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1-7 19:50:38
|
显示全部楼层
“恶”,罪恶的恶。“还”,返回的意思。“本”是本来。“身”,就是自己。
“佛言: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这是佛自己说的,有人听说我能够守道,能守一切戒律,而且勤修戒定慧。行什么呢?行大仁慈,不是小仁慈。“故致骂佛”,“故”,所以。导致了什么呢?骂佛。“佛默不对”,默然的默,默然不对。有人骂佛,佛不骂。
“骂止”,骂就停止了。“问曰”,这是谁问的呢?是佛问的。“曰”就是说的意思。“子以礼从人,其人不纳”,佛就问了,说有人给别人送礼,这人不纳,就是不收。“礼归子乎”,佛就问了,这礼是不是归你呀?这整个就是佛的问话,说有人给人送礼去了,那人说我不收,这礼还归谁呀?是不是还归你呀? “对曰:归矣!” 这面答:确实是归我。
“佛言:今子骂我”,今天,你这个无知的人骂我。“我今不纳”,我不接受。“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我不纳受你这个“礼品”,你只好自己拿着。这个礼品是什么呢?就是骂佛的礼品。那个是什么礼品呢?那是下地狱的“礼品”,就像炸弹似的,他得自己提着。“子自持祸,归子身矣”,就是说,这个祸还归你的身,还是归你。
“犹响应声,影之随行,终无免离”,响就是回声,就像回声跟随声音似的。比如你在山谷里喊了一嗓子,“我……”,听到的声音返回来的时候还是“我……”,这个是一样的。你喊一声,对面就有反应,只不过是你自己喊自己听。那声音从哪来的?并不是别人的,还是你自己的。就像声音一样,自说自闻。还像影子一样,你的影子始终没离开你的身体,离开身体就没有影子,你走到哪儿影子就跟到哪儿。“终无免离”,直到你死的那天,这个影子才会消失,要不怎么也不会离开你,除非你把身体扔了。所以说“慎勿为恶”,不要为恶,就是不要造恶的意思。
【解】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今人闻骂,鲜不发嗔,大似领谢帖子,正中骂者之计耳,思之思之!
“此第七章,即上章‘彼来恶者而自恶之’之明证也。今人闻骂”,就是说今天的人,听说有人骂自己。“鲜不发嗔”,没有几个不发嗔恨心的。就好像是什么呢?“大似领谢帖子”,好像领谢帖一样,别人一骂你,你赶紧就接受了,“好,你骂我,我正等着你呢。”像要领什么奖品似的,赶紧就接过来了,把他气得直喘粗气。你看,发奖品有时候还谦虚谦虚,说这个不是我的,这功劳不是我的。如果骂他一句,他一点都不谦虚,“啊,你敢骂我!”给他气得,气不打一处来,就像领奖品似的。
这样一来,“正中骂者之计耳!”骂你的人就为达到这个目的。骂你的目的没有别的,就想让你起嗔恨心,你要起嗔恨心,他就骂对了。因为什么?他骂你不是不让你起嗔恨心,骂的目的就是让你起嗔恨心。所以说,我们大家要“思之思之”。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是不发嗔恨心,就等于拒绝这个“礼品”;而只要是起嗔恨心,正中骂者之计,中计了。
【解】或问:佛既大慈,何不令骂者无祸耶?答曰:佛岂欲令其得祸,无奈彼人自招祸患。今诫以慎勿为恶,即是除其祸源,慈悲甚矣。
“或问:佛既大慈,何不令骂者无祸耶?”有的人问了,佛有大慈大悲,干吗还让骂佛的人得祸呢?“答曰:佛岂欲令其得祸,无奈彼人自招祸患。”不是佛让他得祸的,谁也无可奈何,是彼人自己招祸,自作自受,没办法。骂佛肯定要下地狱的,这个我们知道,谤佛一声就得下地狱;还有毁佛,那都得下地狱去,种地狱种子,早晚有果报。
像阿富汗毁佛,炸毁巴米扬大佛,世界都出来制止,说你不要毁佛。他(塔利班组织)不听,非毁不可,谁说也不好使,拿高价买我也不卖,我就毁。这毁了还没到一年时间,自己惹的祸就控制不了,政权崩溃了,人也被人家撵跑了,被赶得东一头西一头,国家到处都是战场。
