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1-10-29 10:06:47
|
显示全部楼层
魔波旬无奈说道,好罢,算我不对,求你文殊菩萨原谅赦免,放掉我罢!
文殊师利说,倒是可以,不过你须行作佛事,我便令汝从缚得解。
魔波旬说道,我本来对于佛法无所妨碍,亦无破坏,还要怎样作佛事呢?
文殊师利道,波旬,你要知道,兴作佛事及修行佛道者,皆是菩萨智慧所变化 ,神力所加被故。我今以智慧变化神力加被于你,你便能作佛事也。假使佛作佛事 ,不足为奇,如果你魔波旬作佛事,那真是奇特了。
【于是文殊师利。即如其像三昧思惟。使魔波旬变作佛像。三十二相庄严
其身坐师子床。智慧辩才所说如佛。而此宣言。所欲问者。一切众生诸
所狐疑。自恣所启。当为发遣。】 于是文殊师利即入如幻三昧,以三昧力故,令魔波旬变成佛像。亦具三十二大 丈夫相,坐于师子座上。具有智慧辩才,所说和佛一样。魔波旬对大众宣布说,你 们若有发问者,一切众生所有之疑问,任汝启请,我当答复汝等。
【时大迦叶问魔波旬。比丘修行以何为缚。魔寻答曰。计我禅定而志寂然
。则是有想无想品第想空为要。毁众见想想于要想。兴于众念御无愿想
。怀诸所愿为泥洹想。而乐无为毁生死想。是为迦叶修行比丘之系缚也
。所以者何。迦叶当知。不当毁坏诸所往见因而行空也。所谓空者诸见
皆空。不当毁念求于无想。所以者何。敢可所念悉为无想。不当毁愿而
求无愿。其所愿者悉亦无愿。不当毁生死而求泥洹。晓了生死不可得处
则为泥洹。迦叶当知。其行泥洹不起思想。当于众着令无所起。毁坏灭
尽。泥洹本净。无所起生乃为无为。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心逮清净。】
迦叶是佛的弟子,头陀第一,因恐与三迦叶名相混,所以冠以「大」字以示有 别。时大迦叶问魔,比丘修行,以何为缚?
魔波旬立刻回答说,如果比丘计着于「我」,计着「禅定」,乃至志求于寂静 泥洹,便是修行比丘之系缚。因为计着于我、禅定而志求于寂然,便是于修行中品 第高下分别「有」想「无」想。而以空想为倚着。此是言比丘修行,如果倚着于空 ,而分别于「有」法「无」法之想,便是系缚了。
毁众见想,想于要想。是毁弃于众见之有想,而取着于无想也。如果比丘取着 于无想,便是系缚了。
兴于众念御无愿想者,是兴起对于三界生死之众念深生厌离,而起无愿求之想 。此即贪着偏空涅盘,不起大悲,不入三界,不度众生也。
如果比丘无有愿心,不起大悲,只知贪着无为涅盘,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缚了 。
若比丘怀诸所愿,而乐着于无为涅盘,毁弃于生死,便是比丘修行而有系缚了 。涅盘无为即是本无,岂可乐着。生死如幻即是非有,岂可毁弃。故乐着涅盘毁弃 生死即是系缚。
下文是自作解释。为甚么呢?迦叶当知,凡所有法皆是因缘幻现,以幻现故, 所以诸法非实当体即空。非是毁见灭法而有空也。所以不得毁坏诸所往见,而行于 空也。故智者修行,不坏一切法,而达法性空也。
所谓空者,一切诸见悉无自性,当体即空。不是于有外另有空也,所以不当毁 坏于念,而另求于无想空也。须知念属缘起,无性自空也。所以说凡所念者,悉为 无想。敢可所念之「敢」字,恐系错误。
依于以上的道理可以知道,不是愿以外另有无愿,而愿者无性即是无愿。所以 不应该毁坏愿,另求无愿。
生死涅盘亦是一样,不是生死外另有涅盘,如果晓得生死如幻不可得,即是涅 盘。所以经云生死即涅盘也。
迦叶你应当知道,所谓修行于涅盘,不起一切想者,不是偏于空寂无为也。而 是不起一切分别执着也。不起一切分别,令一切分别执着灭尽,便是诸法本来即清 净涅盘了。如果一切分别执着,无起无生,这便是无为了。而偏于空寂无为,却正 是分别执着。波旬说是语时,五百比丘心得清净。
【时须菩提问诸比丘。谁为开化诸贤者等。五百人曰。其无所得不成正觉
开化吾等。】
须菩提是佛弟子,于诸弟子中,解空第一。今魔波旬说此真空义,而五百比丘 心得清净,故须菩提对五百比丘发问。须菩提问曰,是谁开示化导诸位贤者,是佛 吗,还是魔波旬吗?
