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灵隐岛
查看: 897|回复: 3

佛说人本欲生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11-3 10:05: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闻如是。一时佛在拘类国。行拘类国法治处。是时贤者阿难。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为分明易现。便贤者阿难。夜已竟起到佛。已到为佛足下礼已讫。一处止已止一处。

  贤者阿难白佛。如是我为独闲处倾猗念。如是意生。未曾有。是意是微妙本。生死亦微妙。中微妙。但为分明易现。佛告阿难。勿说是分明易知易见。深微妙。阿难。从有本生死。是阿难。从本因缘生死。如有不知不见不解不受。令是世间如织机蹑撰往来。从是世后世。从后世是世。更苦世间居。令不得离世间。如是因缘。阿难。可知为深微妙。从有本生死明亦微妙。若有问。有老死因缘。问是。便报有因缘。何因缘阿难老死。便报生故。若有问。有生因缘。问是。便报有因缘。何因缘生。有故为生。若有问。有因缘有。便报有因缘有。何因缘有。报受因缘有。若有问。有因缘受。报有因缘受。何因缘受。报为爱求因缘受。如是阿难。从爱求因缘受。从受因缘有。从有因缘生。从生因缘老死忧悲苦不可意恼生。如是为具足最苦阴。从是有习。生因缘阿难为老死。是故说。是为从是致有是。当从是阿难分明。为生因缘老死。若阿难无有生。为无有鱼鱼种。无有飞鸟飞鸟种。为无有蚊虻蚊虻种。为无有龙龙种。为无有神神种。为无有鬼鬼种。为无有人人种各各种。若如有如有无有。亦无应有令有生。一切阿难无有生。为有老死不。阿难白佛言不。佛便告阿难。从是因缘当知。为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老死为生故。生因缘阿难为老死。生因缘阿难为老死。若有问。有因缘生。可报有因缘生。何因缘生。为有因缘故。从是阿难因缘当知。令从是有有因缘生。若阿难有因缘无有。宁有鱼鱼种。飞鸟飞鸟种。蚊虻蚊虻种。龙龙种。神神种。鬼鬼种。人人种各各种。如应应有无有。亦无有者为有无有。一切阿难无有。为有生不。阿难言不。是故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生为有有故。从有因缘阿难为生。若有问。有因缘有。便言有。何因缘阿难有。可报为受因缘。有因缘有。如是分明为受因缘有。设阿难受因缘无有。亦无有受有。一切阿难无有受。为有现不。阿难报不。如是阿难。为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受。受因缘阿难为有。有因缘阿难受。有因缘阿难受。如是问对。为有何因缘有受。可报爱因缘。从是因缘阿难当知。为爱因缘受。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受。亦无有当受。一切阿难无有爱。为有受不。亦有受名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爱因缘受。爱因缘阿难为受。如是阿难为爱因缘求。求因缘利。利因缘计。计因缘乐欲。乐欲因缘发求。以往爱因缘便不欲舍悭。以不舍悭因缘便有家。以有家因缘便守。从守行本。阿难便有刀杖。从有刀杖。便有斗诤言语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若阿难。本无有亦无所守。亦无有守。一切阿难无有守。为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是从是发。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从守故阿难便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如是但为多苦为从五阴习致。家因缘令有守。是故为说是当从是知。阿难。为家因缘守。若家因缘无有。已无有受。当何因缘有家。一切家因缘无有。宁有家不。宁有刀杖斗诤语言上下欺侵若干两舌多非一致弊恶法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有守。为守故从家阿难令有守。难舍悭因缘令有家。从是因缘有是。当从是因缘知。阿难。为难舍悭因缘令有家。若难舍悭阿难无有。亦无有受。已无有受。宁当有悭难舍不。一切阿难悭难舍已无有。宁当有家不。阿难白佛言。无有。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受家。悭难舍故阿难令有家。从往受阿难因缘令有悭难舍。是故有是言。亦从是因缘有是。如是当从是因缘阿难可解。为从发受。从是受悭难舍。若阿难发受无有。宁有受。亦何因缘往受。一切阿难无有发受。宁当有悭难舍不。阿难白佛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起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悭难舍为发往受。故亦为发有因缘。故阿难受有悭难舍。欲贪因缘阿难令有发。是故说是。当从是因缘阿难知。为从欲贪因缘令发。若欲贪阿难无有。已无有因缘。亦何因缘当有欲贪。一切阿难欲贪无有。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发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发为有欲贪。故为从欲贪阿难令发。已发从发往令有欲贪。是故为说。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发往令有欲贪。若无有发往阿难亦无有令发往。一切阿难虽发往若有贪欲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贪欲为有。发往因缘令有欲贪。从是利故阿难令发往。为从是说是当从是因缘知。为从利因缘令发往。若阿难以无有利亦无有求。亦何因缘有求。一切阿难已无有利。宁当有发往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发往利故利故亦发求。从求因缘故令有利。故说是从是因缘当知。令从求因缘有利。若求因缘阿难无有。亦何因缘有求。亦从何因缘求。一切阿难以无有求。若有见利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有利为有求故。求故阿难令有利。从爱故令有求。是故说当从是知。令从爱求。若阿难无有爱。亦无有求。亦无有因缘求亦无有爱。一切阿难爱无有。宁当有求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有爱故令有求。求故令有爱。彼阿难欲爱亦有爱。是二皆痛相会。有痛因缘阿难若有。问是。便言有。何因缘有。便言更因缘有。从是因缘阿难亦当知。令更因缘痛。若阿难眼不更。亦无有应当更。眼亦不得更。一切阿难眼已不更。宁有眼更不。亦有眼当因缘生不。为乐为苦为亦不乐亦不苦。阿难应不。如是阿难。从是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令眼更痛。眼更因缘阿难令眼知痛。耳亦如是。鼻亦如是。舌亦如是。身亦如是。心不更阿难亦无有当更。亦无更因缘令心更。一切阿难心无有更。宁当有心更入因缘令有痛不。令有乐不。令有苦不。令有不苦不乐不。阿难应不。如是阿难。是为有是为本是为习是为因缘。痛令有更。心更因缘阿难令有痛。若有问。有因缘更不。对为有。何等更有因缘。对为名字因缘。当从是阿难可知。令从名字因缘更。若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令名身聚有。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处应受无有。为有更有名字不。阿难言不。若阿难从所处有。亦从所应受无有。今名身有无有。宁当有对更不。阿难言不。一切阿难。名字亦色身无有。为有更不。为从有更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为从是是发。为从是是本。为从是是习。为从是是因缘。从是是更令从是名字。名字因缘阿难令有更。阿难有名字因缘。设有问。便对为有。何因缘名字。谓识因缘为有。当从是因缘阿难解知。为识因缘名字。