就不到一年的时间,也不是毁佛就打你,是你自己毁了佛,你那些想做的恶事都得起来。这样一做,人家能放过你吗?能不制裁你吗?你把人家美国的大楼给炸了,人家能饶你吗?是不是?何况你还没有什么势力,你这人就像发疯了一样,也没有理智。那时候自己都控制不了,他就被这个魔王所操纵,已经成为魔王的帮手。魔王只是坑人,坑完了把你害死拉倒。把祸一惹,让你惹到身上,然后把你送进去。
(编者注:美国9·11事件。2001年9月11日,受塔利班政权保护的恐怖分子首脑本·拉登组织策划恐怖事件,劫持飞机撞击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和华盛顿五角大楼,造成3000多人丧生。美国因此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打击塔利班。很快攻占阿富汗全境,原政府被解散。至今阿富汗境内仍战火不断,生灵涂炭,家园被毁,民众流离失所,朝不保夕,灾难不知何日平息。这也是在历次毁佛事件中报应最快的一次。)
所以说,祸并不是佛给的,是自己自找的,自作自受。佛是慈悲的。起先大家劝你,你以前供佛,免了多少的灾难,这么多年都在免灾。免的时间长,他就认为他没灾难。这人就怪,很多人都是这样式的。“我信佛以后,怎么反而得病了?”他现在应该是得点病,他却认为他本来就没有病。他不知道,信佛以后,他的病由于信佛已经重报转轻报了,但他以为自己本来没有病,最后就麻痹了,甚至认为这病是信佛而来的。
毁佛、骂佛都有无边的罪。这不是佛给你的罪,佛能止罪,能止恶。由于你骂佛,你过去的罪业全都爆发出来。而且这一句谤佛的声音,也是下地狱的罪,因为佛是法王。你世间人如果说一个国家领导人不好,马上就把你关起来。在过去你若敢喊一句反对皇上或是干吗,他就马上给你砍头之罪。那只是世间一个王,就这么厉害,都敢砍你的头,人和人之间都敢砍你的头。你想想,你要是骂佛,那还了得!不是佛降你的罪,那是法所不允许的。
佛前常有无数护法在护持,如果有人谤佛,马上就把你头颅给打碎了。因为我们看不见,佛前有无数护法都在护着。佛也不会派谁去,“你去把他头打碎”,因为佛是法王,他自然就有那么些护法在那护持,只要你一谤佛,马上就把你打进地狱去,再不就把你头颅打碎。所以佛有时候不讲,因缘不成熟就不讲,如果讲了,你一旦反对,就等于把你害了一样。这个问题就这么厉害!
过去有个女的谤佛,弄个盆子,把肚子那里弄得高高的,就去谤佛,说佛和她如何如何,最后肚子大了。当着这么多的人,她就去谤佛。佛没吱声,连理都没有理她。帝释天见状,化作老鼠,钻到她衣服里面,把这绳子咬断了,“当啷”一声,一个脸盆掉在地上,一看是谤佛。当时大地就裂开了,她活着就陷进地狱去了。大家看了,就是这样式的。
还有一个比丘尼,她说行淫欲不障道。佛说行淫欲肯定障道,不能修成佛法。她说那个没关系,赞成淫欲,最后也是下地狱。火马上就从她的女根烧起,活着就开始烧,烧完了就下地狱了,就这么厉害!现在也有很多人行淫欲,将来也要受这种果报,但是果报没有她大。因为她站的位置不同,你是出家人,出家人如果赞成淫欲,那罪就大了,那不知要坑害多少人。所以说决不允许,会活着下地狱。
谤佛这个罪是最大的,但佛从来不理,这是毁谤者自作自受,佛讲的这个意思我们应该明白。如果有人骂我们,我们不发嗔恨心,这个“礼物”就等于他自己拿走了,自作自受。如果你一起嗔恨心,就等于把这个礼物接过来了,你就中了他的圈套,而自己也受伤害。他骂人有他骂人的因果,所以我们不能上当。
好,讲到这块。我们现在分析一下什么叫“大仁慈”?佛说:“有人闻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骂佛。”谁知道什么叫大仁慈?谁说一说?
弟子:行菩萨道。
行菩萨道是大仁慈。这句话对,很好。
行菩萨道是大仁慈,那什么是菩萨道?就是无上菩提道,佛说的“大仁慈”是什么意思呢?“故致骂佛”,“故”,必然的,或是有人故意的导致了“故致骂佛”。为什么行大仁慈而容易招人骂?这就是我们这里的关键的问题。
“大仁慈”,世间做好事算是慈,算是仁义,算不算大呢?
弟子:不算大。
不算大。我们生天算不算大呢?
弟子:不算大。
就是生天的好事也不算大。那什么算是大呢?成佛算不算大?
弟子:成佛算大。
成佛算大。怎么样成佛算大?大到什么程度算大?
弟子:为了一切众生就是大。
为一切众生,还有没有其它大呢?