无所得即真空义,五百比丘闻真空义而得成就。所以回答说,无所得,不成正 觉者开化我等。
【又问。云何开化。答曰。不来不去晓了如是不起不灭其慧常住。说是语
时。二百比丘逮清净眼。】
须菩提又问,魔波旬怎样开化贤者等呢?五百比丘说,不来不去,不来不去即 是真空义,真空义即是中道义,中道义即是无住义,无住义即是不生不灭义,不生 不灭即是常住义。常住义者,即是涅盘义也。
所以五百比丘回答说,晓了如是,不起不灭其慧常住。
五百比丘说是语时,有二百比丘得清净眼。初果须陀洹见道,谓得清净眼。
【时须菩提问魔波旬。何谓比丘为最众佑。魔即对曰。若无所受亦无毕净
。而从笃信爱乐佛法受饮食馔。如须菩提。若有比丘。不受不舍。其施
与者。观彼比丘犹如幻化。其受施者意念如影。无有生者亦无受者。心
无所着。无心不起。彼则于世为最众佑。】
须菩提问魔波旬说,比丘怎样才是众生最上的良佑福田呢?须知不取一切相, 即是众生的良佑福田。若比丘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若有施如是比丘者 ,其所得福德不可思议。
无所受,亦无毕净。是无有受相,亦不着于不受相,故曰亦无毕净。
若人只顾自度,不度众生者,不为笃信爱乐佛法。笃信爱乐佛法者,必是起大 悲度众生也。因为众生即我法身也。何以故?众生幻有性空,与我法身不二不异故 。若不度众生,则我法身不得圆净。所以自度度人,始为笃信爱乐佛法。
同时度生若着众生相,亦非笃信爱乐佛法。因为着相即非法身矣。
如是笃信爱乐佛法,度众生而无众生相者,应受饮食馔。
若有比丘不取受相,亦不取舍相,如果施与者亦不取相,观彼比丘如幻化人, 则可得无量福。比丘受施亦不取相,其意念施与受者及与施物,悉皆如影如幻。于 施者无有生福想,亦不着受者想,心清净得无有所着,甚至于无所着心亦不起。若 比丘如是,若有施与者,可得无量福,是为世间众生良佑福田。
【时舍利弗问魔波旬。何谓三昧而不秽乱。波旬答曰。于三昧尽如无所尽
悉令都尽。其无生者不令兴起。烧尽众欲本末清净。悉无所生令不复愚
。无所更历。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遵修寂灭。察诸所更。
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无观不观亦无所见。如是三昧乃无秽乱。】
舍利弗是佛弟子。大乘菩萨中,文殊师利智慧第一。声闻人中,舍利弗智慧第 一。
舍利弗问魔波旬说,怎样是三昧而不秽乱呢?三昧译为正定,不秽乱是清净的 意思。
波旬回答说,于三昧尽,如无所尽,悉令都尽。尽是灭尽的意思,如是如如, 不二不异也。于三昧灭尽与不灭尽不二不异不生分别。此灭尽与不灭尽不分别之见 亦都灭却,如是便是三昧清净了。
其无生者不令兴趣,言无生起之欲求心,想受心,使他不要生起;已生起之欲 求心想受心,以智慧之火都烧尽他。如此则未生起者,则本清净。已生起者末清净 ,如是本末悉清净。本末清净者,即一道清净也。
悉无所生令不复愚,「愚」字或系错误,可能是「起」之误。诸法不生般若生 ,如是方是三昧清净。更历者,阅历也经历也,无所更历,是借以解释不生不灭之 义。若无经历之行,即是无生无灭,无来无去了。
一切诸法晓了清净,晓了者朗朗也。清净者寂寂也。既然诸法不生不灭,不来 不去,本末清净,一道如如,乃于诸法平等不二了。于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别, 便可于一切诸法晓了清净平等正受了。正受者,无受也。平等则无分别,无分别则 无所受,故曰平等正受。
灭尽三昧者,是灭尽定也。依成实论,灭尽定有二种,一种是诸烦恼灭,一种 是烦恼未灭。烦恼灭者在八解脱中,烦恼未灭者在九次第中。九次第中是灭心心数 ,八解脱中是灭诸烦恼。次第中说想受灭,解脱中说无明触受灭。灭烦恼是第八解 脱,名阿罗汉果。阿罗汉名灭一切想令不复生。
