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1166|回复: 3

往生集目录 恶人往生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9 10:25: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恶人往生类

    张善和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作人语索命,于是大怖。唤其妻云:“速延僧为我忏悔。”僧至,谕之曰:“《观经》中说临终恶相现者,至心念佛,即得往生。”和云:“地狱至急,不暇取香炉矣。”即以左手擎火,右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自言:“佛来迎我!”即化去。

    赞曰:观其地狱至急,手作香炉。盖势迫情极,恳苦精诚,更无第二念矣。虽云十念,宁不远过悠悠者百千万亿念?决定往生,理实如是。或疑菩萨示现者,容有之,而不尽然也。

    张钟馗

    唐,张钟馗,杀鸡为业。病革,见绯衣人驱群鸡啄之,血流被面,痛不可忍。有僧为设佛像,教令念佛。顷之,香气满室,恬然而逝。

    雄俊

    唐,雄俊,寓成都。胆勇过人,不守戒律。尝罢道从戎,寻复为僧。因闻经言:“一称佛名,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乃大喜曰:“赖有此耳!”自是虽为恶,而念佛不辍。丁未二月暴亡,经宿忽苏,言至冥司,主者曰:“误追汝。然汝念佛,本无深信。今还人世,宜倍精进。”人以为地狱漏网。既而入山,斋戒念佛。越四年,辛亥三月,缁辈咸集。告曰:“吾时至矣。尔辈还城,见吾亲知,为吾语曰:俊以念佛得生净土,毋以为地狱漏网人也。”语笑之间,端坐而化。

    赞曰:薰莸不同器,宁有且造恶且念佛,而得往生者乎?噫!观“赖有此耳”之一言,其于称佛灭罪之语,盖信入骨髓矣。即此一念,力重万钧。临终转业往生,又何疑哉!

    惟恭

    唐,惟恭,住法性寺。慢上凌下,亲狎非类。酒徒博侣,交集于门。暇则念佛。寺僧灵岿者,同恶相济。里人为之语曰:“灵岿造恶,惟恭继迹。地狱千重,莫厌双入。”恭闻曰:“我虽积业,罪无所逃。然赖净土教主悯我愆尤,拔我涂炭,岂复堕恶道耶?”乾宁二年病革,岿自外还,见伶人数辈,少年丽服。问所从来,答曰:“西来迎恭上人耳。”一人怀中出金瓶,瓶中莲花,其合如拳。俄顷增长如盘盂,光彩交映。望寺疾驰,而忽不见。岿至寺,闻钟声,恭已逝矣。

    莹珂

    宋,莹珂,受业霅川瑶山。酒炙无所择。忽自念梵行亏缺,恐从流转。令同住取戒珠禅师所编《往生传》读之。凡读一传,为一首肯。既而室中面西设禅椅,绝食念佛。越三日,梦佛告曰:“汝尚寿十年,且当自勉。”珂白佛言:“设有百年,阎浮浊恶,易失正命。所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言:“汝志如是,后三日当迎汝。”至期,命众诵《弥陀经》,乃曰:“佛及大众俱至。”寂然而化。

    仲明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素无戒检。因感疾,谓同学道宁曰:“我今心识散乱,何药可治?”宁教以随息念佛。明如所教,至七日,力已困惫。宁又令想目前佛像。久之,忽见二菩萨,次复见佛,瞑目而逝。

    吴琼

    宋,吴琼,临安人。先为僧,退道返俗。前后两娶,生二子。屠沽之事,靡所不为。尝庖厨,杀鸡鸭等,则持而唱云:“阿弥陀佛子,好脱此身去。”连称佛号乃施刃。每切肉,念佛不辍。后目上生瘤如鸡卵,遂大忧怖。构草庵,分散其妻子,念佛礼忏,昼夜如不及。绍兴二十三年,告人云:“琼来日戌时去也。”人皆笑之。次晚,以布衫换酒饮毕,书颂云:“似酒皆空,问甚禅宗。今日珍重,明月清风。”端坐合掌念佛,叫云:“佛来。”即化去。

    金奭

    宋,金奭,会稽人,网鱼为业。忽猛省,持戒精进,日课佛号万声,久而弗替。后无疾,语家人云:“阿弥陀佛与二菩萨俱来迎我,我归净土去也。”焚香端坐而化。邑人闻异香天乐,终日不散。

    赞曰:奭之事与善和、钟馗异。彼则生平造业,临殁输诚。此则预革前非,久修善业。往生品位,必过于二人矣。

    总论

    无边苦海,岸在回头。积劫幽宫,明存一炬。净土之不遗恶人,无惑也。虽然,悟迁善之有门,而痛自怨艾可也。恃带业之犹生,而安心造恶,侥幸于万一,不可也。古之恶人以此为药,今之恶人执此成病。是故古之恶人,恶人之善人也。今之恶人,恶人之恶人也。悲哉!





畜生往生类

    龙子

    《菩萨处胎经》云:有一龙子,谓金翅鸟曰:“我自受龙身,未曾杀生,触娆水性。寿终之后,当生阿弥陀佛国。”

    赞曰:慈心不杀,净业正因。龙受佛言,往生固其宜矣。

    鹦鹉

    唐贞元中,河东裴氏畜鹦鹉,常念佛,过午不食。临终十念气绝。火化之,得舍利十余粒,炯然耀目。僧慧观者,用陶甓建塔,以旌其异。成都尹韦皋为之记,有“了空相于无念,留真骨于已毙”之句云。

    鸲鹆

    宋,黄岩正等寺观公畜鸲鹆,能言,常念佛不辍。一日立化。穴土葬之,俄而舌端出紫莲花一朵。灵芝律师尝为之赞,有“立亡笼闭浑闲事,化紫莲花也太奇”之句焉。

    又

    潭州人有养鸲鹆者,常念佛。既毙,以棺葬之,忽生莲花一朵,自其口出。有颂之者云:“有一灵禽号八哥,解随僧口念弥陀,死埋平地莲花发,人不回心争奈何。”

    赞曰:鹦鹉、鸲鹆,人教以念佛,盖常事耳,今胡不见往生?噫!譬诸世人,均闻念佛之教,有信心念者,有轻心念者,是以念佛人多,往生人少。彼鹦鹉、鸲鹆,何独不然乎?

    总论

    或谓人灵而物蠢,云何禽畜而得往生?是不知凡厥有情,皆具佛之灵觉。迷有厚薄,而分人畜,非灵蠢之不侔也。雉听《法华》而再世为僧,牛睹金容而死生天上,历历载诸传记矣。况地狱、鬼、畜皆生我刹,固法藏比丘之本愿乎。所恨人见禽畜之往生,而恬无警悟,甘心五浊,束手轮回。一息不来,易形于鳞羽而不自知也,独何为哉?