大仁慈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这为真大。无人,人没了,我也没了,没有众生……有众生你还有个大,因为有众生就有大小。无寿者,没有长和短之说,没有长短,这才是真正的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无外,小无内,这才叫做大。
那什么是仁慈呢?我们如果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那我们还有仁、还有慈吗?有仁、有慈那不算大。我们没有仁、没有慈了,那就会变成什么样呢?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变成真正的大仁大慈。
这种仁慈没有造作,无相,本来就这样,清净自在,无所不度,那叫大仁慈。这个仁慈才是真正的“仁慈”。佛说的大仁慈,“吾守道,行大仁慈”,就是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因为他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故致骂佛”,故来骂你。就是因为他行这大仁慈,要灭度一切众生而实无灭相,要行这个,所以就导致这种现象。
既然没有这种相,怎么会有人来骂我呢?就是说,这个骂只不过是为了成全我们修道。它能成全我们什么呢?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我们只要忍耐,不发火,就会成就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就会成就大仁慈。所以我们大家修道的时候,你记住了,谁要是骂你,那肯定是来成就你的,你别不认识,你不认识就上当了。你要是认识了,生欢喜心,而不去计较,你就会行大仁慈。
你行小仁慈,人家不理你;你行大仁慈、行无上道,人家来看看,你真行无上道啊?就来骂你。人最怕侮辱,谁也受不了骂,左骂右骂,一会儿就骂急眼了。你就算嘴不动,心里起嗔恨心也不行,人家就会骂你。你如果不动,因为在你的眼里无众生,没有骂和不骂之说,没有这个相,没有众生。如果骂你就生嗔恨心,你不就有众生了?那到底有没有呢?实际上没有。
我们修道的时候,常会遇到这种帮助我们成就的因缘。有很多的时候,在你修得最好的时候,最觉得得力的时候,你觉得打坐最舒服的时候,“咣”一香板打你,你那时候就生气了,“哎呀,我在这坐得最好,你怎么就打我呢?”打你?他哪是打你,他是成就你的大仁慈。看你快成佛了,“得了,你还差一步,我推你一把。”
本来是帮你推车上坡,你却起了个小心眼,“哎呀,坏了,他来干吗?来偷我车上东西来了。”完了,你一说他,他就不推了;不推了,你就上不去,反而还退了。如果你要是不但不说,而且能忍住,甚至生起欢喜心,这一下就到位了。
你越行无上道,越有人考验你。你觉得你正修得好好的,这两天打坐可清净了。那你就等着吧,前面不是敲门,就是在你床上弄点什么动静,让你防不胜防。你最防不住的地方,最要紧的地方,它肯定给你捅一下子,弄得你酸溜溜的不舒服,就是这么回事。你想成就,说“我修行怎么有这么多魔?”实际上,哪是魔啊,那都是帮助你,好事情。你认为是魔,真是魔吗?你要是把它当成魔看,就行不了大仁慈;你要是把它当成助道看,也行不了大仁慈。你得把它当成什么看呢?它就是你,你就是它,只不过是一种真正的助缘,它是一种甘露,一种帮你成就的因缘。
所以说,你要那样去做,能够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去想,马上就接受过来了。你就是念几遍这几句话,就等于把那东西装过来了。装进来了以后,你要知道,那可是无价之宝,真了生死。所以说,我们一定要知道大仁慈。
后面讲的就是,“佛默不对,骂止。”什么是不起嗔恨心?你说“我不生气,我不生气……”瞅着那个人,瞪着眼睛说“我不生气”,不好使。你瞅着他,你能不生气呀?佛呢,默不对,因为佛没有众生相、我相、人相、寿者相,所以佛不会上当。所以说,你只要不上当,那个骂人的马上就停止了。为什么停止呢?因为佛成就了,他不停止怎么办?是不是?为什么停止呢?是因为佛默不对,什么也不讲,而且佛通过他已经证得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佛利用他——他只是给佛做一个“磨刀石”。佛利用它而成就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既然成就了,那就再用不着“磨刀石”,“磨刀石”就撤了,就算完了。