若识阿难不下母腹中。当为是名色随精得驻不。阿难言不。若识阿难母腹已下不得驻去。为有名字得致不。阿难言不。识阿难为本。若男儿若女儿已坏已亡。令无有为。得名字令增长令所应足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起有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为名字从识。识因缘阿难为有名字。有因缘阿难识。若问是。便对有。从何因灭有识。名字因缘有识。当从是因缘阿难分别解。为名字因缘识。若阿难。识不得名字驻。已识不得驻得增上。为有生老死苦习能致有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从是致从是本从是习从是因缘。识令有名字。名字因缘有识。是如是为识因缘名字。名字因缘识。止是说名止是处。对止是诤本现。当从有慧莫受。几因缘阿难为计痛是为身。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佛言。听阿难。善哉善哉。谛受念。佛便说。贤者阿难应唯然。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有见。是痛为身。或有见。是痛计非身。但为身更痛法见是为身。或一身为是痛。见不为身亦不为痛法。见痛法计是不为身。但为见是身为身彼阿难或为在是痛计为身。当为对说是。是痛贤者为三辈。有乐痛。有苦痛。有不乐不苦痛。是贤者。三痛见何痛应作身。乐痛时阿难是时二痛已为灭。为苦亦不乐亦不苦。是时但为乐更。乐痛阿难非常。苦要灭。乐阿难痛已灭。离身不在身计。是如是是时阿难苦痛便时。是时为两痛已灭。为乐亦苦。是时但为更苦痛。苦阿难痛非常。苦尽法。苦阿难痛已尽。身不复更知。是时阿难亦不苦亦不乐不更是痛。是时两痛灭。痛亦苦。但为是时不苦不乐更是痛。不苦不乐阿难痛法非常苦尽。不苦不乐阿难痛已尽。应无有身。自有是计。或阿难为行道。为是非常法。痛为计见身。或有阿难为行道。放散乐苦痛。为自见计身。如是阿难。因缘不应可为痛作身见身。彼阿难。或不痛计见是身。但为身法更痛。便可报。若贤者无有痛更。亦不见所更。宁当应有是不。是时阿难比丘不痛为见计非是身。宁应是法更痛亦见是身不。阿难言不。如是阿难。是因缘亦不应亦不可令或一无有痛计是身。但为身更痛。彼阿难所不计痛为身。亦不见是痛非身。亦不身更痛。亦痛法不见不计是身。但为计我为不觉是身。是身。便可报。一切贤者自计身。不更痛。宁应有身不。是时比丘不痛为身。身亦不更痛。痛法亦不为身。有身但为不觉身耳。如是观身。宁应身不。阿难言不。如是因缘阿难不应令无有痛为身。亦不身为更。亦不应法为身。亦不应不觉身为身。如是阿难。一切痛为作身已痛见见是身。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不为痛作身为见不见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比丘不为痛作身。亦不见痛为身。亦不为身更。亦不痛法计为身。亦不见身见为身。亦不从或有是身。亦不从是见。见是身已如是见。不复致世间。令不复受世间已不复受致世间。便不复忧已不复忧。便无为度世。便自知为已。尽生老病死忧。已毕行已足。所应作已作。不复还在世间。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计痛为身。自方便作。亦不见见为身。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为色作身。阿难报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有阿难或为行道。为少色行为身。阿难或为行道。为不少色行为身。亦色无有量行为身。但为少不色行为身。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色少行为身。或有阿难为行道。亦不为少色。亦不为无有量色。亦不无有少色行为身。但为不色无有量行为身。彼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少色行为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便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自方计作。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色少行为身。令结使。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行身。但为色无有量计作为是身。现是阿难或为行道。色无有量为计作身。身已坏死令复现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为计身色无有量。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色无有量为身令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少色亦无有量色。计但为念少色为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为计身。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少令身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堕行身。现在阿难或为行道。亦不色少亦不色无有量。亦不无有色少亦不无有色无有量。为计堕身。己身坏死令复见身相像。如是不为是对行对如是致亦如是。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自计为致身。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令不色为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自计为致身。身几因缘阿难为行道。色不行作身。阿难报。是法本从佛教。令亦从佛。愿佛为说。佛说已弟子当受。令是说当为解利。佛告阿难。听是受。是谛受。重受念。是当为说。如是贤者阿难从佛闻。佛便说是。或阿难为行道。或不为色作身。亦不为色计为身。亦不为色无有量。亦不为色少。亦不为色无有量计为身。彼阿难为行道。不少色为作身。亦不为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少色作身。亦不为堕是身。己坏死令不复见是身相像。不为是对行对如是是无有。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亦不计为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为不少色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色无有量为身。亦不作色为身。现在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计是身。己身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或为行道。不色无有量为身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现是阿难为行道。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己身坏死令不复见身相像。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为身。亦不堕身计。如是阿难齐是为行道。不为不色少令不使结。彼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现是阿难为行道。不为不色阿难为身。亦不堕计为成身。己身坏死。如是身令不复见是计。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堕计是身。齐是阿难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亦令不使结。齐是阿难或为行道。不行不色无有量为身。亦不成身。亦不堕计是身。亦有是七处阿难令识得驻。亦有二受行从得解。