续录

    今时往生者,随闻见续入。故另附二卷末,不分门类,不别先后。

    僧本明

    大明本明,通州静嘉寺僧。素有高志,梵行清白,勤于讲业。后辍讲,专心净土,六时礼念,年久弗替。忽微恙,自知时至,告众安然而化,异香七日。

    朱纲少府

    大明朱纲,京都人,业儒。中乡举,三上春官不第,乃就职,官二府。致仕,专修净土,日课佛三万,十五年无少怠倦。临终,坐榻上,两手擎珠,念佛不辍,异香满室,乃云:“佛来也。”连声称念而逝。

    于媪

    大明于媪,北京昌平府邵村民于贵之母,久积念佛。一日浣衣甚洁,谓其子曰:“予将生净土。”子未信。至期,取几置庭心,坐几上脱去。异香天乐,乡人皆闻。

    顾居士

    大明顾源,金陵人,自号宝幢居士。幼能诗,善草书。中年一志净业。后微疾,集僧俗道友,十念阿弥陀佛,唱和相续。语人云:“我决定往生矣。”人问何故?曰:“我见阿弥陀佛身满虚空,世界金色。佛以袈裟覆我,我身已坐莲花中。”时一众闻莲花香。诸子悲恋不已。居士曰:“汝谓我往何处?何处即此处。此处若明,何处不了!”乃屏人曰:“毋多言,乱我心。空中诸佛迎我,三鼓行矣。”至期,怡然含笑而逝。少宗伯殷秋溟先生为之传云。

    赞曰:“身已坐莲花中”,生则决定生也。“何处即此处”,去则实不去也。居士之生,当不在中下品矣。

    方氏

    大明方氏,诸生吴应道室也。三十而寡,守志皈佛,专修净土。一老媪亦斋戒相随逐二十年。万历乙酉,时年五十矣,小疾,呼老媪相对念佛不辍,无一语及他务。卒前一日,沐浴更衣。明晨,燃香礼佛,还坐一榻而逝。有子用先,第进士,不妄语人也,为予道始末如此。

    张母

    大明张母陶氏,为长水守约居士继室。居士奉佛,母化之,日课诵无间。居士出礼普陀,母谓二子曰:“吾平日参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二语,今始悟。初四日吾行矣。”及期,端坐而逝。次日居士归,成殓。俄而棺上出青莲花五朵。居士大骇异,自愧恒常与俱,不知其道行如此。远近见闻,靡不叹慕。

    祖香

    大明祖香,江西新喻人,于山东龙潭寺精修净业。有居士王杰者,筑庵延之。未几,语杰云:“某日当归家。”众苦留。香云:“归安养家耳。”及期,敷座西向坐逝。举龛入山,化火自焚。

    郭大林

    大明郭大林,汤阴人。平生端洁雅素,出世为怀。遇僧教以念佛,遂一心净土。年七十六,一日无疾,与子别云:“明午当去。”至日坐脱。

    刘通志

    大明刘通志,京都人,精恳念佛。年五十二,得疾,念益切。邻人李白斋先卒。通气绝,自旦至午复苏,谓家人曰:“适见一舟,云往净土。乘舟三十六人,白斋与焉。我亦一数,但衣未鲜洁,又忘带念珠,命我易衣取珠,舟舣相待。”家人急为易衣,珠挂其项,须臾而逝。

    孙氏母

    大明中官孙名之母,一生斋戒念佛。年老微恙,自知时至,告其子欲坐脱。子哀泣止之,不得,乃为作龛。至期,入龛安坐化去。

    唐体如文学

    大明唐廷任,浙之兰溪人,号体如居士。孝友醇悫,出自天性。少游黉校有声。已而觉世无常,倾心至道。参云栖,受念佛三昧,遂力行之,凡十三年如一日,唯笃志以西方为归。万历癸卯,值耳顺,仲冬之旦,忽谓诸子曰:“新春十有一日吾行矣。”数日前,礼诵如平时。至期,盥漱整衣端坐,手结印,口称佛名,含笑而逝,如入禅定。

    赞曰:居士将入灭,诸子请曰:“大人临终一段因缘,当闻之云栖入《往生传》否?”居士谓:“必以报吾师,然勿为装饰,据事直陈。至于入传不入传,师自有见,切勿以不入传而有愠色,而有愠意。”嗟乎!即是可以观所养矣。平生于净土谛信不贰,含笑而逝,往生何疑焉!

    杨嘉祎文学

    大明杨嘉祎,字邦华,泰和人,世家子也。年十三,持不杀戒,蚤虱无所伤。二十三,肄业南雍。俄疾作,以万历乙巳仲冬十九日卒。卒之先,梦游地狱,见地藏大士于冥阳殿。觉而放诸生命,延僧诵经念佛。谓人曰:“吾将逝矣。青莲花现吾前,得非净土境乎?”遂昼夜念佛不辍。命息烛曰:“汝辈假烛为明。吾不须烛,常在光明中耳。”问:“何所见?”曰:“莲开四色。”问:“见弥陀否?”曰:“见弥陀现千丈身。”问观音,曰:“身与弥陀等。”问势至,曰:“不见也。”言讫,忽跃起拈香,连声语曰:“《弥陀经》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吾已得上品矣。”寂然而逝。

    赞曰:邦华好学天植,书无所不读。已独潜心于内典,又独加意于内典之净土法门。其临没也,谓“《弥陀经》功德不可说”,而三称之。见之真,故言之切也。仲兄嘉祚,传其事,而矢之曰:“予所诳语,堕拔舌狱。”其亦见真而言切欤。不信净土者可思已!

    郝熙载文学

    大明郝熙载,钱塘人,法名广定。生平忠信不欺,以德行称于黉校。晚归佛,禅诵夙夜匪懈。万历辛亥春二月得疾,每睡觉云:“吾梦于山中求见佛,佛未见,见百鸟丛集。”如是累日。至二十七,食时,忽举首视窗外,谓其子世翰曰:“今日别是一乾坤矣。”顾家人为置银钱,俄而曰:“吾向恐见官备用,今无用此。”三鼓云:“有二童子来迎。佛坐莲花台现吾前,吾往矣。”吉祥而逝。

    朱氏

    大明陈母朱氏,吴郡嘉定人,浚川居士室也。孝慈天植,素向三宝。年八十一,其子参云栖归,导以念佛往生,遂笃志净业。越二载,示疾。卒之前三日,堂前大呼母名者三。母云:“有二青衣在此。”时病久孱困,忽跃起竖脊端坐。诸子劝其寝息,乃吉祥而逝。迎尸中堂,仰卧之,尸自转西向,一时骇异,以为精诚所感致云。

    赞曰:郝父、陈母,俱有青衣童子之祥,当生人天。既而一则佛现莲台,一则不忘西向,又当生净土。二相俱时,生方未可定也。即不生,生且不远矣。

    徐氏

    大明陆母徐氏,嘉定人。孀居,刻志净业。夫昔有千金出贷,焚券不取。奁饰罄以施人。恒于佛所礼诵不辍,如是者十载。一夕,忽呼侍人曰:“看东方光发否?我往生时至矣,汝辈可助我。”遂高声念佛,合掌而逝。

    戈广泰居士

    大明戈以安,法名广泰,钱塘人。性至孝,素积善行,而深自韬晦,不求人知。晚岁精诚奉佛,与灵芝僧玄素,结春秋二社念佛,诵《华严》五经。忽谓人曰:“吾大限将至,当为西归资粮。”遂自室课诵,昕夕不辍。预定归期于腊月二十一日。前二夕,母子环视悲哽。居士笑曰:“生必有灭,奚悲为?吾方凝神净域,面觐弥陀。若等慎勿以情爱乱我正念。”谆谆唯嘱玄素助念,无间杂语。至期,寂然而逝。

    赞曰:僧入冥,见居士晏坐静室,经籍盈几。庭多紫竹石峰,清绝如洞天。夫居士宜生极乐,胡为尚在冥境?意者平日志切诵经,经愿未满,而后往生欤?