佛非常慈悲,对于骂佛的人,佛从来都是给予很大的宽恕。比如说歌利王把佛的胳膊都砍掉了,佛还是发愿:“等到我成佛的时候还得救你。”歌利王还得在地狱受苦。那没办法,谁让他割佛身体呢?是不是?骂佛也跑不了,但是佛最后还要去救他。所以我们大家要知道,在嗔恨面前,一定要利用好它,你千万别浪费,要浪费就太可惜了,浪费最好的因缘。
具体的还有很多,我就不讲了,下回再给你们讲。还有提婆达多堕进地狱,因为谤佛、害佛,堕地狱去了。最后,佛还派阿难去看他。佛就这么大慈悲。但是不管怎么地,你如果骂佛,那肯定下地狱,所以我们不能骂佛。但是,如果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要做这种想,反而把骂转化为甘露。本来是毒药,最后就变成甘露了。我们做这种解,比较正确。
好,今天就讲到这里。
昨天讲了第七章,“恶还本身”,就是讲了行大仁慈。有个大仁慈,必然会有人来反对,我们应该知道。佛在世的时候就有个提婆达多,提婆达多谤佛、分裂僧团,还推石害佛,利用醉象去害佛等等,并且非常恶毒。但是佛没有接受,不管他怎么害佛,佛都不起嗔恨心。那大象一见到佛就跪倒了,外道反而更加服气。提婆达多由于害佛的原因,最后进入地狱。进入地狱了以后,佛还打发阿难去问候,说你在地狱里好不好,身体怎么样,愉不愉快,每天做什么呢?提婆达多说:“我在度众生呢。”为什么佛在世还有提婆达多这样的人出世?就是因为佛行大仁慈的关系,必然有无量佛要助道,从反面来助我们的道,提婆达多也是其中一个,他从反面来助佛成就,助我们的道。
佛前生当国王时,提婆达多就做善知识。而佛成为释迦牟尼佛的时候,他又进行了各种的表演,通过表演,最后佛又化解了,使佛的威望越来越高。所以这就是一种助缘,从另一角度来帮助佛弘法。佛给他授记,说无量劫以后成佛,叫天王如来。佛又讲了,如果有人说提婆达多害佛,即是谤佛。因为谁也害不了佛,佛不接受这个礼物,所以他害不了佛。所以佛说,如果有人说提婆达多“害”佛,那就是谤佛。佛不受其害,是提婆达多来助佛成道。我们应该知道这个关系。
所以说,我们见恶的时候应该往善想,善解反而心不受其害,不但不受其害,而且还能早成佛道。我们为什么受其害?就因为我们接受人家的“礼”,人家说你一句、骂你一句,你就接受。接受,你就受其害;你不接受,他就害不了你。你不接受的结果是两人同时成佛道,他也成,你也成。他不过是恶还本身,先受果报,但是最后由于你不接受,同时还能度他。明白这个道理吗?
像那个歌利王,割佛的四肢,佛不接受,最后歌利王还成为佛的大弟子憍陈如尊者。虽然暂时堕落地狱,最后出来以后成为佛的弟子而成佛道,就是这么个道理。提婆达多也是,佛不接受,不接受他的“礼”,最后的结果是提婆达多无量劫以后也成佛道。
所以说,如果我们能够无嗔,不去发嗔恨心、不计较,这样的话,不光是自己得度,而且所有的人都能度。你想,害他的人都能度,何况没害他的人,是不是?那更能得度。明白这个道理吗?
像太阳一样,虽然有乌云来挡住了,但是由于太阳不和乌云一样,所以太阳还是太阳。乌云被风轻轻一吹,吹开了;不光吹开乌云,同时还照亮了天下。无嗔恨心就像太阳一样,如果无嗔,没有谁不能被照的,你害也好、不害也好,都能照着。如果你要是跟他一样,你也同样变成乌云。
这是我们应该知道的,这个是第七章。
第八章 尘唾自污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贤不可毁,祸必灭己。
“佛言:恶人害贤者,犹仰天而唾,唾不至天,还从己堕”,就是讲,恶人害贤者,圣贤,“犹仰天而唾”,吐唾沫,往天上吐。“唾不至天”,你怎么吐也吐不到天上去,天无穷无尽,你能吐到天上去吗?是吧?“还从己堕”,最后还得堕到你身上。
“逆风扬尘,尘不至彼,还坌己身”,就像我们扬灰尘似的,你要顺风扬就刮跑了;你要是逆风扬,那风就把尘土刮回来了,又刮到你的身上,你想往远处扬,扬也扬不出去。
“贤不可毁,祸必灭己”,圣贤是毁不掉的,祸必然要害你自己。
【解】此第八章,深诫恶人令勿害贤,而兼以勖贤人也。
这段就是“深诫恶人令勿害贤”,千万不要有害别人的这个想法。“而兼以勖贤人也”,同时也以此来勉励贤人。就是说,恶人只不过是助贤人道,贤人还是贤人,恶人呢?只能是自作自受。像吐唾沫似的,往天上吐,你吐不到天上,最后还得堕落下来,还得吐到你自己身上;又像逆风扬尘一样。所以说,贤不可毁。
【解】人若果贤,则如天亦如上风,岂受唾尘,倘可受毁,便非贤矣。
“人若果贤,则如天亦如上风,岂受唾尘”,人家要是圣贤,他不会受你的灰尘和你的唾液。“倘可受毁,便非贤矣”,这句话很重要,如果你是圣贤人,谁也毁不掉你,他也气不着你。说我发脾气,他把我气坏了,那你就不是圣贤,因为你被他毁了。圣贤本来像天一样,像顺风一样,也叫上风,你吐唾沫怎么能吐到天上去?你吐不到那地方,人家不接受。你逆风去扬尘,人家在上风呢,你根本扬不到。
