真修实证的经验。」当时,这位婆罗门听闻佛陀这番开示,很高兴地信受奉行。
  译者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稍涉佛典者对此偈多能朗朗上口而不解其义;得睹此经,当为之恍然。此经言简意赅,寓义深远,学者宜加意思惟。◇◇◇◇◇◇◇◇◇◇◇◇◇◇◇◇◇◇◇◇◇◇◇◇◇◇◇◇◇◇◇
 楼主| 发表于 2011-11-11 10:16:41 | 显示全部楼层
杂阿含第1148经(阇祇罗经)
/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住在舍卫城的祇树给孤独园里。那时,波斯匿王来拜访佛陀,顶礼佛足后,退坐在一旁。这时,有耆那教、拜火教及一衣教的教徒各七人,都是形貌伟岸的出家人;他们在祇园精舍外逗留徘徊。那时,波斯匿王看见这群外道行者驻足在精舍外,就立刻起身到他们的面前,合掌行礼,恭敬问讯,再三地说:「我是波斯匿王!我是拘萨罗国的国王!」当时,世尊就问波斯匿王:「你为何如此恭敬这些人,向他们合掌行礼又再三报出自己的姓名身分?」波斯匿王回答说:「我心里想着世间有阿罗汉,这些人一定是阿罗汉。」佛陀告诉波斯匿王:「你先别急着下判断!你并不确知这些人是否为阿罗汉,因为你没有鉴察众生心意的智慧。你应当先和他们亲近,观察他们的修为行持是否合于正法律;久而久之,就自然知道其真伪虚实。不要太快下结论,而应仔细观察,切勿漫不经心。应当运用智慧,不应无知盲从。这样历经许多艰苦困难,就能自行分辨是法非法;与人谈论法义,就能辨别真伪。听对方的议论,立刻知道他所说的是否合于正法律;这须经长久的精勤努力,并非一蹴可及。必须经内正思惟,以智慧观察!」波斯匿王向佛说:「奇哉!世尊!向我开示这样美好的道理,说:『多来往相处,观察他们的戒行,……乃至能闻法即知说法者的智愚胜劣。』。我的亲戚中也有人出家,装扮成这种样子,到各国游方乞食,最后仍然还俗,回家享受五欲之乐。因此,我知道世尊您的开示确有至理。应当先亲近求证,观察他们的戒律与行持,乃至最后能在言谈间分辨智慧的高下。」这时,世尊就说出以下这首偈:

    「不以见形相,知人之善恶;      不应暂相见,而与同心志。
      有现身口密,俗心不敛摄;      犹如鍮石铜,涂以真金色。
      内怀鄙杂心,外现圣威仪;      游行诸国土,欺诳于世人。」

波斯匿王听了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行礼告退而去。

译者按:未见谛者信佛学佛,但有宗教热情,而无辨别法非法义非义之能力。上智者谈玄说妙,自误误他;下愚者无知盲从,人云亦云。既不能辨别是法非法,自亦无从鉴别师承之真伪优劣。波斯匿王系出贵胄,幸生佛时,亲受大师语,竟于世尊前颠倒舛错,一至于此,令人不可思议!见谛之不易,可见一斑!经曰『经诸苦难,堪能自辨』,洵非虚语!今时当末法,去佛日远,学者岂可洛莫不辨哉!(《嘉义新雨杂志》第32期)