    杜居士

    大明杜居士,顺天府宛平县人,隐西山瑞光寺侧古斋堂中,置家事不问,三十年专志念佛。予乡人童广策诣之。居士问所从来。答曰:“杭州。”曰:“君杭人,识云栖宏公否?”策答曰:“吾师也。”居士合掌念佛,更无他语。将终,礼忏九日,至忏文恳切处,辄流涕哽咽。遂绝食,唯饮水少许。忏毕坐脱。浃旬,颜貌如生。人望见有五色彩云盘旋屋上云。

    孙大玗居士

    大明孙叔子,法名大玗,自幼警敏端确。年十二,随父镜吾居士,奉四十八愿弥陀像入云栖,因受五戒。归而断荤血,息交游,罢占毕。矢志念佛,誓取金台,而勤苦不惜身命。俄而见两比丘持莲花,以一心净土印可。复见化人诵《金刚经》一昼夜。乃矍然起坐曰:“弥陀、观音皆来迎我。”结金刚拳印,大呼“阿弥陀佛”数声,泊然而寂,时万历辛亥十一月十一日也。有《净土十二时歌》传世。详具吴太史《西生传》中。

    赞曰:吴太史观我居士,称玗室岁产瑞芝。卒之岁,有大如斗者,如金如玉,如赤白轮。往生之祥可征矣,为作《孙叔子西生传》。太史长者,言无虚妄,因录之。

    吴居士

    大明吴居士,仁和人,讳大恩,别号仰竹。生平孝友诚笃,好行阴德。放生救苦,恤邻代逋。遂感阴霾遇光,舟危返风,种种善报。而虔心内教,晨夕诵经,称念阿弥陀佛,精进无倦。万历四十年五月初三日,别众跏趺端坐而逝。室有香气,神色焕然。详具印持严君所作传云。

    吴居士

    大明吴居士,新安世家也,讳继勋,字用卿,别号十如居士。赋性沉毅,质如木,直如矢。好行种种善事,嗜之而不厌如甘露。晚岁耽心内典,持《往生咒》,称念阿弥陀佛洪名,日有定课,历寒暑,纯一无间。尝堕江中,足若有物凭借,漂十里,跃而登舟,众以为佛力所感。忽患背疽,危甚。人不堪其忧。居士陶然,谈笑自如,若无疾苦者。俄而正念示寂。厥子信章,子舆氏所谓善信人也,言无虚妄,其所述行状如此。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27:48 | 显示全部楼层
诸圣同归类

    择生极乐

    《观无量寿佛经》云:尔时韦提希号泣白佛言:“世尊,愿为我广说无忧恼处,我当往生,不乐阎浮浊恶世也。”于是世尊放眉间光,遍照十方世界诸佛国土,皆于中现。时韦提希见已,向佛言:“是诸佛土虽复清净,皆有光明。我今唯愿生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

    往生无数

    《大无量寿经》云:弥勒白佛言:“于此世界,有几菩萨,往生极乐?”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二亿不退菩萨往生彼国,小行菩萨不可称计。不但此国,他方佛土,如远照佛刹,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乃至十方佛刹往生者甚多无数。我若具说,一劫犹未能尽。”

    赞曰:此界他方往生无量,净土何以容之?噫!沧海尚纳百川,虚空犹含万象。而无边刹海,不出普贤一毛孔中。然则举净土针锋之地,而容无尽之往生,不亦恢恢乎有余裕哉!

    面见弥陀

    《观佛三昧经》,佛记文殊当生极乐。文殊发愿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生彼佛国已,满足我大愿,阿弥陀如来,现前授我记。”

    十愿求生

    《华严经》,普贤菩萨列十种大愿,普为众生求生净土。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又云:“彼佛众会咸清净,我时于胜莲华生,亲睹如来无量光,现前授我菩提记。”

    赞曰:文殊,七佛之祖。普贤,万行攸宗。而净土往生,谆谆如出一口。娑婆良弼,即安养亲臣,明亦甚矣。薄净土而不愿往生,谬哉!

    偈论净土

    天亲菩萨,天竺人,广造诸论,升兜率内院礼觐弥勒。复著《无量寿经论》及《净土偈》,五门修法,普劝往生。

    请佛形仪

    天竺鸡头摩寺五通菩萨,以神力往安乐国,见阿弥陀佛。陈云:“娑婆众生,愿生净土,无佛形仪,请垂降许。”佛言:“汝应先行,寻当现彼。”五通还,圣仪已至。一佛、五十菩萨,各坐莲华,在树叶上。遂传写流布。见《感通传》。

    赞曰:人疑安乐非神力可到。噫!一念往生,不劳弹指,独何欤?

    造论起信

    马鸣菩萨,西天第十二祖。尝著《起信论》,后明求生净土,最为切要。

    龙树记生

    《楞伽经》云:“大慧汝当知,善逝涅槃后,未来世当有,持于我法者,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能破有无宗,世间中显我,无上大乘法。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集善往生

    《大悲经》云:佛言:“我灭度后,北天竺国有比丘名祁婆迦,修集无量种种最胜菩提善根。已而命终,生于西方过百千亿世界无量寿国。于彼佛所,种诸善根。后当作佛,号无垢光。”

    得忍往生

    《菩萨生地经》云:佛言:“时摩差竭,得不起法忍。五百清信士、二十五清信女,皆得不退转地。寿终俱生无量寿佛清净国。”

    赞曰:求生西方,为欲悟无生忍,登不退地也。已得忍,已得不退,而复求生,菩萨之乐近如来乃如此。今具缚凡夫,忍力未充,退缘无限,而不刻心净土,谓之何哉?是则名为可怜悯者。

    第二大愿

    《菩萨内戒经》云:菩萨有三愿,其第二愿:“愿我命终,往生阿弥陀佛前。”

    念佛灭罪

    《大智度论》云:“有诸菩萨,自念谤大般若,堕恶道,历无量劫。虽修余行,不能灭罪。后遇知识,教念阿弥陀佛,乃得灭障,超生净土。”

    赞曰:至心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重罪,此其明征乎。所以者何?至心故也。若匪至心,罪则不灭。毋曰圣训之无稽哉!