  有色为令从是有。若干身若干思想。辟或人或天。是为第一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天名为梵天。长寿本在处。是为第二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若干思想。辟是天名为明声。是为第三识止处。

  有色为令从是。一身一像思亦一。辟天名为遍净。是为第四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色想度多想灭为无有量空空慧受意止。辟天名为空慧行。是名第五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空行竟过无有量识从慧受意止。辟天为识慧。是名为第六识止处。

  有不色为令从是。一切从识慧过度无有量不用从是慧意受止。辟天名为不用从受慧。是为第七识止处。

  何等为阿难亦有二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令不更思想。辟天名为不思想。是为一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从不用得度为受不思想亦有思想受行止。辟天名为不思想亦有思想。是为二受行从得解。彼阿难所第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若干思想。辟名为人亦一处。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知是识亦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往处。阿难言不。彼阿难第二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若干身一想。辟天名为梵身。长寿本第一在处。若阿难行道。是识止处以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得出要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三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身若干想。辟天名为明。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是从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四识止处。为从色行因缘行道。一像一身思想。辟天名为遍净。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行为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五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色得度地想已没无有量空空慧行受止。辟天名为空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六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空慧度识无有量受慧行止。辟天名为识慧。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七识止处。为从不色行因缘行道。一切从识慧度无有量不用已舍受慧行。辟天名为不用受慧行。若阿难为行道。是识止处已知。亦是识止处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所识止处。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一受行从得解。有从色因缘行道。无有想亦不受。辟天名不思。若阿难为行道。已知是从受。亦知从受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彼阿难第二受行从得解。有从不色因缘行道。一切不用从慧得度过无有思想亦未离思想为受行止。辟天名为无有思想解。若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已知。为是解从是习。亦知从是没。亦知是所乐。亦知是更苦。亦知从是要得出如有知。是时阿难为行道。是受行从得解。可应求可应望可应住处。阿难对言不。若阿难为行道。如是知。如是见。说为不知不见。若有是结使。是时应说为常。是时应说非常。是时应说世间有本。是时应说世间无有本。是时应说得道以死复生。是时应说得道不得死。为有无有。度世死从是结使。是时阿难为行道。是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如是如有从谛慧见从是意已解已得解脱。是名为阿难为行道无所著从慧得解脱。亦有阿难八解脱处。何等为八色。观色。是为第一解脱处。内观色不想外观色。是为第二解脱处。观三十六物净身受观行止。是为第三解脱处一切。从色想已度。灭地想。若干想不念无有量空慧已受竟。辟天名为空慧是名为第四解脱处。一切从空慧已度无有量识慧受竟。辟天名为识慧。是名为第五解脱处。一切从识慧得度无所有不用受慧竟行。辟天名为不用无所用慧行。是为第六解脱处。一切从不用慧得度无有思想亦不无有思想竟受止。辟天名为思想。是名为第七解脱处。一切从无有思想竟得度灭思想亦觉尽身已更竟受止。是为第八解脱处。若已阿难行道。七识止处二受行。从得解脱。亦是八解脱处。是如有是慧已。更见从是竟我却不用。已得解脱。如是本福已身更竟止。是名阿难行道无所著从两行得解脱。佛说如是阿难受行。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06:32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说人本欲生经白话.

后汉安息三藏安世高古译,今悟空译.