杂阿含第957经(身命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罗陀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王舍城的迦兰陀竹园里。那时,有一位婆蹉种的出家人来参访佛陀。他合掌向佛行礼问讯后,就退坐在一旁,向佛问道:「乔达摩!我有一些问题想请教您。有没有空回答我?」佛陀对那位婆蹉种出家人说:「你随便问吧!我会为你解说。」那位婆蹉种出家人就问道:「说说您的看法吧,乔达摩!『命』就是『身』,对不对?」佛陀告诉这位婆蹉种出家人说:「『命』就是『身』,不能置答其是非。」「那么,乔达摩!『命』与『身』二者是各自存在的,对不对?」佛陀仍然告诉他说:「『命』与『身』是否各自存在,也不能置答其对否。」这位婆蹉种出家人不解地问道:「这是怎么回事?我问『命』是否即是『身』,又问『命』与『身』是否各自存在,您一概不给我肯定明确的答复。沙门乔达摩!您有甚么样独到的见解?您的弟子命终,您往往记说某某人往生那里,某某人又往生那里。那些弟子在这里命终,舍去了身体,乘着『意生身』往生他方,这不就是『命』与『身』二者各自存在的证明吗?」佛陀告诉婆蹉说:「我这样的记说,是说这些往生他方的弟子尚有余蕴未尽;并非针对那些已证无余涅盘而不受后有的弟子说的。」婆蹉问佛:「乔达摩!怎么说是针对尚有余蕴的弟子而记说,而不包括已证无余涅盘而不受后有的弟子?」佛陀告诉婆蹉说:「有余蕴,就像火必须有所依凭才可燃烧,不能毫无所依。」婆蹉反驳说:「我认为火虽无所依凭,仍然能够燃烧。」佛陀反问道:「怎么说火无所依凭也能燃烧?」婆蹉回答佛说:「譬如有一场大火正燃烧着,狂风吹来,烈焰腾空。那飘入空中的火舌岂非无依无凭的火?」佛陀告诉婆蹉说:「那被大风吹上天空的火焰,仍然是有所依凭,不能说它是无依无凭。」婆蹉不解地问道:「乔达摩!虚空中飞腾的火焰,怎么还说是有所依凭?」佛陀告诉婆蹉说:「虚空中飞腾的火焰,依靠风而存在,依靠风而燃烧。因为依风而燃,所以说这火仍是有所依凭的,它仍是有余的。」婆蹉又问佛:「那么,众生在此命终,乘着『意生身』往生他方,怎么说是有余?」佛陀告诉婆蹉说:「众生身坏命终之际,乘着『意生身』往生他方,是因为有贪爱而执取,因为有【爱】有【取】而受后【有】,所以说有余。」婆蹉说:「众生因为贪爱而有余蕴,因为欲染而有余蕴;惟有世尊您证悟无生,成就无上正觉。世尊!将来见面的机会还很多,我先告辞了。」佛陀对婆蹉说:「你请自便吧。」这位婆蹉种出家人经佛陀这番开示,充满法喜,起身告退而去。

译者按:『命即是身』意谓生命与身体二者是一体。身坏命终,二者俱不存在,此为断灭见。『命异身异』意谓生命与身体二者各自独立存在。身坏命终,『命』离体独存,投生如更衣如迁居,此为真常见。不论断灭见或真常见,均属邪见。质言之,生命并非某种独立自存之体性,而是因缘会合所生之现象。『命即是身』与『命异身异』均妄执有『命』,非法非义故,世尊对婆蹉所问不予置答(无记)。又经文中之『意生身』一词,与『中阴身』相当,惟并非一般观念中之『灵魂』。


杂阿含第639经(布萨经)
/刘宋  天竺三藏  求那跋陀罗  梵文汉译
民国  优婆塞    柳绍华      文言语译
我是这么听说的:有一次,佛陀住在摩偷罗国跋陀罗河畔的芒果园里。那时,尊者舍利弗和大目犍连刚入灭不久。当天,适逢满月之夜,僧团依律举行布萨。世尊在僧众前置妥坐具端坐,环顾在场的弟子后,就对比丘们说:「观察在座的弟子们,使我有空虚之感,因为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座弟子已入灭了。我的出家弟子中,唯有他们两位善于说法、劝诫、教授且辩才无碍。世间有两种财,即钱财与法财;钱财要从世俗人中去营谋获得,而法财则须向舍利弗与目犍连求取。至于如来,已证得无上正觉,不再需要钱财与法财。你们不要因为舍利弗与目犍连的入灭而忧伤苦恼。犹如一株大树一样,纵然根、茎、枝、叶、花、果都长得很茂盛,老枝也会先枯萎断折;又好像一座大山,年久的岩石也不免先崩塌。同样的道理,我的弟子中,舍利弗与目犍连两位上座弟子先入灭。所以说,比丘们!你们不要忧伤苦恼。有情众生本是因缘所成,业力所生,是有为法而终不免败坏。何能企求它们不朽呢?那是不可能的啊!我以前就说过,一切心爱的人、事、物最后都会分散离去;不久之后,我也会舍寿入灭。因此,你们应该知道:要以自己为依靠的洲屿,以法义为依靠的洲屿,不要以外力为洲屿,也不要依靠其它;也就是说,你们要精勤努力,专注于身、受、心、法(修习四念处),以正智正念调伏世间的贪爱忧苦。这就叫作『以己为洲,以法为洲;不以他力为洲,不依靠其它』。」佛陀作了这番开示,比丘们听了都很高兴地信受奉行。(《嘉义新雨杂志》第36期)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5:13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