    胜会书名

    长芦赜禅师,遵远祖遗范,建莲花胜会,普劝念佛。一夕,梦一人乌巾白衣,风貌清美,揖而曰:“欲入公莲花胜会,乞书一名。”赜问何名?答曰:“普慧。”书已,又云:“家兄普贤,亦乞并书。”赜觉而检《华严离世间品》,有二菩萨名,遂以为会首云。

    赞曰:凡僧结社,古圣书名,甚哉净土之非小缘也!良由事出真诚,则冥通灵应。一有伪焉,人世自好者不屑,而况古圣乎?今之所谓佛会者,赜公见之,当为太息矣。

    略举尊宿

    百丈海禅师,马祖传道嫡子,万世丛林大宗。其立法,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黄龙新禅师,参觉老得旨,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有《劝念佛文》行世,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后卓庵补陀,庵名“孤绝”,专意西方。有《净土说》,普劝四众。

    慈受深禅师,得法于长芦信公,专心念佛,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翕然化之。

    石芝晓法师,嗣月堂询公,洞彻教部,以净业化人。尝集《大藏》诸书,有《乐邦文类》行世。

    寂堂元禅师,学禅于密庵杰公。笃行念佛三昧,感金甲神自天而降,梦红莲花从地而出。由是十州莲宗大行。

    中峰本禅师,得法于高峰妙公,人仰之如山斗。有《怀净土诗》百篇,盛传于世。

    王以宁待制,自称弥陀弟子。

    晁悦之翰林答赵子昂书,称:“西方净土,是真语实语。”

    陈瓘待制,作《延庆寺净土院记》,极赞念佛。

    优昙宗主,居庐山东林善法堂,著《莲宗宝鉴》,奉旨板行,为净土中兴云。

    赞曰:始百丈,终优昙,历代尊宿,无不奉行净土,呜呼盛哉!

    总论

    天如禅师谓:“今人鄙视净土,非鄙愚夫愚妇也,是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吾故集群经,以实其说。或者犹疑菩萨道大,似已不必求生。噫!自非位登妙觉,虽等地大圣,不能一日离佛。况其下者乎?盖尝譬之:爵弥尊,则觐主弥密。彼荷担挟锄之辈,侣渔樵以自足,绝望于九重,而嚣嚣然曰明主之不足亲也。可哂也夫!


生存感应类

    鬼不敢啖

    佛世有一国,邻于罗刹。罗刹食人无度。王约自今国人,家专一日,以次送与,勿得枉杀。有奉佛家,止生一子,次当充行。父母哀号,嘱令至心念佛。以佛威力,鬼不得近。明晨往视,见子尚在,欢喜将还。自是罗刹之患遂绝,国人庆慕焉。

    梦得聪辩

    隋,南岳慧思禅师,精心事佛。因梦阿弥陀佛与之说法。自是聪慧过人,辩才无碍。

    冤对舍离

    唐,邵彪,镇江人。为士人时,梦至一公府。人称“安抚使司”。俄而一官人问云:“汝知所以不第否?”彪对:“不知。”因引彪前行,见大镬中煮蛤蜊,作人语,呼彪名。彪怖,遂念阿弥陀佛,方启口,蛤蜊变黄雀飞去。彪后及第,官至安抚。

    赞曰:杀生迟其得禄,念佛解其杀冤。今士人以牲牢乞祐于鬼神,而不知持万德之洪名,其为计亦左矣。愿三献连城者,识此于铁砚之侧。

    夫妇见佛

    宋,葛济之,句容人,稚川后也,世事仙学。妻纪氏,独精诚念佛。元嘉十三年,方在机杼,忽觉空中清明,因投杼仰瞻四表。见西方有佛现身,宝盖幢幡,映蔽云汉。喜曰:“经言无量寿佛,其即此耶?”面佛作礼。济之惊异就之,纪氏指示佛所,济之亦见半身,俄而隐没。祥云五彩,亲里咸睹焉,自是多归佛法矣。

    却鬼不现

    宋,陈企,龙舒人。尝杀人,后见鬼现。企大怖,急念阿弥陀佛,鬼不得近。因念佛不已,鬼遂不现。

    赞曰:负命之鬼,云何念佛而得却之?良以阿弥陀佛功德威神不可思议,一称其名,鬼获超济,故不现耳。岂寻常禁咒驱逐比耶!

    荐拔亡灵

    宋,张继祖,镇江人,信西方净土。乳母死,多为念佛追荐。一夕,梦母来谢云:“荷君念佛,已生善趣。”

    睡寝得安

    宋,刘仲慧,湖州长兴人,患夜梦恐怖。有教以念佛者。遂至诚高念一百八遍,然后就寝,当夜神魂晏然。自是继念不辍。

    赞曰:古人喻睡眠为小死,此语最善。盖梦寐之颠倒,较生死之昏迷几何。而寝息神安,命尽之时,庶稍稍有自由分。善导大师教人临睡入观,良有以哉。

    病目重明

    宋,阮念三嫂者,怀宁农妇也,双目将盲。常念佛不绝,遂得明朗。

    又

    柴氏女双瞽,念佛三年,精勤不替,双目重明如故。

    赞曰:弥陀光明无量,照十方国。苟至心忆念,就使肉睛不朗,当必心目洞开。而今时瞽者,往往作师巫,造杀业。是谓从冥入冥,终无时得睹天日矣。嗟乎!吾安能以此普告尽世之盲人乎。

    疟疾不作

    宋,李子清,久患疟。龙舒居士教以临发之时,专志念佛,然后服药。子清信而行之,当日减半。次日复念,遂全愈。自是笃信念佛。

    舍利迸现

    宋,赣州廉中大夫恭人,绣丈六阿弥陀佛,方及半,忽有舍利现彩缕中,举宅惊叹。

    又

    真州钟离少师夫人任氏,刻阿弥陀佛像高四寸八分,龛室甚严。常顶戴行道。像眉间忽现舍利,大如黍米,光彩照人。

    治病皆愈

    宋,秀州一僧,常念阿弥陀佛,为人治病。病者请治辄愈,州人敬信如佛。

    俘囚脱难

    元至正十五年冬,张士诚攻湖州。江浙丞相与战,获四十人。囚槛送官,夜宿西湖鸟窠寺。适大猷谋禅师,徐步廊下。囚者见师神观闲雅,持诵不辍,因告曰:“长老救我。”师曰:“我不能救。但至诚念‘南无救苦救难阿弥陀佛’,却救得尔曹也。”中有三人,信受其语,念不绝口。天晓发囚,易枷锁。偶至三人,刑具不足,唯系以绳耳。既而审鞠,乃良民被虏者,遂得释。

    赞曰:《普门品》云:“或囚禁枷锁,手足被杻械,念彼观音力,释然得解脱。”古今人信之矣。念佛解脱,人或未信,此狃于常见也。佛之威神,更超菩萨,不知其几。尔不见斫截手足,念释迦如来,而四体重生乎?肢截尚可重生,何有于杻械?而信之者寡,吾故表而出之。

    总论

    念佛法门,人知为亡殁之归宿,而不知生存之利益。是故闻持咒得灵通,即改而持咒。闻讲演得聪辩,即改而讲演。闻营造得福报,闻斋会得人缘,乃至闻摄养得长寿,种种变易,曾无执持。安在其一心不乱,而望净业之有成耶?吾故集此,姑以断时人之外慕。据实而论,求生净土,本为成佛度生。既非图身后之乐,复何计身前之利与否哉!