遵修寂灭,是遵修于涅盘之道。察诸所更是察于断德智德无间道解说道之所经 历,终于灭尽三昧而以正受。正受者无受也。是不受于灭尽,亦不受于不灭尽,于 灭尽不灭尽平等如如。换句话说,虽证灭尽三昧,而以大悲心不住涅盘,如是则不 受于灭尽。虽以大悲入三界度众生,而不失灭尽三昧,不住于生死。如是则不受于 非灭尽,这样无观,亦无不观,亦无能见与所见,于诸法平等如如,不生分别,便 是无秽乱的清净三昧了。
【大目揵连问魔波旬。何谓比丘心得自在。波旬答曰。假使比丘。晓了一
切究畅人心。及与诸法悉解脱相。宣说诸法悉解脱相。无所依倚所怀来
心。亦无所解亦无所怀。心无色欲。见一切色。心无所住。晓了诸法亦
无处所。心不可护。晓于诸法。亦不可持。心不知心。心者自然则为清
净。诸法亦然自然清净。法界清净得不动转。以他因缘现在目前。备六
神通四神足念而自娱乐。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大目犍连是佛弟子,神通第一。彼问魔波旬曰,何谓比丘心得自在呢?
波旬回答说,假使比丘明白一切法。一切法者,悉是因缘生。诸法缘生则无性 ,无性故空。若比丘如是明了诸法皆空,是曰晓了一切。
究畅人心者,究畅是彻底明了的意思。彻底明了一切众生心亦空。因为所谓法 者众生心也,心外无法,法外无心,心即是法,法即是心。既然一切法空,故究畅 人心,则知众生心亦空。心及与诸法悉解脱相,何以故?因为空中无缚无解,假名 曰解脱相。如是自证,亦复如是为人宣说。
无所依倚者,一切法悉无依处。何以故?空中无能依与所依故,一切法悉无住 故,一切法不可得故。
无所依倚亦无所怀来心。所谓怀亦是来义,怀来者引申含义,为有所得也,有 所取着也。既然一切法悉空,所以亦无「有所得」之心。如是之心,无所谓解脱, 亦无所谓取着。这样任运自然,其心便自在了。
色欲即是男色女色之欲也。若心得自在,须是无贪着男女色之欲。如果见一切 男色女色,心皆无所住着,则心自在矣。
晓了诸法亦无处所者,明了一切法悉空,故无处所可得。
心不可护应为「心不可获」,即心不可得的意思。同时明白诸法亦不可得,因 为心与法悉空故。所谓不可持,即不可得也。
心不知心,一切诸法其相幻有非实,悉是心生悉是心现。心生则法生,心灭则 法灭。故吾人见法,即是见心。凡夫取相生迷,不能自知,又,诸法非有,无相可 得,故曰心不知心。
心者自然则为清净,自然者,不取相不妄想不造作也。心若不取相不妄想不造 作,则为清净矣。
诸法亦是一样,离相离妄想离造作,则清净矣。如果心清净则法清净,法清净 则法界清净。法界清净,则妙湛总持不动矣。何故心清净则法界清净?因为心者一 切法界性也。
以他因缘下,是说一切法相现在目前者,皆是因缘而有也。若知诸法因缘有, 则知诸法假相。若知诸法假相,则知诸法性空。若知诸法幻有性空,便可不取相不 妄想不造作了。于是一切清净,心得自在。
备六神通,备是具足义。如是一切清净,具足六神通,具足四神足,而自娱乐 ,比丘如是心乃自在。
六神通者,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
四神足又称四如意足,于三十七道品中,次于四正勤而修四种之三摩地也。三 摩地者,定也。四神足者,欲神足,勤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由欲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欲神足。由勤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勤神足。由心 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心神足。由观增上力所得三摩地,名观神足。
所谓神足者,足者譬如脚足,能腾、能跃、能得、能证世出世间殊胜之法,此 殊胜之法,说名为神。以此四种定能得能证故,名为四神足。