如果你要是气得够呛,“气坏我了,把我两肋都气坏了,这个人太可恨了,这个人太缺德了。”那就说明你不是圣贤。同时也警告了,如果你要故意去跟别人斗气,你只能像仰天而唾、逆风扬尘一样,只会自己把自己弄埋汰了,自作自受,千万不要干这种蠢事。
这是第八章,我们现在看看第九章。
第九章 返本会道
佛言:博闻爱道,道必难会;守志奉道,其道甚大。
【解】此第九章,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博闻者,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个第九章,就是“诫劝禀教行人,须闻而思,思而修”,告诉我们修行须因闻而要思,思完了要修。
“不宜但贵口耳之学也”,你不能光是在口和耳朵上下功夫,停留在这块儿去学习。“博闻者”,就是什么都要明白,什么都要学。“不知随文入观,惟图强记名言也”,就是想法记住名言。“爱道者,不知道本即心,妄于心外取道也。”
这里就讲了,有的人特别喜欢“口耳之学”,一说一大套,只要讲起来,那嘴就停不下来了,那是什么都“明白”。讲完了,一样也没做,有时候连半样也没做。有的人就喜欢听,人家这个讲得如何如何,讲得好,那个又讲得如何如何好,全是到处去寻着听。他不是通过口说和耳听来“闻而思”,不去搞思;也不去“思而修”,去修。他不走这条路,他是只管说和听,其它的就不管了,到此为止。“我听完算完事了,我记住就算学习了。”他不知道去思惟:为什么会这样?不知道通过思惟更应该去修。闻思修,光知道停在闻上。
闻思修,应该通过闻去思,然后通过思去修,最终的目的是修,能够修行才是对的。有的人就停留在这一段,再也不走了,他以为这就是重点,“我看完书了,我会了。”实际上你会啥?你一步没思,其意不解,最后还不去修。所以说,等于零啊!这种人就是“博闻者”,就是特别喜欢闻,不知“随文入观”,不知用闻而去真正地思,去观自己在不在。“惟图强记名言”,就是硬记,记住名言。这种人叫“博闻者”。
还有一种人叫“爱道者”,喜欢道,但是“不知道本即心”。他光知道去闻,以为闻就是心,“我这一闻,我就知道了,我就明白了!”他不知道,闻只是初步的功夫,也不知道“道本即心”,所以不在心上下工夫,“妄于心外取道”,这种人叫“爱道者”。
“守志者”,不往外求,他主要是有不贪名利心。守志者,宁可穷死、饿死也不贪图名利,有志气。名利对他来讲没有用,所以他就可以“念念趋向菩提”,念念奔菩提走。只要放下名利,他就奔那个菩提走,这就是守志者。
“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宣化上人提出这些,就是要守志。如果你能够守志,就会念念趋向菩提。怎么样守志?冻死不攀缘,饿死不化缘,穷死不求缘,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如果我们能够不去化缘,从来不为自己去着想,就就能够守志。
特别是化缘,这个很重要,现在很多人都提倡化缘,说出家人应该化缘,出家的目的也是为了化缘,他不是为了了生死,他为了去化缘。他说什么呢?他说化了自己过去所欠的缘。他不知道要从内去化,而上外面去化,跟人要钱去了。要完钱,不但原先的缘没化了,又结了一个新的缘,又欠了一笔新债回来,越化越重。所以说,化缘最叫人瞧不起,作为一个出家人应该守贫。为什么要守贫呢?
弟子:只有贫才能了道。
弟子:虽然贫但还有道。
弟子:为了去掉贪嗔痴。
弟子:去掉贪心。
弟子:这个守贫就是守道。
守道人?道就是贫?
弟子:道不贫。
那怎么守贫就是守道?
弟子:这个贫不是指世间上的贫,而是去掉那些贪嗔痴。
这个贫不是世间的贫,是出世间的贫。
弟子:少欲知足为贫。
为什么要守贫呢?这个贫不是真贫,是真富。怎么去守?要少欲知足,不能贪。别一天老贪,一天老换衣服,都没完没了,那不行,不能贪,要少欲知足。因为啥?你不知道,你这面贪了,心里就少了,它俩是一回事。你要是算不开账,就是个傻子。你本来有个无价之宝,这个东西才是无价之宝呢,它可以帮你了道、了生死,能够让你脱离痛苦。你有这么一个无价之宝,如果你去贪一下子,起了贪心;起了贪心,你就会把这个无价之宝卖出去。就像用一个无价的珍珠换了一个糖吃,换个糖豆吃,为了一点的甜,把你最好的东西卖出去了。
你只要外面一多,里面就少,它俩是一个,是你拿那宝贝去换的。说:“不是,我没看着啊,我也没拿什么东西,我只是张口要一要就完事了。”你不知道,你这个心能变化无穷,想要啥有啥。如果你忘了,只要是一起贪心,一起心动念,物质是有了,心就被污染了,所以你就把那宝贝失去了。你说你划算吗?