普劝为人必修净土

    天如《净土或问》云:“今禅者见修净土,鄙之为愚夫愚妇。此非鄙愚夫愚妇也,乃鄙文殊、普贤、马鸣、龙树也。”其言痛切如此。犹有未信者。因为考据,以证不妄。

    △《观佛三昧经》,文殊菩萨偈云:“愿我命终时,灭除诸障碍,面见弥陀佛,往生安乐刹。”

    △《华严·行愿品》,普贤菩萨偈云:“愿我临欲命终时,尽除一切诸障碍,面见彼佛阿弥陀,即得往生安乐刹。”

    △《起信论》,马鸣菩萨示最胜方便,谓:“专意念佛,即得往生,终无有退。”

    △《楞伽经》,佛告大慧:“大名德比丘,厥号为龙树,得初欢喜地,往生安乐国。”

    以上略举四大菩萨。其余菩萨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庐山远法师,悟摩诃般若深旨,号“东方护法菩萨”。而六时念佛,三睹圣像,往生净土。

    △天台智者大师,妙悟《法华》。一家教观,万代宗祖。而生即面西,辩十种疑,疏《十六观》,极谈净土。

    △百丈大师,马祖传道嫡子,天下丛林共宗。而祈祷病僧、化送亡僧,悉归净土。

    △清凉国师,绍华严祖位,称文殊后身。而指示弥陀,即卢舍那。亦疏《观经》,宏扬净土。

    △永明寿禅师,得无碍辩才,柱石宗门。而作《四料简》,偏赞西方。上上品生,敬及冥府。

    △死心新禅师,继席黄龙,宗风大振。而切意净业,著《劝念佛文》,令人发哀起信。

    △真歇了禅师,嗣丹霞淳公。洞下一宗,至师大显。而卓庵补陀,专意西方,有《净土集》行世。

    △慈受深禅师,大悟倩女因缘,一偈融通五教。而谓:“修行捷径,无越净邦。”建西方道场,苦口劝众。

    △圆照本禅师,道续天衣,宗宏雪窦。法雷振地,师表两朝。而净业兼修,标名上品。

    △中峰本禅师,得法高峰老人,学者仰如山斗。而云:“禅者净土之禅,净土者禅之净土。”有《怀净土诗》百首,劝人念佛。

    以上略举十大尊宿。其余尊宿及法师、律师修净土者,不可胜纪。

    △《阿弥陀经》

    △《大无量寿经》

    △《十六观经》

    △《鼓音王经》

    △天亲《往生论》

    以上略举专说净土经论。其余经论带说净土者,不可胜纪。

    △道安《往生论》

    △怀感《群疑论》

    △慈恩《通赞》

    △海东《弥陀疏》

    △四明《妙宗钞》

    △慈云《忏愿仪》

    △草堂《宝王论》

    △孤山《刊正记》、《西资钞》

    △大智《观经疏》

    △优昙《莲宗宝鉴》

    △石芝《乐邦文类》

    △天如《净土或问》

    △大佑《净土指归》

    △镜、道二师《念佛镜》

    △道衍《善人咏》

    △西斋《净土诗》

    以上略举最显数家。其余赞扬净土者,不可胜纪。

    愿一一考其人,阅其言,思其义,断疑决志,幸甚幸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3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劝修净土代言

    袾宏下劣凡夫,安分守愚。平生所务,唯是“南无阿弥陀佛”六字。今老矣,倘有问者,必以此答。犹恐无征,涉于臆见。况复衰病,艰于语言。谨将佛菩萨所说经论,及古今诸大知识、大居士等种种著述,题名开后。幸随所见,详阅而深玩焉。可信与否,唯高明裁之。

    △佛菩萨所说经论:

    《佛说阿弥陀经》一卷

    《佛说无量寿经》一卷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一卷

    《佛说鼓音王经》一卷

    天亲菩萨《往生论》一卷

    马鸣菩萨《起信论》一卷

    △诸大知识、诸大居士著述:

    智者大师《观经疏》一卷、四明《妙宗钞》三卷

    智者大师《十疑论》一卷

    元晓法师《弥陀经疏》一卷

    大佑法师《弥陀略解》一卷

    永明《万善同归集》三卷

    慈云忏主《净土忏愿仪》一卷、《决疑行愿门》一卷

    天如则禅师《净土或问》一卷

    大佑《净土指归》十卷

    智彻《净土玄门据要》一卷

    优昙法师《莲宗宝鉴》二卷

    镜、道二师《念佛镜》一卷

    道衍《净土善人咏》一卷

    四明石芝沙门宗晓《乐邦文类》六卷

    龙舒《净土文》一卷

    以上经论、著述,见存流通。

    △名存书不存:

    道安法师《往生论》六卷

    怀感法师《群疑论》七卷

    道绰禅师《安乐集》三卷

    慈愍三藏《慈悲集》三卷

    慈恩法师《弥陀经通赞》一卷

    清凉国师《观经疏》一卷

    草堂飞锡法师《宝王论》一卷、《弥陀经疏》一卷

    孤山《观经疏刊正记》四卷

    灵芝律师《经疏》一卷

    宗坦法师《观经甘露疏》四卷

    无功居士《净土自信录》

    王侍郎《净土决疑集》三卷

    以上虽不存,倘偶得之,故开。

    △鄙见请益四种附:

    《弥陀经疏钞》四卷

    《净土疑辩》一篇

    《净土发愿文》

    《往生集》一卷





佛示念佛十种功德

    若人受持一佛名号者,现世当获十种功德利益:

    一、昼夜常得诸天大力神将,并诸眷属,隐形守护。

    二、常得二十五大菩萨,如观世音等,及一切菩萨,常随守护。

    三、常为诸佛昼夜护念,阿弥陀佛常放光明摄受此人。

    四、一切恶鬼若夜叉、罗刹皆不能害,一切毒蛇、毒龙、毒药悉不能害。

    五、一切火难、水难、冤贼、刀箭、牢狱、杻枷、横死、枉死悉皆不受。

    六、先所作罪,皆悉消灭。所杀冤命,彼蒙解脱,更无执对。

    七、夜梦正直,或复梦见阿弥陀佛胜妙色身。

    八、心常欢喜,颜色光泽,气力充盛,所作吉利。

    九、常为一切世间人民恭敬、供养、礼拜,犹如敬佛。

    十、命终之时,心无怖畏,正念现前。得见阿弥陀佛,并诸菩萨圣众,手持金台,接引往生西方净土。尽未来际,受胜妙乐。



尼僧往生类

    尼大明

    隋尼大明,每入室礼念,先着净衣,口含沉香。文帝后甚重之。将终之日,众忽闻沉香满室,俄而光明如云,隐隐向西没焉。

    赞曰:一尼造《法华经》,虔敬类是,后感报灵异。而二僧冥府诵经,致礼遇有殊,则无怪其然矣。今时念佛,有几人似明者乎?使人人如是念佛,而千不千生,万不万生者,吾弗信也。

    尼净真

    唐尼净真,居长安积善寺,衲衣乞食。诵《金刚经》十万遍,笃志念佛。语弟子曰:“五月内十度见佛,两度见宝莲花上童子游戏,吾已得上品生。”言讫,跏趺而化,祥光满庵。

    尼悟性

    唐尼悟性,居庐山念佛,虔愿往生。忽闻空中音乐。谓左右曰:“我已得中品生。见同志念佛精进者,皆有莲花待之。汝等好自努力。”言讫而逝。

    赞曰:上、中品位,二尼能决诸己者何?一则内观自行之浅深,二则外稽瑞应之胜劣耳。可诬也哉?