我是这样听佛祖讲的。那时候佛祖在拘类国。到了拘类国的法治处。当时贤者阿难一个人自己呆着的时候,升起了未曾有过的意念。该意念很微妙,其中有关生死的想法也很微妙。虽然这种微妙不可言说,但却是显而易见的。贤者阿难,深夜起身到了佛祖的住处,向佛祖行礼致敬,拜了又拜。

贤者阿难向佛祖说:当我独自一人呆着的时候,升起了未曾有的意念。该意念很微妙。其中有关生死的想法也很微妙。虽然这种微妙不可言说,但却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什么原因呢?佛祖告诉阿难说:不要说这种微妙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微妙是极其深奥的,阿难。这生死是有原因的,是由于因缘而导致生死轮回。正是因为有世人不知道、不明了、不理解、不奉行,才会使世人如同那织布机上的梭子一样在这世间生死轮回。从今世到后世,再从后世到未来世。在这世间痛苦地轮回的原因就是因缘。

阿难。这里面的道理是十分深奥的,能明白这里面的生死也是很微妙的。如果有人问是否有老死的因缘,回答是一定有的,这就是因缘。是什么因缘导致老死呢?答案是因为有再生的因缘。如果有人问是否有生的因缘,则回答说一定有的,这也是因缘。是什么因缘导致生呢?答案是因为有要生的因缘。如果有人问是否有因缘,则回答说是有的。

有什么因缘呢?是报受因缘(即要受因果报应)。如果有人问是要受到因缘的报应吗?回答是要受到因缘的报应的。为什么要受到因缘的报应呢?是因为爱欲所以要受到因缘的报应。就是这样的阿难,从爱欲中受因缘的果报。从因缘中生,又因为因缘死,从生的因缘中老死,并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无数的悲苦烦恼,这样是最痛苦的了。就是因为这样的习性业力,才会由生的因缘导致死的结果。这个由生致死的规律是恒久就有的,阿难你应当分别清楚啊!

阿难,如果没有生,就没有各种鱼类,就没有各种鸟类,就没有蚊虫蝇牤之类了,就没有各种龙类,就没有各种神族了,就没有各种鬼了,就没有各种人类了。如果不是因有的情况下产生了有的结果,也就不应当因有产生有了。阿难,你要知道,一切都是从有而生的,那么有没有不死的呢?阿难回答说:没有。佛祖告诉阿难:从这个因缘中应当知道,就是因为因缘的原因,所以老死是为了再生的缘故。阿难,生的因缘又导致了再次的死亡。如果有人问道,是因为因缘而生的吗?可以回答说是因为因缘而生的。

为什么样的因缘而生的呢?是因为一定的因缘而生的。阿难,你应当知道,从各种因缘中而生。阿难,如果没有因缘,怎么会有各种鱼,怎么会有各种飞鸟,怎么会有蚊虫蝇牤之类,怎么会有各种龙类,怎么会有各种神族,怎么会有各种鬼,怎么会有各种人类呢?就是因为应有的因缘导致了应有的结果,如果没有应有的因缘就不会有应有的结果。

阿难,这世间一切都是从无中生有,为有而生的吗?阿难回答说:不是的。佛祖说:这世间的一切丛产生、就其本质来讲,都遵循因缘的规律。之所以出生就是因为因缘的缘故。有因缘才会有产生。如果有人问(生命)为什么开始呢,便回答说是有因缘的缘故。那为什么从因缘中产生有呢?是因为要从因缘中产生相应的果报。就是因为有因缘的缘故,所以要受因缘的果报。

阿难,如果没有因缘的话,也就没有要经历因缘的果报,一切也就都不会产生。这样也就不会有现在的万物了。阿难说:是这样的,佛祖。佛祖说:阿难,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产生,就其本质来讲,都是因为遵循因缘才会产生的。阿难,为什么从因缘中产生了世间万物,就是因为世间万物是因缘果报的表现。那为什么世间万物受因缘的果报呢?是因为爱因缘。

阿难,从这因缘中可知,世间万物是因为爱因缘才产生了果报。如果没有爱欲,就没有因缘的果报,就没有应当受的果报。如果一切万物没有爱欲,那么会经历相应的果报吗?阿难回答说:不会。所以说世间一切万物都是因为因缘而生,产生的根本都是由于因缘。由爱欲所产生的因缘而生万物。阿难,由爱欲产生的因缘而产生因缘的果报。在因缘中有所求而有所获,在因缘中有所获而有所计较,在因缘中因有所计较而产生爱欲,在因缘中因有所爱欲而再次产生所求。(因缘的果报就是这样源源不断地循环产生的)

因为不舍爱欲的缘故,便有了家庭。有了家庭的缘故便有了守。从守而行本。阿难,这便有了刀杖。从这刀杖中,便有了争吵的言语、上下期满的言语、颠倒是非的言语。这一切产生了恶法。阿难如果没有所守就没有守的果报。阿难,如果一切事物都没有守,那么会有刀杖、争吵、欺骗、颠倒是非的言语,以及一切恶法吗?阿难回答说:不会有的。佛祖说:阿难,世间万物就是因为因缘的缘故,从而产生了刀杖、斗诤、欺骗、颠倒是非的种种现象。

全部避开恶法。阿难,从因为遵循守的缘故,便有了刀杖、争吵、欺骗、颠倒是非的言语。全部避开恶法。那么多的苦是从五阴中产生的,家因缘导致守的产生,所以说阿,这一点你们是要知道的阿。阿难,就是这家因缘产生了守。如果没有家因缘的话,就没有受的果报。是什么因缘产生的家呢?因为一切家因缘产生种种果报,那还需要家吗,那还需要由家因缘产生的刀杖、争吵、欺骗、颠倒是非的言语等一切恶报不?阿难回答道:不需要了。就是这样的,阿难这一切万物的产生、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一切万物产生的因缘,都是由于守的原因。(译者:都是由于执著吧)