有时候白给都不要。给我,我也不要。要完,我那东西少了。说:“我没起贪心,它能少吗?”一样,你没起贪心,别人主动给你,它也是你的东西。为什么有这东西?这东西就是你心里化的,是不是?这东西无缘无故就现前了?那是你心化来的。你觉得你没要,给你了,那也不行啊。你要了那玩意,就等于出卖你的宝贝一样。
就像一个骗子,他想骗你的宝贝,“给你!你看这东西好不好?”你寻思:好。就收下了。妥了,你收了他东西,吃人家的嘴短,用人家的手短,人家要你最好的宝贝,你就得给人家,就这么样。所以说,千万要算好这笔账,不能吃这亏,精打细算,聪明人不干那傻事,是不是?千万不要去贪,一贪就坏了,贪了就失去宝贝,就这么厉害。
人能不能没有贪心呢?不可能一点没有,但你一定要控制。怎么控制?要少欲知足:行了!这东西我能生活就行了,能穿暖就行了,能吃口饭养个肚子就行了,剩下的我就修道,我可不要那些东西。要那个东西,就把我修行的这点东西全卖了,我不能换那些垃圾回来。这里要是堆一大堆,那就坏了!
我要是看那东西堆了一大堆,我就知道,那是自己产生的垃圾。所以千万不能攒东西。攒了,以为便宜。你看这白给我,那也白给我;这个也结缘,那个也结缘,都结缘给你了,你扛回家去了。说:“这和我没关系,都是他的,不是我的。”实际上,那就是你的东西,都是因为你心里有了贪心,使这个宝贝产生变化。你若把那玩意弄过来可就坏了,那真是动你血本(指清净道心)。所以说,应该守贫。
守贫就是守道,外贫心不贫,不要外富心贫。你看东西越多,一大堆东西,满床全是那些乱七八糟的,坏了!这说明你的心没在道上,大部分都在玩上了。这一本书、那一本书,这东西也多、那东西也多……可不能干那种傻事。
所以说不化缘、不攀缘。为什么不攀缘呢?化缘,我们都知道了,那不合适,化缘等于出卖自己一样,所以我们不去化缘。那为什么不攀缘呢?因为一切众生皆因攀缘而流落生死。为什么有六根呢?就是因为你对尘发生了想法;你发生了想法,六根就生出来了;六根生出来了,就对六尘采取了喜欢、爱、取,由爱发生取,由取变生,有生就有死,生死的忧悲苦恼就上来了。你刚开始只是动想法,然后就要动行为,行为的最后结果是什么结果?就产生了生死,有生死就有忧悲苦恼,生死轮回就是这么点事。
你有六根,外边就有六尘,它都是你的灰尘变化的,相对的变化。有了六尘就会产生六根,有了六根就会对六尘进行吸取,所以六根就越来越大,就又变成了六尘。它俩本来都是你那个心,但是由于你的攀缘心,就变成六根和六尘,所以就产生了六道轮回。
我们都是攀缘心,见到色随色走,见到味就随着味走,见到了香随着香走。有的人特别喜欢吃,一看这好,“叮当叮当”就吃,使劲吃,吃饱了还吃,“便宜啊,你看来得多便宜,我也没上别人碗里拿去,都是我自己的。”你不知道,你自己这一碗,若过分地贪,实际上就被六尘转了,因为你的舌根被六尘给骗了。那个味从哪儿生出来的?你们说一说。比如说,今天吃那个开心果,你说开心果那个味道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心里。
从心来的。有没有不同的说法?你说。
弟子:从舌根。
从舌根来的。你说说那玩意从哪儿来的?
弟子:从贪心来的。
这是明白人。这答对了!