    尼能奉

    宋尼能奉,钱塘人,专修净业。尝梦佛光照身,及闻空中善言开慰。告其徒曰:“吾往生时至。”少顷,闻奉念佛声甚厉,奔往视之,则合掌面西坐逝矣。异香满室,乐音西迈。

    尼法藏

    宋尼法藏,金陵人,勤志念佛。夜见佛菩萨来,光明照寺,奄然而化。

    总论

    佛以姨母出家,叹正法由此而减。使女人出家者皆如上五人,正法其弥昌乎。而势所不能,佛之悬记非过矣。噫!真正出家之男子,迩来尚不多得,而况女众欤?吾于是乎有感。

  王臣往生类

    乌苌国王

    乌苌国王,万机之暇,雅好佛法。尝谓侍臣曰:“朕为国王,虽享福乐,不免无常。闻西方净土可以栖神,朕当发愿,求生彼国。”于是六时行道念佛。每供佛饭僧,王及夫人躬自行膳,三十年不废。临崩,容色愉悦,化佛来迎,祥瑞不一。

    赞曰:末世闻法信受,无位者多,有位者少,有位而极于尊贵者倍复少。所以者何?位弥高则欲弥广,欲弥广则染弥重,势所恒然,鲜克免者。今也享南面之乐,不忘西方之归,非宿植胜因,何以致此。虽然,自古及今,帝王之留神内典者,奚不录?曰:兹传净土,意有所专主,故不泛纪云。

    魏世子

    宋,魏世子,父子三人俱修西方,唯妻不修。女年十四,死七日更生,启母云:“儿见西方七宝池上,父兄三人已有莲花,没当生彼。母独无。是以暂归相报,幸母留意。”母感女言,顿发信心,念佛不倦,后命终亦生安养云。

    赞曰:始乏净缘,终生乐国,信不信故也。经云“唯除不信”,谅夫!

    刘遗民参军

    晋,刘遗民,彭城人,汉楚元王之后。少孤,事母以孝闻。自负其才,不侣流俗。初为府参军,即隐去。谢安、刘裕,交荐不就,旌其号曰“遗民”。入庐山,预远公莲社,著《念佛三昧诗》以表专志。尝于定中,见佛光照地,皆作金色。居十五年,又见阿弥陀佛玉毫光照,垂手慰接。遗民恳曰:“安得如来为我摩顶,覆我以衣?”俄而佛为摩顶,引袈裟被之。他日又见入七宝池,莲花青白,其水湛然。一人项有圆光,胸出卍字,指池水曰:“八功德水,汝可饮之。”遗民饮水甘美,及寤,犹觉异香发于毛孔。乃告众曰:“吾净土之缘至矣。”对像焚香再拜,祝曰:“我以释迦遗教故,知有阿弥陀佛。此香供养释迦如来。次供阿弥陀佛,及《妙法华经》。愿一切有情,俱生净土。”言讫,面西合掌而逝,时义熙六年也。

    赞曰:《观经》叙净业正因,以孝养父母为第一。故知不孝之人,终日念佛,佛亦不喜。今遗民少尽孝养,而复深入三昧,屡感瑞征,其往生品位高可知矣。在家修净业者,此其为万代师法。

    张野茂才

    晋,张野,居浔阳,兼通华、梵,尤善属文。举茂才,屡征散骑常侍,俱不就。入庐山莲社修净业。义熙十四年,与家人别,入室端坐而逝。

    张抗学士

    宋,张抗,积善向佛,誓诵《大悲陀罗尼》十万遍,求生净土。年六十余寝疾,一心念佛。谓家人曰:“西方净土只在堂前,阿弥陀佛坐莲花上,翁儿在金地礼佛。”言讫,念佛而逝。翁儿,抗孙也,三岁而亡。

    赞曰:心净则西方触目,心秽则地狱随身。抗之净心成就,堂前见佛何疑乎!

    王仲回司士

    宋,王仲回,官光州司士参军。问无为子杨公曰:“经中教人求生净土,而祖师云‘心是净土,不必更求’,如何?”杨公答曰:“试自忖量,若在佛境,则无净无秽,何用求生?若未出众生境,安可不至心念佛,舍秽土而求生净土乎?”司士感悟,欣跃而去。后二年,杨公守丹阳,忽梦司士云:“向蒙指示,今已得生,特来致谢。”数日而讣至,言司士七日前预知时至,与宗党言别而化。正感梦时也。

    马子云县尉

    唐,马子云,举孝廉,为泾邑尉。押租赴京,遭风舟溺,被系。乃专心念佛五年,遇赦,入南陵山寺隐居。一日谓人曰:“吾一生精勤念佛,今西方业成,行且往生安养。”明日,沐浴新衣,端坐合掌,异香满户,喜曰:“佛来迎我。”言已而逝。

    赞曰:身被系,心念佛,终以赦免。即囚禁枷锁,念观音而得解脱者也。今五欲缠缚,岂非被系?念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岂非赦书?而束手五欲,不知念佛。抱罪永劫,终无赦时。悲哉!

    贾纯仁郡倅

    宋,贾纯仁,霅川人,官郢州倅。潜心净业,长斋念佛。因微疾,西向宴坐而逝。顶上白光圆相,异香满室。

    张迪助教

    宋,张迪,钱塘人,官助教。从圆净律师受菩萨戒,咨问净业法门。笃志修持,誓生安养。每念佛时,扬声勇猛,至失音犹不已。一日谓圆净曰:“定中见白色频伽鸟,飞舞于前。”又三年,西向端坐,念佛而化。

    赞曰:见频伽,不见佛,何也?盖是初时暂见,终当见佛耳。谓渐入佳境非耶?

    王龙舒国学

    宋,王日休,龙舒人。端静简洁,博极经史。一旦捐之曰:“是皆业习,非究竟法,吾其为西方之归!”自是精进念佛。年六十,布衣蔬食,日课千拜,夜分乃寝。作《净土文》劝世。将卒三日前,遍别亲识,有不复相见之语。至期,读书罢,如常礼念,忽厉声称阿弥陀佛,唱言:“佛来迎我!”屹然立化,如植木矣。邦人有梦二青衣引公西行者,自是家家供事云。

    赞曰:龙舒劝发西方,最为激切恳到,非徒言之,亦允蹈之。至于临终之际,殊胜奇特,照耀千古。呜呼!岂非净土圣贤,入廛垂手者耶。

    江公望司谏

    宋,江公望,钓台人,官谏议。蔬食清修,述《菩提文》、《念佛方便文》,以劝道俗。有子早亡,托梦云:“大人修道,功业已成。冥府有金字额,题曰:严州府江公望,身居言责,志慕苦空。躬事熏修,心无爱染。动静不违佛法,语默时契宗风。名已脱乎阎浮,身心归于净土。”宣和末,知广德军。一旦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或谓题额之事恐未必然。噫!永明尝绘像于冥司矣,苟绕塔之僧不妄,何独于公望而疑之?