阿难,因为守的原因,由家庭产生了守。难以割舍因缘从而产生了家庭。由这个因缘产生了产生了一切。从这个因缘中我们可以知道,阿难,就是因为难以割舍的缘故才会有家庭。如果能够割舍,就没有受的果报。因为没有受的果报,还有什么难以割舍的吗?阿难,这一切难以割舍的都没有了,还有家没有?阿难回答道:没有啦。阿难,就是因为这样,一切万物的开始、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一切万物的因缘来自于家。

阿难就是因为难以割舍的原因,所以产生了家。曾经的种种因缘令人难舍难分。所以有这样的说法:由于因缘产生了万物。阿难,那么因缘是如何化解得呢?是从抛弃“受”开始的,是从割舍掉“受”开始的。阿难,如果没有“受”,怎么会产生因缘呢?如果一切都不从“受”开始,那还有什么可以放不下的呢?阿难回答佛祖说:是啊,佛祖。佛祖说:就是阿,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
因为难以割舍所以产生了受,也是因为所以产生了因缘,阿难,所以又因为受而难以割舍。是因为贪欲因缘才有了万物的开始。就是这个原因阿。阿难,你应当从因缘中得知:就是因为贪欲因缘有了万物的开始,如果没有贪欲就没有因缘了。为什么从因缘中产生了贪欲呢?如果万物都没有贪欲,会有万物的产生吗?阿难回答道:没有。所以说阿,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

阿难,万物开始于贪欲,所以从贪欲中产生了万物。已经产生的又从贪欲中产生新的因缘。所以从因缘中可以知道,万物一经产生就有贪欲,如果没有开始就没有继续发展的可能。阿难,一切已经产生的万物如果没有贪欲可能吗?阿难回答道:不可能。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由贪欲产生了有,又因为各种因缘而产生贪欲。(译者:世间万物就是这样不断循环的)

阿难,万物为了种种利益的缘故,而产生了各种追求。这种说法也是从因缘中获知的。阿难,如果没有利益就没有追求,为什么在因缘中会产生追求呢?如果一切都没有利益,那么还会有各种追求吗?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为了利益而追求各种利益,从追求的各种因缘中又有各种利益。所以可以说万物是由因缘产生的。

因为追求的种种因缘中有各种利益,尚若所追求的因缘中没有各种利益,那还求什么因缘呢?阿难,一切万物都没有追求,那么会有利益吗?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因为有利益,所以有所求。因为有所追求所以产生了种种利益。由于爱欲的缘故所以产生了追求。所以可以这样说:是因为各种爱欲才产生了各种追求。如果没有各种爱欲也就没有各种追求。也就没有因缘所产生追求爱欲的行为。阿难,如果没有爱欲会有各种追求吗?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因为爱欲而产生了各种追求,也是由于各种追求而再生爱欲。

阿难,因为爱而生爱,当这两种痛相会时,会产生痛因缘吗?阿难回答道:会产生的。那么是什么因缘产生的这种现象呢?阿难回答道:是因为“更因缘”。从这个因缘中应当知道,是“更因缘”产生的痛。阿难,如果眼睛不变,就没有应当改变的,眼睛就不需要变化。如果一切万物都没有变化,那么眼睛怎么会有变化呢?也就没有因为眼睛而产生因缘了。所谓的苦所谓的乐也就称不上苦乐了。阿难回答道:是这样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

阿难,眼睛由于受种种爱欲的迷惑而更加烦恼痛苦,耳朵的痛苦也是这样产生的,鼻子的痛苦也是这样产生的,舌头的痛苦也是这样产生的,身体的痛苦也是这样产生的。阿难,心如果没有变化,也就没有变化,也就没有什么因缘能够使心产生变化。阿难在一切万物面前,心没有变化,也就不会让心随着因缘而产生种种困惑,那么还会产生快乐吗?还会产生痛苦吗?还会产生即不快乐也不痛苦的郁闷吗?阿难回答道:不会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困惑痛苦从而产生种种变化。心因为不断变化的种种因缘所结的果而产生了种种痛苦。如果有人问道:因缘是变化的吗?应当回答:是有变化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什么使因缘产生了种种变化呢?应当回答:是由于各种不同称谓的因缘。从中可以知道,就是因为有所以产生了受的果报。也就产生了各种称谓。如果有的原本就是有,没有的原本就是没有,那还会有种种因缘的称谓吗?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如果有的就是有,没有的就是没有,那么我们今天的种种称谓还会有吗?还会有什么变化吗?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

阿难,一切名字是从表象中来的吗,不会有变化吗,从来都不会有变化吗?阿难回答说:就是这样的,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是从种种变化中获得各种不同称谓的因缘称号,每种因缘的称谓也是不断变化的。

阿难,如果有人问因缘有没有名称呢?应当回答道:有。那么因缘从什么中命名的呢?因缘是从有中命名的。从“识因缘”的名字中可以知道,如果意识不进入母腹中,那么色因缘会随着受精安住在母体中吗?阿难回答道:不会的。如果意识已经进入母体而没有安住下去,会有“识因缘”这个名字产生吗?阿难回答说:不会有的。所以说意识/阿赖业识是根本的因缘。