从贪心来的、从虚妄来的,它不是从那开心果来的。开心果没啥味,开心果只是六尘的一种幻象。由于我们六根不断地贪着,六尘不断地表演,最后产生了味觉。舌根它啥也不是,舌根只代表了你那个贪心的一部分,只是表示你的贪心。人家没有贪心的,照样有舌根,但那是假的。所以说,那个味觉不从舌根来,虽然表现在舌根,实际上是贪心的变化。
答对了这是真明白,明白是明白,但一定要做,别去攀缘。
所以说,不攀缘最重要,我们都是处处攀缘。为什么叫你行道时瞅眼前这个卧牛之地啊,吃饭只让你瞅钵中食啊,做什么事情都得跟师父说啊,就是不让你去攀缘。
我们被六尘给转了,以为东西越多越好,实际上越多越可怕。当然,我们修道不能说一点不用,那干脆没有就完事了。也不能那样,怎么办呢?少欲知足。有点就行了,够用就可以了,多了不要,白给也不要,没有用。你要了,就等于他到银行提取你的存款一样,你给人付出。你这面虽然没付,但你后面有会计给你支付出去了。
你像领导似的,“这给我收起来吧!”是,你收得挺利索的,也没有人跟你要账,其实早就有人在后面替你付款呢,付谁的?就付你那点东西。最后你一查家当,“哎,我这东西(清净道心)怎么没了呢?”你哪知道,你早就给“卖”了,那管家告诉你:“那天你不是买这个了吗?”“我没说买呀,他说给我的。”那给你就不花钱吗?能好使吗?他在后面提款。所以说。别上当,攀缘最可怜。
我们不攀缘,攀缘就是轮回。有爱就有取,你只要爱,就会去取,就产生行动了;有取就有生,有生就有老死,忧悲苦恼就会生起来,这是十二因缘里的。所以我们在放生的时候,跟畜生道就讲这个,让它知道这个十二因缘,因为它堕落畜生道就是这么堕落的。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别堕落到那里面去,攀缘以后就会堕落到那里。
另外,还要不求人。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不贪。为什么说要不求人?那求人多痛快呀,比如办事,“哎,你过来,帮我把鞋提一提。”你说多痛快?还省事。“你过来,帮我把地扫一扫。”多省事!为什么这么省事,还告诉你不让你求人呢?谁能说一说?为什么不求人?
弟子:嘴上痛快了,心里已经失去了。
嘴上痛快了。有时候他不用嘴去求人,比划,“过来,过来!”离了老远就打招呼,意思是帮我一把。
弟子:不求人是不要你动心念,一求人,心就动了。
弟子:求人能障道。
弟子:求人就是把自己的宝贝送给别人了。
你是怕吃亏,怕把你宝贝卖出去,所以不求人?
谁还能说,为什么要不求人?
我们要知道,求人就是出卖自己。出卖自己就是插个标,你求人一次就是低价出卖自己一次,这叫低价出卖。这是什么意思呢?这个低价就是说这个人把自己介绍给别人,说:“我卖给你得了。”在自己脑袋上插个标,“你认不认识我?不认识我不要紧,我把我送给你。”那个人说:“我要不起,我怎么能要得起呢。你挺好的人,我想叫你干啥,你也不能听我的呀!”那怎么办呢?
“那我就卖给你。”
“怎么卖?”
“低价出卖。”
“那你想要点什么东西?”
“得了,给个大饼子吧!”
“给你一个大饼子。”
得了,人家给你一个大饼子,来生你就做牛做马去偿还这笔债。——你欠人大饼子。他前面拿着你写的“合同”——“卖身契”(指因果业),你欠人家的,你就得跟着他走。因为他这有“合同”在那块,你欠人家的。所以说,求人等于卖自己,千万别干这傻事。
所以我们不求人,求人最痛苦了,有求就苦。为什么有求就苦?因为有求心就动,最根本的就是你动心了,动了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所以说,化缘、攀缘、求人,最终问题都是动了心,动心就有生死轮回跟着,可以起各种的变化。所以我们不能去搞这种东西,自己骗自己的事不干。我们要学聪明一点,别干这种事情,为了自己也得学聪明。
【解】守志者,念念趋向菩提,不杂名利心也。
守志者他不攀缘、不化缘、不求人,随缘不变,不变随缘。就是不管你怎么变,他绝没有这种心,所以他永远不变,心里没有变。由于心不变,才能真正地随缘。还有一种,他不化缘、不攀缘、不求人,对名和利都远离了,所以说念念趋向菩提。
【解】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
还有一个“奉道者”,依教奉行,“念念体会心源,不复向外觅也”。奉道者这种人就更好了,因为他已见道,他知道什么是道,所以外物对他是没有作用的,他不会随着外物转,而念念体会心源。
怎么样去体会心源呢?不复向外觅,他不会向外去寻找什么,他向哪寻找?寻找他的本心,念念在道,不向外觅。对一切外相他都看成如幻如泡影,没有实际可得的,什么都没有可得的,生老病死苦都是没啥可得的,所以奉道者念念体会心源。你想,我们是念念不停地生灭,他是念念都不离道,可了不得了,念念在道上。谁说一说,怎么念念在道上?
弟子:每时每刻都在念佛,就是念念在道上。
每时每刻都在念佛,都是在念道,好,挺好。还有能谁说呢?