    葛繁大夫

    宋,葛繁,澄江人。少登科第,官至朝散。凡公署、私居,必营净室,设佛像。尝入室礼诵,舍利从空而下。平时以净业普劝道俗,多服其化。有僧定中神游净土,见繁在焉。后无疾面西端坐而化。

    赞曰:士大夫信佛者不无其人,然犹避世讥嫌,外护形迹。公署不忘设像,葛君其笃信不回者乎!坐脱往生,良非偶然矣。

    李秉中官

    宋,李秉,绍兴中官也,领御药院。初学禅于净慈辉公,有省。晚阅《龙舒净土文》,遂日课佛号。与阁长元美、殿长林师文等数十人,结净会于传法寺。忽有疾,梦阿弥陀佛以金圆光戴其首。越七日,又见金花满房。乃嘱别亲属,端坐结印而终。

    胡闉宣义

    宋,胡闉,官宣义。平日虽信佛乘,而未谙净土。年八十四,疾革。其子迎清照律师,乞垂诲示。照谓闉曰:“公知安身立命处否?”闉曰:“心净则佛土净。”照曰:“公自度平昔时中,有杂念染污否?”闉曰:“既处世间,宁无杂念?”照曰:“如是,则安得心净土净?”闉曰:“一称佛名,云何能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照曰:“阿弥陀佛,以弘誓愿,尘劫修行。威德广大,光明神力不可思议。是以一称其名,灭无量罪,犹如赫日消于霜雪,复何疑哉!”闉遂省悟,即日延僧念佛。次日,照复至。闉曰:“师来何暮?二大士降临已久。”照于是率众厉声念佛。闉乃合掌而逝。

    赞曰:闉往生得于清照,而致清照者子也,其斯以为大孝欤!世有执小爱而破父母之斋戒者,误亦甚矣。

    杨无为提刑

    宋,杨杰,无为州人,号无为子。少年登科,官尚书主客郎,提点两浙刑狱。尊崇佛法,明悟禅宗。谓:“众生根有利钝,易知易行唯西方净土。但能一心观念,总摄散心,仗佛愿力,决生安养。”尝作《天台十疑论序》,及《弥陀宝阁记》、《安养三十赞》、《净土决疑集序》,弘阐西方教观,接引未来。晚年绘弥陀丈六尊像,随行观念。将终之日,感佛来迎,端坐而化。辞世颂曰:“生亦无可恋,死亦无可舍。太虚空中,之乎者也。将错就错,西方极乐。”

    赞曰:读无为子颂,所谓参禅见性,而复以净土为归者也。至于“将错就错”一语,蕴藉不少。呜呼!安得人间才士咸就此一错耶。

    韦文晋观察

    宋,韦文晋,立行孤洁。建净业道场,普度含识。六月某日,忽面西跏趺,合掌念佛而化,异香内外俱闻。

    文彦博潞公

    宋,文彦博,于京师与净严法师集十万人为净土会。临终,安然念佛而化。

    马圩侍郎

    宋,马圩,厥祖忠肃公守杭日,慈云忏主教令念佛,举家宗奉。圩至心念佛二十五年,崇宁小疾,易衣坐逝。有气如青盖,出户腾空而去。家人皆梦圩往生上品。

    钟离少师

    宋,钟离瑾,提刑浙西日,遇慈云忏主,遂笃信净土。后知开封,出则尽瘁国事,入则不寐念佛。忽夜促家人起,索浴更衣坐逝。举家见瑾乘青莲,仙乐迎引西去。

    阎邦荣承务

    宋,阎邦荣,池州人。二十年持《往生咒》、念佛。将终,家人梦佛放光迎荣。及晓,荣西向趺坐,忽起行数步,立化。

    王衷朝散

    宋,王衷,嘉禾人。结社西湖,不问贤愚贵贱僧俗,但愿往生者,普请入社。有《劝修文》行世。后无疾西向坐化。

    钟离景融大夫

    宋,钟离景融,官朝请大夫。常诵《观经》,念佛不辍。挂冠,结茅仪真东园侧。尝曰:“不识弥陀,弥陀更在西方外。识得弥陀,弥陀只在自己家。”一夕,命僧妙应诵《普贤行愿品》,炷香敬听,两手作印而化。

    钱象祖郡守

    宋,钱象祖,号止庵,守金陵,日以净土真修为念。尝于乡州建接待十处,皆以“净土”、“极乐”等名之。创止庵高僧寮,为延僧谈道之所。自左相辞归,益进净业。嘉定四年二月微疾,书偈曰:“菡萏香从佛国来,琉璃地上绝纤埃。我心清净超于彼,今日遥知一朵开。”后三日,僧有问疾者,公曰:“我不贪生,不怖死。不生天,不为人。唯求生净土耳。”言讫,跏趺而逝。后有人梦空中云:“钱丞相已生西方莲宫,为慈济菩萨。”

    梅汝能县令

    宋,梅汝能,常熟人,仕至县令。有志净业。忽梦僧授纸百幅,凿破为“二八”字。以问东灵照师,曰:“二八十六也,岂《十六观经》之谓乎?”适一僧以经与之,忽不见。由是诵经念佛,自名为“往生”以见志。因邑中生公造丈六弥陀像,乃施财百万为之妆饰。殿前池中遂涌一双头白莲,其花百叶。当年冬,无疾而终。

    昝定国学谕

    宋,昝定国,号省斋,为州学谕。常念佛,读净土诸经。每月三八,集僧俗讽经念佛。嘉定四年,梦青衣童告曰:“佛令召君,三日当生彼国。”至日,沐浴更衣,念佛坐化。

    冯济川谏议

    宋,冯檝,号济川,遂宁人,由太学登第。初访道禅林。晚年专崇净业,作《西方文》、《弥陀忏仪》。后以给事中出帅泸南,率道俗作系念会。及知邛州,于后厅设高座,望阙肃拜。着僧衣,登座,谢官吏,横拄杖按膝而化。

    赞曰:《传灯录》载公初参龙门远,次参妙喜,各有证悟。临终刻期升座,拈拄杖按膝脱去。其自在显赫,宛有宗门诸大老操略。然都不言念佛往生何也?良由著述家彼此立义,为门不同,各随所重而已。彼重直指人心,自应专取了明心地,而略净土。如怀玉金台再至,圆照莲蕊标名,皆不录是也。此重指归净土,故详其生平念佛,报尽往生,而了明心性自在其中,如所谓“既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是也。喻如重德,则颜子列德行之科,而不言政事。重才,则颜子具王佐之器,而不言德行。亦为门不同耳。净业人愿笃信无惑。