若男胎儿或者女胎儿已经死亡或已经病掉,那么就没有什么结果了。那么我们刚才所说的那个“识因缘”还存在吗?阿难回答说:那就不存在了。阿难,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各种因缘的名字是从识开始的,对待不同的因缘应当分别区分。从不同的名字中分别不同的因缘,如果识因缘的名字是静止不变的,那么已经认识到的因缘就不会继续发展,那还会有生老死苦吗?(译者:该句的意思是因缘是不断变化的,不会停止不变。如果因缘能够停止不变,也就没有生死的变化了,也就会生的永生死的恒死。)阿难回答道:不会有的。所以说,一切万物的起源、一切万物的根本、一切万物的规律、都是由因缘产生的。

意识(所产生的种种分别)导致了种种名字不同的因缘。种种名字不同的因缘又产生了各种分别的意识。这就是说意识产生了种种因缘,种种因缘又产生了种种意识。止是说名止是处。对止是诤本现。当从有慧莫受。几因缘阿难为计痛是为身。阿难言。是法本从佛。是法正本。佛自归本。佛愿令佛说。令从佛说。是说受解利。佛祖说:善哉善哉,阿难,你听着,我为你讲授。贤者阿难说:好的,佛祖。佛祖便开始讲授了。
阿难,因区别判断而使身体痛苦,或者这个区别判断让精神痛苦。但区别判断执著于身体将更加痛,或者是身体的某一部分疼痛。如果不执著于区别判断,就不会产生身体的疼痛,执着于区别判断的法不会身体免受痛苦,而会使得身体产生痛苦。有三种痛苦,即乐痛、苦痛和不乐不苦痛。贤者阿难,这三种痛是如何在身体上产生作用的呢?乐痛的时候,其他两种痛已经消灭了。苦痛的时候,其他两种痛也是不存在的。况且乐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说苦乐是无常的。苦痛、乐痛都灭了,那么痛也就不在身上发生作用了。

所以当苦痛发生作用的时候,其他两痛都已经不存在了。可以说快乐的时候就是痛苦,甚至可以说快乐是更大的痛苦。苦痛也是无常的。苦已尽,则痛已尽,那么身体的感受就不存在了。所以说,不苦不乐、不发生任何变化也是痛苦。当两痛都灭了,那么痛就是苦。不苦不乐更是痛苦。不苦不乐的痛法也是不能够穷尽的。如果不苦不乐得状态已经穷尽了,那么就没有身报了。这其中就是这个道理,或者说苦与乐就是这样相互运行的,这不是普通的法门。有痛就说明有身报。

苦与乐就是这样运行的。在苦乐中游戏,自己都能体会到这种果报。所以说,阿难,因缘就是痛就是身报。或者说感受不到痛苦就出离了身报,否则将会感受到身法的痛苦。就这样受到了果报。如果贤者没有痛的变化,也就不受变化的果报。那么也就没有了果报的因缘。所以阿难,比丘如果不痛那么就出离了身报。那么这种痛苦转化的规律还在他身上应验吗?阿难回答道:不会了。所以说阿难,有因缘就不可能逃出一丝的身报的惩罚。更何况有了身报就更加的痛苦了。

阿难,不计较痛苦还是有身体的感受而看不到痛苦就意味着出离了身报了,否则不出离身报的感受就更加的痛苦。亦痛法不见不计是身。同样的在痛法中的看不到和不计较也还是身报。(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痛法之中,虽然觉察不到痛苦或者是对痛苦不计较,还都是在身报的因果之中,也就是说不管是被动的认知不到痛苦,还是主动的忽略痛苦,依然受身报的报应。)但如果计较自己的感觉就还有身报。有了身体(的种种感触),也就有了身报。一切贤者自计身,不会更痛。那么还会有身报吗?如果比丘以不痛作为身体的感触,身体也就不会变得痛,痛法也就不是一种身报了。有身体但不觉得有身体的感觉,用这样的方法观察自身,那还会有身报吗?阿难回答到:这样就不会有身报了。所以说阿难,在因缘的变化下不感到身体的痛苦,也不感到痛苦的变化,也不感到身体受(因果)规律的支配,更不觉得身体就是身体,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在身上所发生的一切痛都只不过是身体暂时的表现罢了。

阿难,不同的因缘发生相互作用的规律,身体不感觉到痛就出离了身报。阿难问:这种见解是佛教的根本吗?令亦从佛,愿意听佛祖的解说。佛祖说:可以的,你们应当认真听着,我今天为你们解说。贤者阿难开始听佛的讲授,佛祖便开始宣说了:阿难,如果有的比丘不以痛作为身体的感受,也就是痛苦发生在身上却感受不到,也感觉不到痛苦在身体上的变化,也不计较痛苦在身体上的感受,也视身体不是身体,也不在意这个肉体,也不把身体当回事,那么就出离了世间。这样也就不受世间果报,不再轮回转世了,也就不再忧愁了,就以无为之身普渡世人,就知道了生命的真谛,就不再受生老病死的困扰了。