弟子:念念不失这个心,不分别一切,念念不动心。
念念不动心、不分别,是不是?这挺好。还有谁能说一说念念在道?
弟子:不起分别心。
不起分别心,连这个心都不起。说得挺好。
弟子:一念不生。
你这么会用啊!一念不生,那不在道上才怪了。
弟子:摄心。
摄心。怎么摄心?
弟子:不离道。
怎么不离道?
弟子:不起散乱心。
怎么不散乱?
弟子:时时看住自己的心,不向外求。
哦!不向外求。
弟子:时时在见性,不离自性,在不生不灭的境界中。
怎么不离自性?
弟子:念念不生不灭。
念念不生不灭。既然有念念,怎么还念念不生不灭?
弟子:这个念是无念的念,并不是说有念。
好,无念的念。
弟子:反闻闻自性。
反闻闻自性。怎么反闻?
弟子:觉照。
觉照。怎么照?
大家答得都不错,因为这里面再往下答也没法答。我们虽然答了很多,大部分都在名相上,但是终归还是有所体会。主要就是不要外觅,见三千大千世界皆是你自心所显现,没有什么可得和不得的事情。你说有人骂你,那谁骂你啊?
弟子:虚幻的人在骂,不是真的。
弟子:自己的贪嗔痴。
自己的贪嗔痴。还有谁能说一说?
弟子:是自己的心里所造的业缘。
弟子:在心动分别。
我讲了半天,都白讲了,昨天我讲了“恶还本身”,今天又讲了提婆达多,最后你们给我答得还都是这个。所以说,给你宝贝你不认。骂你,什么是骂你?骂你是助道,是你的需要,是帮助你成就。我们老是这样式的,我这几天就讲这么点事。你需要挨骂,你不挨骂不行,因为啥呢?因为你不挨骂就要走错路,另外你的火候需要人推你一步,来助你道。那谁在骂你?谁需要?谁在帮你?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你不要以为是坏事,骂表面是坏事,实际上是你的功德在起作用,你的功德起来了。
你想,无始劫来你造了那么多的业,骂你一句,你忍了,就把无始劫的罪障给了了,谁给你这机会?哪有那么便宜事?不给你那机会,想挨骂,谁骂你呀?有人说:“我最需要别人来帮助。”天天叨咕人家来帮你,人家来了,“咣咣”给你两个嘴巴子,完了还踢你一脚。“哎,我天天在这坐着求人帮我,你怎么打我?你这个人真是的。”完了!一起嗔恨心,这点功德就没了。不起嗔恨心,马上就得。就是这样,知道不?骂你、打你,那都是你自己的功德在起作用,在帮助你、成就你,是你的需要,所以你要是不明白就上当。本来是挺好的一个事情,你不认识就错过了。
我上回都给你们讲了多长时间,我在本溪走着,有人骂我是骗子,我要是不做这个助道想,做这个需要想,那个机会就错过去了。我反复想:这肯定是帮助我,绝对不能是无缘无故地骂,肯定是有其内容,而且是来帮助我的。究竟帮哪块,我不知道,究竟是我哪块需要帮助?最后想起来了,原来说三天回去,我要是不回去,犯妄语。
你说,人家骂我,我得怎么感谢人家?是,心里不痛快,那能痛快吗?一时的不痛快,但是你换来的是你这一辈子不后悔。你这一辈子如果犯了一次妄语,你不如不犯啊!你犯了再忏悔有啥用啊?你忏悔终归是忏悔,不如不犯,那个多清净,功德多大,是不是?
骂你是你的需要,为什么有人骂你?因为你不打妄语这功德积下了,所以才有人骂你。不是其它功德,是你平时不撒谎,人家才告诉你,叫你守住不撒谎,人家是来帮助你。那个骂你骗子,那意思就是说:你赶紧回去,要是不回去你就犯妄语了。他说你是骗子嘛,你要是犯了妄语,不就是骗子吗?他问得很清楚:你是不是骗子呀?你要不是骗子就赶紧回去,你要是骗子,那晚上就别回去。那问得多清楚,多明白!
我们若不知道,一旦过现实的关时,大部分就上当了。那个时候,我是稍明白一点,知道他是助道,肯定是帮助我,已经下定义了,没有别的,肯定是在帮助我,肯定是我需要的东西,绝对是好事。虽然一时想不起来,但不管怎么难,我也要想这个事,就这么反复地想,保持这一念。就是用所得来的一点经验吧,不能说是智慧,最后到底叫我想起来了:哎呀,今天晚上正好三天,要不回去不就犯妄语吗?就是出门的时候,我说:“我过三天再回来。”就顺便说了那么一句话,最终还是想起来了。那天正好是第三天,最后我就回去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