    王敏仲侍郎

    宋,王古,字敏仲,东都人,官礼部侍郎。慈仁爱物,深契禅宗,又悟净土法门之胜,著《直指净土决疑集》三卷。平生精勤念佛,数珠未尝去手。行住坐卧,悉以西方净观为佛事。有僧神游净土,见古与葛繁同在焉。往生有明验矣。

    吴信叟进士

    宋,吴子才,字信叟。致仕之后,预作一棺,夜卧其中,令童子击棺而歌曰:“吴信叟,归去来。三界无安不可住,西方净土有莲胎,归去来。”自从而和之。后无疾而化。

    白居易少傅

    唐,白居易,官中大夫、太子少傅。舍宅为香山寺,号香山居士。晚岁患风痹,出俸钱三万,绘西方极乐世界一部,依正庄严,悉按《无量寿经》,靡不曲尽。顶礼发愿,以偈赞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

    赞曰:人传蓬莱有乐天名。乐天辞以偈曰:“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今复舍兜率而求净土,岂所谓披砂拣金,愈择而愈精者耶!

    张抡都总

    宋,张抡,官两浙都总管。期生净土,刻励念佛。阖门长幼,靡不从化。凿池栽莲,日率妻子课佛万遍。孝宗皇帝亲书“莲社”二字赐焉。

    苏轼学士

    宋,苏轼,号东坡,官翰林学士。南迁日,画弥陀像一轴,行且佩带。人问之,答曰:“此轼生西方公据也。”母夫人程氏殁,以簪珥遗赀,命工胡锡绘弥陀像,以荐往生。

    赞曰:老泉为荐先亡,曾于极乐院造六菩萨像。而子由往来法门亦甚密迩。盖苏氏之归心三宝素矣。世有刻《西方公据》者,增以俚语,谓出自坡公,此诬也。具眼者勿因伪而并弃其真。

    张无尽丞相

    宋,张商英,初以夫人向氏激发,留神内典,号无尽居士。尝著《发愿文》云:“思此世界,五浊乱心。无正观力,无了因力,自性唯心,不能悟达。谨遵释迦世尊金口之教,专念阿弥陀佛。求彼世尊愿力摄受,待报满时,往生极乐。如顺水乘舟,不劳自力而至矣。”

    赞曰:无尽悟禅宗于兜率悦公,而拳拳乎安养是念,其为计审矣。自香山至此四公,虽西方瑞应,史未详录。而据因以考果,不生西方,将奚生哉?

    总论

    愚闻之古德云:“士大夫英敏过人者,多自僧中来。”然尝疑之,迷而不返者什九,不负宿因者什一,其故何也?五浊恶世,多诸退缘,贤者所难免也。故戒禅师后身为东坡。青禅师后身为曾鲁公。喆禅师后身耽富贵,多忧苦。夫东坡最为亲近法门,而曾公已不之及。彼喆老之后身,其迷抑又甚矣。古今知识,所以劝人舍五浊,而求净土也。然则刘遗民而下诸君子,所得不既多乎!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9 10:33:24 | 显示全部楼层







恶人为什么临终十念也能往生?万一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仍然有邪知邪见和贪瞋痴三毒,又怎么办




问:造了许多罪业的恶人,为什么临终十念也能往生?
答:今世为恶,但临终十念就能往生的人,他过去世必定修学佛法,今生不过因一念之迷而重造恶业。否则的话,临终时恶缘就会到来,又怎么会遇到善知识教他念佛呢!即使有善知识教他念佛,他又怎么会相信呢?而且他念佛的时候,必定会猛然醒悟,痛悔自己的所作所为,心中万分恐惧堕三恶道中。因此就能万缘放下,只认准阿弥陀佛的西方净土一条路,更无别处可回头。以这种心情和态度念佛,一句可抵得上平常念千万句。所以《十六观经》说:“每一念中消灭了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以这种精诚心念佛,再加上过去世的福业,佛来接引他,又有什么可怀疑的呢?                ---选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问:往生的人分九品,九品之中,下三品大多是恶人,只是因为临终念佛,所以往生。万一这些人生到西方极乐世界之后,仍然有邪知邪见和贪瞋痴三毒,又怎么办呢?
答:只怕你不往生,不怕你往生之后恶业现前。这有五个原因:一、有阿弥陀佛大慈悲愿力的加持;二、你的愿望都能实现,不会再有贪求;三、西方的宝树、花、鸟时时在宣讲微妙法音;四、以菩萨为朋友,各种恶缘已永远断掉;五、寿命长久,修持功力不断提高,直至成佛。由于以上这些原因,往生西方的人永远不会退转堕落。
             ---选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注]
《观无量寿佛经》中一段经文:

    佛告阿难,及韦提希:“下品下生者,或有众生,作不善业,五逆十恶,具诸不善,如此愚人,以恶业故,应堕恶道,经历多劫,受苦无穷。”

“如此愚人,临命终时,遇善知识,种种安慰,为说妙法,教令念佛,彼人苦逼,不遑念佛;善友告言:‘汝若不能念彼佛者,应称无量寿佛,如是至心,令声不绝,具足十念,称南无阿弥陀佛。’称佛名故,所念念中,除八十亿劫生死之罪。”

“命终之时,见金莲华,犹如日轮,住其人前,如一念顷,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于莲华中,满十二大劫,莲华方开,观世音,大势至,以大悲音声,为其广说诸法实相,除灭罪法。闻已欢喜,应时即发菩提之心。”

“是名下品下生者。是名下辈生想,名第十六观。”



[恶人往生录]
△唐张善和,杀牛为业,临终见群牛讲人话讨命,于是非常恐怖,喊妻子说:“赶快请僧人为我忏悔。”僧到,开示他说:“观经中说,临终恶相出现,至心念佛,就能往生。”和说:“地狱就要到了,没有时间取香炉了!”就以右手举火,左手拈香,面西专切念佛,未满十声,说:“佛来迎我!”即化去。
△宋莹珂(yínɡ kē,迎科)虽然出家,不忌酒肉,心想:“我为僧人,如此下去,将来堕落怎么办?”要同修取来《往生传》阅读,每读一传,都深受感动。于是发大菩提心,向西而坐,绝食念佛。过了三日,梦见佛说:“你的寿命还有十年,要自勉。”珂对佛说:“阎浮浊恶,容易失去正念,只愿早生安养,奉事众圣。”佛说:“如此,则三天后来接你。”至期,请大众诵《弥陀经》,说:“佛及大众都到了!”寂然而化。
△宋仲明,居山阴报恩寺,平常没有戒行。得病后,对同修道宁说:“我今心识散乱,什么药可以治疗?”道宁教他随息念佛。仲明按照他所教去做,至心念佛,到第七日,力已困惫。道宁又教他观想目前佛像,一段时间之后,忽见二位菩萨,接着见佛,瞑目而逝。
  恶人往生,念佛之心必须百倍勇猛,才能十念成功。不然,稍一松懈,就堕落三涂了。
---选自《安士全书白话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4:50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