该受的果报已经受尽,所应该做的也已经做完了,不再世间继续轮回。按照这样的方法修行的,不去计较身体的痛苦,是自己给自己行方便啊!以感受不到或者视而不见的感受去感受身体所遭受的一切,几因缘阿难或为行道。为色作身。阿难说到:这是佛教的根本吗?愿遵从佛祖的教诲,听佛祖为我们宣讲。佛祖说:好啊,你们应当认真听,我这就为你们宣讲。

这时贤者阿难便听佛祖讲授。佛祖便开始讲授道:有人这样去修行,或者是为了减少色相的干扰而去修行;或者是不为减少色相的干扰而去修行;或者不去执着于色相的有无而去修行,这些都是为了减少不受色相的干扰而去修行的。有人这样去修行,也不是为了减少色相的干扰;也不是为了完全摆脱色相的干扰;也不是为了色相的减少而修行。有人这样去修行,也不是为了减少色相的干扰;也不是为了完全摆脱色相的干扰;也不是为了减少色相的干扰而修行,但这些都是为了不受色相的干扰而去修行的,所有这样的修行都是为了减少色相的干扰而修行的。(这段佛祖是要告诉我们不论是主动的减少色相的干扰,还是被动的忽略色相的干扰,只要是执着于色相的有无,那么还是一种要受身报的修行。)

阿难,现在有人修行,不执著于色相,当身体坏死的时候又一次见到身相。这样不执著于对或错的人就是悟到事实的真相。以这种方式修行的,身体不执著于色相,其实是为自己行方便啊。以这种方式修行的,身体不执著于色相,其实是为自己考虑啊。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以色相的减少作为身报去修行,按照这样方式去修行的。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减少色相的干扰而去修行,但这样都是以色相的有无而作为身报去修行的。

阿难,现在有人修行,以无穷无尽的色相当作自己的身相。当身相已经坏死的时候,能够把这些色相当作自己的身相吗?以为这样的修行方式是正确的,而按照这种方法修行下去,(其实是不正确的。)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以考虑自己色相的有无而去修行;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为了追求没有色相而去做种种修行;或者有人这样修行,不为了色相的减少也不追求色相的空无,但是却考虑为了减少色相而去修行。

阿难,现在有人修行,不执著于色相的减少而当作身相,当身相已经坏死的时候再次让他看见自己的身相,这样无为的修行方法是正确的。阿难,如果有人这样修行,不计较色相的减少而修行;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减少而作为修行的目的;或者有人这样去修行,也不是为了色相的减少也不是为了色相尽空,也不是不为了色相的减少也不是不为了色相的尽空,这些都是使自身不能够精进的修行方式。

阿难,现在有人这样修行,不是为了色相的减少也不是为了色相的尽空,也不是不为了色相的减少也不是不为了色相的尽空,身体已经坏死而使其再次见到自己的身像,这样是不正确的修行方式。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是考虑色相尽空而是执着于身相去修行,或者不以色相为修行目的,或者只是考虑自己的身相而去修行。

阿难,带着几种因缘而去修行,色相还是能够产生身报。阿难回答说:是这样的。这是佛教的根本啊,我愿听从佛祖的教导,愿佛祖为我教授。佛祖说:你应当认真听,我来为你解说。佛祖告诉阿难:听我讲授,认真地听。又这样说了一遍,才为阿难讲授。贤者阿难,听从佛祖的讲授,佛祖便开始宣说。

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作为自己的身相,也不以色相来考虑自己的身相,也不以色相的尽空为目标,也不以色相的减少为目标,这是就是修行,即不以减少色相作为身相,也不考虑自己的身相。阿难现在有人修行,不以减少色相作为身相,也不以堕落作为自己的身相,即便身相坏死也不会使其再次看见自己的身相,这不是正确的修行方式,正确的修行方式是没有“有”的存在。阿难,修行就要不执着于色相的减少是否为身相,不要计较自己的身相,这就是修行的方法。不执着于减少色相而使身相不执着,修行就要不以色相的尽空为身相,也不应当把色相作为自己的身相。

阿难,现在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的,也不考虑到身相的存在,当身体坏死的时候不能让其见到身相,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的,也不考虑自身身相的减损,这样就是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标就使得身相不去结因缘(这样就免除因为所结的因缘而造成的身报)。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去执着于色相的减少,也不考虑自身身相的减损。现在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减少为身相,也不考虑自身身相的减损,当身相坏死的时候使其不能见到自己的身相。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是为了不使得色相的减少而修行,也不考虑自身身相的减少。这样是修行阿,不是为了不使得色相的减少就可以不去结因缘

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去执着于色相的尽空有无,也不考虑身相的减损,那么这就是修行阿。不去执着于色相而修行,也不考虑身相的减损而修行,当身体坏死,也使得身相不能够再见到自己的身相,不为是对如是如是是为无有是。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的,也不考虑身相的减损,这就是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的就使得不再去结缘。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不以色相的空尽为修行目的,也不执着于身相的修成,也不考虑自身身相的减损,也不让意识停住于七处,而从修行中得到解脱。
执着于色相就会产生“有”的因缘,从不同的身相中会产出若干种的思想。这种第一识的止处在人界或者在天界。