兹略释四神足义。一、欲神足。欲者希望乐欲也。起乐欲已,能对治所有恶不 善法,于诸善法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即心住一缘。久久修习,触发心一境性,名 欲神足。二、勤神足。勤是自策自励精进不懈的意思。对于过去未来现在,所有恶 不善法,其未生者令不生,其已生者令断。自策自励发勤精进,正审思察发一境念 。由于多修习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勤神足。三、心神足。复能策发下 劣之心,制持掉举之心。于恶不善法,及诸善法等境界,均能随顺,心不取相,正 审思察,住一境念。由如是多修习,多安住故,能正生起心一境性,名心神足。四 、观神足。能以观照力,于恶不善法,作意思惟为不如理。于善法,能作意思惟为 如理。定为上首诸善法故,能令恶不善法不起现行。正审思察住一境念。多安住故 ,能正触证心一境性,如实知自己唯于烦恼缠,心得解脱,而未断烦恼随眠。于是 离增上慢心,名观神足。
【邠耨文陀尼弗问魔波旬。何谓比丘说法清净。波旬答曰。假使比丘。见
一切法皆度无极。而悉遍见众心各异悉无所着。一切所念则无同像。旨
分别说晓了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如山呼响。观诸讲法亦如幻人。身
所识知如水中月。别诸尘劳思想众念所从起立。无受法者亦无舍者得入
三昧。若颁宣法等获超度。则以逮知四分别辩才心无所冀。赞言善哉。
不怀狐疑。净其己心则能清净一切人心。晓了本净鲜洁无垢。解知尘劳
悉瑕疵矣。见诸阴魔悉为闲静。其死魔者住无终始。其天魔者。皆除一
切倚着之教。一切众生心净如是。如是比丘。乃为清净普见道法演布经
典。】
邠耨文陀尼弗问曰,何谓比丘说法清净。此一段文在明说法清净,凡清净说法 者,知一切法悉皆清净。所谓于空说一切,于一切说空,是谓清净说法。善说法者 ,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今文便明清净说法者,于一切知空,于空知一切的道理。
魔波旬回答说,假使比丘见一切法皆度无极。度无极即波罗蜜也,而波罗蜜即 清净义。假使比丘见一切法悉皆清净,悉皆空寂,而于一切法无所执着,便是清净 说法了。所谓法者众生心也,故知法即是心,心即是法也。所以上一句说见一切法 皆度无极,下一句即说见众生心各异,悉无所着。既已皆度无极,皆悉清净,皆悉 空寂,所以悉无所着。说法者自心清净,所以见一切法清净,见一切众生心皆悉清 净而无所着。虽然众生心各异,而其差异相,皆是随缘幻有。若察其根本,体皆清 净,若能如此宣说,是为清净说法。
一切所念则无同像。取法假相曰想,忆想曰念。故一切所念皆是忆想分别,所 以其像不同。而其意旨若能分别演说,晓了明示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等, 皆如山呼响。山呼响是如幻不实的,登山一呼,便有回响,而其回响实是自声,而 非实有也。若能分别演说晓了明示,一切所念分别,乃至一切音声言说谈语论议等 ,悉皆唯心所造唯识所现,无有实质。应观之犹如山呼响。
观讲法者亦如幻人,讲法者亦如幻不实也。其身所识知的一切法,皆如水中月 ,皆悉毕竟空寂。如是知一切法悉皆清净,由于虚妄分别一切尘劳、思想、众念, 建立一切法,故曰别一切尘劳、思想、众念之所建立。尘劳是烦恼之异名。如贪瞋 痴慢疑等皆为尘劳,如是等烦恼能坌秽行人清净真性,能令众生身心劳乱,故名尘 劳。
思者,愿求心也。想者,取假相, 心也。众念者,众想忆念也。一切法皆从之而 得建立。如是识知一切法,则心清净,说法亦清净矣。
如果心清净,则诸法清净,诸法清净,则其法不可受亦不可舍。这样安住于无 受无舍无生无灭法,是谓得入三昧正受。
若颁宣法,等获超度。等获超度者,是若说法时,能令一切众生,等获超度。
虽然逮得四种分别辩才,而心无所希冀欲求。何以故?以心清净法清净,故无 希冀欲求。 |
|