执着于色相就会产生因缘,从一个身相中会产出若干种的思想。这样第二识的止处是长寿的处所,存在于梵天天界。

执著于色相就会产生因缘,从一个身相中会产出若干种的思想。这样第三识的止处在明声天界。

执著于色相就会产生因缘,从一个身相中会产生一种思想。这样第四识的止处存在于遍净天界。

有不执着于色相而产生的因缘,从色相中产生多种想法,但最终化为空寂,止于空慧天界。这样第五识的止处存在于空慧行天界。

有不执着于色相而产生的因缘,从空相中最终化为空寂,止于识慧天界。这样第六识的止处存在于识慧天界。

有不执着于色相而产生的因缘,从识慧天界过渡为空寂,而不需要在慧意中停止。这样第七识的止处存在于不用从受慧天界。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1-11-3 10:07: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何等为阿难亦有二受行从得解。有在色因缘中修行的,使得思想不去变化,这个天界叫做不思想天,是为一受行从得解。有不从色因缘中修行的,所有的一切不用得度,在修行中不去思想而自然产生思想,受行止,这个天界叫做不思想也有思想天。第一识停止于此,在这个修行层次上第一识得到了解脱。从色相中修行产生种种因缘,这种种因缘中产生的种种身相又产生种种不同的思想,这被称为人亦一处。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在修行中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来的将从何处消失。这种通晓(意识存亡)的过程是快乐的,但更是痛苦的。这种通晓(意识)从何处出来陷于了“有”的因缘中。在修行中,通晓的时候就是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二识止处吧。从色相中产生的种种因缘而修行,在若干身相中会有一个想法,这个天界的名称叫做梵身天。长寿本第一在处。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在意识停止的地方得以知晓,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是种种习气所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这样去修行,通晓的时候就是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三识处吧。从色相中产生的种种因缘而修行,在一个身相中产生有多个想法,这个天界的名称叫做明(声)天。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知道意识在何处停止,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就使习气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也要知道用这种方法去修行,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四识止处吧。从色相中产生的种种因缘而修行,,一个身相产生一个思想,这个天界叫做遍净天。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知道意识在何处停止,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就使习气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也要知道用这种方法去修行,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五识止处吧。不从色相产生的种种因缘中去修行,从色相中产生多种想法,最终化为空寂,止于空慧天界。这个天界名为空慧天。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知道意识在何处停止,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就使习气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这种修行方式,要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六识止处吧。不从色相产生的种种因缘中去修行,所有的一切是从空慧中来认识意识的空寂,并停止于空慧。这个天界的名称叫做识慧天。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知道意识在何处停止,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就使习气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这种修行方式,要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再来讲讲第七识止处吧。不从色相产生的种种因缘中去修行,一切从识慧中认识空寂,不需要自己舍去受慧行,这个天界的名称叫做不用受慧行天。。如果有人这样去修行,知道意识在何处停止,也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就使习气停止的地方,也知道意识是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这种修行方式,要知道意识停止的地方。那么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从第一受行中可以知道,有人从色因缘中修行的,没有思想也不受思想的左右,这个天名叫做不思天。如果有人去修行,知道从何处感受,也知道要受习性的影响,也知道意识从哪里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用这种修行方式从修行中获得解脱,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从第二受行中可以知道,有人从不色因缘中修行的。一切都不需要从慧中过渡到没有思想的影响,同时也不离开思想,修行到这一地方的天界名为无有思想解天。阿难,若有人修行,从修行中得到解脱并获得感悟,这种解脱来自于摆脱了习气的影响。也知道意识是从何处消失的,这种通晓的过程是快乐的,也是更加痛苦的,这种通晓的过程也要知道从何处产出。阿难,用这种修行方式从修行中获得解脱,应该追求这种状态吗?应该可望这种状态吗?应该修行到这种状态吗?阿难回答说:不应该。

阿难,如果有人去修行,是这样知道的,是这样见解的,说不知道不见解。若要得出一个结论,当时应该说这是常,当时应该说这是非常。当时应该说世间是有本缘的,当时应该说世间是没有本缘的。当时应当说得道是以死来换取新生,当时应该说得道没有死。是有也是没有(死)。这些是从生死轮回中得出的结论。

阿难,有人这样去修行,从七种意识的停止处而修行获得了解脱。就这样如果有人从谛慧见处理解了意识并获得解脱,这叫做在修行中没有什么执著的从慧中得到解脱。阿难,还有八种解脱的地方。那么什么是八色呢?观色是为第一解脱处。内观色不想外观色是第二解脱处。观三十六物净身受观行止是第三解脱处。

超越色想,灭绝地想,不升起若干思想,已经获得了不可计量的空慧,这个天界叫做空慧天,这是第四解脱处。超越一切空慧,获得了不可计量的识慧,这个天界叫做识慧天,这是第五解脱处。超越一切识慧,获得了无所有的不用受慧竟行,这个天界叫不用无所用慧行天,这是第六解脱处。超越一切从不用慧,没有思想也不是没有思想的天界叫思想天,这是第七解脱处。

一切都超越了无有思想,思想也都觉悟尽空,修行到这个地方就是第八解脱处。阿难,如果有人修行,从七种意识的停止处而修.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加入灵隐岛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灵异志

GMT+8, 2025-5-9 02:36

灵隐岛灵异社区

© Since 2006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